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生活經驗

中國茶藝與茶文化的奧妙

茶是中國的特色產物之一,在中國已經有着上千年的歷史,隨着人們的飲茶習慣的養成,中國茶藝與茶文化在中國也有着豐富的演變與發展。下面我們就來來向大家分別介紹一下中國茶藝與茶文化。

中國茶藝與茶文化的奧妙

中國茶藝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藴深厚,與宗教結緣。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境的選擇創造等一系列內容。茶藝背景是襯托主題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純、幽雅、質樸的氣質,增強藝術感染力。不同的風格的茶藝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選對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領會茶的滋味。

中國茶文化的發展,其實也是一門藝術的發展。仔細翻閲古代的文學藝術作品,我們還可以看到,茶還是繪畫家、音樂舞蹈家,乃至宗教文化中的永盛不衰的重要題材。早在唐宋時代之前,茶已成為文人學者的描寫對象,諸如借茶寫人事,抒發感慨,坦露人生。因此,今天我們不僅可以讀到茶聖陸羽的名著《茶經》 而且還可以讀到如唐代杜甫,宋代蘇東坡,元代耶律楚材,明代徐渭等著名詩詞宗師們的詠茶佳什。後來,明清小説的興起,為茶文化的發展,又增添了新的一章。

中國茶藝與茶文化淵源流長,在今天還在扮演着豐富人們精神生活的角色。

蟲茶是不是茶

蟲茶,聽到這個名字的時候大家是否會感到好奇呢?怎麼會有這個茶名呢?難道是茶葉和蟲子一起做的茶,還是這個就不是一種茶呢,知識泡的時候有點像茶?到底蟲茶是不是茶呢?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吧。

蟲茶是我國特有的林業資源昆蟲產品,是傳統出口的特種茶。蟲茶是由化香夜蛾、米黑蟲等昆蟲取食化香樹、苦茶等植物葉後所排出的糞粒。蟲茶約米粒大小,黑褐色,開水沖泡後為青褐色,幾乎全部溶解,像咖啡一樣,飲用十分方便。如果用茶的科學定義來衡量,其實這蟲茶並不是茶,只不過人們食用這種蟲子的糞便的方法與我們飲茶相近,故而將其稱作“茶”。飲用蟲茶時要先在杯中倒入開水,後放入適量蟲茶,蓋好蓋子。蟲茶粒先漂浮在水面,待其緩緩下沉到杯底並開始溶化時即可飲用。用蟲茶泡出的茶水清香宜人,沁人心肺,飲之令人頓感心曠神怡。

蟲茶味清香,類似茶葉。儘管我國是一個茶葉生產和消費的大國,但蟲茶卻鮮為人知。其實,蟲茶在我國生產和飲用已有悠久的歷史。早在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就有記載。蟲茶是一種很好的醫藥保健飲料,據記載,蟲茶具有清熱、去暑、解毒、健胃、助消化等功效,對腹瀉、鼻衄、牙齦出血和痔出血均有較好療效,是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一種重要的清涼飲料。據初步分析,蟲茶的營養價值高於普通茶葉,含有18至19種氨基酸,一定量的粗蛋白、粗脂肪、糖類、單寧、維生素等營養成分,還含有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

蟲茶的製作過程很奇特。苗族人利用穀雨前後採集的當地野生苦茶葉,或是化香樹、糯米藤、黃連木、野山楂、鈎藤等野生植物的鮮嫩葉,稍加蒸煮去除澀味後,待曬至八成幹,再堆放在木桶裏,隔層均勻地澆上淘米水,再加蓋並保持濕潤。葉子逐漸自然發酵、腐熟,散發出撲鼻的清香氣息。

白芽奇蘭茶的歷史介紹

白芽奇蘭茶發展歷史

對於白芽奇蘭在什麼時候產生的歷史上的記載比較多種。在流傳的説法中最早的時候是在明朝時期。相傳在明朝時期,開漳聖王的後代陳平和在平和縣的一處山上看到了一種茶樹,見這種茶樹與其他茶樹有很大的不同,其茶葉的芽梢看起來是白綠色的,沖泡後品飲起來與蘭花香,就命名為白芽奇蘭了。

