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熱門】林清玄散文讀後感

文學2.45W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都看過一些經典的散文吧?散文是一種常見的文學體裁,取材廣泛,藝術表現形式豐富多樣。什麼樣的散文才是真正的好散文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林清玄散文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熱門】林清玄散文讀後感

林清玄散文讀後感1

幾年以來,我都是林清玄文章的忠實書迷,雖然我不知道林清玄的長相,不知道他的性格,當讀過他寫的散文之後,都能體會到那文字上的淡淡之香。彷彿他拿着一支神來之筆,一揮,就能寫過各種優美的文章。讀了尋找幸運草這一文章後,使我體會到他文筆上的那種清幽和大氣。

也許你會疑惑到:“幸運草是什麼東西”,幸運草實際上是酢漿草,只是傳説四片葉子的就是幸運草,其它的都是三片的,而文中的作者,是一個非常愛好找幸運草的人,其實,幸運草是不存在,可作者還是在尋找,直到這一舉動被他的兩個侄子看到了,使他們也開始找幸運草了,仔細一想,雖然找也是白找,但這是多麼堅持不懈的品質呀!

人的一生,要是擁有堅毅的品質,那做事不是很好嗎?雖然幸運草不存在,但在你仔細發掘之後,你會發現比幸運草還好的東西,而幸運草,也已經常常地埋在了你的心裏。河蚌忍受了沙粒的磨礪,終於孕育美麗的珍珠;頑鐵忍受了烈火的赤煉,終於燒成鋒利的寶劍。也許這些豪言壯語都是虛幻的,但卻奠定了成功的基礎。

古羅馬詩人奧維德曾經説過“忍耐和堅持雖是痛苦的事情,但卻能漸漸地為你帶來好處。”司馬遷是我國一名有名的人士,他寫的史記有52萬字x且還是在牢獄中借那堅毅的面孔寫下的。我想:在我們的心中,只要我們能夠寬廣堅持,只要我們的情感夠細膩,只要我們擁有堅持的信念,我們的心就會長出一株美麗的,四個葉片宛然的幸運草。

在我們的生活中,許多人都懷有自己的願望與理想,而這隻需我們的堅持信念,那不可能就會化成可能,可能就化成必定。

如今,我已合上這本書,回想那文字中花的鮮美,月的皎潔,風的温柔,更有一種人性的芬芳,就像我們心中的蘋果樹,那蘋果掉下感情了我們,讓我們知道了這世界的廣闊,還存在許多的純淨。

林清玄散文讀後感2

在讀了林清玄的散文過之後給人一種回味無窮的感覺,作者那易懂的語言,卻又含着很深的寓意,哲理。讀完後撼動了我的心,這本書的封皮呈黃色,醒目卻不刺眼,與它的圖案十分相配:一陣風吹來,純白的蒲公英種子隨風飄散,飄渺、空靈,十分簡潔唯美,我想也代表着我們這一代代的孩子的夢想吧。中央用孩子的字體寫着“林清玄”三個大字,給人一種親切的感覺。展開封皮,一行小而精練的小字映入眼簾:“期許少年們有天真的心,純善的心,完美的心,莊嚴的心。能在這悲傷的人間,擁有快樂。”正是這一行字,給了我很大的興趣讓我讀下去。

正式打開書時,我便被那充天真,無邪的自序吸引。和標題一樣,拉近了我們與作者的距離,向我們訴説了作者不老的心。這本書分四卷,分別是天真的心、純善的心、完美的心、莊嚴的心。每一卷的開頭都有一首精練的小詩,讀來十分搞笑,我彷彿能從一首首小詩中看到作者兒時天真可愛的臉。

第一卷“天真的心”:講述了一件件小事,都是些我們生活中很平凡的事情,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小事:一隻烏龜、一棵樹、一些流浪狗、一個傳説。而令我感到吃驚的是,作者用孩童般的最單純天真的視角,把最單純天真的事情,竟能寫出如此多的細節和道理。在作者的筆下,能夠從一隻烏龜寫到身外之物的不重要,寫到人只看到名利金錢的悲哀。作者循序漸進,由淺到深,直擊我們的內心――那如白紙般內心的最深處的那片淨土。

而第二章“純善的心”描繪的不是一向再清澈的人或心。而是在塵世紮根,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或心。作者用這“灰色”社會中的真善美、假醜惡的比較,引起了我們對良知的新看法。

