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生活經驗

於連人物形象分析大綱

於連(Julien)靠着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堅韌不拔的毅力,為了實現自己的巨大野心而孤身一人在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裏辛苦地奮鬥着,其間不乏種種不光彩的手段。正當他自以為踏上了飛黃騰達的坦途和得到了超越階級的愛情之時,社會卻無情地把他送上了斷頭台。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於連人物形象分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於連人物形象分析大綱

《紅與黑》中的主人公於連是法國復辟王朝時期個人奮鬥者的典型。

1 於連的階級地位和所受的教育,決定了他的英雄主義熱情和虛榮心。

出生地位低下,於連很早就形成了一種反抗和仇恨貴族大資產階級的心理。愛讀書身受啟蒙思想的影響,培養了他的平民崇拜拿破崙,希望自己能建功立業,然而封建等級制使他希望破滅;而後他看到教會盛極一時,他投靠了教會,於連以虛偽為武器、以反抗和投協為手段,開始了個人奮鬥式的道路。

2 於連的性格是矛盾的。受壓後就反抗,當個人名利得到滿足後就妥協、投降。

在德·瑞拉市長家做家庭教師,具有平民意識的他應聘的條件是和主人桌吃飯,顯示出反抗的精神。

在貝尚神學院:為了出人頭地,於連在險惡的環境中把對教會的仇恨埋在心底。不信教卻是神學院最虔誠的教徒,又是彼拉院長的寵兒。在這裏具有對抗意識的青年逐漸成了一個和教會同流合污的野心家。

在木爾侯爵府:於連為了實現自己的野心,忠心為侯爵效勞、和侯爵女兒瑪特兒戀愛、結婚最終得到了一份頗豐的地產和官銜。

3 於連的平民階級意識並未完全泯滅。

入獄後,他開始反省,認識所走的道路的虛偽和痛苦。法庭演説是於連對貴族大資產階級的譴責和對社會的抗議,也是他反抗精神的爆發和悲劇命運的總結。

4人物形象的侷限性。

他的行動是個人盲目的,他的反抗具有極大的動搖性,一旦個人的追求滿足後就妥協投降。

  於連的性格是什麼

多重性格

小説中索黑爾父子相互敵視的緊張關係令人莫名其妙,比如書中開始便寫到老索黑爾和於連的衝突,由於老索黑爾叫了於連兩三聲沒有得到回答,他就撲上去給了於連一拳一巴掌,直打得於連暈頭轉向、鮮血直流。即使到後來於連被判死刑關在監獄裏,老索黑爾不但不悲傷,而且還要向於連收取“預付給他的膳食費和教育費”。從這些可以看出,索黑爾父子之間的人倫之情已喪失殆盡。按照榮格的“阿尼瑪”理論,人類的心靈是雙重的,不過異性的心理特徵通常在人們身上不易被察覺到,它處在潛意識狀態,只表露在夢中或投射到周圍的某個人身上,(通常是男性身上的女性特徵投射到女性身上,女性身上的男性心理特徵投射到男人身上)但是從小就生長在只有男人的粗暴而沒有女人的温柔的環境裏的於連,他身上羞怯、靦腆、柔弱等特點,並隨着條件的變化和環境的改變,一旦遇到合適的理想中的女性,就會把內心中的女性心理形象投射出來,從而在他身上的男性心裏會迅速升居主要地位,因而那種勇敢、冷酷、殘暴等充滿征服欲和佔有慾的男性心理特徵就會突現出來。因此,極端的温柔和極端的殘酷的兩極性格,就會統一在於連一人身上。

俄狄浦斯情結

其實,榮格的這一觀點用弗洛伊德的理論來分析,就是我們熟知的“俄狄浦斯情結”。於連對德·瑞那夫人的投射是以其母親的形象為原型的。而德·瑞那夫人也始終在感覺上把於連當成她的孩子。儘管二者在事實上並非有血緣關係,但在他們的潛意識中存在着“俄狄浦斯情結”,從而導致“亂倫”的恐懼。尤其是當德·瑞那夫人的孩子突然病倒時,兩人頓感亂倫必遭懲罰的恐懼。為了避免導致“娶母”的結局,於連只得處處逃避,向索福克勒斯筆下的俄狄浦斯王一樣,為了逃避神示的應驗而逃亡異鄉。正當於連和瑪蒂爾德的戀情將要達到“高潮”時,德·瑞那夫人便出面干預了。雖然她對於連母子式的戀情難以實現,但嫉妒之心決不允許她把於連推到別的女人的懷抱裏,於是她便採取了最為卑鄙的手段,寫信告發了於連,使於連功敗垂成。於連感到異常惱怒,表面上看是德·瑞那夫人的出現破壞了他即將到手的錦秀前程,實際上於連前程的斷送意味着他將重新回到德·瑞那夫人身邊。當於連認識到“娶母”的結局將無可挽回時,他只得採取槍殺德·瑞那夫人的辦法。對德·瑞那夫人刺殺的不成功宣告了於連逃避的失敗,也宣告了他對瑪蒂爾德小姐的最終拋棄。但於連實際上又怕德·瑞那夫人真的死掉。他處在既愛又怕的矛盾交織中。當他得知德·瑞那夫人沒有死時,他先是驚喜於他所愛的人並沒有死,隨之擔心的娶母結局將最終難免,於是,於連考慮到既然不能把德·瑞那夫人殺死,那就只好把自己殺死。所以當法庭判他死刑時,他拒絕任何可能生存的要求,甚至承認法庭的判決是“公正的”。

