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5篇

校園1.1W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5篇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

唐伯虎,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許多電視劇都演的他如何智鬥奸臣,看他如何娶得美人歸......然而,這些情節都不是他真正的生活。讀了《明朝那些事兒》,我才看到了真正的唐伯虎,那個從意氣風發的年輕人,變為懷才不遇的中年人,又成為心灰意冷,徹底墮落的老人。一個才子成為一個社會的敗類,真是當時封建時期的悲劇。

唐伯虎1470年生於商賈之家,他十分聰明,悟性很高,眾人誇耀他,使他整日飲酒作樂。朋友祝枝山勸告他不要這樣。唐伯虎聽從了勸告,開始苦讀。在鄉試中,唐伯虎考得第一名,又稱為應天府的解元。可是他在進京趕考的路上,遇到了一個財子,叫徐經,答應唐伯虎可以在他那裏白吃白住。可是恰巧徐經買了答案,又和唐伯虎一起中了狀元。並且他還在發榜前説自己一定會是今科會元。結果被告了黑狀,關進了大牢。出獄後,唐伯虎回到了家鄉,可鄉里的人不再看得起他,連妻子兒女都敵視他,甚至連家門口的狗,見到他都汪汪大叫。這使他更加絕望,更加墮落。寧王朱宸濠要造**,把唐伯虎請了過來,他不願幹,裝瘋裸奔,最終逃了出來。後來他可謂是徹底墮落,他墮落的同時並催垮了他的身體,1523年,他鬱鬱而終。

去看唐伯虎的一生,説不冤,也有些冤,説冤,可他的言行就有些問題。看他的一生,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禍從口出。唐伯虎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對錯誤的人説了錯誤話。從此,他的人生從巔峯步入低谷,並且仕途盡毀,他正是因為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太過驕傲,枉打誑語,才落得這個下場。

當然,當時的社會也十分黑暗,考生們經常告黑狀,使得一些有雄才大略的人不能得以重任。如果考生都是一些正人君子的話,那他絕對能像電視劇裏説的那樣,懲治奸臣,報效國家。

在我們的生活中也不是如此嗎?什麼話對什麼人該説,對什麼人不該説,如果弄不清楚,是對我們的前途有一定的影響的。總之,唐伯虎的一生已經告訴了我們這個道理,管住嘴,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説自己不該説的話,才是最重要的。

悲慘的唐伯虎,只有那首《桃花庵歌》能訴説他的心願:

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2

今天女兒又給我派了一項任務,寫讀後感,我問女兒是一本書,還是一篇文章的讀後感?女兒説是一本書的讀後感,老爸我讀書甚多,可動筆極少,而且讀書都是囫圇吞棗型,從未細品,如同八戒吃人蔘果,一般都是食其果而不知其味,此時又讓我寫東西,真是難煞我也,想想單位辦公桌上領導給咱放了一本公文寫作全能一本通,讓咱好好學習寫作,剎那間頭又大了一圈,夫人也在一旁取笑於我:出來混,遲早要還的吧!

既然談到寫東西,就讓我想起了一本書,準確説是一套書,就是《明朝那些事兒》,一共七本,暫且不講這七本書的具體內容,先講講作者是怎麼樣寫歷史的,又怎樣把歷史寫得很有趣,絲絲入扣,通俗易懂,且又是正史,不胡謅謅。

眾所周知,自司馬遷的《史記》以來,有所謂的"二十四史"或"二十五史",它們皆為正史,這些正史一般代表的都是官方意志,寫法都有一定的體例,歷史學家承擔着褒貶春秋,以史為鑑的責任,但是他們使用的語言,他們的敍述方式,使他們與老百姓漸行漸遠,歷史本是如此生動活潑,豐富多彩,可是到了史學家手裏,就變得枯燥無味,不知受制於能力、才力還是觀念?無論原因如何,大家對歷史類的書籍,普遍看法是,除真正的學術需要,去啃一下那些晦澀難懂的大磚頭,一般真還沒有多少人願意一頭紮在歷史的磚頭上,腦暈目眩,頭破血流,原因有一,就是寫史之人把好好的史寫得不夠生動,寫的真的跟屎一樣,泱泱中華,歷史博大精深,置身書架,可八橫八縱之多,可閲覽之人,寥寥無幾,甚至唯恐避之不及,卻也哀哉!

1月16日,我在南山書城的堆頭上,看到了《明朝那些事兒》,當時看到一本歷史類的書籍放到了堆頭上面,感覺也有些奇怪,堆頭一般放的是比較暢銷類的書籍,歷史類的很難走到暢銷的行列裏面,我克服了內心的恐懼,拿起一本翻了一下,便愛不釋手,欲罷不能,原因又有一,這本書我看得懂,而且是一看就懂,這很難得,按照作者當年明月説,他自己的寫法是"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並加入了小説的筆法和對人物的心理分析,以及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的一些評價",並且説其作品不是小説,不是史書,姑且叫做明札記,這是一種別開生面的創造。尤其是第一章節,寫朱元璋的童年,從一份檔案開始寫: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3

