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生活經驗

關於在人際交往中培養幼兒的親他性心理的研究

一、問題提出

關於在人際交往中培養幼兒的親他性心理的研究

從理論上來説,在良好的教育引導下,幼兒社會交往的內在需求和能力日益高漲,表現為在社會交往中開始妥善注意自己和他人之間的關係,活動的合作程度逐漸提高;隨着年齡的增長,對同伴的依賴性也呈現逐漸增強的趨勢。[1]具有較好的親他性。

但考察幼兒心理的現實表現,情形令人堪憂。由於家庭教養方式或者幼兒園教育生活方式的不當,數量眾多的幼兒在人際交往中表現出明顯的排他性情緒和行為,比如自我中心、任性;有的孩子與他人交往感到緊張羞怯,以至於逃避與別人的交往而發展成孤僻的性格;有些孩子對待他人態度淡漠、冷淡,給人以“拒人於千里之外”的印象;有的孩子在與成人或同伴交往時攻擊性行為較多,對別人語言性攻擊和身體上的攻擊以及對他人所有物的攻擊,在家庭或幼兒園中是常見的現象。

這些不良心理若得不到及時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將影響孩子以後的發展,尤其影響其人際關係的建立。艾裏克森認為,青少年時期與社會不協調不同一的心理,應該歸因於兒童早期與社會不和諧的經驗。因此,培養和塑造幼兒的親社會心理顯得尤為有價值。這個問題向我們從事正規幼兒教育的教師們提出了強烈的挑戰,要求我們反思幼兒園教育和家庭教養的實踐,提出解決問題的具體措施。

二、應對策略

“親他性”這個概念由“親社會性”概念演化而來。親社會性指的是作為個體的人對親在的社會生活中的人和事物抱有認同、接受、寬容等積極的態度和情感。親他性是親社會性的一個方面,是個體對周圍生活中的他人具有喜歡、親近、關心、同情、幫助、撫慰、分享、包容等心理特徵的總和。幼兒的親社會性主要在與成年人、與同伴的直接交往中表現出來。

任何心理的發展都不是一個自然發生的過程,而是他人有意識影響或者主體主動接受外界影響的'過程,基於這個基本原理,我們認為,幼兒親社會性的發展需要我們為幼兒的交往創設有益的周圍生活環境,並進行有意識的訓練培養。

(一)師長在日常生活中具有積極交往的行為

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揭示出,兒童品德行為的形成,人際交往方式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模仿習得,年齡越小對成人的模仿越多。因此,教師、家長在日常社會交往中的方式是幼兒早期學習社會交往的楷模,也許,孩子很少説出“我爸爸媽媽就是這樣做的”“老師就是這樣做的”之類的話來為自己的友好行為作歸因,但是,實際上,這種想法在他們的內心存在着,正如他們常常説:“老師説……”“爸爸媽媽説……”,可見師長的言行對尚缺乏主見的孩子來説是多麼重要。

教師家長應該時刻意識到,師長之間、與親戚朋友之間、與公共場所的臨時相關人之間説話的內容方式、行為所傳達的內心思想感情都能被孩子感受和領悟到,不知不覺被他學習到。有兩個典型的例子:冰冰的媽媽與奶奶的關係和諧,奶奶生病了,冰冰的媽媽問婆婆要不要喝水,冰冰也關心地問:要不要吃蘋果。可是,紜紜的媽媽與奶奶的關係很僵,常有意無意地流露出盼婆婆 “早死早好”意思,甚至惡言相加,奶奶生病了,紜紜高興地説:太好了,奶奶要死了。

所以,建議師長們在日常社會交往中努力做到與他人平等;待人和氣、熱情;為人大方、彬彬有禮;具有良好的溝通、理解、安慰他人的能力;對他人的優點善於讚賞,對他人的缺點要寬容……;與孩子平等交往,尊重孩子的感情想法。做孩子人際交往的路標。

