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通用10篇)

文學4.29K

讀完一本書以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這時最關鍵的讀書筆記不能忘了哦。那要怎麼寫好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通用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通用10篇)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 篇1

在我的房間裏有各式各樣的書。例如《格林童話》、《十萬個為什麼》、《三國演義》……不過要説到最喜歡的,那就得數《明朝那些事兒》了。

要説這一本書,可不得不提示我認識到它的一個“巧合”。那是一年前在大姨家的時候,因為能使萬千中國小生神魂傾倒的電子產品——電腦已經被表哥殘忍的“霸佔”了,我只好無聊地帶着隨便看看的心情翻起房間裏的書來。有看着能使人睡着的歷史書,還有讓人眼花繚亂的英語詞典……看着看着,一本不同尋常的書闖進了我的眼簾,作者“當年明月”用白話文講述大明朝三百年曆史,語言詼諧有趣,吸引眼球,它就是《明朝那些事兒》。

我被這內容不凡的書吸引着,不停地讀了下去。從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由一介布衣成為帝王的故事一直讀到景泰時期(公元1450)楊善將太上皇朱祁鎮從異族接回家鄉。我同時也在這過程中佩服起了直言不諱、剛正不阿、機智勇敢的于謙;憎恨起傲慢自負,因為個人的慾望置國家於危難之中的小人王振;歡呼起鄭和下西洋進行外交的偉大壯舉……在看的過程中,我甚至快要忘記了時間,腦子裏滿是那些歷史人物做了什麼樣的事,這些事蹟就像一部十幾年才能拍攝完的電視連續劇一樣,在我的腦海裏不停地播放着。

《明朝那些事兒》給了我許多的知識,也讓我在收穫知識的過程中得到快樂。但我知道,一本書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自己也應該有自己的觀點,不要拘泥於書本所含有的範圍。這,才是看書的境界吧。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 篇2

最近,班裏《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特別火,聽同學説好看的不得了,我經不住誘惑,也買了一套看。

這本書語言風趣幽默,時不時蹦出來點《三國殺》之類的小插曲也讓人覺得十分親切,這才促使我再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裏看完了整整7本。

《明朝那些事兒》講述了明朝從太祖皇帝朱元璋38年登基到年清軍入關,大明王朝近三百年的興衰,在這條長河中有于謙、楊漣這些忠臣,有死太監王振、魏忠賢這些奸臣,有浙黨和宦黨、東林黨和庵黨的明爭暗鬥,有嚴嵩和徐階、高拱和張居正的首輔之爭。

在忠臣裏,我最喜歡于謙,一年級的時候我就會背“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小的時候就很聰明,可當他站在城樓上決定與也先決一死戰的時候他還是沒帶兵打仗過得一個小小的兵部侍郎。我想敵眾我寡,于謙絕對不會贏的。可是當他報出自己的作戰計劃時所有人都團結一心,最終大獲全勝,也先不知道,這叫決心和信念。

在皇帝裏我最喜歡朱元璋,從一個幾乎一無所有的貧農到建立了27年的王朝的明太祖。把元朝的領地一點點的收入囊中,最後建立了明朝,表現出了他過人的能力。

在奸臣裏,我最討厭魏忠賢,沒有他,明朝可能就不會滅亡。這都是因為不管事的木工皇帝朱由校,如果我是朱由校,早就把他拉出去凌遲滅九族了。

當然了,歷史是不能改變的,歷史就是是用來借古喻今,告誡後人的`。總之,《明朝那些事兒》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大家可以去多看看哦!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 篇3

今天我讀了《明朝那些事兒》第二十章最後的名將——藍玉。主要寫了朱元璋不放心北元,明洪武十三年和十四年向北元發起兩次遠征,都取得了勝利,但並未對北元形成致命的打擊,不斷騷擾明朝的邊境。洪武二十年,朱元璋又一次下令遠征,藍玉在歷次正沙漠的行動中只是擔任了幾次配角。藍玉是安徽遠定人,是常遇春的內弟。藍玉是一個要強的人,他從不會承認比任何人差。這次遠征無疑給藍玉提供了一個最好的機會,朱元璋同意了藍玉的請求,給了他右副將軍的位置,主帥自然是馮勝。藍玉來遼東擊破了慶州的重兵把守,納哈出率二十萬軍隊投降明軍。洪武二十一年,藍玉帶兵遠征北元,脱古思帖木兒丟下軍隊逃走,元軍投降,北元滅亡。

好詞:明目張膽、朝思暮想、百般無奈、無處不在、瓦解、震懾、洋洋得意、猙獰、凶神惡煞、不共戴天。

我欣賞的句子有:“其實他採取這一政策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本來在大都當皇帝的父親被逼得搬了家,親戚都被拉去吃牢飯,此仇實在不共戴天。”“這些明軍士兵用惡狼般的眼神看着他,臉上露出欣喜的表情,還大聲呼喊,很快,更多的明軍士兵圍攏了來他們一看珍稀動物似的眼神注視着他。他很榮幸的成為第一個俘虜。”