有人説中國古代的歷史是乏味與無聊的,僅是朝代的興盛到衰敗,再到被其他朝代所取代。我原先也抱有同感。

可是,當一本叫做《明朝那些事兒》的書出現在我的書架上後,我對這些看法改變了。

的確,這本書很生動,很幽默。但這並不是重點。這本書告訴我,歷史是有情感的,時間是公正的。書中每一個人物都有他自己的情感,比如寫朱元璋:當史料中告訴我們,每個開國皇帝是多麼英明偉大時,《明朝那些事兒》告訴我:其實他們很普通。

朱元璋,僅出生於一個農民家庭,出生時其實啥事都沒有,童年也很苦,按作者的説法,叫“在一間冬涼夏暖,四面通風,採光良好的破茅草屋裏度過”的,那麼,這樣一個人怎麼就當了大明帝國的開國皇帝?就是憑藉着信念。這就是歷史,有趣的,但又嚴肅的歷史。如果有人只把《明朝那些事兒》當成小説看,那可能就錯了,因為我們應去看歷史的本質。

元末的統治是極其腐敗的,元朝的統治階級,任何時候都可以找理由向人民要錢----儘管人民也沒錢。元末了,黃河氾濫,淮河旱災,元朝腐敗的F眼中的人民百姓,像牲口一樣,被使來喚去,無數人的父親、母親、哥哥、姐姐被餓死、累死,朱元璋就是這樣一個可憐的人,一無所有,連做和尚都被欺負,但他活下來了,而且名垂千古----他有信念。

他親眼見到了親人被餓死,災害的發生,他一無所有,只剩信念。他不再是牲口一樣的人民,他是能面對一切困難的勇敢者,一個堅持不懈的鬥士。長期困難、痛苦的生活可以改變一個人,朱元璋就被改變了,成功地被改變了,他經歷過無數常人無法想象的磨難,災難給予其信念。用三個詞來形容一無所有的朱元璋:可憐、可悲、可歎。

這樣一個可憐的人,用他充滿悲哀的前半生,換來了無數的讚歎----他已經把那顆脆弱的心,變成了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的來源。書中有一名話也可形容那時的朱元璋:不要以為弱小的人,就沒有力量,不要以為卑微的人,就沒有尊嚴,弱者與強者的唯一區別,就是信念的堅定與否。我想,這就是歷史想讓我們學到的吧。於是,明朝出現了,讓一個雄心壯志的農家孩子一手支起。

書中只寫了這個嗎?只告訴我們朱元璋的偉大經歷嗎?不,還有許多,明朝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無數偉大在這裏誕生、在這裏展現信念。世界上首個巨型遠洋船隊,鄭和的船隊名揚世界,展現了強盛的東方帝國那無法掩蓋的光輝,一艘艘 般的寶船,“將士卒二萬七千八百餘人”的無敵艦隊,七下西洋,沒有戰爭、流血、掠奪,而是四個字:以德服人。

是的,中華民族那閃爍着光芒的品格就照向了西洋,書中説,為和平的使命,我説,為和平的信念,為了沒有欺壓,沒有痛苦。大家都是兄弟,朋友,彼此互相尊重。我們不宣揚自己是多麼高尚偉大的民族,不亂教説自己為和平而來,明朝人實在,直接帶給弱國小國豐富的商品,援助品,盡着大國的風範,大國強盛再去幫助弱小,用和平架起橋樑。

這樣才會有美好的世界與未來。我想,這就應是全世界、全人類的偉大信念。這樣偉大的精神,再與那些後來的帝國主義國家相比,先進了多少?幾百年嗎?幾千年嗎?我看連現在的某些國家,可能都無法擁有這些精神。一句話説的好,暴力不解決問題。這就是歷史,偉大的歷史,讓你去看,去想,去讚歎,也去對比。

讀《明朝那些事兒》,讓我看到了世界的殘酷,人性的貪婪,但還讓我看到了信念,忠誠,仁德,堅持。書的最後,有寫血書“綱常萬古,節義千秋,天地知我,家人無憂!大明孤臣黃道周”的黃聖人,也有為了兑現承諾“故雖死,無憾!”的徐霞客,這些都是歷史,也只表達同一個歷史的主題:信念決定成功,信念成就未來。就讓我們以歷史為鑑,讓信念帶領我們去愛,去感動,去創造奇蹟!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4

每年暑假我都會挑選一些史書來讀。記得在學校的時候,班上有不少同學在看《明朝那些事兒》,在我好奇心的驅使與同學們的影響下,我也決定看看那套書。

《明朝那些事兒》系列和別的明史書一樣都講明朝歷史,但它的不同之處,在於作者“當年明月”使用了十分幽默的、淺顯易懂的語言,詳細地刻畫出了明朝各個極具特色的人物,並對於其中某些事件表達了自己的觀點,配上連貫、懸念十足的句子,簡直讓人一看便停不下來。