(二)讓幼兒在人際交往中形成親他性心理

一句諺語説得好:“只有在游泳中才能學會游泳。”情緒心理學認為,“把情緒與某人、某事聯繫起來,就會對某人、某事產生相應的感情”[2],由此可見,幼兒只有在交往中產生愉悦的情緒體驗,將這種愉悦的情緒體驗與所接觸的他人聯繫起來,才能養成親他行為。為此,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幫助幼兒進行社會交往。

1、為幼兒創設獨立交往的機會和條件

首先,確立讓幼兒獨立交往的觀念。我們應該相信孩子有一定的交往能力和交往技巧,他們能與別人進行正常的交往;即使存在不足,交往失敗,正好為引導他提供了依據。所以,確立讓孩子獨立交往的觀念是至關重要的。

其次,為幼兒交往創設機會和條件。有些老師常有意讓幼兒做自己的小助手,如請幼兒給隔壁班的老師傳個口信;到食堂取個調羹;幫忙帶件東西給某個缺課的小朋友;去社區活動中心聯繫交一份活動計劃等等。小朋友在幫助老師工作中學會了怎麼表達,怎麼讓別人感到滿意;也能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信任,受到別人的誇獎而感到高興、愉快。一位有成功經驗的家長介紹到,在孩子很小的時候,他就讓孩子給隔壁的孩子送只蘋果,到樓上阿姨家借本書,向陌生人問路,請求別人幫助……長期的教育和訓練,造就了孩子交際能力很強,性格大方,熱情開朗,討人喜歡的良好個性。

幼兒能參與的具體的交往方式,可以分成:

(1)日常生活交往:這類交往的時間和空間、交往對象都極為廣泛,應該鼓勵幼兒積極地與家庭成員交往、與幼兒園或鄰居遊戲夥伴交往、接待和拜訪客人;必要的時候有監護地與陌生人交往,請幼兒買個小東西付付錢、問問路,都是既可行又很有益的方法。生活中,有些家長對孩子採取過保護的政策,不允許孩子到鄰居家、不允許接受他人好意的饋贈,不準與陌生人講話等,使得幼兒少了許多發展的機會。所以,我們認為,與其禁止孩子做什麼不如指導孩子怎麼做。我們真的應該讓孩子學會大膽地與他人説話,自己決定該不該接受他人的東西,自然地表達對他人的友善,使孩子能更好地接近真實的社會,適應社會。

(2)在遊戲中學習交往:遊戲是幼兒社會交往的主要形式,也是一種重要的學習形式。教師和家長可以為孩子們的共同遊戲提供必要的條件,使幼兒在遊戲中學習合作分享、學會建議商量、請求和拒絕、學會感謝和道歉。比如,會選擇遊戲夥伴;想玩同伴的玩具時,會事先徵求同伴的同意;衝撞了同伴,不經提醒會道歉;會表達自己的感情。只要教師、家長組織引導得當,無論是平行遊戲還是合作遊戲,對幼兒親他性心理的形成都具有激發意義。

(3)特定的交往活動:通過特別設計的幼兒交往活動,培養孩子的親他行為。幼兒園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徵設計的社會交際活動課程、有的電視台為孩子們舉辦的親社會性的活動等,都比較有助於孩子的發展。

  2、運用情境訓練,教給幼兒基本的交往技巧

幼兒有強烈的交往願望,沒有基本的交往技巧,容易導致交往失敗而使孩子產生挫敗感,產生不愉快的體驗,所以,對孩子的交往技巧進行培訓是不可忽視的。

一般來説,人際交往是傳送信息和接受信息的過程,交往的質量依賴於雙方的語言表達技巧、表情動作技巧以及傾聽、理解對方、與對方共情的技巧。對於幼兒而言,幫助他們學會通過語言和表情動作合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學會傾聽理解對方是基本的教育任務。這就需要我們創設特定的情境,讓幼兒做到:

習慣説“你好”“阿姨早”等禮貌語言;

學會安慰別人,“你還疼嗎?”“彆着急,你媽媽會來接你的!”

