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生活經驗

杜十娘人物形象分析大綱

杜十娘美麗,熱情,心地善良,輕財好義。她有心向李甲,愛的是人,不是錢。見他 “手頭愈短,心頭愈熱”,足見真情。

杜十娘人物形象分析大綱

她聰敏,機智,頗有心機。為贖身,早有準備。她跟鴇母爭執時,機敏地抓住鴇母一時氣話,達成口頭契約,使鴇母沒有翻悔餘地。從中,既表現了她的心計,又可以看出她為爭取幸福自由所付出的艱苦努力。

她剛強,堅定。當她知道李甲聽信孫富的巧言讒語,為了千金之資,得見父母,將她出賣時,她的內心痛苦和悲憤是可想而知的,杜十孃的一聲冷笑,顯示着她的尊嚴,更顯示出她的剛烈。最後,她“用意修飾”自己,也是用美麗的形象來維護自己人格的美麗和尊嚴。

四、創新式評析:

前人將杜十孃的悲劇更多地歸因於孫富和李甲這兩個人物的個人品質,而深入社會本質的層面。我們可以看到金錢和權勢對人性的腐蝕,傳統觀念對女性尊嚴的無視和戲弄,成為這部劇作中杜十娘悲劇的原因。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然後自己也跳船自盡。西方人要問,她為什麼要這樣?在西方人眼裏,杜十娘是為負心郎李甲殉情而死,但她又為什麼把財寶沉掉?於是不明白。實際上這是因為中國的文學作品,沒有把中國女子的復仇心理真正刻畫出來,所以西方人不明白。

中國女子自古就有一種獨特的復仇情結,那就是在自己死後用社會輿-論來壓迫官府治仇人的罪--最好是死罪,以此來向仇人索命復仇。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後自己當眾自盡,實際上是她選擇的最好的復仇方式。她已經看透了李甲是個偽君子,所以她不僅要沉掉財寶讓只認錢的李甲心疼,而且還要用自己的死喚起周圍的人,特別是用輿-論壓迫官府對李甲進行追究,追究他的逼死人命罪。請看這段《明代演義》上是如何説的:“船上舟子和岸邊聞聲而來的過路人,紛紛痛責李甲的薄倖、孫富的陰狠,趁着人聲鼎沸之際,杜十娘抱起那個百寶箱,縱身一躍,跳入冰冷的水中,轉眼就無影無蹤。”

中國古代法律可以説是按成語辦事的,所謂“冤有頭債有主”,而不太講究對人死亡的直接加害證據的。一百個人都看見是杜十娘自己跳下船淹死的,但是,中國的官府正因為一百個人看見了才要治李甲的逼死人命罪--西方可能沒有此罪。西方的法律會認為,杜十娘是自殺,李甲並沒有推她,李甲與杜十孃的死就沒有關係。一百個人都看見了,不正好證明他是無罪的嗎?

中國人的思維比較講發展的觀點,講辯證的普遍聯繫的觀點,中國人也比較講究和看重輿-論環境。杜十娘深知:要想讓李甲受懲罰,官府的法律中有“逼死人命”這一條。如何讓官府來認定呢?就是用中國人聯想的特點和中國人輿-論的力量。中國人的證據思路和其中體現的理性與西方是不一樣的。在杜十娘死亡這件事中,與李甲無關的自殺事件,成為李甲逼死人命的案件。中國古代的法律是建立在宗族宗法的社會基礎上的,這一法律在特定的情況下就能治李甲的罪。在治李甲的罪之前,李甲的名聲已經壞了。用今天的話説就是“被判處有期徒刑10年外加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但是實現以上這一切,杜十娘非常明白:代價是自己要搭上一條命。她義無反顧地這樣做了,她也是無數這樣做的中國婦女的一個代表。由此可以看出中國婦女在歷史上的社會地位,她們要獲得法律的'幫助,就要用生命的代價去取得最大的證據力量,在眾人同情的輿-論中去取得判決的優勢,從而使仇人一舉滅亡。這種復仇方式就是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

從杜十娘罵孫富、罵李甲,又投江自盡可以看出,杜十娘有着自尊自愛,堅強守信,寧折不彎的性格。

而李甲則是一個庸弱自私,沒有主見,背信棄義的富家子弟。這種性格上的差異為杜十孃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即使李甲知道杜十娘箱中盡是寶玉,價值萬金,父母性情再嚴,將來也可吃穿無憂,李甲也不可能終生不變對十孃的忠誠,因為李甲是富貴子弟、紈絝少年,他對杜十孃的感情是真的,但一旦和自己的終生利益、家庭地位名聲相沖突時,他便動搖了,他不可能成為一個超越時代的人,不可能脱離他生活的環境。因此説李甲不可能對杜十娘終身忠誠。

那麼,杜十孃的悲劇是偶然的還是必然的呢?從情節發展過程分析,杜十孃的悲劇中透着許多偶然性,但這些偶然又是當時社會環境所滋生的必然。傳統的道德觀念中婦女的依附性地位和妓-女卑微的社會地位,人與人之間以利相交的關係,這些都與杜十娘對純真感情的追求格格不入,造成了杜十娘悲劇的必然性。 也許你會説,杜十娘有不為人知的百寶箱,她可以自己贖出自己,或另覓知音,或泛舟江湖,但她卻選擇沉入江底,這究竟是為什麼?對這個問題我們可以這樣認識:杜十娘追求的不是短暫的歡愛,也不是形式上的婚姻,而是一種相互珍愛與尊重的真情。在長期的妓-女生活中,她受盡欺凌,當她苦心經營終於從良後,得到的卻是被欺騙、被買賣、被遺棄。在這個人格、尊嚴、良知、情感等作為商品買賣的社會環境中,她追求真愛的理想破滅了,所以她選擇了以死抗爭。

《杜十娘人物形象分析》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