看完這套書,我覺得明朝真是中國歷史上最“神奇”的王朝之一,從開始到結尾都充滿了傳奇色彩:第一任皇帝朱元璋,竟是從要飯的和尚白手起家,最終當上皇帝;我一直認為古代能造反成功的只有農民,沒想到作為藩王的朱棣竟然也造反成功,還當上了明朝第二個皇帝;還有,別看英法聯軍對付的清軍個個呆若木雞,而在300年前的明軍,卻充滿了神奇的軍事發明,“火龍出水”、水雷、佛郎機等不知多少武器都是現代先進武器的鼻祖。明朝的皇帝中還有像朱厚照、朱厚熜等皇帝,平時竟會在宮裏做木工、擺攤賣東西、煉丹修道等奇葩的事情。《明朝那些事兒》讓我對中國明朝歷史有了新的認識,且更加細緻。

從這套書中,實在能學到太多東西。書中,于謙、王守仁之所以能名垂青史,正是因為他們顧全大局,做人清廉端正,有勇有謀;朱佑樘能成為明代一大明君,因為他重用能臣,關心百姓,遵守制度;像左光斗、楊漣這樣在奸臣面前寧死不屈的人,也將終究永垂不朽。他們的品行深刻地影響着我,讓我明白只有像他們一樣刻苦研習、勇於擔當、克勤自檢、廉潔奉公、忠貞愛國,才能成為祖國的棟樑之才。而像魏忠賢、劉瑾這樣的人,也會被人們記住——只不過他們是遺臭萬年。明朝讓我最討厭的官,就是像魏忠賢、劉瑾、王振那樣的太監,因為他們作為皇帝身邊的祕書,權力極大,卻佔用國庫資源、迫害百姓與忠臣、亂指揮軍隊,害國害民。

看這套書,就像眼看着一個王朝從誕生到滅亡。1368年,它能站起來,因為它有一個卓越的領袖——朱元璋;途中經歷了無數風雨之後最終慢慢走向了衰亡。這並不是因為明末皇帝昏庸,而是大臣因小失大埋下了禍患的種子——那位大臣作為邊疆守將,他卻把不少要塞地區拱手讓給了他的女婿,努爾哈赤。1644年,一代王朝因此落幕。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5

今年暑假,我讀了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作者豐富的`歷史知識,俏皮的語言風格、獨特的觀察視角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以湯顯祖為主角的“稀泥謝幕”最讓我感慨萬千。

湯顯祖,中國明代戲曲家、文學家。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清遠道人。曾任南京禮部主事,官居六品。作有傳奇《牡丹亭》、《邯鄲記》、《南柯記》、《紫釵記》,合稱《玉茗堂四夢》。在戲曲史上,和關漢卿、王實甫齊名,被譽為“東方的莎士比亞”。

二十歲時,湯顯祖就考中了舉人。可惜他運氣不好,遇見了張居正。之所以説他運氣不好,並非張居正討厭他,恰恰相反,張首輔很欣賞他,還讓自己的兒子跟他交朋友。這本是一件好事,可是湯顯祖清高,瞧不起張居正,擺了譜,表示拒絕交友。跟張首輔擺譜,張首輔自然也要擺他一譜。結果可想而知,湯顯祖會試時落榜了。

三年後,湯顯祖再次上京趕考,張首輔依然讓自己的兒子跟他交朋友,他再次拒絕。張首輔又擺了他一譜,湯顯祖再次“光榮落榜”。又過了三年,湯顯祖又一次去趕考,這一次張居正並沒有阻攔他(因為張居正此時已經死了),終於成功上榜。可由於朝廷內部爭鬥,湯顯祖沒有得到重用,被派到南京當了個禮部主事。

仕途上的曲折和失落,並沒有磨滅湯顯祖的理想和志向。在南京任禮部主事的日子裏,他盡情地將自己的抱負寄託在自己的文字上。最終寫成了經典戲曲《牡丹亭還魂記》,後人又稱《牡丹亭》。縱觀他的一生,雖為官不濟,卻為文不朽。

湯顯祖一生坎坷,卻不肯低頭,最終成就了自己的人生。回想到自己,記得有一次,媽媽讓我去游泳班學游泳。我的游泳水平不錯,但是苦於教練每次叫大家演示自己的游泳技術時,都沒叫到我。偶爾叫到我時,該死的下課鈴就響起來了。因此,我內心很失落。一天,我回家向母親傾訴我的煩惱。“媽媽,我的游泳水平還不錯,可沒有機會展示,這游泳不學算了。”“趙然啊,你要記住,是金子總會發光的。一個真正優秀的人,無論在哪都能幹出成績。”聽了母親這句話,我恍然大悟,更加刻苦練習游泳。終於,在一次游泳課上,我自告奮勇,把自己的游泳技術展現給大家看。結果,獲得了同學們的一致好評,連教練都誇我有天分呢。

是金子總會發光的。不管時間有多久,不管困難有多大,只要自己不斷去努力、去奮鬥、去拼搏,就沒有辦不到的事情,到達不了的彼岸,實現不了的夢想。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6

