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實習

生態實習報告範文合集十篇

實習8.31K

在人們素養不斷提高的今天,報告十分的重要,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語言要準確、簡潔。寫起報告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生態實習報告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生態實習報告範文合集十篇

生態實習報告 篇1

20xx年3月,我來到東勝園林花卉公司實習,這裏是一家培育温室花卉的公司,佔地面積500㎡,有經理一人,副經理三人,組長10人,園藝花卉培育員50多人。我們每天都要檢測温室温度和適度,適時為花澆水、育肥,對有病理現象的花卉進行營養液治理。這裏的實習讓我切實感受到園林花卉工作的艱辛和快樂,對花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實習目的

(1)通過花卉實習觀察植物園露地花卉和觀賞温室花卉識別與應用,實習華東花卉實習使學生在掌握東北地區露地花卉及温室花卉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充華東地區及華北地區花卉,同時擴充温室花卉的種類(擴充華南、西南地區植物)。使我們能達到社會需求,滿足畢業生服務去向。

(2)結合花卉識別聯繫花卉應用形式及特點,進一步熟悉花卉生長髮育與環境的關係;花卉的產地、氣候型與植物習性的關係;不同地域花卉選擇應用的特點。

(3)培養獨立考察、記載的實踐能力;

(4)通過實習,培養愛崗敬業、熱愛專業的目的。

(5)通過對花卉的實際應用形式的實習,培養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及其創新能力。

2、實習基本內容

通過對《花卉學》課程科目的學習,讓我們初步瞭解和掌握了有關於花卉植物的分類、生長繁殖過程、管理等相關知識,並初步瞭解到一些關於花卉產業的形成、進步與發展方向等市場信息。在幾次花卉學實驗和實習過程中,我們又親自體驗了有關花卉植

物種類的識別、花卉設施類型參觀、花卉種子的識別以及花卉的種子繁殖、栽培管理等過程,在實踐中對花卉學的相關內容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補充。《花卉學》與我們生態學專業有着密切的聯繫,通過本學期花卉學的學習,對花卉學有一些個人的收穫和>心得體會,現將其分類敍述如下:

1、花卉學的理解和花卉產業的意義 花卉學是以花卉植物為研究對象,主要研究花卉的分類,植物學性,生態學特徵,生長髮育規律,生長髮育與環境條件的關係,繁殖方法,栽培管理技術,栽培設施及病蟲害防治,花卉的裝飾與應用,>市場營銷等方面的基礎理論及操作的一門學科。 花卉產業發展到今天,使花卉的栽培意義更加重大,不僅美化了生活環境,改善了生態環境,豐富了了社會社會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生活,還促進了社會主義經濟建設。

2、花卉的分類 花卉的分類有利於鑑別和培育管理,但是花卉的分類需要我們對花卉學相關的學科有一定的瞭解,如園林美學,土壤學,植物學等。目前花卉的分類依據大體上有四種:

(1)按生活類型

(2)按觀賞應用特點

(3)按花卉的生態習性

(4)按花卉的原產地氣候特徵

3、環境條件對花卉生長髮育的影響 花卉栽培成功與否主要起決於花卉對環境條件的要求和適應性以及人們對環境條件的控制,影響花卉生長髮育的環境條件主要有:温度,光照,水分,土壤,營養元素,空氣。

4、花卉設施為了滿足花卉的生長髮育要求,花卉設施必須能提供給花卉適宜的環境條件,現在的花卉設施主要有:

(1)温室

(2)塑料大棚

(3)蔭棚

(4)其他設施,如加温、降温、通風、灌水等設施。

5、花卉的繁殖 花卉的繁殖分為有性繁殖,無性繁殖和組織營養三種,花卉種子繁殖, 採用盆栽方法具體操作步驟

(1)準備花卉用土,採用混合用土 ;

(2)用碎盆片把盆底排水孔蓋上,填入1/3碎盆或粗砂礫,其上填入篩出的粗粒混合土,厚約1/3,最上層為播種用(土,厚約1/3;

(3) 用木條將土面壓平實;

(4) 用浸盆法將土壤浸濕,多餘水分滲出厚,即可播種;

(5) 細小種子用撒播法,中大粒種子用點播法或條播法,播後覆土;

(6) 蓋上玻璃或報紙等,減少水分蒸發,並置於室內陰處;

(7) 注意維持盆土濕潤,幼苗出土後逐漸移。

3、實習體會:

為期8個月的實習結束了,我在8個月的實習中學到了很多在課堂上根本就學不到的知識,收益非淺。現在我對這8個月的實習做一個工作小結。

3.1在學習方面

通過此次實習,讓我學到了很多課堂上根本學不到的東西,彷彿自己一下子成熟了,懂得了做人做事的道理,也懂得了學習的意義,時間的寶貴,人生的真諦。明白人世間一生不可能都是一帆風順的,只要勇敢去面對人生中的每個驛站!這讓我清楚地感到了自己肩上的重任,看清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也讓我認識到了>文祕工作應支持仔細認真的工作態度,要有一種平和的心態和不恥下問的精神,不管遇到什麼事都要總代表地去思考,多聽別人的建議,不要太過急燥,要對自己所做事去負責,不要輕易的去承諾,承諾了就要努力去兑現。單位也培養了我的實際動手能力,增加了實際的操作經驗,對實際的技術工作的有了一個新的開始,更好地為我們今後的工作積累經驗。

3.2在工作方面

回想自己在這期間的工作情況,不盡如意。對此我思考過,學習經驗自然是一個因素,然而 更重要的是心態的轉變沒有做到位。現在發現了這個不足之處,應該還算是及時吧,因為我明白了何謂工作。在接下來的日子裏,我會朝這個方向努力,我相信自己能夠把那些不該再存在的“特點”抹掉。感謝老師們在這段時間裏對我的指導和教誨,我從中受益非淺。

我知道工作是一項熱情的事業,並且要持之以恆的品質精神和吃苦耐勞的品質。我覺得重要的是在這段實習期間裏,我>第一次真正的融入了社會,在實踐中瞭解社會掌握了一些與人交往的技能,並且在次期間,我注意觀察了前輩是怎樣與上級交往,怎樣處理之間的關係。利用這次難得的機會,也打開了視野,增長了見識,為我們以後進一步走向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3.3實習總結

實習期間,我從未出現無故缺勤。我勤奮好學。 謙虛謹慎,認真聽取老同志的指導,對於別人提出的工作建議虛心聽取。並能夠仔細觀察、切身體驗、獨立思考、綜合分析,並努力學到把學樣學到的知道應用到實際工作中,盡力做到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最佳狀態,培養了我執着的敬業精神和勤奮踏實的工作作風。也培養了我的耐心和素質。能夠做到服從指揮,與同事友好相處,尊重領導,工作認真負責,責任心強,能保質保量完成工作任務。並始終堅持一條原則:要麼不做,要做就要做最好。

最後,感謝這一段曲折的時光,感謝我所在的企業,感謝企業領導以及上司對我的重視和栽培,感謝我所遇到的同事們,你們一路給我幫助和支持,讓我在前進的路上充滿着激情和>勇氣!感謝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學院,讓我在四年時間裏認識到許多良師益友,讓我在知識的海洋中不斷吸取知識不斷的完善自己,感謝院領導們的英明政策,讓我有機會將自己所學的知識充分的運用到實踐中並在實踐中檢驗所學的真理,感謝各位輔導老師的辛勤付出與教導,給我無微不至的呵護,讓我在工作中振作起來並且找到迷失的出口。

生態實習報告 篇2

實習路線:逸夫二樓-燕南園-北大西門-蔚秀園-承澤園-海淀公園-六郎莊-北京城市綠化隔離帶-京密引水渠-頤和園南如意門-昆明湖南岸-頤和園北岸-頤和園東宮門-萬壽山北坡主要內容:

一。 關於尊重自然:就實習路途中所遇到的植被情況進行分析

二。 關於改造:就京密引水渠和海淀公園改造後羣眾的反響進行分析

三。 關於管理:就燕南園、蔚秀園頤和園的管理進行分析

四。 關於調查方法和問題:總結

XX年4月6日,李迪華老師帶領我們選修城市生態學課程的同學,進行了本學期第一次教學實習。本次實習首先在學校內進行觀察,然後從東門出發,經蔚秀園、海淀公園、六郎莊到達頤和園。途中,我們不僅見到了北大附近密集的居民區這些典型的城市元素,而且也經過了四環綠化隔離帶等自然氛圍濃厚的地區,這樣,我們既可以親身體驗城市環境與自然環境的差異與協調的共存,又可以通過採訪來了解城市中生活的居民對周圍生態環境的看法。另外,本次實習途經很多近些年發生巨大改變的地區,根據老師的講解和我們對周圍居民的採訪以及親自觀察,加以對比思考,我們也更容易發現目前城市生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城市居民更喜歡什麼樣的居住環境、周邊環境。我想這些對將來從事規劃師職業的我們來説,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在行進過程當中,有許多平時經常見到的事物,在實習這種特殊的情況下,卻突然間引起了我的很多感想,下面,就按照行進路線談一下本次實習中我的感想。

一。 關於尊重自然

首先,是圖書館東北角的那片三角狀草坪,雖然面積並不大,但是依地形自然而成的不太規則的形狀——類三角形——卻使它讓我心頭一震。在人工草坪剛剛興起時,偶爾見到一、二塊整齊的綠茵,還覺得有點賞心悦目,畢竟,少見的規則形狀讓人看了有一定的興奮感。然而,當所有的設計師都企圖用這種簡單的方式博取人們的這種興奮感、而使這種綠茵“雨後春筍”般的建設起來時,人們的這種興奮感卻被單調感和厭煩感所替代。(圖)類三角形草坪(a)的確,現在的綠地,基本都是刻意追求的正方形、圓形或者非常規則的多邊形,我很難想到除了單調以外的詞語來加以形容,於是我不禁想問:真的只有規則這一種選擇麼?不可否認,整齊的綠地讓現代化的城市更添亮彩,規則的形狀讓城市更有秩序,鍾愛這種綠地的人也有一定數量,因此,在市中心,特別是在繁華的商業區、政府機構的所在地,建設幾個整齊的草坪能夠把城市景觀點綴得更好。但是,一旦這一理念不加控制,使所有的草坪都變成了這樣一個形狀,上面所説的單調就來了。另外,現代社會緊張的生活節奏下人們繃緊的神經也需要大自然來調節,處處受到約束的思想也會渴望自由和靈活,然而“規則”在這種情況下是完全起不到作用的。所以,我覺得,在普通的地區,特別是以生活為主要活動的居民區,並不需要把大量的草坪“格式化”,只要把空閒出來的土地加以規劃,種上草籽,由居民自覺維護就可以了,這樣才能讓自然化最大程度的接近人類。

生態實習報告 篇3

1. 序言 森林羣落 物種多樣性 Simpson指數 Shannon-Wiener指數

物種多樣性是環境學中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它反映羣落或生境中物種的豐富度、變化程度和均勻度,也反映不同自然地理條件與羣落之間的相互關係。物種多樣性可以用來定量表徵羣落和生態系統的特徵,包括直接和間接地體現羣落和生態系統的結構類型、組織水平、

【2】發展階段、穩定程度、環境差異等。因此,物種多樣性在森林資源的合理經營、開發利用

和資源評價等方面有着極其重要、廣泛的應用。

松山森林植物羣落植物種類非常豐富,佔北京地區同類植物總數的49.8%。松山森林植物羣落分佈環境特殊,經過多年環境變遷保存下來,豐富的物種多樣性有可能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松山森林植物羣落的物種多樣性就有這不可忽視的作用。

