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熱點

時代楷模先進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熱點1.82W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它可以幫助我們瞭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時代楷模先進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歡迎大家分享。

時代楷模先進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時代楷模先進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1

貫徹落實全國、全省教育大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精神,學習先進典型,弘揚高尚師德,發揮榜樣的示範引領作用,雲南省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在昆明舉辦“張桂梅思政大講堂”首場報告會。9月1日下午14:30,雲南師範大學商學院組織全校師生集中觀看“張桂梅思政大講堂”第一講《信仰的力量》,主講人張桂梅老師講述了創辦女子高中的坎坷經歷和自己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

“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張桂梅和女高的老師們帶領學生讀黨史、誦經典、講述革命英雄故事傳説,讓學生們接受紅色文化的薰陶,觸摸信仰的.温度,懂得將個人的前途與國家的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

“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張桂梅老師把共產主義信仰教育放到學校教育的首要位置,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努力讓學生成長為具有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

報告會上,中共雲南省委副書記、省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王予波同志作了發言,他説,《張桂梅思政大講堂》將作為全省上下辦好、教好、學好思政課的最生動材料。去引導學生切實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不斷提高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通過邀請先進模範人物、知名專家學者上講台,以先進事例感染學生,以透徹學理分析迴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説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打造全省思政教育第一金課,使大講堂成為一個導向、一個標杆、一種激勵。

時代楷模先進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2

夜幕下的山東港口青島港全自動化碼頭,儘管作業現場異常忙碌,但由於不需要藉助燈光,這裏一片漆黑,和對面燈火通明的人工碼頭形成了鮮明對比。

8月31日晚,在“齊魯時代楷模”“連鋼創新團隊”發佈儀式現場,隨着現場雲技術連線將鏡頭推遠,一個嶄新的現代化碼頭躍然屏幕,令現場觀眾為之震撼。

這個碼頭的締造者,就是山東港口青島港“連鋼創新團隊”。發佈儀式現場,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影像資料短片,一段段樸實無華的人物採訪對白,是一場精神盛宴,也是一次力量傳遞!

從1993年世界上首個自動化碼頭在荷蘭誕生以來,自動化碼頭的主要設施及核心技術都被髮達國家壟斷。懷揣着一顆“中國心”,“連鋼創新團隊”從一片荒蕪中開闢出全自動化碼頭的嶄新時代,把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裏,從一個不起眼的追趕者變成令世人矚目的領跑者。

要建,就建設最好的碼頭!團隊核心成員周兆君忘不了,團隊帶頭人張連鋼在籌建動員會上的講話。“從那以後,‘最好’兩個字,就像一把標尺深深刻在了我們心裏。”朝着“最好”的目標,負責碼頭土建的周兆君,帶着大夥兒把堆場混凝土樑面平整度的誤差標準,控制在了±2.5mm的範圍內,創造了新的行業標準。

要建,就要拼命建,保質量保工期。團隊核心成員修方強負責設備選型設計和製造監造,他笑説,自動化碼頭建設中,團隊有“三件套”:手電筒、遊標卡尺、直角尺,50多米高的橋吊一天爬好幾次,只為確定一個具體尺寸。1300多個日日夜夜,就是這樣度過的。

要幹,就要爭第一,外國人不行的,中國人行。團隊核心成員李波説,20xx年3月,自動化碼頭首輪泊靠,1000多個箱子只用了7個小時就全部裝完了。外國船長讚歎:這就是中國速度!“我們用數字向世界證明了中國團隊的實力。”李波説。

連鋼團隊,百鍊成鋼。“要我們這幫人來幹什麼,就是要解決難題。自動化碼頭涉及幾十個專業和領域,只有大夥兒齊心協力、苦幹實幹加巧幹,才能建成世界上最好的自動化碼頭。”山東港口集團青島港全自動化碼頭黨委書記、總經理殷健這樣闡釋“團魂”。

軍功章上,也有你的'一半。鏡頭裏,“連鋼創新團隊”的家人們,一張張面孔閃現,一句句理解支持的表達,讓台下觀眾淚眼朦朧,掌聲雷動。

碼頭副總經理李永翠是團隊唯一的女性,為方便與國外專家交流,她曾連續一年多的時間堅持下半夜起來工作。“我進項目組時,女兒才5歲。在孩子最需要陪伴的時候,卻沒能好好地陪她,這是一個永遠的遺憾。但女兒知道,媽媽心裏永遠惦記着她。”

薪火相傳,生生不息,“連鋼創新團隊”讓“振超精神”在新時代綻放出新的光芒。當“連鋼創新團隊”7名核心成員走上舞台,新時代產業工人傑出代表、改革先鋒、“最美奮鬥者”、全國勞動模範許振超,為他們頒獎。“不管是人工碼頭時代的許振超,還是自動化碼頭時代的‘連鋼創新團隊’,港口人幹就幹一流,爭就爭第一,把工作做到極致。”

由於剛剛做完手術,“連鋼創新團隊”帶頭人張連鋼沒能來到發佈現場。通過雲連線技術,他的深情剖白讓觀眾動容:“歷史給了我們一個機會,讓我們成為未來港口的推門人,我們是幸運的,趕上了好時代!我們要繼續發揚拼命加創新的精神,堅定不移地走自主創新之路,實現我們科技報國、科技強國的初心和理想。”

征途未有窮期。當殷健代表“連鋼創新團隊”,在發佈台開啟“楷模之光”,山東港口青島港分會場燈光閃爍,也同步點亮了“楷模之光”。“連鋼創新團隊”成員全體起立,意氣風發地喊出“幹一流,爭第一;科技報國,海洋強國,勇做新時代‘泰山挑山工’”的口號。