一口氣讀完《明朝那些事兒六》(簡稱明六),有感而發,不吐不快。

明六主要是寫了張居正死後,萬曆十年(1582)至天啟六年(1626)朝廷中發生的政治、權利爭鬥,邊界的入侵,百姓的生活。主要描寫了東林黨的崛起和覆滅,魏忠賢的陰謀及勢力的擴張,努爾哈赤的強大和對明朝的入侵,最後以袁崇煥領導的艱苦卓絕的寧遠大捷和努爾哈赤的死亡作為結局。

明六已經是才子當年明月的第六部作品了,風格不改,幽默、耍寶、充滿智慧,雖然已經沒有初次拜讀明一的驚豔,沒有其後五部的歎為觀止,但是出於對明朝系列發自肺腑的喜愛,還是對明六充滿讚賞,對作者充滿欽佩。

讀完明六,相比前五部,感覺能讓人記住的可圈可點、才華橫溢、名垂千古的名臣、名將明顯少了,不是作者的寫作枯竭,而是——真的沒有了,明末那些像楊一清、李東陽、徐階、張居正等那些很牛很牛的人死光了,接班人要麼是天資平庸要麼歷練尚淺,況且朝廷面臨前所未有的黑暗:作為老闆的能力太差,奸佞魏忠賢等的素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空前絕後的低。沒有很牛很牛的能力,想在這樣一個亂七八糟、妖風肆虐、黑暗無比的時代明哲保身、肩負重任,幾乎,是不可能的。

天啟年間,太亂。書中的幾句對現實的細節描寫真的讓我毛骨悚然:某財主故意殺人,七品縣官判其死罪,財主找關係,此人是魏忠賢之流,索要一萬兩,財主予之,附加條件因知縣判刑,殺知縣,允。沒有天理了……慶幸自己沒活在那個時候。

雖然沒有可圈可點的人物,還是被一個天資平凡的人感動了——楊漣,他是一個純粹的人,一個偉大的人,一個值得名垂千古、載入史冊的人,當我看到黑暗中死囚楊漣的絕密遺書和絕筆還有素不相識、文化水平不高、道德水平未必好的監獄看守不顧生死、不顧地獄的折磨留存,尋找機會昭示天下的時候,我真的流淚了,我知道不管多殘酷,高尚的操守終能喚醒良知!

閲罷明六,感悟良多,如果是我,出於黑暗的天啟年間,若身居高位,我是選擇尚有操守和良知的東林,還是明哲保身的沉默?面對天啟年間權監魏忠賢不顧家國天下,任人投靠即給官給權的拉攏與誘惑,我想,能直面魏忠賢的東林黨人,即便有很多缺點,也可稱作不朽,因為,他們尚存良知,尚悲天下!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7

《明朝那些事兒》這部書,讓我們得以用另一種目光去翻閲,用另一種態度去面對歷史。

《明朝那些事兒》不僅沒有普通史書獨有的一種無聊,呆板,深奧在其中,反而還有一種趣味性的語言文字來形容過去的往事,這種趣味使我們被從前那些“無味”的歷史給深深吸引住了。

從書中的字裏行間中無不透出一種帝王的尊貴威嚴。原來皇帝的江山也並非是只用一紙兵權,一大羣人馬,一名優秀的指揮官就能得來的。為了一個稱謂、一聲高呼、一座江山…是要用無數鮮血和頭顱換來的。看了書後我才明白,朱元璋只是為了一塊地而與元朝作鬥爭,[農民兩千年的起義只是為了一塊地]而我一直認為,朱元璋是為了獨霸江山才與元朝作鬥爭。

朱元璋的一個死對頭,陳友諒。

陳友諒不像朱元璋那樣是以實事求是的戰鬥方式而是傳播迷信封建的方法來與朱元璋鬥爭的。在陳友諒的腦海中,親情、友情、信義、忠誠什麼的都是“天方夜譚”。那麼,這也就註定了他不會成功,這也就是他失敗的一個重要應素之一。就書中的一段話來概括陳友諒的一生:“陳友諒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壞人,但在那個亂世裏,他的行為法者卻是通用的選擇。如果要生存下去,這似乎又是必然的選擇。如果要生存下去,這似乎又是必然的選擇,他的錯誤在於將這種法則發展到了極致,直到走火入魔的地步。迷信暴力,不講基本的信義,使他喪失了人心。但他卻又是一個真正的梟雄,他壞事做盡,卻又敢作敢當。可惜,在那個亂世中,他只是個梟雄,真正的英雄是朱元璋。”

在這部書的第一冊中,有一個小人物,但他在我心中是那麼的偉大,他的一封遺書讓我認識到,肉體的征服,不代表精神,靈魂上的屈服,他,就是文天祥!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

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作者當年明月在書中寫了,他痛恨那種故作高深的文章,其實,歷史很精彩,所有的歷史都很好看,寫《明朝那些事兒》就是為了證明歷史的精彩!

