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生活經驗

國際協調會計準則的可能性及意義

委員會於成立後的第二年,即1973年4月,在西德的杜塞爾多夫召開了第一次大會。1973年10月,第二次大會在墨西哥城召開;在這次大會明確規定委員會的目的為:發展具有統一準則的、相互協調的全世界的會計職業

國際協調會計準則的可能性及意義

隨後,在1975年召開的第四次大會上,圍繞着設立代替國際會計職業協調委員會的新機構問題展開了討論,經過1976年2月的夏威夷會議的進一步討論,寫出書面報告,並將報告發往各國的會計師團體。許多會計師團體原則上同意建立國際會計師聯合會。

1977年10月,第十一屆國際會計師大會在慕尼黑召開,正式成立了國際會計師聯合會。

國際會計師聯合會的最高領導機構是代表大會和理事會。代表大會由會計師職業團體各出一人組成。代表大會有權選舉理事會成員,有權決定各成員組織應繳納的款項,代表大會與5年一次的會計師大會同時召開。

理事會由來自於15個不同國家的職業會計師團體的代表組成,負有實現國際會計師聯合會的目的的責任。

國際會計師聯合會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促成國際的地區機構的建立和發展。像歐洲財政經濟會計專家聯合會、美洲會計師聯合會和亞洲太平洋地區會計師聯合會這樣的組織雖無代表權,但每次都派代表出席理事會。1982年西非會計師聯合會也誕生了。

國際會計師聯合會每5年召開一次世界會計師會議。1982年第12次會議在墨西哥城召開。1987年在東京召開了第13次會議,1992年在華盛頓召開了第14次會議。國際會計師聯合會有三個地區性機構,它們是亞洲太平洋會計師聯合會、歐洲會計師聯合會、南北美會計師聯合會。

2.國際會計師聯合會和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的關係國際會計師聯合會認為: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是一個負責發展國際會計準則的團體。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則承認,國際會計師聯合會是世界範圍會計職業的發言人。這兩個組織,從它們建立起就保持着密切的關係,1978年就在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和國際會計師聯合會之間建立起一個專門的業務聯繫小組。這個小組的任務就是研究如何使兩者關係進一步規範化。

經過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與國際會計師聯合會雙方的討論,最後達成了協議。國際會計師聯合會承認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是唯一的國際會計準則的發佈者,並支持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的努力,還在財務報表編制者和使用者之間擴大這種支持。反過來,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給予國際會計師聯合會以任命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理事會全體成員的權利。條款中還規定,國際會計師聯合會將向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提供其全部預算經費的10%,所有國際會計師聯合會的成員將自動地成為會計準則委員會的成員。

國際會計師聯合會於1982年在墨西哥開會,批准了這個協議。它們提名十三個國家組成國家會計準則委員會理事會,任期五年,從1983年1月1日開始。這十三個國家是: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德國、意大利、日本、墨西哥、荷蘭、尼日利亞、南非、英國、愛爾蘭和美國。

中國會計準則國際化問題

對於一個國家來説,會計的國際化和國家化是一對矛盾。會計的國際化強調會計準則在國際範圍內可比,而會計的國家化則強調會計準則在某一國的特性,這是會計準則這一事物的共性與個性、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矛盾。

在“會計準則徵求意見稿”的説明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一句話:我們在制定準則的過程中,參考了國際會計準則,以及美、英、法、德、澳大利亞、日、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會計準則,並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即,我國的會計準則在堅持國際化的同時又堅持國家化,其原因是什麼呢?