時代楷模先進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3

“幹就幹一流,爭就爭第一”這是許振超身為工人的夢想。

1974年,許振超來到青島港,成為一名碼頭工人,那時港口裝卸作業方式落後,體力勞動繁重、工作環境艱苦。也因為集裝箱裝卸效率不高,日常工作中延誤船期的事時有發生。

後來,青島港進口了一批現代化設備,許振超對此很感興趣並勤於鑽研,很快成為了公司的技術骨幹。但是他並未就此滿足,他意識到在世界先進技術面前,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雖然有了先進設備,但由於工人們不瞭解使用和維護技術,設備經常出故障,也因為他們自己修不了,就請來了外國廠家的工程師,在青島港僅幹了12天,就一下子拿走了好幾萬塊人民幣,這讓許振超覺得不甘心。

就是在這個時候,許振超意識到了知識的重要性,所以後來,他隨身攜帶筆記本和英漢小詞典,刻苦自學橋吊核心電路等知識,其中不少是英文資料。

經過刻苦鑽研,許振超的技術越來越好,成功練就了“一鈎準”等“絕活”,帶出了“王嘯飛燕”等一大批具有社會影響的“絕活”品牌。

20xx年4月27日夜,許振超帶領橋吊隊的工友們,僅用6小時15分鐘,就完成了“地中海法米婭”輪3400個標準箱的裝卸,創出了每小時單機效率70.3自然箱和單船效率339自然箱的世界紀錄。

此後五年,許振超帶領橋吊隊,又先後七次打破集裝箱裝卸世界紀錄,使“振超效率”享譽全球。後來的他也沒有就此停下腳步,而是設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為集裝箱碼頭技術和同事們一起努力創新。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振超效率”印證着一代代山東港口青島港精神的薪火相傳,而享譽世界的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的建成,為山東港口青島港精神,增添新時代的奮鬥底色。

"不馳於空想、不慕於虛名,踏踏實實勞動、創新。”在4月23日舉行的山東港口青島港“連鋼創新團隊”事蹟報告會上,許振超闡述了他對“振超效率”的精神內核的理解。全自動集裝箱碼頭讓他看到了更多年輕力量傳遞着這種拼命創新的精神。“我對山東港口青島港的未來充滿信心!”許振超説。不管是人工碼頭時代的“振超效率”,還是自動化碼頭時代的“連鋼精神”,站在山東港口一體化的新起點上,山東港口青港人融入血脈的使命感,仍激勵着他們步履不停、並肩前行。

時代楷模先進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4

張桂梅,中共黨員,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華坪縣兒童福利院(華坪兒童之家)院長,是媒體多年關注報道的一位先進典型人物。作為一名基層教育工作者,張桂梅同志始終把教書育人、立德樹人作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奮鬥目標,矢志不渝、執着追求,為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奉獻了自己的一切。她心繫困難羣眾,投身教育扶貧,建成了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她堅持樹人先樹魂,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思想政治建設和理想信念教育作為立校之本,用紅色教育為師生鑄魂塑形。她長期拖着病體,堅守工作崗位,以實際行動兑現自己“只要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台上”的諾言;她始終艱苦樸素、甘守清貧,卻把自己的工資、獎金和社會各界捐助她治病的100多萬元全部投入教育事業。在她的不懈努力下,華坪女子高中連續9年大學聯考綜合上線率保持100%。

張桂梅的事蹟感動每個人,為了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家庭的幸福、社會的和諧。這個活着的榜樣,她頑強拼搏、不屈不撓、無私奉獻、善良慈愛、她全心全意投入教育事業、慈善事業的精神讓我們欽佩。“俯首甘為儒子牛”是魯迅先生的寫照也是張桂梅的寫照。

人們常不解的問她:這樣做有什麼目的,有什麼好處?什麼力量使她這樣堅強?張老師總是笑着説:“如果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集我有企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她沒有生育自己的兒女,卻有着世界上最偉大的母愛。那些失去父母的貧苦孩子在她的.身上感受到了母愛,分享着人間最美好的親情。她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師,用真愛點亮了那些無依無靠的孩子們的希望之光,譜寫了一曲感人至深的愛的奉獻之歌。她就是華坪縣民族中學教師兼“兒童之家”福利院院長張桂梅。向傳遞真愛的使者張桂梅學習為主題的“感恩行動”在迅速掀起,成為推動和諧社會建設的強大動力張桂梅為何與“感恩”產生聯繫,她的感恩情懷源自何處?從她的人生軌跡中找到了答案。張桂梅同志參加工作30多年來,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深深紮根於邊疆民族貧困地區,全身心地投入到教書育人的崇高事業中;她身患多種疾病,卻常常超負荷地工作,以驚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終堅守在三尺講台上;憑着對教育事業的熱愛,不斷學習先進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精心研究,積極探索教育規律和民族教育發展的新模式,因材施教,進行素質教育,總結出一套適合民族貧困山區教育特點的教學方法,教學成績突出;她沒有子女,生活節儉,把自己一天的生活費控制在3元以內,而拿出自己絕大部分工資接濟困難學生,給沒有學費的學生墊交學費,帶患病的學生去看病,天冷了給他們添置衣被,把母親般的慈愛全部獻給學生和孤兒;她不僅生活上關心學生,而且積極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健康的業餘愛好,從各個方面無微不至地關愛他們,與迷戀網絡的學生同吃、同住、同學習,精心引導,細心照顧,使他們戒除了網癮。華坪。媽”、“張媽媽”。

