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春望》詩詞

文學2.38W
《春望》詩詞1

古詩原文

《春望》詩詞

平野春草綠,曉鶯啼遠林。

日晴瀟湘渚,雲斷岣嶁岑。

仙駕不可望,世途非所任。

凝情空景慕,萬里蒼梧陰。

譯文翻譯

平坦空曠的原野上,春天的芳草滿是綠意,

早晨的鶯鳥在遠方的樹林間啼鳴。

陽光晴和,灑落在瀟水與湘水的岸邊沙洲,

雲朵斷續不接,飄揚在岣嶁山的小峯上。

得道成仙是無從盼望的,世間也非我所能承受的居處。

沉思凝神也只能空自仰慕,那萬里之外,卒於蒼梧之野的舜帝英靈。

註釋解釋

零陵:據《史記·五帝本紀》載,舜南巡,“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為零陵”。漢建零陵郡。隋文帝滅陳,統一南北,廢零陵郡,置永州總管府。零陵即永州。

瀟湘:湖南瀟水和湘江的合稱。瀟水出自湖南永州市藍山縣紫良鄉野狗山南麓,湘水出自廣西興安越城嶺海洋山,二水自永州芝山蘋島匯合,自湘江發源地至衡陽,謂之瀟湘,而大部分在永州境內,因而永州也有瀟湘之稱。

渚(zhǔ主):水中間的小塊陸地。

岣嶁:衡山的主峯。

岑(cēn):岑崟(yín),山高峻貌。司馬相如《子虛賦》:“岑崟參差,日月蔽兮。”此為岣嶁山之高峻。

仙駕:駕,特指大禹的車。《辭源》:“古代神話傳説,禹在此(岣嶁峯)得到金簡玉書。”

凝情:凝,凝聚,集中,這裏指懷着深情。

景慕:崇敬景仰。

蒼梧:山名,即九嶷山,在今湖南永州。

陰:通蔭。

詩文賞析

唐代後期由於人煙稀少,蔡家機場一帶的湘江東岸尚未開墾耕種,為一片平野。“曉鶯啼遠林”,進一步説明此片平野面積廣闊,一片葱綠的草地。地勢低平的濕地土壤中含氧低,不適林木生長,林木多分佈平野邊緣丘陵上,故曰“遠林”。

“瀟湘渚”即巴洲灘,詩人清晨泛舟而下,首先到達巴洲灘。此時已早晨七八點鐘,一個大好晴天,適宜詩人深入民間訪問,考察風土民情。“雲斷岣嶁岑”,岣嶁岑,乃指“衡山”,它的最高峯為祝融峯。此句意含詩人北望長安,視線被“衡山”所擋。這是詩人曲折表達受迫害的貶謫心情。古史相傳,大禹曾驅車到洞庭以南考察水情,禹是傳説中的上古聖人之一。此句暗指唐憲宗效法先聖堯舜治理天下。“世途非所任” ,應從積極方面去理解,反映詩人一心報國無門,被貶南荒之地,時刻思念重返朝廷,效忠君皇,為國為民儘自己一份歷史責任而不可能,詩人多麼盼望皇帝召其北歸。詩的最後兩句切題,舜帝南巡野死九嶷。詩人一向以邀堯舜為師,表明自己的歷史責任感。中國歷史上不少志士仁人都具備此種歷史責任感,所以他們成為中華民族歷史的脊樑。這兩句詩實寫蒼梧,即九嶷山,暗指舜帝的英明,借喻唐憲宗以興堯舜之風為己任,能召回永貞革新志士重返朝廷,效忠皇帝,實現政治革新。這僅僅是詩人的主觀願望,此句藴含詩人多少相思淚!

柳宗元26歲中博學鴻詞科,步入仕途,“超取顯美”,任禮部員外郎,雖是六品京官,卻有資格參加早朝議事。現在身處逆境,成了被禁錮的囚徒,他在零陵深入民間訪貧問苦,這是一般被貶斥的朝官不可能自覺做到的。所以只有把握柳宗元政治革新的進步思想本質,才能理解詩人在元和四年春深入民間之舉的緣由。“凝情空景慕,萬里蒼梧陰”,詩的落腳點在一個“陰”字上,其實還是空望一場,但又表現詩人強烈的愛國愛民的激情,這是歷史上進步文人的共同心態。

這是首次發現柳宗元貶永十年,第一次寫於今冷水灘區管轄地域的詩,為研究柳宗元政治革新思想的人民性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初步認定《零陵春望》寫於元和四年春。此時柳的姨父崔敏已任永州刺史,有了保護傘,所以他的行動較前自由一些,因此盼望回長安的心情更急切。這一時期柳宗元寫了一些信向長安親友求助,設法返回朝廷,這是詩人寫《零陵春望》的內心企圖。由於唐憲宗及保守派對柳的歧視,致使柳宗元貶永十年不得被召回供職,反而貶到嶺南柳州而客死任所。柳宗元一生仕途多舛,報國無門,這是中國歷史上許多進步人士的共同命運!

《春望》詩詞2

 (一)

暖陽瀰漫春季時光

午後,那個背影徜徉季節轉角

闖入我的內心

久久不願離去......