實現理想之後的藍玉任意妄為,讓朱元璋再次揮動屠刀。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 篇4

這個星期,我終於讀完了當年明月的心血之作《明朝那些事》。本書以通俗小説的形式,用瑞士表匠的耐心,德國工人的嚴謹,法國釀酒師的情懷,美國喜劇演員的幽默,來為我們展示幾百年前的風風雨雨。它深深地吸引了我。

在這本書裏,自始至終都藴含着一種力量,一種永恆的、催人奮進的力量。這種力量,支持着戚繼光抗擊倭寇,不畏困難;支持着于謙打響“北京保衞戰”,力挽狂瀾,延續了大明兩百多年的歷史;支持着海瑞冒着殺頭的危險,“抬棺罵嘉靖”——這種力量,叫愛國!

我的父母,在我很小的時候,就教育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我有責”。我開始只是懵懵懂懂地懂一些,可自從拜讀了《明朝那些事》後,我看到了張居正、徐階、夏炎等人的愛國事蹟,才真正懂得了愛國的含義,我從中汲取了無窮的力量。

我希望大家能喜歡《明朝那些事》。因為,我從這套書中,我不但看到了大明王朝三百年間的風雨飄搖,還看到了一種精神,一種不滅的精神,經過歷史與時間的沉澱,讓後人為夢想不停奮鬥、努力的精神。

還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生動幽默。也許有人説,歷史不能幽默。但我認為,讓老百姓看得懂的讀着輕鬆的歷史,才是優秀的歷史書。

《明朝那些事》,為你歡呼!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 篇5

我從小喜歡歷史,所以,我也比較喜歡看有關歷史的書籍。我原先是三國迷,《三國志》、《三國演義》我都看過了,所以我一直覺得三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很豐富多彩的階段。一直聽聞《明朝那些事兒》是一部很好的書,語言幽默,但又不乏鮮豔的筆墨;以小説的筆法來寫,但又以歷史為基礎。所以,在這個寒假,我充分利用了我的空餘時間看《明朝那些事兒》。雖然並沒有看完,但是我已經感慨萬分。

《明朝那些事兒》一共有七本,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餘年發生在明朝的事情。這期間,發生了許多事,讓我對皇帝對大臣們都有了新的瞭解和認識,所以,我的心一直被震撼着。

説到明朝,我們大家腦海裏第一個浮現出來的人物,應該就是朱元璋了。朱元璋,本是布衣,生活艱苦,沒有讀過書,然而,他從一個卑微的貧民走向成功獲得如此巨大的成就,讓我深感佩服。“鳳凰涅槃,浴火重生”,人也一樣,在經歷痛苦和艱難的磨鍊之後,方才會成功。朱元璋告訴我們,獲得勝利的關鍵在於隱忍的耐心和準確的判斷,而這也體現出朱元璋一生的信條:要麼不做,要麼做絕。朱元璋,他是明朝皇帝的典範,他的勇猛,他的堅強果斷,他的信念,都值得我們學習。雖然,有的人説朱元璋剛愎自用,疑心太重,殺人太多殺人從不手軟,心狠手辣,但是,這是他為了維護鞏固自己的政權而已,他也無非是想讓天下不要那麼黑暗。畢竟人無完人,他依舊是一個很成功的皇帝。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 篇6

明朝在我們歷史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有一點就是北京目前作為首都,就是起源於明朝朱元璋兒子朱逮,他把南京的都城遷到現在北京。作為歷史可以給到我們為什麼他要遷都,其一是防止蒙古人在邊關挑釁,第二朱逮在北方生活幾十年,所以遷都到北京是由國情和喜好互相參雜。那麼作為皇帝個人喜好,決定很多事件。哪位作為我們懂得歷史,明白事物規律,就可以以史為鑑。

明朝建立,在於朱元璋打敗元朝,元朝當時佔領內地,把漢族大部分當做奴隸來使用,使得內心時常爆發一些起義活動,他們也是不斷鎮壓。徹底爆發來源於黃河決堤,其中元朝丞相要求修理決堤,於是找來數萬農民,政府也撥了許多款,由於元朝非常的腐敗,一層層的貪腐,到修黃河農民飯都沒得吃,餓死很多,被打死的也很多,幹活累死的也很多,農民們感到怎麼弄都離不開“死”字。於是着手造反,古代非常相信迷信,於是在黃河修理中,挖到一塊石頭,大概意思是黃河決堤,正是元朝滅亡時。於是農民在實際情況加上精神依託,開始造反。

