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呼蘭河傳的讀書筆記

文學3.11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書筆記吧。可是讀書筆記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呼蘭河傳的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呼蘭河傳的讀書筆記

呼蘭河傳的讀書筆記1

人生只有一次童年,每個人的童年都是美妙的,童年有時酸,有時甜,有時辣。在蕭紅筆下的《呼蘭河傳》裏她把童年描述出了一個一個的大坑,令人只想落淚。

蕭紅的故鄉在東北的呼蘭河城。那裏的人不懂知識,一生都在在迷信的天空中遨遊,他們善良而無知,可惡而無辜,在那片土地上飄揚着淒涼和苦難。蕭紅把這種環境描寫得栩栩如生,她幾乎沒有夥伴,但他有無窮無盡的快樂。比如説她祖父的後園,裏面的動物和植物都很平凡,但蕭紅都和他們成為了朋友,產生了濃厚的感情。

蕭紅的童年是酸的,酸的令人落淚。她的家很貧窮,貧窮就像一汪清水,什麼也沒有。她家的院子裏的風霜風雪,受住的就過去了,受不住的,就尋求自然的結果。

蕭紅的童年是甜的,甜的令人羨慕。呼蘭河城裏有很多的人、物、事。比如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燈,野台子戲……這些讓蕭紅的童年豐富多彩,五彩繽紛。

蕭紅的童年是辣的,辣的.令人忍不住同情。她家的鄰居來了一個團圓媳婦,而那一家的婆婆,有一些可惡。天天打罵團圓媳婦,最後團圓媳婦幾乎被打成瘋子了。那一家的婆婆説被鬼魂附體了,打罵的更厲害。最後,説是用燙水洗澡趕走鬼魂。把團圓媳婦活活的燙死了。

呼蘭河城這地方,人人幾乎都沒有文化。都只信有什麼閻王、龍王、鬼魂什麼的。人死跳大神送魂,秋天唱戲謝龍王。鬼節放河燈接鬼,四月逛廟拜神像。

我們的童年雖然沒有蕭紅的童年這般苦,但是我們有這般甜,所以我們要好好的珍惜自己的童年。《呼蘭河傳》是散文詩,是一首悽慘而悽婉的歌謠,是在艱苦環境中敢於命運拼搏的鬥爭精神。同時警示我們遠離迷信、遠離不好的習俗。

呼蘭河傳的讀書筆記2

《呼蘭河傳》是著名女作家蕭紅後期的重要作品,在這部飽含憂鬱深情的作品的序言中,茅盾先生這樣寫道:"如果有使我憤怒也不是,悲痛也不是,沉甸甸地壓在心上,因而願意忘卻,但又不忍輕易忘卻的,莫過於太早的死和寂寞的死." 作者蕭紅細膩地表寫了舊時代的呼蘭河。在她的表述下,我漸漸地走進了80多年前的東北,一個衰落的村莊。村子裏面,只有灰色的街道,灰色的人生,灰色的社會……整個村落就像暴風雨前的天空一樣,烏雲蔽日,沒有半點色彩。這裏的村民,活着的目的僅僅因為活着,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讓人覺得呼蘭河的人們,缺少了些什麼。

隨着小主人的視角——一個生活在呼蘭河小鎮裏性格鮮明的小姑娘蕭紅,我慢慢體會到呼蘭河的生活。小姑娘蕭紅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在她的童年裏,只有:祖父,“我”和後院。在後院裏,蕭紅與祖父一起生活,一起玩耍,一起勞動……“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應該就是這個樣子的吧。好羨慕他們的後院,好想跟蕭紅一起,也讓她的爺爺一次次藏起我的遮陽帽,總放在同一個地方逗着我們玩…… 讀着讀着,我不僅會想起自己童年的`樂事,一個人呆呆的笑着。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童年。在每個人的童年裏,童年像一幅畫,像一首詩,像一曲歌……羨慕別人的童年,別人也羨慕着我的童年。 當我讀到小團圓媳婦不幸去世了時,我的心很糾結,跟蕭紅一樣憤憤不平。她才只有12歲本該是一個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年齡,而她卻被過早地賣給了老胡家做媳婦。舊時的童養媳,在這裏我初見端倪。一個健康、活潑的小姑娘,因為窮,因為生活,被賣做童養媳,沒有媽媽疼,這已經夠可憐了,可她拼命的幹活,還是動不動就會遭受到婆婆的打罵,遭受一個説是為了讓她更聽話、更懂事的婆婆的“教誨”。 一朵還沒來得及盛開的鮮花,就此夭折了。小團圓媳婦她沒能變得“更聽話、更懂事”就去世了,而這一切的一切,難道只是因為她婆婆的殘忍、愚昧和無知嗎?我隱隱覺得,這也是呼蘭河人們生活態度造成的。

