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生活經驗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集錦15篇)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比的意義》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集錦15篇)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1

本節課是讓學生感受、體驗概念的“形成過程”,形成概念的教學是整個概念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一步,概念的形成是通過對具體事物的感知、辨別而抽象、概括出概念的過程,因此學生形成概念的關鍵就是發現事物或形的本質屬性或規律,《正比例的意義》教學反思。

1、通過初步觀察、計算感知概念。

我將例1調整為學生較熟悉的單價、數量、總價的例子,再由學生觀察,找出規律,初步感受“一個量增加,另一個量也隨着增加”以及比值不變,為後面學生髮現變化規律提供了充分的心理準備,課堂學生表現來看,也證明了這一點,學生髮現、歸納規律所有時間短了,語言組織也比較到位,教學反思《《正比例的意義》教學反思》。

2、強化認識,正確建模

根據教學需要和學生學習實際,自主開發一些新的教學內容,對學生的課本學習形成補充和拓展。

“成正比例的量”例1教學,我覺得不夠,因為成正比例的量這個概念本來就很難理解,學生第一次這麼短暫的接觸難以很快正確建模,因此,補充時要有一定變化,所以補充了一個例2。

通過例1和例2這兩張表的共同特點,讓學生小組合作自己觀察並總結正比例的意義。

3、找準把握概念的“關鍵詞”,深化認識

為使學生能更好地理解、把握、運用概念,概念歸納出來後,引導學生找準把握概念的“關鍵詞”非常必要,而且有效。提出“要判斷兩個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要具備哪幾個條件”這個問題來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對後面運用概念作有利指導。

1、兩種相關聯的量

2、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着變化

3、比值一定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課堂教學中,我在想:到底怎樣教學兩個量是相關聯的量,如何讓學生理解與發現。我覺得應該從兩個方向面讓學生理解:

1、如果學生從兩個量的數量關係上來看是可以肯定的.。

2、一種量變化,另一個量也隨着變化,但一定要強調“隨着”,是一種量的變化直接影響另一種量的變化,另一種量的變化一定是因為前一種量的變化而引起的,而不是單純來看兩種量都在變,就説這兩種量是相關聯的量。我覺得在教學中我在第2點上引導不夠,因此造成後面練習中學生的困惑。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2

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當然要屬吳老師《比的意義》這節課,她獨特的視角與解讀,讓我印象深刻。讓我們一起走進吳老師的課堂,感受她的數學教學理念與實踐。

1、抓住數學核心概念,引導學生深刻理解“比的意義”。

課前談話:對於比,你都瞭解什麼?生:身高比,體重比,足球比賽的比分、廣告詞金龍魚1:1:1,媽媽調果汁,水、蜂蜜、檸檬的比例……

關於比你還想知道什麼?比是什麼?比有什麼用?用在什麼地方?比到底是什麼東西(比是小數嗎?)

從學生的配糖水來研究,1:2,你畫出來,糖佔多少份,水佔多少份?

生:糖佔1份,水佔2份。糖比水少1份、糖是水的二分之一。

糖增加到2份,水的份數怎樣就還是1:2?一份和兩份之比。可以説:水的份數是糖的2倍,或者糖的份數是梨水的二分之一。還可以説:糖和水的關係就是1:2的關係。

認識比。比的樣子,比號,比的前項和後項。為什麼不能反過來?生:因為有順序。

練習中,吳老師藉助“師生比”、思考“你能給吳校長什麼建議”、不斷讓學生體會:“比是一把尺子”,“比可以進行比較”,“比可以幫助判斷”。

2、利用學生原始問題,引導學生在問題串中引發思考、質疑。給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

吳老師上課的素材從學生生活中接觸到的配飲料的配比關係引入,你想怎麼配就怎麼配,孩子説1:2,作為有生活經驗的老師們都知道,這樣的配法太濃,吳老師並沒有阻止學生,並問:感覺水有點甜?生:加水,加多少水?學生盡情思考表達,感受水在不斷變化,在變化中又感知了不變的1:2比例關係,理解了比的意義。

課堂中,學生不斷產生思維的火花、思想的碰撞,同時對“比”的理解也更深入。接着,已有對份、倍、分數的認知,吳老師加強學生對比的深入認識,並將這幾者的聯繫有機結合,通過學生開放性的板書將知識串聯在一起,又通過精心設計的幾道練習題,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多種形式的比,更感受到:比其實就是研究數量關係之間的一種倍數關係。

