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培根隨筆讀後感15篇

文學8.36K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培根隨筆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培根隨筆讀後感15篇

培根隨筆讀後感1

《培根隨筆》的作者是弗蘭西斯·培根。他是英國思想家、作家和科學家。這位一生追求真理的思想家,被馬克思稱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在他所著的《培根隨筆》中闡述的是“透徹的説理,雋永的警句”。雖然這本隨筆只有短短的58篇但篇篇都闡述了一個足以運用一生的真理。在《論友誼》一篇中培根説過這樣一句話:凡是與朋友分享快樂的人,都會更加快樂;凡是向朋友傾訴憂愁的人,都會不再憂愁。友誼對於每一個人的人生都是必要缺少友誼的人就好比一個得了不治之症的人。

在《論習慣》一篇中培根説過這樣一句話:性格可以左右人的思維,學識能夠影響人的談吐,但是,人的行動卻往往取決於長期養成的習慣。是啊,習慣可以主宰人的一生,一個好的習慣可以讓你受益一生一世。

在《培根隨筆》中最令我受益匪淺的一句話,是《論學習》一篇中的:讀書為學,為的是獲得享受、作為裝飾、增長才幹。幽居養靜之時,讀書可以獲得享受;高談闊論之時,學問可以作為裝飾;行事處世之時,知識可以增長才幹。如果一個不懂的這些的話,學習對他來説就是索然無味的。

讀了《培根隨筆》可以激發人們對理想的追求與對困難絕不輕言放棄、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態度。

培根隨筆讀後感2

在《培根隨筆集》這本書語言簡潔,短短的一小篇就可以讓人受益匪淺,最適合我這種不喜歡讀長篇大論而又想得到多點東西的人看了。雖然只是:“論”“説”“談”但是,我讀起來卻覺得有好多地方都不懂啊!可能因為寫的都是人生的哲學。所以要很高的悟性吧!但是我還是覺得無論是什麼時候都可以讀這本書。因為《培根隨筆集》深受各國讀者歡迎,據説有不少人的性格曾受到這本書的薰陶。即使在多元化的社會生活中,自己沒有錢,沒有權,只要有文化,有能力,有健康,遭點厄運也無妨。因為厄運當中也藴含着一份讓人亢奮的幸福啊!培根的話語既使人們開闊了眼界,也能使人們頓悟。

“談讀書”這篇講的是讀書有三個用處:一為怡神曠心,二為增趣添雅,三為長才益智。又説了有些書可以前嘗輒止,有些可以囫圇吞棗,但是少量書則須細細品嚐,慢慢消化。讀史書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透,數學使人精細,物理使人深沉精細,倫理使人莊重,邏輯推理使人善辯,正如古人所説的學皆成性!不僅如此,連心智的各種障礙都可以解開。身體健康之百病皆有相宜的調養運動。

我覺得這本書就是要細細品嚐,慢慢消化的茶。要讀透了才能知道,其中的道理,要喝到最後了,才可以嚐到甜頭。雖然這只是一本隨筆集!但是好比一本史書、詩、數學、物理、倫理、邏輯推理般讓你明智、靈透、精細、精細、莊重、善辯。《培根隨筆》這本書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論真理》《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語言簡潔,短短的一小篇就可以讓人受益匪淺。

培根隨筆讀後感3

我一直以為愛情是一種美好的東西。愛的感覺是深刻而深切的,世上除了她恐怕就沒有什麼更值得人去親身體驗一番了。像我們這樣太過平凡的人,放棄我們觸手能及的,而去追求遙不可及的,那才是最最愚蠢的。超明通達的智慧應該是我的最終的追求,然而,當我確信真正的智慧不可能為普通的人獲得時,我雖未放棄原由的追求但獵獲觸手可及的愛情,不再讓我認為是庸俗和低賤的事了。當然我比誰都清楚,愛情有時就是一句咒語,一切的不詳都有可能隨她而來。“災禍”“昧心的愚蠢”“被戀者奉贈的輕蔑”。我都統統接受,因為我的心永遠在他們之上。培根的忠告應該記住,但愛情的美妙也決不要放過。

“愛情總會得到報償,要麼得到被戀者的回戀,要麼得到一種深藏於心的輕蔑。”“人的天性中潛藏着一種欲施愛於人的傾向,如果世人不只是將愛施與某人或某幾個人,那愛就會自然而然普及眾生,從而讓自己變的高尚仁慈。”

