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契訶夫手記讀書筆記

文學1.47W

世人評價契訶夫的作品“處處留心,篇篇精品”、“含着淚微笑”,是不是真的有這麼好?他的作品與歐·亨利的有什麼不同?帶着些許困惑,我走進了契訶夫的世界,從最基礎的《契訶夫手記》(以下簡稱《手記》)讀起。

契訶夫手記讀書筆記

最初翻開《手記》,看着一行行短小精悍的文字,預計很快就會讀完。可是隨着閲讀的深入,我卻越來越看不下去了。《手記》中的有些內容讓人摸不着頭腦,例如,“伸長啦”,“一個富商,想在家裏的廁所裏裝置淋水器”以及一些“騎士的格鬥”、“乞丐的討飯袋”等奇怪的名字。我不懂作者為什麼這樣寫,僅僅是這些摸不着頭腦的文字,怎麼會獲得如此高的稱讚?於是決定從契訶夫的生平背景開始瞭解,閲讀了《契訶夫傳》、《簡潔與天才孿生——巴金談契訶夫》、《契訶夫的一生》、《現代主義語境下的契訶夫研究》。我瞭解到:那是俄國曆史上最黑暗的時期之一,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世界社會危機四伏,動盪不安。壟斷資本的無限膨脹促使各種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科學技術和物質文明的高度發展,並沒有給人們帶來應有的快樂,反而使人的內心和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社會成為一個抽象的異己的力量,拋開人而獨立的運轉,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以及人與自我的關係強烈扭曲,人在“物”的壓迫下,不斷地“異化”。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契訶夫用一種超越生活表層的智慧,書寫出那個時代俄國人民的苦樂與幸福,書寫着一個個掙扎在生活泥潭中的痛苦的、冷漠的、骯髒的、懶惰的、麻木的靈魂,字字珠璣,直搗人內心那片最柔軟的角落,劃出一道道血淋淋的傷口,時刻提醒着我們該如何選擇,如何生活。

契訶夫對生活充滿了永無止境的興趣,凡是人所能企及的一切,他都想去感受,納入他短暫的人生歷程之中,並融入他的作品之中。《手記》中的一字一句均來源於生活,它們的存在並非是作者天馬行空的想象和膚淺的藝術誇張,而是他的情感、良知、道德、責任等在“幾乎無事”的、易被人忽視的普通生活中發現的人性的.衝突和人生的戲劇性,字裏行間閃爍着智慧的光芒,凝聚着勞動的心血。契訶夫一生到過很多地方,體弱的他去過人間地獄的薩哈林,途徑日本海、中國海、印度洋、蘇伊士運河和西歐,曾去米蘭、威尼斯、維也納和巴黎等地療養和遊覽。他到過繁華的大都市,也曾生活在貧窮的農村,每一次經歷都會產生許多題材,他把它們簡短地記錄在手記、日記中。簡煉是《手記》的一個重要特點,契訶夫的座右銘是:簡煉是天才的姊妹。別人曾問過他寫作來源,他回答説:“我有100多個題材。”正如他所説的,“誰要描寫生活,誰就得經常親自熟悉生活,而不是從書本上研究它”,“你只要細細看一根草,一粒沙子,一條小縫……那麼到處都是生命,戲劇,悲劇!”

《手記》中處處體現了作者對生活的留心。例如,中學語文課本中節選了他的膾炙人口作品——《套中人》。在這部小説中成功地塑造了一個經典的人物——舊制度的衞道夫、新制度的反對者別里科夫。這一角色的原型正是契訶夫中學時代的學監季雅科諾夫,後來他又接觸到不少季雅科諾夫式的人物。這在他的《手記》中以極其多樣的形式出現過:

“從幼年一直到老年,N始終有一種偵探的嗜好。”

“一個海關官員,由於對自己工作的熱衷,便搜查旅客,尋找政治上可疑的文件,甚至弄得連憲兵都憤怒了。”

“一位副主教給神父和牧師都打了操行分,甚至給他們的妻子女兒也打了操行分。”

“他不喜歡那種使他不安的文學,如席勒、荷馬等等。”

“愛?談戀愛?沒有的事!我是個公務員。”

