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熱點

時代楷模先進事蹟學習的心得體會

熱點3.15W

當我們心中積累了不少感想和見解時,就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我們可以養成良好的總結方法。你想好怎麼寫心得體會了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時代楷模先進事蹟學習的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時代楷模先進事蹟學習的心得體會

時代楷模先進事蹟學習的心得體會1

按照xx的要求,我認真學習了楊善洲先進事蹟,現將心得體會彙報如下:

一、學習狀況

1、個人學習狀況。在鄉黨委的要求以及村黨支部的精心組織下,我認真學習了楊善洲精神,深刻地從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等方面談出了自己對學習的認識,透過這次學習,對我開展工作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變被動主動,在學習活動中,透過深刻反思和認真領悟,認真做好讀書筆記,認真觀看了楊善洲先進事蹟專題片《大山佐證》,並認真撰寫觀後感。

2、楊善洲生平簡介。1988年4月,楊善洲同志從地委書記的崗位上退下來後,紮根施甸大亮山艱苦創業,義務植樹造林,一干就是22年,建成了面積達5.6萬畝的林場,並將林場無償移交國家。楊善洲同志曾先後被評為省、市優秀共產黨員、全國老幹部先進個人、全國老有所為先進個人,被授予“全國十大綠化標兵提名獎”、“環境保護傑出貢獻獎”、“中華環境獎提名獎”等榮譽稱號。

楊善洲同志六十年堅守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一輩子把黨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一輩子淡泊名利、地位,一輩子公而忘私、廉潔奉公。他恪守信念,一心為民,忘我工作,始終如一地堅守着共產黨員的高尚情操,始終如一地踐行了執政為民的根本宗旨,始終如一地發揮了老有所為的奉獻精神,以感人的事蹟,集中展示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崇高品質,樹立了黨員幹部的光輝形象和時代風貌,什產黨員和老幹部的優秀代表,是“創先爭優”的突出典型,抒大黨員幹部學習的楷模。

二、學習收穫

(1)透過教育,認識了學習楊善洲老書記的好處和重要性。

開展學習楊善洲老書記教育活動,能夠使廣大黨員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團結帶領人民羣眾貫徹落實黨的正確的理論、路線、綱領;開展學習楊善洲先進事蹟教育,能夠用廣大黨員的行動來體現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才能保證黨員充分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完成黨的執政任務和執政使命。

學習楊善洲同志,就要學習他無私奉獻、淡泊名利的高貴品質。楊善洲同志擔任保山地、縣主要領導長達三十餘年,但從未為妻子孩子撈上一冊“農轉非”的户口本,沒有給家裏蓋上一間像樣的房子。他常對家裏人説:過日子,吃處有個鍋,睡處有個“窩”就行。他把價值3億元的林場無償移交給施甸縣政府,縣裏要獎勵他10萬元,他堅決不要;市委、市政府獎勵他20萬元,他又把大部分作為捐資助學等捐獻了出去。向楊善洲同志學習,就是要像他那樣,加強思想道德修養,不圖名、不求利、不謀私,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一塵不染,堅持以德立身、以公處事、以廉樹威,永葆共產黨人的浩然正氣。學習他永葆本色、矢志不移的堅定信念。楊善洲同志入黨六十年來,時刻牢記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把“隨時為黨和人民的事業犧牲一切”作為自己的錚錚誓言,時時處處以共產黨員的標準來衡量和要求自己。他堅信共產主義,牢記黨的宗旨,立場堅定、意志堅強,始終持續共產黨員的政治本色。向楊善洲同志學習,就是要像他那樣,樹立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的理念,堅定理想信念,牢記黨的宗旨,始終對黨的事業無限忠誠,以堅定的信念展示共產黨員的風采。

(2)透過對學習楊善洲老書記的學習,明確了新時期共產黨員的具體要求。

經過學習和討論,我明確了作為一名支書助理的共產黨員在新時期的先進性,一是要立足本質、全心服務。熱愛自己的事業,堅持黨的方向;愛崗敬業,求真務實;紮實工作,爭創一流,把羣眾的利益放在自己利益之上。二是優質高效,精益求精。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提高業務潛力,爭創一流工作業績。三是團結協作,顧全大局。維護民主集中制原則,執行黨組織的決定,個人利益服從羣眾利益,局部利益服從整體利益。四是不計得失,樂於奉獻。吃苦在前,享受在後;艱苦奮鬥,廉潔奉公;牢記“兩個務必”,抵制腐敗現象。

(3)學習楊善洲老書記增強了自己的黨性,提高了自己的水平。

透過學習,我深刻體會到,要始終持續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就務必堅定理想信念。堅定理想信念,重要的就是要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認識世界,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理想信念是一個思想認識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同時還應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決定人的思想觀念、行為準則,決定每個人的事業成敗。體此刻具體工作實際中,則是牢記宗旨,愛崗敬業。始終持續強烈的事業心、職責感,求真務實,真抓實幹,實實在在辦好每一件事情。

(4)學習楊善洲同志的愛崗敬業、淡泊名利高貴品質。

做過9年石匠、工農幹部出身的楊善洲,當了保山地委書記,依然持續着淳樸的農民本色。他臉色黝黑,雙手老繭,和農民一齊鋤田、栽秧,走家串户體察農民的困苦,給受冤屈的人主持公道,自掏腰包給困難户力所能及的幫忙,下鄉不給農民添負擔。

