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林清玄散文》讀書筆記

文學2.64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書筆記了。那麼如何寫讀書筆記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林清玄散文》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林清玄散文》讀書筆記

《林清玄散文》讀書筆記1

寒假裏,我讀了著名台灣散文林清玄先生的《林清玄散文精選》,他的語言有時波瀾不驚而妙趣橫生,有時閲歷深刻而深入淺出,散發出無盡的魅力,讓人去細細品味和感受。

其中我最喜歡的一篇散文是《清歡》,它出自蘇軾的詞“人間有味是清歡。”這篇散文包含了林清玄對人生的感悟,他在裏面寫道:“這種清淡的歡愉不是來自別處,正是來自於對平靜疏淡簡樸生活的一種熱愛。”它的境界很高,它不一樣於李白那樣的自我放逐或者盡情歡樂,也不一樣於杜甫的悲痛心事,更不一樣於文天祥的壯懷激烈。想要做到“清歡”是很難的,尤其是生活在此刻的人,差不多是沒有清歡的。像嘈雜的咖啡廳,或者濃油赤醬的飯館,還有擁擠的景區,別説清歡了,連歡也不剩了。在這個時代,眼要清歡,找不到青山綠水;耳要清歡,找不到寧靜和諧;舌要清歡,找不到葱茸萵筍;身要清歡,找不到清涼淨土;意要清歡,找不到智慧明心。與其去擁擠,嘈雜的地方,不如靜靜地坐下來,泡一壺淡淡的香茗,心也會隨着那香醇,變得豁然開朗,這就是“人間有味是清歡。”

在元豐七年歲暮,蘇軾罷了汝州職,回宜興修養。當時,蘇軾與泗州劉倩叔同遊南山,那是一個冬天的早晨,細雨斜風天氣微寒,淡淡的煙霧和稀疏的楊柳使初晴後的沙灘更加嫵媚了。洛澗入淮後水勢一片茫茫。蘇軾與劉倩叔坐下來野餐。乳色鮮白的好茶伴着新鮮如翡翠般的春蔬,味道的確不錯。但蘇軾覺得人間真正有滋味的還是清淡的歡愉了,因為試吃野菜這種平凡的清歡,才使人間更有滋味。

我們在生活中也要嘗試着做到“清歡”,文中提及盛大士説“凡人多熟一份事故,即多一份機智,多一份機智,則少一份高雅。”清歡來自於對平靜疏淡簡樸的一種熱愛,我們也要在此刻喧囂嘈雜的社會裏去維護這種清歡。

《林清玄散文》讀書筆記2

《林清玄散文》收錄了林清玄先生兩個創作時期的優秀作品。林清玄初登文壇,將自己的朝氣與激情更多地傾注在鄉土中,代表作有《少年行》、《鴛鴦香爐》等。隨後,他沒有拘泥於鄉土散文的創作,嘗試着將東方美學理念和佛教哲學情懷融為一體,開始了以“菩提系列”為代表的創作生涯的第二個時期,也進入了他個人創作的全盛時期,散文集收錄了大量該時期的優秀作品如《佛鼓》、《光之四書》等。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氣的,在寧靜中透露着激越,在冷峻中保持着温煦,在流動中體現着凝注。他繼承了佛家廣博的智慧與胸懷,輕輕一揮手袖,便裝凌雲的壯志,巧妙地幻化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雋永與人性的温情。

他在一篇名為《海拔五百》的散文中寫道:“登山專家只看見山頂,不像我們,能享受海拔五百的樂趣。”我曾被這行文字很久感動。我們正在一種叫做“征服”的驅使中日漸遺落了一種知足常樂的平和心境,於是,我們只能努力想象“高處不勝寒”的孤冷,卻對半山腰的迷人景緻視而不見,殊不知,沒有了自由的心情與平靜的心態,再宏偉的目標終究是空想罷了。還記得林清玄向我們描述的那名住在林中的年輕人,當人們問他為何不到山外打工時,他的口吻不容置疑:“這是我的家。”很多人都在暗地裏嘲笑他,然而回望城市的華燈萬盞,“從遠處看,每一個人的家只是一個小小的窗口”,怎比那茫茫林—海的無際無邊?在年輕人的眼中,森林中的一切生靈,都在冥冥中傳遞着廣博與自然,帶給他家的熟識氣息;不會忘記林先生筆下那位賣餛飩的老人,他總是在深夜敲起清越的木魚,向老主顧傳達着生意的信號,卻不致中斷熟睡者的美夢,更在不經意間温暖了遲睡者的心靈。正是這平凡樂器奏出的平凡音響,委婉地傳達着這位老者的淡泊心態,使串串雲淡風清的聲音久久在心靈的上空迴繞……

這聲音與那“海拔五百”、“以林為家”的境界合奏着同一支曲子,便是“清歡”。那是一種歡愉後的平靜,無奈後的超脱,放逐後的回首,宣泄後的釋然。我們正在日益豐富的物質世界裏,多了一份機智,少了一份閒適,多了一份世故,少了一份高雅。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在塵世中重温“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的淡泊心境,在紅塵中傲對“惆悵東南一枝雪,人生看得幾清明”的心靈叩問?我唯有在一片佛整個下午都在讀林清玄,聽着悦耳的絲竹聲,聲聲入耳,我喜歡在這樣的一個午後靜坐於屏幕前,衝上一杯綠茶,品着林的茶系列,度過一段悠閒的時光。