後來隨着農業專家們對於白芽奇蘭茶的培育種植,白芽奇蘭茶的'種植範圍不斷擴大,產量也不斷提升。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白芽奇蘭茶茶與鐵觀音,武夷巖茶等並稱為福建的名茶茶品產銷量變得越來越大。

大麥茶的歷史與起源

大麥茶在日本、韓國非常流行。隨着日韓流行風靡東南亞,中國大中城市也開始流行麥茶。追溯麥茶的歷史與起源,大致有以下幾種説法。

日本來源説

據説,1587年日本桃山文化時代,完成了全國統一的豐臣秀吉,同時也完成了日本的茶道,並創立了歷史 上著名的北野大茶道會。當時與會者大多獻茶葉,也有的用炒焦的米、麥來代替,於是,誕生了麥茶、玄米茶等用糧食炒制的茶類。

韓國來源説

朝鮮半島歷史上屬於農耕文明,多山。地理上因氣候和風土適合發展農業,早在新石器時代之後就開始了雜糧種植,進而普及了水稻的種植。此後,穀物成為韓國飲食文化的中心,並逐步發展起來。

正是由於韓國地理位置和氣侯的原因,其飲食有十分鮮明的特點,烹調雖多以燒烤為主,但口味十分討中國人的喜愛。為了達到開胃去油膩的目的,取材廣泛製作簡單風味獨特的大麥茶就佔據了韓國料理桌上了飲料位置。

本土來源説

麥茶在國內,尤其是北方並不是稀罕的東西,我國北方盛產大麥,麥茶更多的是就地取材而誕生的。青海東部農業區,大麥是地裏唯一盛產的農作物,於是,就地取材,用炒熟的大麥粒壓碾成麥碴後就熬成了麥茶,茶湯呈現的是黑褐色,聞着是類似咖啡茶的清香。

青島來源説

青島啤酒的歷史已經有一百多年了,是中國歷史最長的啤酒廠。釀造啤酒的主要原料就是大麥。當年啤酒廠的工人們從事的大多是體力活,特別是六月三伏天,渾身都是汗水,為了防暑降温,需要喝些茶水,工人們就地取材,拿烘乾了的麥芽煮水,涼了喝,很是解渴,此方法隨後在民間廣泛的傳開了。

松蘿茶的歷史記載

松蘿茶因產於休寧縣的松蘿山而得名,有着悠久的歷史,在明代時期就已經創制而成了。因其優越的品質,在茶葉中頗負盛名。對於松蘿茶也有許多關於其的記載,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松蘿茶的歷史記載吧。

松蘿茶史料記載

明代許次紓《茶疏》一書中有關於松蘿的文字記載,書中寫到“若歙之松蘿,吳之虎丘、錢塘之龍井。。。”。明代徐渭所編寫的《刻徐文長先生祕集》一書中,對於松蘿茶的評價極高,將其列為當時的三十大名茶之一。

對於松蘿茶的歷史,休寧縣的縣誌的記載肯定是少不了的。在《休寧縣誌》中就有記載,有一個僧人,更具松蘿茶的製作方法來製作茶葉。因為松蘿茶的品質好,深受歡迎,而且茶葉的價格賣的很好,因此這個僧人就專門做起來松蘿茶茶葉的經營。後來因為松蘿茶供不應求,在市面上還出現了假的松蘿茶。

關於古今茶館的歷史變遷的介紹

關於古今茶館的歷史變遷的介紹

茶館,古代稱為茶寮、茶肆、茶坊、茶樓、茶房、茶店、茶社、茶鋪、茶亭等。茶館這個名稱,直到明代才見於文獻記載。下面就關於古今茶館的歷史變遷做一詳細介紹。

六朝時期,江南品茗清談之風盛行。當時有一種既可供人們喝茶,又可供旅客住宿的處所叫茶寮。飲茶之風到唐代盛行,唐代封演在《封氏見聞記》中説:“自鄒、齊、倉、隸,漸至京邑。飲茶之風到唐代盛行,城市多開有店鋪,煮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可見唐代的城市已有煎茶出賣的店鋪,這也是我國茶館出現之初的情況。