每次下鄉,他都把鋤頭帶在身邊。他一向認為,與農民羣眾一齊勞動是瞭解基層、瞭解農民疾苦很重要的方式,和農民在一齊瞭解到的狀況最真實。在擔任大亮山林場義務承包人的20年間,楊善洲理解的唯一報酬是:每月70元的伙食補助,1996年,隨着物價上漲,林場將補助標準提高到了100元。20xx年底,保山市委、市政府為楊善洲頒發個性貢獻獎,並給予一次性獎勵20萬元。今年5月,楊善洲將其中的10萬元捐給了保山一中,6萬元捐給了林場和附近的村子搞建設。“我只是在盡一名黨員的職責,只要活着,我就有義務和職責幫羣眾辦實事。”楊善洲説,“實在幹不動了,只好把林場交還給國家,但這不是説我就退休了,有我力所能及的事,我還是要之後幫老百姓辦,共產黨員的身份永不退休”。

透過學習我更加明白了開展學習楊善洲先進事蹟是一種心靈的影響活動,需要具有崇高的品質和高尚的人格。既然選取了大學生“村官”這個職業,就要對自己的選取無怨無悔,不記名利,積極向上,努力創新,不斷的更新自己的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不斷完善自己。

(5)學習楊善洲同志,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革命精神

盛年時期,他廢寢忘食,夙興夜寐,忘我工作;年事已高仍然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退休後把植樹造林作為為黨為人民服務的又一新起點。出於對他幾十年卓著成績的褒獎和關心,省委曾讓他到昆明居住,併到省人大常委會工作,但他婉言謝絕,把“我要回家鄉施甸種樹,為家鄉百姓造一片綠”一句話説得鏗鏘有力。向楊善洲同志學習,就要像他那樣,永葆鍥而不捨的精神,活到老學到老、拼搏到老、奉獻到老,把畢生獻給黨和人民的事業。

透過學習,更加明確了作為一名大學生“村官”,就應嚴格要求自己,從工作態度,從言行到舉止,從心靈到外表,都做淨化社會風氣的表率。我們要學習楊善洲愛崗敬業,艱苦奮鬥,刻苦學習,不斷創新的工作作風。“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楊善洲的先進事蹟一代,我們務必要有頑強的意志,務必只爭朝夕,從點滴做起,不能好高騖遠,立足崗位,腳踏實地,端正心態,勤勉敬業。要培養刻苦鑽研、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精神,不怕挫折,投身艱苦崗位鍛鍊意志,承擔挑戰性工作加強業務潛力。要持續創新鋭氣,在工作崗位上大膽探索、創新創造。要養成勤學習、多讀書、善探究、愛思索的好習慣,不斷豐富知識,開拓視野,提高綜合素質。要自覺向實踐學習,在實踐中更新思維、開闊眼界,在實踐中磨鍊意志、學會忍耐,成長為知識豐富、技能精湛、視野開闊。

總之,學習楊善洲精神就是要始終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並自重、自醒、自覺、自勵,時時處處嚴格約束自己,正確對待個人得失,不計名利,不圖虛名。

時代楷模先進事蹟學習的心得體會2

“我就是一個會種莊稼的農民”

10月,一場競買會在雲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大塘子村進行,朱有勇院士扶貧工作站科技扶貧項目培育出的首批林下三七成功出土。現場,各企業代表此起彼伏喊出高價,他趕緊叫停,“我們要種的是好三七,是老百姓吃得起的三七。價格太高,不是我們種植的目的。”

發明專利20餘項、榮獲各種重大科技獎勵18項,朱有勇科研成果豐碩;植物病理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農業先進科技工作者,朱有勇頭銜眾多,但他最喜歡村民們叫他“農民院士”。“更準確地説,我就是一個會種莊稼的農民。”

“既然是扶貧,當然要到最窮的地方去”

20xx年,中國工程院決定對瀾滄縣開展對口幫扶。這裏貧困面廣、貧困人數多,是脱貧攻堅主戰場。討論會上,院士雲集,環顧一週,當時已經60歲的朱有勇發現自己最年輕,毅然挑起了大梁,“我最年輕,我來幹。”

進村考察,朱有勇連連歎氣,漏風漏雨的籬笆房,放上幾張牀,堆着點玉米雜糧,就是很多人的全部家當。“是真的窮,但是不該這麼窮。”朱有勇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想法,“既然是扶貧,當然要到最窮的地方去。”

瀾滄當地主要是拉祜族,大部分人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山裏,以種植野谷、玉米和打獵為生。在中國工程院進駐之前,這裏的很多村民還生活在絕對貧困線之下。

全面調研之後,雲山村蒿枝壩村民小組被確定為科技扶貧示範點,以此為突破口,朱有勇率領百餘人的教授、博士專業團隊,正式進駐蒿枝壩。

20xx年,蒿枝壩就實施了道路硬化、安居房建設等一系列項目,卻並沒有讓當地村民的生活真正得到改善。“這裏不是資源貧困,是典型的素質貧困。”信息閉塞、語言不通、人均受教育年限短,正是當地貧困的根源。這裏的貧困讓朱有勇一股熱血湧上心頭,“越是艱難,科技扶貧就越有大作為。”

“手把手領着老鄉幹,實實在在做給老鄉看”

調研分析當地的氣候、土壤、降雨後,冬季馬鈴薯成為朱有勇及其團隊試點扶貧的第一個重點項目。

但在項目推廣初期,卻吃了閉門羹。院士的名聲,在這個小壩子上並沒有太大的作用,迎接朱有勇的,更多是村民們懷疑和打量的目光。早年間,村裏嘗試種植新品種卻慘遭市場“滑鐵盧”,是不少村民心中的陰影。

“難道院士比我們農民更會種地嗎?”“種地就是掙口飯吃,還能指望着掙大錢?”“冬天種了,賣給誰?院士還能管你賣土豆?”