歷史不僅很好看,也很耐人尋味,不是嗎?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8

作為一本想要了解明朝的入門書,這是一套很好的故事集。重要的人物,都在書裏。但是,每每讀過,總是感覺意猶未盡——對很多人和事的描寫,過於簡略。

我想看歷史,就是看人、看事、看理。這與馬未都的歷史不可能還原,以及作者強調歷史規律,有些相似——歷史的真相,是很難追溯的,但歷史的道理,是永恆存在的。天下事無新鮮事,發生過的還會再發生。

這套書寫人,是很有意思的。像朱元璋,每每要殺人的時候,作者總會寫道:“要麼不做,要麼做絕”。就這八個字,其實朱元璋的很大一部分性格,已經展現眼前。其實這種極端的性格,我是很理解的,年歲日長,越覺得中庸之難;而成大事者,有着一副中庸之態,則更是難上加難。

朱允炆是個好人,也是個悲劇。所謂好人,大概和心軟之類的連在一起,但心軟似乎也不等於與人為善。朱允炆的削藩,似乎也沒有和當年與朱元璋對話時説的那樣:先禮勸諸王,不聽則懲罰他們;相反,朱允炆不告警而直接下手,並且絲毫不手軟。我想,朱允炆是輸在了年幼,輸在了幼稚。比起朱棣,似乎這位皇帝,更適合當一個與世無爭的王爺。

朱棣似乎不是好人,但朱棣是有能力的領導者。自然選擇,會選出最適合的物種——也許有些時候有些運氣的成分。朱棣是自然選擇的產物,自然比温室花朵朱允炆有戰鬥力的多。作者對於朱棣的評價,還是很中肯的——朱棣有兩張面孔,對敵人狠,對自己人慈。我想,這種處事方式,似乎十分現代——以自我為中心,有利於自己的,合作;不利於自己的,消滅。從這一點來看,朱棣其實很真實。再反過來看看,越是高位的人,經常越活的自我;而越是普通民眾,似乎越來越高尚——而這種高尚,傾向於虛假。

從萬曆中期之後,內容偏向於無聊。並不是作者寫的不好,而是歷史偏向於無聊——邊境憂患成為常態,卻再沒有充滿想象力而又左右戰局的大將;朝中也沒有嘗試改變的變革能臣。整個帝國,似乎除了黨爭,就是黨爭。像極了一出永遠沒有結局的爛戲,劇情整日不變,只是上台的演員,換了一批又一批。為什麼朱元璋、朱棣這樣的早期君王,設計的制衡機制,遠不如美國那樣有效呢?為什麼後來,帝權、相權、宦權總是此消彼長,卻很難為一個目標而共同努力呢?我想,差距不在於頂層,而在於底層——明朝的普通民眾,是和朝廷沒有關係的,只是一羣螻蟻,無論上層如何變,底層變化是不大的;但美國,人民的權力似乎很有力量,至少表面上,還是可以影響政局的(比如通過選舉)。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9

這時,從邊上走來幾位高年級學生,看見我們吃力的撿着紙片,而且紙片還這麼難撿,馬上加入我們撿紙片的行列,有了這些大哥哥大姐姐的幫助,很快就把這些紙片抓住了,放到垃圾簍裏?但願春天能夠早早的來,那樣北花園的景色就會變得更多姿多彩了。就在這時燈又亮了起來,一股清涼風撲面而來,老爸重新坐在我面前,對我説:“遇到困難首先想到的應該是用盡全力去解決他,而不是哭。

第一冊講述的皇帝是一個很奇怪的皇帝:朱元璋,有的人只聽説過流氓皇帝,卑鄙的皇帝......卻從沒聽説過和尚皇帝。朱元璋,從農民到乞丐,從乞丐到和尚,從和尚到皇帝。他有傳奇的一生,他從應天開始打起,碰到了陳友諒、張士誠、王保保這些敵人。結識了徐達、常遇春、藍玉這些朋友,打下了屬於他自己的天地,卻因肅貪、制腐也冤枉了許多人。也在洪武三十一年(1398)駕崩,年七十一。後他的長孫朱允炆也即位,但此時他的叔叔燕王朱棣也開始準備奪門之變。朱棣發動奪門之變,強行奪取侄子朱允炆的王位。開啟他的永樂年。

看完第一冊我最佩服的有兩人:朱元璋和作者。首先講朱元璋,朱元璋別名朱重八、朱國瑞。無文憑,後自學。可就在這種妖孽橫行的年代,他一個被人欺壓的小農民卻靠着自己變成了九五至尊。在亂世中學會了冷靜、果斷和堅持。冷靜,讓他能迅速判斷局勢。果斷,讓他能夠從局勢中正確地抉擇。堅持,讓他能在逆境中反擊。這三樣寶物構成了他打不破的心理防線。每一次行動只要有這三樣寶物在身,總能化險為夷,到達勝利彼岸。這就是朱元璋,一個有着超強領導才能的放牛娃。再是作者,當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他有條不紊地用白話文把1344年到1644年間的明朝歷史,以明代史料為根基寫出了這個300年16位皇帝的強大明朝,寫作水平可見一斑。

轉回我們的時代想一想我們是不是也要像朱元璋一樣要堅持,好好讀書,為國家、社會乃至世界做出我們最大的貢獻。朱元璋無疑是個成功者,但他卻不是個常勝將軍。在他的成功的路上經歷了那麼多的失敗。因此,要獲得最後的成功,不是經歷失敗,而是經歷失敗後,繼續奮鬥的勇氣。這是普通人和成功人士的本質區別。我們以後可能沒有朱元璋那麼成功,但我們必須要有和朱元璋一樣甚至更強的堅持

