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生活經驗

人際交往心理(精選15篇)

人際交往心理1

大學人際交往心理要注意什麼?大學就彷彿是一個小社會,也是學生從學校到社會的過渡。但大學生在這個時候會有一些和以往階段不太一樣的心理。所以大學生們要好好看今天的文章,因為人際交往一定要熟悉彼此的心理,這樣可以使溝通更加順暢。

人際交往心理(精選15篇)

面子心理

大學生的許多人際衝突,都是發生在沒有什麼原則問題的小事情上,往往是一次無意的碰撞、不經意的言語傷害、或區區小利等等,本來只要打個招呼、説聲道歉,也就沒事了,但雙方都“賭氣”,不打招呼,不道歉,而是出言不遜,結果爭吵起來。更有甚者,一個不讓,一個拔拳相向,頭破血流,事後懊悔不迭。從心理學角度講,則是雙方都在用不適當的方法維護自尊,即典型的面子心理。彷彿誰先道歉就傷了面子,誰在威脅面前低了頭,誰就孬種、於是層層升級,以悲劇而告終。

衝動心理

大學生處於特定的生理髮展期,自制能力較弱,遇事容易衝動,或者有些同學認為自己做事爽快,實則也是衝動表現。象騎車相撞以及類似的許多事情,是大家都不願意發生的,有時也很難斷定誰是誰非,雙方謙讓一下就相安無事了,即使自己有理,也可以忍讓一點,好言相對,然而大學生往往一時衝動,氣勢洶洶,把事情搞糟。

寬容心理

同學之間坦誠相待、互通有無,有利於增進彼此友情,減少不必要的磨擦、衝突。但是,如果你和同學交流時遇到意見分歧,或對方有錯誤時,你是措辭生硬,直道其詳,還是近取諸譬,站到對方的立場上想一想,委婉地讓對方接受你的意見,會產生完全不同的效果。另外,培養幽默感也有助於把本來緊張的局面緩和得輕鬆自如;幾句俏皮話能使一個窘迫的場面在笑話中消逝。

封閉心理

大學生人際和諧的表現之一是樂於與人交往,然而有的大學生由於種種原因則形成不同程度的封閉心理,阻礙其正常人際關係的形成。有的是因為性格內向,情感衝動的強度較弱,外露表現不明顯,被人誤認為封閉。實際上他們是情感深沉,能幫人一幫到底;有的是整天忙忙碌碌,因為緊張的工作和繁重的家務所累,始終處於疲倦狀態,自然也就很少有高漲的熱情,只要緊張氣氛鬆弛了,他們的熱情一般能很快調動起來;有的則是因為心靈上的創傷所致。如過去曾赤誠待人,結果卻遭致欺騙、暗算,因此對人漸存戒心,不輕易暴露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者事業屢屢受挫,世界在其眼中被蒙上了一層灰暗的色彩,失去了信心,失去了對生活的追求,自以為是看破紅塵,新的事物,新的活動難以再激起他的熱情,看不到自己改造世界的力量,只想消極混世,了此一生。對於心理封閉的同學,最重要是要努力改變自我,自強不息。大家要以更大的熱情關心他(她)、幫助他(她),不能簡單予以責備,甚至孤立他(她)。

所以以上心理,大學生們都記住了吧。人際交往就是要注意彼此的心理,每個人的心理都不一樣,所以彼此的交往一定不要傷害對方的心理,然後再要滿足對方的心理,當然在不會使自己不舒服的前提之下才行。

揭祕!大學生就業的心理特徵

走入了工作崗位,就應當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只有樹立正確的觀念,才可以更好的適應職場。現在很多大學生的心理都是很浮躁的,並且也很難進入角色,所以對於大學生就業的心理特徵要及時瞭解,如果你是大學生,則就要做好心理保健,讓自己更快的適應這個社會。

瞭解環境進入角色

社會好比是一個大舞台,每個人部有自己的角色位置。畢業生進入新單位後,首先應該認清自己在工作環境中所承擔的工作角色以及這個角色性質、職責範圍,弄清楚工作關係中上級賦予自己的職權和自己承擔的義務。只有這樣,才能盡心盡力地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如果角色意識淡漠,一意孤行,我行我素,該請示的擅作主張,該自己處理的事務不敢作主或推給上司、同事,勢必會與新環境格格不入。

客觀全面評價自己

大學畢業生大都自視較高,在走出校門之前,大都有“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創造一番業跡的宏大抱負,但他們對社會生活的估計往往失之於簡單或片面,他們的理想目標不是建基於客觀條件之上。一旦遭遇挫折,很容易產生不安或不滿情緒,失去競爭的勇氣。

其實,社會是一個萬花筒,其中既有好的、有利於人發展的一面,又有不好的、不利於人發展的一面,作為大學生,只有正視現實,接納現實,正確地瞭解、認識自己,恰當地評價自己,將主觀願望與客觀實際結合起來,才能站穩腳跟,找到真正改造世界創造業績的切入點。

完善自己知識結構

任何一個畢業生產可能在學校就學到工作崗位上所需要的全部知識,這是因為學校培養的是專門人才,而實際工作中碰到的問題往往是綜合性的,涉及到跨學科、多領域的知識。你是學工的.領導要你寫一篇新聞報道或調查報告,動起筆來你會感到很吃力;你是學新聞的,到工廠、科研單位採訪,會因自然科學知識貧乏,科技專業術語不通而力不從心。

社會需要的是“通才”、“複合型人才”,要使自己勝任工作、適應新環境,必須不斷根據工作需要學習新知識,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總之,走向社會的大學畢業生必須明白,社會不會再象家長和老師一樣,欣賞你的天真清純。社會將會關心但不會遷就你這樣一個年青的新成員,社會要求你遵守規則,社會期望你勞動、貢獻。社會與自然一樣奉行一條法則:適者生存。

主動調整生活節奏

結束了宿舍-教室一圖書館三點一線的學校生活,來到了一個生活節奏全然不同的新環境,只有主動調整自己的生活節奏,才能儘快適應新環境。首先,作息時問的變化要適應。早上睡到九點,下午三點起牀的″九三″學社生活方式千萬要不得了。如果你是在醫院、部隊、公安等單位工作,還要適應三班倒或夜間值勤的規律。

其次,由於南北方的生活習性、飲食結構、風土人情等差別,還要學會調整原來的生活習慣,培養新的生活習慣,順利度過異地生活關。再者,要學會安排自己的業餘生活。在學校裏課餘有作業,晚間有自習,週末有豐富的文化活動。參加工作以後,業餘時間的學習和文化生活,主要靠自己來支配、安排,不善於支配自己的業餘生活.同樣很難適應新環境。

綜上所述就是大學生的心理特徵,對於這些心理特徵適應社會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所以希望大家一定要做好心理保健,變的更成熟,才可以更好的進入社會發展。此外,可以多瞭解一些保健常識,多結交一些社會上的人,可以讓自己更快的適應。

人際交往心理2

1、忌妒:

忌妒是對與自己有聯繫的、而強過自己的人的一種不服、不悦、失落、仇視,甚至帶有某種破壞性的危險情感,是通過把自己與他人進行對比,而產生的一種消極心態。

2、自負:

只關心個人的需要,強調自己的感受,在人際交往中表現為目中無人。

3、自卑:

自卑的淺層感受是別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層的理解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即缺乏自信。

4、多疑:

具有多疑心理的人,往往先在主觀上設定他人對自己不滿,然後在生活中尋找證據。

5、羞怯:

具有這種心理的人,往往在交際場所或大庭廣眾之下,羞於啟齒或害怕見人。

6、干涉:

以刺探別人隱私而沾沾自喜的低層次的心理滿足而已。

7、敵視:

這是交際中比較嚴重的一種心理障礙。這種人總是以仇視的目光對待別人。

由此可見,努力克服這些溝通心理障礙對人際相處非常重要。讓自己的心態更加健康,讓自己更受羣體的喜歡,長此以往您不但會感受到生活變得更加有樂趣,做事也會變得更加輕鬆、容易。不要在苦於不會與人相處,靜下心來好好審視一下自己吧!改正先從自己開始!

人際交往心理3

一、問題提出

從理論上來説,在良好的教育引導下,幼兒社會交往的內在需求和能力日益高漲,表現為在社會交往中開始妥善注意自己和他人之間的關係,活動的合作程度逐漸提高;隨着年齡的增長,對同伴的依賴性也呈現逐漸增強的趨勢。[1]具有較好的親他性。

但考察幼兒心理的現實表現,情形令人堪憂。由於家庭教養方式或者幼兒園教育生活方式的不當,數量眾多的幼兒在人際交往中表現出明顯的排他性情緒和行為,比如自我中心、任性;有的孩子與他人交往感到緊張羞怯,以至於逃避與別人的交往而發展成孤僻的性格;有些孩子對待他人態度淡漠、冷淡,給人以“拒人於千里之外”的印象;有的孩子在與成人或同伴交往時攻擊性行為較多,對別人語言性攻擊和身體上的攻擊以及對他人所有物的攻擊,在家庭或幼兒園中是常見的現象。

這些不良心理若得不到及時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將影響孩子以後的發展,尤其影響其人際關係的建立。艾裏克森認為,青少年時期與社會不協調不同一的心理,應該歸因於兒童早期與社會不和諧的經驗。因此,培養和塑造幼兒的親社會心理顯得尤為有價值。這個問題向我們從事正規幼兒教育的教師們提出了強烈的挑戰,要求我們反思幼兒園教育和家庭教養的實踐,提出解決問題的具體措施。

二、應對策略

“親他性”這個概念由“親社會性”概念演化而來。親社會性指的是作為個體的人對親在的社會生活中的人和事物抱有認同、接受、寬容等積極的態度和情感。親他性是親社會性的一個方面,是個體對周圍生活中的他人具有喜歡、親近、關心、同情、幫助、撫慰、分享、包容等心理特徵的總和。幼兒的親社會性主要在與成年人、與同伴的直接交往中表現出來。

任何心理的發展都不是一個自然發生的過程,而是他人有意識影響或者主體主動接受外界影響的過程,基於這個基本原理,我們認為,幼兒親社會性的發展需要我們為幼兒的交往創設有益的周圍生活環境,並進行有意識的訓練培養。

(一)師長在日常生活中具有積極交往的行為

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揭示出,兒童品德行為的形成,人際交往方式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模仿習得,年齡越小對成人的模仿越多。因此,教師、家長在日常社會交往中的方式是幼兒早期學習社會交往的楷模,也許,孩子很少説出“我爸爸媽媽就是這樣做的”“老師就是這樣做的”之類的話來為自己的友好行為作歸因,但是,實際上,這種想法在他們的內心存在着,正如他們常常説:“老師説……”“爸爸媽媽説……”,可見師長的言行對尚缺乏主見的孩子來説是多麼重要。