村民的疑慮,是擺在朱有勇面前最實際的問題。為證明自己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他選擇了用事實説話。

在當地政府和雲山村村委會的'支持下,100畝冬季馬鈴薯示範種植項目正式上馬。帶着新研發的馬鈴薯品種,朱有勇扛起了鋤頭。每天一大早,就在田裏紮了根,有時候甚至直接跪在田裏,雙手刨土,查看土壤土質和農作物生長情況。

20xx年11月,冬季馬鈴薯的種子正式在蒿枝壩種下。從播種、看護、澆水,每個環節,朱有勇和他的扶貧團隊都精益求精。20xx年3月,密密麻麻的馬鈴薯破土而出,平均畝產3。3噸,最高畝產4。7噸,產值達90萬元。

劉扎襪是第一批貸款入股種植的村民,這個項目讓他增收上萬元,“沒想到院士還真的管我們賣土豆啊。”過去的冬季閒田,生出了金子,院士小站的門檻快被村民們踏破了。“要讓村民們真正看到效益,我們可以手把手領着老鄉幹,實實在在做給老鄉看!”朱有勇的科技種子在這裏結出了果實。

“能幫農民兄弟解決問題是幸福的事”

冬季馬鈴薯只是當地致富的一塊敲門磚。“冬閒田”變成“效益田”,不曾開發利用的人工松林,成功用於科學種植有機三七,冬季蔬菜和水果種植提升效益……科技成果的轉化,讓朱有勇的理想一點點實現,“這比拿多大的獎項、給多少錢都更讓我高興。”

從20xx年駐村蒿枝壩以來,朱有勇一大半時間都在村裏度過。很多當地村民不會漢語,為能順利溝通,他還從頭學起了拉祜話。

朱有勇有晨跑的習慣,繞着蒿枝壩,每天5圈,雷打不動。開始,只要聽見村裏一大早此起彼伏的狗吠,就知道大城市來的扶貧院士又在跑步。慢慢地,村裏的狗不叫了,來蒿枝壩參與扶貧的教授、專家也加入晨跑。

好幾次,每當朱有勇要離開村子,村民就跟在後面,一起唱當地的民族歌曲《實在捨不得》:“最怕就是要分開,要多難過有多難過,最想麼就是你再來,要多快樂有多快樂……”

“能幫農民兄弟解決問題是幸福的事。他們離不開我,我也離不開他們。”朱有勇説。

時代楷模先進事蹟學習的心得體會3

中宣部授予山東港口集團青島港“連鋼創新團隊”時代楷模稱號。

作為全自動化碼頭建設創新團隊,自20xx年組建以來,該團隊在帶頭人張連鋼帶領下,解決技術難題、構建技術標準,建成了一座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全自動化碼頭,成功打破西方壟斷,被稱為中國智慧港口的“拓荒人”。

截至目前,“連鋼創新團隊”已經推出了一連串耀眼的`“全球首創”:全球首次研製成功機器人自動拆裝集裝箱扭鎖;全球首次研製成功軌道吊防風“一鍵錨定”裝置;全球首創自動導引車循環充電技術;全球首個氫+5G智慧碼頭……

面對國外成熟經驗在青島港的“水土不服”,“連鋼創新團隊”敢於挑戰國外權威,大膽地走自主攻關、自主創新的路,憑着一股不畏艱、不怕難的勁頭,咬緊牙關自主創新,把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目前,青島港自動化碼頭已受理和授權專利124項,取得軟件著作權14項,發表論文70餘篇。

“連鋼創新團隊”也先後受邀參加全球自動化碼頭峯會、世界港口大會等國際盛會,分享自動化碼頭建設經驗;接待來自全球60個國家和地區的領導、專家及社會各界人士42000餘人次,成為展現中國智慧的靚麗名片。

時代楷模先進事蹟學習的心得體會4

“拼命都不一定能幹好,不拼命肯定幹不好”。在“連鋼創新團隊”成立之初張連鋼就對自己這樣説,他的整個團隊也始終秉持着這種信念執着前行。整個團隊就像一團火,不斷釋放着激情、激揚着鬥志,憑着一股不服輸的韌勁、不怕難的勇氣,一門心思撲在項目上,一遍遍地試,一點點地改,克服了數不清的困難和挫折。他們從不氣餒,從未妥協,越挫越勇,向難題挑戰,向權威叫板,在不斷實踐中登上全球自動化碼頭建設發展最高峯。團結協作的氛圍影響着整個團隊,成員們不敢有絲毫耽擱,生怕自己的進度慢了影響整個項目的建設進程。

作為團隊帶頭人,張連鋼的“拼命”確實到了“忘我”的地步。“不能熬夜、不能勞累”的醫囑統統被拋在了腦後,黨員領導幹部實幹在先,他帶領整個團隊忘我拼搏、奮勇向前。團隊IT組負責人李永翠,每天就是一台筆記本電腦陪伴着上下班,為了方便與國外專家技術交流,曾連續一年多的時間經常下半夜起來工作;負責網絡系統的徐永寧,在碼頭數據中心調試的關鍵時期妻子確診癌症,在妻子生命最後的一年多時間裏,他白天上班,晚上陪牀,從沒有耽誤過工作;堆場組的管廷敬,在最後攻堅決勝階段,連續一個月顧不上回家,甚至在母親去世時,都沒能趕回去見上最後一面……在自動化碼頭的建設中,一直在上演着這樣生動的故事、鮮活的事例,深刻詮釋着“圓夢需要奮鬥和奉獻”。