第三、第四卷則是繼續沿着之前的風格,用孩子般的筆法,給我一種親近的感覺,讓我借作者的文筆來看那充滿未知的世界。

看完這本書,突然發現書的最後也有一行小字。它告訴我們:“挫折,學習智慧;離散,學習成長。我們是不是除了課業,更重視這些優良品質的養成那?”或許,這就是作者寫這本書的原因吧。

林清玄散文讀後感3

讀林清玄,每一次都好像從城市瞬間落到了田園,滿眼的自在,愜意。

可是這樣的書就是要讓你去翻開,在閒暇的時刻,一杯咖啡或者清茶,一張搖椅,一點陽光和幾朵白雲,捧着它,便是一生一世的永恆。它們不似櫃枱上的暢銷書,聲名大燥間,街頭巷尾便都是議論。它們默默,默默地如白雲,似流水,不會有成為焦點的時刻,卻是長久不衰。

林清玄的散文就像是一副素描,簡單的幾筆,卻勾勒出一個人心底繁雜的世界。

親情與鄉情是必不可少的主題。他寫到浴着光輝的母親,都是一句寶貝不怕,卻流露出天下母親對孩子濃濃的愛意和關心。就是那麼一句話,而生活中所見到的也許比一句話更簡短粗略,但卻實實在在。我們的眼睛就是要像這樣善於抓住生活中的點滴,被人遺忘的點點滴滴。而這些被我們忽略的,都在他的筆下重現,帶給人們心靈最真實的悸動。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永遠説不盡道不完的,作者有一句話,我覺得説的很好——對於父母親的愛,我們也是“提得起來,就是我們的”,趁還提得動,行李箱還有空間,就多塞一點愛進去吧!在這些尚在的時間裏,也許我們應該對父母説出自己的心意,不帶半點羞澀地毫無保留地道明,像他們給予我們毫無保留的愛。

對於故鄉,我其實是沒有太多的留戀和感慨的,畢竟沒有出過遠門,沒有機會體會到思鄉的離愁別緒。但作者在文中將家鄉與親人聯繫起來,我忽然就覺得,也許它比我想的遠有意義的多。作者説,他出門旅行時總帶着一杯故鄉的水土,那會給他力量,因為那裏面承載的不只是故鄉之愛,還有母親的祝福。這是很實在的話,鄉情中,更多夾雜的是親情吧,對親人對故友的思念。

世事離戲只有一步之遠。

人生離夢也只有一步之遙。

不知道聽誰説過:生命最有趣的部分,勝過演戲與做夢的部分,正是它沒有劇本、沒有彩排、不能重來。生命最有分量的部分,正是我們要做自己,承擔所有的責任。林清玄的散文裏總有一股清新的氣息,也許是有流水的聲音,也許是灑進了陽光的温暖,又許是有風吹過的清涼。

林清玄散文讀後感4

我在暑假裏閲讀了一本《林清玄散文集》,它由許許多多的小故事組成,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篇《咬舌自盡的狗》。

這篇文章講的是:一位計程車司機養了一隻很忠心的大狼狗,但因為它食量和吠聲太大了,所以那位司機不想養它了。他把狗放入布袋裏,載到一百多公里的深山去放生。一星期後,狗竟然自己跑回來了,但是司機二話不説,再一次把狗放進布袋,載到更遠的地方去放生。可狗卻接受不了主人的拋棄,它就咬舌自盡了……

讀到這裏,我的心情異常沉重,覺得喉嚨裏似乎被什麼東西給塞住了,真無法理解那位司機為什麼如此絕情,這對一隻忠誠、有情感的狗是多麼大的打擊啊!既然情義已滅,那死又何妨呢?於是,它選擇了自求解脱。

看了這篇文章使我聯想到社會上確實有一些人無情無義,冷漠自私。正像文章中寫到的那位司機,既然他已經養了這隻狗,為什麼還要拋棄它呢?狗是很有靈性的,它是人類忠誠的朋友,它會給主人帶來歡樂、安全,它不會嫌貧愛富,只會忠誠守護陪伴在主人的身邊。人和動物長期相處在一起互相之間也會產生情感的。狗和人類感情深厚的例子比比皆是,僅舉狗在地震中堅守主人這個感人例子來説吧:汶川地震之後,千百萬户人家的房子一瞬間倒塌使之許多人喪命。但是有一隻狗不吃不喝一直守護在一間倒塌的房子跟前,因為它知道,那是它主人的房子,它的主人就在裏面。就這樣不離不棄地連續堅守了幾天幾夜之後,終於倒在了那房子的前面,嚥下了它的最後一口氣。從中我也悟出了一個道理,平時我們與動物相處之間都應該珍惜這份情感,不能根據自己的個人喜好而隨意改變它的命運,既然你收養了它,就要對它的生命負責,這樣自然界才能和諧相處,使世界處處都充滿愛。