合上書我彷彿看見朱元璋提着韁繩,馳騁沙場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0

我是一名六年級的國小生,或許是緣於家庭環境的影響吧,我從小就喜歡歷史。父親收藏的《二十四史》經常被擺在案頭,可學術研究性的歷史總讓我在閲讀時感到有些枯燥乏味。一個偶然的機會,媽媽給我帶回一套書——《明朝那些事兒》,我拿起其中的第一部《洪武大帝》讀了起來。讀着讀着我就被這部書深深地吸引了,我彷彿遇到了久違的知音,一口氣讀完了七部長卷。了那段日子我真是如飢似渴,廢寢忘食,一遍讀完仍然感到意猶未盡,又再讀了一遍。

作者從元末明初的農民軍隊反抗蒙元統治者開始,一直寫到崇禎走向那棵歪脖樹。期間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與具體人物為寫作背景,有條不紊地記述了從公元1344年到公元1644年大明王朝三百年風風雨雨與是非興衰。

讀了《明朝那些事兒》後,我不僅瞭解了這段歷史,還從這部書幽默風趣背後也讀出了一個道理。在書中出現的,無不是當時風口浪尖上的人物,可他們當中,有死而後已的忠良,也有王振、魏忠賢之類的佞臣。魏忠賢在身後留下千古罵名,為世人所不齒,可他當時卻是風光無限,權傾一時,羨慕、嫉妒者不計其數。然而,當年那位奮起反抗魏忠賢卻被害死的正直大臣楊繼盛,卻為世人所讚歎、仰慕,流芳百世。在當時,楊繼盛不過是階下囚罷了,指不定還有人在嘲笑於他。由此可以看出好人不一定會和徐階、張居正一樣得志,壞人卻常與王振一般猖狂。不要羨慕別人,只要自己沒有錯,身正不怕影子斜,那些詆譭的話,大可不必計較,凡是歷史自有公斷。

通過讀《明朝那些事兒》,我發現作者的文筆也十分了得,文中記述的王侯將相,在他筆下似乎活了:歷盡磨難,矢志不移,終於一統天下的朱元璋;足智多謀的劉伯温;才高八斗、謹慎低調的宋濂;勇猛善戰、忠肝義膽的徐達、常遇春;權傾一時、風光無限,死後卻遺臭萬年的魏忠賢;耿直忠貞,“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于謙······“當年明月”將帝王將相的心術、韜略刻畫得惟妙惟肖。讀了這本書,我不僅學到了他們的智慧,還提高了自己的文學素養,一舉多得。

讀《明朝那事兒》令我如飲甘霖,回味無窮,那種感覺真好。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1

作為我國最後一個由漢人所統治的封建制的國家,明朝是一個值得我們尊敬的國家。我曾有幸去了北京,參觀了那裏埋葬着明代13位皇帝陵墓的著名的十三陵。在那兒,不論是朱元璋還是朱棣都讓我感受到了那種別樣的氣息。朱元璋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乞丐成為了一位名垂千古的皇帝,而朱棣則從一位四太子做到了皇帝,並且完善了政治制度,發展了經濟,開拓了疆域,遷都至北京,編修了《永樂大典》,還曾派遣鄭和下西洋,他們那種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氣魄,令人們難以忘記。

古人云:“文史不分家。”有了歷史實物就應有文獻記載。老師寒假讓我們讀《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中的政治爭鬥、權謀之術、戰爭之術,會更讓我們深入地瞭解這段歷史。

讀完了整本書,其中有幾個故事和人物,讓我覺得值得思考再三。

在古代,除了帝王外,有幾個官吏走馬上任時,全城的百姓特地放假,來迎接他的到來。這已經是屈指可數了。但明朝,就出現了這樣的一位清官——海瑞。我喜歡海瑞,不是因為其才能遠高於眾人,而是他有着那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執法精神。海瑞在臨終前,別人曾問他有什麼遺言,海瑞説的是欠了户部5錢柴火錢。

這種精神在古往今來的社會中是少之又少的,人們總是認為自己能多賺,就多賺。如果欠別人錢,能賴就賴。而這有可能就是海瑞受民愛戴的原因之一吧。我喜歡海瑞,更是因為他那種敢於進諫的勇氣。他對執法者的不滿和愚昧,表現得十分盡致,無話不説,這也就是為什麼他會不受到皇帝的重用,和多次入獄的原因。

還有,我認為這本書寫得最精彩的地方就是中日兩國的戰鬥,中日兩國從歷史上來看就有很多的利益糾紛。遠至遣唐使近至釣魚島,中日雙方的對決總是那麼的激烈。尤其是幾次的戰爭,那就是史家之絕啊!雖然從激烈程度上説,第二次世界大戰更上一籌。但在明朝的那段打擊倭寇的歷史同樣的悲壯與激烈。打擊倭寇最厲害的要數戚繼光,而一個天才,李成樑的兒子李如鬆則次之。憑藉幾位抗日英雄的智慧,最終將日本趕出了中國。