面對國外成熟經驗在青島港的“水土不服”,“連鋼創新團隊”敢於挑戰國外權威,大膽地走自主攻關、自主創新的新路子,創造出適合中國自動化碼頭髮展的全新模式,憑着一股不畏艱不畏難的勁頭,大膽創新。按之前的國外慣例,自動化碼頭設計都是“串行分步”,即先聘請有關專業諮詢師分專業作出諮詢、進行論證,審核通過後再進行方案細化和設計集成。若這樣做的話,規劃設計至少要3年,從項目立項到建設完工則需要8—10年。“連鋼創新團隊”堅信“國外模式等不起!”,鋭意推行流程再造,對項目組織設計大膽實行“並行協同”,實行規劃設計、建設集成和商業運營“三位一體”,使得每個參與的人都全流程承擔諮詢師、設計者和經營者等多職責角色,統籌推進各項工作,結果硬是把國外常規設計工時壓縮了三分之二,進一步推動了自動化碼頭系統集成創新,首創了機器人自動拆裝集裝箱扭鎖,世界最輕、自動充電、續航時間無限制的`自動導引車,軌道吊“一鍵錨定”系統等一批世界領先的最新技術。在此過程中,他們攻堅了一批世界級的原創性科研成果。如,ECS設備控制系統是碼頭的“小腦”核心,為了徹底擺脱國外技術壟斷掣肘,“連鋼創新團隊”毅然放棄與國外唯一供貨商的合作,自主研發,歷經數月封閉攻關、艱難探索,最終成功上線運行,被業內稱為“徹底改變了全球自動化碼頭的行業格局”;在全球率先創出AGV自動導引車充電新模式,打破了之前全球通用的鉛酸電池方案技術壟斷,被業內譽為“自動導引車充電模式重大革命”。截至目前,“連鋼創新團隊”已獲受理、授權專利93項、論文發表47篇、標準制定12項、軟件著作10項,獲評“全球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建設傑出成就獎”“中國智能製造十大科技進展”,中國港口協會、中國航海學會“科技進步特等獎”等海內外大獎30多項。先後20多次受邀參加國際會議並做主旨發言,贏得業內專家的高度評價。

時代楷模先進事蹟學習的心得體會5

人生在世,總會面對形形色色的紛擾和誘惑,看重什麼、看輕什麼,堅守什麼、捨棄什麼,就像一把無形尺子,量出品格的厚度,標示境界的高度。

在事業上,陳俊武一生都在追求卓越和傑出,科技報國、探索創新、著書立説、培養人才,把畢生心血獻給了祖國的石油化工事業,功勛卓著。在生活中,陳俊武卻謙虛低調,極力保持平凡。他不希望媒體多宣傳自己,多次逃避甚至拒絕記者採訪。他把國家和集體的利益看得最重,卻把榮譽和名利看得很淡;他把工作做到了極致,卻把生活過得極其樸素簡單;沒有人要求他如此,可他卻甘願如此。淡泊名利、甘為人梯,這正是陳俊武家國情懷的自然體現,也是一名科學家不變的底色和堅守。

樂以終身醉心科研,悦以無私授業解惑。陳俊武的甘於奉獻源自內心的真誠。他把自己的所思、所學、所想、所研、所得傳授給每一名學生,給人支撐、助人向上,使人登高望遠,自己卻無怨無悔、樂在其中。一個國家、一個企業的發展進步,需要有人做大量為後人做鋪墊、打基礎、利長遠的好事,需要許多這樣默默無聞的付出。甘當“鋪路石”的人,不僅要有“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遠見,還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立足當前、着眼長遠,始終把事業發展放在首位,把公道正派記在心間,把促進人才成長作為責任。

向陳俊武學習,就要像他那樣以奉獻之心對“人”,以無私之心對“事”,以平和之心對“名”,以淡泊之心對“位”,以知足之心對“利”,以敬畏之心對“權”,將他的`崇高精神轉化為信仰的力量、擔當的力量、奮鬥的力量、拼搏的力量。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要自覺在塑造人格品行上下功夫,嚴於律己、奮鬥進取、堅守正道,牢固樹立以事業為上的高尚情操,不被個人得失所累,不受名利所惑,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撲下身子幹實事。要像陳俊武那樣提攜後輩、培養人才,着力建設矢志敬業奉獻、勇於創新創造的優秀人才隊伍,為石油石化行業發展提供堅強的人才支撐。

時代楷模先進事蹟學習的心得體會6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比寫在紙上更有價值,看到自己的科技成果漫山遍野開花結果,心裏的欣慰,是發表論文無法比的!”朱有勇常説。

30多年來,朱有勇潛心鑽研生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研究等系列重大課題。研究成果以“水稻遺傳多樣性控制稻瘟病理論”為題在《自然》雜誌封面全文發表,成為新中國植保界在這個期刊上發表的`第一篇文章。他構建的水稻品種多樣性控制稻瘟病技術體系累計推廣應用超過1000萬畝,作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技術推廣應用超6000萬畝,大面積應用累計3億餘畝,減少農藥使用50%以上,被認為是國際上利用生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的成功典範。他構建了冬季馬鈴薯優質高效技術體系,20xx年以來累計推廣1131.2萬畝,促進農民增收200多億元。

朱有勇扶貧不為名。一個多星期前,正在瀾滄各個村寨基地指導農民種植冬季馬鈴薯的他才得知被表彰為時代楷模。他依然平靜地繼續指導馬鈴薯種植,多方催促下,幾天後他才不得不離開瀾滄,前往北京領獎。

朱有勇扶貧也不為利。長期跟隨朱有勇在瀾滄扶貧的雲南農大博士黃惠川講了個故事,在瀾滄開始推廣林下三七種植技術時,扶貧團隊裏起初有兩種聲音,有人認為研究林下三七花了10多年時間不容易,應該技術保密,通過技術轉讓盈利。但朱有勇堅持免費給老百姓使用技術,他説:“不能我們發財了,老百姓用不上。”

20xx年12月,朱有勇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大特別獎勵他200萬元,他毅然決定把學校獎金作為原始基金成立雲南農業大學“有勇獎學基金會”。20xx年,他又將自己獲得的“雲南省科學技術傑出貢獻獎”200萬元捐贈基金會,激勵了更多師生學農愛農、服務三農。

時代楷模先進事蹟學習的心得體會7

貫徹落實全國、全省教育大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精神,學習先進典型,弘揚高尚師德,發揮榜樣的示範引領作用,雲南省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在昆明舉辦“張桂梅思政大講堂”首場報告會。9月1日下午14:30,雲南師範大學商學院組織全校師生集中觀看“張桂梅思政大講堂”第一講《信仰的力量》,主講人張桂梅老師講述了創辦女子高中的坎坷經歷和自己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

