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熱點

不孝有三是哪三

熱點3.73K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不孝有三是哪三

《十三經注疏》中在“無後為大”下面有注云:“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白話問解釋就是: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説,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

不孝有三,生不能養,死不能葬,葬不能祭。其中無後為葬不能祭祀裏的。

--張紅星在原始宗法制時代孝有三個層面:其一,"生,事之以禮";其二,"死,葬之以禮";其三,在死後的漫長歲月,子子孫孫"祭之以禮".並進而得出結論,"不孝有三"應該是:生不敬順,一不孝也;死不禮葬,二不孝也;無後絕祀,三不孝也! 聽書講古,經常能聽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這句話出自《孟子·離婁上》篇,原文是: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孟子並沒有解釋此“三”究竟是哪些。雖然孟子沒有明示,但是漢朝的經學家趙岐在註釋這一篇的時候,給出了起碼是他自己認為合理的答案,《十三經注疏》中在“無後為大”下面有趙岐注云:“於禮有不孝者三者,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用白話文來解釋就是: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説,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雖然孔孟是一道,但是孟子時代的'儒家思想,已經較孔子時代的有一些進步了。從不孝的第一條“阿意曲從,陷親不義”就可以看出:在孔子時代,孝和忠的表現,就是表面上的順從、唯唯諾諾,哪怕明知道長輩有錯,也要認可,不能指出。孔子《孝經》上説:“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而到了孟子時代,儒家思想已經開始反思,對於這種情況,孟子的儒家思想認為這就是“阿意曲從,陷親不義”,即不孝。對於第二條,也是與孔子時代的思想相背道。孔子的思想是認為“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如此看來,“無後”反而排在第三位,並不是什麼真正的“為大”。我們可以通過孔、孟儒家思想的發展,看出“不孝”定義的發展。當然,孟子的 《離婁上》也好,孔子的《孝經》也好,其所宣揚的孝道,是中國曆來所宣揚的崇高思想品德之一。

標籤:不孝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