一個對自己的生、老、病、死都淡得提不起勁的生活,對別人的生死,就更加麻木了。他們對生活的麻木,使他們已經失去了區別於動物的“人”的味道,是消極!是愚昧!怎麼連改變的念頭都不會有?我震驚,呼蘭河的人們怎麼了,80多年前的呼蘭河人為什麼與我知道的生活這麼不同? 那個扎花店的工人年復一年給祭祀的紙人穿上亮麗的衣裳,怎麼就不會想到打理一下自己,難道不可以跟手中的紙人一樣整潔亮麗嗎?也許,那裏的人們,已經覺着,生不如死,死後,就可以有漂亮的房子、花園、大馬、僕人、一年四季不同時期盛開的鮮花……正是這種消極的生活態度,扼殺了小團圓媳婦。

讀這本書時,愉悦陪着沉痛,隨着小主人公蕭紅的腳步,我偷窺到舊社會的腐敗一角,很慶幸那只是蕭紅的童年。呼蘭河留給蕭紅的,正是蕭紅想要告訴我們的吧,讓我們瞭解過去,瞭解歷史,永遠不要重蹈覆轍。

呼蘭河傳的讀書筆記3

讀了《呼蘭河傳》這本書後,我覺得這篇文章非常的特別,跟別的小説明顯的不同,文中的人物都非常的愚昧、無知,對生活一點都不積極!我非常的不喜歡他們。

此文圍繞着呼蘭河邊的`小村莊來寫,開始寫了村莊裏的大泥坑,不管是晴天還是雨天,好的家禽都死在了裏面,可是周圍的人們只是在想怎麼躲開它,而不是怎麼解決它,哎,真是替那時候的人們悲哀啊!思想簡直是太落後了,一點都不積極向上,好像天天就是為了活着才活着的!

還有一個跟我一樣大的小姑娘,本來是同樣的十一二歲,我還在上學,她卻早早的給人當了媳婦,而且被她的婆婆又打又罵,還被用熱水燙了三次,最後一次被活活的燙死了。好好的童年就這樣失去了,我真的開始痛恨那個社會了,要是我在那個年代,我不瘋了才怪呢!

糊糊塗塗的年代,簡簡單單的歲月,一點色彩都沒有的日子,讓我有種喘不過氣來的感覺!為我們的現在慶幸、自豪吧,我們應該好好把握現在,擺脱那種年代的愚昧,為了我們自己的未來,加油努力!

呼蘭河傳的讀書筆記4

這本書是著名作家蕭紅所著,此書是以小説的形式向大家展現的。書中大部分是來寫作者與祖父之間的趣事與小團圓媳的事。

就以這篇來説:五月的.玫瑰開了,祖父在拔草,我因為調皮把玫瑰插到祖父的草帽上了。祖父彎着腰卻説雨水大,玫瑰的香氣十里都能聞到,殊不知玫瑰就在他頭上,聽祖父這麼説,逗得家人仰面大笑。笑過了,下雨了,無處玩,花園也空了。只要你細細品味,總會品出一種説不出的憂傷,也寫出了作者童年的孤單。

書中也提到了小團圓媳,她在小説中是個悲劇人物。年僅十二歲的她因為長得高,吃得多,見人大方,謊稱自己十四歲,可憐的她便被人們嘲笑,婆家也常虐待她。後來她生病了,婆家迷信,用了各種"偏方",如:將她放入剛燒開得水裏,用棉布把她包裹住;還讓她吃帶毛的公雞;在她的腳底寫字等。不但沒有把病治好,可伶的小團圓媳還命喪於此。不過,我們不能只記恨婆婆,可恨的是當時封建愚昧、慘無人道的畸形社會,以及當時衰落的醫學技術。

