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生活經驗

人際交往的心理障礙5篇

人際交往的心理障礙1

人際交往心理障礙一:忌妒

人際交往的心理障礙5篇

西班牙作家賽萬斯指出:“忌妒者總是用望遠鏡觀察一切,在望遠鏡中,小物體變大,矮個子變成巨人,疑點變成事實。”忌妒是對與自己有聯繫的、而強過自己的人的一種不服、不悦、失落、仇視,甚至帶有某種破壞性的危險情感,是通過自己與他人進行對比,而產生的一種消極心態。當看到與自己有某種聯繫的人取得了比自己優越的地位或成績,便產生一種忌恨心理;當對方面臨或陷入災難時,就隔岸觀火,幸災樂禍。甚至藉助造謠、中傷、刁難、穿小鞋等手段貶低他人,安慰自己。正如黑格爾所説:“有忌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偉大事業,便儘量去低估他人的偉大,貶低他人的偉大性使之與他本人相齊。

忌妒的特點是:

針對性———與自己有聯繫的人;

對等性———往往是和自己職業、層次、年齡相似而超過自己的人;

潛隱性———大多數忌妒心理潛伏較深,體現行為時較為隱祕。

人際交往心理障礙二:自負

只關心個人的需要,強調自己的感受,在人際交往中表現為目中無人。與同伴相聚,不高興時會不分場合地亂髮脾氣,高興時則海闊天空、手舞足蹈講個痛快,全然不考慮別人的情緒和別人的態度。另外,在對自己與別人的關係上,過高地估計了彼此的親密度,講一些該講的話。這種過於親暱的行為,反而會使人出於心理防範而與之疏遠。

人際交往心理障礙三:自卑

美國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兒童時期如果各項活動取得成績而得到老師、家長及同伴的認可、支持和讚許,便會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求知慾,內心獲得一種快樂和滿足,就會養成一種勤奮好學的良好習慣。相反,他們會產生一種受挫感和自卑感。個體自卑感的形成主要是社會環境長期影響的結果。

自卑的淺層感受是別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層的理解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即缺乏自信。

人際交往心理障礙四:多疑

這是人際交往中的一種不好的心理品質,可以説是友誼之樹的蛀蟲。正如英國哲學家培根説的:“多疑之心猶如蝙蝠,它總是在黃昏中起飛。這種心情是迷惑人的,又是亂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敵友,從而破壞人的事業。”具有多疑心理的人,往往先在主觀上設定他人對自己不滿,然後在生活中尋找證據。帶着以鄰為壑的心理,必然把無中生有的事實強加於人,甚至把別人的善意曲解為惡意。這是一種狹隘的、片面的、缺乏根據的一種盲目想象。

人際交往心理障礙五:羞怯膽小

羞怯心理是絕大多數人都會有的一種心理。具有這種心理的人,往往在交際場所或大庭廣眾之下,羞於啟齒或害怕見人。由於過分的焦慮和不必要的擔心,使得人們在言語上支支吾吾,行動上手足失措。長此下來,會不利於與他人正常交往。

人際交往心理障礙六:干涉別人的私事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人人需要一個不受侵犯的生活空間。同樣,人人也需要有一個自我的心理空間。再親密的朋友,也有個人的內心隱祕,有一個願向他人坦露的內心世界。有的人在相處中,偏偏喜歡詢問、打聽,傳播他人的私事,這種人熱衷於探聽人的情況,並不一定有什麼實際目的,僅僅是以刺探別人隱私而沾沾自喜的低層次的心理滿足而已。

人際交往心理障礙七:敵視

這是交際中比較嚴重的一種心理障礙。這種人總是以仇視的目光對待別人。這種心理或許來自童年時期的家庭環境,由於受到虐待從而使他產生別人仇視我,我仇視一切人的心理。對不如自己的人以不寬容表示敵視;對比自己厲害的人用敢怒不敢言的方式表示敵視;對處境與己類似的人則用攻擊、中傷的方式表示敵視。使周圍的人隨時有遭受其傷害的危險,而不願與之往來。

人際交往的心理障礙2

一、人際交往常見的心理障礙

有些人在於他人交往時經常是手足無措,緊張冒汗,滿臉通紅,口乾舌燥,心跳加快,恨不得儘快逃開人羣。人際交往常見的心理障礙有哪些?