明朝,是一個昏庸的年代,明朝也是一段英雄輩出的年代。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在今朝啊!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2

暑假裏,我買了一套新書-------《明朝那些事兒》,我很喜歡看,它們令我愛不釋手。《明朝那些事兒》是網名為“當年明月”的人所著。書的內容十分豐富,人物也多,但人物性格類型卻不相同,有兩袖清風的海瑞,有流傳千古的王守仁,還有無恥奸詐的魏忠賢,更有七下西洋的鄭和……

每當我看到《明朝那些事兒》的封面時,那明朝時代戰死沙場,明爭暗鬥的情景便會浮現在我眼前。其中最讓人敬佩的人物還是傳奇人物王守仁了。王守仁,字伯安,出生在浙江餘姚,家中父親考中狀元,他從小就手父親影響,小時候就立下討平韃靼的報國之心,他經過許多挫折困難,終於成為皇帝心中的百戰百勝的將領,敵人懼怕的一位軍事家。是呀,成功者一定是要經歷許多磨難的!

在我記憶裏——他頭戴軍冠,身穿鎧甲,眼神犀利,手握寶劍,是靖難殺敵的一位邊疆猛將。晚年的王守仁依然鎮守邊疆,並研究他的心學:“無善無惡之心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後來他的心學傳遍東亞國家,成為人人膜拜的偉人。讀到這,我不禁為他年事已高仍不忘學習的精神感動。正如子夏曰:“仕而憂則學,學而憂則仕。”

他這樣的大臣將軍還專心學習,我們呢?有這麼好的環境,這麼好的老師,我們更加要認真聽課,完成老師佈置的作用。孔子也説過:不知命,無以為君;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如果我們不好好珍惜光陰,學習本領,懂得禮節,將來就站不住腳。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明朝那些事兒》十分精彩,真的能讓讀者熱血沸騰。讀了《明朝那些事兒》之後,我經常去圖書館看書,恨不得把與明朝歷史相關的書一下就看完呢!

是呀,《明朝那些事兒》帶給我的不僅是知識,更多的是啟迪。書中所講述的歷史就如同獨一無二的絕世寶玉,價值連城。正如書中説:“政治是戰爭的延續,是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互相鬥爭的最高形式。”如果沒有戰爭,也不會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場面,那麼歷史也不會如此精彩,所以讀書即讀心,真正的歷史將在每位讀者心中延續下去。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3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是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萬國來朝》,主要敍述永樂大帝-朱棣使明朝走上了巔峯,後來他病逝,明朝開始進入動盪時期。大宦官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為,明朝差點被滅,幸虧著名忠臣于謙在“土木堡之變”中力挽狂瀾,挽救了明帝國。

這本書,我覺得並沒有所謂的主次人物之分,但有幾個人物使我印象特別深刻,正如我這次的主題一樣,歷史中的人物有的被後人所唾棄,有的卻值得我們銘記。第一個值得我們銘記的就是代表明朝七下西洋的鄭和。其實他的一生是十分坎坷的,但他並沒有自甘墮落,而是更加的努力,成為了一名成功的外交家。得到朱棣的賞識,統帥當時的艦隊,出使西洋。很多人懷疑他們當時是出去找茬打仗的,但艦隊所到之處沒有累累白骨和硝煙,只有和平和友善。正如文中所説:強而不欺,威而不霸,這才是一個偉大國家和民族的氣度與底藴所在,我覺得我們在生活中亦應如此,無論你是哪方面強於他人,都不應該驕傲自大,欺凌他人,而是用自己的才能和氣度贏得他人的尊重,這樣的人,更讓歷史銘記!

被後人唾棄的是大宦官王振。這個王振仗着自己服侍皇帝,勾結內外官僚,擅作威福,逐殺正直官員。為了個人私利,他惹怒了當時雄踞北方的瓦剌族,而且還慫恿明英宗御駕親征,導致英宗被俘,朝廷一時羣龍無首,如一盤散沙,二十萬大軍也全軍覆沒,王振成為歷史罪人,他真是一個讓人唾棄的小人。幸好,在瓦剌族兵臨城下的最危急關頭,忠臣于謙挺身而出,義正詞嚴地呵斥了建議南遷的大臣,沉着冷靜地指揮戰鬥,在主力被殲,上皇被俘,兵力不足,士氣全無的劣勢下,他硬是讓北京城變得固若金湯,使瓦剌族被迫退兵!

于謙讓明軍轉敗為勝,讓奄奄一息的明朝轉死為生,力挽狂瀾,挽救了明帝國!從這位英雄身上我懂得了:在面對困難的時候,我們難免會感到畏懼,但是懂得畏懼的可怕,還能超越它,征服它的人,就是英雄。關鍵只在於那畏懼的一刻,你是選擇戰,還是退。于謙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戰勝畏懼,他的一生就如同他的這首《石灰吟》一樣, “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坦坦蕩蕩,堪與日月同輝!