“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張桂梅和女高的老師們帶領學生讀黨史、誦經典、講述革命英雄故事傳説,讓學生們接受紅色文化的薰陶,觸摸信仰的温度,懂得將個人的前途與國家的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

“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張桂梅老師把共產主義信仰教育放到學校教育的首要位置,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努力讓學生成長為具有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

報告會上,中共雲南省委副書記、省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王予波同志作了發言,他説,《張桂梅思政大講堂》將作為全省上下辦好、教好、學好思政課的最生動材料。去引導學生切實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不斷提高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通過邀請先進模範人物、知名專家學者上講台,以先進事例感染學生,以透徹學理分析迴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説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打造全省思政教育第一金課,使大講堂成為一個導向、一個標杆、一種激勵。

時代楷模先進事蹟學習的心得體會8

張桂梅的事蹟感動每個人,為了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家庭的幸福、社會的和諧。這個活着的榜樣,她頑強拼搏、不屈不撓、無私奉獻、善良慈愛、她全心全意投入教育事業、慈善事業的精神讓我們欽佩。“俯首甘為儒子牛”是魯迅先生的寫照也是張桂梅的寫照。

人們常不解的問她:這樣做有什麼目的,有什麼好處?什麼力量使她這樣堅強?張老師總是笑着説:“如果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集我有企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

她沒有生育自己的兒女,卻有着世界上最偉大的母愛。那些失去父母的貧苦孩子在她的身上感受到了母愛,分享着人間最美好的親情。她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師,用真愛點亮了那些無依無靠的孩子們的希望之光,譜寫了一曲感人至深的愛的奉獻之歌。她就是華坪縣民族中學教師兼“兒童之家”福利院院長張桂梅。

向傳遞真愛的使者張桂梅學習為主題的“感恩行動”在迅速掀起,成為推動和諧社會建設的強大動力張桂梅為何與“感恩”產生聯繫,她的感恩情懷源自何處?從她的人生軌跡中找到了答案。張桂梅同志參加工作30多年來,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深深紮根於邊疆民族貧困地區,全身心地投入到教書育人的崇高事業中。

她身患多種疾病,卻常常超負荷地工作,以驚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終堅守在三尺講台上;憑着對教育事業的熱愛,不斷學習先進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精心研究,積極探索教育規律和民族教育發展的新模式,因材施教,進行素質教育,總結出一套適合民族貧困山區教育特點的教學方法,教學成績突出。

她沒有子女,生活節儉,把自己一天的生活費控制在3元以內,而拿出自己絕大部分工資接濟困難學生,給沒有學費的學生墊交學費,帶患病的學生去看病,天冷了給他們添置衣被,把母親般的慈愛全部獻給學生和孤兒;她不僅生活上關心學生,而且積極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健康的業餘愛好,從各個方面無微不至地關愛他們,與迷戀網絡的學生同吃、同住、同學習,精心引導,細心照顧,使他們戒除了網癮。華坪。媽”、“張媽媽”。

張桂梅同志是邊疆民族貧困地區教師的優秀代表。她的先進模範事蹟,充分體現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充分體現了她對黨和人民教育事業的無比熱愛和忠誠。張桂梅同志參加工作30多年來,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深深紮根於邊疆民族貧困地區,全身心地投入到教書育人的崇高事業中。

她身患多種疾病,卻常常超負荷地工作,以驚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終堅守在三尺講台上;憑着對教育事業的熱愛,不斷學習先進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精心研究,積極探索教育規律和民族教育發展的新模式,因材施教,進行素質教育,總結出一套適合民族貧困山區教育特點的教學方法,教學成績突出;她沒有子女,生活節儉,把自己一天的生活費控制在3元以內,而拿出自己絕大部分工資接濟困難學生,給沒有學費的學生墊交學費,帶患病的學生去看病,天冷了給他們添置衣被,把母親般的慈愛全部獻給學生和孤兒。

她不僅生活上關心學生,而且積極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健康的業餘愛好,從各個方面無微不至地關愛他們,與迷戀網絡的學生同吃、同住、同學習,精心引導,細心照顧,使他們戒除了網癮。華坪縣民族中學的學生和華坪兒童之家福利院的孩子們親切地稱她為“校園媽媽”、“張媽媽”。張桂梅為之苦苦追求的夢想一天天成為現實,她讓偉大的母愛在奉獻中不斷延伸。

她和許多人一樣,對未來充滿憧憬和希望,幸運沒有垂青她,不幸之神卻與她如影隨行:花季年華喪失母親,青春年華痛失丈夫,兩次腫瘤手術,癌細胞轉移到肝臟。磨難面前她勇敢的挺直了身子。磨難沒有使她消沉,病魔沒有使她倒下。她緊緊抓住有限的生命,在講台上認真教學;在課外,認真輔導學生。

幾次暈倒講台上,領導要她住院治療,她放下學生,總是還不到出院就偷偷回學校上課。就是這樣柔弱的身軀,她還毅然出任孤兒院院長。是什麼力量支撐她如此做呢?張老師的話“如果説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果説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説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張老師的生命價值觀非常清晰。

我們學習她,首先是對黨和人民的忠誠。作為一個黨員,張老師放棄了進條件好的學校任教的機會,選擇了條件較差的學校,一身病痛的張老師教學上幾十年兢兢業業,承擔學校畢業班的教學工作,女生工作,婦女工作,語文教研工作及其他校務工作。除了住院沒向學校請個一天病事假,教學成績突出,她説:“為了民族貧困山區的教育,即使倒在講台上,長眠於華坪的沃土之中,也無怨無悔”。吃苦在前,那裏最需要就到那裏,無私奉獻,張老師為我們樹立了榜樣。

我們學習她,學習她愛生如子。她雖然沒有孩子,可是她卻是許多孩子的媽媽。精心教育學生,輔導學生,中午、晚上看着學生睡覺,給學生蓋被子。學校學生和孤兒院50多個孩子,住院她陪着,給他們送飯,付醫藥費,資助學生讀書,自己連洗衣機都沒有。她將愛播灑進孩子們的心田。

時代楷模先進事蹟學習的心得體會9

毛相林常説:“雖然現在條件好了,但下莊精神丟不得,還要一代一代傳下去。下莊人的步伐不會止於打通絕壁上的天路,不會止步於脱貧路,還要走好鄉村振興的路,走上小康路!”