是的,寂寞的童年,畸形的社會.正是作者想要説的,從絕美的文字中就能品出…。

呼蘭河傳的讀書筆記5

早聽媽媽説過,讀完《呼蘭河傳》就像看了一部悲劇結尾的電視劇一樣讓人難以釋懷,總想找人説説,總想找人分擔分擔。

暑假來臨之際,我就迫不及待地閲讀了這本書。文章一開始就寫“嚴冬封鎖了大地”,在這樣的季節裏,地皮凍裂了,人手凍裂了,就連小狗也凍得整夜整夜地叫,最直接的景物描寫,一下就帶我走進了寒冷的呼蘭河小城,在這個小城裏生活着一羣平凡而又無知的人,他們照着幾千年傳下來的習慣而思索,而生活。跳大神,唱大戲,放河燈,他們總是把希望寄託在鬼神身上,一年四季他們老老實實地接受苦難加註在身上的考驗,風霜雨地,受的住的就過去了,受不住的,就尋着自然的結果。儘管每個人的人生都在禁受着一年四季的考驗,但至少也該有奮鬥和抗爭吧,又怎麼可能逆來順受呢?可見呼蘭河小城它就是一座沒有思想和精神的死城,即使天上的太陽有時顯得特別大,那也是沒有温暖的。

小説中我最喜歡的依然是祖父和祖父的園子,祖父就像那僅剩的一縷陽光,温暖着作者幼小的心靈,在這個園子裏,作者就像那園子裏的倭瓜,黃瓜,玉米,蝴蝶……一樣,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成長;在這個園子裏作者的世界絕不是那房子裏的狹窄世界,而是寬廣的;在這個園子裏作者的笑聲不知有多大,自己都會感到震耳了。在這裏,“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鳥上天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説話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無限的本領,要做什麼,就做什麼。要怎麼樣,就怎麼樣。都是自由的……童年永遠是最純真,最美好的歲月,即便是作者後來有悲涼悽苦的人生,但這些美好的回憶依然温暖着她,支撐着她。

小説最讓我心情低沉的是小團圓媳婦之死,作者雖沒有具體寫她捱打的過程,可是那“不分晝夜,一直哭很久……”可見她禁受了怎樣的摧殘和毒打。到後來不哭了,愚昧而又迷信的`婆家人左次右番地請胡仙,跳大神,鬧神鬧鬼,周圍的人也説長道短,説死説活的,只到把十二歲的小團圓媳婦整死。小説中另一個讓我佩服的人物就是馮歪嘴子,他是個敢於追求又敢於抗爭的勇敢者,當不幸降臨,他失去了最愛的妻子還要撫養兩個嗷嗷待哺的孩子,左鄰右舍都説他這回可非完不可時,他卻照常地活在世界上,照常地負起他那份責任。他就像是注入呼蘭河小城的一股新鮮血液,讓人振奮,讓人改變,讓人不向命運低頭。

“從前那後花園的,而今不見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物是人非,人去樓空,好一派荒涼悽慘的景象。這讓我想去李清照詞中的那句“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又上心頭。”記憶中那無人過問的往事已積滿了灰塵,儘管回憶充滿了苦澀,但也充滿了温暖,所以作者忘卻不了,難以忘記。

呼蘭河傳的讀書筆記6

《呼蘭河傳》是蕭紅的一本著作,她利用七篇故事加上尾聲來體現自己歡樂的童年以及自己思念童年的心情。

文章一開頭就把那個叫做"呼蘭河"的東北小城給描述出來了,以賣饅頭的、豆腐的;賣豆芽菜的、涼粉的、麻花的;行路的`、車伕等一些人來體現呼蘭河不同羣體的形象。

我最喜歡的還是有子二伯的故事。有二伯説我們家的長工,性格十分古怪:給他東西吃,他不吃;不給,他就罵。有二伯有許多外號:"有二爺"、"有子"、"二掌櫃的"。當他被比他小很多的"我"的父親打時,沒有反抗,後來卻用偷來實施報復。

