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熱點

下崗女通過賣麪包賺大錢

熱點7.95K

銷售員:“天太冷,煤氣也凍了,確實不好點,這煤氣灶還拿家去了,不拿家更點不着。”

下崗女通過賣麪包賺大錢

楊鐵娟:“現在熱饅頭咋辦呢。”

銷售員:“回家熱再拿這兒來,就得這麼賣,就這簾子要擱這一夜全凍,簾子全凍上了,另外人家着急,你還蒸不熱,老百姓等着乾着急。”

她叫楊鐵娟,是崗花食品廠的廠長,今年九月份,她創辦了阜新市第一家早餐配送服務公司。

這些日子,天氣越來越冷,大部分早餐車都停業了,楊鐵娟為建暖棚的事急的不得了。

楊鐵娟:“你看這個照片吧,這照片上是一個保温式的棚子,而且是歐式的,外形很美觀,裏面還特別暖和,然後咱們把這車套在裏面,你不賣的時候鎖上就走了,能堅持的還繼續堅持,堅持過幾天建完房不就好了嘛”。

記者:“現在賣的比以前少了吧?”

楊鐵娟:“現在比以前少多了,原來那時候咱們是一百台車站在外面,現在咱們十台車站在外面,咱們原來營業額,每天五、六千元那樣,現在一千多元錢。一是天氣冷,二是煤氣點不着火,再説這東西吧,你看這丸子,都凍得像石頭似的,連個保暖的地方都沒有,熱鬧場面一百台車的時候,那都沒法形容,那時候我們忙得沒有時間坐着,忙得不可開交。”

記者:“那時候錢掙的也多吧?”

楊鐵娟:“那時候錢回來吧,咱們會計,出納和負責進貨的就開始數錢,點不過來錢。”

遼寧省阜新市是一座煤電城市。21歲那年,楊鐵娟就來到海州煤礦工作,在那個火熱的年代,楊鐵娟與阜新市4萬多煤礦工人一道,用熱情把青春獻給了這座城市。20多年過去了,阜新的煤礦資源逐漸枯竭,在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大量的工人開始下崗。

楊鐵娟:“2000年4月15日,我們礦高潔書記找到我,給我叫到他辦公室,當時他就説,鐵娟這次下崗就輪到你了,因為你的崗不是確定崗。”

那段日子,楊鐵娟的天空是灰色的,丟了工作,沒有了收入,巨大的心理落差,讓這個四十多歲的女人失去了生活的

方向。日子長了,她想就在市場做點小生意吧,賣饅頭不需要什麼大的本錢,也可以填補一下家裏的生活。下崗一個月以後,楊鐵娟與另外13名下崗女工開了一家崗花食品廠。

楊鐵娟:“和我接觸過的這些人,他們都説過去那些鹼對的饅頭非常好吃,現在根本就沒有人蒸了,後來我考慮儘管做鹼對的饅頭很難。我想如果我們崗花開始做了饅頭就一炮打響,給我們產品讓大家有一個驚喜,唉呀!崗花的饅頭真好吃,這個現在行了嗎,行了,先整着吧,行了來吧。”

平時在家做飯,楊鐵娟也是一把好手,可一下子做這麼多饅頭,楊鐵娟還從沒有做過,鹼大了蒸出的饅頭開了花,鹼小了又蒸癟了。別説賣錢,就是白送人家也不要,沒辦法只有大家拿回家自己吃。

銷售員:“挑好了賣,破的全往家裏提,頭一天拿家以後,大夥還都吃了,左一天拿、右一天拿,總拿總拿,對象都不樂意,我對象説你看你們蒸的饅頭咋不好呢,總往家拿。我説那咋整,剛成立的崗花也不能白瞎,所以大夥就分了拿家去了。

在崗的時候,楊鐵娟蓋過房,管過煤票,當過會計,從沒有像今天這樣感受生活的艱辛。當她們揹着饅頭真正站到市場上的時候。

楊鐵娟:“很長時間沒有一個人説出一句話來。”

在那靜靜的期待中,大家的目光落在了楊鐵娟的身上。

楊鐵娟:“還是你先喊吧,因為你是頭。”

別無選擇的一種尷尬,讓楊鐵娟反而有了勇氣。

楊鐵娟:“臉憋得很紅,喊出了一聲,崗花食品廠饅頭一元4個。眼淚刷的一下就下來了,大家看着我哭了以後,大家同時都哭了”。

那一天,他們賺了20元錢,也是她們下崗後的第一份收入,付出後的收穫,崗花饅頭是越來越好,越賣越多,為了打品牌樹形象,楊鐵娟還真是想了不少的招。

去年,楊鐵娟專門成立了崗花女子銷售隊,配製了統一服裝,走街串巷,不但賣了貨,還為崗花做了廣告。

楊鐵娟:“我們必須注重點形象,因為咱們街上賣饅頭的賣麪包的太多

,咱們就靠咱們形象,另外就是咱們衞生乾淨,出去以後一看,確實是崗花的人,上阜新台的廣告一個月就得三四千元錢,我們沒有錢,我們就靠形象佔領市場。”

記者:“這招靈嗎?”

楊鐵娟:“靈呀!”