初次接觸林清玄的作品,是讀書時候,在我學習生涯最無奈最困頓的時候,《心田上的百合花開》讓我樹立了正確人生觀。此後斷斷續續找來他的一些作品閲讀,直至當今。百度一下林清玄,關於他的作品與讀後感,洋洋灑灑77頁,喜歡他的讀者羣每個年齡層都有,囊括所有職業者。喜歡林清玄的人都知道他開始學的是繪畫,後來才專注於文學創作,青年時期幾乎得遍了台北的文學大獎,整日周旋與報刊紙媒,宣傳,燈光,讓他覺得自己的一生是否就在浮華中度過,所以在他事業走向巔峯之際,毅然辭去令人矚目的工作,離開喧譁的舞台,走向自由創作之路,從此,我們見到的是別樣的林清玄。

讀過林文章的人都知道他文章有很濃郁的鄉土氣息,抒發鄉土情懷,積極投身自然。他出身於高雄一個農民家庭,父親勤勞,樸實,善良,農家的教養,父親的一言一行,造就了林清玄誠摯憨厚的氣質和虛懷若谷的胸襟。恬靜而與世無爭的鄉村生活,充溢着泥土芳香的空氣,養成了他與大自然難以割捨的情感。

通看他的早中期作品,發現他善於觀察,善於從一些看似平靜,安寧的生活中領悟出內涵的哲理。他曾長時間在田間與農人一起勞作,併到台北各地體驗鄉間生活。新威山間伐竹,霧社收採水果,在平凡的勞動中體驗生活的充實與收穫的喜悦。他散文中作品中展示的一幅幅人饒有情趣的自然風光圖與民俗畫都是源於生活的。

《林清玄散文》讀書筆記3

喜歡讀林清玄的散文,喜歡他的文字所特有的淡淡的香——如一縷蓮花般的馨香。每每走進他的文字,心也會跟着起起落落,然後慢慢靜下。

暖暖的回味時,內心總會充滿寧靜與關愛。翻開書的目錄,那些題目就會吸引你:“暖暖的歌”、“生平一瓣香”、“温一壺月光下酒”、“發芽的心情”、“味之素”、“清歡”、“三生石上舊精魂”、“黃昏菩提”、“飛入芒花”、“清靜之蓮”、“吾心似秋月”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氣的,在寧靜中透露着激越,在冷峻中保持着温煦,在流動中體現着凝注。他繼承了佛家廣博的智慧與胸懷,輕輕一揮手袖,便將凌雲的壯志,巧妙地幻化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雋永與人性的温情。非常喜歡“温一壺月光下酒“,因為這頗能代表林清玄的散文風格。“月光”代表陰柔,温和;酒則代表暴烈,激情。“將月光裝在酒壺裏,用文火一起温來喝……此中有真意,乃是酒仙的境界”。讀林清玄的散文,靜與動,柔與剛這些看似不能相容的特性,都能在他的筆下温柔的展現,娓娓道來,如沐春風。

有時當我們讀到“陰柔“處時,他卻將筆鋒一轉,道出許多生存的真相。

《林清玄散文》讀書筆記4

細細地品味《林清玄散文》真是一種享受!

他的文體風格細膩得像個女作家,別看林清玄是一位留着長長鬍子的老人,但細心地觀察世界、論談世界的文章卻令我們讚歎不已!

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無可挑剔的`,其中有很多是林清玄經過或聽説的故事,由故事而發出感慨,教會我很多人生的價值觀。

有這樣一篇文章令我百讀不厭:《陶器與紙屑》。散文講述的是林清玄親身經歷的一件事:林清玄在中國香港買了一個石灣的陶器,陶器是一個刺身羅漢騎在一匹向前疾馳的犀牛上,氣勢雄渾,非常生動,很能象徵修行者勇往直前的心跳。他想拎着陶器回台北很不方便,因為陶器被包裝得十分嚴實,而託運又很容易破碎,所以他決定捨去包裝用手袋拎上飛機。結果這次冒險失敗了,陶器在上飛機時被撞碎了,所有的嘗試與考慮都破滅了。

通過這次沉痛的教訓,讓他明白了:“對一個珍貴的陶器,包裝它的破報紙和碎紙屑是與它同等珍貴的。”也讓我明白了:“生命中也有許多這樣看似平凡、不重要的東西,但我們不能忽略其價值,因為沒有了它們,也許我們所珍惜的東西就不能得以襯托或完整!而我們就不能得到教訓、啟發、鍛鍊!”

翻開各個章節,你會驚喜地發現,它們都有一個共同之處,這些主題都是談人生的居多。有一心一境、澈如水晶、無關風月與一生一會四個篇章,都是教會我們要珍惜所擁有的一切!

他的語句包含着他對讀者們的教誨,他的言詞包含着他對世界萬物的讚美,他的所有感悟包含着他對大自然的嚮往與留念!

林清玄的散文大多數是來自於他小時在鄉里的一些故事,以及他與親人們發生的事情,由此引發的一系列回憶與深思,再用他那細膩柔美的文筆寫出感人肺腑的散文,這便是他的獨特寫作風格!