1、猜忌心理

有這種心理的人喜歡用不信任的眼光打量別人和看待外界事物。比如,看到其他同志私下議論,就以為在講自己的壞話;獎金被扣除幾元,就認定是某某人從中作梗…猜忌成癖的人,捕風捉影,節外生枝,結果只能自尋煩惱,製造隔閡。

2、怯懦心理

涉世未深、閲歷較淺、性格內向、不善辭令的人,容易產生這種心理。他們在話鋒閃爍的論辯中,由於怯懦,不敢發表深思熟慮後的真知灼見;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由於怯懦,醖釀已久的大膽計劃設想不能實 怯懦心理,是束縛人們思想行為的一根繩索,應決斷而棄之。

3、排他心理

人類已有的知識、經驗以及思維方式等,需要不斷地更新創造,否則就會失去活力,甚至產生副效應。排他心理恰好忽視了這一點,表現為抱殘守缺,不去延伸認識的觸角、拓寬思維領域,只能促使人在自我封閉的狹小空間裏兜圈子。

4、逆反心理

求異思維並不等於標新立異與專唱反調。有些人認識不到這一點,於是就產生這種現象:你説某種錯誤觀點站不住腳,他就偏要挖空心思為其辯護;你指東,他偏要向西。這種逆反心理容易模糊是非曲直的嚴格界限,其消極作用顯而易見。

5、冷漠心理

有人認為,言詞尖刻、態度孤傲、表情冷峻,就是“有個性”,於是崇尚冷漠成為一種時髦。其實,這是一種病態,它會使年輕人孤芳自賞、活潑浪漫的天性萎縮,從而步入寡合的死衚衕。因而,也是一種應該堅決克服的心理現象。 克服人際交往中的心理障礙 人際交往是人們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之一,自我的發展、心理的調適、信息的溝通、各種不同層次需求的滿足、人際關係的協調,都離不開人際交往。每一個人都希望善於交往,都希望通過交往建立起和睦的家庭關係、親屬關係、鄰里關係、朋友關係、同學、同事關係..而這些良好的社會關係可以使個人在温馨怡人的環境中愉快地學習、生活和工作。但在實際的交往過程中,總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盡人意之處,影響了人際交往的正常進行。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表明,那些在人際交往中頗受好評,很得“人緣”的人一般有以下特點:樂觀、聰明、有個性、獨立性強、坦誠、幽默感、能為他人着想、充滿活力等等,當然,不是説這些特點都具備才能有好的人際交往。而那些在人際交往中不太受歡迎的人也具有以下幾個特點:自私、心眼小、斤斤計較、孤傲、依賴性、自我中心、虛偽自卑、沒有個性等等。有了以上的參照標準,大家都可以對照自己,揚長避短。當然,在人際交往中,最主要的是坦誠,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人,不能喪失掉自我,阿諛奉承、隨聲附和並不能換來良好的人際交往。 如何在人際交往中正確地估價自己和別人,古語説得好:“人貴有自知之明。”何為“貴”,為何“貴”,貴,説明其難,正確地認識自己的的確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錯誤的自我估價中,對交往妨礙最大的,莫過於自卑和自傲。

6、羞怯心理

羞怯心理是絕大多數人都會有的一種心理。具有這種心理的人,往往在交際場所或大庭廣眾之下,羞於啟齒或害怕見人。由於過分的焦慮和不必要的擔心,使得人們在言語上吱吱唔唔,行動上手足失措。長此下來,會不利於同他人正常交往。

二、人際交往的原則

l、平等原則

社會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平等的關係,在我們的社會裏,人們之間只有社會分工和職責範圍的差別,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不論職位高低、能力大小,還是職業差別、經濟狀況不同,人人享有平等的政治、法律權利和人格的尊嚴,都應得到同等的對待,因此人與人之間交往要平等相待,一視同仁,相互尊重,不亢不卑。要尊重別人的愛好、習慣、風俗。只有尊重別人別人才尊重自己。