  (二)

最是那一種温柔的記憶

激盪起情感的波瀾

擴散到遙遠的回憶

漸漸遠去

説不清它在哪裏......

 (三)

愛,很簡單

因為有你

愛,很艱難

也因為有你

愛恨交織中

看不清你的容顏

只剩模糊的雙眸

你到底在哪裏......

  (四)

喜歡在春季的暖陽中等待,在模糊的思緒中,説不清到底在等待什麼?一段刻骨銘心的過往或是一個令人魂牽夢繞的背影。

漫步春季時光,守着歲月回憶曾經的愛與恨,過往的喜與悲。

當愛成為一場無言的結局,用什麼可以釋懷情感的傷與痛,等待的隱忍與堅守。

似乎僅僅是愛,因為愛,無怨無恨;因為愛,用時間延續到地老天荒。

沒有你的日子,我學會了淡定。

沒有你的日子,我懂得了愛的內涵。

愛,在時光深處幻化成痛。

《春望》詩詞3

  古詩原文

春庭聊縱望,樓台自相隱。

窗梅落晚花,池竹開初荀。

泉鳴知水急,雲來覺山近。

不愁花不飛,到畏花飛盡。

  詩文賞析

這是一首寫景詩,但詩中又通過晚望折射出主人公一定的心境。

“春庭聊縱望,樓台自相隱。”一個聊字點出了詩人初登樓台百無聊賴的精神狀態,接着是縱望所見的景物:“窗梅落晚花,池竹開初筍。

“窗外落梅,池邊春筍。”正是冬盡春來的象徵。面對這春天滋育出來的新鮮生命,詩人怎能不心蕩神駘!這時,詩人耳邊又響起泉水潺潺的聲音,頓時聯想到它飛濺時的洶湧,又不禁領受到高山在旁的飄渺之感,整個精神世界為之一振。

於是引發出一聲感歎:“不愁花不飛,到畏花飛盡。”花開花落周而復始,本是自然界的客觀規律,因而並不愁;但到“花飛盡”的時節,不僅意味着萬木凋零,而且具有一去不復返的意思。

這樣,詩人的“畏”也就不僅僅是惜春傷時,而且帶有對有限人生的深沉感傷。此詩在處理內在心理節奏上很有特色,堪稱佳作。

《春望》詩詞4

《春望》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詩。全詩格律嚴整,對仗精巧,聲情悲壯。接下來分享春望杜甫翻譯賞析和詩意。

杜甫春望翻譯

《春望》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翻譯:國家淪陷只有山河依舊,春日的城區裏荒草叢生。憂心傷感見花開卻流淚,別離家人鳥鳴令我心悸。戰火硝煙三月不曾停息,家人書信珍貴能值萬金。愁悶心煩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髮疏稀插不上簪。

杜甫春望賞析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詩篇一開頭描寫了春望所見。詩人記憶中昔日長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華,鳥語花香,飛絮瀰漫,煙柳明媚,遊人迤邐,可是那種景象今日已經蕩然無存了。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花無情而有淚,鳥無恨而驚心,花鳥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感時”、“恨別”都濃聚着杜甫因時傷懷,苦悶沉痛的憂愁。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詩人想到:戰火已經連續不斷地進行了一個春天,仍然沒有結束。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敵軍營,好久沒有妻子兒女的音信,他們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麼樣了。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烽火連月,家信不至,國愁家憂齊上心頭,內憂外患糾纏難解。眼前一片慘慼景象,內心焦慮至極。

杜甫春望詩意

此詩前四句寫春日長安悽慘破敗的景象,飽含着興衰感慨;後四句寫詩人掛念親人、心繫國事的情懷,充溢着悽苦哀思。全詩格律嚴整,頷聯分別以“感時花濺淚“應首聯國破之歎,以“恨別鳥驚心”應頸聯思家之憂,尾聯則強調憂思之深導致發白而稀疏,對仗精巧,聲情悲壯,充分地表現出詩人愛國之情。

《春望》詩詞5

[唐]雍陶

津橋春水浸紅霞,煙柳風絲拂岸斜。

翠輦不來金殿閉,宮鶯銜出上陽花。

作品賞析:

唐代的東都洛陽,是僅次於京都長安的大城市。它前當伊闕,後據邙山,洛水穿城而過,有“天漢之象”。城南洛水上的天津橋即據此而得名。天津橋一帶,高樓四起,垂柳成陰,景色宜人。唐朝帝王為了享樂,皆頻幸東都。高宗一生先後到洛陽七次。上元年間,他下令於天津橋北,跨洛水興建上陽宮,雕甍繡闥,金碧輝煌。武則天更改東都為神都。終其一朝,除回長安住過兩年外,均在此度過。她營造明堂,擴建宮苑,將上陽宮修葺得更加豪華富麗,作為自己的寢宮。開元年間,玄宗也曾五次來洛陽,每次至少住一年左右,可以説,洛陽城繁華熱鬧之際,正是唐帝國全盛之時。安史之亂,洛陽兩遭兵燹,破壞嚴重,而唐朝也自此一蹶不振。天寶以後,帝王不復東幸,舊日宮苑,遂日漸荒廢了。所以,洛陽城的興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王朝的盛衰。