教師家長應該時刻意識到,師長之間、與親戚朋友之間、與公共場所的臨時相關人之間説話的內容方式、行為所傳達的內心思想感情都能被孩子感受和領悟到,不知不覺被他學習到。有兩個典型的例子:冰冰的媽媽與奶奶的關係和諧,奶奶生病了,冰冰的媽媽問婆婆要不要喝水,冰冰也關心地問:要不要吃蘋果。可是,紜紜的媽媽與奶奶的關係很僵,常有意無意地流露出盼婆婆 “早死早好”意思,甚至惡言相加,奶奶生病了,紜紜高興地説:太好了,奶奶要死了。

所以,建議師長們在日常社會交往中努力做到與他人平等;待人和氣、熱情;為人大方、彬彬有禮;具有良好的溝通、理解、安慰他人的能力;對他人的優點善於讚賞,對他人的缺點要寬容……;與孩子平等交往,尊重孩子的感情想法。做孩子人際交往的路標。

(二)讓幼兒在人際交往中形成親他性心理

一句諺語説得好:“只有在游泳中才能學會游泳。”情緒心理學認為,“把情緒與某人、某事聯繫起來,就會對某人、某事產生相應的感情”[2],由此可見,幼兒只有在交往中產生愉悦的情緒體驗,將這種愉悦的情緒體驗與所接觸的他人聯繫起來,才能養成親他行為。為此,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幫助幼兒進行社會交往。

1、為幼兒創設獨立交往的機會和條件

首先,確立讓幼兒獨立交往的觀念。我們應該相信孩子有一定的交往能力和交往技巧,他們能與別人進行正常的交往;即使存在不足,交往失敗,正好為引導他提供了依據。所以,確立讓孩子獨立交往的觀念是至關重要的。

其次,為幼兒交往創設機會和條件。有些老師常有意讓幼兒做自己的小助手,如請幼兒給隔壁班的老師傳個口信;到食堂取個調羹;幫忙帶件東西給某個缺課的小朋友;去社區活動中心聯繫交一份活動計劃等等。小朋友在幫助老師工作中學會了怎麼表達,怎麼讓別人感到滿意;也能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信任,受到別人的誇獎而感到高興、愉快。一位有成功經驗的家長介紹到,在孩子很小的時候,他就讓孩子給隔壁的孩子送只蘋果,到樓上阿姨家借本書,向陌生人問路,請求別人幫助……長期的教育和訓練,造就了孩子交際能力很強,性格大方,熱情開朗,討人喜歡的良好個性。

幼兒能參與的具體的交往方式,可以分成:

(1)日常生活交往:這類交往的時間和空間、交往對象都極為廣泛,應該鼓勵幼兒積極地與家庭成員交往、與幼兒園或鄰居遊戲夥伴交往、接待和拜訪客人;必要的時候有監護地與陌生人交往,請幼兒買個小東西付付錢、問問路,都是既可行又很有益的方法。生活中,有些家長對孩子採取過保護的政策,不允許孩子到鄰居家、不允許接受他人好意的饋贈,不準與陌生人講話等,使得幼兒少了許多發展的機會。所以,我們認為,與其禁止孩子做什麼不如指導孩子怎麼做。我們真的應該讓孩子學會大膽地與他人説話,自己決定該不該接受他人的東西,自然地表達對他人的友善,使孩子能更好地接近真實的社會,適應社會。

(2)在遊戲中學習交往:遊戲是幼兒社會交往的主要形式,也是一種重要的學習形式。教師和家長可以為孩子們的共同遊戲提供必要的條件,使幼兒在遊戲中學習合作分享、學會建議商量、請求和拒絕、學會感謝和道歉。比如,會選擇遊戲夥伴;想玩同伴的玩具時,會事先徵求同伴的同意;衝撞了同伴,不經提醒會道歉;會表達自己的感情。只要教師、家長組織引導得當,無論是平行遊戲還是合作遊戲,對幼兒親他性心理的形成都具有激發意義。

(3)特定的交往活動:通過特別設計的幼兒交往活動,培養孩子的親他行為。幼兒園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徵設計的社會交際活動課程、有的電視台為孩子們舉辦的親社會性的活動等,都比較有助於孩子的發展。

2、運用情境訓練,教給幼兒基本的交往技巧

幼兒有強烈的交往願望,沒有基本的交往技巧,容易導致交往失敗而使孩子產生挫敗感,產生不愉快的體驗,所以,對孩子的交往技巧進行培訓是不可忽視的。

一般來説,人際交往是傳送信息和接受信息的過程,交往的質量依賴於雙方的語言表達技巧、表情動作技巧以及傾聽、理解對方、與對方共情的技巧。對於幼兒而言,幫助他們學會通過語言和表情動作合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學會傾聽理解對方是基本的教育任務。這就需要我們創設特定的情境,讓幼兒做到:

習慣説“你好”“阿姨早”等禮貌語言;

學會安慰別人,“你還疼嗎?”“彆着急,你媽媽會來接你的!”

學會表達對他人的讚賞,會説“你真聰明,你的畫畫太美了”;

學會請求,會説“請你、我可不可以、好嗎、能再説一遍嗎”等請求語;

學會拒絕、懷疑、反駁,恰到好處地説“我不想、不對吧、好象是、不是這樣的”等語言;

學會微笑着注視對方説話或聽別人説話;理解別人的意思以點頭或用其他方式表示。

但要注意避免成人化的技巧訓練,堅持兒童化的訓練原則。

3、為幼兒樹立同伴榜樣

隨着年齡的增長,幼兒對同伴的依賴增加,同伴行為對他們的影響力也相應增大。幼兒羨慕同伴的成功,羨慕同伴的良好行為方式,因而會自覺不自覺地學習模仿,爭取得到別人的讚賞和羨慕。

不過,有的家長持有這樣的觀點:害羞的孩子一定要跟活潑的孩子在一起玩,不能與文靜的孩子一起玩。這個觀點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完全正確。固然一般情況下,活潑的孩子良好的個性可能會帶動、感染害羞孩子的情緒,為害羞孩子所模仿;但另一種可能性,大家通常很少考慮到:如果不給活潑的孩子下達“幫助對方”的任務,“風頭”很可能完全被活潑的孩子搶去,致使害羞的孩子得不到任何表現的機會,結果達不到預想的目的。也許,跟文靜的孩子在一起玩,起步差不多,更容易協調。所以,關鍵的是讓孩子知道同齡夥伴的哪些行為是值得學習的,怎樣與夥伴友好共處的問題,而不是簡單選擇交往對象的問題。

(三)家園並重

從認識上來説,幼兒園教育對幼兒親社會心理的養成還是比較重視的,但由於種種原因,在落實和操作過程中,還存在各種弊端。比如相關課程內容狹窄、主題活動簡單化階段化、教師日常管理中缺乏與孩子的親切交流(放學後,讓沒被接走的孩子靜坐是普遍現象),如此等等,都應該加以改革。真正為幼兒的成長創設生動活潑的師-幼互動、幼-幼互動、師-師互動的交往氛圍。

幼兒園與家庭合作的方式很多,在此,本文不一一列舉,只提出兩個原則:①教師-家長互訪的時候,讓孩子一起參與談話,發表意見和看法。②做父母的應當同小孩子作伴侶[3]。

 三、關注幼兒的內部因素

首先,激發幼兒產生交往的勇氣和信心

幼兒的心智可塑性強,只要我們方法得當,多用鼓勵的語言,多用獎勵表揚的方法;少用打擊他積極性、壓抑他心情的語言,他們的交往積極熱情是比較容易調動起來的。另外,注意運用正向暗示的方法也是比較有效的,比如語言直接表述:“爸爸知道津紅想跟小朋友玩”“津紅會説得很清楚”;用行動和表情表述:當知曉幼兒想出去與小朋友玩時,父母微笑着點點頭,表示鼓勵;還有態度表述、誘導性提問等方法,不一一舉例。

其次,引導孩子體驗成功交往的愉快

可以説,幼兒對成功交往產生的愉快的體驗,是促使他繼續產生類似行為的強化物。“強化與隨反應即來的結果有關,主體對反應產生滿意的結果,就產生正強化;不能滿足需要或引起痛苦的反應,則是一種負強化,會使有關的行為減弱。”“應讓他們在良好行為與滿意的結果之間建立聯繫。”[4]所以,我們應該不要吝嗇對孩子的讚許。

同時引導孩子説出在與別人打交道後的情緒體驗,並與孩子產生共情和同感;進一步引導孩子回顧交往的過程,重新把體驗過的快樂情緒表現出來,將起到奇妙的強化效果。

讓每一個孩子都成為受歡迎的人!

人際交往心理4

富蘭克林深受世人的敬仰,不僅因為他是美國的開國元勛和傑出的科學家、政治家,更因為他一直被後人推崇為人類精神最完美的典範。下面看看富蘭克林教給我們的心理啟示。

一天,富蘭克林和年輕的助手一道外出辦事,來到辦公樓的出口處時,看見前面不遠處正走着一位妙齡女郎。也許是她步履太匆忙,突然腳下一個趔趄,身體失去平衡,一下子就跌坐在地上。富蘭克林一眼就認出了她,她是一位平時很注重自己外在形象的職員,總是修飾得大方得體、光彩照人。助手見狀,剛要邁開大步,上前去扶她,卻被富蘭克林一把拉住,並示意他暫時迴避。於是,兩人很快折回到走廊的拐角處,悄悄地關注着那位女職員的動靜。面對助手滿臉困惑的神情,富蘭克林只輕輕地告訴他:不是不要幫她,但現在還不是時侯,再等等看吧。一會兒,那位女職員就站起來,她環顧四周,撣去身上的塵土,很快恢復了常態,若無其事地繼續前行。等那位女職員漸行漸遠,助手仍有些不解。富蘭克林淡淡一笑,反問道:年輕人,你難道就願意讓人看到自己摔跤時那副倒黴的樣子嗎?助手聽後,頓時恍然大悟。

行走在人生的旅途上,誰都會有“摔跤”的時候,當初的尷尬、狼狽,暫時的脆弱、痛楚也在所難免。這個時候,一個人最需要的是有一個獨自撫平創傷、恢復自尊的時間和空間。誠然,這世界需要愛,並因為愛而充滿希望。但當你向對方表達善意、施與關愛的同時,千萬別誤傷了對方的自尊,哪怕他是你最親近的人。富蘭克林説:彼此的自尊,是人際交往的底線。

人際心理:朋友間的楚河漢界

自我界限是指在人際關係中,個體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他人的責任和權力範圍,既保護自己的個人空間不受侵犯,也不侵犯他人的個人心理空間。

從心理髮展上看,自我界限是逐漸形成的。胎兒在母親體內,他感覺到他和母親是一體的,母親就是他,他就是母親的一部分。出生以後,雖然在肉體上與母親已經分開,但在心理上仍然是連在一起。沒有母親或母親的替代者,他一天也活不下去。