3、敢於超越,聆聽同行聲音,整合設計,引導學生和教師思考概念本質

著名數學教育家波利亞説:“解決數學問題,我們必須一再地變化它,重新敍述它,變換它,直至最終成功地找到某些有用的東西為止。在數學上,張奠宙老先生認為我們國小數學教材中把兩個數相除,又叫兩個數的比”作為定義,是捨本逐末。“比”的概念發展有一個過程:1同類量的簡單倍數比較,如甘蔗飲料的配方——2同類量的複雜比,如樹高與其影長之比,具有函數背景——3不同類量的比較,具有量綱,如速度——4從“量”到“數”,引出兩個無量綱的數的比。

因此吳老師作為數學課標編寫組的.成員,對比的本質有了自己的思考,並融入到自己的課堂中,教學中不急於給出定義,也不停留在口頭上的反覆強調,而是讓學生感悟比的本質。先講清比是一種“關係”,再處理比的結果——比值,也就是多少倍。倍數關係,度量都是“比”的概念性理解,除法是“比”的程序性理解。凸顯“比”的概念本質。

一天的學習雖已結束,但我的思考並未停止,好的課堂標準是什麼?是師生間的分享,生生間的分享,是教師抓住數學的本質,揮灑創作,是學生站在課堂的最中央,聽到他們生命的拔節聲,還如初戀一樣,讓人着迷與沉醉。由此我不斷告誡自己,在未來的道路上不斷學習,你若盛開,蝴蝶自來。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3

10月21日上午第二節在六一班上了一節公開課——《比的意義》,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過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分數乘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以及分數乘除法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比的概念實質是對兩個數量進行比較表示兩個數量間的倍比關係。任何相關的兩個數量的比都可以抽象為兩個數的比,既有同類量的比,又有不同類量的比。教材還介紹了每個比中兩項的名稱和比值的概念,舉例説明比值的求法,以及比和除法、分數的關係,着重説明兩點:

(1)比值的表示法,通常用分數表示,也可以用小數表示,有的是用整數表示。

(2)比的後項不能是0。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和運用比的意義及比與除法、分數的聯繫;教學難點是理解比的意義。

學生是在學過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分數乘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以及分數乘除法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高年級學生具有一定的閲讀、理解能力和自學能力,所以在教學時,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究、探索、討論、總結,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

在學習比的意義的時候,考慮到學生對"比"缺乏感性上認知,所以以上的例子採用"導、撥"的方法,引導學生明確:對兩個數量進行比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的方法,即誰是誰的幾倍或幾分之幾,又可以説成誰和誰的'比。意在節省教學時間,也使學生初步理解了比的意義,充分發揮了教師的引導作用。

在學習比的各部分名稱及讀法、寫法時,採用了讓學生自學課本的方式,因為自學課本也是學生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根據高年級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結合教材的具體內容,充分相信學生,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究、探索、討論、總結,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有利於學生思維發展,有利於培養學生間的合作精神。在學習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數關係的時候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意在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不講授,讓學生藉助教材、板書的有機結合,總結出三者之間的聯繫,實現了自主學習。

一堂課下來,感覺不足之處還有很多,有些細節地方處理得不是很到位。總之,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學習改進。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4

《正比例的意義》是在學生學習了比和比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的重點與難點都是要讓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並初步學會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關係,同時向學生滲透初步的函數思想。對於國小生來説,這部分內容還比較抽象,在理解上具有一定難度。因此,我教學本課的主導思想是:讓學生在觀察、比較熟悉的數量關係,體驗數量的變化規律,進而進行歸納概括,經歷由形象到抽象,由具體到一般的抽象思維過程。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學生髮現兩個量之間的變化情況(一個量擴大,另一個量也隨着擴大;一個量縮小,另一個量也隨着縮小,但是比值不變)並不存在多大難度。關鍵是讓學生把這種規律和正比例的意義建立思維聯繫,讓學生深刻理解比值一定的意義。

我主要是通過這幾個問題在學生觀察與思維之間搭建橋樑的:

1、表中的這些數據可以組成比例嗎?請你寫出幾組比例。

2、你是怎樣正比例中的“正”呢?(一個量擴大,另一個量也擴大;一個量縮小另一個量也縮小,變化趨勢是一致的。)

3、體積和高的比值,也就是底面積為什麼不變呢?你能用學過的知識説明嗎?【根據比的基本性質,比的前項和後項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比值不變。】

