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渴望生活》讀書筆記

文學2.91W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書筆記了。你想知道讀書筆記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渴望生活》讀書筆記,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渴望生活》讀書筆記

《渴望生活》讀書筆記1

今天終於把那本歐文斯通的《渴望生活》梵高傳看完了,從新的一個角度認識了他,並改變了對他那種同情的態度,換之的是尊敬和仰望。含着眼淚,想要記錄點什麼。淚水不是因為他悲苦的一生,或者是那可憐的終結,而是因為感動,一種非凡的生命力的感動。一種對生命的非凡熱愛而感動的淚水。

他的一生在流浪中渡過,他沒有家,被除了弟弟提奧之外的親人的排斥在外。沒有經濟來源,有的只有提奧,這個無私愛着他的弟弟,從最初每個月給他寄50法郎到後來每個月150法郎,提奧的一生跟他哥哥沒有分開過,從這樣的關係上講。在梵高自殺死後的六個月後的前後幾天,提奧也隨即去陪伴了他的哥哥。梵高為了繪畫四處流浪,不管是最初灰濛濛的博日納裏,還是找到藝術方向的紐恩南,他都是四處受盡白眼的人。在塵世生活中,他不擅長,太單純,他不遵循人世間的生活規則,在藝術道路上他走上了天堂,可是在生活之路上他一直在地獄裏承受着。不管怎麼樣的煎熬,沒有一分錢忍飢挨餓十天,發燒不止,或者是終日畫畫而被人認作瘋子,他都承受住了,最後讓他走向自我滅亡道路的卻是藝術上靈感的衰竭。雖然生活在最貧苦的塵世裏,他卻從來沒有覺得苦過,只要他能畫,他可以畫,他就很快樂。最後因為精神分裂的折磨,導致他靈感衰竭,然後開qiang自殺,那也沒有讓人覺得灰暗,反而覺得他渴望生活的力量一直存在。只是他要自己與自然淪為一體罷了。

在他的作品中,他一直想要表達的是他的思想,他對生活的熱愛,對自然的崇拜。

《渴望生活》讀書筆記2

"他的一生是人所經歷的最為艱難困苦又成就輝煌的一生"1890年,37歲的凡高在絕望中開槍自殺,他短暫的人生就這麼結束了。

文森特·梵高,著名的荷蘭畫家,在大多數人眼中,他的畫流露着內心的熱情和對藝術的喜愛。但這位後期印象畫派代表人物在追求成功的路途上飽經創傷,被當時的藝術界所否認。但他對生活的理解和渴望使他的作品更能讓我們為之心動。

梵高在生活上確實是一個十足的"白痴".他不懂得大理,一年四季穿着同一套衣服,全身上下都是補丁,頭髮再凌亂也不修剪。但在藝術上他可以被稱作一位"聖人".他的繪畫注重的不是人物的外表,而是他們內在的精神和生命的體現。可悲的是,那時藝術的古板和膚淺讓他因自己的形象和對藝術的看法被當時的人們視作不可理喻的"瘋子".

梵高家族有錢有勢,很難想象他最終會落到如此下場。讀了《梵高傳》才得知原本他是知名畫廊古比爾工作,每個月有五英鎊的收入,生活很是安穩。但在售畫的過程中,他慢慢發現那些錢財萬貫的顧客們只會挑"相貌"尊貴但毫無內涵的畫。出於對藝術的熱愛,梵高不願違背自己的信念。在與一位眼光低俗而又自認不凡的貴婦爭執後,他毅然決定離開古比爾。他的選擇固然會被看成愚蠢的行為,但如果不是這個偉大的決定,今天的美術館裏就不會展覽《向日葵》、《星夜》等天才式的作品,文森特·梵高也永遠只會是個為了過日子而默默無聞的小人物。