我平時在路上也會看到一些被主人拋棄的流浪犬,每次看到流浪犬,我自然就會想到:它一定有一個無情無義,冷漠自私的主人。它的主人肯定是個沒有情感和愛心、不懂得感恩的小人。狗十分忠誠,一種至死不變的忠誠,人世間正是需要這份忠誠和情感。“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讓我們丟掉冷漠,去愛護小動物,讓街上、路上不再有可憐的流浪狗吧!

林清玄散文讀後感5

讀到林清玄先生寫的散文集中的一篇文章《清歡》,甚是有感:

細雨斜風作小寒,淡煙疏柳媚晴灘。

入淮清洛漸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盞,

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這首詞是蘇軾與朋友去郊外遊玩,喝着雪沫乳花的小酒,吃着竹筍、蓼菜、茼蒿等等,然後讚歎着:“人間有味是清歡。”

有人讀詩詞不解其意:“這有何好?無非是吃吃野菜、喝喝酒嘛。”説此話之人,必定是沒有體會過“清歡”之人。

清歡,到底是何物呢?!解釋起來很難,清歡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清淡的歡愉,但體會起來,確實很難呢!

活在當下,體會清歡難,尋清歡則更難。

當你從一把茼蒿、一盤新筍中品出勝過山珍海味的滋味來;當你從路邊一塊石頭中看出比鑽石更珍貴的品質來;當你在林中漫步感到了聆聽鳥鳴比提着鳥籠向人展示更令人愉悦來;當你從一壺烏龍茶中體會到比喧鬧的晚宴更清淨的感覺來……這些都是清歡。

可惜,這樣的時候實在是少極了,更多的是人世間的混沌、雜亂。

在一天的勞動後,我們想安靜的散個步,可路邊的煙塵滾滾,到處是“嘀嘀”的喇叭聲,閃光燈刺到你睜不開眼,哎,只能回家。

那就去山上,去海邊吧!那裏遠離城市。

爸爸年輕時去過嶗山,爬到山頂,四處無人,如此近之望雲,到了雲霧繚繞的仙人修煉之地,自然是興奮不已。下邊是海,海邊是白色的,遠些為清,再遠些是幽深的紫,最後是蔚藍,一海四色,默默驚豔。

現在去了,只有傷心,身邊圍滿推銷的人。“照相、照相,15元5張,現拍現取!”一排排小販,向你出售手鍊、玩具……哎,只好走開 。

人間時事無常,能在世間找到清歡,能品出“人間有味”的人物,必是第一流人物!

在《林清玄的散文集》中我把頭腦放進了智慧之水裏,體會過黃玫瑰的心、野狗的心、探尋“膚”的感受、白蓮花的渾然天成,還有幸福的滋味……

煌煌104千言,閲歷、智慧、勇氣……

林清玄散文讀後感6

喜歡讀林清玄的散文,喜歡他的文字所特有的清香——如蓮花般的馨香。每每走進他的文字,心也會跟着起起落落,然後慢慢歸於平靜。久久的回味時,內心總會充滿寧靜與温暖。翻開書的目錄,又是一個個耐人品味的題目:“暖暖的歌”、“生平一瓣香”、“温一壺月光下酒”、“發芽的情緒”、“味之素”、“清歡”、“三生石上舊精魂”、“黃昏菩提”、“飛入芒花”、“清靜之蓮”、“吾心似秋月”,着實讓人為之痴迷不已。

《林清玄散文》收錄了林清玄先生兩個創作時期的優秀作品。林清玄初登文壇,將自己的朝氣與激情更多地傾注在鄉土中,代表作有《少年行》、《鴛鴦香爐》等。隨後,他沒有拘泥於鄉土散文的創作,嘗試着將東方美學理念和佛教哲學情懷融為一體,開始了以“菩提系列”為代表的創作生涯的第二個時期,也進入了他個人創作的全盛時期,散文集收錄了超多該時期的優秀作品如《佛鼓》、《光之四書》等。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氣的,在寧靜中透露着激越,在冷峻中持續着温煦,在流動中體現着凝注。他繼承了佛家廣博的智慧與胸懷,輕輕一揮手袖,便將凌雲的壯志,巧妙地幻化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雋永與人性的温情。

