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書信函

增加農民收入的建議

書信函2.89W

農民收入是農村居民從各個來源渠道得到的總收入,農民應該如何增加收入呢?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推薦了增加農民收入的建議,歡迎大家前來參閲。

增加農民收入的建議

  增加農民收入的建議篇一

增加農民收入是新時期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農民收入的穩定增長將有利於調動農民的生產經營積極性,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因此,要確保農民增收,務必做好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

一、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紮實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步伐

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加快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之一。要在尊重農民經營自主權的基礎上,結合實際,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把提高農產品質量,發展適銷對路、優質安全衞生、無公害的農產品生產作為農業結構調整的重點,跟上時代發展步伐,在“餐桌子、果盤子、菜籃子”上下功夫,大力發展市場前景好、科技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特色瓜果、特色蔬菜、特色養殖、反季節蔬菜、苗木花卉。在有條件的地區應實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貸款貼息,激發農民的積極性,鼓勵和支持他們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加強農產品的品牌建設,提高農產品的檔次和綜合競爭力,發展出口“外向型”農業,有效地調整農業經濟結構。

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大力發展鄉鎮企業

鄉鎮企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決定着一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能有效地促進一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有效地促進農村經濟商品化進程,是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結果。積極發展鄉鎮企業,是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實現再就業工程、增加農民收入和繁榮農村經濟的重要途徑和必由之路。要加強軟硬件建設,改善投資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切實為企業解決生產和銷售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特別是要依託已建成的農產品基地,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創建一批農副產品深精加工企業,以解決農户農產品銷售及企業生產材料來源的後顧之憂。同時,還要正確處理農業和鄉鎮企業的關係,按照農業和鄉鎮企業一齊抓、一齊上的原則,使其步入並駕齊驅的良性發展軌道。

三、加快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步伐

農民收入提高的一個最大制約因素就是剩餘勞動力的大量存在,大量剩餘勞動力滯留在有限的土地上,使農民收入增加受到了極大的限制。所以必須堅定不移地走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道路,把更多的農民從農業生產中轉移出來。近年來,不少地區在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中取得了不少經驗,有效地轉移出了部分剩餘勞動力,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同時,政府勞動就業部門應當加強相互之間橫向和縱向以及同企業之間的聯繫和溝通,有組織、有計劃地輸出農村剩餘勞動力,此外,還要加強維權工作,維護外出務工人員的合法權益。

四、加大對農業的投入的力度

資金投入的多少直接影響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速度,各地區應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農業科研和技術推廣服務等項目的投入力度,逐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生產力。同時,逐步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小城鎮有充足的財力發展公共基礎設施,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拉動地區經濟發展。

總之,在經濟社會迅猛發展的今天,“三農”問題的矛盾日益突出,越來越受到社會的多方關注。而農民增收問題,關係到農民安居樂業,農村社會穩定和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農村城市化,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等諸多方面的問題。如果農民增收的問題解決了,“三農”問題就可迎刃而解。因此,我們不僅要將農民增收的問題提升上重要議事日程,還要採取切實有效措施加以解決,以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增加農民收入的建議篇二

1、構建農牧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加快發展現代農牧業,努力實現農牧民收入的突破性增長。通過大力發展現代畜牧業,鞏固提升種植業,強勢推進沙產業,開拓非農產業,突出發展勞務經濟,大力發展農牧區一、二產業,加快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等措施,堅定不移地培育農牧民增收的支柱產業,構建農牧民增收的長效機制。通過完善農牧區社會化服務體系,健全農牧業科技創新與應用體系,建立和完善農畜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強化農牧業減災防災保障體系,加強農牧區市場體系建設,健全農牧區社會保障體系,來加強農牧業發展的綜合配套體系建設。通過切實加強以農牧區水利建設為中心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村公共設施和環境建設,改善農牧民民生,來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發展環境。通過繼續抓好新農村試點示範,加大扶貧開發力度,構建農村和諧社會,大力發展農村社會事業,來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2、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契機,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新農村建設為農牧民增收創造了新的機遇,我們要進一步加強各項惠農政策的落實,積極增加農牧民政策性收入。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儘量吸收本地農牧民工,增加農牧民務工收入;進一步推動農村小城鎮建設,以農村小城鎮建設為突破口,加快農村人口向城鎮流動和轉移;積極鼓勵農