朱元璋通過各種方式成為這次反元的一方大的勢力,同樣還有兩個勢力很大,一個是陳友涼,一個是張士誠。陳友諒為人暴掠,嫉妒賢才,而且還是嫉惡如仇的,他殺死自己內部一些比他能力強的人,自然想開國缺不了人才。對於張士誠他為了享受,侷限於物質達到一定程度,滿足當下的歡樂。沒有偉大的願景,自然勢力範圍處在當下能力範圍之內。朱元璋不一樣,他起義過程中壓抑自己不為錢,不為權,而是圍繞偉大的願景推翻元朝,建立新王朝,其中他的丈人害他,它不但不計前嫌,而且還把統帥位置給他。他招賢納士,手下有許多猛將和謀臣。當然在兩位不爭氣情況下,朱元璋個人能力也是很強的。

當朱元璋打敗張士誠,陳友諒後,接下來對付元朝,由於元朝軍隊在舒適的內地待太放鬆,部隊缺乏戰鬥力,以至於被朱元璋一擊即潰,大將也沒用朱元璋和他手下將士厲害,以至於元朝被很快在內地消滅。在蒙古內,也是通過部隊不斷圍剿而失去地盤。再加上一些蒙古貴族被朱元璋分封內地土地,他們生活安逸,也就失去反擊的動力。其中大部分蒙古人被同化,從當官中有蒙古人就可以看到。

通過了解朱元璋建立明朝過程,瞭解到每個人性格決定適合做什麼樣的事,一些適合的事,就會做出好的效果,一些不適合的事,自然很難做好。同樣對於事件發生的時間和空間也需要一定的融合,這樣我們可以更好的反思自己當下,看看那些性格和行為需要修改,成為更優秀的自己。

同樣對於朱元璋身邊許多官員,對於歷史有很深的理解,可是還是逃不出行為的越線。這就告誡我們懂於實際做是兩碼事,懂並去做才是核心。

以史為鑑,能明得失。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 篇7

在五年級的時候,我看到班上同學那幾天都捧着一本書看得津津有味,我留意了一下!原來他看着的是一個名叫當年明月寫的《明朝那些事兒》,當時我認為是一部歷史書,一定很難懂。偶然的機會,我看到市圖書館也有這套書,借來看看的。啊!受益匪淺!

《明朝那些事兒》以通俗的方式,很幽默的講述了600多年前那段波瀾壯闊的元末農民起義,並將講述至明末的幾百年歷史。特別是第五本之《帝國飄搖》,主要講的嚴世蕃入獄,嚴嵩倒台,一直到明朝將領領導沿海人民一起抗擊逶寇的一段歷史。這段歷史儘管是明朝從富強走向衰退的過程,但她也是奸臣倒台,人民生活重新安定的一個階段。特別是打擊日本鬼子侵略的事情,聯想到中國的抗日戰爭的歷史,真的解氣!

一直之前我聽説的都是中國的八年抗日戰爭,原來我們的鄰居國的日本一直在欺負我們中國,殺戮搶劫我們的人民。書中有一句話叫“不打不服”,對日本人的強擄,只有硬起來反抗,把他們打回老家去,一直打到他們服氣,從戚繼光到李舜臣等將領,打得日本人氣焰消滅,狼狽而逃!痛快!我看得很是感動,為我們中國的前輩們的英雄氣概!

同時《明朝那些事兒》之《帝國飄搖》,語言很幽默詼諧,通俗易懂,很多事情打個比方過了我也很明白了!原來歷史上是這樣爭爭吵吵的!老百姓很辛苦,整天為生計煩惱!想想我們現在的生活,真是值得去珍惜!原來我們是這樣的幸福安定!

如果你有興趣,不妨去看看。我真的很喜歡這套書,更喜歡這第五部的歷史!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 篇8

這本書分兩個部分來寫,第一個部分寫的是徐階、高拱、張居正三個政治家的故事,第二個部分是援助北韓,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故事。在這其中,最讓我深有感觸的不是什麼大的事件,而是發生在抗日援朝這件事當中的一件小事。當時,明朝大將李如鬆用計,想請日本人談判,然後使詐,攻克城池。當日本人的使者來到大營內時,李如鬆的部下李寧,見到日本人,就拿起刀來,砍死了日本使者,差點導致整個計劃的失敗。

李寧去砍日本人的緣由是什麼?歸根結底,還是李寧太沖動了。由此可以知道衝動是一個極為不好的性格,衝動時,就一切都不會顧慮,也不會考慮後果,因此我們千萬不能衝動。

記得有一天,我在看新聞時,看到了一則消息。有一個年輕人,因為他的父親對待他很不好,所以就在一時衝動之下,把自己的父親給殺了,最後被判處了11年的有期徒刑。一個風華正茂的少年,就是因為自己的一時衝動,而把自己送進了班房,毀了自己的前途。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衝動可以帶來極大的傷害,我們一定要剋制衝動。