《談讀書》

讀書有三用:怡神曠心,增趣添雅,長才益智。蟄伏幽居時讀書怡神曠心,讀書對高談雄辯能增趣添雅,博覽羣書得來的才智會使人在需要運籌帷幄通觀全局時從容不迫,並能克服經驗只在處理熟悉事物時才得心應手的不足。

講究實際者往往鄙薄讀書,頭腦簡單者往往仰慕讀書,惟有英明睿智的人才會真真運用讀書。讀書可使人充實。讀史可使人明智,讀詩可使人靈透,學數學可使人精細,學物理可以使人深沉,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

讀書要講求方法:有些書可淺嘗輒止,有些書可囫圇吞棗,少許重要的書則要細嚼慢嚥,認真領悟。讀書不可存心吹毛求疵,亦不可尋章摘句和盡信書中言論。

培根隨筆讀後感4

在《培根隨筆集》這本書語言簡潔,短短的一小篇就可以讓人受益匪淺,最適合我這種不喜歡讀長篇大論而又想得到多點東西的人看了。雖然只是:“論”“説”“談”但是,我讀起來卻覺得有好多地方都不懂啊!可能因為寫的都是人生的哲學。所以要很高的悟性吧!

但是我還是覺得無論是什麼時候都可以讀這本書。因為《培根隨筆集》深受各國讀者歡迎,據説有不少人的性格曾受到這本書的薰陶。即使在多元化的社會生活中,自己沒有錢,沒有權,只要有文化,有能力,有健康,遭點厄運也無妨。因為厄運當中也藴含着一份讓人亢奮的幸福啊!培根的話語既使人們開闊了眼界,也能使人們頓悟

我挑一篇來説吧!“談讀書”這篇講的是讀書有三個用處:一為怡神曠心,二為增趣添雅,三為長才益智。又説了有些書可以前嘗輒止,有些可以囫圇吞棗,但是少量書則須細細品嚐,慢慢消化。

讀史書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透,數學使人精細,物理使人深沉精細,倫理使人莊重,邏輯推理使人善辯,正如古人所説的學皆成性!不僅如此,連心智的各種障礙都可以解開。身體健康之百病皆有相宜的調養運動。

我覺得這本書就是要細細品嚐,慢慢消化的茶。要讀透了才能知道,其中的道理,要喝到最後了,才可以嚐到甜頭。雖然這只是一本隨筆集!但是好比一本史書、詩、數學、物理、倫理、邏輯推理般讓你明智、靈透、精細、精細、莊重、善辯。

培根隨筆讀後感5

前兩天讀了《培根隨筆》後,我才發現了另一個與我想法完全不同的培根。我看到他對哲學的執着,對政治的熱衷,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與對困難決不輕言放棄、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態度。

我恍然明白:“噢!原來還有這樣一個培根!”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論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避開這文章中寫的都是美、德兼備的男性帝王不説,這則是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它着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展開評述。“善猶如寶石,以鑲嵌自然為美;而善附於美者無疑最美,不過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須氣度端莊,儀態宜人。”不錯,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而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因此我想,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內涵,光有外表,只是一個軀殼,行屍走肉,又怎麼能算得上是美麗呢?所以,人是因為可愛而美麗,而不是因為美麗而可愛。

讀完這書後,我忽然想起,人是沒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每個人的理想與信念不同,當然,所追求的事物和追逐的夢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強加在別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來評判他人。況且人是有兩面的嘛!應多看看別人的優點,吸取精華之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為將來漫漫人生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本好書可以使人明白一個道理,一本好書可以為人建造一條捷徑,一本好書甚至可以改變人一生的命運!如同培根所説:“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

培根隨筆讀後感6

我今天讀了《培根隨筆》這本書。

《培根隨筆》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可以説,《培根隨筆》中的隨筆篇篇都是精品,篇篇都值得我們一便又一便地閲讀、一便又一便地細細品味。

而其中,我最喜歡的,就要數《論美》和《論友誼》兩篇。我覺得,人生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友誼,所以,我特別將這篇《論友誼》讀了好幾遍,其中,我特別喜歡那句:“得不到友誼的人將是終身可憐的孤獨者,沒有友情的社會將是一片沙漠,因此那種樂於孤獨的人不是屬於人而是屬於獸的。”這句話將“喜歡孤獨的人不是野獸便是神靈”和“一座城市如同一片曠野”這兩句諺語概括起來,而且十分之精湛,令人折服。然而他在《論友誼》中的另一句話也是我們所熟悉的:“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

第二篇是《論美》,這一篇不得不説同樣是一篇佳作中的佳作。美到底是什麼,其實沒人能真正説清。我想,對於大多數人來説,無論未來如何,但見到一個人的第一面一定是看看他(她)的外表如何而不是立馬探究他(她)的內在。培根的想法應該也是如此,但在他寫的《論美》中卻着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的確,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恆的美。