隨着孩子慢慢長大,與母親的心理距離也就越來越遠。成長的過程,也就是與母親在心理上分離的過程。分得越開,也就意味着成長得越好。遺憾的是,好多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形成一種與母親一部分分開、另一部分還連在一起的狀況,這是一種不完全的成長。換一種説法,就是:處於這種狀況的人,他的自我與母親之間的界限不清楚。

這種界限不清楚的狀況會投射到他的所有人際關係中。具體表現是:一方面,他會過多地在他人面前展露自己的內心世界,過分地渴望他人瞭解自己,並過度地依賴他人,希望他人在本來該自己做出決定的方面代替自己做出決定;另一方面,他會過多地想了解別人的內心世界,以便獲得與別人融為一體的感覺,還想別人依賴自己,希望參與別人即使是很私人化的決定,等等。

在自我界限不清楚的人的內心裏,總是存在着成長與不成長之間的衝突。成長的力量當然是十分巨大的。曾經有科學家做過植物成長的力量的試驗:用一些較薄的鐵條捆住小南瓜,小南瓜慢慢長大,輕而易舉就把鐵條繃斷了。然後逐漸增加鐵條的厚度,直到鐵條的厚度到了預計值的十倍時,才沒有被繃斷。植物的成長的力量都如此驚人,人的成長的力量就根本無法測量了。想想一個一歲的小孩能做什麼,再想想一個三十歲的男人能做什麼,就知道成長是怎麼回事了。

但是,不成長的力量同樣也是很大的。這是因為,不成長有很多的好處。第一個好處是安全。小孩在學步的過程中,走幾步就回頭,抱住媽媽的腿,那是為了安全;再長大一點,打開自己家的房門,看見有陌生人走過,把門一關,又跑回來抱住媽媽,那也是為了安全。在孩子心中,只要與媽媽融為一體,就什麼都不怕了。這種心理會保持到成年,一個沒有充分成長的成年人,他會下意識地感到,只要跟另外一個人變成一個人,就會有安全感。自我界限就在這樣的過程中變得模糊不清了。成長從來都是以喪失安全感為代價的,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其重要性僅次於人對食物和性的需要,所以對安全感的追求,可以強大到與成長的力量抗衡的程度。

不成長或者説自我界限不清的第二個好處是,可以獲得想象的、虛假的温情。從生理的角度看,在我們用手觸摸邊界很清楚的物品,比如表面光滑的硬物時,我們的感受是它是它、我是我,較少有交流的體驗。但當我們觸摸一件軟的、毛茸茸的物品時,我們就會感覺到與該物品在某種程度上的融合和某種意義上的温情。心理上也是如此,在我們覺得與一個人沒有邊界的時候,我們就會自然地感到來自他的温情,即使這些温情是我們自己想象的,也可以暫時幫助我們抵禦人世間的風寒。

自我界限不清的第三個好處是,可以控制他人。當然,這種控制感也是想象的、虛假的。需要這種控制感的原因是,自我界限不清的人往往都不太自信,他不能肯定別人會對他好,所以需要控制他人的態度,這樣可以讓自己感到有信心一些。

大家已經看得很清楚,這些好處實際上並不是真正的好處。如果把安全感建立在他人身上,這樣的安全感是很不穩定的;假想的温情,隨着時間的推移,也會露出其本來的面孔,結果是更令人難以承受的冷漠;而假想的控制感,會使人覺得自己對他人有巨大的權力,這遲早會導致關係的破壞。不僅如此,在他控制別人的同時,他自己實際上也失去了自由,他時常會有被別人控制的感覺,言行舉止都會過多地考慮別人會怎麼想,就好像在為別人而活着。

只有成長本身會帶來真正的安全感。因為這種安全感是建立在自己的能力之上,所以它非常穩定可靠。當然,即使是一個成長得很好的人,也會需要温情,但是他所感受到的温情是真實的,不帶任何虛情假意。至於控制感,他可能根本就不需要(理性的控制除外,比如作為行政首腦對下屬的必要控制),他對自己有足夠的信心,別人對他的態度的好壞,對他的自信心沒有任何影響。

要在心理上劃清與他人的界限,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長久的努力。首先需要弄清楚的是,自己在哪些看法、情感和行為上與別人的界限不清楚。然後一條一條慢慢地在那些不清楚的地方畫上清楚的線。這樣做會有一些痛苦,但也會有更多的成長的喜悦。

自我界限清楚的人,並不意味着他不需要別人,也就是説,他並非在任何情形下都自己承擔一切,拒絕別人在情感上和行動上的支持。自我界限清楚意味着,一個人與他人接近,但沒有近到他失去自己的程度,也沒有近到把別人當成了自己的一部分的程度,他還是他,別人還是別人;與此同時,他也不會離別人太遠,不會遠到喪失愛自己想愛的人的`能力和可能性,在他真正需要的時候,他會從別人那裏獲得不虛假的安全感與温情。

即使在夫妻之間、父母與兒女之間、朋友之間,每個人也都應該有清楚的自我界限。那種消弭了自我界限的情感,遲早會對身處這種情感關係中的每一個人造成傷害。也許有人會説,在這樣親密的關係中把界限弄得那麼清楚,會不會使關係變得很冷漠?回答是不會。因為自我界限清楚,並不意味着沒有情感。而且,兩個都有着清楚的自我界限的人之間的情感交流,才是最深厚、最真實和最有價值的。

讓我們近一點吧,因為我們都互相需要,但也不要太近,不要近得分不清哪個是你,哪個是我;或者我們互相離遠一點吧,但是不要遠得在我們彼此需要愛的時候,聽不到對方的聲音。

人際交往心理5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説,它是主體雙方尋求需要滿足的心理行為表現。在社會生活中,個人必然與他人發生聯繫,產生交往的需要。

其一,人們往往通過他人而認識自己,這需要與別人進行交往;

其二,人們認識他人、認識社會及社會規範也需要通過與他人交往來實現,從而也實現個體的社會化。

所以,人際交往是一種相互作用的需要;這就要通過交往,利用一切機會表達自己的態度、看法。若沒有交往這一途徑,則個體的這種心理需要將得不到滿足從而產生恐懼、孤獨等心理疾病;其四,人們在共同的社會生活中也有通過交往交流信息、傳遞情感的需要。可見,人際之間的交往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和諧的人際交往可協調人們的認識、情感、行動、增進人們的瞭解,團結一致形成羣體規範,利於個體身心健康發展及個性良好發展。在由人組成的社會中,每個人都參與這種人際之間的交往活動但每個人的交際質量卻有所不同:有的人左右逢源、靈活應變,人緣廣結;而有的人捉襟見肘,處處受制,舉步維艱,人際關係很緊張。究其原因不外受到文化、社會及心理因素的影響。本文着重分析影響人際交往的心理原因。

就心理原因而言,人際之間交往活動常受到以下因素的影響:

一、認知偏差的影響按認知心理學的觀戰所為認知即認識。人生活在社會中,會產生對自我、對他人及對種種意義關係的認知。在人際接觸中,如果沒有正確的認知偏差,那麼就會影響人際之間的正常交往。認知偏差主要有兩種:對自我認知的偏差和對他人認知的偏差。

對自我認知的兩種偏差。一是過高評價自己,孤芳自賞:一是自我評價過低。自輕自賤。對自我的這兩種不正確認識都會影響人際交往。一般的説,人們大都不滿足自己的財富,卻很容易欣賞自己的聰明。孤芳自賞者正是過高評價自己,過分相信自己的聰明從而導致恃才傲物。對不如己者不屑一顧,惡語相向,以已之長量人之短,以已之聰明襯人之笨拙。或者對別人的所作所為和喜好漠然置之。不屑與之交流。如此待人,誰會與你交往?人們只會避而遠之。你雖處人羣卻倍感孤單。高估自己會影響交際,自我貶低亦如此。看不到自我的價值,自輕自殘,與人交往畏畏葸葸,認為自己這也不好;那也不行,沒有主見,看別人眼色行事,見到上級點頭哈腰,與同事交往,怕別人笑話,碰着鄰里總賠着小心,與朋友相聚,總覺得自己低人一截。這其實是自卑心理作祟,自卑則無自信,無自信則輕視自己,輕視自己則行為畏畏縮縮。神情暗淡,一臉小心,言詞唯唯諾諾。這類自輕自殘者,其實想以自己的行為來博取人們的同情,可事與願違。人們卻認為你太賤而不願與你交往。

對他人的認知偏差一是以貌取人,二是以成見待人,三是從眾,缺乏主見,人云亦云,沒有個性特色。這幾種認知偏差在人際交往中有不同表現。以貌取人常表現為第一印象。兩個素不相識的人首次見面所形成的印象即為第一印象。這種印象主要是來自對方表情、姿態、身材、以表、年齡。服裝等方面的印象,它在對人認識中有決定性作用。社會心理學實驗表明,人們對初次印象更容易重視,對後來獲得的信息往往不大注意或易忽視。第一印象好對以後的信息就會起到掩飾作用,產生正向優先效應,認為此人樣樣好,於是喜歡、信任他並與之接近;反之,不好的第一印象在以後的認知中就會更多地注意其缺點,甚至把優點也當作缺點,產生負向優先效應,對他人則樣樣看不顧限,於是排斥、疏遠、嫌棄他。這種只看表面不着實質的認知傾向容易造成對人認識的失誤,從而影響人際交往。在生活中常有"久聞其名,未見其人"的事,也是一種對人認知的偏差,可稱之為以信息取人。在很多時候,交往對方在未開始交往時,雙方或其中一方對另一方已掌握了某些信息,從而對對方形成一個先入為主的印象,也會造成認知上的偏差。

以成見待人在交往中常表現為暈輪效應和定勢效應。暈輪效應是將認知對象的某種印象不加分析地擴展到其他各方面去的印象。"情人眼裏出西施"即是典型。交際中,人們在認識人時,由於對方的某一特徵或某一行為使自己產生了突出印象,由此掩蓋了對此人其他特徵和行為的認識,於是得出整體只具有這些特點的錯誤判斷。見木不見林、一好百好,一壞百壞,造成對人認知的偏差,從而影響交往。定勢效應是指用一種固定了的人物形象去認知他人。如在一些年輕人看來,老年人固執保守,思想概化,舊框框多,缺乏改革、創新意識,當他們遇到某個老年人時,就會自覺不自覺地將其歸入此類;而老年人則認為青年人單純、幼稚,缺乏經驗,辦事欠穩妥,當他們遇到某個青年人時也會自覺不自覺地將其劃入此類。這種定勢效應若與認知對象的本質特徵一致,可簡化。縮短認知過程與時間,但往往也會導致認知者形成某種成見,陷入"物以類聚,人以羣分"的小圈子,妨礙交往的正常進行。從眾則是根據多數人的看法來確立自己的觀點或態度的一種現象。這種人缺乏主見,人云亦云,看人看事隨大流,沒有自己的觀點,不管別人的看法正確與否,一味隨聲附和。這樣認識人,結果導致認識失真,影響與他人的交往。

人際交往中,正確認識自己還要正確認識他人,知己知彼才能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同時對雙方交往的目的、內容、方法也要正確認識,否則交往最終也會中止。例如交往動機不良,為了達到某種個人目的,一旦目的達到,交往活動也隨之而結束。

二、情緒失控造成人際交往的障礙情緒,人們常稱之為情感的外在表現。

它在人際交往中極為重要。情緒隱藏在交際過程中,是一種心靈的無聲交談。交往中,若沒有良好的情緒狀態,則直接會影響文際質量。例如:在取得某些成績或被人羨慕的情況下,沾沾自喜,得意之色溢於言表,每遇他人唯恐別人不知,言語中洋洋自得,表情眉飛色舞,甚至教導別人該如何如何等,往往導致別人的反感而不願與之交往。與人交往,得意忘形不受歡迎,因為沒有人願與高傲狂妄的人合作共事。 同樣,失意忘形留給別人的印象也並不美好。生活中難免會遇到種種困難、挫折、不幸,一個人若愁腸滿腹,化形於色,那麼人們會認為你過於脆弱,缺乏自制,只會給予憐憫或同情,而不會把你作為知交為你分擔不幸。若遇不公正對待怒形於色,遷怒於人,人們只會認為你淺薄,缺乏內涵,那麼你連憐憫或同情也得不到,只會得到別人的輕蔑,又何談與人交往?