2、真誠原則

真誠待人是人際交往得以延續和發展的保證,人與人之間以誠相待,才能相互理解、接納、信任,才能團結相處真誠團結是現代社會事業成功的客觀要求。就人生而言,僅靠個人微薄的力量是難以到達成功、幸福境界的。交往中要真誠待人,實事求是,要胸懷坦蕩,言行一致。相互信任,尊重別人,謙虛謹慎,文明禮貌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3、友愛原則

中國儒家有“仁者愛人”之傳統,在我們社會主義社會裏,人與人之間更應團結友愛。人際交往中要主動團結別人。容人者,人容之。互相尊重,虛懷若谷、寬宏大度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友愛就是要愛同志、愛朋友、愛同事、愛人民。真正的愛心就表現在幫人一把,在別人需要時,奉獻自己的力量。

4、互助原則

互相關心,互助互惠,是人際交往的客觀需求,生活中,每個人都難免有困難,需要他人幫助;工作中,也需要在各自的職位上互相配合、互相支持、通力合作。互相幫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一人有難,眾人相幫;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相互幫助就是要樂於幫助別人,別人有困難需要幫助時一定要熱情幫助。互助互惠,一個不願意幫助別人的人,很難要求別人自願幫助他。互相幫助不是互相利用,互相利用不是踐行真誠和友愛。

人際交往的心理障礙3

人際交往是人們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之一,自我的發展、心理的調適、信息的溝通、各種不同層次需求的滿足、人際關係的協調,都離不開入際交往。每一個人,都希望善於交往、都,希望通過交往建立起和睦的家庭關係、親屬關係、鄰里關係、朋友關係、同學、同事關係……而這些良好的社會關係可以使個人在温馨怡人的環境中愉快地學習、生活和工作。但在實際的交往過程中,總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盡如人意之處,影響了人際交往的正常進行。

在來訪者當中,最常提到的問題如:“我怎樣才能使別人喜歡我?”,或者“怎樣才能消除自卑感?”,還有“怎樣才能正確認識自己和他人”等等。還有人會問:“我為什麼體會不到人際交往的快樂?”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表明,那些在人際交往中頗受好評,很得“人緣”的人一般具以下特點:樂觀、聰明、有個性、獨立性強坦誠、有幽默感、能為他人着想、充滿活力等等,當然,不是説這些特點都具備才能有好的人際交往。而那些在人際交往中不太受人歡迎的人也具有以下幾個特點:自私、心眼小、斤斤計較、孤傲、依賴性、自我中心、虛偽自卑、沒有個性等等。有了以上的參照標準,大家就可以對照自己,揚長避短。當然,在人際交往中,最主要的是坦誠,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人,不能喪失掉自我。阿諛奉承,隨聲附和並不能換來良好的人際交往。

如何在人際交往中正確地估價自己和別人。古語説得好: “人貴有自知之明”,何為“貴”,為何“貴”,貴,説明其難。正確地認識自己的的確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錯誤的自我估價中,對交往妨礙最大的,莫過於自卑和自傲。

自卑,即對自己的知識、能力、才華等作出過低的估價,進而否定自我。自卑的人在交往中,雖有良好的願望,但是總是怕別人的輕視和拒絕,因而對自己沒有信心,很想得到別人的肯定,又常常很敏感地把別人的不快歸為自己的不當。有自卑感的人往往過分地自尊,為了保護自己,常表現得非常強硬,難以讓人接近,在人際交往中變得格格不入。