我們學習她的精神品質,有利於在社會主義經濟大潮中保持清醒的頭腦。物質固然重要,可是決定我們生命價值的東西不是物質,而是精神品質。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牢記使命,教書育人,培養一大批對國家發展有用的人才,這些人才,首先必須是政治上過硬的,必須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和人民。他們才能肩負歷史的重任。我們教育工作者,如果沒有過硬的政治思想,學校德育建設的落實就是一句空話。我們培養的人才質量就會出問題!這是很危險的,學習張老師的事蹟,很有現實意義。

時代楷模先進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5

“拼命都不一定能幹好,不拼命肯定幹不好”。在“連鋼創新團隊”成立之初張連鋼就對自己這樣説,他的整個團隊也始終秉持着這種信念執着前行。整個團隊就像一團火,不斷釋放着激情、激揚着鬥志,憑着一股不服輸的韌勁、不怕難的勇氣,一門心思撲在項目上,一遍遍地試,一點點地改,克服了數不清的困難和挫折。他們從不氣餒,從未妥協,越挫越勇,向難題挑戰,向權威叫板,在不斷實踐中登上全球自動化碼頭建設發展最高峯。團結協作的氛圍影響着整個團隊,成員們不敢有絲毫耽擱,生怕自己的進度慢了影響整個項目的建設進程。

作為團隊帶頭人,張連鋼的“拼命”確實到了“忘我”的地步。“不能熬夜、不能勞累”的.醫囑統統被拋在了腦後,黨員領導幹部實幹在先,他帶領整個團隊忘我拼搏、奮勇向前。團隊IT組負責人李永翠,每天就是一台筆記本電腦陪伴着上下班,為了方便與國外專家技術交流,曾連續一年多的時間經常下半夜起來工作;負責網絡系統的徐永寧,在碼頭數據中心調試的關鍵時期妻子確診癌症,在妻子生命最後的一年多時間裏,他白天上班,晚上陪牀,從沒有耽誤過工作;堆場組的管廷敬,在最後攻堅決勝階段,連續一個月顧不上回家,甚至在母親去世時,都沒能趕回去見上最後一面……在自動化碼頭的建設中,一直在上演着這樣生動的故事、鮮活的事例,深刻詮釋着“圓夢需要奮鬥和奉獻”。

面對國外成熟經驗在青島港的“水土不服”,“連鋼創新團隊”敢於挑戰國外權威,大膽地走自主攻關、自主創新的新路子,創造出適合中國自動化碼頭髮展的全新模式,憑着一股不畏艱不畏難的勁頭,大膽創新。按之前的國外慣例,自動化碼頭設計都是“串行分步”,即先聘請有關專業諮詢師分專業作出諮詢、進行論證,審核通過後再進行方案細化和設計集成。若這樣做的話,規劃設計至少要3年,從項目立項到建設完工則需要8—10年。“連鋼創新團隊”堅信“國外模式等不起!”,鋭意推行流程再造,對項目組織設計大膽實行“並行協同”,實行規劃設計、建設集成和商業運營“三位一體”,使得每個參與的人都全流程承擔諮詢師、設計者和經營者等多職責角色,統籌推進各項工作,結果硬是把國外常規設計工時壓縮了三分之二,進一步推動了自動化碼頭系統集成創新,首創了機器人自動拆裝集裝箱扭鎖,世界最輕、自動充電、續航時間無限制的自動導引車,軌道吊“一鍵錨定”系統等一批世界領先的最新技術。在此過程中,他們攻堅了一批世界級的原創性科研成果。如,ECS設備控制系統是碼頭的“小腦”核心,為了徹底擺脱國外技術壟斷掣肘,“連鋼創新團隊”毅然放棄與國外唯一供貨商的合作,自主研發,歷經數月封閉攻關、艱難探索,最終成功上線運行,被業內稱為“徹底改變了全球自動化碼頭的行業格局”;在全球率先創出AGV自動導引車充電新模式,打破了之前全球通用的鉛酸電池方案技術壟斷,被業內譽為“自動導引車充電模式重大革命”。截至目前,“連鋼創新團隊”已獲受理、授權專利93項、論文發表47篇、標準制定12項、軟件著作10項,獲評“全球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建設傑出成就獎”“中國智能製造十大科技進展”,中國港口協會、中國航海學會“科技進步特等獎”等海內外大獎30多項。先後20多次受邀參加國際會議並做主旨發言,贏得業內專家的高度評價。

時代楷模先進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6

5天前,他還是一位在西南邊疆拉祜族自治縣村寨忙於種植冬季馬鈴薯的“農民”。5天后,11月29日,他在北京接受頒獎成為全國時代楷模。30多年來,他研發的作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技術大面積應用累計3億餘畝,成為國際上利用生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的成功典範。近5年,他又在雲南普洱瀾滄拉祜族自治縣躬耕山野科技扶貧,讓上千農民學會冬季馬鈴薯、林下三七等種植技能,帶動了一批深度貧困中的拉祜族羣眾脱貧致富。