村剩餘勞動力發展二、三產業,增加二、三產業收入,拉動農村經濟增長。同時,加強農牧民外出務工的引導和服務力度。要繼續加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力度,提高農牧民外出務工的人數,保持農牧民工資性收入總量的較快增長。同時,加強對農牧民工權益的保障,提高就業農牧民工工資待遇。金融部門也要給予資金支持,適度提高小額貸款額度。

3、加強對農資生產資料的價格干預和監管。農資供應部門要加強管理,規範供貨渠道,保障供給。同時,要加強價格管理,規範價格行為,遏制農資價格過快上漲。要採取行政干預措施,對農資規定最高限價,實行提價申報、調價備案、規定進銷差率和利潤率,控制價格過度上漲,保護農牧民利益。物價部門要加強對農資市場價格監測,健全監測網絡、完善監測體系,認真開展種子、農藥、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專項檢查。

4、 積極拓寬農牧民就業渠道,引導資金、技術、人才、資源向農村傾斜。從提高他們生產性收入方面入手,加強政策、技能、信息服務,為其就業、生產經營營造良好的環境,使其謀生手段得到增強,從而促進其收入的穩步快速提高。因此,提高農牧民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優化農牧民就業服務,幫助農牧民實現就業增收。加強農牧區勞動力資源的開發和培養,用培養新型的農牧民人才發展農牧區經濟。根據全旗農牧區的實際情況,

引導資金、科學技術等資源向農牧區傾斜,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鼓勵城鄉間的良性互動,進一步增強農牧區經濟的發展活力。

5、加快畜牧業產業結構調整,切實做好牲畜品種改良工作。我們要將牲畜品種改良工作作為畜牧業結構調整的一項重要措施來抓,積極籌措資金購進牲畜品種改良設備,通過設備的更新和增加,提高各個鄉鎮畜牧獸醫站的工作效率和質量。通過引進優良品種、推廣普及奶牛冷配,小畜人工授精、加強硬件建設、培養高技能人才和培養農牧民技術人才等方面的措施,使畜牧業結構逐步實現由數量型向質量型、效益型轉變,努力提高牲畜出欄率。加強對基層畜牧獸醫技術推廣站的規範化管理,並指派專人負責凍精管理工作,保證凍精和各種器材物資的質量。在牧區牛、羊較為集中的地點建立固定和臨時配種站點,購買帳篷搭建臨時冷配點,實施統一改良,促進農牧業科技服務活動的全面開展。

6、進一步加強設施農業發展,温室和拱棚兼顧,通過推廣優良品種、節水灌溉、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等良種良法綜合配套技術,強化萬畝蔬菜基地無公害生產,推動綠色蔬菜生產,開展有機蔬菜生產示範,拓寬銷售市場,擴大生產輸送基地。積極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大力發展訂單農業,農民按訂單組織生產,企業和其他經濟組織按訂單實行保護價收購,

促進龍頭企業和其他經濟組織與農户形成相對穩定的購銷關係和利益聯結機制。落實好鮮活農產品流通“綠色通道”政策,確保城鄉之間、區域之間、龍頭企業與基地之間的鮮活農產品流通順暢。

  增加農民收入的建議篇三

目前擺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二律背反的難題: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再次擴大,已成為內需不足、外向度高的重要原因。再不採取措施提高農民收入,城市工人失業將繼續增多,國內社會問題日益突出,在國際政治經濟關係上也將更加被動;如果我們真有本事不斷提高農民收入,不斷縮小城鄉收入差別,其後果是使農業小生產方式凝固化,延緩城市化進程,使國民經濟主要矛盾逆轉。其實,農民收入增長緩慢是城市化滯後的必然反映,城鄉收入差距擴大是城市化的動力。因此,要破解這個二律背反的難題,必須跳出三農論三農,對整個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把適應性調整和戰略性調整結合起來,把增加農民收入和城市化結合起來,使農民收入提高不產生逆調節效應。

