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生活經驗

關於中華茶文化發展史

  中華茶文化發展史

中華茶文化發展史悠久,發展源遠流長,從三皇五帝時就已經出現茶這種物質了。那麼中華茶文化發展史具體來説是怎麼發展的?

關於中華茶文化發展史

萌芽時期

很多書籍把茶的發現時間定為公元前2737-2697年,其歷史可推到三皇五帝。在三國以前,茶以物質形式出現而滲透至其他人文科學而形成茶文化。到魏晉南北朝時,隨着文人飲茶之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茶開始走入文化圈,形成了中國茶文化的萌芽階段

形成時期

唐代,物質基礎豐厚,因此在精神文化方面人們也開始了更高層次的追求。中國茶文化在唐朝開始形成,標誌就是780年陸羽著的《茶經》。以後唐代又出現大量茶書、茶詩,有《茶述》、《煎茶水記》、《採茶記》、《十六湯品》等。

興盛時期

有唐代的形成基礎,中國茶文化在宋代就開始了興盛發展。尤其是在普通百姓階層,茶文化更是生機活潑,有人遷徙,鄰里要“獻茶”、有客來,要敬“元寶茶”,定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同房時要“合茶”。民間鬥茶風起,帶來了採製烹點的一系列變化。這些都推動了中國茶文化的發展。

普及時期

在經歷了唐宋的發展,中國茶文化在明清時期開始了真正的普及。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傳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畫卷》、《品茶圖》,文徵明的《惠山茶會記》、《陸羽烹茶圖》、《品茶圖》等。茶類的增多,泡茶的技藝有別,茶具的款式、質地、花紋千姿百態。到清朝茶葉出口已成一種正式行業,茶書、茶事、茶詩不計其數。

中華茶文化發展史一直到今天都還在繼續進行着,今天多姿多彩的茶發展更為中華茶文化發展史增添上濃抹重彩的一筆。

  雲南保山的尼諾茶的介紹

雲南的尼諾茶,因產於保山地區的昌寧縣尼諾山而得名。1987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專家安東尼奧迪到昌寧考察時,飲此茶後讚不絕口。1988年,斯里蘭卡茶葉專家戈林到昌寧,品嚐後稱之為茶中精品。尼諾茶外形條索緊卷,毫鋒顯露,色綠油潤,湯色清澈明亮,清香鮮爽,葉底嫩勻明亮。

相傳早在明代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昌寧縣境碧雲寺的僧尼就種植茶葉,品質良好,人稱碧雲仙茶。明、清時期又有發展,現存尼諾山附近温泉鄉有株古茶樹,其栽培年代距今有200餘年。到本世紀二、三十年代,農民開始成片種茶,但由於交通不便,工藝落後,發展緩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政府發揮全縣70%地區的宜茶優勢,大力發展茶葉生產,至1990年全縣茶園面積達11餘萬畝,1983年昌寧縣被推薦加入全國七省、市茶葉技術推廣網絡,1985年被列為與浙江富陽、福建安溪、安徽嶽西齊名的全國四個優質茶葉基地縣之一。

尼諾山地處低緯高原山地,空氣清新,日光充足,山巒重疊,雲霧多,霧期長,每當秋末春初雨水稀少季節,尼諾山周圍壩區河谷地帶多被白霧籠罩;這裏土地肥沃,沙質黃壤,結構鬆散,通風透水,從而形成尼諾茶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尼諾茶就是以尼諾山一帶出產的大葉種茶為原料製成的。

尼諾茶是精選春茶一芽二葉的鮮葉,經過殺青、揉捻、乾燥、分篩、揀剔、等各道工序精工製成。據鑑定,尼諾茶的氨基酸含量382.9毫克/克,比同等大葉茶含量高40%左右,水浸出物48.41%,兒茶素為145.8毫克/克。飲用尼諾茶能生津止渴,興奮提神,調節血壓,能促進脂肪消化,防止亞硝酸在人體內合成;能消食健胃,明目清心,被人們譽為健身美容茶。