自卑心理源於心理上的一種消極的自我暗示,很多心理學家指出,自卑感和本人的智力、受教育程度、所處的社會地位等因素無關,而僅僅是對“自己不如他人”的確信。所以,要克服和預防自卑心理,首先要敢於正視自己的不足。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缺點。對於一些不可改變的事實,如相貌、身高等等,完全可以用別處的輝煌來彌補,大可不必自漸形穢。 其次,要正確地與人相比,自卑心重的人往往很善於發現他人的長處,這本身不是壞事,可是他老是用別人的長處和自己的短處比,不是激發起奮起直迫的勇氣,而是越比越泄氣,從而貶低、否定自己,以偏蓋全。其實,人各有所長,自己不可能事事都強過別人,反過來也一樣。見賢思齊應當鼓勵,這其中還有一個量力而行的問題,所以,要防止和克服自卑感,還要注意不可對自己提出過高的要求,在選擇目標時除考慮其價值和自身的願望外,還要考慮其實現的可能性。與其追求那些不切實際的東西,還不如設立一些較為現實的目標,採用“小步子”原則,不斷地使自己得到鼓勵。最後一點,要鍛鍊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要因為一次失敗而一蹶不振,或因自己某一方面的過失而全盤否定自己。

自傲與自卑相比,也源於錯誤的自我估價,自傲者喜歡過高地估計自己,在交往中表現為妄自尊大、自吹自擂、盛氣凌人,而且不願和自認為不如自己的人交往。這樣的人當然不會受到別人的歡迎。自傲者一旦受挫,往往會較為自卑。自傲者要學會尊重別人,善於發現別人的優點,這樣才有利於客觀評價自己,還要學會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否正確地認識和了解他人,同樣 關係到人際交際能否順利進行。要走出對他人認知的心理誤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不以第一印象作為取捨判斷的標準。第一印象,也 就是第一次對人知覺時形成的形象,它往往最深刻,而且常會成為一種基本印象而影響對他人各方面的評價。俗話説,先入為主,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人們很重視給別人的第一印象,但也該看到,第一印象得之於較短時間的接觸,又無以往的經驗作參照,主觀性、片面性較強。所以,一定要注意其消極的一面既不能因第一印象不好而全盤否定,又要防止被表面的堂皇所迷惑。“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這樣的例子也屢見不鮮。要練就一番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本事,在長期的相處中全面、正確認識和了解他人。

第二,不因一時一事評價人。某人剛犯了一個大錯誤,於 是就有人發現,他從來就不是好人。這是近因效應在作怪。在較為長期的交往中,最近的印象比最初的印象更佔優勢,這是一種心理慣性。由於這種慣性的作用,人們往往會以最近的印象來評價人。另外,還有所謂“光環”效應,某人的一種優點、優勢放大變成了籠罩全身的“光環”,甚至原來的缺點也被掩蓋或者蒙上了一層奪目的光彩。這種對他人認知的最大失誤就在於以偏蓋全。“借一班而窺全豹”並不總是適合於一切人和事,個別和局部並不一定能反映全部和整體。在人的諸多行為或性。格特徵中抓住某個好的或不好的、就斷定他是好人、壞人,無疑是幼稚的。恰當地、全面地認知他人,就要克服説好全好,説壞全壞的絕對化方法。

第三,切莫先入為主,第一印象固然是一種先入為主,除此之外,在我們的頭腦中,總有一些先在的,得之於各種途徑的觀念,並常常以此來評價和判斷他人,因為這樣做所耗費的心理能量最少,也就是説,它最省事。但是,圖省事往往會造成一些認知偏差。什麼美國人開放,英國人保守,商人精明世故,農民老實本分……。這些説法雖與某些人的特徵相吻合,但絕不是個個如此,還要“具體問題具體對待”。人如其面,各各不同,不能用概念來衡量人,把人簡單化。

為什麼有的人不能從人際交往中得到快樂?人是社會的動 物,人際交往是我們每個人的一種需要。在人際交往中,過分留心、處處算計、總怕吃虧上當,這當然得不到快樂。可以説,這樣的人還沒有領悟人際交往的真正內涵,因此他無法體驗到交往中的快樂。倆人互相交換一個蘋果,還是一人一個蘋果,倆人互相交換一個主意,一人就有了兩個主意,這個例子是交往露內涵的一個體現。此外,交往的意義還在於增大個人的心理空量問,減少彼此的心理距離,建立“我們感”。這些都是人的一種心理需要、社會需求。