楊鐵娟:“麪包,你記住了,多醒一會兒,它不癟,多醒一會兒,讓它時間長一點,大一點兒,太小了不行”。

楊鐵娟最看重的就是產品質量,她知道這一切來之不易,雖然累點,可心裏高興,因為她又重新看到了希望。

楊鐵娟:“一個饅頭利潤也就是三四分錢這樣,後來時間長了,大家就不滿足現狀,我們必須搞一點利潤比較高的,我們有一點高的收入。即使我們實現再就業了,但是我們在再就業中有一定的收穫,我們也要在這一過程中富裕起來,這樣我就開始做麪包。麪包的利潤要比饅頭高一倍,另外在阜新市市場上做麪包的要比做饅頭的少一倍。”

現在市場上大多是西點麪包,利潤較高,可楊鐵娟卻偏偏看好了老式的硬麪包,雖然沒人家錢賺的多,但不用進超市不壓資金,每天出車賣麪包的姐妹都能拿上沉甸甸的票子,苦點累點心裏也樂

銷售員:“就我一天賣麪包,就現在這個季節,最少是30元錢,我最多一天賣70元錢,我還供我家孩子上學,還有我家三口人生活費全在這裏出。全在麪包裏出。麪包、酥餅、豆沙包、麻花、八寶粥、丸子、還有油炒麪,還有臭雞蛋,還有大醬,我都帶,大餅子我還沒帶呢。”

楊鐵娟:“我最早創業時,我開業那天就這個門口貼了一個對聯,今日下崗不可怕,明日我們更瀟灑,這幅對聯粘這,後期創業一年以後,我的對聯改了,今日下崗不可怕,這邊,明日就業找崗花,對聯又改了”。

楊鐵娟做了兩年的饅頭面包,有了甜頭,做出了名堂,她意識到早餐大有文章可做,今年九月份她率先辦起了巾幗早餐配送服務公司,崗花食品廠的工人也由當初的十幾人增加到了180多人,楊鐵娟也由下崗女工變成了老闆,崗花在楊鐵娟的心裏,既是一種榮譽,也是一種責任。

楊鐵娟:“阜新早餐這塊空間特別大,阜新幾十萬人口,如果有一半的人,早上吃咱們一個麪包一個饅頭,那咱們買賣就火了,我們現在有一百台車鋪遍阜新市,有一百個銷售員給我去銷售,所以説,別人再擠進來的時候非常不容易,可以説沒有他們的市場了,我們經營之道就是佔領這個市場,然後再慢慢擴大規模。你看我們現在品種也齊全了,現在比以前強多了,以前我們只有饅頭,大面包。現在小包子、大包子,肉餡的、菜餡的”。

自從有早餐配送服務。楊鐵娟就沒有睡過一個安穩覺,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崗花食品廠的燈總是亮着,楊鐵娟和她的姐妹們正在為阜新市的市民準備明天的早餐,用楊鐵娟的話説,崗花食品廠就是阜新的大廚房,她就是這兒的廚師長。

楊鐵娟:“我每天麪粉要40袋左右,就管酸菜,我們每天要450斤左右,麪包我們每天要銷售幾千個,所以,我們自己封我們是阜新大廚房”。

這小本生意,靠的就是量,攤上得會賣,廠裏得會做,這兩年楊鐵娟也學會了不少生意經。俗話説包子有肉不在褶上,可楊鐵娟偏偏在褶上做文章。

楊鐵娟:“原來就這一種,就是這樣褶的包子,但是我們陸續發展有四、五種,一是小包子、褶要多一點,再一個是這樣柳葉的,柳葉包子它能區別,再一個一看很有食慾。”

這花捲看着平常,工藝卻不同。

楊鐵娟:“現在我們的花捲一卷上的'時候,就是立着呆着的,一個是它好看,另外它的層次多,層次多大夥願意買,層次多裏面的油多,所以銷量好。”

在阜新提起崗花,沒幾個人不知道,人們既佩服這些女人們的勇氣,又羨慕她們的收入,如果沒有那次下崗的經歷,也許就不會有崗花,也不會有今天的楊鐵娟。

楊鐵娟:“我這個廠長當的吧,別説是廠長,跟她們是一樣的,咱也是經濟沒有基礎,所以我們之間特別體貼,她也理解我,我也理解她,所以咱們買賣,咱們廠子才能融洽,才能幹得火。”

今年冬天,阜新的麪粉每袋漲了10多元錢,一些食品廠開始趁機漲價,並且冒充崗花品牌,以次充好。

銷售員:“現在她們就拿我們品牌冒充,現在就有,現在滿街都是,連早市都有,還有拿廠長打品牌的, 説是不是崗花的,我是崗花的,那你們廠長姓啥,姓楊,叫楊鐵娟,馬上答出來,答不出來不好使,就不是崗花的,就是假的,是冒牌的”。

當初辦廠時,大家都是下崗女工,所以叫崗花食品廠,如今大家重新上崗,並在新的崗位上開花結果,讓崗花又有了新的含義。

記者:“現在咱們的銷售員上市場敢喊嗎?”

楊鐵娟:“現在不像以前了,我們的銷售員就比誰賣的最多,誰喊的最高,誰喊的最大,誰銷售量最大,誰賺錢最多,現在都比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