我從他的幾篇散文中不難看出他信仰“佛”。他在《佛鼓》中這樣回憶道:“我站在通往大悲殿的台階上看那小小的身影去擊鼓,不禁痴了。”不過,或許他是很痴迷、很喜歡這種佛寺的氛圍。

其或,我讀過他那極具特色的散文之後,心中不由地燃起了寫作熱情,不僅僅只有這樣罷了,他還帶予我的是不盡的堅持!因為我認為林清玄能夠克服重重難關,從偏遠的地方走出來,成為一個鼎鼎大名的作家,是需要多少堅持與勇氣都未必能達到的。

“我想着,在這悠長的時間中,在這廣大的世界上,一定有很多與我心靈相同的朋友,得到一些温柔的安慰,得到幾許智慧的啟發,以及得到藏匿於俗世的浪漫情懷。”我想我在這句話、這本書中學到了寫散文的方法與運用生活中的小故事來寫出好文章。

《林清玄散文》讀書筆記5

在未讀林清玄的文章以前,曾由於國中老師的緣故買了一本林清玄寫的書,好似乎《茶,非常道》。封面竹綠色與白字結合,頗有清雅之風。但是我忽略了一點,是我後來在買來後才發現的——有關茶,及道(涉及佛家道家),或者曰由茶而悟道。對此我不是很喜歡,甚至有些憎惡。

而此次高中老師又叫我讀,我只好去網上找一些其所著的文章且我喜歡的。由此我讀了幾篇,如《浴着光輝的母親》等等。起初我是帶着一點無奈和走馬觀花般的“過眼兒”,不過讀完《浴着光輝的母親》後,略略有些改觀。首先,因為他有敏鋭的“眼睛”,見極細微之處;其二是,他的文筆灑脱,非常樸素,像一個慈祥的老人説着故事,故事中透着真理絲絲縷縷光輝。

《浴着光輝的母親》講述的是一個母親帶着弱智的孩子坐公交車。在車上,母親不斷的安慰兒子不要怕,因為他第一次坐公交車。僅僅是如此,或者説不僅僅是如此,一車的人都用崇敬的眼神看着母親,彷彿看見了母愛的光輝。而林清玄自然不止在這裏讚美了母愛,而是思想抑或感歎現在的人什麼時候能用這種眼光看自己的母親。是啊,其實我們在生活中感受到最多的母愛不是來至自己的母親嗎,站在這長長的母愛河中,日夜沐浴在這光輝的母愛河中,何時我們彎下腰,看看底下那一泓給予自己的清水。接下來是關乎我們的,就是對待我們,這些正常的孩子,父母親們的眼光卻是那麼苛刻,充滿條件,無法全心的愛憐。我也深有感觸,現在的孩子似乎都覺得爺爺奶奶比爸爸媽媽好,包括從前我,因為爺爺奶奶的愛和眼光總是如此慈祥,充滿着全心的愛憐。現在,我也只能説爸爸媽媽不必爺爺奶奶差,僅因為知道他們是愛我們的,知道他們這麼做那麼做是為了我們。他們的眼神行為矇蔽了我們的感受,甚至讓我們疑惑。作者在最後“歎”道:“但願,我們看自己孩子的眼神也可以像那位母親一樣,完全無私、溶入,有一種莊嚴之美,充滿愛的光輝。”

帶着另一種複雜的心情,讀了另幾篇。這幾篇也是講父母與子的,《與父親的夜談》《分到最寶貴的媽媽》《海上的消息》等等。也不細説,就粗淺的談談感受,就《與父親的夜談》。作者與父親談了短短几小時,就瞭解了父親的過去,也正是這段難得的時光,讓作者現在也是如此珍重。在我的記憶裏,我也未曾與父親談話超過半小時,比之作者從前的一小時還要短。平日,我的父親也不怎麼管我,而我也不怎麼了解我的父親,因為他常常對我冷眼諷刺,而對別人卻熱心過頭。對於他好的一面,我確實太不瞭解,可能時代、生活相差太大,平日裏有很少説話,也不好説話吧。雖然如此,我從小對我爸爸還是比較敬佩的。如今面對作者的經歷和勸勉,感觸良多,慚愧罷,慚愧罷,實在是“站在河中,死於乾渴”啊!

讀完這幾篇文章以後,我覺得生活本是一本書,而林清玄的書畫上了他的記憶,感受,還有記號。在他用手寫下之後,又成了我們的,換句話説,他的文章是啟迪的星,我們的書的新一頁仍是我們自己開啟。

等待花開———讀林清玄散文集

很久以前就喜歡林清玄的文章,它總能以詩樣的哲理給人帶來智慧和覺悟。他是一位胸懷寬廣的智者,恬淡安適,於細小的生活中發現真理。作家都有一雙細膩聰慧的眸子,他洞察體恤世間一切,娓娓道來,讓人豁然開朗,心裏充滿寧靜祥和,同時也深含着愛和陽光。

每每體味作者誠摯的情感和親切質樸的語言時,總讓人感動,覺得自己隨着娓娓的敍述深入他的內心,順着他看似散淡的思路,感受着他淡泊平和的生活,聆聽着他對人生的頓悟,那麼寧靜平和,那麼超脱,許多生活、工作中的煩惱也會隨之淡然。

於是,我孜孜不倦,愛不釋手。

最近,看了他的一篇意味深長的哲理故事"

“看到水田一片純白的花,形似百合,卻開得比百合花還要繁盛,姿態非常優美,我當場被那雄渾的美震懾了。‘這是什麼花?’我拉着田邊的農夫問道。‘這是空心菜花呀!’老農夫説。原來空心菜可以開出這麼美麗明豔的花,真是做夢也想不到。我問農夫:‘可是我也種過空心菜,怎麼沒有開花呢?’他説:‘一般人種空心菜,都是還沒有開花就摘來吃。怎麼會看到花呢?我這些是為了做種,才留到開花呀!’我仔細看水田中的空心菜花,花形很像百合,美麗也不輸給百合,而且有一種非常好聞的香氣,如果拿來插到花瓶裏,也不會輸給其他的名花呀!可惜,空心菜是菜,總是等不到開花就被摘折,一般人難以知道它開花是那麼美。只是有一些做種的空心菜能熬到開花,人們難以改變觀點來看待它。”

作者不由得感慨:只有完全破除對空心菜的概念,才能真正看見空心菜花的美,這正是以空心菜來看世界。但是,人要“空心”來面對世界,真的比空心菜開花還要難呀!