他在一篇名為《海拔五百》的散文中寫道:“登山專家只看見山頂,不像我們,能享受海拔五百的樂趣。”我曾被這行文字感動。我們正在一種叫做“征服”的驅使中日漸遺落了一種知足常樂的平和心境,於是,我們只能努力想象“高處不勝寒”的孤冷,卻對半山腰的迷人景緻視而不見,殊不知,沒有了自由的情緒與平靜的心態,再宏偉的目標終究是空想罷了。

林清玄的文章總是遠離庸俗於污穢,更沒有咄咄逼人的氣勢,而是清麗悠遠,沁人心脾。這些文字裏,有花的鮮美、月的皎潔、風的温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如同生長在人心中的一株樹,雖然孤獨,但忠實地為我們守住了天上皎潔的月,讓生活在紛繁世界中的我們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還存有一些純淨。

就像先生在《人間有味是清歡》中這樣寫道:“十年夜雨心不冷,百鳥飛遠天不遠,千山越過水不渴,萬花落盡春不盡。”十百千萬,日益繁盛,願我們內心永遠繁盛豐美。

林清玄散文讀後感7

在讀了林清玄的散文過之後給人一種回味無窮的感覺,作者那易懂的語言,卻又含着很深的寓意,哲理。讀完後撼動了我的心。

這本書的封皮呈黃色,醒目卻不刺眼,與它的圖案十分相配:一陣風吹來,純白的蒲公英種子隨風飄散,飄渺、空靈,十分簡潔唯美,我想也代表着我們這一代代的孩子的夢想吧。中央用孩子的字體寫着“林清玄”三個大字,給人一種親切的感覺。展開封皮,一行小而精練的小字映入眼簾:“期許少年們有天真的心,純善的心,美好的心,莊嚴的心……能在這悲傷的人間,擁有快樂。”正是這一行字,給了我很大的興趣讓我讀下去。

正式打開書時,我便被那充天真,無邪的自序吸引。和標題一樣,拉近了我們與作者的距離,向我們訴説了作者不老的心。這本書分四卷,分別是天真的心、純善的心、美好的心、莊嚴的心。每一卷的開頭都有一首精練的小詩,讀來十分有趣,我彷彿能從一首首小詩中看到作者兒時天真可愛的臉。

第一卷“天真的心”:講述了一件件小事,都是些我們生活中很平凡的事情,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小事:一隻烏龜、一棵樹、一些流浪狗、一個傳説……而令我感到吃驚的是,作者用孩童般的最單純天真的視角,把最單純天真的事情,竟能寫出如此多的細節和道理。在作者的筆下,可以從一隻烏龜寫到身外之物的不重要,寫到人只看到名利金錢的悲哀……作者循序漸進,由淺到深,直擊我們的內心——那如白紙般內心的最深處的那片淨土。

而第二章“純善的心”描繪的不是一直再清澈的人或心。而是在塵世紮根,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或心。作者用這“灰色”社會中的真善美、假醜惡的對比,引起了我們對良知的新看法。

第三、第四卷則是繼續沿着之前的風格,用孩子般的筆法,給我一種親近的感覺,讓我借作者的文筆來看那充滿未知的世界。

看完這本書,突然發現書的最後也有一行小字。它告訴我們:“挫折,學習智慧;離散,學習成長。我們是不是除了課業,更重視這些優良品質的養成那?”或許,這就是作者寫這本書的原因吧。

林清玄散文讀後感8

“一個人要得到一個快樂的生命,就先要有快樂的思想;要有一個旺盛的生命,就先要有旺盛的思想;要有一個充滿慈愛的生命,就先要有充滿慈愛的思想。”

這句話是散文作家林清玄講的,也是這本書中的一個片段。《林清玄散文集》裏,作者似乎並沒有用多少華麗的語句來裝飾着文章,而是採用質樸和淡雅的言語來譜寫每一個充滿哲理的小故事。