《培根隨筆》十分具有哲理,希望大家讀一讀。

培根隨筆讀後感7

《培根隨筆》一書借其中深刻哲理,終成一代名著。

培根作為一名貴族作家,在從政上自是非常人可比,因而他對政治有着天生的敏感,例如作者在《論君主》一文中所透露出來的信息,他是一位極為堅定的君主立憲制支持者,他以為君主在國家中是必不可少的一環,是維持國家正常運轉所不可缺少的。

儘管如此,他還是給自己的作品留下了對許多種品行的細緻解讀——他給後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例如,本書中《論榮譽》一文中所説的那樣,榮譽也是分三六九等的,不同的功績,自然會給人帶來不一樣的榮譽。

此本書中也有相當多的語段是頗值得玩味的,例如:

“有些人的所作所為就是為了追逐名利,雖然他們常常被公眾掛在嘴邊,但卻很少贏得人們發自內心的崇敬;而另一方面,有些人有展示他的美德時總是會有所遮掩,所以輿論往往都低估了他們的價值。”

上文便用了對比的手法,開門見山地指出了有的人雖然在做高尚的事情,卻因為不宣揚而無人知曉,這揭示瞭如是的哲理:不可以對某人妄下定論,因為他可能有隱祕而不為人知的一面。

正如上述,此書有許多對哲理、對事物、乃至權謀的解讀,此類解讀可以説是培根對讀者的忠告,更是他自身的一種處世哲學,從此書中,可以讀出當時社會的現狀。

讀此書,可謂獲益匪淺。

培根隨筆讀後感8

培根是英國哲學家和科學家。他竭力倡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數學使人周密,自然哲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他的58篇從各個角度論述廣泛的人生問題的文章,被收錄在《培根隨筆》一書中,由於這本書的精妙和裏面深厚的哲理,擁有很多讀者。我在暑假裏讀了這本書以後,有了很多感想。

我最喜歡《論求知》中的一句話:“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這句話通過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説明了求知慾的多少將左右人生的方向,

天資再聰慧的人,如果沒有求知慾,沒有了“我想學”、“我要學”的勁頭,照樣碌碌無為;天資不佳的人,即使愚頓,但有着很強的求知慾,就如同有了一雙強勁的翅膀,照樣能展翅飛翔。“天才是1%的聰明加99%的汗水”説的正是這個道理。

《傷仲永》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天資聰慧的仲永為什麼後來會變得才學平庸呢?這就是因為仲永的父親不讓他學習和發展,而是讓他到處炫耀,從而扼殺了仲永學習的興趣,也就變得和常人一樣了。聰明的仲永因為失去了學習的機會,也就失去了求知慾,只是貪圖眼前的成就,不為將來打算,所以長大以後也像其父一樣碌碌無為了。

有個叫“鑿壁借光”的成語,講的是匡衡小時候家裏貧窮,買不起蠟燭,於是匡衡便在牆上鑿一個洞,晚上利用鄰居家透過來的光讀書學習,最後成為偉大學者的故事。匡衡雖然貧窮,天資也不怎麼聰慧,但是他卻有着很強的求知慾,最終取得成功。

求知,是做學問的根本,天資固然重要,但假如沒有了求知慾,照樣成不了氣候,所以,在做學問時,一定要牢牢地抓住求知慾,才能取得最後的成功。

培根隨筆讀後感9

培根是英國偉大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和科學家,他也算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他出生於倫敦一個官宦世家,父親是朝中重臣,母親是有名的才女,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培根成熟較早。培根在劍橋大學深造期間,培根對傳統觀念和信仰產生了懷疑,開始獨自思考社會和人生的真諦。培根的父親突然病逝後,培根的生活開始陷入貧困。

他一面攻讀法律,一面繼續求職。經過一番努力,他終於取得了律師資格,並當選為國會議員,但他還是沒有任何職位。這一時期,培根在思想上更加成熟,他決心把脱離實際,脱離自然的一切知識加以改革,把經驗觀察,事實依據、實踐效果引入認識論。

這一偉大抱負是他科學的偉大復興的主要目標,是他一生為之奮鬥的志向。而後培根得到新帝王的賞識。因此平步青去,但培根的志趣不在國務活動上,而在於對科學真理的探求上。這一時期,他在學術研究上取得巨大成果。培根死後,人們稱他為“科學之光”“法律之舌”。