盤活城市土地資產

今後城市建設用地應該停止批租,改收年租,降低用地成本。把土地經營權留在政府手裏,保證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帶來的級差地租歸全民所有,用地租辦幾件大事。

國有資產必須有償使用。任何單位、個人佔地必須交租。地租是土地所有權在經濟上的實現,明確地租範疇是國有土地資產保值增殖的戰略措施。目前城市建成區的土地幾乎是無償使用,隨着城市擴容,城市經濟發社會進步的成果,通過級差地租的形式大多轉歸集團和個人物質利益。這是一筆相當大的國有資產流失,是少數人對大多數人的剝奪。市場經濟要求全要素核算,黨、政、事、企各類單位團體和個人佔用土地必須交租,地租是單位經費和企業成本的組成部分,必須明確這一核算內容。

當前社會保障、保險基金缺口很大,實際上是因觀念誤區記錯了帳號。包括土地資產在內的全部國有資產,就是全中國人民安身立命的社會保障、保險基金。只要理順產權關係、分配關係,明確地租範疇,政府行使社會保障功能的全部費用都可以解決。

鑑於目前國撥、批租兩種產權體制並存,建議採取把級差地租變為土地佔用税的形式徵收,適當提高税率。對全國668個城市建成區的土地,每年平均每平米增收2角錢地税,一年可籌集2800億元以上的資金。用這筆國有資產收入當前可辦幾件大事,並逐步取代國債。例如:

用500億補充城市當年社會保障基金;

用300億補交舉家進城農民的社會保障基金;

用1000億加速中小城市擴容和政府廉租房建設;

用500億把不利於人類生存、人和自然矛盾尖鋭地區的居民移到中等城市;

用500億投資萬人以上居民點的教育事業。真正落實9年義務教育,擴大高校招生。

這2800億地税的徵收,肯定加大企業成本、機關、事業單位的負擔,但理順了產權分配關係帶來的經濟效益是巨大的。如能按上述方向投入,必將對內需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帶動國民經濟快速發展。自己有錢何必舉債。以租税代替國債,既實現自己應有的權利,又保證了財政安全。土地低租低税是國有資產的流失,在國內是多數人向少數佔地多的人讓利,在國際上是我們通過出口產品向外國消費者和政府讓利讓税。為了啟動某項戰略,有目標的讓利,是必要的,但不能籠統地過分地讓利。隨着市場經濟的發育,全要素核算的程度應該逐步提高,讓也讓到明處。提高土地租税,哪怕提得再低,也必然觸動既得利益結構,但目前已到了不動存量結構,改革邁不動步的時候了,必須痛下決心觸動不合理的既得利益,否則為了少數人的利益,犧牲大多數人的利益,影響發展的大局。

禁止並清理用國有資金超前建設

把超過當前國民經濟發展度,超過為納税人服務需要,超過企業經營需要的部分樓、堂、館、所剝離出來,劃歸國有資產管理部門。把這部分資產變現,用於回收已批租出去的城市建成區土地的經營權。改批租為年租,從而大幅度降低城市住宅價格,大幅度降低房租,降低城市化的門檻。這對我國居民消費結構升級跨過住的階段具有戰略意義;對化農民為市民,加速城市化,提高包括現有農民在內的全體公民的收入水平更是立竿見影。

清理的主要對象是銀行。從遍佈全國大大小小城市的金融大廈來看,我國儼如一個金融強國。該行業的業績和巍峨壯觀的高樓是多麼的不相稱。全行業虧損,虧在哪裏?就虧在這些堂皇的建築上,就虧在這些擺花架子的人身上。這種情況不能再繼續下去了,必須痛下決心理順財產分配關係。