情緒表達沒有分寸同樣也會影響交往。例如不分場合、不看對象不顧輕重恣意縱情,情感反應過分強烈,就給人以輕浮、狂妄或動機不純等不好印象,讓人對你頓生輕薄之感而不願與你接近;反之,一個人若對喜、怒、哀、樂或對能引起情感共鳴的事無動於衷,反應冷淡,就會讓人覺得你冷漠無情。試想,一個人永遠是一副故作深沉的面孔,誰又願與你交往呢?

生活中到處充滿了矛盾,人們的交往活動同樣如此。當交際活動中有了矛盾時,急躁衝動,情緒失控,怒從心中起,惡向膽邊生,劍拔弩張,如此態勢,結果只會導致人際關係的惡化。

人際交往心理6

自負──這種人只關心個人的需要,在人際交往中表現得目中無人。高興時海闊天空,不高興時則不分場合亂髮脾氣,全然不考慮別人的情緒。另外,與別人初識時往往過於親密,講一些不該講的話,反而會使人出於心理防衞與之疏遠。——

孤僻──這種人孤芳自賞,只是認為別人世俗淺薄。克服孤僻的關鍵在於打破自己設置的心理障礙,敞開心扉,用坦蕩、真摯的感情去贏得別人的理解和友誼。——

多疑──這種人應拋棄成見,多與朋友開誠佈公地交流感情,樹立正確的認識能力,才能克服交往中的“無端愁緒”。

靦腆──靦腆有三種情況:一是生性內向、沉靜;二是由於過於自愛,過於重視自己的言行;三是在生活中曾遭受某種挫折,而變得消極被動。對第一種情況,要加強性格鍛鍊,對第二、第三種情況,要改變觀念,樹立生活的信心,並培養交際技巧。

自卑──自卑的人並不一定表現為能力差,相反是自己期望過高,不切實際,因此必然容易導致失敗。

干涉──這種人在與他人交往中,專門愛詢問、打聽、傳播、干涉他人的私事。這種人並不一定有什麼實際目的,只是以刺探別人的隱私而沾沾自喜。

角色固執──人的一生需扮演多種角色,不知道適時變通自己,就會形成社會角色固執。比如,有人在單位是領導,習慣向下屬發號施令,可把這個社會角色用在對待妻子上,妻子就不會買他的賬;用它來對待朋友,朋友更會認為他盛氣凌人,不值得交往。

人際交往心理7

目錄:

第一章:七大人際交往的心理要不得

第二章:職場必知的交際技巧

第三章:職場“菜鳥” 發泄情緒良方

我們在職場中的人際關係交往是必須的,但是有哪些要不得的人際心理呢?那麼下面我們來做個心理疾病測試吧,來檢測一下你的心理健康程度有多深!

七大人際交往的心理要不得

人際交往中,我們每個人都渴望和諧愉快的人際關係,不喜歡那種膚淺的不真實的“朋友”關係,因為這種關係不是建立在雙方真正的心理互動、情感交流的基礎上,而是各取所需或迎合他人的趣味的偽朋友關係。

社會心理學家經過跟蹤調查發現,在人際關係交往中,心理狀態不健康者,往往無法擁有和諧、友好和可信賴的人際關係,以及良好的人際心理。

在與人相處中,既無法得到快樂滿足,也無法給予別人有益的幫助。為了擁有和諧愉快的人際關係,社會心理學家歸納出以下幾種常見的不良心理狀態,請女性朋友在與他人交往中努力避免。

1、自卑心理

有些女性朋友因為容貌、身材、修養等方面的因素,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有自卑心理,不敢闡述自己的觀點,做事猶豫,缺乏膽量,習慣隨聲附和,沒有自己的主見。

在交流中無法向別人提供值得借鑑的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讓人感到與之相處是浪費時間,自然會避而遠之。

2、嫉妒心理

有人説嫉妒是女人的天性,尤其在與人的來往過程中,這點女性朋友要格外注意!

在和人的來往往往會出現以下情況,中對別人的優點、成就等不是讚揚而是心懷嫉妒,企望着別人不如自己甚至遭遇不幸。

試想,一個心懷嫉妒之心的人,絕對不會在人際交往中付出真誠的行為,給予別人温暖,自然不會討人喜歡。

3、多疑心理

朋友之間最忌諱猜疑,無端懷疑別人。有些人總是懷疑別人在説自己的壞話,沒有理由地猜疑被人做了對自己不利的事情,捕風捉影,對人缺乏起碼的信任。

這樣的人喜歡搬弄是非,會讓朋友們覺得她是搗亂分子避之不及。

4、自私心理

有些人與人相處總想撈點好處,要麼衝着別人的位子,要麼想從別人那裏得點實惠,要麼為了一事之求,如果對方對自己沒有實質性的幫助就不願意和對方交往。

這種自私自利的心理,容易傷害別人,一旦別人認清其真實面目後,就會堅決中斷與其交往。

5、遊戲心理

在與別人的交往中,缺乏真誠,把別人的友情當兒戲,抱着遊戲人生的態度,不管與誰來往都沒有心理的深層次交流,喜歡做表面文章。

當別人需要幫助時,往往聞風而逃,這樣的人無法結交真正的朋友。

6、冷漠心理

孤芳自賞,以為自己是人中鳳、天上仙,是人世間最棒的,把與人交往看成是對別人的施捨或恩寵。

自我感覺特別良好,總是高高在上,端着個架子,一副驕傲冷漠的樣子,讓別人不敢也不願意接近,自然不會擁有朋友的。

7、成見心理

對己自由主義,事事放縱;對人馬列主義,事事計較,而且極為刻薄。因為一件事情而對別人懷恨在心,心生怨恨,從此認定對方不值得交往。

這樣的人,在人際交往中往往容易走死衚衕,與事與人斤斤計較,朋友會越來越少。因為沒有一個人是永遠不犯錯誤的,不懂得原諒,就不會長久地擁有友情。

職場必知的交際技巧

1.問候時最好點名道姓。

邁進會客室的門,你的第一句話可能是:“你好,見到你很高興。”但這卻不如説:“李經理,你好,見到你很高興。”後者比前者要熱情得多。

2.若對方沒請你坐下,你最好站着。

坐下後不應掏煙,如對方請你抽煙,你應説:“謝謝。”把煙灰和火柴頭弄到地板上,是很不得體的。

3.不要急於出示你隨身帶的資料、書信或禮物。

只有在你提及了這些東西,並已引起對方興趣時,才是出示他們的最好時機。

當對方詢問你所攜帶資料中的有關問題時,你應給予詳細的解釋或説明。

4.主動開始談話,珍惜會見時間。

儘管對方已經瞭解到你的一些情況和來訪目的,你仍有必要主動開口。你可再次對某些問題進行強調和説明。也是禮貌的需要,也反映一個人的精神面貌。

5.保持相應的熱情。

在談話時,你若對某一問題沒有傾注足夠的熱情,對方會馬上失去談這個問題的興趣。

6.當憤怒難以抑制時,憤怒會使你失去理解他人和控制自己的客觀尺度。

它不僅無助於問題的解決,反而會把事情搞得更糟,應提早結束會見。

7.學會聽的藝術。

聽有兩個要求,首先要給對方留出講話的時間,其次要聽“聽話聽音”。

如對方首先講話,你不可打斷對方。應做好準備,以便利用恰當的時機給對方以響應,鼓勵對方講下去。

不能夠認真聆聽別人談話的人,也就不能夠“聽話聽音”,更不能機警、巧妙地回答對方的問題。記住:不論是社交場合,還是在工作中,善於聽是一個人應有的素養。

8.避免不良的動作和姿態。

玩弄手中的小東西,用手不時地理頭髮、攪舌頭,清牙齒,掏耳朵,盯視指甲、天花板或對方身後的字畫等,這些動作都有失風度。

9.要誠實、坦率,又有節制。

若在一件小事上做假,很可能使你的整個努力付諸東流。對方一旦懷疑你不誠實,你的各種不同凡響的作為都將黯然失色。

誰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完人。

因此,你可以坦率地談起或承認自己的缺點或過失。在評論第三者時不應失去體量他人的氣度。

10.要善於“理亂麻”,學會清楚地表達。

善於表達使人終生受益。講話不會概括的人,常常引起人們的反感:敍事沒有重點,思維頭緒混亂的人,常常迫使人們儘量迴避他。

一般來説,你若從沒有擔心過別人會對你的話產生反感,就意味着你已引起他人的反感了。

11.作一次音色和語調的自我檢查。

把自己要講的話錄音5分鐘,聽聽是否清晰,喉音、鼻音是否太重-語速怎樣-語調老成、平淡嗎?