石筧茶歷史淵源

石筧茶的成名史與它的歷史有着頗深的淵源。其雖生產與紹興境內,卻早在宋朝時候就已經成名列為貢茶之一。傾聽小編簡説石筧茶的歷史。

石筧茶成名史

石筧茶也是我國的歷史名茶之一,其生產與東白山上。到現在已經有八百年的歷史,由於其外形與內質都具有獨特的風成為了珍茶之一。

一九八四年時候成為了浙江十四大名茶之一。在第二年再一次的被評委全省優質的名茶美譽。

石筧茶可以説的一個沒有相當完整的歷史。在一九九八年的時候經過專家們的對其研究考察才使得石筧茶再次的創新與現今。石筧茶在現在成為了一種比較流行的禮品茶。

馬黛茶是什麼茶

茶葉最早起源於我國,後來隨着文化之間的傳播交流,茶葉也隨之在國外傳播開來。對於外國來説,其也有自己的茶品,下面要為大家介紹的這款茶是產於南美地區的茶品——馬黛茶。下面大家就跟隨小編我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來源

馬黛茶來源於“mati”,產於南美地區。人們又將其稱為“巴拉圭來的茶”、“耶穌會茶”、“傳教士的茶”等。馬黛茶是用馬黛製作成的茶品。馬黛是一種冬青科常綠灌木,人們又將其稱為巴拉圭草,馬黛的樹葉是呈翠綠色的,形狀為橢圓形,枝葉間開雪白小花。

功效

馬黛茶中含有多種有益人體的營養成分,長期飲用對於改善人體健康很有益處。經常飲用有助於減脂降壓,調節血壓平衡,養顏護膚,清腸解膩等。其中獨有的綠源酸、芸香甙等成分對於提升血液品質,全面保持機體營養平衡很有幫助哦。

蔽鄉茶事甲天下(秦牧)

中國茶樹是全世界茶樹的老祖宗。因此,世界各國對茶葉的稱呼,不是叫做tea,就是呼為Cha。根源都出自中國北方話或者福建話。大抵,外人從海路得到茶的就用了福建話。從陸路得到茶的就用上北方話。

茶在中國既然源遠流長,在我們這兒,和它有關的神話也就特別多。相傳:“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亡。”還有一個神話,講茶葉是達摩祖師的眼皮變成的。達摩面壁參禪,睏倦不堪的時候,就毅然割下自己的眼皮,拋於地上,結果地面就長出一株茶樹來了。不待説這都是穿鑿附會之談。但是一個國家有這樣一些傳説,恰好説明她的子民種茶、飲茶歷史的悠長。

我國唐代陸羽所著的《茶經》,是世界上最早的茶葉專著,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在“茶的祖家”的中國,直到今天,茶園的總面積仍然佔了世界總面積的差不多一半。儘管世界有些國家在近一百幾十年來紛紛發展了種茶的美譽始終不可動搖。在綠茶、紅茶之外的半發酵的“烏龍茶”,世界上還沒有任何國家能夠焙製出來。

在我們這個種茶歷史如此久遠,喝茶風氣如此普遍的'國家中,哪一個地方喝茶最講究呢?

不瞞你説,這個地方,就是潮汕一帶,也就是敝鄉所在。潮汕茶道,堪稱中國茶道的代表。

我到過全國各個大區,雖然各處人們都懂得喝茶,喜愛喝茶,而且,不少地方都能生產十分出色的茶葉,浙江的龍井、碧螺春,福建的鐵觀音,雲南的滇紅,湖北的祁紅,湖南的君山毛尖,安徽的珠茶......,都是赫赫有名的。但是,喝茶喝得那樣認真,那樣精益求精,幾乎登峯造極的,照我看來,潮汕着實名列榜首而無愧。真是,“各省歸來成一笑,茶迷還讓故鄉多。”