全國各級城市暫緩率先現代化,停止製造城市盆景的任何超前建設。把非經濟性投資轉化為下崗失業人員的生活消費基金,把最低生活保障線再提高200元左右。把美化城市的資金用於民生方面,讓人民先得實惠。不解決三農問題,不實現城鄉一體化、農業企業化,這種超前建設就應該凍結。當人民消費結構升級度過住宅關、教育關、社會保障關再

談城市現代化問題。這恐怕是最快最有效的現代化戰略。

現代化的目的是什麼?是人的生活質量、精神素質的提高。這是以人為本的發展觀。目前9億農民和城市產業工人這個大本收入增長緩慢,社會分化過大,黃、賭、毒、黑等負發展現象日益嚴重,卻奢談什麼率先現代化,必然落入現代化陷阱。除非特別關税區,一個城市、一個地區是不能率先現代化的。城鄉之間、地區之間、部門之間要素是流通的,城市政府執着於現代化指標,必然對要素流通採取種種限制措施。某些大城市對民工的歧視性政策,已使人們感到,這種決策是獨善式的現代化,不合共產黨宗旨,這樣的現代化後果是不堪設想的。我們的城市對農民設置種種障礙,怕城市病,想率先現代化,而我們浙江農民卻在法國、德國、意大利等國家城市裏大顯商業才幹,加速外國城市化。這不值得我們反思嗎?某些城市的人均GDP統計指標達到數千美圓,令人振奮。然而這些GDP是有户口的人自己創造的嗎?那些數以百萬計打工仔打工妹沒有創造價值嗎?創造GDP的人口都計入分母了嗎?如果統計準確,某些城市人均GDP可能降為目前的一半還不到。

中國目前面對五化聯珠的局面: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現代化和國際化。有人要順向發展,有人要逆向發展。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觀,代表大多數人利益,必然是順向發展,努力加速工業化、城市化,為市場化創造條件,為現代化準備堅實的基礎,在此前提下全方位開放,跟上全球一體化的潮流。一個天體,如果沒有自轉,不僅當不了恆星、行星,連當衞星的資格都沒有,必然落到其他星體上,粉身碎骨。一個大國,不緊跟國際潮流,就要落後,但不瞭解自己的國情,不保持自己的特色,不和潮流保持距離,幹現階段自己該乾的事,後果也是不堪設想的。

農民問題實質是就業問題。我們的優勢和劣勢都在於我們還有3億左右價格低廉、素質低下的城鄉勞動力就業不足。資金、科技、勞動力三大要素的結合、替代是要講機會成本的,不僅有經濟成本,還有社會成本、政治成本、歷史成本。資金、科技替代勞動力,對一個國家而言,是勞動力供給不足的時候。一個企業可以把剩餘勞動力交給社會,一個獨立的國家你交給誰?人不就業,再完善的社會保障,再高的社會福利,也會養出事來。現代化陷阱就是發展中國家盲目跟美國的風。美國不斷放出知識經濟、信息經濟、新經濟、生物經濟的令人着迷的風來。如果發展中國家把可以動員的財力、硬通貨和吸引的外資都用於不斷跟風,無異於用高密度資金、高科技排擠低素質勞動力,製造更多的失業人口貧窮人口。我們的財力應該七、三開。用七分的力量解決社會保障問題、就業問題、城市化問題、教育普及問題;用三分力量解決信息化問題、國際化問題。

農業企業應免徵五年農業税

首先我們應該明確農户不是一般納税人。中國封建社會徵收賦税,

一直以民眾的財產特別是土地為依據。因此,一般而言,民佃不直接向國家繳賦税。民佃即無地農民租種地主的土地,農民不是納税人,地主是納税人,實際上農民向地主交的`地租是含税地租。只有官佃才按私租畝數向國家繳納地租,賦税、地租也是合一的。不管民佃、官佃農民都不是納税人,只是交租人。雖然負擔都是農民的,但對國家而言,納税人多少,單體規模大小,税收成本是不同的。