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朱有勇。

在拉祜族村寨旁一片剛種植的馬鈴薯地裏,張六均等三個拉祜族村民手杵着鋤頭站在地邊,全神貫注地聽一位老人説話。老人蹲在地上,手握着竹竿,一邊用竹竿丈量地塊,一邊耐心地講解馬鈴薯如何規範種植。老人蹲着累了,便很自然地右腿跪在泥土裏,面帶微笑反覆解説示範。在一旁的雲山村黨總支第一書記何朝輝感動地用手機拍下了這珍貴的瞬間。這一幕發生在11月19日上午,地點在瀾滄縣竹塘鄉雲山村蒿枝壩村小組。這位65歲的'老人就是朱有勇院士。

20xx年,朱有勇帶領中國工程院的專家和雲南農業大學創新團隊,在瀾滄竹塘鄉蒿枝壩開展100畝冬季馬鈴薯示範種植,當年平均每畝為農户增收3000至5000元,至20xx年在全縣已推廣種植1萬畝。朱有勇團隊還應用林下三七科技成果,在瀾滄示範種植7305畝,帶動三七種植農户749户,每户平均增收2.5萬餘元。

時代楷模先進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7

某個烈日炎炎的中午,在一個拉祜族村寨的農家小院門口,一位年逾六旬的老人招呼身邊幾位年輕人:“走,鏟地去。”説罷扛起一把鋤頭就往村外馬鈴薯地走去,幾位年輕人也抓起鋤頭緊隨其後。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省科協主席朱有勇,幾個年輕人是他研究團隊裏的博士。

20xx年,中國工程院與瀾滄縣結對幫扶,朱有勇院士帶來一支由100多名教授、博士組成的專業團隊,雲山村蒿枝壩村民小組被確定為科技扶貧示範點。從此以後,他們走到哪,村民們就跟到哪兒。“他們可是上面派來的博士!別看我們才國小文化,天天跟在他後面,不都是‘博士後’啦!”就這樣,貧困的小村莊裏有了大批“博士後”。

“房子是新蓋的、路是新修的,但村民的觀念還是舊的。”由於長期閉塞,全村人均受教育年限不足6年,20xx年人均純收入只有1200多元。

“這裏並不是資源貧困,而是典型的素質貧困。越是這樣,科技扶貧越能起大作用。”朱有勇和團隊成員深入田間地頭,快速開出“脱貧藥方”——種冬季馬鈴薯。

此後的時間裏,朱有勇14次來到蒿枝壩村,大半時間是在村裏度過的。博士們居住的村民活動室被村民們稱為“科技小院”。

20xx年11月,冬季馬鈴薯的種子落進了蒿枝壩的地裏。20xx年春天,密密麻麻的馬鈴薯排隊“破土”。一算賬,村民們兩眼放光:平均畝產3.3噸,最高畝產4.7噸,總產值達90萬元。僅用半年時間就讓村民們的.收入翻了好幾番,朱有勇和他的團隊被村民們讚不絕口。

豐產的消息幾天就傳遍了附近的村寨。如今,除了冬季馬鈴薯,蒿枝壩還先後建起冬早蔬菜、林下三七、早熟葡萄種植和禽畜養殖等科技示範基地。

“眼見為實,羣眾就看實效。”朱有勇感慨,“扶貧先得扶智,村民們不是不想幹,關鍵要扶到實處,教會他們怎麼幹!”

在過去30多年中,朱有勇團隊的農業科研成果已經造福上億農民。他們研發的“遺傳多樣性控制水稻病害”技術在全國10省區市推廣6000多萬畝,榮獲聯合國糧農組織科研一等獎;他們研發的“物種多樣性控制作物病害”技術,已在國內外應用於3億多畝旱地作物。這兩項技術都可以減少60%的農藥使用,並能增產20%~30%。

成長於土地、根植於土地、收穫於土地,從農民子弟到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將論文寫在了大地上,他最喜歡的稱號也是老鄉們送給他的——“農民教授”。

近年來,國家實施脱貧攻堅工程,朱有勇也給自己定了新目標!

時代楷模先進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8

“以前,老師大多是憑經驗、觀察,判斷學生是否掌握了知識點。”提起“雲課堂”,身為“雲團隊”一員的徐繼紅老師有説不完的話,“如今‘雲課堂’的數據資源,彷彿是為老師提供了‘課堂導航’,讓老師能夠採取更加科學、適切的教學方法。”

就這樣,一朵朵“雲”飄在學校的每個角落——適用於合作學習的“雲課桌”、為學生提供一對一指導幫助的“雲朗讀”、呈現學校歷史的“彩雲牆”、幫助老師及時瞭解學生身體機能的“雲手表”、開展勞動教育的“雲廚房”、展示學生手工作品的“雲展館”……這一切,把學習生活與移動應用完美契合。

今天,“雲課堂”3.0版也已日臻成熟:聚焦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126個指標,勾勒出詳盡真實的學生數字畫像,讓老師們瞭解每個孩子的興趣所在、潛力所在,更全面地來看待孩子的發展。

吳蓉瑾有一個形象的比喻,就是把為學生勾畫的“數字畫像”比作“放籃子”,“當一個孩子德智體美勞的.各類數據被彙總起來,放進了一個‘籃子’,再經過老師的觀察、分析、調整,再運用,便會對孩子成長有了更科學的指導。”

教育均衡發展是吳蓉瑾的另一個“教育夢想”。3年前,作為特級校長,她受組織派遣流動到上海市嘉定區盧灣一中心實驗國小擔任校長。今天,這所鄉村學校真正成為了家門口的好學校。

時代楷模先進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9

“我就是一個會種莊稼的農民”

10月,一場競買會在雲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大塘子村進行,朱有勇院士扶貧工作站科技扶貧項目培育出的首批林下三七成功出土。現場,各企業代表此起彼伏喊出高價,他趕緊叫停,“我們要種的是好三七,是老百姓吃得起的三七。價格太高,不是我們種植的目的。”

