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節日慶典

中秋節為什麼要賞月

中秋節賞月的由來

中秋節為什麼要賞月

中秋節,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據説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顯圓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那麼中秋節為什麼要賞月呢?

從時令上説,中秋是“秋收節”,春播夏種的穀物到了秋天就該收穫了,自古以來,人們便在這個季節飲酒舞蹈,喜氣洋洋地慶祝豐收,這在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描繪。

從淵源上説,中秋又是“祭月節”,它源於遠古人類對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禮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這一天,“秋分”這個季節在八月內每年不同,所以秋分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無月是大煞風景的,逐漸約定俗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

從科學觀察來看,秋季地球與太陽的傾斜度加大,華夏大地上空的暖濕空氣逐漸消退,而此時,西北風還很微弱。如此,濕氣已去,沙塵未起,空氣即顯得格外清新,天空特別潔淨,月亮看上去既圓又大,是賞月的最佳時節。

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據《周禮·春官》記載,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獻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漢代,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養老,賜以雄粗餅。晉時亦有中秋賞月之舉,不過不太普遍;直到唐代將中秋與儲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遊月宮等神話故事結合起,使之充滿浪漫色彩,玩月之風方才大興。

唐代《開元遺事》一書中記載:中秋夜,唐明皇偕楊貴妃在月下游玩兒,游到興處,二人徑自登入月宮,唐明皇還在月宮學得半部《霓裳羽衣曲》,後來補充完整,成為傳世之作。唐明皇念念不忘這月宮之行,每年到此時刻,必要賞月一番。百姓也來效仿,月圓之時歡聚一堂,享受人間美景。久而久之,成了一種傳統沿襲下來。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

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每逢這一天,京城所有的店家、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張燈結綵,出售時令佳果和精製食品,夜市亦熱鬧非凡,百姓們多登上高台觀月,一些富貴人家,則在自己的樓台亭閣上賞月,並擺上月餅、水果,或安排家宴,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共同賞月敍談。

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象徵,慢慢月餅也就成了節日的禮品。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中秋節。相傳,元朝末年,人們忍受不了蒙古人的統治奴役,紛紛想要起義抗元,卻苦於無法傳遞消息。此時宰相劉伯温心生一計,要大家買月餅來吃以避瘟疫;大家買了月餅切開一看,裏面卻藏了紙條,號召八月十五夜起義,民眾紛紛響應,便一舉推翻了元朝,月餅也因此成為中秋節的應景食物。

最佳中秋賞月地推薦

長江追月

長江三峽,氣勢雄偉,峽內重巒疊嶂,礁石林立。中秋夜,明月生,聽江濤澎湃,觀遠山夜景,夜色朦朧中的.三峽別有一番景緻。

峨眉山月半輪秋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不論是在半山還是在峨眉金頂,明月下的峨眉,月如金盤,峯如峨眉,相映成趣。

廬山賞月

廬山位於長江南岸、鄱陽湖之畔,是秋天裏賞紅葉的好去處。中秋之夜,登臨廬山,看鄱陽湖上漁火搖曳,明月倒映水中,晚風徐徐,讓人慾乘風而去。望鄱亭、牯嶺鎮等,都是賞月的好地方。

黃山邀月

迎客鬆名揚天下,待明月上了枝頭,邀約天下客,共賞黃山之美,只見黃山月純淨清冽,黃山鬆蒼翠挺拔,黃山夜靜謐迷人。

中秋節賞月含義

碧空如洗,圓月如盤。人們在盡情賞月之際,會情不自禁地想念遠遊在外、客居異鄉的親人。因此,中秋節還有“團圓節”之稱。許多古詩表達了人們此時的思念之情。唐人殷文圭《八月十五夜》:“萬里無雲境九洲,最團圓夜是中秋。”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詩云:“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中國人歷來把家人團圓、親友團聚,共享天倫之樂看得極其珍貴,歷來有“花好月圓人團聚”之謂。蘇軾《水調歌頭》詩云:“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gé),低綺(qǐ)户,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一鈎新月,可聯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輪滿月,可聯想到美好的團圓生活;月亮的皎潔,讓人聯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這月亮意上,集凝聚了人類多少美好的憧憬與理想!

標籤:賞月 中秋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