為激勵下一代繼續奮鬥在脱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道路上,讓下莊精神一代一代傳下去。20xx年年底,毛相林積極主動向縣、鄉兩級申請,想在下莊村建立一個下莊人事蹟陳列室。

20xx年4月,在縣、鄉兩級大力支持下,下莊人事蹟陳列室在下莊村文化廣場建成,廣場上還屹立了一座“下莊築路英雄譜”,上面刻着108位當年以生命挑戰懸崖的村民姓名,彰顯了下莊人用生命和汗水鑄就的不甘落後、不等不靠、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的“下莊精神”,承載了毛相林這一代下莊人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追求。

20xx年通路以後,全村有36人外出上國小、132人外出上中學,29人考上了大學。毛相林希望這些有知識、有見地、有文化的年輕人能回到下莊,用自己學到的知識改變下莊的面貌。

每年過年外出務工村民回家,毛相林都要挨家挨户上門為他們講述這些年來下莊的變化,描繪下莊美好的未來,請他們回來,為下莊的鄉村振興盡心出力。41歲的楊亨均回來成立了秀葱農業專業合作社,管理下莊的桃園,探索出新的創收門路;29歲的毛連長帶着女朋友一起回來,做網絡直播帶貨;大學生彭淦回來了,走上講台成了下莊村小的一名老師;毛相林的兒子毛連軍也回來了,參與到旅遊環線建設中。

毛相林説,等他從村主任崗位上退下來,他就做下莊人事蹟陳列室的義務講解員,為大家講述下莊人脱貧奔小康的'故事。他要把下莊精神傳承下去,讓來到下莊的人們懂得珍惜黨和國家的好政策,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建設和諧富足的美麗鄉村。

時代楷模先進事蹟學習的心得體會10

11月3日,中宣部授予肖文儒同志“時代楷模”稱號,38年來,肖文儒參與了700多次生死營救,從垮塌的礦山、隧道、山體中成功救出1000多名被困羣眾,創造了多個救援奇蹟。青年幹部要始終以百姓心為心,向“守夜人”看齊,緊盯羣眾“急難愁盼”問題,用實際行動追尋“守夜人”,踐行初心使命。

堅定為“人民守夜”的定力。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20xx年6月24日,四川茂縣突發山體垮塌,接報後,肖文儒攜邊坡雷達趕赴現場,經過精準研判,帶領救援人員進入作業區。看到被困的人一個接一個被救出來,肖文儒説,“能把人從死亡線上拉回來,一切都值了。”青年幹部要堅定“狹路相逢勇者勝”的.勇氣,聚焦嚴峻複雜的發展形勢,敢於主動請纓;聚神改革攻堅大潮,敢於發揚鬥爭精神;聚力重大事件、重大項目、重大改革,敢於不懼困難,不計得失,將“人民至上”融入精神血脈,最終落實到為民謀利上。

堅定為“成長守夜”的耐力。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肖文儒説,“年輕的同志要多帶去現場歷練。”他會抓住每一個“傳幫帶”的機會,不遺餘力地傳授實戰經驗,每次有急難險重的任務,肖文儒會盡量多帶年輕同志一起參與,讓他們長見識、增本領、強能力。在新徵程上,青年幹部要走出温室經歷風雨,紮根基層一線成長,要主動放下架子、邁開步子,俯下身子、在“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中抱定信仰,在“滴水穿石、繩鋸木斷”中堅守精神,在“勇攀高峯,越難越前”中方顯本色,努力開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

堅定為“理想守夜”的毅力。肖文儒從事礦山救援事業已近40載,很多早年一起入行的人都改行了,但他沒捨得這份事業。肖文儒説:“其他行業有很多人幹,但礦山救援需要我,需要我這30多年的實戰經驗,我的工作有價值,我願意傾盡全力。”青年幹部要厚植“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奉獻精神,甘於當無名英雄,做實實在在為羣眾辦實事的奮鬥者,始終堅定走在新時代的前列,始終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甘當“守夜人”,守護人民,增強羣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時代楷模先進事蹟學習的心得體會11

張桂梅創辦女子高中的初衷是為了解決眾多適齡失學女孩的上學問題,幫助她們走出閉塞的村落,去追尋屬於自己的青春和夢想。可當無法保障學生安全的.時候,何談追逐夢想?