2. 實習地點的自然地理概況【1】

2.1 地理位置

松山自然保護區位於北京市延慶縣西北部,燕山山脈深處的軍都山中,距市區90餘公里。地理座標為東經115°44′-116°34′,北緯40°16′-40°47′。1986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森林生態系統類型的自然保護區。總面積4 660hm2。其中核心區面積1 819hm2,緩衝區面積1 263hm2,實驗區面積為1 578hm2。區內野生動物資源豐富,植被茂密,有脊椎動物180多種,有維管束植物700餘種。保存比較完好的天然油松林50多公頃。

2.2 氣候

松山自然保護區處於暖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受地形條件的影響,與延慶盆地相比,氣温偏低,濕度偏高,形成典型的山地氣候,是北京地區的低温區之一。氣候的垂直分帶性比較明顯,從上到下可分為:海拔700-1000m的低山温暖氣候帶,海拔1000-1300m的中山下部温濕氣候帶;海拔1300-1800m的中山上部冷濕氣候帶;海拔1800m以上的山頂高寒半濕潤氣候帶。

保護區內小氣候具有多樣性和複雜性等特點,是地形差異性造成的。由於山谷的走向、寬窄不同,使氣温、降水有明顯的差別。西北部大莊科一帶多東西寬谷,因四面環山,夏季東南氣流下沉變幹,形成幹型谷地;在東南部的塘子溝,為南北狹谷,向南有一個開口,東南氣流在此受約 而沿迎風坡上升,形成地形雨,為濕潤型谷地。

2.3 土壤

土壤的形成和變化是在成土母質、氣候、地形、生物及時間幾個因素綜合作用下發生的。因此,土壤的種類、分佈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徵。松山地區的土壤隨海拔高度的變化可分為3種類型:

(1)山地褐色土:為低山帶的主要土壤。陰坡分佈於海拔900m以下,陽坡分佈海拔1200m以下。土壤特點集中反映在腐殖質含量減低。結構變壞,碳酸鹽受到淋洗,質地粘重。可分為3個亞類:①淋溶褐土分佈於山地中段;②典型褐色土分佈於山麓地帶;③石灰性褐土分佈於切割溝較多的深山溝谷。

(2)棕色森林土:在中山帶海拔900m以上的陰坡和1200-1800m陽坡。在1800m的林緣草甸植被下發育了生草棕壤。

(3)山地草甸土:分佈在海拔1800m以上地形平坦的山頂部。這裏山高風大,主要為草草甸。因草本植物生長繁茂,土壤經常處於濕潤狀態,有機質分解緩慢慢,腐殖質含量較高,表層達成15%以上。生草作用較強,在表土形成密積草根層。pH6-6.8。土層深厚,可達80m以上。腐殖質層呈黑褐色,厚達30-50cm。

2.4 植被

松山地處華北平原西北部深山區,具有華北地區暖温帶的自然景觀,在海拔1000m以上的中山地段,保存下來部分天然次生林,屬於地帶性的自然植被暖温帶落葉闊葉林,森林植被基本保持自然狀態,野生動植物資源比較豐富。松山保護區植物區系中有一定比例的熱帶成份,多為單種屬,第三紀地域植物。地中海中亞成分地屬很少,表明亞洲乾旱中心分佈的成分在該區有所滲透。松山自然保護區的植被分為5個植被型組,有6個羣系組,17個羣系,約25個羣叢。

3. 調查方法

3.l 調查方法

3.1.1種—面積曲線法

種—面積曲線法是根據植物種數與樣方面積的關係確定羣落最小面積。在擬研究羣落中選擇植物生長比較均勻的地方,用繩子圈定一塊小的面積。對於草本羣落,最初的面積為10cm×10cm,對於森林羣落則至少為5m×5m。登記這一面積中所有植物的種類。然後,按照一定順序成倍擴大,逐次登記新增加的植物種類。開始,植物種類數隨着面積擴大而迅速增加,爾後隨面積增加的種類數目降低,直至面積擴大時植物種類很少增加或不再增加。以樣方面積為橫座標、種類數目為縱座標,在座標紙上繪製種—面積曲線。此曲線開始陡峭上升,而後水平延伸,有時會再上升。曲線開始平伸的一點即羣落最小面積,它可以作為樣方大小的初步標準。

3.1.2點-四分法

無樣地法有許多具體的方法,其中以點-四分法(或稱中點四分法、中點象限法)應用最廣。點-四分法是植物生態野外調查的無樣地調查方法。這類方法(距離測定法)的特點是在被研究的羣落地段上隨機地選擇若干點,測定點與植株間的距離,以此為根據,推算出種在羣落中的數量特徵。由於無需設置固定面積的樣地,所以這類方法又稱為無樣地取樣法。

這裏需要説明的是,距離測定法都是針對森林羣落林木層的調查。但就羣落學的調查來説,對於森林羣落不僅要調查它的林木層,也要調查它的灌木層、草本層以及藤本植物。因而可隨機或系統地設置若干小樣方以記載灌木層和草本層等。

儀器工具:測繩、皮尺、羅盤、圍尺、測高器及木杆。

外業工作方法:在所要調查的羣落中,設幾條定距垂直線(藉助羅盤用測繩拉好),在垂直線上定距(如5m或10m)設點。通過各點再用木杆作一與樣線垂直的引線,即可分成四個象限。在每個象限內找與中心點最近的一棵樹,記錄樹種名稱,測定點樹距離、胸徑、樹

高及冠幅,共計測定30個點,每個中心點都要做四個象限。

3.1.3樣方法

樣方,即方形樣地,是面積取樣中最常用的形式,也是植被調查中使用最普遍的一種取樣技術。當然,其他形狀的樣地也同樣有效,而且有時效率更高,例如樣圓和長方形樣地。

樣方的大小、形狀和數目,主要取決於所研究羣落的性質和所預期的數據種類。因工作性質不同,樣方的種類很多,可分為以下幾種:①記名樣方—主要用來計算一定面積中植物的多度和個體數等。比較一定面積中各種植物的多少,就是精確地計算多度。②面積樣方—主要是測定羣落所佔生境面積的大小,或者各種植物所佔整個羣落面積的大小。這主要用在比較稀疏的羣落中。③重量樣方—主要是測定一定面積樣方內羣落的生物量。④永久樣方—為了進行追蹤研究,可以將樣方外圍明顯的標記進行固定,以便於以後再在該樣方中進行調查。

對於灌木層和草本地被層的調查,可在調查林木層的大樣方內,機械地設置若干個更小的樣方,對每個種的多度和蓋度進行點數或估測。

調查工具:測繩、皮尺、鋼捲尺、羅盤及2m杆兩根。

外業工作方法:⑴ 方法一:用測繩或皮尺在羣落中設置若干條平行線,在線上間隔3~5m等距設置25個樣方,調查灌木樣方面積為2 m×2m、草木樣方面積1m×1m。記載每種植物的名稱(不能確定名稱的採集標本)、株數、平均高度、生長狀況及分佈狀況等並記錄。⑵ 方法二:用測繩在羣落中圍出一個20 m×20m的樣方,用皮尺拉出樣方內的兩條對角線。在這兩條對角線上分別均勻地設置5個1m×1m、3個2 m×2m的小樣方,共計1m×1m的小樣方9個、2 m×2m的小樣方5個。在1m×1m的小樣方中調查草本植物,在2 m×2m的小樣方中調查灌木、幼樹及藤本植物。

3.2 數據處理方法

3.2.1內業計算及數據整理

⑴ 平均株間距離=平均點樹距離×2

⑵所有種的總密度(株/公頃)=100001000022(平均株間距離)2(平均點樹距離)⑶ 一個種的相對密度(%)=一個種的個體數×100 所有種的總個體數

⑷ 一個種的密度(株/公頃)=所有種的總密度×一個種的相對密度

⑸ 相對顯著度(%)=某一樹種的胸高斷面積和×100 所有樹種的總胸高斷面積

⑹ 頻度(%)=一個種出現的點數×100 樣點總數

一個種的頻度值×100 所有種的頻度值和⑺ 相對頻度(%)=

⑻ 重要值=相對密度相對顯著度相對頻度 3

⑼ 調查面積(m)=(平均株間距離)×4×調查點數

⑽ 胸高斷面積(m)=22 2全部胸高斷面積和×10000 調查面積

⑾ 胸高直徑(cm)=

3.2.2重要值計算

⑴ 株數j=4全部胸高斷面積和 調查點數4n

i125ij

⑵ 樣方面積和=4×25=100

⑶ 密度j=株數j/樣方面積和×10000

⑷ 相對密度j=密度j

密度

j1m×100 j

⑸ 蓋度和j=蓋度

i1

m25ij×nij ⑹ 相對蓋度j=蓋度和j×100

j蓋度和

j1

⑺ 頻度j=出現樣方數j×100 25

⑻ 相對頻度j=頻度j

頻度

j1m×100 j

⑼ 重要值j=相對密度j相對蓋度j相對頻度j 3

3.2.3種的多樣性計算

分別計算喬木層、灌木層、草本層的多樣性指數,並利用三個組的資料進行比較分析。在調查資料中分別植物種統計株數、重要值,計算每個種出現的株數概率和重要值概率並記錄。

⑴辛普森多樣性指數(Simpson’s diversity index)

多樣性指數 Ds1p

i1

ss2i

最大多樣性指數 Dmax1121()1Si1S

生態實習報告 篇4

學生姓名:

學 號: 專 業:

年 級:

指導老師:

福 建 農 林 大 學

林 學 院

一、實習目的

森林生態學是林學一級學科重要的課程之一,實習是學生掌握該課程的重要環節。實習目的在於使學生有一次接觸森林,感受大自然的機會,通過實踐環節促進學生對森林生態學理論知識的聯想和理解,學生通過參加教學實習能夠更好地掌握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並能更好地與實踐相結合,使學生加深對森林的認識,增強環境意識,不斷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增強學生對森林生態系統進行探索的興趣和思維的自覺性,強化森林生態學的基礎課教學,增加學生對森林羣落的感性認識,培養實際工作能力,訓練並掌握野外調查和研究的方法,併為後續的專業課學習和高年級的生產實習打下必要的理論基礎和掌握基本的實踐技能奠定基礎。

二、實習時間

三、實習地點

福建農林大學校園和福州國家森林公園,實習一週。

四、實習主要內容

(一)生態因子綜合測定

1.目的: 瞭解生態因子的時空變化規律,進一步加深認識生物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關係。

2、基本原理:生物所生存的環境變化多端,既有空間上的異質性,又有時間上的變化,同時因為不同生物的存在也同時影響其周圍的生態因子。本實驗通過對不同環境下墊面的主要生態因子的進行日動態觀測與測定,使學生在實驗課的基礎上,進一步學會利用幾種生態因子的測定工具,對幾種主要生態因子進行日變化的觀測和測定。

3、步驟方法:

(1)光強的測定

1、選取校園濕地公園、拓荒廣場、及後山相思林測定光照強度。

2、按照圖1的樣方配置在有林地內選擇測定點5個,在每個測定點分別10cm、50 cm、150 cm高度的光照強度(高度應一致),並記錄每次測定的數值(要求15分鐘內測定完畢),填入表1。