他的一生從表面上看是失敗的。被自己的親屬無視,被自己心愛的人拒絕,被那些"大人物"們嘲笑、批評、甚至厭恨……有多少個夜晚,穿着破舊大衣的梵高在寒風和飢餓中瑟瑟發抖,他的貧困讓他受盡煎熬和折磨。這種人生,是誰都會產生自殺的念頭。但梵高是個偉大的人。他靠頑強的毅力繼續生存着。他的精神無一不體現在他的畫中。他的信念是支撐他繼續創作的動力。梵高的畫就如他的人生一樣,在平凡中訴説着心中的痛苦和對創作的激情。這讓他的畫變得更為真實

梵高對生活的渴望給予了他勇氣,用畫筆和顏料把大自然的色彩記錄在畫布上。他努力地學習,希望能夠掌握光和大自然的色彩。他眼中看到的世界是美麗的、色彩斑斕的,更是充滿活力的。他從不為了獲取別人的讚賞而作畫。他的畫是為了獲得自己的認可而存在的。他對自己的畫從不滿足,一直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而廢寢忘食地工作。

他的兄弟提奧更是給了他莫大的幫助,從自己每月的工資中扣出錢寄給他,支持他畫屬於自己風格的作品。在提奧的鼓勵和其他同一時期畫家的激發下,梵高對藝術充滿了熱情。他的畫是"活"的。通過他的畫,我們彷彿可以看到一個人的生命正在慢慢流逝,人物的外表與生命相比,顯得那麼得微不足道。梵高充分領會到了這一點,他的畫線條粗糙,但畫風大膽、奔放,告訴人們要打破舊時代的那種信仰,運用自己豐富的想象力描繪出一個抽象的世界,一個更加美好、神祕的世界。梵高的畫布好似有生命一樣,把他的信念傳達給世人。

梵高愛這個世界,但社會卻拋棄了他。除了能夠真正理解他的知音外,其他人都無法接受他的理念和畫法。由於生活的不如意,各種疾病和痛苦的侵襲吞噬了梵高的信念,在得了精神分裂症之後,他無法從痛苦中自拔。為了不再成為弟弟的負擔,不再忍受別人的白眼,不再看到社會上一些殘暴無禮的現象,在那個星夜裏,梵高選擇了離開這個他追求而又厭恨的世界。

梵高也許是為了他的信念而活的,信念沒了,梵高也不再存在了。梵高的悲哀,在於人們太晚才理解他,認可他。但這也可能是他的幸運,如果梵高從未失敗過,他也無法有如此高的成就,或許會和大多數藝術家一樣,為一些小成就沾沾自喜。

梵高是藝術的天使,更是生活的天使。他的信念才是他一生中最偉大的財富。

《渴望生活》讀書筆記3

藝術界對凡高的讚譽極高,而我對於凡高的畫一直很糾結,不知道從何欣賞,因此逼切想了解這位藝術大師,於是這幾天讀了《渴望生活凡高傳》這本書。個人認為這本傳記寫得很好,雖然可能有一些不實成分,但仍有很大的可讀性。怕自己忘記了,記一下。

作者在開頭便提問:如果給你同樣非凡的藝術成就,你願意經歷一次凡高的人生嗎?我想自己的回答肯定是否定的,雖然他在藝術上取得了非人的成就,但在他的一生卻充滿了不幸與悲哀。

文特森。凡高出生在荷蘭的小城鎮,父親是當地的牧師,母親是位善良的主婦,有2個弟弟2個妹妹,對於凡高整個人生最重要的人是他的弟弟泰奧。故事的開頭是凡高在倫敦的古皮爾公司從事藝術商販的工作,古皮爾公司是歐洲著名的藝術品銷售公司。他一年內已經連續兩次提薪了,同時他的叔叔是古皮爾公司的大股東並且膝下無子,打算百年後把所有遺產都留給他。而這時的他準備向厄休拉求婚,一切都顯得這麼地完美。可惜這個厄休拉姑娘原來已有婚約,並把他趕出家門。他很失落並且反映到工作上,於是很快被炒了。他仍不死心,為了厄休拉到附近100裏左右的地方工作,因為沒錢的原因每個週末徒步到這個姑娘家,鞋破了腳起泡了,只為看看這姑娘房子的燈光。直到他親眼目睹厄休拉的婚禮後,才停止了這瘋狂的行為。