對此,為保障新招收100名學生的安全,張桂梅便帶着全校的女老師和學生一起走進了教室,利用桌椅晚上搭成簡易“宿舍”,白天教學,晚上休息。同時,又安排學校裏的男老師在教學樓的樓梯間搭起“木板牀”,輪流值守校園安全工作,全體教師為學生築起了安全保障第一關。

當張桂梅決心要創辦女子高中之時,便知其一路坎坷,在這樣的環境裏,全校僅有的17名教職員工中有9名相繼辭職離開,100名學生有6名提出轉學,這些情況讓創辦女子高中初期本就步履維艱的張桂梅更是雪上加霜。

只招收貧困家庭女孩?免除學雜費的辦學制度?女子高中能否辦得下去?面對社會上的質疑聲,張桂梅鼓勵大家:“留下的8名老師中有6名共產黨員,只要黨員在陣地就在,女子高中這塊教育扶貧陣地一定守得住。”

張桂梅説過這樣一句話:“如果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果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

所以,即使遇到再多的挫折,她也沒有放棄建立女子中學的決心。

20xx年9月,在張桂梅老師的不懈努力下,在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支持與幫助下,全國惟一一所全免費的女子高中——華坪女子中學終於順利成立。

時代楷模先進事蹟學習的心得體會12

轉眼間,山東港口青島港自動化碼頭投產運營已滿三週年,偌大的碼頭和堆場空無一人,只有如同被賦予了生命一般的藍色設備在靜悄悄地自動運行,行雲流水般地裝卸着來自世界各地的集裝箱。而在這平靜的背後,是山東港口青島港“連鋼創新團隊”更加忙碌緊張的工作節奏。

從7年前方案開始攻關的那天起,辦公室的燈就沒在晚上十點前熄滅過。現在,加班奮戰依然是團隊的工作常態,他們不僅要繼續衝擊世界自動化碼頭效率的極限,更要實現自動化碼頭高度智能化的升級,用自主創新敲開未來港口的大門。

團隊中唯一的“女強人”李永翠已經好幾年沒有背過女式包,每天一台筆記本電腦陪伴着上下班,一有空就打開工作。“自動化碼頭把我的媽媽奪走了。”她的女兒小遠揚一度對自動化碼頭產生牴觸。

團隊的周兆君出差行程總是安排得滿滿當當,去天津設計院、上海振華,基本都是當天去當天回。最令他難忘的一次是確定軌道吊軌道扣件膠泥選型,一天之內馬不停蹄地趕到天津和北京的'兩家生產商基地進行實地考察,下車後已是凌晨2點多。

“自動化碼頭的智慧化程度進一步提高,設備運行可靠性不斷完善,運行更加合理優化,維護工作量和成本顯著降低,這是我們下一步要做的。”張連鋼説,“要保持自動化碼頭領域的領先地位,自主可控是核心。”

激光掃描儀是自動化軌道吊的“眼睛”,軌道吊就是通過激光掃描儀來確定集裝箱的位置,從而實現精準裝卸,但這一領域仍為德國公司的進口產品所壟斷。在張連鋼的構想中,圖像識別是替代激光掃描的一種新技術路線,可以實現更高的讀取率和更出色的可靠性。

這樣的國產替代方案在自動化碼頭一期、二期工程中已經比比皆是:自動化碼頭橋吊的俯仰機構採用了國產的籬笆式捲筒,相比於動輒數十萬美金的進口貨,成本不到十分之一;AGV導引車摒棄了國外主流的鉛酸電池,大膽採用自主研發的鈦鋰電池,實現了低成本、小容量、長壽命、輕量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並一舉節省換電站建設成本過億元……

着眼於港口實際需求,不斷自主創新進行優化升級,正是這個可推廣、可複製、可商業化的“平民碼頭”超越國外前輩的祕密。

在妻子眼裏,張連鋼是個凡事都要做到一百分的典型理工男,最大的享受就是討論和解決問題。

90分往往就能引以為豪,要做到一百分何其困難。但對於自動化碼頭而言,這是由無數個細節的完美串聯而成的大美,每一個環節都要不斷優化以達到更優。

懷着這顆初心,張連鋼和他的團隊還在繼續迎接新挑戰,利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自動控制等技術讓自動化碼頭更深度進化,朝着“自學習、自完善、自組織”的高度智能化碼頭不斷進發,在世界高科技碼頭之巔牢牢樹立中國港口的地位。

時代楷模先進事蹟學習的心得體會13

假如今年的你39歲,丈夫病故父母離世無兒無女身處異鄉,你是選擇庸庸碌碌虛度剩下的人生,還是在奮鬥之中書寫新的人生華章?39歲的張桂梅選擇了化悲痛為力量,紮根小城華坪20餘載,把一個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通過愛心傾注到當地的教育事業之中,帶領1600多名貧困女學生走出大山,撒播下希望,用責任和擔當書寫了新時代的“小城大愛”故事傳説。

愛心。“我要用有限的生命有限的力量為孩子們多做點事。”樸實無華的語言下,藴含着張桂梅對山區貧困學生最深沉的愛。她把家訪當常態,10餘萬公里的`山路被踩在腳下,成為1500多户家庭走訪的“墊腳石”,為的就是減輕“山裏人出趟門不容易”的負擔,瞭解到每一個學生最真實的情況,做通家長的思想工作,斬斷貧困的代際傳遞。作為基層黨員幹部,我們就是要把一顆愛心融化在羣眾的心田,尤其是對低保户五保户殘疾人等弱勢羣體,要通過日常生活交往,和他們建立友情,從心底打破隔閡,詳細瞭解掌握他們的真實意願,在千方百計解決實際困難中,不斷提升羣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堅定。“黨員在,女高就有辦下去的希望。”剛剛成立之初的華坪女高,師資緊缺學生家底薄,被認為是一所“絕對辦不下去的學校”。但張桂梅卻不信這個“邪”,帶着8名教師,其中6名黨員,佩戴黨徽上課,發揮黨員帶頭示範作用,把黨員教師們內心的澎湃激情轉化為堅定信念,造就了獨特的麗江華坪“女高精神”,華坪女高也逐漸成為當地學生家長嚮往的學校,教育教學成績日漸顯著。張桂梅和學校的黨員教師們用實際行動證明了成功需要無比堅定的信念,我們要從她身上汲取精神養分,對於選準了的方向認準了的事,要敢抓敢管敢作敢為,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業績。