這本書不僅讓我們瞭解歷史,而且能得到啟示。希望同學們能去閲讀它,相信你也一定會有所收穫的。讀書可以經歷一千種人生,不讀書的人只能活一次,多讀書吧,讓我們的人生更豐富多彩!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4

史書讀的不多,數來數去也就那寥寥幾本,明朝那些事兒是我讀過的最有趣味性的一本。

這和我的心態也密不可分,對於史書我總是帶着一種功利性去讀,恨不得吧所有內容都記住,為了考試而讀書。而史書總是一絲不苟,嚴肅的,讀來讀去雖説不會枯燥無味,但也很難做到樂在其中。

久仰《明朝那些事兒》大名,對於同學口中一致好評的史書,不免對此書寄予厚望,希望它能印證那句“歷史本來很精彩”。

花了不短的時間讀完7本書,心中感慨萬千。歷史是一個舞台,當年明月用一種近乎調侃的語氣為我們描述了一場又一場沙場馳騁、指點江山之豪氣,勾心鬥角、奸臣當道之黑暗,成千上萬個人們在這個舞台上出演過,有的人在歷史的舞台上大放光彩,施展才華造福百姓;有的人卻是懷才不遇,窮酸落魄流落民間;有的人勾心鬥角,終於位極人臣。但不論是主角也好,士兵甲、炮灰乙、流氓丙、土匪丁也好,他們都是歷史的參與者,歷史的舞台劇,在他們的推動下一幕又一幕向前推進。

要説讀後的感受,真不知如何寫起。讀完書,更多的可能是惋惜吧。想當年,明朝國富民強,明朝艦隊之足跡遍佈東南亞,盛世的出現讓明朝不斷強大,可所謂物極必反,明朝終是沒有逃過一個滅亡。

當時學歷史的時候,對一些考試可能出現的活題進行復習時,就想過一個問題:為何天下總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呢?看完明朝的歷史,我終於明白了。以我的理解,正所謂亂世出英雄,在戰火紛飛的年代,英雄人物脱穎而出,不再是碌碌平庸之輩,而他們在各種實踐中不斷磨練自己,不斷變得更強大;國家亦是如此,最終,經過不斷地戰爭,終於有一個強國,取得了桂冠,一統各國,然後戰火銷聲匿跡,雖有小打小鬧,但無傷大雅。過了幾任皇帝,世襲制的弊端就出來了:總有那麼幾個皇帝如同紂王、隋煬帝一樣暴政,接着,農民起義、朝廷內鬥、邊境叛亂紛紛而起,又成為了一個亂世。歷史,就是一個圈。

對於書中的內容,不再多做評價,我只想高呼一聲:歷史原來是很精彩的呀,然後鑽入題山題海中,尋找考歷史的精彩之處。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5

明朝,在它長達二百七十六年的統治時間裏,誕生了一個個偉人,發生了一件件奇事,這是一個偉大的王朝,一個人才輩出的王朝,一個無與倫比的王朝。

在《明朝那些事兒》裏,“勞模”朱元璋、“造**家”朱棣、懦弱的建文帝、貪玩的朱厚熙,不求富貴名利的政治家、野心家姚廣孝,以諸葛亮自喻的哲學家、教育家王守仁等等,他們一個個從書裏栩栩如生的走進我的視線,並讓我記憶深刻。

個人見解,我認為明朝裏最偉大的皇帝是朱棣。他自幼隨父親四處流浪,過着顛簸流離的生活,小小年紀就展示出超人的軍事才能。為了爭奪政權、奪取皇位,不惜一切代價,卻任用賢才,他打來的江山,有一半是姚廣孝替他得來的。姚廣孝那句:“我要給大王送一頂白帽子”,讓朱棣即興奮又恐懼,要知道朱棣除了自己的父親再就沒有第二個害怕的人了。當然他的造**之路也並非一帆風順,在打敗了N多個人之後,卻與鐵弦、盛庸等名不見經傳,但寧死不屈、非同小可的人展開了激烈的戰鬥,最終還是他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他是一個成功的藩王,也是一個偉大的藩王。

更是他,在成為皇帝后,為國家獻出了一切。為了大明朝的江山,他不顧自己的辛苦勞累,一次次親征,打敗了久久困擾大明王朝的心腹之患——蒙古各部落。戰爭總是殘酷的,但對享受它的人,或許是一個展示自己命運的機會。一代英明神武的“永樂大帝”,開創了“永樂盛世“,使大明步入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為中國歷史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縱觀朱棣的一生,生於兵荒馬亂,又亡於御駕親征的途中,或許他喜歡這種金戈鐵馬的生活,或許這是他的命運,也或許這是他最好的歸宿。為了皇位,他不惜一切代價,違抗聖意造**,不顧他人安危。他實在不是一個好人,卻是一個好皇帝,一個不折不扣的好皇帝。這個偉大的帝王如流星般隕落,大業未成,他的遺憾、他的堅持不懈、他的憂國愛民,實在是讓我感到可惜、可歎、可敬!

歷史已經過去,但當年的明月,依舊掛在那高高的天空,明朝那些事,卻留在我的腦海的深處,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在指引着我、警示着我、激勵着我,讓我心潮起伏,激情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