消極的情緒,如不快、痛苦、憤怒、失望等,會影響人際交往的正常進行,這點不言而喻。這些消極情緒的產生,可能來自某種壓力、或者受挫、或是某種喪失。每個人都要學會在生活中對付這些不良情緒,這也是個人成長的一種重要表現。現代社會主張個性獨立,人際交往也日益複雜,如果説在一些場合,或和某些人的臨時性的交往需要一些表面的客套、應酬,那麼,建立和發展深入持久的人際交往,最重要的是坦誠相見、表達真實的自我。“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友”,人們並不喜歡那些假扮的聖人。當然,如果是自己身上存在着明顯的缺點,理應努力克服和改正。人們在人際交往中不斷審視、認識自己和他人,不斷領悟人生,這是人際交往的內涵之所在。

人際交往的心理障礙4

1.自負

只關心個人的需要,強調自己的感受,在人際交往中表現為目中無人。與同伴相聚,不高興時會不分場合地亂髮脾氣,高興時則海闊天空、手舞足蹈講個痛快,全然不考慮別人的情緒和別人的態度。另外,在對自己與別人的關係上,過高地估計了彼此的親密度,講一些不該講的話。這種過於親暱的行為,反而會使人出於心理防範而與之疏遠。

2.忌妒

西班牙作家賽萬斯指出:“忌妒者總是用望遠鏡觀察一切,在望遠鏡中,小物體變大,矮個子變成巨人,疑點變成事實。忌妒是對與自己有聯繫的、而強過自己的人的一種不服、不悦、失落、仇視、甚至帶有某種破壞性的危險情感,是通過把自己與他人進行對比,而產生的一種消極心態。當看到與自己有某種聯繫的人取得了比自己優越的地位或成績,便產生一種忌恨心理;當對方面臨或陷入災難時,就隔岸觀火,幸災樂禍;甚至藉助造謠、中傷、刁難、穿小鞋等手段貶低他人,安慰自己。正如黑格爾所説:“有忌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偉大事業,便儘量去低估他人的偉大,貶低他人的偉大性使之與他本人相齊。

忌妒的特點是:針對性—與自己有聯繫的人;對等性—往往是和自己職業、層次、年齡相似而超過自己的人;潛隱性—大多數忌妒心理潛伏較深,體現行為時較為隱祕。

3.多疑

這是人際交往中的一種不好的心理品質,可以説是友誼之樹的蝕蟲。正如英國哲學家培根説的:“多疑之心猶如蝙蝠,它總是在黃昏中起飛。這種心情是迷陷人的,又是亂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敵友,從而破壞人的事業。具有多疑心理的人,往往先在主觀上設定他人對自己不滿,然後在生活中尋找證據。帶着以鄰為壑的心理,必然把無中生有的事實強加於人,甚至把別人的善意曲解為惡意。這是一種狹隘的、片面的、缺乏根據的一種盲目想象。

4.自卑

美國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兒童時期如果各項活動取得成績而得到老師、家長及同伴的認可、支持和讚許,便會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求知慾,內心獲得一種快樂和滿足,就會養成一種勤奮好學的良好習慣。相反,他們會產生一種受挫感和自卑感。個體自卑感的形成主要是社會環境長期影響的結果。

自卑的淺層感受是別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層的理解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即缺乏自信。自卑的人並不一定表現為能力差,相反是自已期望過高,不切實際,因此必然容易導致失敗。

5.干涉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人需要一個不受侵犯的生活空間;同樣,人人也需要有一個自我的心理空間。再親密的朋友,也有個人的內心隱祕,有一個不願向他人坦露的內心世界。有的人在相處中,偏偏喜歡詢問、打聽,傳播他人的私事,這種人熱衷於探聽別人的情況,並不一定有什麼實際目的,僅僅是以刺探別人隱私而沾沾自喜的低層次的心理滿足而已。

6.羞怯

羞怯心理是絕大多數人都會有的一種心理。具有這種心理的人,往往在交際場所或大庭廣眾之下,羞於啟齒或害怕見人。由於過分的焦慮和不必要的擔心,使得人們在言語上吱吱唔唔,行動上手足失措。長此下來,會不利於同他人正常交往。