空心菜的故事給我們很多感悟。等待會有馨香的驚喜,等待會有美麗的回報,等待會有生命之花的燦爛開放。孩子的成長,不也是空心菜開花的歷程嗎?這是一個漫長的積蓄和提升過程。我們能做的就是要蹲下身子,仔細地觀察,輕輕地呵護,慢慢地欣賞,耐心地等待,尊重他們的差異,寬容他們的腳步。我們不能違背四季的規則,提前收割。否則,我們收穫的就只能是“空心菜”,是菜!絕沒有希望看到美麗的空心菜花。不是孩子成長慢,而是我們的心太急;不是教學方法有問題,而是教學思想有偏差。其實,他們正在不知不覺地生長,心靈的蓓蕾也在悄悄地萌芽。只是我們浮躁的心在應試的海洋中浸泡得太久,失去了知覺;我們功利的目光,在充滿誘惑的社會中搜尋得太累,迷失了方向。所以很難察覺到心靈的感動,傾聽到花兒開放的聲音。

《林清玄散文》讀書筆記6

有一次我去新華書店,看到了這本《林清玄散文》書,覺得很喜歡,把它買了,每一回家總是先看這本書。

這本書講述了少年時代林清玄所經歷過的事所思所想與所悟,有許多散文都值得我學習和借鑑如《清歡》、《從人生最底層出發》,不過最讓我百讀不厭的便是《黃玫瑰的心》,裏面講述了一朵黃玫瑰因水分不足,萎靡不振,後來整株花泡了20分鐘,變光彩耀人。這件事情讓林清玄知道了做事要有信心!

記得那一次,我數學考試,考完試,我心想:以前基本都是A,還很自信。第2天試卷一發下來我睜大眼睛,嘴巴都成O字形,因為只考了85分在班裏只能排到中等水平。成績刷的一下掉了下來放了學,我悶悶不樂,到了家一句話也不説,我怒氣衝衝推開書房砰地一聲,把門就關上了,作業也不想做了,就拼命地打被子,摔東西一肚子惱火。這時,媽媽推門進來了説道:“金聖哲,發泄怒火是沒有用的,你需要靜下心來、查找錯因、仔細一點。一次失誤,並不代表什麼,成功與否決定與你的努力!

我就開始認真讀書,不在驕傲自滿,而是謙虛,仔細查找錯因,第二次考試考了97分。我應該朝着滿分去努力,真取下次考一個滿分!

從此我悟出一個道理:不要因為自己的情緒左右了你的思想,糊里糊塗,要振作。

《林清玄散文》讀書筆記7

林清玄的散文讀過之後給人一種回味無窮的感覺,作者那易懂的語言,卻又含着很深的寓意,哲理。

在林清玄散文集中我最深有感觸的是一篇名為在繁花中長大的孩子的文章。讓我明白在美麗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因為受到美的薰陶,所以心也是美好的。

環境對人的薰陶感染甚是重要,比如把一個剛出生的嬰兒交給一隻母狼去撫養,嬰兒長大後就具有狼的很多生活習性。社會環境與一個人、特別是青少年的成長有直接的關係。孟子後來成為大學問家,與社會環境對他的薰陶感染分不開的。所以做父母師長的要為我們千方百計選擇和創造一個優良的環境。因為一個人的素質,一個人的成長,確實離不開它的環境,一個好的環境能催發一個人上進,而一個差的環境呢?早在300多年前的明代,人們就總結出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以及“人若近賢良,如紙包蘭麝,因香而香。人若近邪友,似柳貫魚鼈,因臭而臭。”這説明,中華民族早已運用環境心理學的規律於教育與個人修養方面了。

《林清玄散文》讀書筆記8

林清玄寫的散文與我平常遇到的散文不同,他寫的散文語言通俗易懂,不像我看的大多數散文那樣難以理解,讓我有種讀不下去的衝動。

從我剛接觸這本書時,我就深深地愛上了這本書。林清玄寫的所有的散文中,都會有一些情感在裏面,讓我有所感受,有所啟發。因為每一篇散文講的都是不同的事,所以給我的感受也不一樣。我從《家家明月有清風》這篇散文中的一個句子:“人的貧窮不是來自生活的困頓,而是來自在貧窮生活中失去的人的尊嚴:人的富有也不是來自財富的累積,而是來自在富裕生活裏不失去的有情。”使我頗有感觸。是呀,一個人的貧窮是來自心底裏的,而不是現實生活中的。你認為你窮就是窮,你認為你富就是富。

我們為什麼要讀書?讀書的目的是什麼?如果你能回答出來,那麼你的讀書是有意義的。就像《林清玄散文》,每讀完一篇散文,自己就應該捫心自問:“這篇散文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這樣你讀書才是有效的。

《林清玄散文》是一本好書,讓我們一起感受它的芬芳吧!