新中國成立後,消滅了地主、富農,農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地租消亡了,農民成了土地税、產品税合一的農業税納税人。在集體經濟時期,沒有農户,集體是農業税的納税人。1981年全面實現大包乾之後,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完全分離,農户成為經營實體,政府直接向農户徵税。把農户當納税人收税成本、社會成本都很高,成為農户負擔重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應該由集體土地所有權的法人代表當納税人,農户承包費或地租內包括税。國家和農民少養税務人員,大大降低國家和農户的交易成本。

我國目前絕大多數農户平均規模只有8畝耕地,農業剩餘很少,是一個生活生產統一體。在市場經濟意義上,這種小農户缺乏生產性,自給自足、簡單再生產是其基本特徵。在我國目前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個人所得税起徵點是月收入800元。絕大多數農民都不具備納税人資格。以農户為納税人,從理論到實踐都有問題。

從農產品成本核算來考察,農產品的成本利潤率是農、工、商、建、運、服各行業只最高的,扣除租、税、息之後,甚至還有超額利潤。但納税人是農户,不是農產品。農户作為一個核算主體,它一年耗費在農產品生產上的勞動量,全國勞均不足80天,大量活勞動對農產品生產是虛費的,但對農户經營成本來説是實實在在的支持。作為經營單位的所得税是剩餘價值M的分割,是利潤的社會扣除。農户的所謂純收入V+M中M佔的比重極小,扣出地租之後還常常出現負值。因此,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實踐上,農户都不宜當納税人。農民目前已無税可納了。農業勞動在現實的中國已不是簡單勞動,而是相當複雜的勞動。同是一個人,在城市打工一個月收入可以比種地一年收入還高,這是不正常的。這説明目前相當多的農業勞動力是在萎縮條件下再生產的。產生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是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尖鋭,兩個人的活,六個人幹,必然是六個人吃兩個人的飯。所以,只要農户沒有轉化為企業,就不應該是納税人。

我們應該通過明租、正税、除費理順農業分配關係,明確農業税的納税人。明租,農户種社區土地只交地租,不是納税人,不向政府交税,也不向社區交義務性、強制性的費;正税,政府及其下伸機構為納税人服務的一切費用都堂堂正正通過由法律規定的税來獲得。税外停止一切收費。收税是政府行為,收費是商業行為。社區土地產權法定代表機構是土地資產税的納税人;農業企業是農業税的納税人。改革後的農業税不再含土地資產税,只是企業所得税,城鄉應該統一税制。什麼時候農

民和市民可比月收入達到個人所得税起徵點,再討論對農民收税問題。

鑑於目前城鄉收入差距過大,農業企業化困難較大,我們建議免徵農業税五年,縣、鄉、村行政費用由中央財政撥付。為了強化土地管理,土地資產税不免。在這種條件下免税,對小農户影響不會很大,不會產生逆調節效應。當前免税主要是鼓勵企業化農場的發展,特別是城裏企業到農村去辦大農場、辦農產品加工廠將受到巨大鼓舞。企業化農場象經濟技術開發區一樣,成為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期的經濟性特區,吸引內外商到農村去投資建場(廠)。農業生產週期長、風險大,兩免三減半力度不夠,五年是比較適宜的。

國家投資大規模興修農田水利

我們應該承認80年代農業的好形勢,除了價格推動之外,公社時期大型水利建設的遺產起了巨大作用。近些年旱澇成災面積不斷擴大,説明我們在水利建設上投入不足、遺產耗費破壞得比較嚴重。隨着國民經濟發展觀的轉變,糧食安全觀也應該轉變。把產量安全觀轉變為產能安全觀。國家應該把補貼糧食流通的資金投入大規模農田水利建設上去,儲糧於土、儲糧於水、儲糧於科技。目前國際糧食價格便宜,我們應該全面放開糧食市場,讓市場調節生產和消費,放寬進口糧食的限制,借地種糧,用節省的政府財政補貼進一步加大農田水利建設和農業科技的投入,把相當數量種糧農民轉化為工程大軍,通過轉業增加收入。