靦腆有三種情況:一是生性內向、沉靜。二是由於過於自愛,過於重視自己的言行。三是曾遭受某種挫折,而變得消極被動。對第一種情況,要加強性格鍛鍊,對第二、第三種情況,要改變觀念,樹立生活的信心,並培養交際技巧。

7.敵視

這是交際中比較嚴重的一種心理障礙。這種人總是以仇視的目光對待別人。這種心理或許來自童年時期被家庭環境使人受到的虐待從而使他產生別人仇視我,我仇視一切人的心理。對不如自己的人以不寬容表示敵視;對比自己厲害的人用敢怒不敢言的方式表示敵視;對處境與己類似的人則用攻擊、中傷的方式表示敵視。使周圍的人隨時有遭受其傷害的危險,而不願與之往來。

8.孤僻

這種人孤芳自賞,只是認為別人世俗淺薄。克服孤僻的關鍵在於打破自己設置的心理障礙,敞開心扉,用坦蕩、真摯的感情去贏得別人的理解和友誼。

9.角色固執

人的一生需扮演多種角色,不知道適時變通自己,就會形成社會角色固執。比如,有人在單位是領導,習慣向下屬發號施令,可把這個社會角色用在對待妻子上,妻子就不會買他的賬;用它來對待朋友,朋友更會認為他盛氣凌人,不值得交往。

人際交往的心理障礙5

1、孤獨心理

其特點是寡言少語,對人缺乏主動、熱情。外在的表現往往把自己真實的思想、感情、慾望掩蓋起來,對別人懷有戒心,平時願意獨自學習或處事。

社交上的孤獨,從心理學的角度講,是一種封閉的心理障礙,是一種心靈上的孤寂。找不到或根本就不想找到知音,對社交缺乏興趣,不知如何去接近他人,與別人缺乏心靈上的溝通。對於別人來説,常常感到這樣的人難以接近,與之交往不是很累就是無效,於是便與之保持心理距離,久而久之,孤獨者就越加孤獨。這類學生的交往障礙更多地是由於其偏於內向的性格造成的。

2、自卑心理

其特點是在人羣中羞怯,有不自然的表現,有較強烈的自卑感,凡事總希望採取觀望的態度 ,一旦與同學出現矛盾或考試成績不佳總是“自責”,長此以往這種學生會出現沮喪和悲觀的消極心態。有這種心理影響的大學生,往往對自己的不足和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很敏感,又擔心自己的不足或缺陷被別人發現而被瞧不起,所以在交往中缺乏勇氣、畏首畏尾。

自卑,即因自我認識發生偏差,過低地估計自己,輕視或看不起自己,是人際交往中的羈絆。過於自卑的人,別人同他打交道時也常常感到壓抑和沉悶,他也害怕同別人打交道,久而久之,人際關係顯的很不協調。

3、多疑心理

其特點是不信任別人,與人打交道總好斤斤計較,不顧別人利益,很少能體貼別人。多疑的人總以為別人在議論自己,看不起自己,抱“以鄰為壑”的態度。多疑的人往往無中生有,搬弄是非,總把別人的善意當做惡意。結果不僅會產生人際關係的裂痕,而且還會造成嚴重的人際衝突和人際傷害。

多疑是一種沒有出路的心理選擇,是一種由主觀臆斷所產生的不信任他人的情緒情感。多疑心理的產生是有其歷史根源的,幾乎每個中國人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多疑心理,這與我們傳統文化的薰陶有關。如廣為人知的“人心隔肚皮”、“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等,這幾乎成了中國人性格中的共性。當然這也有其積極的一面,與人打交道時多點心眼,防備被騙等。但在人際交往中更多地起着消極的作用,如多種無謂的爭執、吵鬧等,往往都是多疑在起作用。所以,多疑是人際內耗的禍根,是心理的毒瘤,它往往使“自我”變得陰毒可怕,無法溝通。

