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熱點

《再見了,親人》教學流程

熱點5.74K

談《再見了,親人》一課的教學

《再見了,親人》教學流程

難忘《再見了,親人》一課,不僅是因為作家魏巍的深情敍述,也因為那是我第一次上公開課。後來,這一課我又聽過幾次,竟發現自己對它始終沒有一個定論。“肯定是要學法指導的……”這句話是我第一次上《再見了,親人》時我的指導老師説的。他很熟悉課文,告訴我課文前三節行文結構一致都是以“送別——回憶——抒情”的思路來寫的,完全可以精讀第一節,再“由扶到放”,讓學生自學第二、三小節。於是我這樣教學第一段:

1.指名朗讀

2.試按“勸慰——一回憶——抒情”將課文分成三層;

3.讀勸慰大娘的話;

4.回憶往事,理解“雪中送炭”等重點詞句;

5.將抒情部分的反問句改成陳述句;

6.感情朗讀。

同時概括出“三步”學習法:

第一步“學分層,理清順序”

第二步“抓往事,理解‘親人’

第三步“讀課文,體會感情”

最後要求學生按這樣的方法自學第二、三小節,討論交流。

説實話,這所謂“三步”學習法,要不是翻出原先的教案,我還真想不起來了,而深深印在心中的是自己教學中的`語言。如:“望着這一批與自己生死與共的志願軍戰士,想到就要和他們分別了,再也無法回到過去共同戰鬥的日子,人們的眼淚撲籟籟地掉下來。一位老大娘拉着戰士的手,‘孩子’還沒説出口,就已是泣不成聲。在這長長的山路上,只聽見哭泣的聲音,只看見這一條傷心的人流。”課後,一位老師鼓勵我:“你應該保持這樣的激情。”現在想來,像這樣以情動人的課文,一味地強調學法指導,是有些武斷的。“滿懷深情地讀一讀……”1999年12月,在學校聽了一節掛牌課《再見了,親人》(第二課時)。教學以一個大問題貫串:“為什麼朝鮮人民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逐段講解後,點出中心:中朝人民的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似乎但凡能想出的教學設計都使上了:分層、根據文字想像畫面(“送打糕”一段)、背誦(第一節)、學法點撥、想像説話(以朝鮮人民的口吻設想)……另外,還播放歷史錄像。如果是我,也很難想出什麼更新奇的招了。但感覺就像讀早已知道結局的小説,少了那麼一點情趣,我是如此,聽課的學生也是如此。我注意了教師的朗讀指導語:“讓我們滿懷深情地讀一讀”、“飽含激情讀第二件事”、“有感情地讀這一節”等等。我不知道這“滿懷深情”到底有多深,但很顯然,這樣浮於表面就“感情”讀“感情”,學生是難有感情的。“國小語文教學需要教師傾注純真的情感。……教師以自己的恰到好處的情感去影響學生……使學生的認知活動伴隨着情感進行。”(李吉林著《國小語文情境教學》)如果教師不將自己的情投入進去,那麼他的語言肯定是缺乏感染力的。這一課的教學,儘管在設計上看似無可挑剔,教程也很流暢,但缺少了“情”,少了形象性境界的營造,總覺得走了味。“咱們寫首詩吧……”

一年以後,我又聽到了關於這篇課文的教學,留下深刻印象。總結部分,教者冒出這麼一句:“咱們來寫首詩吧,永遠記住當時的場面。”隨即出示一個詩句填空:“血火凝深情,依依相送行。無言默默淚,()。”聽時一喜,原來還可以這樣教。學生的答案也令人驚喜,像“你我一家人”、“惜別知情深”、“有緣再相見”、“只見車影遠”、“天涯若比鄰”……在朗朗誦詩聲中,“情”溢於言表。而教者在這一課教學中,其他可圈可點之處也不少。如:讓學生以老大娘小金花、大嫂的口吻寫活,將其與課文對應起來念,激情盪漾。儘管教者也有他的不足,但我想,有情,有創新,才有可能步入極高的教學境界。回首又見它如果讓我現在教這一篇課文,我還是無法將它定格,但有幾點我可以肯定:

第一,我會讓我説的每一個字都飽含深情。

第二,絕不給自己的教學冠之以諸如“學法指導”之類的定式。

第三,要有創意,以最適宜的方式,給學生充分閲讀和表達的機會。

標籤:流程 親人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