3、在不同時間段(每一時間段儘可能做到同時測定才具有可比性),在拓荒廣場和和濕地公園,隨機測定5個點,用照度計測定裸地的光照強度(1.50m),並記錄好每次測定的數值。

(2)温濕度的測定

與上述測定的地點相同,實施下述內容的測定:(拓荒廣場和濕地公園自行設計相應的表格)

1、大氣温度的測定

(1)羣落內外温度差異觀測

選定一處正常生長的植物羣落,在羣落內分為喬、灌、草三個層次高度進行觀測(注意各層應統一高度),各3個重複。羣落外選取1.5m高處進行測量。

(2)植株各部位温度觀測

選擇1-3株健康的全光照下生長的'樹木進行植物個體不同部位的温度觀測。觀測部位包括樹幹、葉、芽、花等。使用手持式點温濕度計進行3次重複測定,填入表3。

2、大氣濕度測定

在羣落內均勻選取5個點,在1.5m測定其濕度,同時在空曠無林地的1.5m高處,隨機選取5個點,測定空氣濕度,並記錄每次測定的數值。

(3)風速的測定

(1)在上述同樣的林地中,在測定光強相同的樣點上,在 1.5m的高處,分別在上述各時間段(7:00、9:00、11:00、13:00、15:00、17:00)用風速測定儀分別測定每點的風速。

(2)同時在濕地空園、廣場內,隨機選取5個點,測定每個點的風速,並作好記錄。

要求:1)三個地點儘可能做到同時測定

2) 每一個點測定的時間不要超過15分鐘

3) 每組上交一份原始數據

4) 在實習報告中不出現原始數據,而是基於原始數據經excel等軟件處

理形成直觀的表或圖形,並針對圖形或表而進行結果分析,運用所學的森林生態學知識進行合理的解釋。

(二)、羣落生活型譜分析

1、基本原理:

植物對外界環境適應而形成的生活形態。可以説生活型是不同種的植物由於長期生活在相同的氣候環境條件下,而在形態上所表現出相似的外貌特徵。

羣落的外貌決定於各種植物對外界環境適應而形成的生活形態,這種形態上的適應稱為植物的生活型(life form)。生活型的概念和劃分方法至今並未統一,最早和較廣泛採用的是丹麥植物學家瑙基耶爾(Raunkiaer,1934)的劃分方法。這一分類法是以植物更新部位(芽和枝梢)為基礎加以區分的,即根據植物在不利生長季節內,其芽和枝梢受到保護的方式和程度,將植物界中的全部高等植物劃分為五大類羣。

高位芽植物(Ph):高大喬木,灌木和熱帶高草,如喬木和大灌木,高位芽植物可以分成:大高位芽植物 (30m以上)、中高位芽植物(8-30m)、小高位芽植物(2-8m)和矮高位芽植物(2m以上);

地上芽植物(Ch):為芽稍出土表的平卧植物或低矮灌木,一般在25 cm左右,這類植物度過不良季節時芽位於地表,如灌木和半灌木,苔原植物和高寒植物;

地面芽植物(H):更新芽勉強地埋藏於土表,因而需要依賴於枯枝落葉或者積雪保護更新芽,這類植物度過不良季節時地上部分枯死,有生命的部分在地表,温帶地區的多年生草本,如苔草等;

隱芽植物(Cr):更新芽埋藏在土表以下或水中,所以受到良好保護,如根莖、塊莖、塊根、鱗莖、沼澤和其他水生植物等;

一年生植物(Th):當年完成生命週期,以種子方式過冬,所有其它部分的器官全部枯死。

生活型譜(Spectrum)

某一羣落的生活型譜(%): 羣落中某一生活型植物總的數量/全部植物種的數量100%。

Raunker通過比較世界不同植被區的生活型譜,得出以下4種植物氣候帶:一是潮濕地帶的高位芽植物氣候;二是中緯度的地面芽植物氣候(包括温帶針葉林、落葉林與某些草原);熱帶和亞熱帶沙漠一年生植物氣候(包括地中海氣候);寒帶和高山的地上芽植物氣候(李博等,20xx)。下表是世界各植物氣候帶植物生活性譜:

地區

高位芽植物氣候(謝爾羣島)

地上芽植物氣候(斯匹茨卑爾根)

地面芽植物(丹麥) 統計 種數 258 110 1084 生活型(%) Ph Ch HCr Th 616 1256 1 22 60152 73 5022 18 各種不同氣候區域不同羣落之間的生活型比較,可以給我們提供有關植物羣落與環境相互關係的重要信息。一般高位芽植物佔優勢的羣落,多分佈在温熱高濕的氣候條件下,更新部位暴露在外界不會受到低温或者乾燥氣候的危害;地面芽植物佔優勢的羣落,多分佈在氣候惡劣的環境下,或者具有較嚴寒冬季的氣候條件下;隱芽植物佔優勢的羣落,代表一種又潮濕又寒冷的環境,比如説高山上的雲冷杉林等;一年生植物佔優勢的羣落,一般分佈在氣候變化大,乾旱、寒冷的地區。

2、方法步驟:

根據最小面積調查過程中獲得的植物種類名錄,並查閲參考《福建植物誌》、《樹木學》等植物分類學相關資料,確定其拉丁名和生活型。並分別計算木荷林羣落的生活型譜。

(三)、羣落物種多樣性計算

多樣性指數計算和分析(Calculation of Biodiversities)

分別計算喬木層、灌木層、草本層的多樣性指數,並利用三個組的資料進行比較分析。

1、 Gleason指數:DG=S/lnA; Margalef指數:DG=S-1/lnN

2、辛普森多樣性指數(Simpson’s diversity index)

多樣性指數 s

Ds1pi2

i1

均勻度 EDsDsDmax1S

3、香農-威納指數(Shannon-Weiner index)

信息量 s

i1Hpilog2pi

均勻度

EHHHmaxlog2S

(四)、羣落重要值計算

1、基本原理:重要值是説明一個物種在羣落中的重要程度的參數,它由三個指標組成:相對密度、相對頻度和相對優勢度。羣落中不同層次(喬木層、灌木層、草本層)某一物種的重要值=(相對多度+相對頻度+相對蓋度)/3

2、方法步驟:

1)、運用樣方法調查各層次(喬、灌、草)植物種類、高度、胸徑、株數等基本信息。

2)、統計每個物種多度、頻度及蓋度等指標,分別計算相對多度、相對頻度及相對優勢度。

相對多度=每個種的個體數/所有種的株數×100%

相對頻度=每個種出現的樣方數/所有種出現的樣方數之和×100%

相對優勢度=每個種的胸高斷面積/所有種的胸高斷面積之和×100%(需列出以下表格)

(五)、種羣的空間分佈格局

1、基本原理:

種羣分佈格局是指種羣個體在水平空間的配置狀況或分佈狀態,反映了種羣個體在水平空間上彼此間的相互關係。一個物種空間分佈偏離隨機分佈時即產生格局。

2、種羣空間分佈格局計算(Calculation of Spacial Pattern)

分別不同植物種(此次實習我們以喬木層與灌木層重要值在前兩位的植物為研究對象)統計在每個樣方中的株數,記入種羣空間格局統計表,並用下式計算,得出每個植物種的分佈格局。

生態實習報告 篇5

一、東灘濕地公園

1、概述 東灘濕地公園毗鄰東灘鳥類自然保護區,也是國內唯一一處與候鳥保護區相鄰的濕地公園。建成的濕地公園二期草木豐茂,引來了不少珍稀鳥類。濕地公園二期專設了一個水涉禽招引區,園內種植了大量崇明當地土生土長的植被,如竹子、赤槐、烏桕、水葱、菖蒲等,這不僅形成了錯落有致的景觀,也為鳥兒帶來了棲息的佳地。從最新的監測情況來看,目前濕地公園內已經發現了112種野生鳥類,包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小鴉鵑、白胸苦惡鳥、黑水雞等,數量也很大。 濕地公園還將建設一個面積為6.3萬平方米的光灘,並在光灘上投放大量螃蜞等底棲動物,以吸引涉禽來此棲息和覓食,把濕地公園打造成一個鳥兒的天堂。

2、動植物羣落

東灘濕地植被屬於濱海鹽生植被類型,以蘆葦羣落為主的禾草沼澤是生物量最大的植物羣落。在沼澤向草甸過渡的植被一側,常有鴨跖草、馬蘭、茭白、空心鏈子草等雜草伴生其間。在羣落的低潮位,羣落交錯區,常見藨草、海三菱藨草、水莎草、糙葉苔草等植物混生。蘆葦植被呈斑塊狀分佈。隨着東灘向外滋長,蘆葦羣落亦有向外擴展成帶的趨勢。

3、遊憩功能

公園內設有影劇院、會議室、餐廳、

茶室、咖吧、農特產超市、科普展館和

科研實驗室等場館設施,可為廣大企業

客户提供包括遊園、休閒、餐飲、會務、

企業活動日、員工素質拓展和科普學習

等在內的諸多服務項目,更是實現企業

履行社會責任,承擔環境保護責任的首

選場所。

二、西沙濕地公園

1、概述

西沙濕地公園於20xx年9月19日成立,位於崇明島西南端,綠華鎮桃源水鄉與明珠湖大堤外側,總面積4500畝。它是崇明島國家地質公園的核心組成部分、崇明島國家地質公園紀念碑所在地,也是上海目前唯一具有自然潮汐現象和成片灘塗林地的自然濕地,還是上海市科委立項的濕地生態修復實驗基地。

2、濕地植物

西沙濕地的地質遺蹟和景觀主要有“河口潮灘地貌地質遺蹟”、“濕地地貌地質遺蹟”及濕地植被、鳥類、底棲動物等。園內主要保存着兩大類十七種典型的地質遺蹟,展示着世界第一大河口沖積島滄海桑田的地質景觀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文明。

西沙濕地與東灘濕地不同,周而復始的潮汐現象,是西沙濕地賴以生存的重要條件。

潮水一漲一落的時間平均為12小時24分鐘。因為潮汐,這裏形成了豐富的地形地貌,濕地中港汊縱橫,具有湖泊、泥灘、內河、蘆葦叢、沼澤等不同的濕地形態。另外,潮汐的漲落還孕育了濕地裏多樣性的動物,比如遷徙到來的候鳥和隨着潮汐而來的沙蟹。

3、濕地生物 西沙濕地有着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濕地共有種子植物46種,植物優勢種有蘆葦、野茭白、藎草、馬蘭、糙葉苔草以及人工種植的旱柳、落羽杉等,水塘中主要為狐尾藻、鞏草等沉水植物,邊緣為蘆葦、狹葉香蒲等挺水植物。

西沙灘塗濕地和植物資源地吸引了大量的鳥類,使其成為許多候鳥重要的越冬棲息地。目前記錄到的鳥類有26種,其中林灌叢活動鳥類14種,濕地環境活動鳥類11種,最為常見的有大白鷺、綠頭鴨、震旦雅雀等。

濕地的底棲動物高潮帶主要為無齒相手蟹和紅螯相手蟹,池塘中主要為梨形環稜螺、中華圓田螺與中國圓田螺。中潮帶區域以譚氏泥蟹、布氏類麂眼螺為優勢種。低潮帶區域以河蜆為優勢種,偶見齒吻沙蠶。

三、夢清園

1、概述

夢清園依偎着蘇州河,位於昌化路橋和江寧路橋之間,分為大魚島、人工濕地和夢清館三大部分。夢清館共有三層。第一層介紹蘇州河的地理位置以及上海的水利系統;第二層介紹古代和近代蘇州河的污染和對人類的危害;第三層介紹蘇州河的治理過程以及目前的狀況。