《林清玄散文》讀書筆記9

這本書的封面是不出眾的。

“林清玄”三個大字印在封面正中央,再往左為他的經典作品,再是出版社。上下兩塊都是清雅的荷花;上面為一朵花苞被一朵碩大的荷葉遮住了“半面”,而又一朵清雅、正在怒放的荷花又被那荷葉襯着,詩意盎然。而下面是一朵墨荷與一朵粉色的荷花並肩立着,又使粉色的荷花顯得倍加耀眼……

醉後方知酒濃;愛過方知情重;思過方知愛恨;很過方知情深。理智只不過是人生的一部分,感情才是人生的全部。生命中很多事,你錯過一小時,很可能就錯過一生了。

這又是一個滿懷愁苦的作家罷!我思忖道。在我所讀過的作家的作品中,很少有人會以一個輕快自如的筆調吐露內心愁苦的。眾所周知的《鄉愁》,雖寫的婉轉真摯,卻也有句“鄉愁是一座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裏頭。”的詩句,令人傷感之餘,又多了世事的悽楚;剛讀的席慕容的文字,也有優雅脱俗的篇章。雖在少數中我也會情不自禁地笑出來,但思過後留下的又是那種心靈的瘡痛。

就像《月光下的喇叭手》一樣。

“那時月亮很明,冷冷的月芒斜落在他的身軀上,它的影子詭異的往街邊拉長出去。”

這篇文章講述了作者與喇叭手的相遇、相知、相思。從字裏行間不斷地滲出了喇叭手的鄉愁。一首驪歌貫穿全文,使我讀完後那首歌還在我耳邊、心頭不住的盪漾。

一隻喇叭,被上天吹奏着,音弦操動着老人的經歷,撥動着作者的心。“老人專注地吹這首曲子,一次比一次温柔,充滿感情,他的腮鼓動着,像一隻老鳥在巢中無力地鼓動翼翅,聲調卻像一首驪歌,等他停的時候,眼裏赫然都是淚水”我尤其喜歡這一段,這一段把老人的鄉愁描寫的淋漓精緻,連無助的鼓動翅膀也是在温暖的巢中;“聲調卻像一首驪歌”又近一步説明了老人的悲傷。若不為此,為什麼老人對那首曲子感動地滿眼都是淚水呢?

一曲驪歌終了,是是非非散了,生命的紅線被忽如其來的風扯斷了;唯有封面那不起眼的墨荷,正在獨憐倒影。

《林清玄散文》讀書筆記10

夜深人靜,我卻有些浮躁不安。

在台燈的指引下,我不耐煩地拿起枕邊那本淡黃色的書一一《林清玄散文自選集》。

這封面就把我的“心”牽了過去一一瀟灑的“林清玄”三個大字顯赫地印在紛紛揚揚飄落的蒲公英上,頗有一種芳芬之感。“林清玄大概是個温柔的女子吧!”我想着,便翻開了書。“天啊!‘她’竟是一個修行過的男人!”我驚歎着看了他的簡介。

有一種無名的衝動使我迫不及待地想看一看他的文章。我隨意地一翻,就翻到了一篇名叫《清歡》的文章。“這有什麼好寫的?!”我嘀咕着,開始看了。它是由蘇軾的闋詞,引出了主題一一清歡。凊歡是什麼?是吃的?穿的?用的?在文中,我找到了答案。噢,原來清歡指的是“清淡的歡愉”。

可現在,想在世間找到“清歡”,可就萬分難了一一散個步,汽車聲不斷呼吼而過;吃個清淡的小菜,杳不可得,油、鹽、醬、味精已成為菜的特色;喝一杯茶,但那些地方總是嘈雜無比;去賞賞湖,正漂流的汽水瓶已成為所有人看的“展覽物”;去廟裏走走,門口滿滿的攤販,這個年代的“凊歡”太難尋了!眼要清歡,找不到青山綠水;耳要清歡,找不到和諧寧靜;鼻要清歡,找不到乾淨空氣;舌要清歡,找不到蓼茸蒿筍;身要清歡,找不到清涼淨土;意要清歡,找不到智慧明心。

我皺着眉,搖了搖頭。

我重翻回目錄,一篇名叫《咬舌自盡的狗》的文章映入我眼簾,我翻到了相應面數,如狼似虎地看了起來。看完之後,早已是視線模糊。那主人第一次把狗拋到幾百公里以外的深山裏,狗,回來了。第二次想把狗拋到幾百公里外的深山中時,狗卻在車中咬舌自盡了。啊!一隻有情有義的狗呀,為了尋找主人,在原野、在高山、在城鎮、在荒郊奔馳百里,不管經歷多大痛苦,多大風險,好不容易回到家了,主人不但不開門,還冷眼相待,立刻又送去拋棄,又被無情無義的人拋棄!有情有義之人受無情之人背棄,在人世間還少嗎?三國時期,老將黃忠為他主公的霸業苦戰關羽,回去之後,主公韓玄卻叫刀斧手斬他首級,此不為

無情之人背棄有情之人?

