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生活經驗

茶文化和酒文化的關係

茶,在幾千年源遠流長的華夏文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有着頗具魅力的神奇功效,為世人所喜愛;它使人們感到清爽,令神經活躍,得到喜愛。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茶文化和酒文化的關係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茶文化和酒文化的關係
  茶文化和酒文化的關係

迎客以茶,送別以酒,這是説茶酒待客的兩種場合。其茶酒待客的氣氛也不相同。酒是喧囂的,茶是靜雅的;酒是發泄的,茶是內省的。

能在一起品茶的必定是好知交,聚在一起喝酒的未必是真朋友。俗語不是有酒肉朋友嗎?宋代謝蓮有《菩薩蠻》詞一首道個正中:

相逢無處不尊酒,尊前未必皆朋友。酒到任教傾,莫思今夜醒。

明朝相別後,江上空回首。欲去不勝情,為君歌數聲。

品茶和飲酒雖然是休閒的兩種方式,但於人的身心的感覺是不一樣的。茶使人清醒,酒使人沉醉。

  茶文化和酒文化的區別

中國的文人歷來性情比較温和,正是有了酒,他們終於發現在埋頭故紙堆之外還有生活的另外一種方式,生活中本來就需要淋漓盡致的宣泄,更何況文人們又都是性情中人。有了文人的撐腰,酒就變雅了,“琴書畫詩酒花”,酒不能靜心更不能養性,可它卻是雅的催化劑。鼓琴時先沾點酒,琴聲會更為激越;揮毫時暢飲幾杯,酩酊之間筆走龍蛇。無酒哪來詩興,醉裏看花更怡人。酒更多的時候當然還是成為了販夫走卒的懷中之物,俗人喝酒更來得痛快,似醉非醉時分,三分流氣三分豪氣和四分牛氣會交織一起,前朝野史、今日世事和女人便成為三大永恆話題。酒就這樣以它的率真和張揚在雅與俗之間來回行走,並熱情地告訴世人:大俗即是大雅!

茶呢?此時它靜靜地躲在文化的角落,將它的性情存乎於高山流水,雖然,人們在酒餘飯後也會想起它的含蓄、恬靜,也會發出諸如“入座半甌輕泛綠,開緘數片淺含黃”、“紅焙淺甌新火活,龍團小碾鬥晴窗”的讚美,但那畢竟只是桌前案後的一絲點綴了。或許,茶生來就只是聊以解渴,或者讓人在酒醉神迷之際找回幾分清醒罷了。茶知道自己永遠無法與酒一道並肩登上大雅之堂,於是堅定地沿着俗的道路走下去,忽然一日,它成了道學家思禪入定必飲的“玄酒”,一不小心,茶成了道,姍姍步入了宗教。

一二知己,久違重逢,一邊飲茶,一邊談心,足可以慰籍平生。楊萬里有詩云:“不待清風生兩腋,清風先向舌端生。”宋代葛長庚詩有:“綠雲入口生香風,滿口蘭芷香無窮。”這都是以茶待客的極高境界。

今日的.酒與茶,已然沒有紛爭。酒樓和茶室矗立在街的兩旁,成為享受和消費的不同方式。在燈紅酒綠的喧囂中,茶枯守着自己的一方淨土,偶爾會有一雙雙的情侶或一幫呼朋引伴的來到這裏,於是在昏暗的燈光下,在隱隱的茶光裏,映出了一份塵世間難得的安憩,氤氲的煙氣裹起了一份淡淡的情緣。

可惜,酒卻被日益商化,在精美絕倫的包裝裏充盈着勾兑的市儈味。越來越多的人終於憶起古人的忠告:“莫笑農家臘酒渾”。一時水酒成為時尚,在酩酊大醉之後,完成對農家情懷的皈依。或許,某個黃昏,有燈花散落的時候,你輕輕推開竹門,便發現放翁拄杖、劉伶提壺、太白舉觴、東坡捧杯不期而至,於是觥籌交錯。杯盤狼籍之時,有雄雞高唱,須臾東方既白。

  茶文化的悠久歷史

漢宣帝年間 (公元前57年-54年) 蜀人王褒所著 <<僮約>> ,內有"武陽實茶"及"烹茶器具"之句,武陽即今四川省彭山縣,説明在秦漢時期,四川產茶已初具規模,製茶方面也有改進,茶葉具有色.香.味的特色,並被用於多種用途,如藥用,喪用,祭祀用,食用,或為上層社會的奢侈品;像武陽那樣的茶葉集散市已經形成了。