大魚島是蘇州河第一大島。島上有個觀景閣,其形狀為上海市花白玉蘭,所以也叫玉蘭閣。登上玉蘭閣,蘇州河的美景就盡收眼底了。

人工濕地好比一個大自然的過濾器,蘇州河的水就是從這裏流進夢清園後,進行全面水質改造的。整個濕地系統的能源全部來自太陽能和風力發電機,十分綠色環保。園內的植物也值得一觀,熏衣草、龍舌蘭、蝴蝶蘭、夾竹桃、蓮花、翠竹、葡萄等。這些美麗的花草樹木不但養眼,它們其實也是整個生態系統的一環。

夢清園中還有不少雕塑作品。比如入口處的“魚兒穿梭海浪間”,寓意夢想。公園內,連水管都被設計成為藝術作品。

2、水系分析

最近十年,作為一種成熟的水處理技術,人工濕地被全球各個不同發展狀況的國家採用,其中歐美國家由於起步早,處於領先水平。1990年,我國第一個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即白泥坑人工濕地處理系統建成,目前運行狀況良好。人工濕地建設在我國正處於加速期,其發展是和經濟社會發展相關聯的。國家統計局於4月28日公佈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城鎮化率接近50%,高速的城鎮化所引發的環境問題也更加尖鋭,其中就包括小城鎮的污水處理問題,而人工濕地能很好地滿足小城鎮污水處理的特定要求。結合實際情況和發展趨勢,人工濕地在生活污水處理方面將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此外,最近發達國家已經將重點轉移到利用人工濕地處理特殊工業廢水方面。我國也有一些專家學者在利用人工濕地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和城區區域雨水管理等方面做了相應研究,目前我國人工濕地工藝的作用及發展趨勢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①城市人工濕地生態公園;②小型人工濕地分散式污水處理;③非點源污染處理,其中又細分為農業面源污

染、城區湖泊徑流、城市內河治理和工礦廢水

處理等。在未來的污水處理事業中,人工濕地

將逐漸承擔起重要的角色。

人工濕地技術是一種新型生態工程技術,

近年來在我國各地的生活污水處理和水體生態

修復領域中得到了廣泛的推廣應用。人工濕地

技術的構成要素包括基質、植物、動物、微生

物和水,通過強化生物對污染物的降解作用,

來達到淨化污水的目的。與傳統的污水處理工

藝相比,其建設費用低,維護管理相對簡單,

運行管理費用較低,對氮、磷等污染物的處理

效果顯着,景觀美化作用明顯。

上海夢清園位於上海市蘇州河畔,佔地面

積8.6公頃,是20xx年完成的蘇州河綜合整治

工程一期重點項目,園內引入蘇州河水,通過

人工濕地生態系統對其完成淨化,再向外排出。

上海夢清園也是一個比較好的人工濕地處理

污水的實例。

夢清園做到了多目標結合,不僅側重於污水處理功能,還兼顧濕地系統的其他生態作用,能與景觀設計、園林綠化相結合,則能更為充分地發揮人工濕地系統的綜合功能,使污水處理工程成為景觀的一部分,使水資源得到更為充分的利用。

四、世博後灘公園

1、概述

世博後灘公園為上海世博園的核心綠地景觀之一,位於“20xx上海世博園”區之西端,位於黃浦江之東岸之與浦明路之間,南臨園區新建浦明路,西至倪家浜,北望盧浦大橋,佔地18公頃。20xx年初開始,由北京大學教授俞孔堅領銜“土人設計”團隊設計,20xx年10月建成。設計者倡導足下文化與野草之美的環境倫理與新美學思想,用當代景觀設計手法,顯現了場地的四層歷史與文明屬性:黃浦江灘的迴歸,農業文明的回味,工業文明的記憶和後工業生態文明的展望。最終在垃圾遍地、污染嚴重的原工業棕地上,建成了具有水體淨化和雨洪調蓄、生物生產、生物多樣性保育、和審美啟智等綜合生態服務功能的城市公園。後灘公園不但建立了一個可以複製得生態淨化水系統模式,同時創立了新的公園管理模式,它建成後不再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去維護,而是讓自然自我循環淨化,讓自然做功,為解決當下中國和世界的環境問題提供一個成功的樣板。

公園保留並改善了場地中黃浦邊的原有4公頃江灘濕地,在此基礎上對原沿江水泥護岸和碼頭進行生態化改造,恢復自然植被。同時,整個公園的植被選用適應於江灘的鄉土物種,蘆笛翻飛,烏桕成林,更有羣魚遊憩,白鷺照水,一派生機勃勃,實現了“灘”的迴歸。

2、濕地淨化系統

這裏的水是從黃浦江引入的劣五類水,在不利用化學制劑或特殊設備加工過濾的前提下,經過由水生植物及動物等生物羣落組成的不同淨化系統,將黃浦江劣五類水淨化為三類水。如:菖蒲、水芹、水葱、茭白、水稻、蘆葦、千屈菜等。

除了輪葉黑藻、苦草、眼子菜、聚草、菹草、伊樂藻等沉水植物,後灘公園的水系中還有挺水植物、濕生植物和浮葉植物,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水生態系統。來自黃浦江的劣五類的水,從取水口流經引水渠,到達公園裏的滴瀑牆。隨即江水沿着滴瀑牆緩緩流下,在牆上微生物膜的作用下得到初步淨化,最終,通過水生態系統的逐級淨化變成三類水。

3、佈局結構

在江灘的自然基底上,選用了江南四季作物,並運用梯田營造和灌溉技術解決高差和滿足蓄水淨化之功效,營造都市田園。

在自然江灘與都市田園的

基礎上,保留、再用和再生了

原場地作為鋼鐵廠的記憶。巨

大的工業廠房之鋼構得以保

留,並演繹為立體花園和酒吧

遊憩之所;原臨江碼頭被保留,

並設計成生態化的水上花園和

觀景台,遙望浦西高樓林立,

彷彿置身塵外世界;一條由鋼

板摺疊而成的鏽色長卷,寫就

無數滄桑記憶。它隱約起伏,

漂游於水岸平台之上,或蟄伏

於地面而成為鋪地,逶迤而遠去,或翹首於空中而成為雨棚、景窗,巧取園中美景。

作為工業時代生態文明的展望和實驗,公園的核心是一條帶狀、具有水淨化功能人工濕地系統,它將來自黃浦江的劣五類水,通過沉澱池、疊瀑牆、梯田、不同深度和不同羣落的濕地淨化區,經過長達1公里的流程,而成為三類淨水,日淨化量為每天2400立方。淨化後的三類水不僅可以提供給世博公園做水景循環用水,還能滿足世博公園與後灘公園自身的綠化灌溉及道路沖洗等需要。除大量使用鄉土物種以及水體淨化等生態措施外,設計充分利用舊材料、節約造價、倡導低成本維護等生態理念,包括舊磚瓦的再用,黃浦江護岸的生態友好型設計、建築物的節能設計,以及可降解竹材作為會時大面積鋪地,以滿足同時考慮賽時和賽後的人流需要,等等。

生態實習報告 篇6

實習目的:

現代農業一方面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但是在另一方面又造成了各種各樣的污染,對土壤、水體、人體健康帶來了嚴重的危害。同時還面臨着不僅是環境資源問題,還有人口增長,資源不足與遭受破壞的綜合作用問題。面對這些問題,就需要使用生態工程的方法,合理規劃結構,調配資源。

實習材料:

捲尺,鉛筆,記錄本等

實習原理:

生態工程是從系統思想出發,按照生態學、經濟學和工程學的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現代管理手段和專業技術經驗組裝起來的,以期獲得較高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現代農業工程系統。

在生態工程的設計中,還必須要考慮地理環境、效率、資源、技術、社會因素等條件。只有把一切考慮當中,才能提前對不利情況做出預測並制定應對措施,以避免實際生產中的損失。

實習步驟:

1.對生態農場進行實地考察,記錄。

2.聽取技術人員的講解,學習生態農場經營者的經驗。

3.產生給自己的想法,發現別人在生產中的不足或可以改進之處。

4.通過調查、對比、論證設計並提出自己的方案。

農業生態工程設計方案—生態農業城鎮化:

1.背景介紹與前景展望

隨着城市化的發展,可耕作土地越來越緊張,在有限的空間裏,最大限度的利用資源是一個不可繞過的課題,或者説是一個解決此類問題的有效思路。

與此同時,在物質基本豐裕的前提下,人們對精神文化的生活的需求不斷提高,枯燥、乏味、一層不變的生活與工作令人厭倦,人們對自然的追求與加強烈。因此,將部分農業生產高效、集約地搬入城鎮,充分利用城鎮閒置空間,無亂從經濟角度還是從提高人們生活質量角度,都將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我並非想要設計一個高度專一的生產模式,而是希望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構建一種更加協調,更加宜於人們生活的模式。當然,在幻想的烏托邦之前,首先要考慮在經濟上採取此類模式集體或個人能否接受。而其中要牽涉的問題,就是我下面要討論的。

2.生態農業城鎮化的風險與利益

2.1.風險及考慮因素

在城鎮中利用節餘空間和人力,其基礎是必須是人們在腦海中建立一個集約、高效的意識。另外,一系列措施的實行不能靠行政力量,不能靠公益號召,如果不能從市場的角度打開出路,並使之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一切在最初的建設之後將會陷入僵局。

在公共場所,要建立完善的規章制度,避免不文明行為對作物的破壞,避免人們為自己利益對作物的破壞。

完善市常農業行為不可能離開生產資料的供應,種子、肥料、藥劑以及必需的工具,並且參與者可能並不具備專業的知識和技術。在這樣的前提下如果市場不能規範,充斥假冒偽劣商品,將會迅速破壞整個產業,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前期的一系列建設將頃刻被荒廢,一切努力將化為烏有。所以我在討論其技術和方案之前首先將建議:①產業最初的建設必須公開透明,可以以地方為單位成立經銷商商會,建立信譽,互相監督。對以次充好、惡性競爭的商家堅決逐出商會。②當產業發展到較高級的階段,生產商要積極樹立品牌,保證信譽。③政府監督商會,媒體也要積極介入監督官商關係。④商家可通過網絡對客户進行指導與幫助,如果必要應派遣技術人員上門服務,建立融洽的市場關係。⑤壓縮產業鏈,從生產商直接到面向用户的經銷商之間,儘量壓縮代理商的層次。這樣不僅可以使各單元獲得更多利益,還能壓低產品市價,使消費者更易接受。

2.2利益的預估

2.2.1種植與栽培

①家庭小區栽培

城鎮家庭在冬季有較好的供暖保温設施,可視為小型的温室。一户空出一平方米的空間,採用立體分層種植,假設為5層,則可以視為5m2。一年温室種菜產值可以達到10k元~15k(1k=1000)元/畝。為便於計算,可設為13.34k元,1畝≈667m2,那麼按比例可粗略估算這一户可在工作之餘額外產出20元。但事實還不止如此。由家庭種植的蔬菜從安全性上起碼可以達到無公害標準,而市場無公害蔬菜價格在普通蔬菜兩倍以上,且偽冒居多。並且除種菜外,還可以選擇高經濟價值的作物,並且可以為栽培騰出更多空間。另外,如一棟樓,如果做好預備工作,如排水、防蟲,那麼在樓頂栽培也是一個好的方向。這樣算來,一個小區、一個街道、一個城鎮乃至整個城市都這樣做的話,產生的社會效益相當可觀。