有人説,21世紀的戰爭是爭奪水資源的戰爭。這話不無道理。我國水資源嚴重不足,但又常常受洪水威脅。水利建設的指導思想應該是建立排蓄結合,明暗結合、地上與地下結合,能夠調節水的時空分佈的水網體系。關鍵是把水留在境內,變洪災為水利。這是一個宏大的工程,需要幾代人來完成,我國城鄉剩餘勞動力全部投入這一工程,本世紀也難以完成。根據我國目前的經濟結構和國力,採取以活勞動投入為主,以工代賑的辦法,興修水利是可行的,一年動用一千萬個‘河工’,也是可能的。一個勞動力一年3600元工資,1000萬勞動力耗費360億元。按物耗、人耗比一比一計,物耗也是360億元。一年下決心拿出720億元大興水利,是十分值得的。提高了農民的收入,緩和了城市化的壓力,又以大量的勞動積累改善了水土資源環境,形成大量固定資產,使土地資本迅速升值。這比多修幾條車少人稀、效益不佳的公路要划算多了。

只要有足夠的優質的水、土資源、良種等科技要素,糧食安全就有保證。糧食生產週期半年左右,一旦買糧不如種糧划算,本國的糧食很快就會生產出來。況且我們有國家儲備,有一定數量的效益高的正常糧食產量,糧食安全是不成問題的。採取這樣的糧食安全戰略,就可以使農民把農業真正當做一個產業來經營,農業不再是任務農業口糧農業,而是贏利農業。農業生產方式變革的市場基礎就形成了。有利則幹,無利不幹,小利小幹,大利大幹,一切按經濟規律、經濟利益運行。農民才真正擺脱土地、糧食的奴役,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從自在走向自為。

可見糧食觀念、政策改變的意義是何等的巨大。

加速中等城市擴容和政府廉租房建設我國小城鎮偏多,大、中城市偏少。目前全國有兩萬左右小城鎮,如果一個小城鎮每年能吸收1000個農業勞動力,一年就是2000萬個,我們還愁什麼?但實際上,小城鎮吸納的勞動力十分有限,農民在小城鎮難於找到工作,農工潮連中、小城市都越過,直湧大城市,其中特大城市壓力最大。這説明中等城市吸納勞動力的能力也很弱。我們應該優先加速中等城市擴容,為特大城市設置保護帶減輕壓力。

中等城市主要是指20萬到50萬之間的地區性中心城市。這種城市積聚了相當的經濟能量,人氣、市氣、輻射力都已開始顯現,但由於它們尚處於從小到大的轉換階段。上述兩氣一力積聚得十分緩慢,城市擴容能力低,吸納能力差。在這關鍵時刻,上級政府在財政上給予支持,幫助中等城市加速擴容,對國民經濟結構調整具有戰略意義。

投資主要用於城市基礎結構建設和居民住宅建設,吸引農民進城、建城、打工、定居。我們應該大量建設政府廉租房,以勞動壽命40年為住宅回收期、定月房租(R=P/40X12),使城市廣大工薪階層和進城農民都能租得起住得起。我國目前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卡在了住的問題上,發展住宅建設,順應消費結構升級的需要,並將帶動50多個行業的發展,其創造的就業崗位是相當可觀的。

加速中、小城市擴容和政府廉租房建設的資金,除了我們上述的土地税來源之外,我還是建議壓縮修路的錢來解決。近十幾年來,我國各級政府對修路十分重視,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目前路已不是國民經濟發展的瓶頸。不用説西部、中部地區,東部發達地區修的高等級公路,效益也不理想,有的連利息都收不回來,浪費了大量資源,對人民現實生活的提高帶動不大,是效益期貨。而目前城市短缺、住宅短缺、教育短缺、社會保障短缺,投資重點排序無論如何也排不到路上,但人們就是對路情有獨鍾。這正是財政孤軍奮進,民間投資、社會消費難以啟動的根本原因。當前加速中等城市基礎結構和住宅建設是增加農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立竿見影的戰略措施。《中國經濟時報》 20xx年4月27日


標籤:農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