春秋戰國後期及西漢初年,我國曆史上曾發生幾次大規模戰爭,人口大遷徙,特別在秦統一四川后,促進了四川和其它各地的貨物交換和經濟交流,四川的茶樹栽培,製作技術及飲用習俗,開始向當時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陜西.河南等地傳播,陜西. 河南成為我國最古老的北方茶區之一.其後沿長江逐漸向長江中.下游推移,再次傳播到南方各省.據史料載,漢王至江蘇宜興茗嶺"課童藝茶"漢羨實茶",漢朝名士葛玄在浙江天山設"植茶之圃",説明漢代四川的茶樹已傳播到江蘇.浙江一帶了。江南初次飲茶的紀錄始於三國,在<<吳志. 曜傳>>中,曾敍述孫皓以茶代酒 客的故事。

兩晉.南北朝(265-587年),茶產漸多,鄭羽飲茶的記載也多見於史冊.及至晉後,茶葉的商品化已到了相當程度,茶葉產量也有增加,部再視為珍貴的奢侈品了.茶葉成為商品以後,為求得高價出售,乃從事精工採製,以提高質量.南北朝初期,以上等茶作為貢品 ,再南朝宋山謙之所著的<<吳興記>>中,載有:"浙江烏程縣(即今吳興縣)西二十里,有温山,所產之茶,轉作進貢支用."漢代,佛教自西域傳入我國,到了南北朝時更為盛行.佛教提倡座禪,飲茶可以鎮定精神,夜裏飲茶可以驅睡,茶葉又和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緣,茶之聲譽,逐馳名於世.因此一些名山大川僧道寺院所在山地和封建莊園都開始種植茶樹.我國許多名茶,相當一部份是佛教和道教勝地最初種植的,如四川蒙頂.廬山雲霧.黃山毛峯.以及天台華頂.雁蕩毛峯.天日雲霧.天目雲霧.天目青頂.徑山茶.龍井茶等,都是在名山大川的寺院附近出產,從這方面看,佛教和道教信徒們對茶的栽種,採製.傳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南北朝以後,所謂士大夫支流,逃避現實,終日清淡,品茶賦詩,茶葉消費更大,茶在江南成為一種"比屋皆飲"和"坐席竟下飲"的普通飲料,這説明在江南客來早已成為一種禮節。

唐朝一統天下,修文息武,重視農作,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由於國內太平,社會安定,隨着農業.手工業生產的發展,茶葉的生產和貿易也迅速興盛起來了,成為我國曆史上第一個高峯,飲茶的人遍及全國,有的地方,户户飲茶已成習俗.茶葉產地分佈長江.珠江流域和陜西.河南等十四個區的許多州郡,當時以武夷山茶採製而成的蒸青團茶,極負盛名.中唐以後,全國有七十多州產茶,轄三百四十多縣,分佈在現今的十四個省.市.自治區.兩宋的茶葉生產,在唐朝至五代的基礎上逐步發展.全國茶葉產區又有所擴大,各地精製的名茶繁多,茶葉產量也有增加。

元朝,茶葉生產有了更大的發展,至元朝中期,老百姓做茶技術不斷提高,講究製茶功夫,有些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茗茶,當時視為珍品,在南方極受歡迎.元時在茶葉生產上的另一成就,是用機械來製茶葉,據王楨記載,當時有些地區採用了水轉連磨,即利用水力帶動茶磨和椎具碎茶,顯然較宋朝的碾茶又前進了一步。

明朝洪武元年,朱元璋廢止過去某些弊制,在茶業上立詔置貢奉龍團,這一措施對製茶技藝的發展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因此明代是我國古代製茶發展最快.成就最大的一個重要時代,它為現代製茶工藝的發展奠立良好基礎.明代製茶的發展,首先反映在茶葉製作技術上的進步,元朝茗茶殺青是用蒸青,明茶揉捻只是"略揉"而已.至明朝一般都改為炒青,少數地方採用了曬青,並開始注意到茶葉的外型美觀,把茶揉成條索.所以後來一般飲茶就不再煎煮,而逐漸改為泡茶了。

清末,中國大陸茶葉生產已相當的發達,全中國大陸共有十六省(區).六百多個縣(市)產茶,面積為1500多方畝,居世界產茶國首位,佔世界茶園面積的44%,產量已超過800萬擔,居世界第二位,佔世界總產量的17%.1984年全國出口茶葉280多萬擔,約佔世界茶出口總量的16%.江南栽茶更加普遍.據數據記載,1880年,中國出口茶葉達254萬擔,1886年最高達到268萬擔,這是當時中國大陸茶葉出口最好的記載。

看過“茶文化和酒文化的關係”的還看了:

1.中國茶文化英語演講稿

2.品牌市場營銷策略

標籤: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