②單位企業栽培

不僅可以創造價值,還能優化人們在工作同時的環境,改善心情。在學校、醫院等公益單位利用集體的閒暇時光進行栽培,更是有着積極的意義。

③公共露天種植

如公園,其管理措施可更接近規模化生產。例如在北方種植梨樹、桃樹,不僅有着經濟價值,在花季還提供宜人的景觀。再如公園走廊可以種植能搞攀爬的葡萄、豆角、番茄等,都能達到經濟與景緻的雙贏。

④城市綠化

考慮到城市污染,建議不要種植以取食為目的的作物,例如在馬路的綠化帶中,可以種植棉花等以非進食為目的作物。

⑤消費休閒場所栽培

如圖書館、書店、咖啡廳等,這些地方一般環境較為優越,因而可選擇的餘地就更大,也更能創造價值。可以選擇經濟作物為主,當然配合環境,也可由不同的搭配。

2.2.2工程學的介入

城鎮中人口密度較大,因而會有大量的排泄廢物,將這些資源加以收集利用,由此發展出的生產鏈會帶來更好的社會效益。這點具體的運作在下一部分“支持技術與操作路線”中會詳細闡述。

3.生態農業城鎮化的支持技術與操作路線

3.1立體栽培技術

立體栽培也叫垂直栽培是立體化的無土栽培,這種栽培是在不影響平面栽培的條件下,通過四周豎立起來的柱形栽培向空間發展,充分利用温室空間和太陽能,以提高土地利用率3-5培,可提高單位面積產量2~3倍。

3.1.1立體栽培的類型

①柱狀栽培

栽培柱採用杯狀石棉水泥管、硬質塑料管、陶瓷管或瓦管,在管四周按螺旋位置開孔,並做成耳狀突出,,以便種植作物,栽培容器中裝入基質(張高遠注:基質也可以使用土壤,配備足夠的肥料),重疊在一起形成栽培柱。也可採用專門的無土栽培柱,栽培柱由若干個短的模形管構成,每一個模形管有幾個突出的杯狀物,用以種值作物。

②長袋狀栽培

栽培袋採用直徑15cm、厚0.15mm的聚乙烯筒膜,長度一般為2m,底端結緊以防基質落下,從上端裝入基質成為香腸的形狀,上端結紮,然後懸掛在温室中,袋子的周圍開一些2.5-5cm的孔,用以種植作物。考慮起段設施成本、栽培效果和對温室大環境的要求等因素,立柱式無土栽培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且投資少、效益高,在我國各地應用較多。下面就以立柱式栽培為例,介紹其設施結構與管理。

(張高遠注:除此外還可以進行牆體栽培)

3.1.2立柱式無土栽培設施結構

立柱式無土栽培設施由營養液池、平面dft系統、栽培立柱、立柱栽培缽和立柱栽培的加液回液系統等幾部分組成。

①營養液池容積按667m2的水培面積需要15-20t水的標準設計。具體建造方法同前。

②平面dft系統。

③栽培立柱立柱是用來支撐和固定栽培缽和滴液盒的載體,立柱使各栽培缽中穿於一體,通向空中立柱由水泥墩和鐵管兩部分組成。水泥墩的規格為15cm見方,中間有一直徑30mm,深10cm的圓孔,埋在水培牀的兩邊地下用以固定立柱鐵管,墩距為90cm。鐵管直徑為25-30mm,長約2m,材料用薄壁鐵管或硬質塑料管均可,管下端插入水泥墩的孔中。

④栽培缽栽培缽是立柱上栽植作物的裝置,形狀為中空、六瓣體塑料缽,高20cm,直徑20cm,瓣間距10cm缽中裝入粒狀巖棉或椰子殼纖維。瓣處定植6株作物,根據温室的高度將8-9個和滴液盒4部分組成。栽培缽錯開花瓣位置疊放在立柱上,串成柱形。

⑤加液回液系統立柱栽培的加液系統由水泵加液主管、加液支管。加液主管為φ40~50mm硬質滴液管,加液支管為φ16mm無孔硬質滴管,滴液盒為一圓形塑料盒,盒的兩端有兩截空心短柄,用於連接加液支管,盒的底部四周有6個小孔,使營養液能下流。滴液盒的底部中心固定在立柱上方。

供液時營養液由水泵從液池中抽出,經加液主管、加液支管進入滴液盒,從滴液盒流入栽培缽,再通過栽培缽底部小孔,流入第2個栽培缽,依次順流而下到達最下面一個栽培缽然後流入平面水培牀,再流回營養液槽,完成一個循環。

3.1.3立體式無土栽培注意事項

①栽培蔬菜的選擇

立柱式栽培並不適於所有蔬菜,揚長避短才能發揮立柱的作用,一般矮生型葉菜類適宜柱式栽培,其向上生長的高度一般不宜超過45cm,目前已試驗成功的品種有紫背天葵、草莓、大葉筒蒿、散葉生菜、油菜、三葉芹等小株型的葉菜類。株型較高的蔬菜會因空間限制和重力作用莖稈倒下,影響生長,果菜類對光照條件要求較高一般不宜立柱栽培,但可以採取立柱最上部2-3層種植矮生型果菜,如草莓,下部種植葉菜的方法。由於立柱的特殊構型,蔬菜不能前後左右對稱生長,結球蔬菜因外型不美觀、商品性差而不適宜立柱式栽培。

②光照

光照是影響立體栽培產量和品質的重要環境因子。在柱式栽培下,光照強度隨着栽培缽層數的下降而遞減,並且立柱陽面植株獲得的光照好於陰面。據測定,從立柱上到下,每下降一層,光照強度平均減少15%,除最高一層陰面與陽面光照接近外,其餘各層的陰面只有陽面光照的50%左右。為了彌補光照的不足和差異,需要定期對立柱進行旋轉,使每一層的6株作物都能接受足量的陽光,這是保證作物整齊生長和提高產量的重要方法,另外也可以採取人工補光的方法。

3.2排泄物的循環利用—垃圾分類,利用廢棄有機物養殖蚯蚓

蚯蚓飼料的調製和發酵工作,是蚯蚓養殖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技術關鍵。蚯蚓的飼料來源很廣,凡是無毒的有機物質,如畜禽的糞便、各種植物器官、果皮、蔗渣、爛水果等,經過發酵腐熟後,均可作為蚯蚓的飼料。蚯蚓的生長繁殖,需要多種營養物質,主要的營養指標是碳氮比例。氮素飼料和碳素飼料不宜單獨使用,必須適量搭配,使其比例調整在20—30之間。蚯蚓是雜食性動物,要求營養豐富的有機物質。

3.3蚯蚓糞便作為肥料供給城市栽培

蚯蚓糞呈黑灰色粒狀,無臭、無毒,結構疏鬆,保濕、保肥、透氣性均好,是花卉栽培中一種較好的有機肥.經測試,蚓糞含全氮2.5%,磷酸1.12%,氧化鉀0.7%,分別是一般園土的5倍、7倍、11倍,比一般家畜糞所含養分高.此外還富含多種酶、激素和微生物,有益於營養物質的分解,極易被植株根系吸收.其偏酸性,是栽植茶花、月季、菊花、松柏類、白蘭、米蘭及培養樹樁盆景的理想有機肥。

3.4整體結

4.成本分析

對於一户居民而言,設施估計售價100元,肥料由於用量細微,參考市場花卉蚯蚓糞肥料的價格可估算一年約使用15元,如果能夠接受,也可以在自己的栽培器皿中養殖蚯蚓節約成本。

對於企業,由於各種原材料獲取渠道不同,盈利難以具體就估計。但是這種路線能夠衍生很多相關產業,帶動一套產業鏈。

生態實習報告 篇7

人與環境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人類總是在不斷地改造環境,創造不僅使用,而且美觀的環境空間。城市所意味的,不僅僅是建築、街道、商店等人工建構物的堆積,而藴涵着在諸多功能性設施及硬質景觀相伴下的社會文化、經濟、政治和城市居民多姿多彩的生活。從外在的視覺影像來看,城市是由其平面結構、天際輪廓、各色建築、街市設施、區域地標、開放的空間、植栽園林及穿梭不定的交通工具所構成,然而這些都是城市人在選擇和被選擇的行為方式下形成的物質形態,其間藴涵着深厚的自然法則、社會心理、人文情感及歷史滄桑。20世紀著名的城市學和建築學學者劉易斯芒福德在其代表性著作《城市發展史》中指出:“如果城市所實現的生活不是它自身的一種褒獎,那麼為城市的發展形成而付出的全部犧牲就將毫無代價。無論擴大的權力還是有限的物質財富,都不能抵償哪怕是一天喪失了的美、歡樂和親情的享受。”

“當我們漫步於城市中時卻可發現這種現象是無初步在的,周圍的建築物彷彿能夠講話、能夠行動,正像居住在其中的居民一樣;而且通過城市的物質結構,過去的事件、很久以前做出的決定、久已形成的價值觀念等,都繼續存活下來並且散發着影響。”正是為了充分認識到城市環境與在建構城市環境的過程中人的作用,作為城市生態學的學習者,我們於20xx年4月5日進行了一次位於北京西北郊的實習。

一、實習概況

我們於早晨8:00從北大逸夫二樓前出發,經過光華樓、圖書館、燕南園、李大釗銅像、蔡元培銅像,到達未名湖南岸,看到翻尾石魚,出北大西門,穿過蔚秀園、承澤園、海淀公園、柳浪莊、北京城市綠化隔離帶,到達頤和園南如意門,觀看門外的京密引水渠,之後從頤和園南如意門進入頤和園,到達昆明湖南岸,沿西堤到達萬壽山和東宮門,結束實習。沿途就綠化、建築等自然和人文景觀做了一定的調查,獲得了一定的資料,也得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結論。

二、實習內容及分析

1、關於一條有爭議的路走進北大東門,可以看到的是一條寬闊筆直的大路。作為北大少有的幾條寬闊筆直的大路之一,它是一條爭議頗多的路,路邊整齊的人工保養得很好的草坪宣告着現代化和國際化的全新的北大。這條路周圍集聚着北京大學比較現代化的建築羣——理科一號樓、二號樓、逸夫一樓、逸夫二樓、逸夫苑、理科教學樓等等。

而在這條路的盡頭又是富有傳統韻味的仿古式樓羣。很多人認為,路面的寬闊與筆直與周圍建築的仿古式屋頂不大協調。除了整齊的人工草坪,路的兩面是栽種得整齊得近乎過分的小樹,而路的盡頭則是生長多年的高大而遮蔭的大樹,不協調的感受更加強烈。這大概就涉及到了所謂的“視覺適應性”。在很多時候,我們很少考慮特定的環境,只是單純地去套用一種種看上去很好很先進的模式,而忽略了特定環境對建築等人為設施的特殊要求。也許這也是規劃中的一個問題。就如同北大校園中隨處可見的新式建築與老式建築的交相輝映,也許不能算是完美的選擇。