雍陶生活在晚唐。此時,唐王朝國勢日衰,社會危機日益嚴重。詩人來到天津橋畔,目睹宮闕殘破的景象,撫今思昔,不無盛衰興亡之感,於是,揮筆寫下了這首七絕。

天津橋下,春水溶溶,絢爛的雲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橋畔,翠柳如煙,枝枝柔條斜拂水面,縷縷遊絲隨風飄揚。這自然界的美好春光,不減當年,令人心醉。然而,山河依舊,人事已非。透過茂密的樹叢向北望去,儘管昔日高大威嚴的宮殿至今猶存,可是,那千官扈從、羣臣迎駕的盛大場面,已不能再見到了。宮殿重門緊閉,畫棟雕樑也失去了燦爛的色澤。當年曾經是日夜歡歌的上陽宮,而今一片寂寥,只有宮鶯銜着一片殘花飛出牆垣。面對着這番情景,詩人怎能不心潮起伏,感慨萬千!

這首詩通篇寫景,不言史事,不發議論,靜觀默察,態度似乎很悠然。然而,正是在這種看似冷靜的描寫中,藴藏着作者弔古傷今的沉鬱的感情。詩的一、二兩句,作者先繪出一幅津橋春日圖,明媚綺麗,引人入勝;三、四句轉寫金殿閉鎖、宮苑寂寥,前後映襯,對照鮮明。人們從這種強烈的對比中,很自然地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歲歲重來,而大唐帝國的盛世卻一去不復返了。這正是以樂景寫哀,因而“倍增其哀”的手法,較之直抒胸臆,具有更強烈的藝術效果。全詩處處切合一“望”字。“金殿閉”是詩人“望”中所見,但苑內的荒涼之狀,畢竟是“望”不到的,於是第四句以宮鶯不堪寂寞,飛出牆外尋覓春光,從側面烘托出上陽宮裏淒涼冷落的景象。這一細節,是詩人“望”中所見,因而落筆極為自然,但又曲折地表達了作者難以訴説的深沉感慨,含而不露,淡而有韻,堪稱全詩最精彩的一筆。

《春望》詩詞6

(20xx荊州)

古詩文閲讀

春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8.(2分)詩歌表達了詩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9.(2分)請賞析“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這一名句的妙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詩詞鑑賞:杜甫《春望》閲讀答案

8.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答對一半得1分)

9.在戰火連綿不斷的日子裏,消息隔絕。作者用“抵萬金”來形容家書的珍貴,表達了對妻子兒女的強烈思念,能激起人強烈的共鳴。(意近即可)

《春望》詩詞7

歲月靜謐 恍似寂寞如香 年華如夢一般 總是在一個恍惚間 將無知變不知 將不知變作再也不知!

他年有月應聞人 可卻不知更該相思是何人!

來世杳杳 不見西橋倚月、小樓映空 可卻總有一抹倩影盈笑

只是......不見 再也不見!

何人許了這一世情 又是何人斷了這三千痴纏 ?

故去煙花幾時豔

來日絃音何月鳴

茶語依舊韻芬芳

只是蔦蘿不戀春

一念起 情慼慼 卻不見梧桐樹下憩“鳳凰”

牽縈的藤條餘温依在 只是豔彩羅衫何許?落月長詞何在?

惘然輕逝 誰人順手拈花怡情? 歲月不辭 誰人福祿安康健在?

你不悲 因你許它一世情 你不喜 因你不見亦不知!你輕渡故去的蹤跡 可在回眸之時看那垂簾燭影、風拂眉心?

盈塵逝去誰堪憐

曉夢殤情惜晚垂

渴盼芙蕖待露雨

奈何温婉不知秋

筏書幾筆 落寞幾分 倏然間竟以不見蕭蕭風月情! 是情心難託亦是海誓難留?又或者那只是時過進遷 風華退去後的闕闕一笑

那日星朗雲遙 淚凝語噎 不見孱影幽幽 不聞喃喃碎語 只憶故里香塋 奈何 不望碑 空滿懷!

紅塵一世 誰人不曾滄海一粟 誰人不曾順隙而落 悄然無聲 只是紅霞滿肩 裙襬弄蝶之時 是否應回身止步 看那笑顏如花

麗人長恨候鳥歸

三月寢夢葭生灰

晚秋輕梳夜似涼

亭前曲徑望霜茫

涼意雖濃 但聘婷未晚 盛情雖深 但婉約以暮

曾輕撫鉛華 纏膩妖嬈 為何回顧之際 只剩半指餘香?

一束梨花 一枝海棠 怎可裝飾你的夏天

一夕晚晴 一季徜徉 怎能客串你的人生

若梧桐見在 你可願羅衫端整 徐步它下?若琴音未闌 你可願念盡古今長詞?