每每讀到林清玄的散文,總覺得他恬淡自然的散文中藴含着細膩的情感,並且透着幾絲禪味,小故事大道理也是他散文中必備的風格。

讀着林清玄的散文,就好似在聽一位禪師的諄諄教導,在安撫我那顆浮躁不安的心靈。

《林清玄散文》讀書筆記11

讀《林清玄散文集》之前,我對散文的接觸不是很多,只看過老舍先生的散文集,最喜歡的就是老舍先生寫的《貓》以及《濟南的冬天》。這次寒假,在書店的架子上看到了這本書,就想看看不同作家的散文口味是不是也不同。

剛打開書的第一頁,我就看到了林清玄的介紹:原來林清玄從小就是一個小作家。我繼續翻開第二頁,慢慢的我一下子就看了半本書。我合上了書,在腦海裏回憶着自己看過的一字一句,我覺得林清玄寫散文時一定就像畫素描,有時畫的濃了,便把這一段寫的深情一點;有時畫的淡了,就把這一段一筆帶過。但是不管他畫的如何淡還是如何濃,那股對家鄉對親情的懷念與嚮往卻總是在書中的每一頁,每一句,每一行,甚至於每一個字裏流露。

親情與鄉情是林清玄散文必不可少的兩大元素。他寫母親的時候,雖然不是自己的母親,但是寫的彷彿就如自己的母親一般。雖然這不是她的母親,但是天下的母親都是一樣的,都是一般的孩子心,對於描寫母親的畫面不必轟轟烈烈,只需要寫一句真真正正的對母親的話。

而鄉情,我卻不怎麼有感觸,畢竟我還沒有真正的出過遠門。但是中國上下五千年以來,哪一個鄉里出了個狀元,不都得回鄉嗎?在文中作者經常將家鄉與親人聯繫在一起,我忽然覺得,也許作者因為年齡比我大,所以想的也比我遙遠,比我深沉。作者説,他出遠門總要帶一些家鄉的故土,這樣才會踏實。我覺得作者與近些時間的一個人很像。那個人就是汪峯。雖然汪峯與林清玄不一樣,汪峯是每一次遠處旅行都會把自己父親的骨灰帶一點在自己身上,但是不管怎麼樣,這都是汪峯對親情的熱愛,對逝去的父親的回報。

看完了《林清玄散文集》之後,我產生了一個問題:如今我還沒有出過遠門,一直和父母在一起。但是如果有一天,我因為工作離開了家鄉,離開了家人,那麼我該如何,我該怎麼辦呢?這個問題我一直沒有解開,但是我相信總有一天我會把這個問題解開,把親情與鄉情的問題徹底解決。

《林清玄散文》讀書筆記12

讀了這麼多篇林清玄先生的散文,感覺他是以寫父母的愛和人生哲理為主的。

像《打開內心的窗》中,散發着母愛光輝的母親呵護着因第一次坐車而害怕的弱智兒子;父親葬禮上在分財產的兄弟們,把他們唯一的母親分給了自我,而他們自我卻失去了最寶貴的東西;在下棋的老人帶着的隨身聽,只為了隨時瞭解海上的狀況,擔心着兒子;為了不讓孩子怨恨自我,而避居大陸的父親;林清玄先生的母親往他的行李箱中塞得滿滿的愛,和那句“提得起來,就是我們的”;還有林清玄先生離開故鄉是的一瓶鄉土……

由病母引出的歡樂源自內心的道理;讓恨黯然失色的則是無限的寬容;換個角度去思考問題:我們看到的假乞丐,覺得他們可憐,是因為他們演的好。那我們給他的錢就當做給他的演出費,那又有騙錢這一説了呢;有時候要慶幸我們不在最高點或中間,因為我們在最低部時,就只能提高不能退步了;學會感激:在交通如此擁擠、發達的此刻,我們應感激我們還活着,感激事故沒有發生在我們身上;我們所謂的誓言只是智者耳中的戲言,魚缸打破了,為什麼不去趕緊換一個魚缸而是在原地抱怨呢;如果我們能不恐懼、不抗拒,活在眼前,身心柔軟,常懷感恩之心,跌倒就不會受傷了;我們重視一些事物的時候,真的是因為他們自身嗎

我們真的不是在意他們附加在身上的名利權位而重視的嗎有一天我們把這個問題搞明白了,我們便算得上是智者了吧;包容他人、包容困難,我們才會孕育出屬於我們的珍珠,一顆圓而亮的白珍珠;我們追求很多東西,都是要適可而止的,就像買鞋一樣:同樣的價錢不必須要買最大的,而是買適宜的;人生就像圍棋,不能着急,要慢慢地去品味人生的經歷;“人生如戲”,忘了是誰説過的了,但他是否明白戲是有劇本的,失敗了能夠再來一遍,但人生卻不能夠;失敗,使成功顯得更珍貴;當我們用美的眼睛與心靈去看這個世界時,這個世界便是美麗的;我們身邊許多事物像水晶一樣,清澈、無不如實、明白;有些事情我們只要在意他們的內在就好,至於名字外表我們能夠不用太在意的;夢,讓生活不再乏味;如果我們用收藏我們喜歡的東西去收藏我們的情感,那這是個世界會怎樣呢;感激困難,因為困難我們才能提高、提高;鮭魚,一心想要回到出生地的歸魚;無知與野蠻,阻擋我們平等的去對待眾生;有時候我們該問一下自我:我們為什麼要把自我的心強加在無干的其他事物上去;有些人在異地尋找家鄉的記憶,找不到卻更加思念。

