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白居易《問秋光》詩詞鑑賞

文學7.25K
白居易《問秋光》詩詞鑑賞1

記得有一位班主任説過:班主任在,學生能做好,是一個基本合格的班主任;班主任不在,學生能做好,是一個優秀的班主任;班主任在,學生仍不能做好,則是一個失敗的班主任。

白居易《問秋光》詩詞鑑賞

多年以來,我一直積極思考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希望自己成為一名智慧型的班主任。

下面,我就重點説説我在班級衞生管理方面的具體做法。

1、細化分工,形成習慣

全國優秀班主任魏書生的經驗中有一條“各守其位”,我覺得這招特別有效。開學的第一天,我就按照大掃除的要求安排好教室裏每個人的任務,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該老師做的事情由老師來完成,該學生做的事情由學生來完成。在我們班講台是我的任務,掃地、拖地、擦課桌椅、擦黑板擦瓷磚、排桌子、打掃樓梯、打掃廁所、排放勞動工具都具體到人。圖書角里,整理圖書是每個同學輪流完成的工作,各科作業擺放的整齊度則是每個課代表的職責。老師就此明確:以後每天的日常管理就按分工進行。同時,我也天天一早到校及時檢查、及時表揚、及時提出新的要求。一個星期後,學生自然就形成了一種良好的衞生習慣和強烈的衞生責任意識。用我們學生的話説:“老師,我覺得第一個星期我們天天都在大掃除!”

2、注重方法指導,內化勞動意識

由於父母的過分溺愛,現在的孩子勞動機會少,也不會勞動,不懂得合理安排勞動的順序,常常出現打掃時間長、效率卻不高的現象。針對這一情況,我在大掃除前引導學生討論、合理按排勞動程序,先擦課桌,再掃地、接着拖地、擦窗户,最後擦瓷磚、排桌子、排放工具,在每個勞動過程中穿插具體方法的指導,明確達到的要求。兩個星期後,學生就能熟練地掌握打掃方法,大掃除對於他們來説已是非常輕鬆的事了。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由不會勞動到會勞動、樂勞動,不但培養了勞動的興趣,也增強了勞動的光榮感。

記得有一位家長曾就孩子在勞動方面的變化跟我聊過幾句:老師,我覺得我的孩子變懂事了,放假在家還能幫助做一些簡單的打掃整理工作,做得還有模有樣的呢!

聽着家長欣慰的話語,看着家長自豪的神情,我特別高興。因為勞動的意識已經不僅僅停留在學校里老師的面前,已經遷移到了家裏,內化成了一種品質、一種素質。

3、樹立“典型”,培養持之以恆的能力。

當然,學生總還是個學生,他們的可控性與持之以恆的能力還是非常短暫的,怎樣才能讓大家把剛培養的好習慣堅持下去呢?我想到了一個“樹立典型”的辦法。

肖浪是從貴州來到我校的一名學生,由於家庭的貧困與家庭環境的薰陶,他的身上可以用三個字形容:髒、亂、臭,同學們都對他敬而遠之。後來我對他説了這樣一句話:一個人衣服的質量差一些不要緊,但衣服乾淨、整潔卻是最基本的素質。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全班同學都會歡迎你的。就這樣,隨着肖浪的衣服越來越乾淨,他負責的清潔區廁所的衞生質量也在提升,我表揚他的次數越來越多,和他玩的學生也越來越多,他勞動的積極性越發高漲。此時我也發現,他不但做好了自己本分的工作,就連教室地面的紙屑、桌子的排放他也幫着管理了。而全班同學也被他的精神所感染,教室裏,扔紙屑的少了,撿紙屑的多了;課桌裏的雜物少了,桌子也排得更整齊了……而肖浪也和大家成了真正的朋友,被推選為“優秀學生”。

這一系列的變化讓我感動,讓我驚異於“典型”產生的無聲勝有聲的教育力量,竟然能帶動全班的學生自覺、長期地管理好教室的衞生工作,而我也樂得輕鬆!