《春望》詩詞8

《春望》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賞析

全篇圍繞望字展開,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結合。詩人以寫長安城裏草木叢生,人煙稀少來襯托國家殘破。起首一國破山河在,觸目驚心,有一種物是人非的歷史滄桑感。寫出了國破城荒的悲涼景象。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兩句以物擬人,將花鳥人格化,有感於國家的分裂、國事的艱難,長安的花鳥都為之落淚驚心。通過花和鳥兩種事物來寫春天,寫出了事物睹物傷情,用擬人的手法,表達出亡國之悲,離別之悲。體現出詩人的愛國之情。詩人由登高遠望到焦點式的透視,由遠及近,感情由弱到強,就在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轉換中含蓄地傳達出詩人地感歎憂憤。國家動亂不安,戰火經年不息,人民妻離子散,音書不通,這時候收到家書尤為難能可貴。詩人從側面反映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動亂時期想知道親人平安與否的迫切心情。同時也以家書的不易得來表現詩人對國家深深地憂慮。結尾兩句,寫詩人那愈來愈稀疏的白髮,連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動作來寫詩人憂憤之深廣。全篇詩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練,言簡意賅,充分體現了詩人沉鬱頓挫的藝術風格。

全詩抒發了詩人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情感,以及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全詩沉着藴藉,真摯自然,反映了詩人熱愛祖國,眷懷家人的感情。今人徐應佩、周溶泉等評此詩曰: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備而不遊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此論頗為妥帖。家書抵萬金亦為流傳千古之名言。

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六月,安史叛軍攻下唐都長安。七月,杜甫聽到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頓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肅宗。途中為叛軍俘獲,帶到長安。因他官卑職微,未被囚禁。《春望》寫於次年三月。 詩人目睹淪陷後的長安之簫條零落,身歷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萬端。

詩的一、二兩聯四句,寫春城敗象,飽含感歎;三、四兩聯四句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全詩沉着藴藉,真摯自然。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開篇即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一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令人滿目悽然。司馬光説: ‘山河在’,明無餘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温公續詩話》)詩人在此明為寫景,實為抒感,寄情於物,託感於景,為全詩創造了氣氛。此聯對仗工巧,圓熟自然,詩意翻跌。國破對城春,兩意相反。國破的頹垣殘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對舉,對照強烈。國破之下繼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當為明媚之景,而後綴以草木深則敍荒蕪之狀,先後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極贊此聯説:對偶未嘗不精,而縱橫變幻,盡越陳規,濃淡淺深,動奪天巧。(《唐音癸籤》卷九)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一般解釋是,對亂世別離的悲涼情景,花也為之落淚,鳥也為之驚心。作者觸景生情,移情於物,正見好詩含藴之豐富。並運用互文手法,可譯為感時恨別花濺淚,感時恨別鳥驚心。

詩的這前四句,都統在望字中。詩人俯仰瞻視,視線由近而遠,又由遠而近,視野從山河到城,再由滿城到花鳥。感情則由隱而顯,由弱而強,步步推進。在景與情的變化中,彷彿可見詩人由翹首望景,逐步地轉入了低頭沉思,自然地過渡到後半部分想望親人。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自安史叛亂以來,烽火苦教鄉信斷,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戰火仍連續不斷。多麼盼望家中親人的消息,這時的一封家信真是勝過萬金啊!家書抵萬金,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遠方的慘慼之象,眼望面前的頹敗之景,不覺於極無聊賴之際,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短髮,幾不勝簪。白髮為愁所致,搔為想要解愁的動作,更短可見愁的程度。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歎息衰老,則更增一層悲哀。

春望一詩中的對偶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詩人這一年剛45歲,但白頭是寫實半年後,他在《北征》中曾再次提到:況我墮胡塵,及歸盡華髮。白頭而又稀疏到不勝簪的地步,其蒼老之態可以想見。他蒼老得這麼快,完全是憂國、傷時、思家所致。

杜甫陷賊中八個月,大約寫了二十來首詩,論深沉含蓄,當以此詩為最,句句都有言外之意,很值得品味。

《春望》詩詞9

教材分析

《春望》是唐朝詩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詩。

這首詩的前四句寫春日長安悽慘破敗的景象,飽含着興衰感慨;後四句寫詩人掛念親人、心繫國事的情懷,充溢着悽苦哀思。這首詩格律嚴整,頷聯分別以“感時花濺淚”應首聯國破之歎,以“恨別鳥驚心”應頸聯思家之憂,尾聯則強調憂思之深導致發白而稀疏,對仗精巧,聲情悲壯,表現了詩人的愛國之情。

教學目標

1.背誦默寫《春望》,瞭解五言律詩的特點。

2.在自讀自悟、合作探討中理解詩詞的思想內容及主旨,能準確流暢地背誦。

3.體會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教學重點

體會詩歌的情感。

教學難點

體會情景交融、寄情於物的手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自《詩經》起,經兩漢、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現在,將這些詩堆疊排列起來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長城,讀這些詩就像長城那樣綿延不絕。詩歌是情感的.產物,不同的地點,不同的時間……都會產生不同的心情,創造出不同的詩篇。今天就讓我們來踏尋古人的足跡,推測名人心情,欣賞名作之境界。

二、作者及背景簡介

作者杜甫(712—770)是唐代最偉大的詩人之一。他生活的時代正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變時期。公元755年爆發了安史之亂,第二年,詩人杜甫知道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後,不顧安危投奔唐肅宗而來,想要再有一番作為,結果被安祿山叛軍拘留在長安。春天又來了,詩人登高遠望,山河依舊,然而國家卻四分五裂,人民流離失所,長安城一片殘破景象。詩人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表達感時恨別、憂國憂民之情的五言律詩《春望》。