如不滿意,改進後再錄一段聽聽。充滿朝氣的語調會使你顯得年輕。此功重在平時留心多練。

12.注意衣着和髮式。

第一次見面就給人一種不整潔的印象,往往會給你的自我表白投下陰影。

平時不修邊幅的企業家,在會見前應問問懂行的人,讓他根據你的年齡、體形、職業及季節等因素設計一下你的衣着和髮式。

13.如果對方資歷比你淺,學識比較低,你應格外留心自我優越感的外露。

當你介紹了自己令人羨慕的學位職稱等情況後,對方也得談到他的相應情況。

為了避免對方自愧不如,在介紹自己時你應該謹慎一些。對對方可以表示讚佩。過度的關心和説教應該避免,要表現出誠意和合作精神。

14.會見結束時,不要忘記帶走你的帽子、手套、公事包等東西。

告別語應適當簡練,剋制自己不要在臨出門時又引出新的話題,因為沒有理由認為告別才是會見的高。

職場“菜鳥” 發泄情緒良方

不要見人就發泄情緒

只對有辦法解決問題的人發泄不滿,是最重要的原則。

向同事或毫無裁定權的人發泄情緒,只能使你得到更多人的厭煩。

解決方式是:直接去找你可能見到的最有影響力的一位上司,然後心平氣和地與上司討論。假使這個方案仍不管用,你可以向更高層次的上司求助。

抱怨的方式同樣重要

儘可能以讚美的話語作為情緒述説的開端。

這樣一方面能降低對方的敵意,同時更重要的是,你的讚美已經事先為對方設定了一個遵循的標準。

記住,聽你情緒述説的人也許與你的事情並不相關,甚至不知道情況為何,如果你一開始就大發雷霆只會激起對方敵對、自衞的反應。

控制你的情緒

如果你怒氣衝衝地找上司表示你對他的安排或做法不滿,很可能把他也給惹火了。

所以,即使感到不公平、不滿、委屈,也應當儘量先使自己心平氣和下來再説。

過於情緒化將無法清晰地説明你的理由,而且還使得對方誤以為你是對他本人而不是對他的安排不滿,如此你就應該另尋出路了。

注意抱怨的場合

發泄情緒時,要多利用非正式場合,少使用正式場合,儘量與上司和同事私下交談,避免公開提意見和表示不滿。

這樣做不僅能給自己留有迴旋餘地,即使提出的意見出現失誤,也不會有損自己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還有利於維護上司的尊嚴,不至於使別人陷入被動和難堪。

結語:原來,在職場中的人際交往是很重要的。因此,在交際中我們要學會如何大方、得體的人際交往,這樣就不僅能給你的人際加分還能有利於你在職場中的發揮哦!

人際交往心理8

小張是大一新生,性格較內向,從來沒有住過校,從小都住在屬於自己的房間裏,進大學後與7名同學同住,在條件優裕的環境中成長的他,看不慣的是同寢室同學"不良"的衞生習慣,更不喜歡他們隨便的作息制度,尤其不喜歡他們的高談闊論,總之,看誰都不順眼。由於內向的他本來就不擅長與人溝通,再加之看不起那些同學,於是,就以獨來獨往來減少與同學們的交往,時間一長,他發現寢室同學説説笑笑,進進出出都結伴而行,似乎視他不存在,他開始感到失落了,孤獨感油然而升,曾經多次萌發過主動與他們交往的念頭,可都事與願違。他回寢室時總覺得同學們都在議論他,對他評頭品足,還竊竊私語,一副嘲笑、鄙視的模樣,他覺得受不了了,想過換寢室,但沒有得到批准。

為了不和他們交往,他很少回寢室,只有睡覺時才回去,即使這樣避開他們,似乎還是沒有減少他們對自己的議論與不滿,他開始失眠,食慾下降,精神狀態越來越差,身體急劇消瘦,在寢室,話越來越少,甚至連笑聲都很少聽見,他感覺到聽課的效率也越來越差,最後終於病倒了。在住院期間,寢室同學輪流守護在病牀旁,看到那些平時讓自己反感透頂的同學都忙着照顧他,送水餵飯,就象自己的家人生病了似的,他的心被震撼了。他把內心的苦悶與孤獨告訴了他們,才知道原來一切都是自己"想"出來的,同學們只是覺得他不願與他們交往,並不知道由此引發了他內心如此大的震盪。

1、鬱因子與社交回避、社交苦惱顯著相關,在大學生心理諮詢中,我們常常遇到高

2、鬱低交往動機與交往水平的案例,尤其是社交恐懼症患者,多屬於抑鬱因子得分偏高的學生,改善社交認知,提高交往頻率,培養交往能力是降低抑鬱的有效措施,這也是團體輔導在改善交往障礙、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中效果顯著的原因。

3 、焦慮因子得分與社交回避、社交苦惱顯著相關,焦慮程度高的大學生在社交中往往表現為迴避的社交態度與行為或產生焦慮的情緒體驗,相反,社交回避與苦惱又常常是造成焦慮的重要原因,二者交互影響。

4 、恐怖因子得分與社交回避、社交苦惱顯著相關,在人際交往中,恐怖因子得分高的學生常表現為社交回避,即使不得已而發生的人際交往也常常讓他們感到苦惱,因為在交往中,他們常表現得較為自卑,缺乏自信,因而無法感受到人際交往的樂趣,極力迴避人際交往,再加之缺乏成功的人際交往的經驗與技能,處理交往過程中的問題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的訓練,造成交往的惡性循環。

5 、偏執因子得分與社交回避、社交苦惱顯著相關,偏執因子得分是本次測量得分陽性排列第二位的因子,表明大學生偏執傾向較嚴重。偏執的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常表現為交往面較窄,容易因為交往中的某些自認為重要的因素而影響交往的質量,傾向於自我中心,對他人的心理狀態與特點缺乏客觀的評價與理解,固執己見,既影響了人際交往的效果,更對心理健康起了明顯的負面作用。所以偏執是衡量一個人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

6 、在本次測量結果中,敵對因子與社交回避、社交苦惱沒有顯著相關,與我們的設想不相吻合,在諮詢實踐中,我們很自然地認為敵對因子得分高的學生必然會對社交抱回避態度,而在社交中的苦惱也較多,這可能與我們的選樣有關,但在人際信任與scl - 90各因子得分的相關比較中,人際信任與敵對顯著相關,人際信任低的學生敵對傾向明顯。這表明影響人際交往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是複雜而又交互影響的。

7 、在本次測量結果中,人際敏感因子得分與與社交回避、社交苦惱也沒有顯著相關,也是出乎預料的,仔細分析其中原因,可能正是由於對人際敏感度低才使得他們在人際交往中持順其自然的態度,對人際交往沒有太多的不切實際的期望與規劃,對社交很少表現出刻意的迴避與接受,也減少了因社交而產生的苦惱。在心理諮詢中,我接觸過不少因受大學生人際交往狀況的負面信息暗示,造成了人際過分敏感,而造成人際交往問題的案例。

從相關比較研究的結果,可以看出,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與人際交往水平是密切相關的,正如我們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人際交往輔導中所面對的諸多案例所反映的那樣,心理健康的大學生其人際交往相對正常,而人際交往異常是造成心理健康水平不高或下降的關鍵因素,尤其是大學生正處在心理上的第二次"斷乳"階段,人際交往幾乎是所有學生進入大學後面臨的第一課題,也是一大難題,所以一年級大學生表現出來的心理問題大多與人際交往有關,這種現象會持續到二年級,隨着年級的增加,到三年級後會有好轉,相對而言,高年級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較低年級大學生更高。

人際交往心理9

心理活動對於人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影響,在人際交往方面尤其如此。不良的心理認知與情感會扭曲個體對外界的認識,在這種消極的心理狀態之下個體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會遭受一系列不良的人際交往體驗,而這些不良的體驗又會反過來加重個體的消極心理狀態,從而形成惡性循環。當個體心理的消極狀態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產生嚴重的心理障礙,甚至導致其在行為上出現偏差。

當代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從小就缺乏和同齡人相處的經驗,加之現代社會整體浮躁,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比較疏遠,所以,高校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很容易出現消極的心理狀態,從而使自身的人際關係陷入困境。

一、當代高校學生人際交往中幾種常見的消極心理狀態

影響高校學生人際交往的不良心理認知和情感因素有許多,這裏主要分析其中最為常見的幾種。

首先,就是自負。自負可以説是當代學生普遍存在的一種不良心理狀態,其本質是當代學生對於自身的過高評價及產生的一系列的傲慢情緒,其實就是對於自我認識不清的一種表現,對自己的評價遠高於自我的真實水平。

這種不切合實際的自我評價源於後天成長的環境,因為當代大學生大多數為獨生子女,從小便生活在一種眾星捧月的環境之中,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過分偏向正面的評價,其本意是想鼓勵孩子,但過分誇大的評價會導致孩子慢慢出現自我評價過高的問題,久而久之,其自負的心理狀態就會變得根深蒂固。

伴隨自負而生的是一種高傲的心理,大有唯我獨尊、捨我其誰的態勢,在這種心理狀態的支配下,個人中心觀念的產生便顯得理所當然。有調查顯示,“10.94%的學生認為自己待人處事主要考慮自身的感受及自身的利益。28.61%的學生不喜歡配角工作,沒能佔據主導位置便會產生極強的失落感”。[1]

人際交往中涉及到許多個人與他人的利益問題,協調這種利益之間的衝突對於交往中的個體來説是極其重要的。個人中心主義者輕視甚至完全忽視這種協調的重要性,凡事以自我為中心,這樣的態度即便是一般的人際關係都難以維持,更談不上更深層次的交往。

其次,就是自卑。和自負恰恰相反,自卑者對於自身的評價遠低於實際的水平,並伴隨一系列消極的情緒體驗。自卑者對自我進行否定,忽視自己的優點,不斷壓低自己的價值。在人際交往中,自卑者也顯得極為消極、被動。

自卑的產生同自負一樣,主要源於後天環境的影響,家長的教養方式對於自卑情緒的產生往往有很大的影響。和過分誇讚導致孩子產生自負心理一樣,有的家長對子女過於嚴苛,因為某些原因總是傾向於對其進行否定,久而久之,導致子女形成膽小、懦弱的性格特徵,進而對自身的評價也變得消極、負面,自卑情緒由此產生。

事實上,許多自卑者都有着很強的自尊心,但是,這種自尊是極其脆弱的。自卑者為了保護自尊,往往會選擇與人保持一定的距離,因為在與人交往時,自卑者總會覺得他人的優點極為顯著,從而進一步感到自身的無能。久而久之,孤僻、冷漠的標籤就會貼在這類學生的身上,其自身的人際交往就會陷入絕境。

值得注意的是,自卑心理如果長久地存在,沒有得到很好的調節,最終就會使學生個體的心靈發生扭曲,進而對社會產生憤恨之情。

最後,還有一種心理值得我們注意,就是猜疑心理。所謂猜疑,即“個體根據自己的主觀推測而產生的對他人不信任的複雜情感體驗”。[2]

猜疑之心在當下高校學生中的存在是確定的,其實這也並不令人意外,在如今這個時代,社會上虛偽的人際交往可以説比比皆是。高校作為亞社會,不可能像一個密封的罐子一般與大社會相隔絕,社會的種種影響不論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必將給高校學生帶來心理上的衝擊,既然社會上虛偽的交往現象大行其道,那麼高校學生以一種警覺的防備之心面對校內的人際關係就是一件正常的事了。