逃避

我不抱有任何幻想,死亡在等待着我,它是公正的。我竟然會企圖殺害最值得我尊敬和欽佩的女人。德·瑞那夫人曾經像慈母一樣對待我。我的罪行是殘酷的,而且是有預謀的。

……在結束以前,於連又回過頭來談他的預謀,談他的悔恨,談他在那些比較幸福的日子裏對德·瑞那夫人懷有的尊敬和兒子般的無限愛……

這是於連對德·瑞那夫人戀情的真正告白。於連所認為的判決的公正性,已不再是法律的,而是道德的。並且於連只能選擇死,這是他對亂倫的最後逃避。

理想和現實

仔細比較司湯達的生平與於連的經歷,我們不難發現,司湯達不幸的童年、軍旅生涯、政治生活,都和於連有很多相似之處。可以説,《紅與黑》中的於連形象實際上就是司湯達本人,通過於連這一形象,不但表達了作者童年被壓抑的慾望,而且還體現了他一生屢受政治挫折的坎坷經歷;通過於連和德·瑞那夫人的優美愛情抒發了他的戀母情結;通過於連壯烈的死,完成了他對死亡的好奇和體驗。至於於連最後在法庭上精彩的演講,則更是作者一生中遭受政治迫害的直接表現,於連的全部人生閲歷不過是讀了盧梭和拿破崙的兩本書而已,(到德 雷納爾家裏後才讀到更多的書)於連對社會的認識是幼稚和膚淺的(或者説在某種程度上是膚淺的),這樣富有政治見解的精彩講演與其説演講者是於連,不如説是司湯達本人。可以説,整部作品就是作者全部內心世界昇華的結果。

性格的來複線

小説中,德·瑞那市長要聘請於連去他家裏做家庭教師,於連的父親老索黑爾在薪水、吃、穿、住等一系列問題上與市長討價還價,老索黑爾關心的只有一樣東西――金錢,而於連關心的是他和誰一起吃飯,是和主人還是僕人。也就是説如果和主人一起吃飯,他就可以去。他的這種自尊心背後掩蓋着相當嚴重的自卑。由於自己出身比較低微,所以他的這種自卑表現得非常明顯。我們在他生活中看到這樣一個來複線,就是瞬間的自卑馬上激起自尊的反抗,這種反抗如果得到了某種勝利的滿足,這個來複線週期就完畢了。但接着在另外一件事情上感到瞬間的.的自卑,他又會激起一個自尊的反抗,然後再獲得一種勝利的滿足:瞬間的自卑――自尊的反抗――勝利的滿足――瞬間的自卑……

於連的愛情

比如有一天在花園喝茶的時候,傍晚天色有點黑了,於連不小心碰了一下德·瑞那夫人的手,夫人立刻把手抽回去。對於一個貴婦人,這是修養使然。但於連馬上產生一個念頭:德·瑞那夫人瞧不起我,我的手一碰到她,她一下子就抽回去了。這樣一種自卑的意識變成自尊的反抗,他想:“無論如何我要抓住她的手。”經過很激烈的痛苦的思想鬥爭,他下了很大的決心,把德·瑞那夫人的手抓住了。由此開始兩人的愛情。當天晚上德·瑞那夫人非常興奮,覺得自己的生活揭開了新的一頁,甜美的愛情降臨了。而於連只是感到一種勝利,感到一種勝利的滿足,因為他的自尊心得到了滿足,所以那天晚上他睡得很香,和德·瑞那夫人完全不同。

疑慮和矛盾

無疑,《紅與黑》是一部充滿着魅力的作品。西方關於研究司湯達的作品數量足以與中國研究《紅樓夢》的"紅學"等量齊觀。的確,作為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之作,《紅與黑》中對於19世紀上半期法國風起雲湧的各方鬥爭和矛盾都展現得頗為深遠,貴族、大小資產階級、教會人士一個個的粉墨登場,潛伏在表象下的實力的交戰刻畫了當時整個社會的腐朽和虛偽。而在我看來,《紅與黑》之所以如此經久不衰,都絕不僅僅在於該作品所體現出的政治和社會意義。記得藍棣之老師曾經説過,一部現實主義作品大大不同於記錄社會的高級文件,文學的意義也絕不僅在於記錄,我想,是《紅與黑》中主人公於連充滿着無限矛盾與反差的各種思想和行為,更足以讓每位讀者看得目瞪口呆卻又如痴如醉,足以讓每一位研究者分析成千次上萬次。

  於連的結局

最後我們來看看於連的結局,於連死了,他也只能這樣選擇。他的悲劇是一場典型的性格悲劇,無論他性格中近乎於女性的柔弱、靦腆與男性的暴戾、野心之間的瞬間轉化,還他前半生顛沛辛苦的追求和生命最後一刻對於死亡的平靜嚮往,都是他性格的極端和偏執造成的必然結果。生命原本是平衡的,當生命的一種狀態達到巔峯乃至於近乎崩潰之後,隨之而來的必然不會是平和與安寧,而是另一個極端。於連必然走向死亡,他的命運裏包含着偉大的自然法則。

標籤:大綱 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