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熱點

名人事蹟介紹孔子

熱點1.28W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用到過事蹟吧,從先進對象的形成和內涵上來分,事蹟可分為在一個較長時間內形成的先進事蹟的材料和在一時因突發事件而產生的先進事蹟的材料。想擬事蹟卻不知道該請教誰?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名人事蹟介紹孔子,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名人事蹟介紹孔子

名人事蹟介紹孔子1

在《論語公冶長》中記載“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也就是孔子把女兒嫁給了坐過牢的公冶長。孔子的女兒是公冶長的妻子由於史無明文,對於孔子的女兒我們已無從知曉。也就是説,沒人知道孔子的女兒的

名字。關於孔子的兒子,我們卻能從史書上找到許多關於他的記載。

周景王十三年,即魯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十九歲,娶宋人亓官氏之女為妻。一年後,亓官氏為孔子生下一子。孔子當時是管理倉庫的委吏,得到魯昭公賞識。魯昭公派人送來一條大鯉魚,表示祝賀。孔子以國君親自賜物為莫大的榮幸,因此給自己的兒子取名為鯉,字伯魚。孔鯉比孔子先故,一生無建樹。有人説’孔鯉對孔伋説‘你父不如我父’,對孔子説‘你子不如我子’。

孔子的死,除了自然的生老病死外,大概也與他的孤寂有關吧。孔子之死就是這樣。孔子本來應該是自信的,滿足的,有那麼多的學生,那麼多的好學生,自己又有那麼多的`學術建樹,足以名垂千古。可是晚年孔子的心中卻是一片悲涼。首先是“吾道不行”。 “克己復禮”、“吾其為東周”的理想徹底破滅,社會不但不見起色,而且比以往更糟。老年孔子飽嘗理想破滅的灰心和英雄垂暮的無奈。再者是兒子孔鯉先己而去,孔子深受老年喪子之痛,不久自己心愛的學生又死了,所以他痛苦到呼天搶地:“天喪予!天喪予!”孔子七十三歲這最後一年,忠心耿耿的子路又死了。“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予者,其由與!”而今,子路也死了。老先生傷心之極,大病。

於是,內心痛苦的孔子,在64歲時又回到衞國,68歲時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魯國,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魯哀公16年,孔子73歲,患病,不愈而卒。

名人事蹟介紹孔子2

孔子生於禮崩樂壞的年代,他為了讓更多的窮人孩子能夠讀書,在年輕的時候建立了第一所私學,廣招學徒,一時之間竟也譽滿鄉里,成為德高望重的萬世之師。春秋戰國時期,國家間戰亂連連國家尚且不能自保,人民自然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生存的第一條件是食物,糧食對於戰亂中的人民是極其珍貴的,連飯都吃不起何談國家政治。因此,肉對孔子那個時代的人來説是很重要的,孔子受學生,學費就是“束脩”,也就是肉乾。要知道在物質極度匱乏的春秋戰國,能吃到粗茶淡飯已經很不錯了,能吃到魚、肉更是難上加難。既然如此,又是什麼原因讓孔子三月不知肉滋味?

據《論語》記載,“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在齊國,聽到舜的音樂“韶”,三月不知肉味。這裏並不是説,孔子失去了味覺和嗅覺,更不是他三個月不知道肉放在哪裏,找不到肉吃,以致不知道肉的味道。而是説孔子他聽到舜的這首音樂以後,他的思想就定在無邪這個境界,他在這個境界定了多久呢?三個月。整個身體,很長一段時間都被韶樂所帶來的愉悦和回味所佔據縈繞,他可能會不由自主地陷入沉思,浮想聯翩,也可能就是發呆,什麼想不起來,但身心是舒坦的、寧靜的、甜美的,感到極大的安慰和平衡,所以,他感慨道:“三月不知肉味!”所以當時的齊國人都非常敬佩孔子,有如此之高的音樂修養,後人常用“盡善盡美”和“三月不知肉味”來評論孔子向萇弘請教和痴迷於韶樂的這段佳話。

《戰國策》中甘羅一句項橐“七歲為孔子師”,語焉不詳,為後世人留下太多的.想象空間。據説他和孔子之間發生了“車讓城”與“城讓車”之辯、“落鋤之數”與“落蹄之數”之辯、“沉浮”之辯,都以孔子失敗告終。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項橐(前494—482)是春秋時莒國人。現在的山東省日照市,據説就是項橐的家鄉。關於項橐的身世,一般有兩種説法。據説項氏家族的老祖宗叫姬叔度,其封地在項。姬叔度後代項超生項橐等兒子,這是富家子弟出身的項橐。還有一個説法,父親和母親魏氏都是普通農民,他的母親在上山砍柴的路上生下了他。不管哪種説法都不能確定項橐的身世,他的一切又歸於一個謎。他與孔子“車讓城”與“城讓車”之辯、“落鋤之數”與“落蹄之數”之辯、“沉浮”之辯,到最後都變成了一個傳説,關於他的事蹟又成為了一個千古之謎。

遺憾的是,天資聰穎的項橐12歲便夭折,有人説他是被孔子的學生所殺,也有人説是被諸侯所殺,他的人連同他的事蹟都消逝在歷史的長河裏,給後人留下了無盡的猜疑。

名人事蹟介紹孔子3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在中華文明中已經傳承了20xx多年,儒家思想也對這片大地上許多人的思想的產生了重要影響,他,可謂桃李滿天下。

孔子後天強調學習的重要性。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季氏》人不可能生而知之,孔子認為有這樣的人,但他不認為他就是這樣的人,生而知之者少之又少,所以要經過後天的學習才能達到“知之者”。在古代,貴族子弟如果想要當官,是必須要學習的,從而對待學習的態度,會影響人們的`學習質量:如果主動學習,遇到困難,主動去解決,就會獲得好的學習效果,如果遇到困難,被動的學習效率就會降低,如果在生活中得過且過,沒有想要學習,這種人不會進步,永遠不會提高自己的身份。孔子所説的學而知之者是可以從平民中產,也可以從貴族子弟中產生,你是看這個人學與不學罷了。

名人事蹟介紹孔子4

孔子一直是後世人景仰的對象,他常常被後人供奉於廟堂之上,他一生從事傳道,授業,解惑,被中國人尊稱”至聖先師,萬世師表“。他是聖人,是高呼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一生摯友;是”一簞食,一瓢飲,不改其樂“的鶴髮老者;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謙遜學者。他是平凡人,又是如此偉大。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學學派的創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先世系宋國貴族。其祖上是孔防叔,宋襄公八世孫,畏懼宋大夫華督的逼迫,而奔波到了魯國。防叔生伯夏,佰夏生叔梁紇,樑紇為魯國武士,以勇力聞於諸侯。紇於顏氏女野合生孔子。”作為儒家學説的創始人,身處亂世卻能夠堅持踐行自己的主張,孔子的精神和勇氣實在是令人佩服。古來聖賢皆寂寞,他們異於常人之處就是要承受常人不能忍受的孤寂和苦悶,就算千夫所指,就算窮途末路,也要堅持把“仁”推行到底。

標籤:名人 事蹟 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