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熱點

家長怎麼説話孩子才聽

熱點2.42W

很多大人很關心“怎麼説孩子才肯聽”這件事情。很多小朋友都會做一些讓大人頭疼的事情,例如做事莽撞、丟三落四、喜歡和小朋友打架、在家亂丟東西、跟大人頂嘴、搞破壞、和父母對着幹等等。之所以小朋友會有這樣讓人頭痛的表現,是因為小孩由於天真無知,無法通情達理。而最讓大人鬱悶的是,怎麼講都不聽。那麼大人怎麼説孩子才肯聽呢?

家長怎麼説話孩子才聽

家長怎麼説孩子才肯聽話呢?很多大人認為孩子的那些種種令人頭疼的問題,都是因為“孩子不聽話”造成的。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會不會是家長們説話的方式不對呢?比如説:家長在工作一整天后拖着疲憊的身子回家,你需要坐一會兒歇息歇息,看看電視之類的。但是,孩子卻一直嚷着要你陪他玩,看你不理他,就跑來拉你的胳膊,爬到你的大腿上,把報紙弄成一團等等,想要引起你的注意。那麼此刻你會如何應對孩子呢?我們做了以下幾個假設。

1、你可能會説“如果你還是繼續賴在媽媽的懷裏,媽媽就生氣了!”這種警告、恐嚇、威脅的方式,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不受歡迎的、媽媽是不愛他的,這種做法會令孩子傷心惱怒,從而變本加厲地搗亂。

2、“你去找別的東西玩!”這是一種命令指揮的語氣,而這種説法多半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產生抗拒,並與父母對着幹。

3、“別人在看書看報的時候不能打擾。”這種教育、勸告、訓誡的語氣的深層次含義是你的需求比孩子重要,孩子應該不顧自己的需求而遵照父母的想法去做。如果經常用這種方式對待孩子,會使孩子慢慢變得沒有自我。

以上幾種説話方式對於教育孩子都會起到反作用,那麼家長應該怎麼説孩子才肯聽話呢?其實上述方式都沒有正確表達父母此刻的感受,孩子也理解不了父母的真實意思,他所感受到的只是被父母無情拒絕了,這也就激發了孩子對父母的攻擊,也就是大家常常説的“和父母對着幹”。那怎麼説孩子才肯聽話呢?

其實家長可以這樣説:“你為什麼不去外面玩呢?”這是一種對孩子進行建議的語氣,如果父母把孩子“你”的問題改成“我”的友好建議,大家再想想看孩子會不會能夠更好地接受呢?其實很多父母在與孩子談話的時候,之所以有有效或無效的差別,就在於所傳達的是“你”的訊息還是“我”的訊息。

怎麼説孩子才肯聽話,這其實是很簡單的一件事情。家長應該不要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和角度上來考慮問題,而是應該用孩子的眼光來替孩子考慮自己所説的話孩子是不是能夠理解。在讓孩子理解自己説的話的同時,還要表達出自己對孩子的愛,才能夠讓孩子心悦誠服地接受你的説法,才是解決一切“孩子問題”的最佳方法。

親子溝通中,父母常採取的不當做法

1、心不在焉地聽孩子説話

孩子在跟父母傾訴的時候,父母若是心不在焉,孩子是能感受到的,一次兩次,他可能會問你“你在聽嗎?”三次四次之後,等你再想聽的時候,孩子已經不再向你傾訴了。

一位媽媽曾説:

“孩子每天晚上都會從睡夢中哭醒,情緒低落,表現得很害怕,每次去幼兒園,都會在幼兒園門口抱着爸爸媽媽的腿大哭一場。她一直認為是換了新幼兒園孩子不適應所致,後來聽到班上小朋友的隻言片語才知道,班上有個小男生天天打他。”

我問:

“孩子從未跟你説過幼兒園的事嗎?”

媽媽説:

“好像吞吞吐吐地説過什麼,但我都在忙自己的事,沒太注意聽,後來孩子就不説了。”

孩子的'內心是很敏鋭的,他可能還不會説話、不能很好地表達自己,但他能感受得到父母的態度,也會在言行上有所反應。

2、過多提問與建議

一個小姑娘找到媽媽,説有人偷了自己的筆,媽媽的反應是:“你敢肯定不是自己弄丟的嗎?”“自己的東西隨便亂放能不丟嗎?”“不是跟你説過貴重東西要放抽屜嗎?”

孩子丟了東西,本來心裏就很難受,想找媽媽給點安慰的,結果卻被媽媽左一個建議右一個提問給惹急了。問題沒有解決,還生一肚子氣。

喜歡給建議是很多父母通常的做法,因為我們總是覺得自己比孩子懂得多、經歷得多,總想讓孩子少走些彎路,於是我們常一味地向孩子發問、給出建議、甚至指責孩子,父母的想法是好的,但導致的結果是孩子要麼不思考、全盤接受父母的建議、沒有自己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要麼就是厭煩、叛逆,出現“你別管我”的情況,由此親子交流宣告失敗。

3、否定孩子的感受

孩子的小烏龜死了,傷心地找到爸爸:“今天早上它還好好的呢。”爸爸呢,安慰孩子:“不要傷心,不就是一隻小烏龜嗎?”“明天我再給你買一隻去。”

孩子的原意不是想要另一隻,而是想要傾訴他的感受、尋求理解來的,可父母明着安慰孩子、捨不得孩子傷心,事實卻也在否定孩子的感受。結果是,孩子的合理情緒宣泄演變成了父母眼中不講道理的無理取鬧。

父母越是否定孩子的感受,越是叫孩子把不好的感受撇到一邊,孩子越是陷入自己的世界不可自拔,反而越發傷心難過。為何父母不能去肯定孩子的負面情緒呢,比如就是共情一句:你很傷心……並且給孩子一個抱抱?在我看來,這是因為父母自己對負面情緒有敵意,很忌諱,甚至擔心點明孩子的情緒,會使情況變得越發不可收拾。事實正相反,父母用恰當的詞彙將孩子內心複雜的情緒描述了出來,會給予孩子極大的心理安慰,他會覺得父母認可了自己的感受,孩子的負面情緒反而得到了紓解。

標籤: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