親密的人際關係要求一定程度的自我暴露,但是,自我暴露意味着向另一個體展現自身的弱點,很有可能被另一個體所利用,最終對自己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為了避免這種傷害,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避免自我的暴露,但是,這要以犧牲親密人際關係的建立為代價。在這樣的狀態下,學生只能勉強維繫一般的人際關係,是不可能交到真正的朋友的,有調查顯示,“63%的學生感到交往困難,知心朋友很少”。[3]在這種情況下,當面對生活中的困境時,學生無法從交際中得到相應的支持,只能獨自面對。

二、針對不良心理狀態的應對策略

雖然造成人際交往困境的幾種心理因素主要源於學生兒時的生活經歷,尤其是年少時的家庭教養方式,但是,高校絕不能因此就對學生的消極心理狀態視而不見。完全糾正一個人從兒時起就逐漸形成的消極的心理狀態是非常困難的,然而,大學作為學生步入社會前最後一個教育環節,有責任、更有義務幫助學生改善其不良的心理狀態。

首先,高校應當開設相應的課程,使學生了解人際交往活動中種種不良的心理狀態,並對其危害性進行闡釋。同時,可以進行相應的輔導,指導學生不斷改善自我,對自身存在的消極心理情緒、認知進行糾正,使學生正確地認識自我,學會進行自我心理的調節與改善。

其次,高校應當逐步改變輔導員在大學生活中的角色。目前,大學輔導員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是扮演管理者的角色,但事實上,要想在大學期間更好地對學生的思想狀態進行輔導,更好的方式絕不是帶有命令式的説教,而是以一種平等的姿態,從專業的角度與學生進行交流。多數大學生在人際交往方面存在諸多問題,在心理上有許多的消極觀念和情緒,其實這些心理問題只要能得到及時、恰當的指導、排遣,完全是可以消減的。

最後,高校可以藉助現代網絡技術來指導、幫助學生解決其在人際交往中出現的不良心理狀態。學校可以利用自身的資源,開辦相應的校內網站,進行與消極心理狀態有關的知識的科普,並在版面上設置相應的問答欄,由專業的教師回答學生在人際交往中的種種困惑,排除影響其人際交往正常進行的消極心理因素。

誠然,高校學生作為相對成熟的個體,在許多方面,包括人際交往方面都有着自己的主見,高校教育工作者完全沒有必要像中國小教師那樣

過於密切

地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但也絕不能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問題視而不見。對於那些對學生的人際交往有着消極影響的心理問題,高校完全有能力、更有責任幫助和指導學生解決,放任自流、無所作為不是一個盡責的學校應當有的行為。

[參考文獻]

[1]李偉東,劉敏姬.大學生人際交往狀況調查與交往能力培育策略思考[J].青年探索,20xx(4).

[2]叢茂國.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及自我解決途徑[J].遼寧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xx(1).

[3]張明霞.大學生人際交往狀況調查及對策研究[J].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學報,20xx(6).

[4]田曉紅.大學生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誤區及調適對策[J].中南民族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xx(9).

[5]朱建平.大學生人際交往中的心理應激及其對策[J].黑龍江高教研究,20xx(7).

[6]孫鐵紅.大學生人際交往中的不良心理及消除[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xx(6).

人際交往心理10

一、精心設計教學活動,提高整個教學過程的有效性

為了讓學生體驗人與人交往的相互性,可以安排“支撐”活動:讓學生坐在椅子上圍成一個圓,前面的同學倒在後面同學的腿上,以此類推,然後撤掉所有人的椅子,讓大家靠着彼此的力量相互支撐。多數學生在第一次做這個活動時都會感到很神奇,當成功完成活動時,學生都能夠強烈地體驗到自己沒有倒下是因為有別人在支撐,同時自己也在支撐着別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是相互支撐的關係。為了讓學生了解人際吸引的因素和人際交往中的心理現象,可以安排“朋友樹”活動:讓學生畫一棵樹,再畫上果實,有幾個要好的朋友就畫幾個果實,並在果實上寫上好朋友的名字,然後思考與好朋友最初是怎樣成為朋友的,友誼持久的原因是什麼,思考後小組分享,最後進行歸納總結,達成課程目標。為了幫助學生學習感恩的態度,可以安排“互助之旅”活動:一部分學生用眼罩蒙上眼睛,然後讓其他學生引領着通過一系列障礙,蒙上眼罩的同學首先感到行走於障礙中的無助,再感受被人引領通過障礙的温暖,從而產生對引領的同學的感恩之心。活動後學生分享感受,並由此引發對更多人的感恩之心。為了引導學生積極解決生活中人際交往的困惑和問題,可以設計生活場景,讓學生來表演,將經過小組討論的解決辦法表演出來。這樣,對錶演的同學來説強化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對其他看錶演的同學來説,也是一個很好的學習過程。

二、積極調動學生自身的資源,不斷提高學生人際交往能力

教師要積極調動學生自身的資源,使學生在充分參與教學的過程中,不斷提高人際交往能力。人際交往問題是學生日常生活中出現最多的問題,也是心理健康課學習過程中學生最感興趣的問題。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可以針對學生的實際,藉助學生自身的資源,為學生的心理成長服務。比如,在培養愛的能力的教學中,可以先讓學生思考自己的戀人標準,並進行分享,從學生的分享中可以發現學生不同的戀愛觀,並可由此總結什麼是愛情,學習戀愛三因素論,使學生對愛情有進一步的理解。在探討愛的能力的內涵時,可以先讓學生討論幾個與戀愛相關的問題,如被一個異性喜歡怎麼辦,學生在討論過程中自然會列舉出不同的情況。被異性喜歡時可能自己也喜歡對方,也可能自己並不喜歡對方,對前者如何接受,對後者如何拒絕,學生自己的經驗中有好的或不好的應對方式,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愛的能力包括接受愛的能力和拒絕愛的能力。

三、結語

教師還可以推薦學生在課外閲讀相關書籍或觀看有關影視作品,推動學生進一步開展學習。

人際交往心理11

我們在生活﹑學習﹑工作中,要正視和解決不願交往﹑不懂交往﹑不善交往的問題,塑造自身形象,以積極的態度和行為對待人際交往,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

一、人際交往能力的含義:

社會交往能力是指妥善處理組織內外關係的能力。包括與周圍環境建立廣泛聯繫和對外界信息的吸收、轉化能力,以及正確處理上下左右關係的能力。

二、人際交往能力的種類:

(1)表達

理解能力表達理解能力意味着一個人是否能夠將自己內心的思想表現出來,還要讓他人能夠清楚地瞭解自己的想法,其次就是理解他人的表達。一個人的表達能力,也能直接地證明其社會適應的程度。

(2)人際融合能力表明了一個人是否能夠體驗到人的可信以及可愛,它和人的個性(如內外向等)有極大的關係,但又不完全由它決定,更多的是一種心理上的意味。

(3)解決問題的能力當前獨生子女的一大弱點是依賴性強,獨立性解決問題能力差,再加上應試教育的弊端,因而嚴重影響了學生的交往能力。

三、培養人際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人際交往能力就是在一個團體、羣體內的與他人和諧相處的能力,人是社會的人,很難想象,離開了社會,離開了與其他人的交往,一個人的生活將會怎樣?有人存在,必須與人交往。當我們走上社會的時候,我們會與各種各樣的人物打交道,在與人交往中,你能否得到別人的支持、幫助,這裏就會涉及到自身能力的問題。我以為,我們在校學習期間,就要培養自己與同學、與教師、與領導、與職工打交道的能力。與同學交談,可以論爭不同的學術觀點,可以談對社會現象的不同認識,在論辯中提高自己的思辯能力;與老師交談,可以交流讀書心得,理清不同的思想認識,可以從中受到啟迪;與領導交談,可以充分交流自己對問題的不同見解,也許可以鍛鍊自己在領導面前不怯場;與職工打交道,你可以瞭解到他的工作狀況和不同的心態。善於與人交際,你會從中學到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

四、人際交往是維護大學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徑

(1)人際關係影響大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狀況

處於青年期的大學生,思想活躍、感情豐富,人際交往的需要極為強烈,人人都渴望真誠友愛,大家都力圖通過人際交往獲得友誼,滿足自己物質和精神上的需要。但面對新的環境、新的對象和緊張的學習生活,使得一部分學生由此而導致了心理矛盾的加劇。此時,積極的人際交往,良好的人際關係,可以使人精神愉快,情緒飽滿,充滿信心,保持樂觀的人生態度。一般説來,具有良好人際關係的學生,大都能保持開朗的性格,熱情樂觀的品質,從而正確認識、對待各種現實問題,化解學習、生活中的各種矛盾,形成積極向上的優秀品質,迅速適應大學生活。相反,如果缺乏積極的人際交往,不能正確地對待自己和別人,心胸狹隘,目光短淺,則容易形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壓力,難以化解心理矛盾。嚴重的還可能導致病態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時的疏導,可能形成惡性循環而嚴重影響身心健康。

(2)人際交往影響大學生的情緒和情感變化

處於青年發展期的大學生,正處在人生的黃金時代,在心理、生理和社會化方面逐步走向成熟。但在這個過程中,一旦遇到不良因素的影響,就容易導致焦慮、緊張、恐懼、憤怒等不良情緒,影響學習和生活。實踐證明,友好、和諧、協調的人際交往,有利於大學生對不良情緒和情感的控制和發泄。

(3)人際交往影響大學生的精神生活

大學生情感豐富,在緊張的學習之餘,需要進行彼此之間的情感交流,討論理想、人生,訴説喜怒哀樂。人際交往正是實現這一願望的最好方式。通過人際交往,可以滿足大學生對友誼、歸屬、安全的需要,可以更深刻、更生動地體會到自己在集體中的價值,併產生對集體和他人的親密感和依戀之情,從而獲得充實的、愉快的精神生活,促進身心健康。

五、人際交往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保證

(1)人際交往是交流信息、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

現代社會是信息社會,信息量之大,信息價值之高,是前所未有的。人們對擁有各種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要求,隨着信息量的擴大,也在不斷地增長。通過人際交往,我們可以相互傳遞、交流信息和成果,使自己豐富經驗,增長見識,開闊視野,活躍思維,啟迪思想。

(2)際交往是個體認識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

孔子曾説過: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人際交往,可以幫助我們提高對自己的認識,以及自己對別人的認識。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彼此從對方的言談舉止中認識了對方。同時,又從對方對自己的反應和評價中認識了自己。交往面越寬,交往越深,對對方的認識越完整,對自己的認識也就越深刻。只有對他人的認識全面,對自己認識深刻,才能得到別人的理解、同情、關懷和幫助,自我完善才可能實現。