發明專利20餘項、榮獲各種重大科技獎勵18項,朱有勇科研成果豐碩;植物病理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農業先進科技工作者,朱有勇頭銜眾多,但他最喜歡村民們叫他“農民院士”。“更準確地説,我就是一個會種莊稼的農民。”

“既然是扶貧,當然要到最窮的地方去”

20xx年,中國工程院決定對瀾滄縣開展對口幫扶。這裏貧困面廣、貧困人數多,是脱貧攻堅主戰場。討論會上,院士雲集,環顧一週,當時已經60歲的朱有勇發現自己最年輕,毅然挑起了大梁,“我最年輕,我來幹。”

進村考察,朱有勇連連歎氣,漏風漏雨的籬笆房,放上幾張牀,堆着點玉米雜糧,就是很多人的全部家當。“是真的窮,但是不該這麼窮。”朱有勇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想法,“既然是扶貧,當然要到最窮的地方去。”

瀾滄當地主要是拉祜族,大部分人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山裏,以種植野谷、玉米和打獵為生。在中國工程院進駐之前,這裏的很多村民還生活在絕對貧困線之下。

全面調研之後,雲山村蒿枝壩村民小組被確定為科技扶貧示範點,以此為突破口,朱有勇率領百餘人的教授、博士專業團隊,正式進駐蒿枝壩。

20xx年,蒿枝壩就實施了道路硬化、安居房建設等一系列項目,卻並沒有讓當地村民的生活真正得到改善。“這裏不是資源貧困,是典型的素質貧困。”信息閉塞、語言不通、人均受教育年限短,正是當地貧困的根源。這裏的貧困讓朱有勇一股熱血湧上心頭,“越是艱難,科技扶貧就越有大作為。”

“手把手領着老鄉幹,實實在在做給老鄉看”

調研分析當地的氣候、土壤、降雨後,冬季馬鈴薯成為朱有勇及其團隊試點扶貧的.第一個重點項目。

但在項目推廣初期,卻吃了閉門羹。院士的名聲,在這個小壩子上並沒有太大的作用,迎接朱有勇的,更多是村民們懷疑和打量的目光。早年間,村裏嘗試種植新品種卻慘遭市場“滑鐵盧”,是不少村民心中的陰影。

“難道院士比我們農民更會種地嗎?”“種地就是掙口飯吃,還能指望着掙大錢?”“冬天種了,賣給誰?院士還能管你賣土豆?”

村民的疑慮,是擺在朱有勇面前最實際的問題。為證明自己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他選擇了用事實説話。

在當地政府和雲山村村委會的支持下,100畝冬季馬鈴薯示範種植項目正式上馬。帶着新研發的馬鈴薯品種,朱有勇扛起了鋤頭。每天一大早,就在田裏紮了根,有時候甚至直接跪在田裏,雙手刨土,查看土壤土質和農作物生長情況。

20xx年11月,冬季馬鈴薯的種子正式在蒿枝壩種下。從播種、看護、澆水,每個環節,朱有勇和他的扶貧團隊都精益求精。20xx年3月,密密麻麻的馬鈴薯破土而出,平均畝產3。3噸,最高畝產4。7噸,產值達90萬元。

劉扎襪是第一批貸款入股種植的村民,這個項目讓他增收上萬元,“沒想到院士還真的管我們賣土豆啊。”過去的冬季閒田,生出了金子,院士小站的門檻快被村民們踏破了。“要讓村民們真正看到效益,我們可以手把手領着老鄉幹,實實在在做給老鄉看!”朱有勇的科技種子在這裏結出了果實。

“能幫農民兄弟解決問題是幸福的事”

冬季馬鈴薯只是當地致富的一塊敲門磚。“冬閒田”變成“效益田”,不曾開發利用的人工松林,成功用於科學種植有機三七,冬季蔬菜和水果種植提升效益……科技成果的轉化,讓朱有勇的理想一點點實現,“這比拿多大的獎項、給多少錢都更讓我高興。”

從20xx年駐村蒿枝壩以來,朱有勇一大半時間都在村裏度過。很多當地村民不會漢語,為能順利溝通,他還從頭學起了拉祜話。

朱有勇有晨跑的習慣,繞着蒿枝壩,每天5圈,雷打不動。開始,只要聽見村裏一大早此起彼伏的狗吠,就知道大城市來的扶貧院士又在跑步。慢慢地,村裏的狗不叫了,來蒿枝壩參與扶貧的教授、專家也加入晨跑。

好幾次,每當朱有勇要離開村子,村民就跟在後面,一起唱當地的民族歌曲《實在捨不得》:“最怕就是要分開,要多難過有多難過,最想麼就是你再來,要多快樂有多快樂……”

“能幫農民兄弟解決問題是幸福的事。他們離不開我,我也離不開他們。”朱有勇説。

時代楷模先進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10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比寫在紙上更有價值,看到自己的科技成果漫山遍野開花結果,心裏的欣慰,是發表論文無法比的!”朱有勇常説。

30多年來,朱有勇潛心鑽研生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研究等系列重大課題。研究成果以“水稻遺傳多樣性控制稻瘟病理論”為題在《自然》雜誌封面全文發表,成為新中國植保界在這個期刊上發表的'第一篇文章。他構建的水稻品種多樣性控制稻瘟病技術體系累計推廣應用超過1000萬畝,作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技術推廣應用超6000萬畝,大面積應用累計3億餘畝,減少農藥使用50%以上,被認為是國際上利用生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的成功典範。他構建了冬季馬鈴薯優質高效技術體系,20xx年以來累計推廣1131.2萬畝,促進農民增收200多億元。