在《林清玄散文集中》有一些文章都採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但令我最難忘的是枯萎的桃花心木那篇故事。在作者的鄉下老家前,有一塊種着桃花心木的樹苗的地,而種樹的人卻總隔幾天才來澆水,來的天數也沒規則,並且澆水量也有時多,有時少。令作者感到很奇怪,結果一問才知道,原來是若總是為桃花心木澆水,就會產生依賴性,很難成為百年大樹,只有模仿老天,沒有規則地下雨、澆水,才能讓樹苗在不確定中尋找水源,拼命紮根成大樹。這雖然是一位種樹者的經驗之談,但是,對作者而言,桃花心木與人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成長,才能經得起生命的考驗,養成獨立自主的心,不會再依賴別人,就像那句話,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這句古語讓我想到了心裏的天鵝這篇讓我記憶深刻的故事。在歐洲中古世紀的貴族,因為喜歡天鵝的姿態,而用三種方法,來使得天鵝無法飛翔,將他們關在莊園裏,來炫耀自己的財富與品位。久而久之,天鵝們忘記了自己也會飛翔,那句“燕雀安知鴻鵠之志”也成為了一種諷刺,天鵝由於人們的私心,變成了不能飛翔的鳥兒。

作者林清玄筆下一篇篇的感人故事,都觸動人心,令我回味無窮。其實我認為作者只是在描述着四種“心”,天真的心,純善的心,美好的心和莊嚴的心。每當我讀到林清玄的散文都會有一股神奇之處,它能讓我的心平靜下來,就如天真的心,看到天真這二字,就會聯想到兒童像白紙般的單純無邪,在書中,作者用天真的想法來描寫一個個平凡的故事:軟枝楊桃、神來之筆……而純善的心描繪的是那些無知,可憐的生物,因為人類的私心而被失去往日的風貌的一些故事。其餘美好的心和莊嚴的心都是以一位單純的孩子的思想來描寫每一個感人的文章。認真地細細品讀着書中有關於動、植物、社會,人們的一些形形色色的故事。

林清玄散文讀後感9

在讀了林清玄的散文過之後給人一種回味無窮的感覺,作家那易懂的語言,卻又含着很深的寓意,哲理。讀完後撼動了我的心。

這本書的封皮呈黃色,醒目卻不刺眼,與它的圖案十分相配:一陣風吹來,純白的蒲公英種子隨風飄散,飄渺、空靈,十分簡潔唯美,我想也代表着我們這一代代的孩子的夢想吧。中央用孩子的字體寫着“林清玄”三個大字,給人一種親切的感覺。展開封皮,一行小而精練的小字映入眼簾:“期許少年們有天真的心,純善的心,美好的心,莊嚴的心……能在這悲傷的人間,擁有快樂。”正是這一行字,給了我很大的興趣讓我讀下去。

正式打開書時,我便被那充天真,無邪的自序吸引。和標題一樣,拉近了我們與作家的距離,向我們訴説了作家不老的心。這本書分四卷,分別是天真的心、純善的心、美好的心、莊嚴的心。每一卷的開頭都有一首精練的小詩,讀來十分有趣,我彷彿能從一首首小詩中看到作家兒時天真可愛的臉。

第一卷“天真的心”:講述了一件件小事,都是些我們生活中很平凡的事情,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小事:一隻烏龜、一棵樹、一些流浪狗、一個傳説……而令我感到吃驚的是,作家用孩童般的最單純天真的視角,把最單純天真的事情,竟能寫出如此多的細節和道理。在作家的筆下,可以從一隻烏龜寫到身外之物的不重要,寫到人只看到名利金錢的悲哀……作家循序漸進,由淺到深,直擊我們的內心——那如白紙般內心的最深處的那片淨土。

而第二章“純善的心”描繪的不是一直再清澈的人或心。而是在塵世紮根,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或心。作家用這“灰色”社會中的真善美、假醜惡的對比,引起了我們對良知的新看法。

第三、第四卷則是繼續沿着之前的風格,用孩子般的筆法,給我一種親近的感覺,讓我借作家的文筆來看那充滿未知的世界。

看完這本書,突然發現書的最後也有一行小字。它告訴我們:“挫折,學習智慧;離散,學習成長。我們是不是除了課業,更重視這些優良品質的養成那?”或許,這就是作家寫這本書的原因吧。

林清玄散文讀後感10

前些日子,媽媽買來了一本《林清玄散文》,封面的清麗與幽雅深深吸引着我。微微張開的荷花誕在幾片荷葉之間,無不透露着墨香清韻之氣。

翻開書的扉頁,林清玄的照片赫然出現在了視線之中。照片上的是一個相貌平平的中年男子,頭髮長,但有些謝頂。他面帶微笑,一看就知道是一個懂得享受生活的人。我有些許驚訝,原以為“林清玄”是一位嫻靜的女士,但沒想到,一位男士竟也可以寫出如此細膩的文字,真是令人不可思議。