4、你是怎樣理解底面積一定呢?(一定就是指底面積不隨着體積和高的變化而變化,也就是説不管體積和高怎樣變化,底面積總是一個固定的數。)

通過對這幾個問題的思考和討論,學生對正比例的意義的理解可能會深刻一些,也就不太容易和後面學習的《反比例的意義》相混淆。

在後面練習拓展的過程中,我發現有部分學生對比值一定這個概念的理解還不是太深刻。

比如判斷:

圓的面積和它的半徑成不成正比例。學生計算出它們的比值是圓周率乘半徑,仍有部分學生認為一個圓的半徑是固定不變的,所以它們的比值也是不變的,出就是圓的面積和它的半徑正比例。看來學生對比值一定這個概念的理解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比例的意義教學反思4

“正比例的意義”教學,是在孩子們掌握了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着重使孩子們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正、反比例知識,內容抽象,孩子們難以接受。學好正比例知識是學習反比例知識的基礎。因此,使孩子們正確的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是本節課的重點。在實際教學中,我注意了以下幾點:

1、聯繫生活,從生活中引入: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關注孩子們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興趣,通過現實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新課,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具有豐富的現實背景,為孩子們的數學學習提供了生動活潑、主動的材料與環境。這樣,將孩子們帶入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創設了良好的教學情境,孩子們及時進入狀態,手腦並用,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將枯燥的知識形象,具體,孩子們易於接受。

2、在觀察中思考

國小生學習數學是一個思考的過程,“思考”是孩子們學習數學認知過程的本質特點,是數學的本質特徵,可以説,沒有思考就沒有真正的數學學習。本課教學中,我注意把思考貫穿教學的全過程,讓孩子們自己再設計一種情景,並引導孩子們進行觀察,從而得出:兩個相關聯的量,初步滲透正比例的概念。這樣的教學,讓所有孩子們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獲得新知,大大地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3、在合作中感悟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提倡:引導孩子們以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數學,解決問題。在本課的設計中,我本着“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在引導孩子們初步認識了兩個相關聯的量後,敢於放手讓孩子們採取小組合作的方式自學例1,在小組裏進行合作探究,做到:孩子們自己能學的自己學,自己能做的自己做,培養合作互動的精神,從而歸納出正比例的意義。

4、在練習中鞏固提升

為了及時鞏固新知識,完成了練一練習題後,又設計了兩道加深題,讓孩子們鞏固本節課知識。通過練習,要求逐步提高,孩子們的思維也得到了提高;最後引導孩子們自己對知識進行梳理,培養孩子們的歸納能力,使孩子們進一步掌握了正比例的意義。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5

以人為本是新課標的基本理念,在這一理念指引下,數學課堂教學中應重視數學學習的個性化發展,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學習,既要尊重學生的數學的不同理解,又要尊重學生的數學思維成果。

數學課堂教學需要結合一些生活情境,因為現實生活中也藴涵着大量的數學信息。本節課中,我不僅注重了讓學生體驗比例在生活中的應用,更注重了“數學化”和“生活化”的結合,整節課處處透出濃濃的生活味。

這節概念課不是對知識的簡單複述和再現,而是通過我的“再創造”,為學生展現出了“活生生”的`思維活動過程。教材是給學生提供學習內容的一個文本,我們要根據學生和自己的情況,對教材進行靈活的處理。我對本節教材進行了“再思考”“再開發”和“再創造”,真正實現了變“教教材”為“用教材”。達到活學活用的效果。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6