朱有勇扶貧不為名。一個多星期前,正在瀾滄各個村寨基地指導農民種植冬季馬鈴薯的他才得知被表彰為時代楷模。他依然平靜地繼續指導馬鈴薯種植,多方催促下,幾天後他才不得不離開瀾滄,前往北京領獎。

朱有勇扶貧也不為利。長期跟隨朱有勇在瀾滄扶貧的雲南農大博士黃惠川講了個故事,在瀾滄開始推廣林下三七種植技術時,扶貧團隊裏起初有兩種聲音,有人認為研究林下三七花了10多年時間不容易,應該技術保密,通過技術轉讓盈利。但朱有勇堅持免費給老百姓使用技術,他説:“不能我們發財了,老百姓用不上。”

20xx年12月,朱有勇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大特別獎勵他200萬元,他毅然決定把學校獎金作為原始基金成立雲南農業大學“有勇獎學基金會”。20xx年,他又將自己獲得的“雲南省科學技術傑出貢獻獎”200萬元捐贈基金會,激勵了更多師生學農愛農、服務三農。

時代楷模先進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11

轉眼間,山東港口青島港自動化碼頭投產運營已滿三週年,偌大的碼頭和堆場空無一人,只有如同被賦予了生命一般的藍色設備在靜悄悄地自動運行,行雲流水般地裝卸着來自世界各地的集裝箱。而在這平靜的背後,是山東港口青島港“連鋼創新團隊”更加忙碌緊張的工作節奏。

從7年前方案開始攻關的那天起,辦公室的燈就沒在晚上十點前熄滅過。現在,加班奮戰依然是團隊的工作常態,他們不僅要繼續衝擊世界自動化碼頭效率的極限,更要實現自動化碼頭高度智能化的升級,用自主創新敲開未來港口的大門。

團隊中唯一的“女強人”李永翠已經好幾年沒有背過女式包,每天一台筆記本電腦陪伴着上下班,一有空就打開工作。“自動化碼頭把我的媽媽奪走了。”她的女兒小遠揚一度對自動化碼頭產生牴觸。

團隊的周兆君出差行程總是安排得滿滿當當,去天津設計院、上海振華,基本都是當天去當天回。最令他難忘的一次是確定軌道吊軌道扣件膠泥選型,一天之內馬不停蹄地趕到天津和北京的兩家生產商基地進行實地考察,下車後已是凌晨2點多。

“自動化碼頭的智慧化程度進一步提高,設備運行可靠性不斷完善,運行更加合理優化,維護工作量和成本顯著降低,這是我們下一步要做的。”張連鋼説,“要保持自動化碼頭領域的領先地位,自主可控是核心。”

激光掃描儀是自動化軌道吊的“眼睛”,軌道吊就是通過激光掃描儀來確定集裝箱的位置,從而實現精準裝卸,但這一領域仍為德國公司的進口產品所壟斷。在張連鋼的構想中,圖像識別是替代激光掃描的`一種新技術路線,可以實現更高的讀取率和更出色的可靠性。

這樣的國產替代方案在自動化碼頭一期、二期工程中已經比比皆是:自動化碼頭橋吊的俯仰機構採用了國產的籬笆式捲筒,相比於動輒數十萬美金的進口貨,成本不到十分之一;AGV導引車摒棄了國外主流的鉛酸電池,大膽採用自主研發的鈦鋰電池,實現了低成本、小容量、長壽命、輕量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並一舉節省換電站建設成本過億元……

着眼於港口實際需求,不斷自主創新進行優化升級,正是這個可推廣、可複製、可商業化的“平民碼頭”超越國外前輩的祕密。

在妻子眼裏,張連鋼是個凡事都要做到一百分的典型理工男,最大的享受就是討論和解決問題。

90分往往就能引以為豪,要做到一百分何其困難。但對於自動化碼頭而言,這是由無數個細節的完美串聯而成的大美,每一個環節都要不斷優化以達到更優。

懷着這顆初心,張連鋼和他的團隊還在繼續迎接新挑戰,利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自動控制等技術讓自動化碼頭更深度進化,朝着“自學習、自完善、自組織”的高度智能化碼頭不斷進發,在世界高科技碼頭之巔牢牢樹立中國港口的地位。

時代楷模先進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12

20xx年,中國工程院對口幫扶瀾滄縣開展脱貧攻堅,開會商量由哪個院士來牽頭這一重任。當時60歲的朱有勇毅然決然地説:“我最年輕,我來幹!”