《渴望生活》讀書筆記4

昨晚凌晨3點,歐文斯通的《渴望生活》梵高傳看完了。從新的一個角度認識了他,並改變了對他那種同情的態度,換之的是尊敬和仰望。含着眼淚,想要記錄點什麼。淚水不是因為他悲苦的一生,或者是那可憐的終結,而是因為感動,一種非凡的生命力的感動。一種對生命的非凡熱愛而感動的淚水。

温森特梵高,出生於一個顯赫的藝術家族,這個家族有着全歐洲最好的畫廊,以販賣藝術累積財富。但諷刺的是他的畫在有生之年始終不被家族認可。他的父親,是一位受人尊敬的牧師,本來按照正常的路,他也應該被人尊稱為尊敬的梵高牧師,可是他的一生貧困潦倒,時常因為貧困忍飢挨餓,甚至因為飢餓而高燒不止的日子佔據了他前半生很多的日子。永遠都是一副流浪漢的樣子,鬍子拉雜,眼睛刺紅充血,衣着襤褸,那是他給人最深刻的印象。他天生的單純善良,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對美的敏感,讓他走上了一條為藝術而活的道路。

他的一生在流浪中渡過,他沒有家,被除了弟弟提奧之外的親人的排斥在外。沒有經濟來源,有的只有提奧,這個無私愛着他的弟弟,從最初每個月給他寄50法郎到後來每個月150法郎,提奧的一生跟他哥哥沒有分開過,從這樣的關係上講,在梵高自殺後的六個月後的後幾天,提奧也隨即去陪伴了他的哥哥。梵高為了繪畫四處流浪,不管是最初灰濛濛的博日納裏,還是找到藝術方向的紐恩南,他都是四處受盡白眼的人。在塵世生活中,他不擅長,太單純,他不遵循人世間的生活規則,在藝術道路上他走上了天堂,可是在生活之路上他一直在地獄裏承受着(用我們常人的眼光看)。

不管怎麼樣的煎熬,沒有一分錢,他忍飢挨餓十天,發燒不止,或者是終日畫畫而被人認作瘋子,他都承受住了,最後讓他走向自我滅亡道路的卻是藝術上靈感的衰竭。雖然生活在最貧苦的塵世裏,他卻從來沒有覺得苦過,只要他能畫,他可以畫,他就很快樂。最後因為精神分裂的折磨,導致他靈感衰竭,然後開槍自殺,那也沒有讓人覺得灰暗,反而覺得他渴望生活的力量一直存在,只是他要自己與自然淪為一體罷了。

在他的作品中,他一直想要表達的是他的思想,他對生活的熱愛,對自然的崇拜。

是的,他是用心在作畫。温森特梵高,生於1853年,死於1890年,短短地生活了37年,藝術生涯從繪畫開始也只有短短的`10年時間,卻創造了人世間最輝煌的藝術。在世期間他只售出過一幅畫。

我想,也許他就是那朵拼命仰望太陽,冒着被藝術灼傷的危險不躲閃的向日葵吧。僅此,膚淺地寫完讀後感,以此紀念這顆為藝術而生的靈魂。

《渴望生活》讀書筆記5

終於讀完了《渴望生活—梵高傳》,讀到最後,熱淚盈眶。深深地理解了要想讀懂一幅畫,首先應當瞭解這個人。這本書將高高在上的梵高拉回到人間,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活生生的普通人的一生。