潮汕平原並不出產名茶,但是喝茶風氣何以如此之盛,着實是一個歷史之謎。《紅樓夢》第四十一回,講到妙玉請黛玉和寶釵喝茶,用的茶具者異常精巧,上面有刻着隸字的,也有刻着篆字的。沖茶用的水是從前藏起來的“收的梅花上的雪”烹成的。女道士妙玉還向跟着進來喝茶的寶玉這樣發議論道:“一杯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飲驢了。”可能有人以為那不過是小説家出於想象,誇大其辭罷了。事實上,潮汕平原有些品茶專家對茶的考究一點也不在妙玉之下,他們喝茶不用普通的水,而是特地去汲山上的清泉,燒開水不用木柴,而是薪炭。水剛剛開時被稱為“蟹眼水”(水花湧起象蟹眼似的),沖茶要用的就是這樣的開水。

他們用的茶壺、茶杯都是很小巧的。每個茶壺的茶,不多不少,只能斟滿四小杯。它們的體積,“四合一”計算起來,也沒有一個普通茶杯大。泡茶這前,得先用開水把茶壺、茶杯燙過,把開水倒掉之後,再放茶葉。茶葉放得極多,一兩茶葉,大概只用四至五次。沖茶,斟茶,也都有一番講究,叫做“高衝低斟”。高衝,是為了把茶衝出滋味來;低斟,是為了使茶香不至逸散。一小茶壺衝滿之後,略停片刻,主人端了起來,向四個茶杯斟第二個,而是繞着四隻杯子團團轉,讓它們“機會均沾”。使注入的茶濃淡程度一致。

到了最後,茶壺裏只留下些許濃厚的茶汁的時候,再輪流向每個茶杯都傾注幾滴。因為這最後一點茶被認為是“精華”所在,總得讓每個杯子都分到幾滴才好,這樣,才不致“厚些薄彼”。對這種斟茶方法,有一些專門術語來形容它。叫做“關公巡營”和“韓信點兵”,這麼一小杯熱茶。人們在兩三秒鐘之間就可以把它喝下。但是,你可不要小覷它。它濃得發苦,喝了很快就能振作精神,令人齒頰留芳。外地人有些不知厲害,被潮汕的“功夫茶”專家請喝五六小杯之後,竟有興奮得整夜失眠的。自然,老茶客們久經此道,一般喝茶是不會影響他們睡眠的。

  英國貴族茶文化興起

英國各階層人士都喜愛飲料。茶,幾乎可稱為英國的民族飲料。他喜愛現煮的濃茶,並放一二塊糖,加少許冷牛奶。那麼英國貴族茶文化是什麼時候開始興起的呢?下面就英國貴族茶文化興起做一介紹。

茶在英國的風靡,歸功於1662年嫁給英國國王查爾斯二世的葡萄牙公主凱瑟琳·布拉甘薩。她每天下午招待閨中密友在自己卧室裏喝茶聊天的習慣,很快在上流社會女性團體中流傳開來。茶水雖然好喝,但是當時紅茶要在海上漂流至少12個月才會到達歐洲,而且中國人那時候從來就沒有把最好的茶賣給外國人。究竟是什麼原因讓英國的下午茶如此風靡呢?

因為,這長達300多年不變的吸引力,並不僅僅來自茶葉,它更來自於對優雅生活方式的嚮往,來自於對美的愛慕,來自於喝茶時那坐的、用的、擺的、穿的、戴的、聊的、環繞着的,優雅、美麗、精緻、貴重的一切。

16世紀,英國上層社會開始在家中興建茶室。茶室通常設在女主人的卧房或畫室,茶桌四周總是環繞着精美的藝術品或大量東方風格的傢俱及裝飾品。

在當代倫敦,仍可以輕易找到貴族氣氛濃厚的傳統豪華茶室,價格不菲,賓客盈門,流行程度有增無減。以上就是關於英國貴族茶文化興起的介紹,希望對大家瞭解這一知識有所幫助。

標籤:茶文化 發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