教學比例的意義這一課時,我基本上是採取自學和小組合作的形式來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節課下來,學生掌握的`還可以。課始,我先讓學生在小組裏回憶並交流有關比的知識。例如:什麼是比?什麼是比值?怎樣化簡比?接下來,自學並小組合作來完成學習任務,出示自學提示;1、你在哪些地方見過國旗?這些國旗的形狀大小都一樣?2、自學32頁的主題圖寫出4面國旗長與寬的比。3、選取其中兩個比看一看它們的比值有什麼關係?4、將比值相等的比寫成一個等式。在這個環節中,我隨時巡視並聽小組的意見,同學們時討論並交流各自的認識。最後,學生彙報交流,教師及時引導並引出比例的意義。組織學生進一步討論你是怎樣找的。各組選派代表彙報找來的方法:1、求出兩個比的比值,比值相等的兩個比就可以組成比例。2、把每個比都化成最簡整數比進行比較,最簡整數比相同的兩個比也可以組成比例。正堂課效果不錯。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7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提倡合作學習,具體採用小組交流、對組學習、大組討論等形式,其核心問題注重是合作學習的實效性,通過為創設合作學習情境而體現的合作形式。教學中,我設計一個問題是:有一個蘋果,被分成4份,取其中一份是1/4,取其中2份是2/4,學生回答的很快、很活躍。那麼4個蘋果被分成4份,取其中一份是多少,取其中2份是多少?學生一下子回答不上了,老師立刻説:“下面小組4人討論一下”,學生快速組成小組,進行討論,不一會答案就出來了。4個蘋果被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是1/4,取兩份是2/4,3份的3/4,4份的4/4。老師抓住這一困惑進行了小組合作學習,學生互相探究,很快解決了問題,針對性、實效性很強,另外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我們要求:要有明確的任務和問題,而且要有一定難度,問題應有一定挑戰性,處理好集體教學、小組合作學習的時間分配,保證每個學生的自主學習質量,小組研討要具有民主性、超越性,讓每個學生都得到展示自我超越自我的.機會,實施引進競爭機制及激勵性評語,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交流能力。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8

本節課的重點是理解方程的意義,能正確地判斷一個式子是否是方程。我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尋找新舊知識點銜接點。決定打破教材的教學程序。分以下四個層次展示探究過程:

(一)我先出示一架天平,讓學生觀察,天平處於平衡狀態,然後,在天平的左邊加兩個砝碼(例:10克、20克),右邊加一個30克的砝碼,讓學生再次觀察天平仍然處於平衡狀態。讓學生初步感知天平左邊的質量10+20是30(克),和天平右邊的30克是相等的。然後在平衡的天平左邊仍然放兩個砝碼(例:20克、?克),右邊放一個砝碼(60克),這時天平仍然處於平衡狀態,學生再次感知天平左右兩邊所放砝碼的質量是相等的。不同的是,由具體的數量過渡到了未知數量的參與,這在孩子認知思維上又加深了一步。

(二)着重啟發學生根據信息表達題目中數量間的相等關係,為正確列出方程打下堅實的基礎。逐個出示課本信息窗的主題圖,首先讓學生仔細閲讀信息,引導學生用文字表述題目中的相等關係,再鼓勵學生任意用一個未知數表示題中的問題,並列出含有未知數的式子。在這個環節,速度一定放慢,鼓勵每個學生都要參與。

(三)師點撥,像這樣左右兩邊表示的意義一樣,我們可以用等號連接,像這樣的式子,我們給它起個名字叫——等式,而後讓學生舉出幾個等式的例子。(注意:學生舉例時,要鼓勵學生呈現不同的形式。純數字的等式和含有字母的等式)引導讓學生對以上等式進行分類,學生很容易把等式分成了兩類,一類是純數字的'等式,另一類是含有字母的等式。通過讀課本學生明白了:含有字母的等式就叫方程,為了加深學生對方程的理解,讓每人舉出3個方程,同桌判斷對否。這樣由直觀到抽象,做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學得輕鬆,積極性很高、效果也很理想。

特別是在探討“等式”和“方程”的區別與聯繫時,學生的思維被激活,課堂活動的氣氛達到了高潮。那就是學生舉得例子很形象,恰如其分,超出了我的意料。他們把“等式”比做一個雞蛋(蛋清和蛋黃),“方程”就是雞蛋中的蛋黃。他們解釋説:“蛋黃一定是雞蛋,也就是方程一定是等式,雞蛋不全是蛋黃也就是説等式不一定是方程”。孩子們的潛力真是不可低估、他們語出驚人,令我震驚,我及時就給他們高度的評價,孩子們創新之花是多麼的美麗、燦爛。我要保存這火花的餘温,讓它再次綻放在我的課堂上。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9

分數的意義對於學生來説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一步一步地從具體的實例中逐步歸納出分數的意義是本節課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把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看做單位“ 1 ” 是本節課所要解決的難點問題。課堂上,我注重數學與生活的聯繫,以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為核心,引導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中體會。