在《手記》裏,這樣的句子在普通讀者看來,沒什麼特別的,不值得記下,即使記下,也不會對寫作有什麼用,可正是這樣簡煉平常的句子,在作者心中孕育了20多年,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礎,所以它愈發的真實,愈發的震撼人心。小説最後發出了“不能再這樣生活下去啦”的吶喊,給予生活在套子中的人當頭一棒。十二年來,我們學習了那麼多的語文課文,或許我們已經忘記了契訶夫,但是一提起別里科夫、萬卡等這些個性生動、鮮活的人物和戲劇性的情節,才發現他早已刻在你我的靈魂中,留下不滅的印記。

契訶夫不倦地用他的筆抨擊着當時社會的病史。他用詩人的語言,醫生的精細和幽默家的諷刺,描寫出醜惡的生活。在他的世界裏,可怕的不是生活的悲劇,而是生活中的習慣;可怕的不是人命運中的突變,而是僵化的生活和麻木的人心。庸俗是他的仇敵,再也沒有比庸俗更可怕、更傷人、更使人愁悶的東西了。巴金説:“我讀得越多,越害怕讀下去。”高爾基説:“他一生都在同它(庸俗)鬥爭。他嘲笑了它,他用了一支鋒利而冷靜的筆描寫了它。他能夠隨處發現庸俗的黴臭。即使在那些初看起來似乎很好、很舒服甚至光輝燦爛的地方。”我認為契訶夫的“庸俗”不僅指貪功名利祿的虛榮與偽善,更是指一切危害人的肌體健康和精神世界的生活方式、思維習慣、社會習俗等等,使人們異化,喪失了人格與尊嚴。

在《手記》開頭的部分,作者寫下這樣一句話:哈姆雷特為什麼要為他所夢見的死人的鬼魂而奔忙?闖入生活本身的鬼魂不是更可怕嗎?沒錯,對於普通大眾來説,我們總是一天又一天重複着我們的生活,吃飯,睡覺,上課,工作,時間對於我們來説好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我們很少會考慮:這樣的生活是不是我們想要的?對於陌生人,我們習慣戴上冷漠的面具,卻希望別人可以信任你;對於污染,我們司空見慣,偶爾抱怨幾句,下次依舊亂扔垃圾、隨地吐痰;對於排隊,我們對插隊的人惡語相向,可輪到我們自己可以插隊時必然見縫插針;對於孩子的教育,我們一方面告訴他們要誠實守信,一方面我們自身卻常常遲到……我們總是這樣,每個人都渴望生活在一個美好的世界,卻沒注意到自己就是夢想的破壞者,我們總抱怨現實,卻沒想到現實往往是我們自己造成的。我們被困在生活的牢籠中,與庸俗為伍,與冷漠自私作伴,與生活中的鬼魂做交易。生命如此的短暫,我們不能再這樣生活下去啦!

有人認為契訶夫的作品讓人在絕望中看不到一絲希望,痛苦地陷在生活的泥沼中。我不同意這一觀點。作者多次表明“一切希望都在未來”、“一種嶄新的、美好的生活就要開始”。儘管作者沒給出究竟是怎樣的一種生活,但現實中以他卻為我們指明瞭一條光明的道路。他寫道:“伊斯蘭教徒為拯救靈魂而掘井。如果我們每個人身後都留下一所學校,一口井或某種類似的東西,使生命不只消滅的毫無痕跡,該有多好!”

他曾説:“一個民族的力量和救星在它的知識分子身上,在那些正直、有感情、勤于思考、善於工作的知識分子身子上。”而他,就是這樣一名知識分子,不滿足於僅從文學上反映生活,還要“干預”生活。他接觸了許多農民、苦役犯,他與他們同吃同住,深入地觀察着苦難的人們,他行醫、修路、募捐、資助學校,把不幸的人寫進書中,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和救濟。因此,契訶夫不僅不是“絕望的歌唱家”,而且還是呼喚良知、善良的先鋒。只是這種呼喚是建立在清醒的洞察和深刻的反思上的,既不是滿腔熱血的宣言,也不是熱淚縱橫的説教,而是一種冷峻而温和的引導,引起人們深刻的反思,做出符合人性的選擇。

閲讀《手記》,在文字的背後我看到了一個深刻思索、敏鋭洞察、純淨善良的靈魂。他給予我生活無限的力量,指導我觀察生活、留心生活,向庸俗的生活開炮,這才是生活該有的本真狀態。正如契訶夫所説:“所謂如兒童般的純真的生活快樂,只能是動物的快樂。”

在這紛繁複雜的塵世中,閲讀《契訶夫手記》,使我更加清醒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