2、校園裏的世外桃源——燕南園燕南園是北京大學燕園眾多園林中較小的一個,園中只錯落着十幾幢精緻雅潔的二層小樓和平房小院,這裏是北大教授一個住宅區。人們常説,“北大的名教授不一定都住在燕南園,但燕南園住的都是名教授”。單説50年代,燕南園裏就住着馬寅初、湯用彤、周培源、馮友蘭、朱光潛、陳岱孫、侯仁之、林庚諸先生,後來又搬進來王力、魏建功等先生。冰心女士執教燕京大學的時候也曾經在此生活過。這足以反映其內涵的深厚與文化積澱了。燕南園中獨立的住宅模式正是老教授們學術研究的理想環境。正如一位老教授在接受採訪的時候指出,儘管略顯古老,自己也不會想到要去改變房子的老式格局,有一個原因是,儘管很多書都捐給了圖書館,家裏的藏書也導致裝修的不便。然而更加關鍵的一點——老房子的格局是一種可以使人安下心來讀書治學的環境。多年的積澱,已經使這個小小的園子充滿了書香之氣……

那麼,除了書香,對於久在這裏居住的人們來説,它又意味着什麼呢?在實習過程中接受採訪的主要是60歲以上的老人,在這裏居住時間都超過了35年。他們普遍認為,燕南園有着良好的居住環境,首先它位於一個台地上,地勢比周圍都高,這是一個良好的地理環境。而其間各色的植物,又為園子提供了一個協調的生態環境。作為極具特色的住宅園林,燕南園吸引着各方來客,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的師生還曾經在此寫生,研究其建築特色。然而燕南園也有其不足之處。

生態實習報告 篇8

一.實習路線:逸夫二樓-燕南園-北大西門-蔚秀園-承澤園-海淀公園-六郎莊-北京城市綠化隔離帶-京密引水渠-頤和園南如意門-昆明湖南岸-頤和園北岸-頤和園東宮門-萬壽山北坡主要內容:一. 關於尊重自然:就實習路途中所遇到的植被情況進行分析

二. 關於改造:就京密引水渠和海淀公園改造後羣眾的反響進行分析

三. 關於管理:就燕南園、蔚秀園頤和園的管理進行分析

四. 關於調查方法和問題:總結

20xx年4月6日,李迪華老師帶領我們選修城市生態學課程的同學,進行了本學期第一次教學實習。本次實習首先在校內進行觀察,然後從東門出發,經蔚秀園、海淀公園、六郎莊到達頤和園。途中,我們不僅見到了北大附近密集的居民區這些典型的城市元素,而且也經過了四環綠化隔離帶等自然氛圍濃厚的地區,這樣,我們既可以親身體驗城市環境與自然環境的差異與協調的共存,又可以通過採訪來了解城市中生活的居民對周圍生態環境的看法。另外,本次實習途經很多近些年發生巨大改變的地區,根據老師的講解和我們對周圍居民的採訪以及親自觀察,加以對比思考,我們也更容易發現目前城市生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城市居民更喜歡什麼樣的居住環境、周邊環境。我想這些對將來從事規劃師職業的我們來説,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在行進過程中,有許多平時經常見到的事物,在實習這種特殊的情況下,卻突然間引起了我的很多感想,下面,就按照行進路線談一下本次實習中我的感想。

  一. 關於尊重自然

首先,是圖書館東北角的那片三角狀草坪,雖然面積並不大,但是依地形自然而成的不太規則的形狀——類三角形——卻使它讓我心頭一震。在人工草坪剛剛興起時,偶爾見到一、二塊整齊的綠茵,還覺得有點賞心悦目,畢竟,少見的規則形狀讓人看了有一定的興奮感。然而,當所有的設計師都企圖用這種簡單的方式博取人們的這種興奮感、而使這種綠茵“雨後春筍”般的建設起來時,人們的這種興奮感卻被單調感和厭煩感所替代。的確,現在的綠地,基本都是刻意追求的正方形、圓形或者非常規則的多邊形,我很難想到除了單調以外的詞語來加以形容,於是我不禁想問:真的只有規則這一種選擇麼?不可否認,整齊的綠地讓現代化的城市更添亮彩,規則的形狀讓城市更有秩序,鍾愛這種綠地的人也有一定數量,因此,在市中心,特別是在繁華的商業區、政府機構的所在地,建設幾個整齊的草坪能夠把城市景觀點綴得更好。但是,一旦這一理念不加控制,使所有的草坪都變成了這樣一個形狀,上面所説的單調就來了。另外,現代社會緊張的生活節奏下人們繃緊的神經也需要大自然來調節,處處受到約束的思想也會渴望自由和靈活,然而“規則”在這種情況下是完全起不到作用的。所以,我覺得,在普通的地區,特別是以生活為主要活動的居民區,並不需要把大量的草坪“格式化”,只要把空閒出來的土地加以規劃,種上草籽,由居民自覺維護就可以了,這樣才能讓自然化最大程度的接近人類。

在這個問題中體現出的理念主要是以自然為本,不應過分強調人類的因素,更不應該把人的意志強加給自然,因為有時,人類並不清楚自己需要什麼,恰恰大自然認可的才是人類所需要的。這一點在燕南園體現的很好。當我進入燕南園時,第一感覺這裏像是一片農莊。這裏的植被大部分是自然所成,而且隨便找個地方蹲下觀察便可以找到很多叫不出名字的植物,因此在這裏我可以學到很多,而且這樣的植物分佈才能體現出大自然的意願:譬如,車前草總是分佈在路兩旁人們走過的地方附近,這一自然規則恐怕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中才能體現。而一些種在別墅前花園裏的植物,雖然是人為栽種的,可是卻與自然結合一體,看不出一點矯作的痕跡。當時我想,為什麼同是在北大校內,唯有燕南園內的植物不用任何人工澆灌就可以旺盛的生長呢?聯繫了晚些時候到達的綠化隔離帶我才想清楚了其中原由。為什麼綠化隔離帶的護坡剛建成不久沒有任何的人為干預就長滿了各種植物呢?原因就是,它是靠自然播種、自然灌溉、自然生長所得的天然植被,它的植物種類、生長規模都是經過自然選擇,確實是最適合於當地的自然環境,而且植物的驗替次序也是按照灰藜、莧菜等先鋒植物——即生命力頑強的一年生植物到多年生植物的,既然我們讓大自然自己進行選擇,它自然會選擇那些最適合本身發展的植物、那些最適合於當地的自然環境了。這也正是燕南園植被繁茂生長的祕密所在,正因為燕南園沒有人進行所謂的“植被管理”,它才成了自然的寵兒,生髮出一片永遠自然的綠色。

在這裏我不禁聯想到了實際生活中,我們城市綠地所用的植被,全部是依照人類的意願所選定,完全沒有把自然放在眼裏,最直觀最典型的應當數在北京這種極度缺水的城市中種植耗水量極大的草皮的做法。結果呢?不僅草皮奄奄一息,絲毫沒有改善環境,還白白浪費了大量資金。可是,如果我們仔細想想,這樣的事情還少麼,除了植被方面的例子,又有多少是人類偏要違背自然規律辦事呢?城市生態要改善,不是隻需要資金的支持,只有學會依自然規律做事,向自然靠攏,我們所營造的生態環境才可能長久的保持不衰。

  二. 關於改造

路過許多經過改造的地方,譬如海淀公園、京密引水渠,均是在近年經過較大的改造工程,通過對附近居民的採訪,我得知了他們對這些改造工程的認可程度。

京密引水渠經過多年逐段改造,現在已經初見成效。工程的原始目標是減少水渠的滲漏使北京地區的輸水成本進一步降低,據資料稱:“完成京密引水渠40公里的節水技術改造,每年可以減少滲漏損失1000萬立方米。”可以説,原始目標已經達到。而且同時,水渠的改造,又帶來了極大的生態效益,沿岸的生態環境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我採訪了兩個散步的老人,他們都是手持一部收音機在渠邊悠閒的散步,當我問道他們對水渠改造有什麼感想時,他們都説,經過改造,渠水比幾年前更加清澈了,而且周邊的環境也好多了,周圍的老人每天散步時看着周圍的景色,心情都很舒暢,而且孩子也都在周圍嬉戲,有時,爺爺帶着孫子散步,看着孫子在平整的路面上跑來跑去,他們感到很高興。而且聽説這項工程每年能夠節約大量的資金,他們更認為工程好處很多。但是,他們也指出,看到水中的水草越來越少,他們感覺不太舒服,他們説,總是感到水渠改造帶走了什麼。望着老人遠去

的背影,我不禁想到,如果在人工化改造水渠的同時我們能保持最根本的自然原貌,那麼這些懷舊的老人便不會有這些失落感了,當然,後代人也便能知道京密引水渠改造前的自然原貌了。而當這個問題問到孩子,他們則是完全的肯定水渠,他們説平時可以在渠邊玩耍,可以捉魚。有一個農村來北京的孩子,當我們問他是否想家時,他説:“我特別想家鄉的山,樹特別多,一棵挨一棵,還有松鼠,有小蛇,我還抓過一隻松鼠,特別好玩兒。”不過,當我們問他是否想從北京回家時,他又説:“不想走,我覺着北京也好,有高樓大廈,有汽車……”看來,孩子們既需要城市的現代化,又絕不可遠離自然的和諧。我們在把城市建設得越來越現代化的同時,絕對不能不進行自然景觀的保護。只有讓自然存在於現代化的每個角落,我們的城市改造才可以稱得上成功。而距離北京大學較近的海淀公園的改造則是另一種思想。它側重的是直接面向居民需求方面的發展。經過改造的海淀公園擁有大量的綠地,使得整個公園區的空氣從早到晚都能夠保持清新,一位老年人在接受採訪時説道:“我一年四季都來這裏晨練,晚上吃完飯也常過來溜達,就是覺得這兒的空氣特別好,多呆一會兒,心裏更舒坦。”除了綠地,公園的其他硬件也十分齊全。特別是健身娛樂設施,更是能適應每一個人羣的需要。其中有面向孩子的兒童娛樂區,有面向老人的老年健身區,還有專門為殘疾人設計的殘疾人康復區。而兒童娛樂區的地面更是在改造後,由水泥板改為了軟泡沫型,使這一區域更加安全,更加適合兒童這一特殊人羣。一位帶孩子來玩的阿姨説:“海淀公園改的挺好,原來孩子玩的時候,我總不放心,得在旁邊一直盯着,現在好多了,只要他不爬高,我基本不用*心。公園裏空氣也不錯,冬天最冷的時候,我也每天帶孩子來這一趟。”她還表示,雖然家裏沒有殘疾人,可是,她認為增加殘疾人康復區非常必要,她覺得這樣才能體現出社會對殘疾人的關懷,更能讓他們鼓起戰勝困難的勇氣。

我認為,無論哪種性質的改造都要以人為本,處處體現人的需要,這樣的改造才是成功的。

  三. 關於管理

在實習中我發現有許多在我看來生態環境很好的地方居住的居民對那裏的環境並不是很滿意,在我仔細詢問之後才知道在過去,那裏的環境其實更好,由於管理不善才下落到現在的水平。既然建設了很好的生態環境,投入的資金一定不少,但是,管理者卻忽視了建設之後的管理工作,使得用大比資金建設起來的良好環境,因花費較少的管理維護不周而大幅惡化。譬如我在前邊曾經盛讚的燕南園和蔚秀園裏便有幾位老人對社區的管理工作表示不能滿意,有一位大爺便感慨的説:“我還沒退休的時候,這兒的環境真是不錯,本想退休之後在這享清福,沒想到這的人越來越多,管理又跟不上,現在真想倒退幾年呀!”