數學源於生活 ,迴歸生活。在本節課中,我注重教材的開放性和思考性,讓學生有自主選擇的權利和廣闊的思維空間,魏書生有這樣一句話:教師不替學生説學生自己能説的.話,不替學生做學生自己能做的事,學生能講明白的知識儘可能讓學生講。因此我負責給學生提供長方形紙片、蘋果、糖等,讓學生自己通過 “ 選一選,折一折,分一分 ” 等一系列的操作,自己得到分數,並説明每個分數是怎樣得到的這樣一個開放的教學環節。在通過比較一個物體,一個圖形,一個計量單位,一個整體,認識和理解單位 “1” 。最後對大量具體的分數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及時進行概括,得出分數概念。這個環節實際上就是學生對分數意義的感知過程。

心理學表明:良好的、愉悦的環境能激發人積極向上。課堂上師生關係民主平等,同學之間團結協作、合作交流、互相啟發,信息多向交流,有小組交流、全班彙報。教師不僅是組織者和引導者,而且是學生年長的夥伴和真誠的朋友,讓學生感受心理安全、心理自由,使他們興趣盎然,自信與意志、態度與習慣等方面得到充分培養和發展。

通過這節課,使我認識到每一個數學知識都是在學生親身經歷了知識產生過程、體驗了愉快的學習過程之後才能在學生的腦海中生根發芽。也只有這樣引導學生有效學習,才能有利於學生學習更有價值的數學,從而使他們獲得發展。在今後的教學上做到 “ 三活 ” 即讓學生 “ 學生活中的數學 ” 、 “ 在活動中學數學二 ” 、 “ 靈活地學數學 ” 。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10

倒數的教學概念,它的定義為:乘積是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法則是:求一個數(0除外)的倒數,把這個數的分子、分母調換位置。並規定:0沒有倒數。總結有:真分數的倒數大於1.;假分數的倒數小於或等於1;帶分數的倒數小於1。

沒想到,今後幾天的練習與作業中,一但碰到應用小數、帶分數的倒數時,大多數學生的課堂反應與課後作業總是出錯。甚至小部分學生連小數如何化為分數都覺得困難。心想:這屆學生到底怎麼了,連倒數這麼一個簡單概念都不能掌握,那今後的教學不是更加難教嗎?基礎都打不好,又如何談提高呢?想起有位國小老師告訴我一個關於分數八分之七的笑話:老師問一個學生,八分之七怎麼讀。學生回答:“我只知道上面是七下面是八。”

這樣真實的笑話可歎可悲,對我們老師簡直是種侮辱。可是問題全在學生身上嗎?雖然學生帶有太多的國小基礎問題,可是進入國中後,學生有幸成為自己的學生,雖不能百分之百把個個學生都培養為尖子生,但是儘自己的微薄之力教育、傳授學生總是應該的。既然學生基礎知識不牢,就只好從自己身上找對策了。今後的教學再也不能過於高估學生的各方面的能力了,自己備課時一定細緻考慮全面,即使是很細微的細節也要儘量考慮到。所以就利用晚自修時間,把小數如何化為分數,如何求真分數、假分數、帶分數以及帶有負號各類的數進行補充。通過這樣的補充,學生終於把與倒數相關的知識掌握了。

通過這節課的反思使自己清楚認識到:教師需要學會全面思考,學會換位思考,學會細心聆聽,學會耐心等待,積極敢於讓學生把思維暴露出來,藉助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產生對問題的分析,再進行提升和深化,才能真正的提高效率。從一些具體的事件開始,與一般的教育理論結合起來,從而能給抽象的教育教學理論一些具體案例的支持。這種支持我們可以類比在我們學習數學過程中講任何一個概念,講任何一個定理,我們都必須給學生展示一些例題,因為沒有這些具體問題的解決活動,()我們通常是難以對概念和對一些理論有着比較清晰和深刻的認識的,反思的結果通常又會直接作用我們的教學實踐教學行為,它最終會導致我們形成一些穩定的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教師反思的在於向自己學習,也就是讓自己學習的經歷成為學習資源,並將緘默性知識變為可以説清楚的明察的知識從而有利於我們對已有的理論進行修正,對已有的概念進行澄清,從而讓自己的行動變得更加自覺。

倒數的意義教學反思

《倒數》教學反思二《倒數》是在學生學習了分數乘法的意義和計算法則、分數乘法應用題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理解倒數的意義和會求一個數的倒數是學生學習分數除法的前提,這節課核心內容是倒數的意義和求法,是一節簡單、清晰的課。每個人心中都有好課的標準,我認為好課不應該是牽着學生的鼻子走,而是應該加入到他們的行列跟他們一起走,讓他們能夠放鬆心情、暢所欲言,而我們就只要細心呵護,靜待花開。