宋代飲茶之風更盛,自京至各州縣,到處設有茶坊。北宋建都汴梁後,城內的幾條繁華街巷都設有很多茶坊。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的汴梁城就有茶坊中飲茶的畫面。南宋都城臨安(杭州)的茶館裝飾得十分講究,據《夢粱錄》記載:“今杭州城茶肆亦好之,種四時花,掛名人畫,裝點店面,四時賣奇茶異湯。宋代的茶飲經營也相當靈活,除白天營業外,還設有早茶、夜茶,同時還供應湯水茶點等。

宋代茶館多稱茶坊,也有叫茶肆、茶樓的。元代時一般茶館叫茶房,也有叫茶坊、茶店的,明清茶館更為發展,城市鄉村,到處都有。茶館的名稱,明代才出現。明代張岱在《陶庵夢憶》書中就有關於“茶館”的記載。隨着製茶技術的提高和飲茶方法的改進,明代城市裏的茶館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清代是我國茶館鼎盛時期。茶館不僅遍佈城鄉,其數量之多,也是歷史上少見的。據記載,清代北京有茶館30多家,上海有茶館60多家。清代的茶館經營方式有所不同,有的以賣茶為主,也有的兼營點心、茶食、煙酒,還有的兼營説書和演唱。北方多見大鼓書和評書,南方則偏重只説不唱的純説書,即評話和講唱兼用的彈詞,一直延續到現代。

現在,隨着旅遊事業的發展,我國各地的茶館漸漸增多,尤其是國內的一些著名的旅遊城市及風景點,供遊人品茗休憩的茶館、茶座,更是星羅棋佈。四川人喜愛在茶館裏飲茶的風俗是全國出名的。成都的公園都有茶館,一般都設在最佳觀景點,品茗觀景,其樂融融。成都還有一種比較高雅的茶館,名曰文化茶園。不僅是品茗之處,也是文化娛樂的場所。人們可以一邊喝茶一邊欣賞四川清音、巴山名歌、京劇清唱等。江南,尤其是江、浙、滬一帶的茶館、茶座也相當興盛。目前,浙江的杭嘉湖一帶,不僅城裏有茶館、茶座,連農村集鎮,甚至熱鬧一點的村坊也有茶館、茶店。我國南北各地還有一批像揚州富春茶社、成都春蘭茶社、北京老舍茶館等聞名國內外的茶館。

由於每個地區的文化背景不同,各地區湧現出具有不同文化特徵的茶館,如四川茶館以綜合效用見長;蘇杭茶室以幽雅着稱;廣東茶樓主要是與"食"相結合;北京茶館則集各地之大成,以種類繁多,文化內涵豐富為特點。 盲目投資造成惡性競爭 綿陽茶樓裝修實例對茶樓降價和問題,過去經營酒店現在轉行開茶館的張老闆認為,現在茶樓很多,當然只有降價和靠返利來拉顧客。對茶樓打牌的現狀,他當初就是針對這種趨勢而關酒館開茶樓的。説到茶館文化,他卻顯得不屑一顧。 綿陽茶樓裝修實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回報率低導致茶館"茶味"漸失 綿陽茶樓裝修實例茶客一般晚上七八點鐘到場,一道茶喝上三四個小時,一張桌子一天的營業額也不過如此。為了維持經營,一些茶館只好創造徹底寬鬆的環境,並增添一些娛樂設施,以吸引更多的人氣,這使得茶館的"茶味"漸失,文化內涵也越來越淡。 助興項目的沒落造成"斷層" 早在幾年前,茶樓就成了"牌樓"的代名詞,到茶樓就是為了玩牌,否則不會去茶樓。茶樓為什麼會演變成這樣?江西研究茶文化的專家告訴記者,茶樓在發展中,一些助興項目(如説書等)的沒落,而一時又沒有新的大眾化助興項目出現,從而有了一個"斷層",在此形勢下,大眾化的撲克麻將就替代了這個"斷層". 綿陽茶樓裝修實例隨着經濟生活的日益發展,人們物質和精神需求不斷上升,這個替代品由於它的俗陋已經滿足不了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要,去茶樓開始變得索然無味。在消費羣體的上升需求面前,傳統大眾化茶樓卻固執地演繹着自己俗陋的項目,曾經愛它的人們只有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