(3)人際交往是一個集體成長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人際交往是協調一個集體關係、形成集體合力的紐帶。而一個良好的集體,能促進青年學生優良個性品質的形成。如正義感、同情心、樂觀向上等都是在民主、和睦、友愛的人際關係中成長起來的。良好的人際關係還能夠增進學生集體的凝聚力,成為集體中最重要的教育力量。人際交往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互動。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是積極向上的,反之,不利於個體的全面健康的發展。

六、如何培養人際交往的能力

人際交往的核心部分,一是合作,二是溝通。培養交往能力首先要有積極的心態,理解他人,關心他人,日常交往活動中,要主動與他人交往,不要消極迴避,要敢於接觸,尤其是要敢於面對與自己不同的人,而且還要不怕出身、相貌、經歷,不要因來自邊遠的地區、相貌不好看或者經歷不如別人而封閉自己,其次要從小做起,注意社交禮儀,積少成多;再次要善於去做,大膽走出校門,消除恐懼,加強交往方面的知識積累,在實際的交往生活中去體會,把握人際交往中的各種方法和技巧。另外,要認識到在與別人的交往中,打動人的是真誠,以誠交友,以誠辦事,真誠才能換來與別人的合作和溝通,真誠永遠是人類最珍貴的感情之一。

七、人際交往的原則

(1)平等的原則:社會主義社會人際交往,首先要堅持平等的原則,無論是公務還是私交,都沒有高低貴賤之分,要以朋友的身份進行交往,才能深交。切忌因工作時間短,經驗不足,經濟條件差而自卑,也不要因為自己是大學畢業生、年輕、美貌而趾高氣揚。這些心態都影響人際關係的順利發展。

(2)相容的原則:主要是心理相容、即人與人之間的融洽關係,與人相處時的容納、包含、以及寬容、忍讓。主動與人交往,廣交朋友,交好朋友,不但交與自己相似的人、還要交與自己性格相反的人,求同存異、互學互補、處理好競爭與相容的關係,更好的完善自己。

(3)互利的原則:指交往雙方的互惠互利。人際交往是一種雙向行為,故有"來而不往、非理也"之説,只有單方獲得好處的人際交往是不能長久的。所以要雙方都受益,不僅是物質的,還有精神的,所以交往雙方都要講付出和奉獻。

(4)信用的原則:交往離不開信用。信用指一個人誠實、不欺、信守諾言。古人"有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的格言。現在有以誠實為本的原則,不要輕易許諾,一旦許諾、要設法實現,以免失信於人。朋友之間,言必信、行必果、不卑不亢、端莊而不過於矜持,謙虛而不矯飾詐偽,不俯仰討好位尊者,不藐視位卑者顯示自己的自信心,取得別人的信賴。

(5)寬容的原則:表現在對非原則性問題不斤斤計較,能夠以德報怨,寬容大度。人際交往中往往會產生誤解和矛盾。大學生個性較強,接觸又密切,不可必免產生矛盾。這就要求大學生在交往中不要斤斤計較,而要謙讓大度、剋制忍讓,不計較對方的態度、不計較對方的言辭,並勇於承擔自己的行為責任,"做到宰相肚裏能撐船",他吵,你不吵;他兇,你不兇;他罵,你不罵。只要我們胸懷寬廣,容納他人,發火的一方也會自覺無趣。寬容克制並不是軟弱、怯懦的表現。相反,它是有度量的表現,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潤滑劑,能"化干戈為玉帛",贏得更多的朋友。

八、人際交往的技巧

(1 )記住別人的姓或名,主動與人打招呼,稱呼要得當,讓別人覺得禮貌相待、倍受重視,給人以平易近人的印象。

(2)舉止大方、坦然自若,使別人感到輕鬆、自在,激發交往動機。

(3)培養開朗、活潑的個性,讓對方覺得和你在一起是愉快的。

(4)培養幽默風趣的言行,幽默而不失分寸,風趣

而不顯輕浮,給人以美的享受。與人交往要謙虛,待人要和氣,尊重他人,否則事與願違。

(5)做到心平氣和、不亂髮牢騷,這樣不僅自己快樂、涵養性高,別人也會心情愉悦。

(6)要注意語言的魅力:安慰受創傷的人,鼓勵失敗的人。恭維真正取得成就的人,幫助有困難的人。

(7)處事果斷、富有主見、精神飽滿、充滿自信的人容易激發別人的交往動機,博得別人的信認,產生使人樂意交往的魅力。

九、要有效地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要有效地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可循兩方面入手,一是對社會情境的辨析能力,二是提高對其他人心理狀態的洞察力。

(1)對環境的辨析能力

對環境的辨析能力要有效地達到社交目標,便要因應情勢而作出相應的行為。社交環境瞬息萬變,交往的對象亦有不同的特質,要適應不同社交環境、人物,便非要有精鋭的觀察和認知能力不可。一個人如果能夠對情境間的細微不同之處加以區分,往往更能掌握社交環境的變化而做出合宜的行為,以適應不同性質、千變萬化的環境。

(2)對別人心理狀態的洞察力

洞察別人的心理狀態也是社交能力重要的一環。一些人看到別人的行為時,不嘗試去了解對方做事時的處境和感受,便馬上從別人的行為去判斷對方是一個怎樣的人。這種重判斷而輕瞭解的取向,是社交能力發展的一大障礙。

要增進個人的社交能力,一方面要提高對自己及別人的需要、思想、感受的洞察力,另一方面亦要細心觀察不同的情境和人物,分辨其中不同之處並加以理解分析,以加強對千變萬化的社交環境的掌握。雖然心理學家認為社交能力是可以訓練提高的,但要真正的提高社交能力,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亦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成功與否還是取決於一個人的動機、決心、努力與恆心。

人際交往心理12

人際交往是人們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之一,自我的發展、心理的調適、信息的溝通、各種不同層次需求的滿足、人際關係的協調,都離不開入際交往。每一個人,都希望善於交往、都,希望通過交往建立起和睦的家庭關係、親屬關係、鄰里關係、朋友關係、同學、同事關係……而這些良好的社會關係可以使個人在温馨怡人的環境中愉快地學習、生活和工作。但在實際的交往過程中,總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盡如人意之處,影響了人際交往的正常進行。

在來訪者當中,最常提到的問題如:“我怎樣才能使別人喜歡我?”,或者“怎樣才能消除自卑感?”,還有“怎樣才能正確認識自己和他人”等等。還有人會問:“我為什麼體會不到人際交往的快樂?”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表明,那些在人際交往中頗受好評,很得“人緣”的人一般具以下特點:樂觀、聰明、有個性、獨立性強坦誠、有幽默感、能為他人着想、充滿活力等等,當然,不是説這些特點都具備才能有好的人際交往。而那些在人際交往中不太受人歡迎的人也具有以下幾個特點:自私、心眼小、斤斤計較、孤傲、依賴性、自我中心、虛偽自卑、沒有個性等等。有了以上的參照標準,大家就可以對照自己,揚長避短。當然,在人際交往中,最主要的是坦誠,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人,不能喪失掉自我。阿諛奉承,隨聲附和並不能換來良好的人際交往。

如何在人際交往中正確地估價自己和別人。古語説得好: “人貴有自知之明”,何為“貴”,為何“貴”,貴,説明其難。正確地認識自己的的確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錯誤的自我估價中,對交往妨礙最大的,莫過於自卑和自傲。

自卑,即對自己的知識、能力、才華等作出過低的估價,進而否定自我。自卑的人在交往中,雖有良好的願望,但是總是怕別人的輕視和拒絕,因而對自己沒有信心,很想得到別人的肯定,又常常很敏感地把別人的不快歸為自己的不當。有自卑感的人往往過分地自尊,為了保護自己,常表現得非常強硬,難以讓人接近,在人際交往中變得格格不入。

自卑心理源於心理上的一種消極的自我暗示,很多心理學家指出,自卑感和本人的智力、受教育程度、所處的社會地位等因素無關,而僅僅是對“自己不如他人”的確信。所以,要克服和預防自卑心理,首先要敢於正視自己的不足。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缺點。對於一些不可改變的事實,如相貌、身高等等,完全可以用別處的輝煌來彌補,大可不必自漸形穢。 其次,要正確地與人相比,自卑心重的人往往很善於發現他人的長處,這本身不是壞事,可是他老是用別人的長處和自己的短處比,不是激發起奮起直迫的勇氣,而是越比越泄氣,從而貶低、否定自己,以偏蓋全。其實,人各有所長,自己不可能事事都強過別人,反過來也一樣。見賢思齊應當鼓勵,這其中還有一個量力而行的問題,所以,要防止和克服自卑感,還要注意不可對自己提出過高的要求,在選擇目標時除考慮其價值和自身的願望外,還要考慮其實現的可能性。與其追求那些不切實際的東西,還不如設立一些較為現實的目標,採用“小步子”原則,不斷地使自己得到鼓勵。最後一點,要鍛鍊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要因為一次失敗而一蹶不振,或因自己某一方面的過失而全盤否定自己。

自傲與自卑相比,也源於錯誤的自我估價,自傲者喜歡過高地估計自己,在交往中表現為妄自尊大、自吹自擂、盛氣凌人,而且不願和自認為不如自己的人交往。這樣的人當然不會受到別人的歡迎。自傲者一旦受挫,往往會較為自卑。自傲者要學會尊重別人,善於發現別人的優點,這樣才有利於客觀評價自己,還要學會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否正確地認識和了解他人,同樣 關係到人際交際能否順利進行。要走出對他人認知的心理誤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不以第一印象作為取捨判斷的標準。第一印象,也 就是第一次對人知覺時形成的形象,它往往最深刻,而且常會成為一種基本印象而影響對他人各方面的評價。俗話説,先入為主,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人們很重視給別人的第一印象,但也該看到,第一印象得之於較短時間的接觸,又無以往的經驗作參照,主觀性、片面性較強。所以,一定要注意其消極的一面既不能因第一印象不好而全盤否定,又要防止被表面的堂皇所迷惑。“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這樣的例子也屢見不鮮。要練就一番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本事,在長期的相處中全面、正確認識和了解他人。

第二,不因一時一事評價人。某人剛犯了一個大錯誤,於 是就有人發現,他從來就不是好人。這是近因效應在作怪。在較為長期的交往中,最近的印象比最初的印象更佔優勢,這是一種心理慣性。由於這種慣性的作用,人們往往會以最近的印象來評價人。另外,還有所謂“光環”效應,某人的一種優點、優勢放大變成了籠罩全身的“光環”,甚至原來的缺點也被掩蓋或者蒙上了一層奪目的光彩。這種對他人認知的最大失誤就在於以偏蓋全。“借一班而窺全豹”並不總是適合於一切人和事,個別和局部並不一定能反映全部和整體。在人的諸多行為或性。格特徵中抓住某個好的或不好的、就斷定他是好人、壞人,無疑是幼稚的。恰當地、全面地認知他人,就要克服説好全好,説壞全壞的絕對化方法。