一、處理好教教材和用教材的關係:

1、結合學生的特點和知識基礎以及個人的教學設想創造性的使用教材

教材上的引入:通過出示一組分數乘法計算,讓學生在計算過程中發現規律:乘積都是1從而引入倒數,這樣的安排承上啟下,很自然,但是就是太順了,有點牽着鼻子走的感覺,缺少了一點味道。

自己的設計:

師出示口算題:① 4 ,②③2-1④66⑤0.254⑥ +

(生比一比誰的速度最快)

師:大家想一想,這組題有什麼特點

生:得數都是1

師:不錯,誰還能説出一個得數是1的算式?(生説一説)

師:這些算式的得數都是1,有加法、減法、乘法、除法像這樣的算式能寫多少?

生: 很多

師:能寫完嗎

生:不能

師: 看來這個1很神奇,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內容也和1有關。

2、變教師教為學生自學

師: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內容也和1有關,到底有什麼關係呢?請同學們打開課本,邊看書邊思考.

1、 你知道我們今天要研究的是哪種運算所得的1?

2、 課本上是怎樣描述這個1的,請你找出來,並輕聲讀一讀。

設計思路:新課伊始通過讓孩子比賽口算,讓孩子的神經緊繃起來,調動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通過讓孩子自己説一些得數是1的算式,調動了學生的思考的慾望,揭示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內容也和1有關,到底有什麼關係呢?吊足了學生學習的胃口,通過自學課本,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樣的引入不僅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而且也更加強化了倒數的概念,只有兩個數相乘的時候才可以説這兩個數互為倒數,加、減、除都不行。一箭雙鵰何樂而不為。

二、把握目標,相信學生,做好扶、放、收

1、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相信學生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2、給學生合作學習的機會;當學生有困惑時,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學生集體智慧,引導學生小組合作、互相學習、互相交流,在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解決困惑。

環節二:理解倒數

1、在得出倒數的概念之後,我並沒有直接的板書出來,而是讓學生説一説,你是怎樣理解倒數的?

2、在板書倒數的概念:乘積是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之後,為了加深孩子的理解和記憶,我又拋出了一個問題:你想提醒大傢什麼?

果然在意料之中,學生把概念中的關鍵字和詞分析的特別到位,效果非常好。

環節三:如何讓學生會求一個數的倒數

基於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經驗,我沒有采用老師問學生答的方式,沒有特定的順序先研究哪種數的倒數再研究哪種數的倒數,而是引導學生:你會求哪種數的倒數,放手讓學生自己研究,教師只需要做到心中有數。學生在交流、互動和共享中學會求分數、整數、小數的倒數包括1的倒數還是1、0沒有倒數這些知識難點都變得輕鬆和簡單,甚至還有一個孩子想到了用除法求一個數的倒數:如0.5的倒數可以用1除以0.5就等於2,這都是思維碰撞的火花。但是帶分數一直不見蹤影,為了讓他們想到,我又提出了一個問題這些都太簡單了,誰能想出一個數可以難倒大家,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開始挖空心思的想特別的數,其中確實有了一個意外的`收穫,生2:0.1111的倒數,不過由於這個數出的太突然了,就把這個數直接放到了問題銀行,讓他們下去後再研究。事後在和辦公室的同事交流的時候才想起0.1111= ,而 的倒數就是9,反思自己還是考慮的不夠全面,另外沒有留給孩子思考的時間,相信他們一定能夠想出來的,這是這節課的不足之處也是一處遺憾。

環節四:總結提升

在學生交流彙報之後,對求各種數的倒數的方法進行了總結,為了讓孩子掌握的更加牢固,我採用了兒歌的形式:倒數意義很好記,相互依存互不棄。倒數求法更容易,子母顛倒即完畢。不但可以突出本節課的重點,也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

本節課我在設計教學時根據高效課堂的模式,力求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與交流合作中再現知識發生的過程,提高學生的觀察分析和概括歸納的能力,實現知識技能與學生智能的同步發展。

存在的不足:

1、在引導學生自學課本時問題不夠明瞭:你知道我們今天要研究的是哪種情況下所得的1嗎?後改為:你知道我們今天要研究的是哪種運算所得的1?