  4、徹底放手,學生自我管理

從習慣的培養到方法的指導,再到意識的內化、遷移,學生已經具備了自己管理班級衞生的能力。一個月後,我的督促方式也由天天檢查,變成了突擊檢查,學生檢查。而學生也用整潔的環境、自覺的行動向我證明了他們實實在在的自我管理能力。這個時候我就在想:新課改倡導課堂學習的方式由被動接受學習變成主動學習,那勞動衞生的管理又何嘗不能從老師安排變成自覺行為呢?只要相信我們的學生能行,他們就能行!

當然,班主任工作是一門藝術,一門永無止境的學問,而我的'總結不過是一點皮毛。我們只有真正掌握學生的心理特點,做到“情”、“理”並舉,“嚴”、“寬”同施,充分調動學生各方面的積極性,才能讓他們向着健康、快樂的方向發展。

白居易《問秋光》詩詞鑑賞2

唐代:白居易

殷卿領北鎮,崔尹開南幕。外事信為榮,中懷未必樂。

何如不才者,兀兀無所作。不引窗下琴,即舉池上酌。

淡交唯對水,老伴無如鶴。自適頗從容,旁觀誠濩落。

身心轉恬泰,煙景彌淡泊。回首語秋光,東來應不錯。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詩歌理論

白居易的思想,綜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為主導。孟子説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是他終生遵循的信條。其“兼濟”之志,以儒家仁政為主,也包括黃老之説、管蕭之術和申韓之法;其“獨善”之心,則吸取了老莊的知足、齊物、逍遙觀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貶江州司馬為界。白居易不僅留下近三千首詩,還提出一整套詩歌理論。他把詩比作果樹,提出“根情、苗言、華聲、實義”(《與元九書》)的觀點,他認為“情”是詩歌的根本條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與元九書》),而情感的產生又是有感於事而繫於時政。因此,詩歌創作不能離開現實,必須取材於現實生活中的各種事件,反映一個時代的社會政治狀況。他繼承了《詩經》以來的比興美刺傳統,重視詩歌的現實內容和社會作用。強調詩歌揭露、批評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詩歌表現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則。《與元九書》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現實主義創作原則。

他的這種詩歌理論對於促使詩人正視現實,關心民生疾苦,是有進步意義的。對大曆(766~779)以來逐漸偏重形式的詩風,亦有鍼砭作用。但過分強調詩歌創作服從於現實政治的需要,則勢必束縛詩歌的藝術創造和風格的多樣化。

軼事典故——素口蠻腰

素口蠻腰,蓄妓玩樂,始自東晉,唐代比較普遍。為了滌除人生煩惱,白居易以妓樂詩酒放縱自娛。從他的詩中知姓名之妓便有十幾個,最出名的是小蠻和樊素。唐孟棨《本事詩·事感》中記載:“白尚書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蠻善舞,嘗為詩曰: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

白居易六十多歲時,他得了風疾,半身麻痺,於是他賣掉那匹好馬並讓樊素離開他去嫁人。可是,他那匹馬反顧而鳴,不忍離去。樊素也傷感落淚説:“主人乘此駱五年,銜撅之下,不驚不逸。素事主十年,巾櫛之間,無違無失。今素貌雖陋,未至衰摧。駱力猶壯,又無。即駱之力,尚可以代主一步;素之歌,亦可送主一杯。一旦雙去,有去無回。故素將去,其辭也苦;駱將去,其鳴也哀。此人之情也,馬之情也,豈主君獨無情哉?”

但在白居易70歲時,樊素和小蠻還是走了。白居易思念中寫道:“兩枝楊柳小樓中,裊娜多年伴醉翁,明日放歸歸去後,世間應不要春風。五年三月今朝盡,客散筵空掩獨扉;病與樂天相共住,春同樊素一時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