如果每個人都認識到佛是什麼或佛存在在哪,那我們又何必到寺廟裏去拜佛呢;我們要到達的每一個超遠目標,都是要從此刻的每一個小目標開始的;真理,其實就是萬物存在的價值吧;前世與今生,其實就是昨日與明天,把這兩者聯繫起來的僅有林清玄先生吧;時間就像鳥一樣,飛走了不會再回來,也不會屬於誰;佛堂,使我們對佛虔誠的內心的體現;天堂,每個人想的都不一樣;能放下手下的東西,也是幸福;“生命的好處就是使自我每一天都有一些心靈與智慧的增長,每一天都對世界有一些奉獻與利益”;父母教育孩子,更多的是教育他們的仁慈之心;用最樂觀的心靈的去對待每件事物,因為百年之後這些都沒有了;在順境之時,要使生活有風采,在逆境之時,要不散亂,持續靜心;生命像酒,時間越久味道更加香醇……

我們去讀林清玄先生的文章時,就應是和自我的生活聯繫在一齊的吧!不然又怎樣會明白林清玄先生是如何從生活中領悟人生、領悟哲學的呢!也許正因為林清玄先生能對生活抱以平常心,才能從萬物中去領略人生吧!

林清玄先生先生説:“我的寫作,不只是在告訴人關於這人間的美麗,而是在喚起一些沉睡着的美麗的心。”正如他本人所説,他的文章以最樸實的語言告訴世人最深刻的哲理。

《林清玄散文》讀書筆記13

最早讀過林先生的“菩提系列”,那時就被林先生的清新淡雅的文風,深厚的底藴,以及對人生、對世界的參悟深深地吸引了。最近,我又特地購買了一本《林清玄散文集》,本書是從林清玄這位多產的台北作家數百萬字的作品中,遴選出的二十餘萬字的散文精華,是沙海中淘出的金子,令人百看不厭。過後,許多片段泊在記憶中,不時地熠熠閃光。對這本書,我更是愛不釋手,常置於桌邊案頭,不時拿來欣賞。

林先生的散文,最適合在平靜的夜晚,衝上一杯淡淡的香茗,獨坐在發出温和的光的枱燈下,靜靜地欣賞,享受散文帶給人的平和與智慧。曾經多少次,在自己心情煩亂的時候,《林清玄散文集》陪在我身邊,安撫我的心靈,讓我一次次平靜下來。這些文章,猶如一道道山泉,帶着它的淙淙流水聲緩緩地走到我們心中,讓我們去慢慢品味生活的甘辛。林清玄的散文總有一種哲學的意味和一點“禪”的味道。讀他的散文猶如一次心靈的洗禮,總能給人深深的啟迪。

林先生的文章總是遠離庸俗於污穢,更沒有咄咄逼人的氣勢,而是清麗悠遠,沁人心脾。這些文字裏,有花的鮮美、月的皎潔、風的温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如同生長在人心中的一株樹,雖然孤獨,但忠實地為我們守住了天上皎潔的月,讓生活在紛繁世界中的我們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還存有一些純淨。他的散文是唯美的,淡淡地道來,慢慢地述説,絕少雕飾,猶如“清水出芙蓉”;而他的故事也是很平民的,就發生在我們身邊,他寫的就是我,就是你,就是他。這些是文章,初讀自是清新異常,再品更是心開意解。他的文字每每讀後都會讓我們的內心充滿寧靜與關愛。文如其人,沒有高雅的品味和水晶般純淨的心,怎能寫出美得沁入人心的文章?

一向很喜歡台北作家,不是被台北二字吸引,也不是隔着一道深深淺淺的台北海峽所使的一種好奇與敬慕,只是覺得他們的鉛墨字下有一種平易近人的力量,即為反省。

光之四書,收於林清玄散文(浙江文藝出版社),這四篇文章分別是是借光線來反省人性的淪陷,城市的進步所致人對自然感知力的退步,對於自然的漠視,第四篇是對陽光的忽略。主體是人與太陽所代表的自然,以人為,和諧社會,台北的作家大多有這良知,能夠對人有所關懷,私以為這才是作家之本。

光之色先是例舉了塞尚的蘋果色彩的不同。而後是在陽光下,所有的事物自有它的顏色,當陽光隱去,在黑暗裏,事物全失去了顏色。”想想,人在陽光的照耀下,到底還是保持着本色,黑暗裏本色失去,一隻蘋果可以藍,可以七彩,人還有什麼不可為呢?陽光本色的失落是現代人最可悲的一種,許多人不知道在陽光下,稻子可以綠成如何,天可以藍到什麼程度,玫瑰花可以紅到透明,那是因為過去在陽光下工作的占人類的大部分,現在變成小部分了,即使是在有光的日子,推窗究竟看的是什麼顏色呢?我常在都市熱鬧的街路上散步,有時走過長長的一條路,找不到一根小草,有時一年看不到一隻蝴蝶;這時我終於知道:我們心裏的小草有時候是黑的,而在繁屋的每一面窗中,埋藏了無數蒼白沒有血色的蝴蝶。

“我們心裏的小草有時候是黑的,而在繁屋的每一面窗中,埋藏了無數蒼白沒有血色的蝴蝶。”

