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長辮子放映隊的故事散文

文學1.5W

湖南省桂東縣普樂鎮是一個秀美的鄉村,山環水繞,空氣清新。村村組組那些上了年紀的村民,時至今日,依然記得有一支 “長辮子放映隊”。這支放映隊是由三位青春靚麗的姑娘組成,由於她們腦後都留有一根長長的漂亮的麻花辮子,被老百姓譽為 “長辮子放映隊”。她們就是劉英媚、郭鳳容、郭亮珠,三位姑娘為了點亮農村的夜晚,滿足那個時代老百姓對電影的渴求,她們在廣袤的農村巡迴放映,把寶貴的青春年華奉獻給了放映事業。隨着農村電影市場的蕭條、冷落,她們也默默地退出了 “江湖”。回首那一段歲月,放映員們依舊會熱血沸騰,難以忘懷。

長辮子放映隊的故事散文

第一個進入放映隊的是劉英媚。1975年的一天,20歲的她剛剛高中畢業。一天,普樂公社(鎮)上井村幹部通知她到公社放電影。 “我做夢都沒有想到這個美差會降臨到我頭上!”開心地她説,接受任務後,一縷擔憂從心底冒出來——一個未婚姑娘要與兩個退伍的男軍人晚上一起去放電影,那是一件多麼尷尬的事啊!

一番思考後,劉英媚直爽地對公社郭書記説: “放電影,要麼就全部是女的,要麼就另外再請 (男的)。”説着就向屋外走。一臉慈和的.郭書記説:“英媚,你不能走,這事可以商量!”

後來,公社決定成立女子電影放映隊。不幾日,普樂公社女青年郭亮珠、郭鳳榮被相繼招了進來,女子電影放映隊即 “長辮子放映隊”正式組建了。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桂東農村,沒有電視,淳樸、憨厚的桂東村民對文娛生活需求十分渴望,他們把能看上電影當作一件最開心快樂的事兒,把放電影這一行當,看成是一個崇高的事業。那時普樂公社13個大隊125個生產隊的村寨、老屋場,還有哨所,“長辮子放映隊”都走遍了。

電影設備很重,沒有汽車、拖拉機來運輸,全靠姑娘們肩挑手提,兩副百多斤的擔子挑起,跋山涉水,披星戴月,可 “長辮子”放映員們樂在其中。

“那時,無論是颳風下雨,還是酷暑嚴寒,天天晚上都得放映,一個晚上要走兩個電影點,每一個點要放映兩場電影。放電影之前,還得放大約10分鐘左右的幻燈片。一個點放完,馬上就得收拾放映設備,趕往下一個放映點,緊鑼密鼓懸掛銀幕,調試放映機。電影放映到凌晨一兩點鐘是常事,樣板戲的電影曾接連放過6場,一直放到天亮。放電影大多是露天,遇上冷天,電影放到後面,我們滿頭白霜,衣服上也起了一層冰霜。”劉英媚、郭亮珠訴説着往事, “一個月要放映30天,晚上放了電影,白天也有白天的事——挑放映設備轉點,採編公社的好人好事,編寫、製作幻燈片。”

放電影是一件苦差事,待遇如何呢? “最開始每人5元∕月,後來每人15元∕月,放映員所在的生產隊還會按照壯勞力給放映員記工分。”三人回憶。

“那個年代,電影迷很多,看電影就好像一次歡樂的盛會。電影還沒有放映,消息早就透露出去了,村莊上就瀰漫了喜慶歡樂的氣息。那一天真正來臨時,太陽還沒落山,計劃放電影的禾坪或老屋場,就有了喧鬧聲。村莊裏的小孩子把家中的凳子、椅子一古腦兒搬出來,搶佔最佳位置,夜了還在呼朋引伴或興奮地四處亂竄。急匆匆吃了晚飯或剛從地裏回來還來不及吃飯的大人們,也接二連三朝禾坪走來。也有十里八里的人們,翻山越嶺趕來,歸去多半是打着葵花稈火把或 ‘火爐網’。”劉英媚幾個深深地回憶,那時,看到慘痛的情節,觀眾眼裏都閃着晶瑩的淚花,有的甚至一臉淚痕。老大爺、老大娘看電影就更有趣味了,他們看一看銀幕上的人影,又好奇地回過頭來細看那放出美麗影像的放映機,疑惑地問:“世上竟有這麼好的東西?”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看到人們觀看電影的興趣與開心的樣子,劉英媚、郭鳳容、郭亮珠即使疲憊不堪也深感甜滋滋的。磨破了多少雙布草鞋、解放鞋?不記得。走了多遠的路途?不知道。吃了多少農家飯?不清楚。她們只知道走遍了公社的山山嶺嶺。她們還記得普樂有幾段偏僻的山間小路,夜晚放完電影路過,只有大聲吆喝自我壯膽:“亮珠,快點!” “鳳榮,抓緊時間。”還記得在農家吃飯,老百姓不願意收錢收糧,她們把每一餐的兩毛錢半斤糧票悄悄地放在農家的木飯甑底下;還記得老百姓熱心地幫她們懸掛銀幕、收拾行李設備;還記得襁褓中的小孩不到一個月,就背在背上去放電影……

當電影市場走向蕭條時,1985年,劉英媚通過考試成為了一名教師直到退休。而郭鳳容、郭亮珠她們也先後回到了農村。

時代總是向前行走,人們的文娛生活日漸豐富,可在那段艱苦的歲月裏,“長辮子放映隊”給了人們太多的精神慰藉,記憶中的 “影像”總是揮之不去,那一份樸素的熱忱、信賴、和諧,那一份鄉里鄉親,時常被人們記起、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