建設當然重要,但如果沒有配套的管理手段,即便建設得再好,還最終會變回原樣甚至更糟。

頤和園的管理者使我想到了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古人為我們在山上留下的保持水土階地,其實這是一個很有價值的遺產,但是,管理者卻只為了遊人眼睛的一絲快感就將這寶貴的遺產全部剷平,而後又種上了極不適合北京這種乾旱氣候生長的草皮。且不論維護草皮所需的鋪設水管和運水灌溉的成本、水土流失造成的生態破壞、草皮與山上喬木無法共存的矛盾,單是剷平階地這一項,就使現在的頤和園離真實的頤和園又遠了一步,古人的許多傑作正是被這樣一些自以為是的管理者摧殘掉的。

我覺得,管理者,特別是這種不可再造的景觀的管理者,應該時時注意保護,切不可根據自己的意志,去改變景觀的原貌,這不僅有利於保護遺產,而且也有利於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四. 關於調查方法和問題

由於這是我的第一次實習,對於實習方法、調查技巧沒有什麼積累,因此,這次實習中,我覺得學到了很多,對一些過去的方法也更加重視了。

首先是對比的方法。許多事物只搞正面調查或許能得知它現在的情況,但是不經與過去的對比,我們卻始終無法瞭解它的發展趨勢。我想,調查的最終目的應該是預測未來,為實際服務,而要預測未來則一定要掌握髮展趨勢。譬如,前邊提到的燕南園和蔚秀園的問題,如果不與過去的情況對比,我們是不可能認清問題所在的,我們只會一味的認為,兩者的環境現在很好,而且將會一直好下去,這樣管理的問題就被不經意間忽略了。而有些時候,對比會幫我們更快的找到事物的癥結。當我們單獨看問題時有可能百思不得其解,但是當我們把若干個問題、若干種情況聯繫起來加以對比,可能很快便找到了突破口。

另外一個是採訪的手段。很多情況下,我們喜歡自己查資料,但是,文字的資料畢竟有滯後性,而且,普通民眾的個人看法也很難找到。而採訪,不僅直接、速度快,而且得到的信息貼近於生活,特別是要了解當地居民的看法時,自己查資料是無法得到所需信息的。總之,我認為,沒有采訪的調查,是不能算作真正意義上的調查的。

有一個問題就是,京密引水渠的改造的確破壞了當地的自然原貌,因此生態系統的穩定也一定受到破壞。但是,當地的居民卻對這一改造十分歡迎。我有些迷惑,我們的改造,到底是應該追求居民的滿意還是應當追求自然生態的完美?

生態實習報告 篇9

一、實習概況

1.實習目的:通過自己的所見所聞,以及同當地居民或公園遊客的交流,增進我們對於城市生態系統的基本要素、城市人與環境關係的認識,以及瞭解人們對於環境的真正需求,城市生態實習報告。

2.實習路線及內容:20xx年4月5日,早八點,在北大逸夫二樓前集合出發,經圖書館至燕南園,停留進行觀察調查;經靜園至翻尾石魚;從北大西門出至蔚秀園及承澤園,解散進行調查;在海淀公園調查後,經六郎莊、北京城市綠化隔離帶、京密引水渠,從南如意門進入頤和園,沿昆明湖南岸、頤和園北岸、萬壽山北坡一路觀察,聽取老師講解;約14:30實習結束。

3.實習達到的目標:通過老師的講解以及自己的觀察,將課堂上講授的知識同實際聯繫起來,發現原來我們身邊有許多細節都被我們忽略了,一些習以為常的事情背後還有大文章。通過實習,也認識了一些動植物,增加了知識。

二、實習記錄

1.逸夫二樓經圖書館至燕南園途中:在圖書館前回望,通往東門的那條路,左邊是繁忙的建築工地,右邊是教學樓,僅有的那片可憐的草坪是看不到的。雖還是春天的早上,但還是給人一種熱的感覺。也許因為是新建不久的,路兩旁幾乎沒有一棵樹。北京春季多風,有時還會夾雜着工地上的土,形成一個小型"沙塵暴",令這條路有些讓人望而卻步,尤其是在夏天,大家都要低頭疾走,當然這種情況在出了東門以後也沒有得到緩解。缺乏綠色,也使這條路讓人感到很暗淡,有些過於嚴肅。不能説這條路上完全沒有綠色,還有一片草坪。關於它我問了問周圍的同學,有的説沒什麼感覺,有的説它晚上還不錯,還有的説剛來的時候覺得綠油油的挺好,後來就沒注意了。我覺得這和人的心情有關,剛入學當然覺得什麼都好,後來也就沒心情注意了,還是"低頭疾走"要緊。晚上其實是草坪裏的燈好看。這麼説來它存在的意義似乎不大,不如種些樹,因為在地學樓前,我覺得弄成一個小型的實習場地,大家可以分辨分辨巖石,認識認識植物,比在屋子裏印象要深刻。老師還提到如何設計這條路以配合圖書館及周圍景物的問題。

2."世外桃源"--燕南園:(1)老師在園內一片草地中講解:瞭解並認識了一些植物,如耐踐踏的車前草,開着紫色小花的二月蘭,堇菜和蒲公英等。這些野生的植物不需要人們特殊的照顧,自生自滅,但是生生不息,二月蘭謝了,三月蘭花開,種類更加豐富。(2)自己在園中的觀察:與園外相比,園中的人工雕琢很少。牆角,路邊都長着野花。注意到園中很少有鐵柵欄,草地的邊界都是由一種植物,再在上面簡單的架一根竹竿組成的。植物都是活的,長葉開花後應該很漂亮。我想這個效果是鐵柵欄無法擁有的。在裏面還看到三隻野貓,兩白一黃。(3)同園內居民的交流:有一位40多歲的叔叔在自家門前的地裏給玉簪花分株,訪問中他説這一小片地裏的植物都是他種的。問他住在這裏同住在樓房哪個好,他説當然是這裏好,因為這裏人的密度小,活動空間大,還可以種花草。在詢問一位住在園中30多年的老大爺時,他指着園中的一個花壇説,那裏以前是一個遊樂場,現在修了反而少了個娛樂的地方。在問及住在此處還有什麼不如意的時候,被訪的人一致對園內的公廁表示不滿,説不僅環境差了,而且人也雜了。有一位50年代就居住在這裏的老奶奶説這裏的植被亂七八糟的,自己想種點花,又會被人折走。

3.靜園:據老師介紹,這裏以前是一片蘋果樹林,但為修草坪被砍掉了。靜園的草坪可以任人踐踏,目前黃綠相間,野草為綠。

4.未名湖:有一個插曲令我印象深刻。一個人正在湖邊的長椅上看書,突然身邊開始噴水,嚇的差點跳起來,原來是給草坪澆水的時間到了,實習報告《城市生態實習報告》。我覺得這是設計的一大失敗。設計要處處為處在其中的人着想,也許坐椅與噴頭不是一起建的,但後來添加的應考慮到整體,不能將一個一個設施隔離起來。

5.蔚秀園:主要是同居民進行交流。大家似乎還是抱怨的比較多,都反映小區中的一個死水溝蚊蠅滋生,臭氣熏天,垃圾成堆。據瞭解,這個水溝以前水是清的,水源是地下的自來井,居民也不多,後來蓋房子,把水填了,把山推了,自來井不出水了,活水變成死水了,清水自然也混了,臭了。當問及對小區內的植物有何看法的時候,大家的意見也是出奇的一致,説現在太亂,草亂七八糟的,還是要搞搞綠化,弄利落點好。問她們野花難道不好嗎,回答是花期太短,不象種的花那樣開的長,也沒有那麼多種類,而且也沒有種的花花朵大,好看。居民的觀點似乎與老師自然即是美的觀點有些矛盾,這種情況在燕南園中也有發生,人們還是需要整齊的草坪和人工栽種的花朵。是因為我們訪問的都是些老人家,她們見了太多的荒蕪與嘈雜,現在渴望一種整齊的美嗎?

6.海淀公園:還是以自己觀察和同別人的交流為主。在公園中沒呆多久就感到很曬,問在公園中健身的人,也反映這裏的樹陰太少了,夏天只能很早或傍晚來。一個看着孩子玩耍的阿姨説,這裏雖説很曬,但離家比較近,有一些健身設施,孩子也愛到這裏玩,有總比沒有要好。我觀察到,這裏樹少,天空比較空曠,反而成了放風箏的好地方,公園也因地制宜,門口就有賣風箏的。其實沒樹也有別樣的樂趣。公園中有殘疾人康復區,兒童區和老年人健身區,區內都有適合不同人羣的健身設施。而且每區的地都是用橡膠鋪的,軟而不滑,這是在很多小區或公園裏面被忽視掉的。

7.去往頤和園的路上:在萬泉河邊,被眼前景象驚呆,河牀中已沒有水,只有一層散發惡臭的淤泥。固化的河道,水的匱乏,使其沒有了生機。經老師講解,路上那些穿着"鎧甲"的樹木是皮很名貴的杜仲。我不明白為什麼要把這種樹種在路邊,給樹木的養護添加麻煩。是為了讓路人認識新植物嗎?樹上沒有掛牌,而且讓人認識到它的珍貴之處,樹就更危險了。是它適合種在此處,或是它長成後別有一番景象嗎?到了所謂的綠化隔離帶,是將"京西稻田"除掉後的產物,覺得還沒有路邊的樹多,土倒是不少。老師介紹一種名為灰藜的一年生植物,該種先鋒植物,無人管理,也可茁壯成長。

8.頤和園南如意門:門前就是昆玉河,又稱京密引水渠,岸邊已被固化。該條河流同八一湖相連,構成了所謂的京城水系,已經成了人們遊北京的一條水上路線。駛過兩條遊船,但均沒有按照當初開通此路線時所説的,為保護水體,將窗子封住,不知會給河水帶來多少垃圾。採訪中,得知以前的岸邊滿是樹,水裏魚也不少,但為了修路,樹砍了,岸修了,現在魚不見了,由於來往的車輛很多,又沒有樹,土也很大。我仔細觀察河水,發現水中有不少水草,靠近岸邊處還有垃圾。

9.頤和園內:頤和園主要由昆明湖和萬壽山兩部分構成,兩者均為自然形成。沿西堤六橋而行,一路楊柳依依,桃花盛開,同門外相比,簡直就是兩個世界。在同遊客的交流中,大家都很喜歡這裏的風景,覺得"沒白花門票錢",反面的聲音沒有聽到。湖邊老師講解由蘆葦和茭白組成的濕地系統,這種濱水系統,淨生產力高,不僅美化環境,還可以造福環境。我夏天來遊園的時候,綠色的蘆葦配上藍色的湖水,再加上湖面波光粼粼,是很漂亮,但當時不瞭解它原來還有這麼多生態功能。對一些景象有了更深入的瞭解,這也是此次實習的一大收穫。公園中正在進行整修,一圈印有花草樹木的圍帳將工地與遊覽區隔開,從遠處看,圍帳和園中的花草融為一體,不仔細看,簡直無法分辨。這比起那些路邊常見的突兀的圍帳,更讓人覺得舒服。但不幸的是我們還是看到有一條管道從工地延伸到湖邊,烏黑的水正排到湖裏。圍帳很高,無法看到裏面,不知這水是施工後的廢水,還是將需要整修的湖段排空時,湖底含有淤泥的水,要是後者,還是情有可原的。在山上我們看到了幾百年前的水土保持工程,很不顯眼,老師不講,我是不可能發現的。工程對山體的改變不大,只是將山坡改造成魚鱗狀,有點象階地,這樣可以加強下滲,減緩水流的速度,從而預防了水土流失。但我想這隻適用於水量不大的時候。在山上還看到一些丟了腦袋的佛像,對取走佛祖腦袋的人頗不理解,這是一種褻瀆,也是一種低素質的表現。約下午兩點在山上解散,實習結束。