這是全文的最後一句話,也是我認為最精彩的一句。我是這樣理解的,這個社會在進步各種表層上所顯示的跡象的特徵都在説明這個社會亦或是民族正在進步,朝着一個他們所認為的理想的目標行進着,可能不得以實現,但現實是行進着就好。光鮮亮麗的表面很好看,大家也很高興,但是掩藏在surface下的景色呢,我想不會是大堡礁,是灰暗的破落的珊瑚蟲殘骸,是的我説的是人們日漸缺少的作為一種生物的感知自然的能力與想法,除了呼吸之外,自然教會人們的太少太少,少得可憐。“無數蒼白沒有血色的蝴蝶。”蝴蝶,輕的,小的,翩翩然的。任何人對於蝴蝶的印象無非是這些,活力。這是指人吧我想,蒼白沒有血色,人怎麼可以這樣呢,但現實確實如此沒有什麼可以申辯的。林清玄大致上便是如此的一人,只想充實人,從內而至外。只是想讓蝴蝶恢復亮麗與血色而已,他選擇了鉛墨這條路,執意行走到底,義無反顧。

可悲可歎可憐可敬。

作家有很多,從古至今可以説一大把,供不應求。有良知的也有,林清玄的散文大氣,秀麗,內有藴含,挺好的。

《林清玄散文》讀書筆記14

讀完了《林清玄散文》,我放下了書本,自己的心還沉浸在書當中,每次讀這本書,我總能感覺到一股暖意,我已經將這本書看了2遍,心裏暖暖的,原來林清玄經歷了這麼多我所見不到的事情。它們好像流水一般在我眼前閃過,很快又消失不見了。

這是一本散文集,我一篇一篇地看下去,看到了其中2篇我最喜歡的。

第一篇是《温一壺月光下酒》,講述了一些在月光下奏樂的百姓,充滿了悲傷和憂慮。有月光下的喇叭手,負琴盲翁。還講述了其他經典散文。讀完了這些,我認為林清玄就想告訴我們,在每一個幽靜的夜晚,總會有一些人在月光下哭泣,世界上總會有悲劇,世界不是所有人都能掌握的。它不能讓所有人幸福。最後,一定要靠自己不斷勤奮努力。這篇散文集中,我還懂得了生命是短暫的,但是我們只要心靜下來,就能瞭解更多,得到更多,寧靜致遠。在《以水為師》中就講到了這一點。

第二篇是《白雪少年》,主要講了林清玄童年時期到少年時期發生的事情,有《紅心番薯》《過火》等散文,讓我很難忘。每位讀者都在見證林清玄的成長,包括我。他的生活十分艱苦,可還是有如此之多的事情,從他父母身上,林清玄學到了很多,讓我也懂得了每個人的生活是不一樣的,有好也有壞,有開心快樂,也有痛苦難過。但是壞不一定就代表不好,好也不代表一定幸福。努力去享受奮鬥的過程才會有成就感。

讀了林清玄的散文,我收穫了這麼多,我鄭重向大家推薦這本書,真的不錯。我都開始準備看第三遍了。

《林清玄散文》讀書筆記15

FFQ讓我寫關於林清玄的文章,為了寫所以買了他的書。買了看了發現幾天之內寫不出什麼東西,所以作罷了。如今看了一半,倒是有些感受。

工作後接觸林清玄是因為人教版國小語文教材中有他的兩篇文章,一篇叫《桃花心木》,一篇叫《和時間賽跑》,本人都比較喜歡,教參裏有一篇他的拓展閲讀叫《百合花開》,尤為喜愛。這三篇都很正面積極,故事中給人以啟示,且不是教條化的教唆,而是讓你自己去理解和感受,充分展現文學的力量。我個人比較偏愛這種帶給人正面能量的東西。

《林清玄散文精選》一書中不僅有他早期的散文,還有他後期的菩提系列。一聽菩提系列你大概會猜到這些文章可能與佛教有關。我讀了一些,佛經在他的文中出現的概率還是挺高的,或用來講解某個傳説,或用以論述其觀點,或用來抒發其情感。如《三生石上的舊精魂》、《深香默默》、《生命的酸甜苦辣》、《青山白髮》等。他是信佛的吧。這應該是我第一次接觸佛經這類文本片段,但若是它們能成為我們正面的能量,那也是好的,應該感激。

讀大作家的文,很明顯他底藴深深,引經據典,讓人佩服。

《百合花開》和《桃花心木》都是借物來表達情感、觀點的文章,看他的散文精選又讀到不少類似的,我覺得他非常擅長由大自然而引發思考,從而帶給我們啟示。其中一篇叫《發芽的心情》亦是如此。人世間的波折與果樹一樣。有時候我們面臨了冬天的肅殺,卻還要被剪去枝椏,甚至流下心裏的汁液。有那些懦弱的,他就不能等到春天,只有永遠保持春天的心情等待發芽的人,才能勇敢地過冬,才能在流血之後還能繁葉滿樹,然後結出比剪枝前更好的果。這是大作家的話,他由果樹剪枝的故事告訴我們這樣的啟示,滋養我們的心靈,並由文字獲得一些力量。

讀後感:總的來説,讀他的文章,最後可以給你留一個心靈的寧靜,就如他自己説的:循着時光的河流向上游前進,兩岸花樹宛然,羣山微風依稀,好像重活了一次。

書才看了一半,更沒有重複讀,只是為了讓自己的情感不至於隨時間散去,所以寫下來。來對抗時間嗎?或者給自己的思想留些痕跡吧。

最近90學時培訓,遇到一個陌生的老師,可是我們雖才初識,卻交淺言深,這是怎樣的緣分呢。她給我很多鼓勵、建議和忠告,非常感謝。感恩,生命裏總有脈脈温情在時間的河裏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