學會表達對他人的讚賞,會説“你真聰明,你的畫畫太美了”;

學會請求,會説“請你、我可不可以、好嗎、能再説一遍嗎”等請求語;

學會拒絕、懷疑、反駁,恰到好處地説“我不想、不對吧、好象是、不是這樣的”等語言;

學會微笑着注視對方説話或聽別人説話;理解別人的意思以點頭或用其他方式表示。

但要注意避免成人化的技巧訓練,堅持兒童化的訓練原則。

3、為幼兒樹立同伴榜樣

隨着年齡的增長,幼兒對同伴的依賴增加,同伴行為對他們的影響力也相應增大。幼兒羨慕同伴的成功,羨慕同伴的良好行為方式,因而會自覺不自覺地學習模仿,爭取得到別人的讚賞和羨慕。

不過,有的家長持有這樣的觀點:害羞的孩子一定要跟活潑的孩子在一起玩,不能與文靜的孩子一起玩。這個觀點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完全正確。固然一般情況下,活潑的孩子良好的個性可能會帶動、感染害羞孩子的情緒,為害羞孩子所模仿;但另一種可能性,大家通常很少考慮到:如果不給活潑的孩子下達“幫助對方”的任務,“風頭”很可能完全被活潑的孩子搶去,致使害羞的孩子得不到任何表現的機會,結果達不到預想的目的。也許,跟文靜的孩子在一起玩,起步差不多,更容易協調。所以,關鍵的是讓孩子知道同齡夥伴的哪些行為是值得學習的,怎樣與夥伴友好共處的問題,而不是簡單選擇交往對象的問題。

(三)家園並重

從認識上來説,幼兒園教育對幼兒親社會心理的養成還是比較重視的,但由於種種原因,在落實和操作過程中,還存在各種弊端。比如相關課程內容狹窄、主題活動簡單化階段化、教師日常管理中缺乏與孩子的親切交流(放學後,讓沒被接走的孩子靜坐是普遍現象),如此等等,都應該加以改革。真正為幼兒的成長創設生動活潑的師-幼互動、幼-幼互動、師-師互動的交往氛圍。

幼兒園與家庭合作的方式很多,在此,本文不一一列舉,只提出兩個原則:①教師-家長互訪的時候,讓孩子一起參與談話,發表意見和看法。②做父母的應當同小孩子作伴侶[3]。

 三、關注幼兒的內部因素

首先,激發幼兒產生交往的勇氣和信心

幼兒的心智可塑性強,只要我們方法得當,多用鼓勵的語言,多用獎勵表揚的方法;少用打擊他積極性、壓抑他心情的語言,他們的交往積極熱情是比較容易調動起來的。另外,注意運用正向暗示的方法也是比較有效的,比如語言直接表述:“爸爸知道津紅想跟小朋友玩”“津紅會説得很清楚”;用行動和表情表述:當知曉幼兒想出去與小朋友玩時,父母微笑着點點頭,表示鼓勵;還有態度表述、誘導性提問等方法,不一一舉例。

其次,引導孩子體驗成功交往的愉快

可以説,幼兒對成功交往產生的愉快的體驗,是促使他繼續產生類似行為的強化物。“強化與隨反應即來的結果有關,主體對反應產生滿意的結果,就產生正強化;不能滿足需要或引起痛苦的反應,則是一種負強化,會使有關的行為減弱。”“應讓他們在良好行為與滿意的結果之間建立聯繫。”[4]所以,我們應該不要吝嗇對孩子的讚許。

同時引導孩子説出在與別人打交道後的情緒體驗,並與孩子產生共情和同感;進一步引導孩子回顧交往的過程,重新把體驗過的快樂情緒表現出來,將起到奇妙的強化效果。

讓每一個孩子都成為受歡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