朱有勇帶着團隊來到瀾滄縣竹塘鄉雲山村蒿枝壩,在村裏建立科技小院,把實驗室搬到田間地頭,5年來和當地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在基地示範推廣種植冬季馬鈴薯等作物的`過程中,他發現農村羣眾素質性貧困突出。於是他整合雲南農大教師和瀾滄職中教師團隊,創辦了院士專家科技扶貧指導班。學員是來自全縣各鄉鎮有脱貧致富願望的農民,課堂就設在田間地頭。從選良種栽種,到病蟲害防治等田間管理,從採收包裝到產品推廣,都由朱有勇等院士教授專家親自授課。老師和學員一樣,都穿着迷彩服。

“朱院士對農民和藹可親,沒有架子,很多學員培訓回家後,不僅自己種冬季馬鈴薯和林下三七,還帶動全村羣眾一起種,一起增收脱貧。”竹塘鄉鄉長龔老五説。3年多來,瀾滄院士專家科技扶貧指導班已開展了林下三七、冬季馬鈴薯、電子商務等培訓班,培養了近千名致富帶頭人。

“我們是教書匠,沒有錢,就把科技知識教給農民,教他們發展產業脱貧致富,沒什麼了不起。”朱有勇淡淡一笑説。

時代楷模先進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13

11月3日,中宣部授予肖文儒同志“時代楷模”稱號,38年來,肖文儒參與了700多次生死營救,從垮塌的礦山、隧道、山體中成功救出1000多名被困羣眾,創造了多個救援奇蹟。青年幹部要始終以百姓心為心,向“守夜人”看齊,緊盯羣眾“急難愁盼”問題,用實際行動追尋“守夜人”,踐行初心使命。

堅定為“人民守夜”的定力。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20xx年6月24日,四川茂縣突發山體垮塌,接報後,肖文儒攜邊坡雷達趕赴現場,經過精準研判,帶領救援人員進入作業區。看到被困的人一個接一個被救出來,肖文儒説,“能把人從死亡線上拉回來,一切都值了。”青年幹部要堅定“狹路相逢勇者勝”的勇氣,聚焦嚴峻複雜的發展形勢,敢於主動請纓;聚神改革攻堅大潮,敢於發揚鬥爭精神;聚力重大事件、重大項目、重大改革,敢於不懼困難,不計得失,將“人民至上”融入精神血脈,最終落實到為民謀利上。

堅定為“成長守夜”的耐力。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肖文儒説,“年輕的同志要多帶去現場歷練。”他會抓住每一個“傳幫帶”的機會,不遺餘力地傳授實戰經驗,每次有急難險重的.任務,肖文儒會盡量多帶年輕同志一起參與,讓他們長見識、增本領、強能力。在新徵程上,青年幹部要走出温室經歷風雨,紮根基層一線成長,要主動放下架子、邁開步子,俯下身子、在“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中抱定信仰,在“滴水穿石、繩鋸木斷”中堅守精神,在“勇攀高峯,越難越前”中方顯本色,努力開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

堅定為“理想守夜”的毅力。肖文儒從事礦山救援事業已近40載,很多早年一起入行的人都改行了,但他沒捨得這份事業。肖文儒説:“其他行業有很多人幹,但礦山救援需要我,需要我這30多年的實戰經驗,我的工作有價值,我願意傾盡全力。”青年幹部要厚植“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奉獻精神,甘於當無名英雄,做實實在在為羣眾辦實事的奮鬥者,始終堅定走在新時代的前列,始終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甘當“守夜人”,守護人民,增強羣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時代楷模先進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14

汪金權在一次報告會的材料中發言説:“要‘認認真真讀書,堂堂正正做人。’對學生要有平等心,力爭把每個人培養成才成人;對學生要有責任心,對他們的未來負責;對學生要有愛心,幫助他們解決學習和生活的實際困難;對學生要細心,注意他們成長的點點滴滴。”話語中滲透了他身為教育者的責任意識,顯現出他對教育事業的崇高追求。作為一名清貧的人民教師,他的人生理想超越物質在更高遠的精神追求上,他堅守了22年,22年來為學生做的每一件事,都折射出他高尚的品質、崇高的精神。學習他的事蹟材料,我被深深地感動了。我從他的事蹟和語言深入學習,並由此引開談談我的個人心得。

在學習中我總結,學習汪金權就是要學習以下四點:

一是他為黨的教育事業紮根山區、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

二是他淡泊名利、甘守清貧的人生境界;

三是他愛生如子、克己助人的優秀品德;四是他愛崗敬業、為人師表的職業風範。這一切的品質都源於他對於教育事業強烈而神聖的責任和使命感。為了這份責任和信仰,他主動放棄城市的優越條件,放棄重點中學的崗位,一頭扎進落後的山區中學,一干就是22年,他生活條件艱苦卻給了學生最深厚的愛,他用最真誠的心愛護着每一個學生。他的行為無聲地告訴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家長們把孩子送到學校,就是把孩子的前途送給了老師;國家把孩子們送給學校,就是把國家的未來託付給了老師,老師必須竭盡全力,把每一個孩子都培養成人。為了這份責任,汪金權同志不論在多艱苦生活條件下,他都毫不動搖地常年堅持着;為了這份責任,不論在什麼情況下,他始終把學生放在心中,把教學放在第一位。他的行為塑造了新時代優秀教師的鮮活形象,詮釋了什麼是真正素質教育的踐行者;什麼是真正的愛崗敬業、廉潔自律;什麼是真正的'淡泊名利、樂守清貧;什麼是真正的無私奉獻、大愛無邊。

下面我結合自己實際工作談談今後努力的方向和一些想法。

一是全面學習業務知識。通過聽優質課、學寫優秀教案,不斷向老同志學習,積累豐富的經驗和教訓,以提高業務技能和業務水平。

二是不斷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努力提高自我修養;牢記《教師職業道德規範》上的相關要求,規範自己的行為;強化事業心、責任意識,認真履行教師的義務;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揚好學進取、追求卓越的工作作風;樹立不畏艱難、獻身教育的崇高理想;培養淡泊名利、甘守清貧的做人風範;養成無私奉獻的高尚品格。