三、分析與討論

注意到這次實習中不論是老師的講解,自己的觀察還是進行訪問的過程中,都提到了不少關於植物的問題,因此這一部分想着重探討周圍環境中植物的選擇,以及對實習過程中想到的問題進行解答。

1.關於居民對周圍植被看法的問題在調查中,絕大多數人都認為應該對環境進行修理,而對野生的植物則有一些深惡痛絕,這與老師的一些觀點有些背道而馳。那麼究竟什麼樣的自然環境能讓人覺得舒服,使人產生深刻的體驗呢?研究表明①,首先,要看人是否對自然環境感興趣;其次,要看自然環境的物理特徵。例如,一片矮樹林旁邊是一片綠草如茵的草地,人們從矮樹林中一條小路穿過,坐在草地上玩耍,會產生一種擺脱都市枯燥、乏味、緊張工作壓力的感覺,心情愉快;而在另一種情況下,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地,無法通過的灌木叢,這類自然景色往往失去對人類的吸引力。因此,我想整齊修剪過的草地,花園,還是有它們存在的心理基礎的。我們在學這門課之前不也是對一些人工修剪,設計過的園藝作品讚不絕口嗎?這似乎是很多人的心理需求。我們不能完全否定人類對環境的改造,市中心的花壇,綠地,在心理學上,能夠有較高的清晰度,更能夠吸引人。當然,任何改造都要有一個限度,適可而止。老師是從生態的角度來考慮這個問題的,自然生長的植物有諸如,種類豐富,無需太多人工管理等優點。從城市整體的角度來講,還是要以自然植物為主,這樣對資源和環境都有益處。但處處都是這樣,未免讓人產生荒蕪雜亂的感覺。居民的不滿就是一個很好的實例。當然這又引出另一個問題,是人們的心理需求重要,還是環境生態重要?設計要以人為本,又要以環境為基礎,兩者兼顧似乎很有難度。如何處理,改變人的觀念?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在改變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尋求一種合適的立足點,將二者有效的調和起來。但,這立足點在哪裏呢?

2.關於路邊種植杜仲樹的問題前面提到,在去往頤和園的路上,對路旁種植穿"鎧甲"的杜仲樹不理解,回來後特意查了一下該樹的特徵,發現自己當時的看法過於簡單

生態實習報告 篇10

一、實習概況

1.實習目的:通過自己的所見所聞,以及同當地居民或公園遊客的交流,增進我們對於城市生態系統的基本要素、城市人與環境關係的認識,以及瞭解人們對於環境的真正需求。

2.實習路線及內容:XX年4月5日,早八點,在北大逸夫二樓前集合出發,經圖書館至燕南園,停留進行觀察調查;經靜園至翻尾石魚;從北大西門出至蔚秀園及承澤園,解散進行調查;在海淀公園調查後,經六郎莊、北京城市綠化隔離帶、京密引水渠,從南如意門進入頤和園,沿昆明湖南岸、頤和園北岸、萬壽山北坡一路觀察,聽取老師講解;約14:30實習結束。

3.實習達到的目標:通過老師的講解以及自己的觀察,將課堂上講授的知識同實際聯繫起來,發現原來我們身邊有許多細節都被我們忽略了,一些習以為常的事情背後還有大文章。通過實習,也認識了一些動植物,增加了知識。

二、分析與討論

注意到這次實習中不論是老師的講解,自己的觀察還是進行訪問的過程中,都提到了不少關於植物的問題,因此這一部分想着重探討周圍環境中植物的選擇,以及對實習過程中想到的問題進行解答。

1.關於居民對周圍植被看法的問題

在調查中,絕大多數人都認為應該對環境進行修理,而對野生的植物則有一些深惡痛絕,這與老師的一些觀點有些背道而馳。

那麼究竟什麼樣的自然環境能讓人覺得舒服,使人產生深刻的體驗呢?研究表明①,首先,要看人是否對自然環境感興趣;其次,要看自然環境的物理特徵。例如,一片矮樹林旁邊是一片綠草如茵的草地,人們從矮樹林中一條小路穿過,坐在草地上玩耍,會產生一種擺脱都市枯燥、乏味、緊張工作壓力的感覺,心情愉快;而在另一種情況下,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地,無法通過的灌木叢,這類自然景色往往失去對人類的吸引力。

因此,我想整齊修剪過的草地,花園,還是有它們存在的心理基礎的。我們在學這門課之前不也是對一些人工修剪,設計過的園藝作品讚不絕口嗎?這似乎是很多人的心理需求。我們不能完全否定人類對環境的改造,市中心的花壇,綠地,在心理學上,能夠有較高的清晰度,更能夠吸引人。當然,任何改造都要有一個限度,適可而止。

老師是從生態的角度來考慮這個問題的,自然生長的植物有諸如,種類豐富,無需太多人工管理等優點。從城市整體的角度來講,還是要以自然植物為主,這樣對資源和環境都有益處。但處處都是這樣,未免讓人產生荒蕪雜亂的感覺。居民的不滿就是一個很好的實例。

當然這又引出另一個問題,是人們的心理需求重要,還是環境生態重要?設計要以人為本,又要以環境為基礎,兩者兼顧似乎很有難度。如何處理,改變人的觀念?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在改變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尋求一種合適的立足點,將二者有效的調和起來。但,這立足點在哪裏呢?

2.關於路邊種植杜仲樹的問題

前面提到,在去往頤和園的路上,對路旁種植穿“鎧甲”的杜仲樹不理解,回來後特意查了一下該樹的特徵,發現自己當時的看法過於簡單,是錯誤的。

當時看到的樹,因為是剛移植過來的,樹幹很細,也沒有枝葉,再加上那圈鐵衣,覺得不是很美觀。其實,據查得的資料②,杜仲幹形直,枝繁葉茂,樹冠多呈圓形或圓錐形,遮萌面積大,且樹體抗性強,病蟲害很少,不需噴灑農藥,是城市園林綠化非常理想的樹種。北京、南京,杭州、洛陽等城市利用杜仲作行道樹或進行公園、庭院綠化,均取得了非常滿意的效果,而且由於杜仲根系發達,耐乾旱瘠薄,也是廣大山丘地區理想的水土保持樹種。杜仲樹耐旱,耐寒,耐鹼,卻不喜濕熱,在北京種植非常理想。

杜仲樹的藥用價值也很高,可以説渾身都是寶,尤其是它的樹皮,這也是給它穿衣的原因。但在查閲資料的過程中我發現,杜仲樹的樹皮具有再生的特性,即使對主幹某一區段樹皮進行全部環剝,只要及時採取保護措施,短期內在剝掉皮的木質部上又可長出新的樹皮,3~4年後即可趕上未剝皮部分樹皮的厚度。通過環剝皮還可以促進樹株直徑的生長。杜仲不管幼樹或老樹都存在樹皮再生能力,但其中以幼、壯齡樹再生能力最強。所説的保護措施,簡單來説就是用有網眼塑料薄膜包裹樹幹。

我想,既然剝皮不會給樹造成太大的損傷,反而在一定意義上説還對樹有好處,何苦要把樹圍起來呢。而且我看那鐵圈很小,沒有給樹留生長的空間,不如沒有。希望這是因為樹還沒完全長好,進行保護的緣故,以後能看到小樹解脱枷鎖。

那我們要怎樣選擇種植的植物呢?

我覺得首先要了解植物的特性,以及當地的環境,因地制宜。不能將人的意志強加給環境。正如在實習中看到的,針葉樹的落針有一定酸性,會使周圍的土壤酸化,因此樹下的植被很少,我們強種上草也沒有用;還有在頤和園山坡上看到的側柏,它本是一種耐旱,耐鹼的植物,所生長的地方往往植被不多,公園如果片面的追求綠化效果,,鋪上草坪,為保養草坪又澆灌很多的水,反而會對側柏的生長不利。還有前幾年,北京提出要給楊樹做“節育手術”,因為每年一到春天,楊絮就鋪天蓋地,無孔不鑽,給人們的生活造成了不便,這是當初種植時所沒想到的。這些都是由於設計者不瞭解植物的習性造成的。形式不是我們追求的一切,和諧才是基礎。

同時我們還應該注意鄉土植物的應用。所謂“鄉土植物”是指未經人類作用引進的那些植物。“在鄉土植物中包括不少有較高觀賞價值的材料,它們生長繁茂,管理粗放,無需對土壤作特殊的處理,可供選擇用於公園、娛樂場所和庭院中的湖泊、溪流、池塘及噴泉花壇等處的鑲邊栽種。這是一個值得重視的研究課題。”(williamrobinson)。應用鄉土植物種植可為城市居民區提供一個近似於自然林地和開闊田野的環境。孩子們在這裏可以自由地攀爬樹木,摘取花朵和進行其他活動,而這正是現在很多設計沒有考慮到的。鄉土樹種還可以真實地反映出當地的季節變化,而引入的外來樹種卻不能反映季節的特點。在當前迅速發展變化的世界中。鄉土植物以其使人感到熟悉而又持久的風貌,也許更能引起人們對過去的懷念從而增強對生活的信心。

尤其是在土壤和其他條件不良的地段,鄉土植物可以依靠其較強的抗性來維持正常生長。在不具備表土的地段,更可顯現出其特殊的栽培價值。許多鄉土植物並不需要優良的表土。貧瘠的土壤反而可以防止其過量生長,並減少相應的管理問題,而且這些植物在貧瘠土壤中生長的壽命往往比在優質土中更長。燕南園中幾乎遍及各處的二月蘭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牆角,土坑都成為它生長的場所。

前面也有提到關於人們對修剪得很好的花壇,綠地的需求。鑑於以上所説的鄉土植物的優點,我們可以考慮以其作為園林設計,城市美化的主要原材料。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生態和人們心理需求的統一。

最後,我想到靜園被砍掉的蘋果樹,也想到高中校園裏的那排柿子樹,那是我們學校的一道風景,一到秋天樹上掛滿了柿子,但沒有人去摘它。長滿果實的樹木能給人一種成就感,一種滿足與欣喜。在校園等地種植一些適宜當地環境的果樹,讓人有一種迴歸自然的感覺,應該被提倡。

三、收穫與問題

實習是一次用自己的眼和耳去感受環境的機會,在實習的過程中,經老師的講解,我體會到“生態無處不在”這句話。同時通過提出與解決問題,增進了知識,加深了理解,糾正了自己的一些錯誤認識。

在這次實習中,我感覺的最大的困惑就是,人們的需求或者願望與生態的矛盾。要改變人的認識,但這絕非我們短暫的一生所能實現的,我們不能把全部的精力全放在糾正人的意識上面,還要努力去尋找協調二者的方法,而這個方法,應該就是我們要探索的問題。

與之相關的還有植物選擇,尤其是在城市中的問題,這雖在前面有所討論,但由於缺乏足夠的植物知識,顯然還是不全面的,需要更加深入的探討。

在海淀公園發現樹少反而成為人們放風箏的好地方,所以不應該僅僅以樹木的多少來衡量公園的好壞,還要看植物的分佈以及其在人類活動中所起的作用。但究竟應該怎樣安排園中的植物,當然最好應該沿用其原有的狀態,減少對自然的破壞,再根據不同地方的特點來設計。而究竟具體應該怎樣做,還待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