他的文章沒有多餘的文字,字裏行間都充滿了奇妙的幻想,一切都是那麼明朗。他能從我們的生活中找到真理,又在講述真理的同時如此的接近生活。一些原本看起來十分不起眼的東西,而在林清玄的筆下卻可以淌出熠熠的真理的光芒。在林清玄的散文中我們可以看到生活中最真的感受。

“在一切的優美、敗壞、清明、污濁之中都能找到智慧。”這是《清靜之蓮》帶給我最深的啟迪人生處處充滿了智慧。《心田上的百合花開》給我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就算是孤身一人,在逆境中也要堅強。“登山專家只看見山頂,不像我們,能享受海拔五百的樂趣。”這段文字讓我感觸很深。我們沉溺在被“征服”的驅使中,一天一天忘記了樂觀平和的心態。我們在人生道路上時時痴迷於“高處不勝寒”的頂峯,卻忘了欣賞沿途的風景。還記得他的《存在的理由》寫道:甚至連每個人都有存在的理由吧!有些為愛存在,有些為學習存在,有些為生命的美好而存在。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每個人都必須為了這些理由而存在,我們必須要盡全力來完成這些願望,這,就是生命的意義。

林清玄的文字總是清麗悠遠,擁有大自然之美。有風的温柔,花的美麗,草的堅強,以及萬物的一切。

在炎熱的夏天,你可以泡上一杯清茶,翻閲《林清玄散文》,讓一縷清涼的風吹進你的思緒。

林清玄散文讀後感11

當這本林清玄散文遞到我手上的時候,這樸素的封面中包裹着的內容便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從書中瞭解到林清玄老師是一位熱愛生活,信仰佛教的人,他的文章和他本人一樣陽光,並充滿了人生的智慧。翻開這本書,我走進了一個非凡的美文的世界。

在書中,有些文章加入了許多佛教元素,作為一個國中生,想要理解透徹,有一定難度。可我卻偏愛閲讀這種文章,慢慢鑽研,細細品味,總能在文章中挖掘出一些平凡的道理。又有些文章,大白話似的,讓人一讀就懂,我喜歡挑戰有難度的文章,也喜歡一讀就懂的文章。總的來説,林清玄老師的散文太對我的品味啦!讓我拿着就不想放下。

金翅鳥是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一篇,金翅鳥是佛法中天龍八部之一,大而美麗,渾身長滿金燦燦的羽毛,而它的食物更是不可思議,竟是遊走在天空中來無影去無蹤的神龍!它就像作家的靈感一般,一天不吃一些,就無法展翅飛翔了。假如我們的心中住着一隻金翅鳥,那麼在多狹窄的世界裏都能擁有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讀完這篇文章,我希望我的心中也有一隻這樣的金翅鳥,帶着我的理想在心中天空上翱翔,在浮雲上的浮雲,藍天上的藍天擁有一片自由的領地。又有時候,我希望自己就化作金翅鳥,展翼飛翔——在人們的天空上。

噢,在我的這本書中,夾着一張精美的書籤,它總夾在一處,翻開書面,這篇文章叫做總也不老。我喜歡讀這篇文章,它太貼近我的生活了,文中作者舉的例子都能在我的生活中找到。這世上不會老的東西很多,但人卻會老,這是人生的悲哀,許多人想要長生不老,卻又無力與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抗衡,我們現在所能做的,就是在這世上多留下一些總也不老的東西,為這個世界,也為自己多增添一份光彩。讀了這篇文章,我自然地聯想到席慕蓉老師的貝殼,這兩篇散文所藴含的讀後感哲理是相同的,簡單説就是用有限的生命創造無限的價值。

讀了林清玄老師的散文,我覺得有些像霧霾一樣的'東西在我的心中散去了,像撥開烏雲見到陽光一樣,有種明亮的感覺,我想我應該帶着這樣的好感覺好好地欣賞擺在我面前的生活。

林清玄散文讀後感12

夜晚,寂靜。

讀一本好書,與感動狹路相逢。

他回憶父母,語言平淡而柔軟。

“……端午節的時候,我路過山邊的永春市場,看到有人在路邊賣‘香椿粽子’,買了幾個來吃,真有一點爸爸的味道,唉唉!”