三是在教學上,大膽探索、勇於創新,不斷更新思路,開拓創新。

汪金權同志的先進事蹟為我樹立了一面鮮明的旗幟。他的事蹟使我感覺到,教師崗位是一種辛勞、一種付出,也是一種收穫、一種享受。作為一名年輕教師,未來的路還很長。在今後,我將時刻用汪金權同志的事蹟去鞭策、激勵自己,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教育事業中去。

時代楷模先進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15

“我人生的價值在於改變了一代人,不管有多少數量,只要他們過的比我好,我就滿足了!”這是張桂梅校長在接受採訪時説的一段話,她的一生貢獻給了教育事業,作為一名知識的傳播者,她是偉大的,無私的。看完了她的事蹟,也讓我對於自己的人生價值有了更深刻的反思。

我出生在雲南的一個邊陲小鎮,所幸,我有接受教育的機會,但在我身邊也有過同樣的事情發生,我清楚的記得我的一位國中同學,沒有上完國中就回家了,她的家在雲南的一片山區裏,後來我在朋友那裏得知,她是回家結婚了,家裏給介紹了一個對象,所以只能放棄了上學的機會,那時對於我來説,還不知道這意味着什麼,現在想來,也許那個同學的一輩子就被圈禁在了大山深處。

人們常説知識改變命運,對於小時候的我來説,並沒有太大的實際意義,我也還沒有明白知識是如何能改變人命運的,但是,現在的我,在錯過了最好的學習環境和最佳的學習時間後,我明白了,還記得高中時,我媽媽也常和我説讓我好好的學習,不要一輩子就蝸居在一個不大的城市,以為自己所處的這一片天空,就是整個世界。那時的我處於青春的.叛逆期,幹什麼都要和父母對着來,現在我也曾不止一次後悔過當時沒能早點懂事,沒能聽父母的好好學習,但是錯過了就是錯過了,人生沒有重來一次的機會。

踏入教育這個圈子是我沒有想到過的,在填報大學聯考志願的時候,我也有想過要讀教育,但是在父母的勸説和自己對於未來的迷茫下,我放棄了,而是選擇了在當時看來似乎比較吃香的計算機系,走進教育的圈子,也算是偶然,在大學時,朋友介紹我去做一個兼職,是市教委給的一個國中生科學實踐課程,我當助教。有一次,因為安排上的失誤,有兩個孩子沒有安排老師上課,負責人讓我臨時帶兩次,那是我第一次作為一個老師上課,課後的成就感是巨大,後來我開始在不同的機構做兼職,畢業後來到了高思,也算是正式走入這個圈子。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做教育是一個神聖的職業,肩負着教育強國的重擔,一開始,我也想親自和學生們傳授知識,但是我自身的能力限制了我,後來我想,給學生們介紹適合她的老師,能夠從側面幫助到也是好的,一開始這個工作確實給我帶來了很大的成就感,特別是在家長找我,説老師特別好,孩子有提升的時候,這種滿足感上升到了一個極點。進入教育行業,我的初衷就是想讓更多的孩子學到更有用的知識,讓他們的未來有更多的選擇性,這樣就夠了。雖然我們是以營利為目的,但是確實幫助了一些孩子不是嗎?但是當這份工作給我帶來滿足感的同時,也有家長的投訴和謾罵,我也動搖過,也想過要不要繼續下去。但是今天這則新聞給了我很大的衝擊,張校長在創立學校之初,也遇到過很多的困難,也有過很多人的不理解,但是她為了心中的信念堅持下來了,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影響的不只是一代人,起碼是三代人會因為讀書而改變自己的未來,我感受到了教育強國的重要性。

北京的教育環境確實比一些山裏的環境好了太多,給我們的感受自然也沒有山裏老師那麼強烈,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想,我們肩負的不僅僅是一個孩子學習成績的提高,同時也是肩負了千千萬萬個家庭的希望和信賴,更肩負了教育強國,國家興亡的使命感。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富則國富,而我們作為知識的傳播者是少年強的重要一環。我們的力量很弱小,小到可能對一個孩子的未來起不到決定性的作用,但我們的力量也可以很強大,只要被家長和孩子們信賴,我們同樣可以改變千千萬萬個孩子的未來。

我還記得小時候的第一位語文老師,那是一個從大城市來的語文老師,很漂亮,普通話也很標準,正是在她的教育下,我的普通話沒有大多數南方人的口音,那是我的啟蒙老師,我也記得我的最後一位語文老師,一位有着幾十年教齡的老教師,我是他的最後一屆學生,也是他告訴我,年輕就要敢拼,敢闖,多看看外面的世界,會有着我意想不到的精彩。這兩位老師都在我人生的重要時期對於我有着特殊的意義。我更加記得去年的高思年會,年會上須老師向我們展示了高思和其他一些邊遠學校的合作,也帶着我們的產品走遍了中國的每一寸土地,也告訴我們有無數的孩子可以享受和北京同樣的教育資源,對於北京的孩子來説,這可能沒有什麼稀奇的,但是對於那些孩子來説,可能就是開啟了人生的另一扇窗,人生因此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人們常説一個詞——言傳身教。我想新聞裏那個想考到東三省的女孩,也是受了張校長的言傳身教吧,不想自己的人生以後侷限在一個地方,想要有很多的精彩,能看到,她説起目標時,眼睛裏都是有光的,是對未來的期待。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能做的還是太少,我也許不能影響一代人,但是我能努力做到影響身邊的人,不忘教育的根本,也不忘我的初心。我想如果有機會,我也想去教教那些孩子,也想有一個親自改變他們的機會,也想親口告訴他們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從思想上改變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