初讀梵高傳,就對他年輕時對自己的人生的探索深有感觸。在古比爾公司做畫商,是一份體面的工作,但是要每天討好虛偽的來客;去做牧師,要去花很多的時間學習希臘文、拉丁文、數學公式,接受正規教育,最後成為精明有教養的為各種富人服務的人;去做福音傳教士,以為可以以上帝之名幫助在博里納日艱難生活的礦工遠離苦難的折磨,最後即使自己與他們已融為一體,也仍然改變不了任何事情。到底什麼才是自己人生的意義所在?我想每個年輕人都曾這樣面對無數選擇,權衡利弊,有的人順應了機遇,有的人滿足現狀,有的人逆風而行,其實我是羨慕梵高的,羨慕他找到了一生所求,羨慕他為自己的追求所作出的不顧一切的努力。

梵高是幸運的,即使所有人不理解他,他還有弟弟提奧,一直站在他身後支持他;他是單純善良的,在博里納日他把自己的所有都奉獻給了礦工們,與他們吃一樣的東西,嘗試做一樣的事情;他是堅強且堅持的,在缺衣少食的情況下在各種苦難的磨礪下仍然不停地畫下去;他是充滿熱情的,他把所有的情感都傾注到他的畫裏,從不是為了畫什麼像什麼,而是賦予畫生命的節奏。儘管作為普通人來説,梵高不是一個討喜的人,他固執,孤僻,行為粗獷,但也許,是世上可以讀懂他的人太少,天才和瘋子往往只差一步。

書中以地點為大標題,按時間順序講述了梵高怎樣一步步確定以畫畫為終身職業並開始八年的探索歷程。從做福音傳教士失敗後,他開始發現畫畫可以使他忘記所有痛苦。他開始一遍一遍得觀察和練習描繪人物,他喜歡米萊,臨摹他的畫作,他喜歡勞動的人們,畫了無數的習作,有礦工,有農民,有洗衣的婦人,有花園的園丁。他從零基礎開始,從近三十歲開始,從博里納日到埃頓,直到海牙他有了第一個畫室,也有了指導老師毛威,他想盡快地獨立,但是他的內心不允許他為了把畫賣出去而迎合傳統觀念。他在紐恩南日出而畫直到日落,終於完成了吃土豆的人。

初期由於受到荷蘭畫派的影響,他的畫色調一直很昏暗,直到他來到巴黎,見到了勞特累克、高更、修拉、羅酥、塞尚,這羣后印象主義年輕人,當時還不被認可,但是他們的畫讓梵高大開眼界,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他去了阿爾,在那裏找到了自己,熱烈的陽光,金黃的麥田,那些明媚的顏色深深刺激着他,他畫了夕陽和播種者,畫了開花的果園,著名的向日葵也是在那誕生。但是同時,阿爾炙熱的天氣和惡劣的狂風也摧殘着他的身體和他的精神。割耳事件後他不得不去聖雷米修養,在那完成了星空。

割耳事件和自殺事件一直是梵高一生中爭論最多的兩件事,書中對這兩者描繪得非常自然且合理,一個一直給予他支持的女孩常常開玩笑説喜歡他的耳朵,在他精神出現問題時就將耳朵割下送給女孩,他選擇自殺,因為弟弟提奧出現了經濟危機和事業危機,他不想拖累他和他的家庭,而且他想要畫的都已經畫完了,他的身體已經垮了,他的精力已經不允許他再去作畫了,這樣的生活已經失去了意義。

他的戀情,一直是悲劇的。他第一個喜歡的女孩烏蘇拉,早已與他人訂婚,完全不理會他的真心;他第二個喜歡的女人表姐凱,在他表白後對他説決不!深深地傷害了他的內心;第三個女人克里斯汀,他想拯救她,一度以為他終於擁有了幸福的家庭,卻終成夢幻泡影;第四個女人瑪高特終於是愛他的,卻因家庭反對而為他自殺;第五個女孩拉舍爾,只能在他孤獨寂寞時給他些許安慰。也許梵高註定是孤獨的,他渴望普通的生活,卻註定要經歷生活的磨練,才能成就他藝術的巔峯。

跟隨這本書,感受梵高的一生,才看得懂他畫裏的生命的節奏。羨慕他,佩服他,心疼他……

標籤:讀書筆記 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