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熱點

產學研合作助經濟發展“三級跳”

熱點2.76W

產學研合作,讓原本與江蘇基層企業“八竿子打不着”的科技人員,成為粘合校地校企的“雙面膠”、匯聚創新資源的“情報網”、助推產業轉型升級的“加速器”。

產學研合作助經濟發展“三級跳”

改革開放40年 區域力量

從常州市區到常熟海虞鎮,單程不足100公里。但是常州大學科技處副處長李克林在常熟掛職一年,來回行程已達2.5萬公里。他在高校與地方之間穿針引線,一年組織對接活動30多次,邀請專家教授100餘人次去常熟服務企業。

前不久,雙方的產學研合作終於喜結連理,常州大學與常熟簽署了《全面合作協議書》,常州大學國家級技術轉移中心的分中心也落户常熟。

改革開放40年來,像李克林這樣為企業服務的科技人員數不勝數。

“江蘇40年來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上世紀80年代,以發展鄉鎮企業為標誌,打下工業化基礎,實現了由‘農’到‘工’的轉型;第二個階段是上世紀90年代,借浦東開發的機遇,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實現由‘內’向‘外’的轉型;現在,江蘇正在進行由經濟大省到經濟強省的第三次轉型。”江蘇省科技廳廳長王秦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在此背景下,產學研合作也經歷了從改革開放初期的“星期日工程師”,到上世紀90年代的“科技項目合作”“共建研發平台”,再到現階段“全面戰略合作”和共建重大聯合創新載體的升級,有力促進了江蘇創新資源集聚和產業轉型。

“星期日工程師”讓企業嚐盡甜頭

如今,從上海驅車沿着高速公路到緊鄰的江蘇吳江,不過半個鐘頭而已,一天跑兩個來回都挺方便。

而在40年前,上海的“星期日工程師”到吳江去,要麼在週六下午搭上慢吞吞的長途車,要麼到十六鋪客運碼頭,坐一夜的船,穿越密佈的水網到達吳江的鄉鎮。那裏,有着極度渴望他們星期日能來提供幫助的簡陋小廠。

現在是私營企業老總的潘國明1982年時正擔任吳江菀坪縫紉機零件廠廠長。“我們廠原來是公社的碾米廠,看準了縫紉機市場好,就轉成縫紉機廠了,但是技術、設備和市場銷售都不在行。好在有熟人搭橋,請來了上海師傅。他們帶技術資料過來,幫我們把關零件生產的工藝流程和工藝標準,每個師傅都有專長,都是一把好手。”潘國明至今還清晰地記得當時從上海來幫忙的每一位工程師的名字。

當時江蘇新興的鄉鎮企業人才短缺,蘇、錫、常地區因而嚐盡了上海“星期日工程師”的甜頭,成為上海智力及技術技能資源的強輻射區。1988年《瞭望》報道稱,上海“星期日工程師”人羣在鼎盛時期估計有兩萬餘人。

據統計,蘇南鄉鎮企業最早發源地的無錫,僅1984年就從上海請來了800多名“星期日工程師”。每逢週末,這些人就從上海趕到無錫的各個鄉鎮企業,為企業培訓工人,指導生產、提供市場信息,有的“星期日工程師”還自己動手,為企業改進設計、改造設備,許多上海“星期日工程師”的技術創新成果被移植到蘇南鄉鎮企業的生產過程中。

當時這種偷偷摸摸、半遮半掩中進行的`活動實際是產學研合作的早期階段,雖是小打小鬧,卻有力地促進了鄉鎮企業的蓬勃發展。隨着“星期日工程師”隊伍不斷壯大,發揮的作用日益凸顯,他們也從幕後走向前台。

“三權”下放加速科技項目落地

1988年1月,國務院發文,“允許科技幹部兼職”。科研人員到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不再偷偷摸摸。進入上世紀90年代後期,江蘇成為製造業基地,企業轉型發展需求迫切,對人才更是求賢若渴。校企合作開發新產品、共建研發平台蔚然成風。

然而,成果轉化收益權問題逐漸顯露,成為科技人員的後顧之憂。上世紀90年代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姓資姓社”曾引起一場大討論,最終小平同志的南巡講話讓大家吃了定心丸。多年後,科研人員的發明專利“姓公姓私”的問題同樣也引起一番熱議。

2009年,南京被批准為全國首個科技體制綜合改革試點,率先突破政策“天花板”,用政策文件明確:“高校、科研院所採用股份制形式實施科技成果轉化的,可將科技成果形成股權的一部分獎勵給科技成果完成人,比例最高不超過70%。”

標籤:三級跳 產學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