“……有一次母親和我穿過芒花的時候,我發現她和新開的芒花一般高,芒花雪樣的白,母親的發墨一般的黑,真是非常的美……”

簡簡單單的描寫,深情自然流露。讓我想起,自己的父母正在老去!尤其每次短暫的家庭小聚,父母跟我們聊天的時候,聊着聊着就睡着了,那花白的頭髮,深刻的皺紋,疲倦的神情——什麼時候他們已經這般老了呢?時間過得真快呀!快得我們都來不及發現親人的變化!

他寫他童年的寵物——小松鼠,“……松鼠與我的情感,使我剛上學的時候有一段有聲音有色彩、明亮跳躍的時光……”這個可愛的小動物後來死了,作者做功課時睡着了,削尖的鉛筆成了兇器!這自然是一場傷心欲絕的分離,作者寫的時候感情真摯,讓我想起了小時候養的小狗。一條非常可愛的狗狗,陪我度過一段愉快的童年時光,死的時候,我跟作者一樣悲痛欲絕,後來再也不養寵物了。兒子一直以為我不喜歡小動物,其實不是,是害怕分離!沒養過寵物的人無法體會的感情!

他寫生活感悟,亦是以小見大。

比如朋友送他蓮花,他會想到:每天,有一些正向的時光,便有好心情走向明天;時時有正向的時刻,生命便無限美好,日日是好日,處處蓮花開。

比如他對木魚眼睛的認識:木魚作為磨洗心靈的工具是極有典型意義的,它用永不睡眠的眼睛告訴我們,修行是沒有止境的,心靈的磨洗也不能休息。

比如他穿了僧鞋,會想:要低得下頭,要看得破。

比如他喝茶時會想:一味萬味,味味一味。喝時生其心,喝完時應無所住,如是如是。

……

真情並不需要華麗的語言去渲染,看説話者的眼睛就知道,悲傷也不需要嚎啕大哭,看其神情就知道,我們可以通過文章的字裏行間去體味作者的深情,美好的感情是可以傳染的,不是嗎?

林清玄散文讀後感13

翻開一本書,和着淡淡墨香,如品茗般幽雅清韻。三言兩語,智慧的光芒閃爍其中。洗淨鉛華,拋開那些看起來很虛無的深邃,所有的真相都會展示在面前。稱其為散文精神的至高,也不足為過。

沒有多餘的文字,一切彷彿是那麼自然,卻又充滿了奇妙的聯想,空靈流動。轉換了時空,彷彿置身於那書中的情景,心靈卻澄澈洞明。我佛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包羅萬象,應作如是觀”。即便是遵從了“如是觀”的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在講述真理的同時,又顯得如此接近生活,如此接近生命的真相。一些原本很普通的事情,在林清玄的筆下,就可以發射出熠熠的真理的光芒。在林氏的散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平凡生活中各種各樣的苦與樂,從最平凡的生活中,感悟佛法,感悟禪、感悟宇宙人生的真諦。

繼承了佛家廣博的智慧與胸懷,輕輕一揮手袖,便裝凌雲的壯志,巧妙地幻化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雋永與人性的温情。於是,我們得以看到東方美學理念和佛教哲學情懷融為一體、禪的機鋒和日常生命體悟為一體的傑作。正如《黃昏菩提》中寫到:“凡是樹,就會努力生長;凡是人,就不會無端墮落。凡是人,就有人的温暖,凡是樹,就會有樹的風姿。”“感恩這人世的缺憾,使我們警醒不至於墮落。感恩這都市的污染,使我們有追求明淨的智慧。感恩那些看似無知的花樹,使我們深刻地認清自我。最大的感恩是,我們生而為有情的人,不是無情的東西,使我們能憑藉情的温暖,走出或冷漠或混亂或骯髒或匆忙或無知的津渡,找到源源不絕的生命之泉。”

還記得那住在林中的年輕人,當人們問林清玄為何不到山外打工時,林清玄的口吻不容置疑:“這是我的家。”在年輕人的眼中,森林中的一切生靈,都在冥冥中傳遞着廣博與自然,帶給林清玄家的熟識氣息。不會忘記那位賣餛飩的老人,林清玄總是在深夜敲起清越的木魚,向老主顧傳達着生意的信號,卻不致中斷熟睡者的美夢,更在不經意間温暖了遲睡者的心靈。正是這平凡樂器奏出的平凡音響,委婉地傳達着這位老者的淡泊心態,使串串雲淡風清的聲音久久在心靈的上空迴繞……