2、求0.1111的倒數由於時間關係沒有放手讓孩子去研究。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11

今天聽了xx老師的“分數的意義”這一課,“分數的意義”是在學生已對分數有了初步的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其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能正確地認識單位“1”,理解分數的意義,並能對具體情境中分數的意義做出解釋,有條理地運用分數知識對生活中的問題進行分析與思考。而分數的意義對於國小生來説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怎樣讓學生理解單位“1”的含義?

從聽這課我發現閆老師重視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抓住新知識的生長點,對單位“1”的認識和擴展,加深對分數的認識。課堂中閆老師的“活動系統”,就是組織學生的活動性、合作性、反思性的學習。

(1)組織學生4人小組,展開合作學習

(2)構築互學的關係而不是互教的關係

(3)組織挑戰性的學習

課一開始,就從學生比較熟悉的把一個物體平均分入手,引導學生歸納出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若干份,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接着以嘗試解決把一些物體平均分,用分數表示部分和整體的關係這一新的數學問題,引起學生對所分物體個數的關注,通過思考、觀察、比較,使學生理解了也可以把許多物體看作一個整體進行平均分,用分數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從而完成了對單位“1”的認識與擴展,也為揭示分數的意義做了較充分的準備。

課堂教學基於教師應答學生學習的關係閆老師特別注意:貫穿傾聽、串聯、反芻三種活動,放低聲音的'調門,精選課堂話語,基於即興式應對來追求創造性的教學。注重讓學生在應用中鞏固和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本節課不僅給學生提供了較豐富的學習材料,通過觀察比較、分析討論、歸納概括出分數的意義,而且還注意讓學生經歷分數在生活中應用的過程,這樣學生在應用中不但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認識,而且把對分數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同時也為今後學習分數應用題打下了基礎。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12

一、生活中的比與數學中的比

做了多年的數學老師,一聽到“比”這個字,第一反應還是生活中的比的意義: “比多少,比一比,”還有“比分”等等,和加減法聯繫的比較親密。

而數學中的比的實質是對兩個數量進行比較表示兩個數量間的倍比關係。作為成人,這兩個概念之間巨大的反差,讓我還有時候有點接受不了,何況還是國小生?如何讓生活中的概念不給課堂教學帶來負面遷移,負面影響呢?

一上課,我就直接在黑板上啊板書:比。

問學生:認識這個字嗎?看到比,你能想到哪些詞語?

比如:女生30人,男生40人,我們可以説男生比女生多10人,女生比男生少10人。

除此之外,還可以提什麼問題?男生是女生的幾分之幾,女生是男生的幾分之幾?

師:兩個量,除了可以比多比少外,還可以用除法,算出男生和女生的倍數關係。這種關係,也是兩個量比一比,我們還可以説:男生與男生的比是40:30。今天我們研究的`比,表示的是兩個量之間的一種倍數關係。

二、不同類的兩個量的比如何更好的理解比值

同類的兩個量,很好理解倍比關係,比如:女生30人,男生40人,女生與男生的比是多少。這部分內容對孩子來説比較簡單, 但是,還有不同的兩個量,如何讓學生理解呢?思考如下:

出示:一輛汽車2小時行駛90千米。

師:你能把什麼算出來?也就是汽車的速度。列式:90÷2=45(千米)

師:求汽車的速度,實際上是用哪兩個量進行比較?

師:那麼汽車的速度又可以説成誰和誰的比?

啟發學生:汽車的速度又可以説成路程和時間的比:90:2得到的比值45,表示的是汽車的速度。

師:常見的數量關係裏,因為單價=總價÷數量,所以單價可以説成是誰和誰的比?工作效率可以説成是誰和誰的比?

縱觀這節課,讓學生理解比的意義,瞭解比與除法、分數之間的關係,會求比值,這些地方做的比較好,但是,在不同類量進行比較的時候,還有待於給孩子加強理解。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13

分數的意義是解答生活中分數知識問題的關鍵,特別是分數的兩種形式(帶單位和不帶單位)在具體情景的靈活運用,更是學習的難點。為幫助學生理解具體情境中的分數意義,我們常用畫圖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與體驗,雖然畫圖時,有時要畫精確,有時並不需要畫得十分精確,但任何一種不精確的畫法,都是建立在能精確畫的基礎上的,基於這認識,才有了以上動態生成的一幕,本片斷體現了:

(1)教師要善於捕捉信息,增強對信息的敏感性。學生不僅是教學的主體,也是教學資源的重要構成和生成者,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呈現者,學習的指導者,更重要的是教學過程中信息的重組者。教師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對學生的每一個信息,及時、準確地判斷它的.有效性、可利用性,對有價值的信息要組織學生“拾柴、澆油、扇風”把火燒旺。生4的質疑是生成探討空間,形成思維碰撞的生長元,教師及時細心地捕捉,以啟發性的評價“這倒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把它作為一個重要的教學資源加以利用,才生成了生6、7、8精彩的思維火花。生4的質疑出乎教師的意料,對此,教師不加輕易的評判與解釋,而是將機會留給學生,讓學生討論、探究、展示,使學生在經歷學習過程的同時,又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2)尊重個體差異。同一問題由於各人的思考深度,廣度及原有經驗基礎的差異構成不同的體驗與認識,這種不同的體驗與認識在相互碰撞中得到提升。生6、7、8的奇思妙想在寬鬆的氛圍中得到生成。一部分學生在衝突中不斷創造自己的精確畫法,使這部分人的潛能得到了充分的釋放,演繹着他們對這些分數的獨特理解,另一部分學生也從同學創造的畫法中,不斷加深着自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從而達到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3)開放評價主體,增強互動。關注評價活動的多邊性,提倡師生、生生之間的相互交流與評價。片斷中,教師在關鍵處,能即時評價,給學生以啟發性的引導(如面對學生的質疑),更注重留給學生相互評價的空間和時間。如面對不同的畫法,讓學生自由討論,再作評價。所以也才有了學生大膽的質疑、尖鋭的反問、由衷的讚歎。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14

這節課的學習內容較多,不僅要讓學生理解比的意義,還要學會比的讀寫、比各部分的名稱、求比值的方法以及比與比值的聯繫與區別,比、除法和分數三者之間的聯繫與區別等,這麼多的內容,如果全部由老師教給學生,就會顯得多、雜,並且枯燥。這些知識學生完全可以通過看書自學解決問題,所以在教學比的寫法、比各部分的名稱時我放手讓學生自學,讓學生交流所學所想,這樣不僅能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而且拓展了課堂的寬度,同時也能使教學重點得到了強化。

本課的導入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學生喜歡關心的話題出發,問題情境的創設主要立足於學生的現實生活,貼近學生的認知背景,設計形象而又藴含一定的`與數學問題有關的情境,在開放性問題情境中,學生思維活躍,並積極主動地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變“讓我學”為“我要學”。在學習比的意義的時候,考慮到學生對“比”缺乏感性上認知,所以以上的例子採用“導、撥”的方法,引導學生明確:對兩個數量進行比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的方法,即誰是誰的幾分之倍或幾分之幾,又可以説成誰和誰的比。意在節省教學時間,也使學生初步理解了比的意義,充分發揮了教師的引導作用。在學習比的各部分名稱及讀法、寫法時,採用了讓學生自學課本的方式,因為自學課本也是學生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根據高年級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結合教材的具體內容,充分相信學生,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究、探索、討論、總結,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有利於學生思維發展,有利於培養學生間的合作精神。在學習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數關係的時候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意在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不講授,讓學生藉助教材、板書、計算機課件的有機結合,總結出三者之間的聯繫,實現了自主學習。

一堂課下來,感覺不足之處還有很多,有些細節地方處理得不是很到位。像在教學比的意義時,對誰是誰的幾倍或幾分之幾也可以説成誰和誰的比,強調的還不夠,使學生的對兩個數相除也可以説成兩個數的比的感悟不深刻;還有因為時間原因,習題以下內容包括課堂總結和延伸處理得比較粗糙。總之,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學習改進。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15

本課注意了新舊知識的銜接點,由易到難,先複習三年級學過的分數,使學生回顧舊知,充分尊重了學生的認知基礎,先讓學生説説已經瞭解的“分數”知識,既可找準教學的起點,又調動了學生探索的積極性。然後巧設“玄機”:出示一個被布遮蓋住只露出一個正方形的圖形(這個正方形是這個整體的四分之一使學生從對自己的答案比較有信心到引發學生新的思考,加深了學生對整體“1”的認識。

1.通過部分與整體的關係,理解單位“1”的數量與每份數置之間的關係。

教學中以小遊戲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這樣的練習,使學生從另一個角度去體會許多物體也可以看成一個整體,從而牢固掌握所學知識。

2.給學生較大的思維空間。

學生在動手操作、相互交流學習活動中,進一步加深了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學習積極性、自學能力、主體意識、實踐能力和合作精神都得到了培養。

標籤:集錦 反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