三、學習《春望》

1.聽配樂朗誦。

2.全體學生配樂齊讀。

3.學生結合註釋試着理解全詩。

4.由學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師生共同解答並翻譯全詩。

譯詩參考:

國都殘破,山河依舊,長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傷國事,見花而濺淚;悵恨離別,聞鳥而驚心。戰亂烽火已持續三個月,一封家書可抵萬兩黃金。憂而搔頭,白髮一天天短少,簡直掛不住束髮的簪針。

5.學生齊讀全詩。

6.品味全詩。

(1)本詩是在什麼背景下寫的?抒發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春望》寫於安史之亂之後。當時,唐朝首都長安已被叛軍安祿山佔領,唐玄宗帶着楊貴妃逃往四川。詩人目睹破碎衰敗的祖國,黯然神傷,抒發了國破家亡、憂國思親的沉痛悲苦之情。

(2)本詩主要寫了哪些內容?

明確:

詩的首聯寫望中所見。長安城被叛軍攻破後,遭到了驚人的破壞。叛軍焚燒軍宮室,殺戮無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國破山河在”,山河依舊,世事全非,失陷後的長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戰亂中的長安城卻是草木叢生,一片悽風苦雨。詩意形象生動,情感極其沉痛。

詩的頷聯是分寫,通過花和鳥兩種事物寫春天。“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詩人睹物傷情,見到開放的鮮花,也禁不住悲愴濺淚;聽到鳥兒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驚。

頸聯“烽火連三月”,烽火連天,殺伐不斷,詩人遠離家眷,由於戰事緊張,音信隔絕,更覺“家書抵萬金”,在那種兵荒馬亂的歲月,一封普通的家書是多麼難得、多麼珍貴啊!

詩的尾聯總寫憂國思家的感情,刻畫了一個典型的藝術形象。詩人滿頭白髮如雪,因焦慮憂愁而頻頻搔首。這一細節描寫,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現了詩人的內心世界。

(3)本詩的情感是通過什麼來抒發的?

明確:全詩觸景傷懷,將憂國思親的情懷藴含在形象的描寫之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四、小結

1.寄情於物

春日長安悽慘破敗的景象,飽含着興衰感慨;後四句寫詩人掛念親人、心繫國事的情懷,充溢着悽苦哀思。

2.這首詩格律嚴整。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五、作業

背誦並會默寫《春望》。

《春望》詩詞10

漢壽城春望

唐代:劉禹錫

漢壽城邊野草春,荒祠古墓對荊榛。

田中牧豎燒芻狗,陌上行人看石麟。

華表半空經霹靂,碑文才見滿埃塵。

不知何日東瀛變,此地還成要路津。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春天來了,漢壽城邊野草叢生,那荒祠和古墓前面正長滿荊榛。

田裏的牧童燒化着丟棄的芻狗,路上的行人在觀看墓前的石麟。

經過雷電轟擊,華表已經半毀。由於積滿灰塵,碑文僅可辨認。

不知什麼時候又發生滄海桑田的變化呢,到那時,這裏又會成為南北交通的要津。

註釋

漢壽:縣名,在今湖南常德東南。

荊榛:荊棘。

牧豎:牧童。

芻狗:古代用茅草紮成的狗作祭品,祭後就被拋棄。

陌:田間小路。

石麟:石頭雕刻的麒麟,這裏泛指古代王公貴族墓前的石刻。

才見:依稀可見。

東瀛:東海。東瀛變:指滄海桑田的變化。

要路津:交通要道。

賞析

這首詩雖然極力地描繪了漢壽城遺址的荒涼、破敗的景象,但是格調毫不低沉。在興和廢的轉化之中,充分地表現了詩人發展變化的樸素辯證觀點,使全詩充滿了積極的進取精神。這首詩打破了一般律詩起、承、轉、合的框框,首、頷、頸三聯渾然一體,極力鋪陳漢壽城遺址的荒蕪、破敗的景象,構成了全詩的整體層次。

首聯的出句點明瞭“春望”的地點,含蓄而又凝鍊地表現漢壽城已是一片廢墟了。“野草春”三字讓人產生聯想,如果漢壽不是一片蕪城,還象當年那樣人煙輻輳,無比繁華,春日遲遲,一派生機的話,詩人怎麼會用城邊野草剛剛發芽來描繪它的春色呢。首聯對句勾勒出來的景物頗多,有荒祠、有古墓、有射棘、有榛莽,唯獨沒有人煙。正因為此,詩人用“對”字組合起來的柯、墓、荊、榛之類愈多,便使人愈感荒涼。

頷聯雖有“牧童”和行人”出現,但也沒有增添任何生氣。牧豎燒芻狗予田中,説明墳山冷落,祭掃無人“田地荒蕪,可牧牛羊。符人着石麟於陌止。是因為荊榛莽莽,別無可以觀賞盼景物,唯古墓前石獸羣尚可注目而已。