4、自負心理

其特點是自高自大,爭強好勝,固執已見,不信任他人,甚至瞧不起老師。這類學生往往目中無人,總是過高地評價自己。其同齡夥伴也討厭同這種類型的同學交往,最後也會成為“孤家寡人”。

自負的人往往是以自我存在為前提的處事心態,凡是與我相吻合的便是真理。這種人偏面強調“自我需求的合理性”,極端自私自利和自以為是。如有些同學在午休或晚上,不顧別人是休息或學習,便旁若無人地在寢室裏為所欲為。這種人還常常喜怒無常,讓別人都圍着他轉,一不如意就火冒三丈,在同學中顯得十分霸道,以此來滿足自己的不良心態。這是一種令人憎惡的“自我”表現。這類學生產生的交往障礙主要是由於過分自滿,自我評價過高造成的。

5、嫉妒心理

其特點是在與人交往時,發現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如天生的身材、容貌、聰明才智、榮譽、地位、成就、財產、威望等各方面的差距,就會產生抱怨、憎恨、甚至憤怒等複雜的心態。這種人總怕別人超過自己,當別人在某些方面強過自己時,又無競爭的能力或勇氣,於是往往採取諷刺、挖苦、挑撥、中傷等不正當的行為,造成種種心理傷害。嚴重的嫉妒,還會吞噬人的理智,影響正常的思維。有的在“妒火中燒”的情況下,可能會鋌而走險毀滅自己的前程,甚至自殺或他殺等,也有的可能消極沉淪,從此一蹶不振。

培根説:“嫉妒是人類最卑劣的品質之一”。在現實生活中,實際上嫉妒心人皆有之,只不過有輕重之分而已。嫉妒心理的產生,常常是在周圍熟識的人之間產生,如同學、同事、朋友、親屬、上下級以至夫妻、兄弟姐妹、戀人等等。有嫉妒心理的人,最容易與他們比高低、分上下,不服氣、爭輸贏。而對那些位居高位的“偉人”、“大科學家”、“大名人”,人們不會產生嫉妒,其原因這些人與一般人差距太大,所以談不上嫉妒。嫉妒從本質上説是一種極不健康的心理狀態,會嚴重影響人與人之間的正常交往和健全的社會生活。

6、逆反心理

其特點是在交往中總愛與別人“唱反調”、“對着幹”、喜歡充當“反派角色”。你讓我向東我偏向西,你讓我幹這我偏幹那。有的人甚至走極端,充當與眾不同的“英雄好漢”角色。這種人往往自以為是,固執已見,振振有詞,不能與別人合作共事,幹什麼事都彆彆扭扭等,事情還沒有做,意見就一大堆,誰不同意他的意見,他就反對誰。只能聽恭維話,聽不得反對意見或善言勸告,等等。

社會心理學認為,逆反心理是一種失常心理,它是用抗拒、反對集體或者別人對自己的要求、指令的形式,逃避外界的壓力,從而維護自己個人的尊嚴、面子。有逆反心理的人,當他的需要受到挫折時,他就會對阻礙他的人,阻礙他的需要不能實現的規章制度和周圍環境等,產生攻擊行為。如他們往往用摔壞器皿、腳踢桌椅、重重關門等行為來發泄情緒。有些人雖沒這樣做,但是憤怒、敵意和破壞情緒卻長期積壓在心頭,沒有發泄出去,那麼,就很有可能導致他們進一步地心理失常,並會用社會所不允許的、人們不能按受的方式,把他們的逆反心理表現為攻擊行為(如打架、破壞財物等等)。

當然,青年人當中的逆反心理,有些是由於受市場經濟負面影響所形成的,如專門看受到批評或批判的作品、影視片、光碟等,他們輾轉相傳、爭相暗中傳閲,這也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造成的。青年學生應用理智戰勝情感,提倡謙虛忍讓的美德,同學、師生之間要多理解、多諒解、友愛相處。

大學生是祖國未來的骨幹,決不能受困於心理疾病,若是出現以上負面情緒,還請及時就醫或者進行自己調整,才能更好地生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