第三,切莫先入為主,第一印象固然是一種先入為主,除此之外,在我們的頭腦中,總有一些先在的,得之於各種途徑的觀念,並常常以此來評價和判斷他人,因為這樣做所耗費的心理能量最少,也就是説,它最省事。但是,圖省事往往會造成一些認知偏差。什麼美國人開放,英國人保守,商人精明世故,農民老實本分……。這些説法雖與某些人的特徵相吻合,但絕不是個個如此,還要“具體問題具體對待”。人如其面,各各不同,不能用概念來衡量人,把人簡單化。

為什麼有的人不能從人際交往中得到快樂?人是社會的動 物,人際交往是我們每個人的一種需要。在人際交往中,過分留心、處處算計、總怕吃虧上當,這當然得不到快樂。可以説,這樣的人還沒有領悟人際交往的真正內涵,因此他無法體驗到交往中的快樂。倆人互相交換一個蘋果,還是一人一個蘋果,倆人互相交換一個主意,一人就有了兩個主意,這個例子是交往露內涵的一個體現。此外,交往的意義還在於增大個人的心理空量問,減少彼此的心理距離,建立“我們感”。這些都是人的一種心理需要、社會需求。

消極的情緒,如不快、痛苦、憤怒、失望等,會影響人際交往的正常進行,這點不言而喻。這些消極情緒的產生,可能來自某種壓力、或者受挫、或是某種喪失。每個人都要學會在生活中對付這些不良情緒,這也是個人成長的一種重要表現。現代社會主張個性獨立,人際交往也日益複雜,如果説在一些場合,或和某些人的臨時性的交往需要一些表面的客套、應酬,那麼,建立和發展深入持久的人際交往,最重要的是坦誠相見、表達真實的自我。“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友”,人們並不喜歡那些假扮的聖人。當然,如果是自己身上存在着明顯的缺點,理應努力克服和改正。人們在人際交往中不斷審視、認識自己和他人,不斷領悟人生,這是人際交往的內涵之所在。

人際交往心理13

人際交往心理學目前已經告一段落,自從學了這一門課以後,感覺獲得了不少有意義的知識。現就這些知識談談我的看法。

在還沒有接觸這一門課的時候,我對於人際交往的認識還是非常簡單的,認為和老師同學以及其他人的日常交談就是人際交往了。但是自從學習了人際交往心理學之後,我發現這真的不是一門簡單的學問,可以説他是最複雜也是最有用的一門學科。下可以改變人們對一個人的看法,把人人疏遠的人轉變為人見人愛的好人;上可以在交際圈裏遊刃有餘,將成功的道路鋪得更加平坦。

其實在中國的古代,孟子荀子告子世碩就有着對人性的不同看法,無論哪一種説法都有一定的道理。這可以説也是人際交往心理學的起源。人際交往實際上是指的是人與人之間在心理與行為上的互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與人之間在內心和情感方面的全部交往。而人際關係則是指人們在交往過程中的必定在情感上產生的一定的結果與積澱。

原先我在日常生活中認為如果兩個人之間產生了激烈的爭執,那麼這兩個人是無法進行溝通的。可是在學習了人際交往心理學之後,我瞭解到不同的意見之間的爭論也是一種有效的溝通手段,但是具體溝通是否完整還是要看傳遞的信息是否被接受和理解。我也學習到了言語溝通的藝術,比如從各個方面與角度尋找話題,直接進行提問,鼓勵對方説下去等等。我也學習到了傾聽的藝術。傾聽是我們後天學習到的能力,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聽只是一種被動的消極的與生俱來的能力的展示,而傾聽則是一種積極的主動的用心去接受和體會的美妙能力。什麼是傾聽的藝術?理論上來説是全神貫注地聽別人説話,邊聽邊概括要點,鼓勵對方把話説下去,善於聽出對方的言外之意。但是要做到極致還是需要不斷地練習。

人際交往心理學中還有各種豐富的理論和效應,比如皮格馬利翁效應,暈輪效應,刻板印象等等。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細心觀察就能發現這些理論與效應無時無刻不在被我們日常的交往中被證實,一次又一次地上演。

在人際交往心理學中還有很多很多值得我們去深思和理解的內容,在此就不便一一贅述了,我認為在學習完人際交往心理學後,我一定能在未來走得更遠。

人際交往心理14

一位哲人説過:“沒有交際能力的人,就像陸地上的船,永遠到不了人生的大海”。人們學習知識進入社會,瞭解自我,獲得新生和愛情,都是在人際交往中發生的。沒有與別人的交往,人類就無法生存。

當前,我國加快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大滾滾而來,各種機遇和挫折也紛至沓來,面對這種激烈的競爭和日益增大的社會心理諮詢壓力,人們就更需要嗇交往的數量和質量。培根在《論友誼》中寫道:“如果一個人有心事卻無法向朋友訴説,那麼他必然成為操作自己身心的人”。因此,在現實生活中,無論有多麼強的能力,多麼好的條件,如果沒有良好的的人際關係,既無法取得的成功,也不會得到生活的幸福和身心健康。對於如何都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不少的人則感到迷茫,他們往往抱怨自己運氣不好,怨天憂人,認為自己周圍生活圈子晨好人太少,無法進行滿意的交往,實際上,這是因為他們的交往活動存在着千萬的。這些主要有:

1、自私、自鋇,人際交往中的功利上:

有的人大與別人交往時處處從自己着想,只關心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強調自己的感受,把別人當作自己達到的目的、滿足私慾的工具。不尊重生他人的價值和價格,漠視他人的處境和利益。在交往中,日中無人與同伴相聚時,不顧場合,也不考慮別人的情緒,自己高興時,高談闊論,手舞足蹈高興時,由抑鬱寡歡或亂髮脾氣。這種人在交往中,缺乏對自己的正確認識,無論他們多麼精明,掌握了多少交往,永遠也不會與人建立牢固、持久的良好人際關係。只有好些心地善良,待人以誠,能設身處地為別人着想的人,才可獲得摯友。

2、冷漠、孤僻、人際交往中的封閉性:

有些人在與別人交往時,總喜歡把自己的真實思想、情感和需要掩蓋起來,在他們看來,人世一切是那麼無聊,令人厭倦、平淡、無意義。他們往往缺少一種孤傲處世的態度,只注重自己的內心體驗,他們的行為和習慣有時令人難以理解。這種人交往的失敗就在於在心理諮詢上建立了一道屏障,把自我封閉起來,無法與別人溝通。因此,他們只有嗇自我的“透明度”,敞開自己的心扉,用熱情、坦誠去贏得別人的理解。這種合適的自我坦露可以增加一個人的吸引力。

3、自卑、多疑,人際交往中的戒備和敵以性:

在生活中,有些人缺乏對自己的正確評價,往往對自己過於苛求,估計太低。如有些青年人感到自己的身體、相貌缺乏魅力,或感到自己能力欠缺,產生自卑心理諮詢,然而事實上,他們並不一定是沒有魅力、能力差,或事業成就低下者反則是自己期望過高,不切實際,對別人的廣告過於敏感,總是認為別人看不起自己。其實,在他們深層的心理諮詢體驗裏則是自己看不起自己,他們害怕挫折、失敗,特別是在權威、強者或一些強詞奪理的人面前,總是感到手足無措,有時則表現出一種戒備和敵對情緒。往往先在自己的思想裏,設想別人對自己的不滿,然後在生活中尋找產東真實的證據。有時則把一些無中生有的事實強加於別人,甚至屈解別人的善意,長此下去,他們就人把自己的交往範圍限制在父母、家庭這樣一個小圈子中,有的則會產生厭世心理諮詢。對於這種人,必須對一個清醒的認識,新生自我,接受自己,無論與任何人交往都要做到不亢不卑,既不取悦別人,以博得好評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更不需要在別人面前顯示自己,炫耀自己,以提高自己的身價。

價值正是在於自身,並不隨別人的評價而改變。這樣,就能漸漸消除多疑凡理,從而獲得多數人的尊敬。

人際交往心理15

一、自卑心理

有些人容易產生自卑感,甚至自己瞧不起自己,缺乏自信,辦事無膽量,畏首畏尾,隨聲附和,沒有自己的主見。這種心理如不克服,會磨損人的獨特個性。

二、怯懦心理

主要見於涉世不深、閲歷較淺、性格內向、不善言詞的人,由於怯懦,在社交中即使自己認為正確的事,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卻不敢表達出來。這種心理別人也能觀察出來,結果對自己產生看法,不願成為好朋友。

三、猜疑心理

有些人在社交中或是託朋友辦事,往往愛用不信任的目光審視對方,無端猜疑,捕風捉影,説三道四,如有些人託朋友辦事,卻又向其他人打聽朋友辦事時説了些什麼。結果影響了朋友之間的關係。

四、逆反心理

有些人總愛與別人抬槓,以説明自己標新立異,對任何一件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説好,我就認為壞;你説對,我就説它錯,使別人對自己產生反感。

五、作戲心理

有的人把交朋友當作逢場作戲,朝秦暮楚,見異思遷,處處應付,愛吹牛,愛説漂亮話,與某人見過一面,就會説與某人交往有多深。這種人與人交往只是做表面文章,因而沒有感情深厚的朋友。

六、貪財心理

有的人認為交朋友的目的就是為了“互相利用”,見到對自己有用、能給自己帶來好處的朋友才交往,而且常是“過河拆橋”。這種貪圖財利,沾光別人的不良心理,會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損害。

七、冷漠心理

有些人對各種事情只要與己無關,就冷漠看待,不聞不問,或者錯誤地認為言語尖刻、態度孤傲、高視闊步,就是“人格”,致使別人不敢接近自己,從而失去一些朋友。

異常心理會阻礙一個人的社交關係的發展,所以大家要避免這些異常心理,以免影響社交,不能結交到朋友,最終讓職業生涯和生活質量都會受到影響。同時要認識到處理好人際關係的關鍵是要意識到他人的存在,理解他人的感受,既滿足自己,又尊重別人。下面有幾個重要的人際關係原則:

1、人際關係的真誠原則。真誠是打開別人心靈的金鑰匙,因為真誠的人使人產生安全感,減少自我防衞。越是好的人際關係越需要關係的雙方暴露一部分自我。也就是把自己真實想法與人交流。當然,這樣做也會冒一定的風險,但是完全把自我包裝起來是無法獲得別人的信任的。

2、人際關係的主動原則。主動對人友好,主動表達善意能夠使人產生受重視的感覺。主動的人往往令人產生好感。

3、人際關係的交互原則。人們之間的善意和惡意都是相互的,一般情況下,真誠換來真誠,敵意招致敵意。因此,與人交往應以良好的動機出發。

4、人際關係的平等原則。任何好的人際關係都讓人體驗到自由、無拘無束的感覺。如果一方受到另一方的限制,或者一方需要看另一方的臉色行事,就無法建立起高質量的心理關係。

標籤:人際交往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