讀畢林清玄的散文,豁然開朗,生命的價值別有洞天。“且讓我們在卑濕污泥的人間,開出柔軟清靜的智慧之蓮吧。”

林清玄散文讀後感14

夜深人靜,我卻有些浮躁不安。

在台燈的指引下,我不耐煩地拿起枕邊那本淡黃色的書一一《林清玄散文自選集》。

這封面就把我的“心”牽了過去一一瀟灑的“林清玄”三個大字顯赫地印在紛紛揚揚飄落的蒲公英上,頗有一種芳芬之感。“林清玄大概是個温柔的女子吧!”我想着,便翻開了書。“天啊!‘她’竟是一個修行過的男人!”我驚歎着看了他的簡介。

有一種無名的衝動使我迫不及待地想看一看他的文章。我隨意地一翻,就翻到了一篇名叫《清歡》的文章。“這有什麼好寫的?!”我嘀咕着,開始看了。它是由蘇軾的一闋詞,引出了主題一一清歡。凊歡是什麼?是吃的?()穿的?用的?在文中,我找到了答案。噢,原來清歡指的是“清淡的歡愉”。可現在,想在世間找到“清歡”,可就萬分難了一一散個步,汽車聲不斷呼吼而過;吃個清淡的小菜,杳不可得,油、鹽、醬、味精已成為菜的特色;喝一杯茶,但那些地方總是嘈雜無比;去賞賞湖,正漂流的汽水瓶已成為所有人看的“展覽物”;去廟裏走走,門口滿滿的攤販??這個年代的“凊歡”太難尋了!眼要清歡,找不到青山綠水;耳要清歡,找不到和諧寧靜;鼻要清歡,找不到乾淨空氣;舌要清歡,找不到蓼茸蒿筍;身要清歡,找不到清涼淨土;意要清歡,找不到智慧明心??

我皺着眉,搖了搖頭。

我重翻回目錄,一篇名叫《咬舌自盡的狗》的文章映入我眼簾,我翻到了相應面數,如狼似虎地看了起來。看完之後,早已是視線模糊。那主人

無情之人背棄有情之人?

每每讀到林清玄的散文,總覺得他恬淡自然的散文中藴含着細膩的情感,並且透着幾絲禪味,小故事大道理也是他散文中必備的風格。

讀着林清玄的散文,就好似在聽一位禪師的諄諄教導,在安撫我那顆浮躁不安的心靈??

林清玄散文讀後感15

第一次翻開這本書,我滿是匪夷所思。

覺得它枯燥無味,渾然不知它在講什麼。於是,丟在一邊,令它置於塵埃之中。

閒暇之餘,隨手一翻,竟打破了我對這本書的定義——我竟徑直看了兩三個小時。

林清玄先生在借世間萬物述禪之道,佛之念。他的散文文筆流暢清新;表現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他的字在紙面上開出了人生的花。他常出門去散步,去感受自然,他,是自然的歌頌者。

他,告訴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都是禪道。“對壓傷了的蘆葦,不要折斷;對點殘了的蠟燭,不要吹滅。”“要為重活的高興;不要為死去的悲傷。”

生活,亦是禪道。與我產生共鳴的,是一篇名為《光陰似箭日月如梭》的文章。

文章很短,只有一面。這篇文章借童年生活的趣事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逝的婉惜與對童年的懷念。可是,時間是一去不復返的。如:“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般。古人,今人都在感歎時間之迅速。我又何嘗不是呢?時間,在吃飯時,從嘴中溜走了,時間,在寫作業時,從筆尖溜走了,當我們睜開眼與太陽再見時,時間又從遮挽的手腕邊溜走了。日日夜夜,亦復如是。

時間,亦是如此無情。

我下定決心,要與時間賽跑。

是的,正如林清玄先生所説:“光陰似箭,日月如梭。”

“是的,光陰仍是似箭,箭箭穿心。”

“是的,日月依然如梭,梭梭滴血。”

我躺在時間的流裏,這般念着。

一分鐘很短,但是,一分鐘比五十九秒還長,比一秒鐘更長得多,所以要珍惜每一分鐘。

有的人一分鐘當千百世用,有的人一分鐘當一陣灰塵,一吹即逝。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一寸時光,就是一寸命光。每一眨眼,生命也就轉瞬即逝了。因此,讓我們注意當下,珍惜短暫的生命吧!

《林清玄散文集》藴含哲理,令我回味無窮。他的題目新穎而充滿懸念,總有一股神力,將我拉進一個神奇而美麗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