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實習

河南商報實習總結

實習2.56W

每個清晨,我都會在六點多鐘喚起睡意正濃的自己,簡單收拾,前往紫荊山報社;每個夜晚,我都會在七點拖着疲憊的身軀坐上72路公交,向母校返航。車窗外的燈紅酒綠伴着喧鬧的人羣,一個個穿梭的身影讓我茫然。一日日相似的場景,劃過眼簾,但是我絲毫沒有倦意。這就是我的實習,一段汗水糅合淚水的光輝歲月,一段註定讓我難以忘記、終身受益的時間軌跡。

河南商報實習總結

一、實習單位簡介

我於2010年3月15日~5月15日,在《河南商報》進行了為期兩個月的實習。《河南商報》是以經濟報道為特色的新主流都市報,形成了以"做有價值的新聞"為宗旨的全新媒體風格,在中原報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同時,《河南商報》有一羣富有激情和創造力的記者隊伍,記者年齡趨於年輕化,寫作風格輕鬆活潑,寫作語言通俗易懂,幽默詼諧。我有幸地被被配到了經濟新聞部,在這樣一份報紙、這樣的一個部門實習,讓我在短短兩月受益匪淺。

二、實習初期很"辛苦"

俗話説"萬事開頭難",我在《河南商報》的實習亦是如此。實習單位聯繫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經歷種種艱辛,3月13日下午,我們一行六人地到《河南商報》報到。到了報社,一切無從下手,看到忙碌寫稿的記者們,我也不敢去打擾,自己閒着沒事,就只能看報紙。起初幾天,對於這樣的生活我真的很難理解。我的價值怎樣才能在這裏體現?我怎樣才能引起關注?難道我要默默無聞,孤獨幾個月嗎?心中一片淒涼。

"好好看看報紙,對比一下幾家都市報都是怎樣寫稿的,隨後再給你們安排採訪任務"部門主任一席話才讓我吃了顆"定心丸"似的。

隨後實習中,在與實踐融合過程中,我開始經歷着一次次轉變。

小插曲1、人生中的"第一次"很悽苦

正式報到、上班的第一天是3月15日,在沒有得到安排的情況之下,我只身來到"3.15"活動現場,開始了人生中的一次新聞採訪。採訪一個比較"倒黴"的老大爺,他家在十年之內喝某品牌酒,發現了3次空瓶子事件。鬱悶的老大爺一骨碌把所有的委屈都説給我聽,我也在認真記着,因為不敢漏掉任何一個細節。回到報社以後,聽老師們在討論活動現場的事情,我也就主動迎上去,説了我的採訪。原本以為我的熱情會受到表揚,但部門主任卻説:"沒有收到分配不能隨便外出採訪!"

隨後,老師就把這個稿件給我去寫。我又打電話採訪了所謂的"業內人士",寫成了一個小稿。雖然受到老師好評,但是我卻高興不起來,因為我忘記了自己的身份,我是在實習。

這樣的一個事件讓我意識到:實習,就應該遵守工作單位的嚴格紀律和要求,把自己看做單位員工來約束自己,不能隨心所欲。外出採訪應首先得到老師的允許,或者事先知會領導。

小插曲2、會議新聞寫作要找"稿外音"

在3月18日我參與採訪了"全國質量技術監督工作會議"。一堆材料,一羣領導,一堆指示…不僅是稿件寫作,就連聽這樣的會議都讓我發愁,關鍵癥結所在就是我找不到"新聞點"。材料我是看了一篇又一遍,心裏總是琢磨着怎樣把裏面的內容全部寫進去,自認為這樣才不會顯得片面。

回頭發現老師在睡覺,其實是在假寐。我發現,當講話領導説到不是文字通告上面的東西的時候,老師突然就來了精神。只見他趕緊坐起來,筆不停地記着。隨後老師對我説:"我們是都市報,就應該思考讀者需要知道什麼,他們想知道什麼。會議新聞的文件上面一般不出來新聞,真正的新聞一般來自領導"脱稿"的東西。"那次老師回去寫了名為《再評中國名牌,上帝説了算》1500字左右的稿件,稿件內容來自於領導脱稿的部分,並且極具社會指導意義,引起了強烈反響。第二天對比《大河報》發現,他們播發的只是簡單的文件上面內容的綜合,發了一個短消息,實習總結《《河南商報》實習總結》。如此來看,深度自然而知。

插曲3、知識欠缺、速記太慢導致"斷續採訪"

實習初期,我的採訪任務一般是會議新聞,跑遍了工商、質檢、税務、科學技術、工商聯等口,在這些專業性比較強的採訪方向,我一直比較苦惱,因為缺少相關的知識,和被採訪對象聊不起來,所以難處新聞。同時自己記錄的速度比較慢,容易漏掉細節。在3月31日參加了省社科聯的"精神文明會議",會後相對當事人進行採訪,但是由於沒有事先準備,且不具有相關知識,最後在沒有問幾個問題的情況下,只能草草收場。回去後,也沒有寫成稿件,因為實踐不具有典型性和轟動性,所以嚐到了"出師不利"的苦果。

事後專門向老師求助,老師講:"外出採訪需要列採訪提綱,或者之前要有相關的知識準備,不然怎麼和人家聊到一塊?再提問時應該具有較強的邏輯性,不能隨心所欲,不然一張口人家就知道你"幾斤幾兩",不利於採訪,此外還要提高採訪記憶的準確性和速度。"