奉獻。面對接踵而至的各項榮譽,張桂梅始終保持着入黨之初的那份初心,把自己微薄的工資用於資助貧困學生和收養孤兒,把70多萬元的獎金全部捐獻給貧困山區,一條洗得褪了色的牛仔褲一件很老氣的花襯衫一雙舊舊的黑皮鞋一副厚厚的近視眼鏡,是伴隨她多年的“行頭”,生活十分清苦。她所有的心思都奉獻給了自己最熱愛的教育事業。對她來説,“讓最底層的百姓看到希望,讓所有的孩子享受教育的公平”,奉獻理所應當。面對“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中華民族謀幸福”的歷史使命,我們要以張桂梅這樣的榜樣為標杆,對標對錶,學習她們身上無私奉獻的品德與情懷,立足本職崗位,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幹勁,不講條件不計得失,一心一意幹好每件工作,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一點一滴的做出我們的貢獻。

時代楷模先進事蹟學習的心得體會14

“以前,老師大多是憑經驗、觀察,判斷學生是否掌握了知識點。”提起“雲課堂”,身為“雲團隊”一員的徐繼紅老師有説不完的話,“如今‘雲課堂’的數據資源,彷彿是為老師提供了‘課堂導航’,讓老師能夠採取更加科學、適切的教學方法。”

就這樣,一朵朵“雲”飄在學校的每個角落——適用於合作學習的“雲課桌”、為學生提供一對一指導幫助的“雲朗讀”、呈現學校歷史的“彩雲牆”、幫助老師及時瞭解學生身體機能的`“雲手表”、開展勞動教育的“雲廚房”、展示學生手工作品的“雲展館”……這一切,把學習生活與移動應用完美契合。

今天,“雲課堂”3.0版也已日臻成熟:聚焦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126個指標,勾勒出詳盡真實的學生數字畫像,讓老師們瞭解每個孩子的興趣所在、潛力所在,更全面地來看待孩子的發展。

吳蓉瑾有一個形象的比喻,就是把為學生勾畫的“數字畫像”比作“放籃子”,“當一個孩子德智體美勞的各類數據被彙總起來,放進了一個‘籃子’,再經過老師的觀察、分析、調整,再運用,便會對孩子成長有了更科學的指導。”

教育均衡發展是吳蓉瑾的另一個“教育夢想”。3年前,作為特級校長,她受組織派遣流動到上海市嘉定區盧灣一中心實驗國小擔任校長。今天,這所鄉村學校真正成為了家門口的好學校。

時代楷模先進事蹟學習的心得體會15

張桂梅,中共黨員,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華坪縣兒童福利院(華坪兒童之家)院長,是媒體多年關注報道的一位先進典型人物。作為一名基層教育工作者,張桂梅同志始終把教書育人、立德樹人作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奮鬥目標,矢志不渝、執着追求,為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奉獻了自己的一切。她心繫困難羣眾,投身教育扶貧,建成了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她堅持樹人先樹魂,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思想政治建設和理想信念教育作為立校之本,用紅色教育為師生鑄魂塑形。她長期拖着病體,堅守工作崗位,以實際行動兑現自己“只要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台上”的諾言;她始終艱苦樸素、甘守清貧,卻把自己的工資、獎金和社會各界捐助她治病的100多萬元全部投入教育事業。在她的不懈努力下,華坪女子高中連續9年大學聯考綜合上線率保持100%。

張桂梅的事蹟感動每個人,為了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家庭的幸福、社會的和諧。這個活着的榜樣,她頑強拼搏、不屈不撓、無私奉獻、善良慈愛、她全心全意投入教育事業、慈善事業的精神讓我們欽佩。“俯首甘為儒子牛”是魯迅先生的寫照也是張桂梅的寫照。

人們常不解的問她:這樣做有什麼目的,有什麼好處?什麼力量使她這樣堅強?張老師總是笑着説:“如果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集我有企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她沒有生育自己的兒女,卻有着世界上最偉大的母愛。那些失去父母的貧苦孩子在她的身上感受到了母愛,分享着人間最美好的親情。她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師,用真愛點亮了那些無依無靠的孩子們的希望之光,譜寫了一曲感人至深的愛的.奉獻之歌。她就是華坪縣民族中學教師兼“兒童之家”福利院院長張桂梅。向傳遞真愛的使者張桂梅學習為主題的“感恩行動”在迅速掀起,成為推動和諧社會建設的強大動力張桂梅為何與“感恩”產生聯繫,她的感恩情懷源自何處?從她的人生軌跡中找到了答案。張桂梅同志參加工作30多年來,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深深紮根於邊疆民族貧困地區,全身心地投入到教書育人的崇高事業中;她身患多種疾病,卻常常超負荷地工作,以驚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終堅守在三尺講台上;憑着對教育事業的熱愛,不斷學習先進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精心研究,積極探索教育規律和民族教育發展的新模式,因材施教,進行素質教育,總結出一套適合民族貧困山區教育特點的教學方法,教學成績突出;她沒有子女,生活節儉,把自己一天的生活費控制在3元以內,而拿出自己絕大部分工資接濟困難學生,給沒有學費的學生墊交學費,帶患病的學生去看病,天冷了給他們添置衣被,把母親般的慈愛全部獻給學生和孤兒;她不僅生活上關心學生,而且積極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健康的業餘愛好,從各個方面無微不至地關愛他們,與迷戀網絡的學生同吃、同住、同學習,精心引導,細心照顧,使他們戒除了網癮。華坪。媽”、“張媽媽”。

我們學習她的精神品質,有利於在社會主義經濟大潮中保持清醒的頭腦。物質固然重要,可是決定我們生命價值的東西不是物質,而是精神品質。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牢記使命,教書育人,培養一大批對國家發展有用的人才,這些人才,首先必須是政治上過硬的,必須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和人民。他們才能肩負歷史的重任。我們教育工作者,如果沒有過硬的政治思想,學校德育建設的落實就是一句空話。我們培養的人才質量就會出問題!這是很危險的,學習張老師的事蹟,很有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