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元夜燈火散文隨筆

文學2.87W

燈轉華夏千年過。古往今來正月十五元宵佳節是最能與春節比肩的節日,除了月圓人團圓,它更添一抹濃濃的浪漫氣息。古時周禮有定,尋常女子“三步不出閨門”,而這日便可踏入闌珊燈火,提一盞花燈,猜一闕燈謎,瞄一眼潘安,鋪一段良緣佳話......

元夜燈火散文隨筆

歲歲年年的正月十五日,大都白晝為市,夜間燃燈。這一日既是宣告過年活動即將結束,又是將過年活動推向高潮。

小時候這一日的清晨總會被家人從牀上拖起來,一邊迷瞪眼一邊穿衣服,扒拉幾口飯便隨着一大家子人鑽入冷風之中,去街上“看十五”--各鄉鎮扮玩藝人在街頭集結起來鬧元宵。舞龍舞獅,高蹺秧歌,雜着鑼鼓聲鳴,好不熱鬧!

我同其他小孩子一樣被大人扛到肩上,手裏攥着氣球握着糖葫蘆棍兒,注意力都被眼前俏皮大耳的“豬八戒”,紅了臉的“孫猴兒”或是搖着小船的花臉婆婆吸引去了,吸溜着紅鼻子也未曾發覺此時早已寒風侵骨。

大人們也一個勁往街邊擠,生怕漏掉哪個喜人瞬間,這一頓民俗大餐若不親自來上一口,便像是吃了個天大的虧,怕是一天都得怏怏遺憾呢。

臨近黃昏時,是要回老家上墳點燈的。玩鬧了一天有些疲乏,天色也漸暗,身子愈發昏昏沉沉,趴在爺爺身上打瞌睡。到了目的地被強行晃起,睜開眯眯眼,暗色黃昏裏融進一片細細燭。這點起的小小燈火,可指引着家中先人亡魂吶。

老家林地山坳坳裏不斷聚起的`一團團暖意,也是在告知子孫後代,縱使先人已逝,也不能忘祖忘本。團圓日,共團圓。

老家點完燈,回城家裏的餐桌早已準備好了各式菜品。炸裏脊炸帶魚炸蝦仁,溜丸子溜白菜溜酸辣土豆絲,再一盆乾煸雞一盆燉排骨,加之涼菜輔助,這一頓元宵家宴才算齊活。

吃到半晌媳婦們又要起身下水餃,水餃入鍋撲騰間廚房便傳來女眷們的拉呱嬉笑聲,飯廳這邊男人們隨着酒瓶子一起東倒西歪,孩子們見縫插針地在餐桌邊打鬧遊戲串個燈謎,偶爾有人扯嗓大吼一兩聲來維持秩序,便也匆匆淹沒在這升騰起的團圓時光裏。

吃到末了,廚房總會傳來一聲:吃湯圓的報名咯!

孩子們爭搶着舉起手,幾個已經微醺的大人們也佯裝起要跟孩子們搶這甜丸子的架勢。每個孩子碗裏咕溜進兩三個湯圓兒,吃完再要時各自的母親也不再允許多吃,怕孩子們不懂忌口吃多積食。此時孩子與母親的拉鋸戰開始輪番上演,母親們總是輸家,最後罷了,這一天便饒了孩子們這一口。

飯後撤席各家也都散去。可大家轉頭又都奔向一個地方,去螳螂河邊看煙火。

河西邊一早便放置好了各色煙花,晚上到點兒這五彩的光劑就在天空展現它生命最美的一瞬。人們都湧在河東,或舉起相機,或挽起愛人,或抱起孩子,準備迎接這一年最錦繡的夜空。

猶記得那些年的元宵節螳螂河畔煙火重疊,耀眼的光火在空中勾起千變萬化的圖案,像花朵,像朝霞,臨隕落的那一刻,卻又比星光還璀璨。火樹銀花,那才是記憶裏的不夜天。

往歲喧譁,歌也千家,舞也千家,煙火亦千家。

在今朝。

我褪去孩童的稚嫩與新奇,漸漸長大。元宵節的習俗依然按部就班地做着,卻更機械化,彷彿只是為了完成這一日的特定任務。

清晨不再掙扎着爬起來去“看十五”,偶爾會瞥一眼手機直播;我身上的肥肉也不再允許湯圓這個白胖子到我的碗裏來;近些年出現了一個叫霧霾的東西,特別危害健康,煙花作為重要幫兇也頒佈“罪己詔”,承諾不再出現.....

在種種拎不清道不明的因果關係裏,元夕輝煌,漸漸沒落在記憶塵埃處。今歲嗟呀,人影參差,嬉笑遊冶,只不過是那時元夜。

今晚還是拗不過母親,在這個寒冷的十五之夜被拽出去看花燈。打着哆嗦哈口冷氣混入人羣,廣場上游人如織,紫色燈光築起的時光走廊裏更是摩肩接踵;一閃一閃的光亮包裹着氣球飛進孩童的手中;甜蜜的小情侶被手機記錄下相擁一刻......

許願燈隨風起,蓮花船入水漂。這一夜還是那般月明燈火耀,芳景如故,彷彿從未變過。

踱步回家路過小區監控室,環境監督員在一幀一幀查找亂放煙花爆竹的居民。對於禁止燃放煙花這件事,我內心其實是牴觸的,記憶裏的璀璨天際,我還是想再看一看的。

不過點燃起煙火的生命,隨之而來的代價,便是加速地球的衰老,加速人類文明的隕落。已經有無數人在為人類更加健康美好的未來不懈努力,我們又有什麼理由,去阻擋人類生命的進程?

一邊思索着一邊走向家門。樓道里亮起幾盞電子燈,美麗又安全。熟悉的元宵體驗在這一晚跑上心頭,像是尋回了一個丟失的老物件那般欣喜。有時候啊,並不是節日的氣氛淡了,或是自己的心境變了吧。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仍依舊。

元夕燈火,不過就是由你我點亮的百味人間啊。温一壺美酒,添一盞歲月,沾一分悲歡,今夕團圓,亦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