頸聯清楚地告訴人們漢壽城今非昔比,當年繁華的交通要道,如今已破敗不堪了。當年指示路途的華表,如今已經被雷電轟擊得半殘,縱橫的斷碑,通體蒙塵,碑文依稀可辨。昔日繁華,今朝破敗,盡在殘缺華表,斷裂石碑中顯露了出來。詩人不惜耗費大量筆墨大寫特寫這樣的破敗和荒涼,完全是為着尾聯的富有哲理性的議論作準備的。

從這首詩的尾聯,“不知何日東瀛變,此地還成要路津”,談出了一個深刻的哲理,即興和廢是互相依存,互相轉化的。詩人認為:興和廢不是永恆的,不變的;而是有興就有廢,有廢就有興,興可以變成為廢,廢亦可以變成為興的。這正如老子所説的“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一樣,是具有樸素辯證法觀點的。

創作背景

此詩為作者貶任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司馬時作,作者想起登臨古城的所見所感,想見滄海桑田的鉅變,唏噓不已,便寫下了這首詩。聯繫詩人一向關心國計民生的創作背景,可知這不是一時的即興之作,而是長期感情積澱的爆發。

劉禹錫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漢族,中國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陽,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後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據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

晚年生活

大和元年,劉禹錫任東都尚書。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寫了《再遊玄都觀絕句》,表現了屢遭打擊而始終不屈的意志。以後歷官蘇州、汝州、同州刺史。從開成元年(836年)開始,改任太子賓客、祕書監分司東都的閒職。

會昌元年(841年),加檢校禮部尚書銜。世稱劉賓客、劉尚書。劉禹錫晚年到洛陽,與朋友白居易、裴度、韋莊等交遊賦詩,唱和對吟,生活閒適,和白居易留有《劉白唱和集》、《劉白吳洛寄和卷》,與白居易,裴度留有《汝洛集》等對吟唱和佳作。此後,他歷任集賢殿學士、禮部郎中、蘇州刺史、汝州刺吏、同州刺史,最後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

會昌二年(842年)病卒於洛陽,享年七十一歲。死後被追贈為户部尚書,葬在河南滎陽(今鄭州滎陽)。

哲學成就——唯物主義傾向

劉禹錫的哲學思想具有鮮明的唯物主義傾向。主要著作是《天論》三篇。在宇宙論方面,他的唯物主義思想比柳宗元更進步。關於自然與人的關係,劉禹錫提出了天與人“交相勝,還相用”的觀點,具有積極的進取精神。他認為,人之所以產生唯心主義思想,是與社會現實有密切關係的。“法大行”的時候,社會上“是為公是,非為公非”,人們就不會產生禍福來自天命的思想;“法大弛”的時候,社會上是非顛倒,人不能勝天,天命論就在人間得到了宣揚的條件;“法小弛”的時候,社會上是非不清,人們就會對天命將信將疑。劉禹錫用社會實踐解釋天命論產生的根源,是在認識論方面的一個重大貢獻。這也是劉禹錫對有神論社會根源的看法。他認為,在法大行的社會裏,是為公是,非為公非,蹈道必賞,違善必罰,人們就會説,禍福決定於人的行為,與天沒有關係。在法大弛的社會裏,是非顛倒過來,賞恆在佞,罰恆在直,人們對不合理的現象找不到解釋,就不得不把一切歸之於天。他又認為,當“理明”時,人們就不會講“天命”;當“理昧”時,就不會不講天命。劉禹錫從法弛和理昧來解釋有神論產生的根源,可謂見解獨到,他指出神是人在一定條件下創造出來的,是具有積極意義的。他在所寫的《天論》三篇中,力求把柳宗元與韓愈的論戰深入下去,進一步探索天人關係問題。他認為,“大凡入形器者,皆有能有不能。天(自然),有形之大者也;人,動物之尤者也。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天與人各有其自身的自然特點,“交相勝”,“還相用”。人雖不能干預自然界的職能和規律,但卻可以利用和改造自然。

《春望》詩詞11

《春望》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詩。此詩前四句寫春日長安悽慘破敗的景象,飽含着興衰感慨;後四句寫詩人掛念親人、心繫國事的情懷,充溢着悽苦哀思。

《春望》翻譯

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裏草木茂密。

感於戰敗的時局,看到花開而潸然淚下,內心惆悵怨恨,聽到鳥鳴而心驚膽戰。

連綿的戰火已經延續了一個春天,家書難得,一封抵得上萬兩黃金。

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髮越搔越短,簡直要不能插簪了。

《春望》賞析

這首詩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練,言簡意賅,充分體現了“沉鬱頓挫”的藝術風格。且這首詩結構緊湊,圍繞“望”字展開,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結合。詩人由登高遠望到焦點式的透視,由遠及近,感情由弱到強,就在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轉換中含蓄地傳達出詩人的感歎憂憤。

由開篇描繪國都蕭索的景色,到眼觀春花而淚流,耳聞鳥鳴而怨恨;再寫戰事持續很久,以致家裏音信全無,最後寫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環環相生、層層遞進,創造了一個能夠引發人們共鳴、深思的境界。

表現了在典型的時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時代的人們熱愛國家、期待和平的美好願望,表達了大家一致的內在心聲。也展示出詩人憂國憂民、感時傷懷的高尚情感。