切記,衝動是魔鬼!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 篇9

趁今年寒假有空餘的時間,我又捧起了講述明史的書——《明朝那些事兒》。

這本書開頭主要講述的是自幼是農民出身的朱元璋因為忍受不了元朝的統治,先是出家做了和尚,後被人誣陷説他要起義,被迫投靠了當時的起義隊伍。慢慢的,他在軍事方面的才能漸漸顯露了出來,他先是打敗了其它比他強的起義隊伍,後又經過與元的數十年的征戰。最後趕走了,元朝的皇帝,統一了中國。

中間又講述了朱元璋的改革和明朝的政法。其中,朱元璋建立明朝後便利用胡淮庸這個“導火索”,廢除了丞相制度。又創造了內閣。當初朱元璋只是想把權力歸於君主,可是他錯了,後面的朝代中,任何一個內閣都比丞相還會奪權。

在這本書裏,我看到了一個個嘴臉醜惡的小人,一個個專制奪權的宦官,一個個見利忘義的奸臣,當然,更看到了捨生取義的將領,還有獨守正道的孤膽英雄。讀完了這本書,回過頭來想想,才發現自己從書中看到了好多的改變,人的改變,物的改變,環境的改變……而這些改變都是因“利益”起:兄弟互相殘殺、父子反目成仇、將好好的一代王朝攪和的烏煙瘴氣,不都是因“利益”而起的嗎?

在這本書中,最讓我佩服的人就是鐵鉉。他不過是一個書生,可是在面對朱棣的起義下,唯有他沒有退縮,他前往了前線,找到了那些傷兵,逃兵,並帶領着他們與朱棣展開了抗衡,正是這麼一位普普通通的書生,讓朱棣吃了不少苦頭。看到這裏,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就是這麼普通的書生,就可以在國家危難時挺身而出,這説明他懷有多大的愛國情懷啊!

在這本書的末尾,我看到了一句話“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是啊,我想鐵鉉正是靠着對國家熱愛的心和隨時準備為國家獻身的信念而活的吧。

我認為,如果我們想要成為像他們那樣的人話,就必須樹立我們人生的目標。只有準確的認識到我們每時每刻應該做什麼,應該怎麼做,才是正確的。

雖然如今我們的國家不需要我們去着想,但是我們必須要為我們的未來着想。就像外國文學家説的那樣“為麪包而活”,意思就是:我們必須為我們自己有的吃而努力。因為一旦我們沒吃的了,就會餓死。不説保衞國家,就連自己的命都沒了,還談何國家?

或許等我們擁有這個信念之後,我們的人生路會越來越順暢的!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 篇10

今天要跟大家一起分享的這套書叫《明朝那些事兒》,20xx年起在“天涯社區”連載的一篇歷史小説,耗時三年連載完畢。因網絡反響強烈,作者就邊寫作邊集結成書出版發行,據説當時還掀起了明朝熱。

作為一名普通女子,我也不喜歡歷史,甚至有點厭惡學生時期的歷史課,因為總是死記硬背那些歷史事件的時間、地點和人物。如今,就成了一個“歷史盲”。但這本書早有耳聞,於是趁着某次活動,在網上以優惠價買進了這套書。最近,才得空翻閲此書。

當讀到明英宗因聽信王振之言,草率帶兵親征蒙古瓦剌最後導致土木堡之變時,對王振這個死太監恨得咬牙切齒,又為二十萬明軍慘敗而痛心疾首,也為明英宗被俘悲憤交加。蒙古也先帶兵大舉進犯北京,為于謙於危難之中挺身而出誓死保衞京城的勇氣和謀略而振奮,最後卻又因明英宗復位含冤遇害而悲痛,但從此卻成為我心目中最偉大的英雄。九千歲魏忠賢一手遮天殘害忠良、禍害天下,為曾經如此輝煌的大明王朝終於走進了最黑暗的時刻而感慨萬千。盧象升求援被拒、彈盡糧絕,明知此戰必敗,依然奔赴戰場與清軍決一死戰、以身報國,卸下盧象升屍體上的盔甲,底下卻是為父親所穿的麻衣,此時我已淚流滿面……

通過幽默風趣的語言,甚至是網絡用語,使原本在明朝歷史中陌生、模糊的歷史人物在書中一個個變得鮮活起來。作者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並加入了小説的筆法,所以讀此書毫無普通史書般那麼枯燥乏味。

中華上下五千年,在這歷史的長河中湧現了太多歷史人物與故事。相信你讀完此書,必然也會喜歡此書,同時驅使你去讀更多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