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生活經驗

淺談青少年的人際交往恐懼症

我們可以看到,在網絡或社會媒體中,不少年輕人存在着一種人際交往的困擾,他們感覺社會複雜,難以處理人際關係和融入社會生活,變得越來越厭煩和現實的人交往,尤其缺少和長輩的必要的交流和溝通。這樣,一種“宅”的文化開始相當流行,一些年輕人越來越依賴互聯網上的社羣認同感,而面臨現實交往的困難。但現實的交往又是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僅僅依靠網絡其實不足以應付現實生活。你在學校有老師同學,工作中有同事,家庭裏有父母,社會上有種種關係,這些都不是網絡可以替代和轉換的。這種現象其實也從反面印證了最近的一些現象,如有關職場和人際關係的書非常流行,而諜戰劇如《潛伏》被當做人際關係和職場的教科書。這些其實説明了不少年輕人對於人際交往和社會關係的複雜的態度。一方面畏懼交往,覺得別人精明,過於利己,對自己缺乏起碼關愛和理解,不能料及自己的心理和生活,難以溝通。由此也產生對於社會的抱怨。同時也出現惡性循環,由於交往能力不足,自己的現實處境難以改觀,對社會的期待和夢想難以找到支點,變得消極失落,產生“抱怨文化”,形成互聯網中的一種氛圍。但另一方面卻又必須和他人在現實中交往,也希望這種交往對於自己有所幫助,期望自己在現實中被人們理解和欣賞,受到關注和認可。兩種情緒其實交織激盪,普遍地存在於80後、90後的年輕人之中。據我在微博上觀察,這種情況表現得確實很強烈。而成年人也往往抱怨年輕人過於自私,缺少關懷他人和現實地和人交往的能力,因此做不好工作,無法融入團隊。

淺談青少年的人際交往恐懼症

由於80後、90後是獨生子女的一代,本來就缺少兄弟姐妹從小的交往,同時中國的中國小的學業壓力較大,對於參與社團活動,建立社會交往的訓練和要求不多。往往是學習好,一好遮住一切問題,對於青少年的心理活動或正常交往能力沒有關切。家長對於孩子往往過度寵愛和關切,青少年的日常生活處於缺少對於社會現實狀況的基本理解和認識的狀況。這其實使得青少年缺少人際交往的基本的訓練。這其實也包含着我們在一般的教育或家庭生活等領域裏存在的價值觀教育和傳播的`一些問題,值得我們思考。

人際交往,基於人對於現實生活中人性的必要的理解和認知,如果對於人性缺少起碼的理解和認知,人際交往就會出現困難。年輕人對於社會缺少經驗,缺少現實的瞭解是難以避免的,在社會中出現調適不良也是一個幾乎必經的階段。建立對於社會的較為客觀的理解,對於人情世故有更多的體認,也是必須的。這既需要有現實的交往經驗,如學校裏的社團活動,鄰里親戚之間的較多交往,朋友長輩之間的有效互動等等的積累,也需要一般性的對於人性的複雜性的較為客觀的知識和禮儀等方面的修養。前者是實踐,後者是觀念,兩者都還需要但我們在這兩方面的培養中都有所不足。我們的青少年缺少更多的交往的實踐,也缺少必要的對於人性的客觀性的理解。而後者對於他們的心智發展確實會形成一些觀念上的障礙。

我們對於價值觀和人類社會的一般的表述往往偏於理想化,這當然是必要的,也是社會必須的價值追求,對於青少年進行這一方面的教育無疑是不可缺少的。但我們卻還缺少現實的生活中的一些人際交往的方式的傳播,往往用過於理想化的方式理解一般的社會和人性,這就會造成青少年的往往用過於理想的方式看待社會,一旦進入社會發現人際交往的方式其實並非非常理想化,就會極為失落,產生對於社會的憤懣。如我們多強調社會對於青年的關愛,缺少對於青少你回饋社會的教育,這就使得他往往用非常高的價值標準要求社會和他人。但覺得社會達不到,就覺得自己可以標準更低,表現得相當自私和偏執。同時,我們僅僅告訴年輕人理想化的價值觀,如為人無私奉獻,當然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社會追求的理想。但這反而使一些年輕人認為社會和家庭應該對他無私奉獻,而他則僅僅索取。他們不瞭解一般情況人際交往需要有來有往,需要互相關心,而不是單方面的。同時,我們的教育不注重區分中西的不同價值觀之間的差異也造成了一些問題。如中國常常是父母對孩子極度奉獻,但也要求孩子通過“孝”來充分回報。但西方價值往往是父母有限養育,孩子也有限回報。兩種價值都可以有效運行。但現在不少年輕人對於父母要求無私奉獻,連住房等成年人自己的事情都要求父母解決。這是傳統的價值。一旦要求他為父母盡孝,他有從西方價值説無法回報。同時如對於他人和社會要求中國傳統式的對他關懷,但他自己則以西方式的獨立人格為理由拒絕回饋社羣。這樣在不同的價值觀之間只選擇對於自己有利的方面的情況也在年輕人中客觀存在。對他人要求浪漫化理想化,對於自己要求現實化利益化。當然80後90後的年輕人有太多的優點和長處,這不需要強調。但人們批評和詬病的一些80後90後年輕人的弱點往往來自於此。

這些問題都要求我們對於年輕人蔘與社會和人際交往更加關切,一方面讓他們多參與社會生活,多接觸社會現實,多理解國情和社會的複雜性。另一方面,對於人性的複雜性也應該有更多現實的闡發和分析,在追求理想化的境界的同時,對於現實人性的表現有更多的體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