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節日慶典

端午節的由來和風俗

時間:農曆五月初五

端午節的由來和風俗

民間活動:主要有祭祀屈原、紀念伍子胥、插艾蒿、掛菖蒲、喝雄黃酒、吃粽子、龍舟競渡、除五毒等。屈原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吃粽子

一説是百姓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另一説是,人們用箬葉把米飯裹起來,然後外面纏上紅絲線,再投到水中,讓蛟龍魚蝦以為是菱角而不去吃。

賽龍舟:

船隻的形式:與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體一律又長又狹,兩頭高高翹起,船身繪着硃紅顏色長線。

分工:槳手 、帶頭的、一個鼓手、一個鑼手。

槳手:每人持一支短槳,隨了鼓聲緩促為節拍,把船向前劃去。

帶頭:坐在船頭上,手上拿兩支小令旗,左右揮動,指揮船隻的進退。

鼓手、鑼手:擂鼓打鑼的,多坐在船隻的中部,為划槳水手調理下槳節拍。

掛艾葉菖蒲:

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喝雄黃酒:

用酒和的雄黃在孩子的額頭上畫一個王字。

吃“十二紅”:

十二道紅顏色的菜。

吃粽子

端午吃粽子也是一個重要習俗,粽子又被稱為“筒粽”、“角黍”,每年端午節家家户户都會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每個地方的粽子口味和餡料都有所不同,粽子最初為了祭祀祖先神靈,但是屈原投江那天也正是五月初五,人們不忍心江中的魚蝦吃掉屈原的身體,便向江中的魚蝦投入粽子。

粽子的起源遠早於屈原時期,為了紀念屈原,後人才堅持端午吃粽子,慢慢就形成了這樣的習俗。吃粽子的習俗在中國各地都盛行,也是對偉大詩人屈原的懷念

佩香囊

端午節這天小孩子佩戴香囊的習俗據説有避邪驅瘟的含義,而在南方,年輕男女還會通過香囊來表達各自的愛意。香囊形狀萬千,小巧可愛,但它不僅僅是裝飾品而已。香囊內通常會裝有中草藥、香藥、硃砂、雄黃等,具有驅蟲防病的功效。外面由絲布包着,再用彩色絲線纏繞固定,最後再用綵綢刺繡,五顏六色的香囊十分炫彩奪目。

系五彩繩

五彩繩又稱為五色絲、五彩絲,中國古代時期崇敬五色,五彩繩的五色代表五行——赤木水火土,彼此相生相剋,藴含着吉祥如意。所以端午節那天長輩們起牀第一件事就是將五彩繩系在孩子的手腕、腳腕、脖子上,以保孩子平安。五彩繩不可以弄斷或者丟棄,據説佩戴五彩繩的孩子可以消災避難,以防蛇蟲傷害。

粽子品種:

北方粽子

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種北京粽子個頭較大,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目前,市場上供應的'大多數是糯米粽。在農村中,仍然習慣吃大黃米粽。黏韌而清香,別具風味,北方粽子多以紅棗、豆沙做餡,少數也採用果脯為餡。

廣東粽子

南方粽子的代表品種,廣東粽子與北京粽子相反,個頭較小,外形別緻,正面方形,後面隆起一隻尖角,狀如錐子。廣東粽子是所有粽子中用料最豐富的,做法費時最久。

浙江湖州粽子

米質香軟,分為鹹、甜兩種。鹹的以新鮮豬肉浸泡上等醬油,每隻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為餡。甜粽以棗泥或豆沙為餡,上面加一塊豬板油。蒸熟後,豬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適口。

枕頭粽

瑤族做粽子用糯米配條、,包“枕頭粽”,形似枕頭,每個約250克。也有在糯米中加、花生等製成素餡涼粽子。

畲族粽子

畲族粽子,民間稱牯角。用箬葉將糯米包成四角。再用龍草捆紮,十個一串,有的人家還要在包粽子時加菜、肉、紅棗等做餡。煮粽常用灰鹼水,粽子煮好後,色黃氣香,可存放半月。

閩南粽子

閩南的粽子分鹼粽、肉粽和豆粽。鹼粽是在中加入鹼液蒸熟而成,兼具黏、軟、滑的特色,冰透後加上或糖漿尤為可口。肉粽的材料有滷肉、、蛋黃、蝦米、筍乾等,以廈門的肉粽最為出名。豆粽則盛行於泉州一帶,用九月豆混合少許鹽,配上糯米裹成,蒸熟後,豆香撲鼻,也有人蘸來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