《培根隨筆》涉及政治、經濟、宗教、愛情、婚姻、友誼、教育和倫理等等,幾乎觸及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作為一名學識淵博且通曉人情世故的哲學家和思想家,培根對他談及的問題均有發人深省的獨到之見。讀《培根隨筆》就像聽一位睿智的老人侃侃而談。

培根隨筆讀後感10

前兩天讀了《培根隨筆》後,我看到他對哲學的執着,對政治的熱衷,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與對困難決不輕言放棄、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態度。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論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避開這文章中寫的都是美、德兼備的男性帝王不説,這則是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它着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展開評述。善猶如寶石,以鑲嵌自然為美;而善附於美者無疑最美,不過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須氣度端莊,儀態宜人。不錯,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而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因此我想,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內涵,光有外表,只是一個軀殼,行屍走肉,又怎麼能算得上是美麗呢?所以,人是因為可愛而美麗,而不是因為美麗而可愛。

讀完這書後,我忽然想起,人是沒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每個人的理想與信念不同,當然,所追求的事物和追逐的夢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強加在別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來評判他人。況且人是有兩面的嘛!應多看看別人的優點,吸取精華之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為將來漫漫人生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本好書可以使人明白一個道理,一本好書可以為人建造一條捷徑,一本好書甚至可以改變人一生的命運!如同培根所説: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不得不肯定,從某一方面來説,這是一本使人上進的好書!

培根隨筆讀後感11

弗朗西斯·培根,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哲學家,被馬克思譽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近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而他的《隨筆》,篇幅雖不長,但短小精煉的文字卻擁有振聾發聵的力量。

談死亡

大多數人都懼怕死亡,我也不例外。其實一位言者説得對:“死亡的聲勢比死亡本身更恐怖。”死亡本是一瞬,但死亡前的'呻吟、面無血色、親朋哭泣等卻讓死亡變的恐怖。

但像凱撒大帝等英雄豪傑,他們對死亡卻看得很淡,死亡臨近還能面不改色。這是為什麼?因為他們擁有一個偉大的人生。還有一些人,他們不畏懼死亡,因為他們死在追求偉大人生理想的路上,他們死而無憾。所以我們也要克服對死亡的恐懼,大膽的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所熱愛的東西,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死而無憾。

談人的天性

人的天性是很那消滅的,只能用習慣來將其改變和抑制。培根在這篇隨筆中交給了我們一些改變天性、養成習慣的好方法:我們給自己定的任務不能太難,也不能太簡單,有時我們可以循序漸進,有時也可以立即而徹底地改變壞習慣,或者走到與壞的天性相反的極端。

同時養成習慣不能一鼓作氣,要有所間斷。可想要徹底剷除一個惡習不是那麼容易的,有時在不經意間人的天性就會暴露出來。所以為了徹底剷除惡習,我們可以消除惡習的引誘,或經常和它親近,從而使它不起作用。

人的天性對人的影響非常大,但一些卑劣的天性也是根深蒂固、難以剷除的。所以養成良好的習慣來抑制和改變我們天性中的卑劣之處是十分重要的。

培根隨筆讀後感12

人們常説:一本好書可以使人明白一個道理,一本好書可以為人建造一條捷徑,一本好書甚至可以改變人一生的命運!有名的文學家培根也説的:“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書更是我們的精神糧食,是我們親密的朋友,它讓我們在書中得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為我們排憂解難。

在《論求知》中,培根説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在《論友誼》中,培根説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説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論美》。這是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語言簡潔,內涵深刻,充滿哲理。“美”本身是個很廣泛的問題,本文着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問題。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恆的美。美德重於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他們雖然具有美貌,卻由於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讚美。所以一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

因此,我們應當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只有這樣,美才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我想,就算是作為一種職業的需要吧,我們也得很好地修煉與提高我們對於美的認識與美的塑造。

培根隨筆讀後感13

培根是英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政治家。當我翻開他的隨筆時,第一個反應就是這麼短的文章能寫出些什麼道理來呢?可當我耐心讀下去的時候,一點一點的驚奇慢慢蔓延在我的心頭:他寫的每一個字都好像有着自己的價值,每句話都好像在訴説着一個哲理。