《春望》原詩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春望》詩詞12

  古詩原文

津橋春水浸紅霞,煙柳風絲拂岸斜。

翠輦不來金殿閉,宮鶯銜出上陽花。

  譯文翻譯

天津橋下春水浸潤着紅霞,如煙細柳微風中拂岸傾斜。

車輦不再來金殿久已關閉,鶯兒飛出銜着上陽宮中花。

  註釋解釋

天津橋:即洛橋,簡稱津橋,是洛水上的一座浮橋,在今河南洛陽西南,是洛陽名勝之一。

風絲:微風。斜:韻腳念xiá。

翠輦(niǎn):皇帝乘坐的車子。這裏借指皇帝。

宮鶯(yīng):泛指宮中所棲之鳥。上陽:上陽宮,唐高宗時建造,在洛陽皇城西南,洛水天津橋附近,高宗常居此聽政。

  創作背景

雍陶生活在晚唐。此時,唐王朝國勢衰敗,社會危機日益嚴重。詩人來到天津橋畔,目睹宮闕殘破的景象,撫今思昔,不無盛衰興亡之感,於是,揮筆寫下了這首七絕。

  詩文賞析

天津橋下,春水溶溶,絢爛的雲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橋畔,翠柳如煙,枝枝柔條斜拂水面,縷縷遊絲隨風飄蕩。這美好的自然春光,不減當年,自然令人心醉。然而,山河依舊,人非昔比。透過茂密的樹叢向北望去,儘管昔日高大威嚴的宮殿至今猶存,可是,那千官扈從、羣臣迎駕的盛大場面,已不能再見到了。宮殿重門緊閉,畫棟雕樑也失去了燦爛的色澤。當年曾經是日夜歡歌的上陽宮,而今一片寂落,只有宮鶯銜着一片殘花飛出牆垣。面對着這番情景,詩人自然是心潮起伏,感歎萬千。

這首詩通篇寫景,不言史事,不發議論,靜觀默察,態度似乎很淡泊。然而,正是在這種看似冷靜客觀的描寫中,藴藏着作者弔古傷今的沉鬱的感情。詩的一、二兩句,作者先繪出一幅津橋春日圖,明媚綺麗、引人入勝;三、四句轉寫金殿閉鎖、宮苑寂寥,前後映襯,對照鮮明。在這種強烈的對比中,表現了歲歲春天重臨,而大唐帝國的盛世卻一去不復返了。這正是以樂景寫哀,因而“倍增其哀”的手法,較之直抒胸臆,具有更強烈的藝術效果。

全詩處處切合一“望”字。“金殿閉”是詩人“望”中所見,但苑內的淒涼之狀,畢竟是“望”不到的,於是第四句以宮鶯不堪寂寞,飛出牆外尋覓春光,從側面烘托出上陽宮裏淒涼冷落的景象。這一細節,是詩人“望”中所見,因而落筆極為自然,但又曲折地表達了作者難訴説的深沉感歎,含而不露,淡而有韻,堪稱全詩中精彩的一筆。

《春望》詩詞13

春望

[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一、作者介紹: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號少陵野老,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生於河南鞏縣(今鞏義),中國唐朝現實主義詩人。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因此後世稱其杜工部。又因為他居住在長安城外的少陵,也稱他杜少陵。他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也被稱為“詩史”。

二、背景: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作於至德二載(757)。詩人當時為安史叛軍所俘,身陷長安。

三、主題

杜甫眼見山河依舊而國破家亡,春回大地卻滿城荒涼,在此身歷逆境、思家情切之際,不禁觸景生情,發出深重的憂傷和感慨。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戀家人的美好情操

四、譯文: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然存在;春天來了,長安城空人稀,草木茂密荒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感傷國事,看見花開就想流淚,悵恨別離聽到鳥鳴反而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連綿的戰火已經延續了幾個月,一封家書抵得上萬兩黃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愁白了的頭髮越搔越稀疏短少,簡直不能插簪。

五、句子理解:

1、首聯

一個“破”字,寫出國都長安淪陷,城池殘破,使人觸目驚心,一個“深”字,寫出城空人稀,草木茂密荒涼,令人滿目悽然。眼前人事和永恆時空的對比,使詩人更強烈地感覺着內心的荒涼寂寞,表達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2、頷聯

感傷國事,花也會流淚,懷恨離別,鳥也會驚心。運用擬人的手法,賦予花鳥以感情,移情於物,生動形象地寫出了作者憂國思家的感情,批判了安史之亂給人們帶來的災難。

(另一種説法是:詩人從小處落筆,情因景生,景隨情移,詩人為國家殘破和親人離別而傷愁,所以看見繁花爛漫,反使之痛苦流淚,聽到鳥鳴也感到心驚。運用了反襯的手法。)

3、頸聯

寫戰火連續不斷,一封家書抵得上萬兩黃金。運用對偶、誇張的修辭,寫出了戰爭持續時間長,家書的彌足珍貴,表達了作者憂國思家的感情。

4、尾聯

愁白了的頭髮越搔越稀疏短少,簡直不能插簪。寫愁之深切,情境悲苦。“白頭”因愁而生,“搔”,即抓撓,表示心緒煩亂。“更短”,言愁的程度越來越深。這一細節,含蓄而深刻地表現了詩人憂國思家的情懷。