至此以後,在外出採訪之前我都會進行詳實的準備,一般採訪的過程都是在預期之內完成,稿件寫起來也顯得比較輕鬆。

三、實習是我大學的"第二課堂"

(一)、好新聞是一個精彩的故事

隨着實習的深入,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基礎上,我對於新聞稿件的寫作具有了更深層次的體會。書本上所講的東西對於實踐起到"提綱挈領"作用,但是真正決定實踐效果的,還是實踐中自我的無形提高。俗話説"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在報社實習也是這樣。王俊偉老師經常説:"新聞寫作要抓住新聞點,沒有新聞點,新聞就不足以立身。在採訪時候需要找到能吸引讀者的閃光點,不要搞大一統,什麼都裝進去。"

中國新聞社的王永記老師也教誨説:"新聞就是一個筐,蘿蔔白菜什麼都往裏裝。寫新聞稿件需要看你想寫成什麼樣子的,如果寫小稿,只需點出中心內容;如果想寫的長一點,就找點背景資料,多方求證專家意見看法;如果想寫成通訊,就找事件的切入點…"。

在實習初期,我寫500字的小稿件都覺得困難,明明沒有什麼東西怎麼寫得那麼多呢?還有就是遣詞造句的能力不強,寫的東西沒能生動展示事件本身。隨着時間的推移和老師們的'指點,我發現新聞寫作背景資料的準備是非常必要的。我們可以拿事件和以往情形的對比中找到新的變化,突出新聞點,像《河南上演"瘋狂的大蒜"河南大蒜一年價格上漲100倍》,這是在對比中發現的獨家新聞;同時稿件寫作要有感謝的勇氣,怎麼想就怎麼寫。要能講出生動的故事,讀者才願意聽,願意去看。記得有一次,我在採訪回來聲情並茂地給老師進行了講解,隨後問道老師"這篇稿件怎麼寫",殊不知老師説道:"你剛才是怎樣給我講的你就怎麼寫,那不是很生動嗎?"受到啟發的我就寫成了一片稿件。

(二)、新聞交際是一門"哲學"

在實習過程中,我需要處理很多層面上的關係,在報社裏邊需要處理好和記者老師們的關係,外出採訪需要搞好與被採訪對象(政府官員、企業法人、社會大眾等)的關係。

王老師教導,要懂得説話的技巧,通常在交談中就可以完成現場的採訪。在與社會普通大眾的交流中,老師沒有記者高高在上的感覺,而是一種謙卑的態度,總能在聆聽別人的問題之後給出合理的建議。同時也在歡快中完成採訪任務。這種做法直接影響了我外出採訪的風格。在走訪市場的過程中,我總能採取賀老師相似的方法和技巧,讓自己的採訪任務也在輕鬆融洽的環境下進行。外出採訪往往遇到飯局,我發現飯桌上的交流最能代表一個人的個性。王老師總能激活飯桌氣氛,讓我們的桌子在歡快的場景中就餐。這其中,就體現出了一個記者的修養和才學,因為和不同的認識交流都想做到得心應手,這就是體現新聞記者雜家的時候了。

新聞記者需要學習很多東西,很多門類,這是其他學科所不具備的特性。在複雜的社會中,新聞交際往往需要記者有自己的處事風格,並且這種風格能夠做到隨機應變,"見什麼人説什麼話"。新聞記者的個人修養直接決定着新聞稿件的質量以及個人魅力,這是一個需要用文字來傳情達意的職業門類。"殊不知,出門在外,一聲大哥、大姐不只能拉近多少感情!"

四、實習中的思考

認識一、學然後知不足

新聞實習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是把理論與實踐相互結合的過渡階段。在實習中,我總是感覺到知識的欠缺:理論修養不夠高,寫出來的東西不具有高瞻遠矚的意義;文學修養欠缺,稿件會顯得呆板沒有激情和文化底藴;藝術修養不行,對於文物、字畫等不具有鑑別能力,對於採訪來講沒有形成雜家的風度。

鑑於此,在實習中,我總會拿出課本進行"充電",學習採訪寫作技巧,同時認真翻閲幾家報紙,在對比總結的基礎上,來學習別人先進於我的東西。與此同時,圖書館借書閲讀和古詩文背誦也沒有間斷,在後期的寫作中,詩文的運用就顯得比較"信手拈來"了。

對策:多讀一些社會科學等方面的書籍,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吃透"黨一個階段的路線、方針、政策,再結合實踐中鮮活的事例來加強自我政治理論修養的提升;成為雜家,要不失時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多讀、勤記、善思考,注意總結生活中具有歷史閃光點的東西。

認識二、做新聞,必須做到細節真實,用事實説話!

新聞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新聞採訪與寫作必須把握新聞真實。在實習中,發現有些記者不外出採訪,通過電話瞭解相關問題,沒能第一時間趕到現場,見證真實。同時,在稿件寫作中,會發現有失公正真實的現象。例如,在四月初的時候,《大河報》、《東方今報》、《河南商報》同時對於一個有關車主捐款的事件進行報道。但是後來筆者在閲讀報紙時發現,同樣的一個車主、同樣的一輛車子,卻出現了不同的名字,一家説"奧迪A6",一家説"普桑",還有一家説"奧拓"。面對這樣的事情,我也蒙了頭。

試想,如果新聞記者到了實地採訪,並且見證了這樣的一個"事實&q

標籤:實習 商報 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