從世界範圍看,世界經濟的中心正從歐洲、北美轉移到亞洲地區。數以萬計的跨國公司正如太平洋的潮水一般,紛紛湧向亞太市場。亞洲的新興市場所藴藏的巨大的發展潛力吸引着跨國公司的.投資。從地域上看,亞洲的太平洋海岸地區比歐洲和美國的面積要大一倍。它東遠南美洲西海岸,向北伸展,穿過白令海峽到俄羅斯。從人口上看,亞洲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一半,到2000年,將達到三分之二。據預測,亞洲將是一個擁有3萬億美元以上的購買力的新興市場。同時,從中國的國情來看,近20年的改革開放成就斐然,中國正在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

面對一個國際和國內的經濟大環境,中國的對外開放政策會繼續成為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基本國策。因此,中國的會計準則也必須是一個能夠適應中國經濟對外開放的準則。從這一要求出發,中國的會計準則應該國際化,應儘可能地符合國際會計慣例。如果中國的會計準則不能在一個國際大環境中應用,這將直接影響到中國對外經濟的發展和中國經濟在國際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

但是,中國在推進會計準則國際化的同時,又必須考慮到中國的國情。中國決不能照搬或移植某一發達國家的準則作為自己的會計準則。從引論中我們就提及會計環境對會計準則有決定性的影響,會計準則必須建立在一國或一地區經濟環境的基礎之上。這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為什麼英、美兩個在會計和經濟制度上原本同源的國家,在經過一段時期的發展後,各自的會計準則出現相當差異。同樣,德國和法國之間以及它們與英、美之間會計準則的差異,也與其經濟環境有着直接的關係。我國會計準則建立過程中對國際化的考慮也不能脱離我國現實的經濟環境。換而言之,我國會計準則的國際化,也不能脱離我國現實的經濟環境,它只能是在充分考慮我國經濟環境影響的基礎上,即在充分“國家化”基礎上的“國際化”。倘不如此,所制定的準則其未來的命運,將很難作樂觀預測。

引論中已較詳細地分析了我國當前的會計環境,並由此得出我國會計準則應具有的特點,這一節僅就如何國際化提出一些設想。

首先,要搞清楚什麼是真正的國際會計慣例。目前,尚沒有關於國際會計慣例的共同參照物,但它至少應具有以下五個特點:一是通用性,即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通用;二是效益性,即不依此慣例行事則少效益或無效益;三是穩定性,即不受政策調整和經濟週期波動的影響;四是準法律性,即雖不是法律,但受到各國的法律保護,具有一定的法律約束力;正是重複性,即具有重複多次的運行作用。

其次,在充分國家化的基礎上,採納一些國際化的思想和方法。對會計方法及方法背後所體現的會計思想,在考慮我國經濟

環境要求的前提下,吸收國際上普遍認可的思想,使我國的準則在這些方面與其它各國保持一致,例如,在財務報表的種類、結構、項目等的設計上,儘可能採用國際上被較多國家使用的格式。在借鑑、吸收以英、美為代表的會計思想的同時,也要關注歐洲大陸國家會計的特色,因我國總體經濟環境與法、德相似之處,要高於英、美等國。對我國實務中尚未出現,但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將會出現的經濟現象,其準則的制定,在考慮我國經濟環境的具體特徵的基礎上,採用國際上多數國家所應用的方法,也

將有助於我國準則的國際化。在準則的制定機構上,可以借鑑多數國家的經驗,擴大我國現有準則制定機構,並吸收包括銀行、證券管理機構等部門的代表參與,增強所制定準則的廣泛代表性,從而可以從實質上提高準則的權威性。在準則的制定程序上,可以借鑑美國和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的“充分程序”的做法,提高準則制定過程的公開性,並儘量發動社會力量,加以評價,從而使最終所制定的準則,更好地涵蓋各方的利益。

最後,從更深層次上認識,中國會計準則的國際化不應僅僅侷限於借鑑和吸取國際會計準則成功的經驗、思想和方法,中國更要能夠參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定。1997年,中國加入國際會計師聯合會,並正式成為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的成員國,中國第一次作為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理事會的觀察員,參加了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理事會北京會議。展望中國國情的未來發展,中國完全有可能在國際會計準則制定和實施過程中起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