在他的隨筆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談美》和《談友誼》。

美,是自古至今人們談論的永恆話題之一,而每一個人對於美的看法也各不相同,所以培根也寫了一篇《談美》。培根把美分為了內在美和外在美,他説:“論及美,容貌美勝過膚色美,文雅得體的舉止美又勝過容貌美。”我想,在培根心中,外在美勝過於內在美,當一個人雖容貌不如人意的時候,他的德行舉止卻位於人上,那麼,他就是美的。而現在更多的人只注重於外在美,用形形色色的化粧品把自己的外表包裝的光鮮亮麗,但卻不注重於自己的行為舉止是否文明,那麼即使他的外在如同仙子般美麗,那他也稱不上是美的,所以,讓我們在注重外在美的同時,也注意提升我們的內心修養,讓我們綻放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而《談友誼》這一篇中培根提出了這麼一句話,“一個人在自己角色演不好的情況下,要是再沒有朋友,那他只好下台了。”的確,一個人,如果沒有朋友,那麼,孤獨、寂寞只有自己承擔,快樂也只是自己獨享。當碰到困難時,沒有人激勵;失去信心時,只能等待着徹底被擊垮。而有了朋友,你可以把快樂向他們訴説,讓快樂加倍;你可以把憂愁向他們傾吐,將憂愁稀釋。這不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嗎?

《培根隨筆》如同一杯值得讓我細細品味的好茶,讀熟它,讀透它,對我們的人生將不無裨益,也將使我們的人生更加豐富多彩!

培根隨筆讀後感14

《隨筆集》中包含許多洞察秋毫的經驗之談,其中不僅論及政治而且還探討許多人生哲理。但是培根最重要的作品是論述科學哲學的.可以説克弗朗西斯·培根是一位真正的現代哲學家。他的整個世界觀是現世的而不是宗教的(雖然他堅信上帝)。他是一位理性主義者而不是迷信的崇拜者,是一位經驗論者而不是詭辯學者。在政治上,他是一位現實主義者而不是理論家。他那淵博的學識連同精彩的文筆與科學和技術相共鳴。

《隨筆集》中有大部分的篇章都是膾炙人口的,如《論友誼》中,“得不到友誼的人將是終身可憐的孤獨者,沒有友情的社會將是一片沙漠,因此那種樂於孤獨的人不是屬於人而是屬於獸的。”這句話將“喜歡孤獨的人不是野獸便是神靈”和“一座城市如同一片曠野”這兩句諺語概括起來,而且十分之精湛,令人折服。然而他在《論友誼》中的另一句話也是我們所熟悉的:“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句話將友誼的真正含義描寫了出來,而且使我們切身體會到,即使剛剛吵完架的朋友看到了這句話,也回不由自主地想對對方道歉,因為友誼對我們來説,真的是太重要了,然而培根又將友誼的真諦描寫的那麼自然,無論是誰,都不會否認這兩點。

培根隨筆讀後感15

培根,是英國哲學家、思想家、作家和科學家。培根是近代哲學史上首先提出經濟論原則的哲學家,被羅素尊稱為”給科學研究進行邏輯組織化的先驅“。他一生追求真理,被馬克思稱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的始祖,並且他也是第一個提出知識就是力量的人“。

培根隨筆在”論真理“曾説道:”人們寧願追求詭言,也不去追求真理的原因,不僅由於探索真理是艱苦的,真理約束人的幻想,而且是由於詭言更能迎合人性中的惡習。“其實,這只是人類的一種弱性。”論死亡“人們畏懼死亡,是因為死亡的神祕”,也正如培根所説:“伴隨死亡而來的一切,甚至比死亡本身更可怕。””論逆境“人人也都處在過這種不順利的環境中,因為相對我們或者各個層面的人來説,逆境也有助於激發我們的潛力。孟子説:”生於憂患,死與安樂“我們只有在逆境中,把壓力變為動力,然後努力。”論家庭“所羅門曾告誡人們:”智慧之子使父親歡樂,愚昧之子使母親蒙羞。“父母對孩子不要太過於苛刻,應以對孩子的成長是否有利為標準。

《培根隨筆》中還有許多為人所讚賞的至理名言,真理猶如珍珠,它要在陽光的照耀下才變得明亮。真理不是那種紅玉或鑽石,需要藉助搖曳不定的燭光而煥發出五彩繽紛的色彩;復仇之心可以壓倒死亡,愛情之心能夠蔑視死亡,榮譽感可以使人獻身死亡,哀痛之心可以使人奔赴死亡……而怯懦軟弱卻會使人在死亡尚未來到之前,心靈就先死亡了。還有許多至理名言,這裏就不多做解釋了。大部分的名言都能穿透事物的表層,引發人類的深思,並且讓我們從中吸取到這些啟示。

總而言之,《培根隨筆》可以説是一部少有的“世界書”中的一部,這種書不是為一國而作,而是為萬國而作;不是為一個時代而作,而是為一切時代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