六、藝術寫法:

1、前兩聯以“望”字統攝,詩人俯瞻仰視,視線由近而遠,又由遠而近,視野從城到山河,再由滿城到花鳥。感情則由隱而顯,由弱而強,步步推進。

2、借景抒情,情注全詩。開篇四句寫景,寫國都淪陷,一片荒涼,後四句直接抒情,詩人憂國思家。

3、格律嚴謹,對仗工整。

《春望》詩詞14

《春望》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詩。全詩格律嚴整,對仗精巧,聲情悲壯,充分地表現出詩人愛國之情。接下來分享《春望》的意思和賞析。

《春望》原文及翻譯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譯文:

國家淪陷只有山河依舊,春日的城區裏荒草叢生。

憂心傷感見花開卻流淚,別離家人鳥鳴令我心悸。

戰火硝煙三月不曾停息,家人書信珍貴能值萬金。

愁悶心煩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髮疏稀插不上簪。

賞析

這首詩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練,言簡意賅,充分體現了“沉鬱頓挫”的藝術風格。且這首詩結構緊湊,圍繞“望”字展開,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結合。詩人由登高遠望到焦點式的透視,由遠及近,感情由弱到強,就在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轉換中含蓄地傳達出詩人的感歎憂憤。由開篇描繪國都蕭索的景色,到眼觀春花而淚流,耳聞鳥鳴而怨恨;再寫戰事持續很久,以致家裏音信全無,最後寫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環環相生、層層遞進,創造了一個能夠引發人們共鳴、深思的境界。表現了在典型的時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時代的人們熱愛國家、期待和平的美好願望,表達了大家一致的內在心聲。也展示出詩人憂國憂民、感時傷懷的高尚情感。

《春望》詩詞15

原文:

那堪花滿枝,翻作兩相思。

玉箸垂朝鏡,春風知不知。

詩詞賞析:

這首詩的大意是’怒放的春花反而引起我無端的煩惱,相忍的滋味實在讓人受不了。對着明鏡打扮,非但不感到美,反而有玉淚空垂,這一切的一切,多情的春風啊!你知道不知道!換一種説法,就是寫花兒已開滿枝頭,可是見到春花反而引發相思之情,自己淚流滿面,那傳遞住處的春風,可曾告訴我那心上人啊?

首句“那堪花滿枝”,詩一開頭就劈空而來,似情奔湧,似相思爆發,駭人心目,給人以懸念。“那堪”寫詩人相思的程度,表示怎能承受的了。這裏的“那堪”有兩層意思:“我們不妨從兩個層面來理解。先是情人分離兩地相思,本已不堪;繼而,偏偏春色惱人,滿枝鮮花就好像故意在向她挑逗:花如此好,而人呢,卻不能圓!這就慪得她更加不堪,緒新思,一齊迸發花愈好,情愈真;景愈美,思愈切;人愈傷心,花愈惱人,語愈淺而意愈深’《《古今詞論》)。情景互移,於是,墜入‘思悠悠、恨悠悠”的不盡相思之中。“寤寐思服’,輾轉反側’,徹夜難眠。”“‘花滿枝’本是春天景色的典型寫照:大地回春,風光宜人,萬物欣欣向榮,枝頭繁花錦簇正是情人結伴相邀,遊春賞花,留戀春景的大好時光,何以我們的詩人反乎尋常,要炭呼忍受不了呢?讀下去才知道原來是這滿園春色’惹起了她的相思之苦。”

最後兩句“玉箸垂朝鏡,春風知不知?”詩人以面對明鏡梳粧打扮,問春風知道不知道她心中的相思苦淫之情作結,戛然而止,給詩添上了無窮的纏綿悱側的哀傷情調。既寫面對明鏡自已打扮的情景,又抒發了心中無限的相思情―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絃,情意綿綿動人肺腑。對此,裔耀華先生有一段精彩解釋:“朝起臨甓曉粧,不知是鏡中映出了窗外景色,還是照出了她憔悴的容顏,又引起她對影傷懷,禁不住雙雙玉箸簌簸而下,情思百結,莫可名狀:花期雖好,徒奈我一人獨賞?對鏡梳粧,又為誰打扮?無限衷曲,訴與誰聽呢!這不堪承受的一切,終於使詩人呼出:春風啊,你知不知道我相思之苦?親人啊,你曉不曉得我為你憔悴到了這般模樣!’這裏,擬人、借代、雙關、設間,多種修辭手法融為一體,不盡的“春望’之中,説盡了主人公難耐的孤獨淒涼同時也寄託了她無限的寂寞與企望。”

在“夫為妻綱”的封建社會裏,一個唐代身為樂妓、女冠而又才情不凡的女詩人,雖然憑藉她的美麗聰慧和才情風度能夠得到文人才子的讚賞和青睞,但她卻像是無根依附的浮萍,她早已失去了追求個人幸福的根基,儘管她大膽執著地追求美好愛情生活,但最終卻難以逃脱悲劇的命運,她用手中詩筆,寫下了許多自己情感上的挫折與失意。

標籤:春望 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