這本書表達了兩種思想感情,一時作者思念童年;二是作者不希望社會埋沒在黑暗之中。本書受到了魯迅先生的高度評價。

呼蘭河傳的讀書筆記7

逛書店,在書架推薦的書目中,看見了一本我熟悉的書,那是蕭紅的《呼蘭河傳》,書的封面是土黃色的,加了很多精美的畫片。而我家中藏有的這本書的封面是黑色的,只有一張作者的小照,憂鬱的眼晴看着前方。

初次看這本書的時候,年齡還小,對於書中表達的深層次的悲哀無所體會,只覺得作者描繪的童年生涯是格外的生動搞笑。慢慢長大,再次閲讀蕭紅的時候,卻從她那字裏行間讀出了淡然的憂傷。《呼河蘭傳》由幾節故事組成,看似這些故事是零

是零落的,形不成完整的線索,但文章始終帶着細膩的抒情。她用一種很散淡的語言來描述荒涼,“我家是荒涼的。我家的院子是很荒涼的”,這種筆調就像有人給她寫的傳記中説到的那樣:這個人的手臂裏有內傷,傷到了骨骼,那骨骼就是給扁鵲看,也已經變色。但是她倒揹着雙手。她到門外面去,她説天涼,説風大,説橡樹的紅色葉子落了滿地。

蕭紅的一生是很不幸的,雖然她被魯迅認為是“當今中國最有前途的女作家”,但她柔弱多病的身軀幾乎承受了那個動盪時代的全部屈辱和苦難:社會的、民族的和性別的;精神的和肉體的。她在臨終時的留言:“我一生最大的痛苦與不幸,都正因我是個女生。”令人心酸。印像中蕭紅總是在路上漂泊,在戰火紛飛中從中國最北方的城市到中國最南方的城市,她總是在行走,而在行走的路上,過往的、留下的,皆又是最寂寞的風景。

《呼蘭河傳》寫作的時刻跨度很大,在“七七”抗戰爆發時開始醖釀,“八?6?1一三”上海抗戰失敗後開始動筆寫作,直到1940年12月才在香港完成。而這個時期幾乎是蕭紅一生不幸的縮影,她在疾病中還因戰亂顛沛流離;在感情是中深泥淖。她雖被開除出“祖籍”,故鄉也早淪於敵手,但人總是會有一種思返的心理,尤其在對前路深感茫然的時候,這樣的想法愈發的強烈。

從《呼蘭河傳》的字裏行間我們能夠深深地感覺到當時的蕭紅是孤獨、寂寞的。她曾對老朋友白朗這樣説:“未來的遠景已擺在我的面前,我將孤寂、憂鬱以終生!”她渴望着從現實的重負中解脱,而這種解脱恰恰是難以做到的',於是,她便想留守着一方童稚年代的美麗的土地,幻想着遠離喧囂的寧靜。

但是,作者小時候對於荒涼的記憶像是深深的烙印,存於她的思想中。因此整部小説的基調是深沉的、哀婉的。印像最深的那一段是她寫的跳大神:“跳到了夜靜時分,又是送神回山。送神回山的鼓,個個都打得漂亮。若趕上一個下雨的夜,就個性淒涼,寡婦能夠落淚,鰥夫就起來彷徨。那鼓聲就好像故意招惹那般不幸的人,打得有急有慢,好像一個迷途的人在夜裏拆説着他的迷惘,又好像不幸的老人在回想着他幸福的短短的幼年。又好像慈愛的母親送着她的兒子遠行。又好像是在生離死別,萬分地難捨。人生為了什麼,才有這樣淒涼的夜。”人世間,再多的繁花勝景,終了也難以逃脱最後的淒涼。很平淡的一些句子,卻有一種難以形容的悲哀。

那裏的人們似乎都過着卑瑣平凡的生活:“天黑了就睡覺,天亮了就起來工作。一年四季,春雨冬雪,也但是是隨着季節,穿起棉衣來,脱下單衣地過着。”“老,老了也沒有什麼關聯。眼花了,就不看;耳聾了,就不聽;牙掉了,就吞;走不動了,就癱着。”“病,人吃五糧,誰不生病呢?”死了,哭一場,埋了之後,活着的仍舊過日子。該吃飯,吃飯;該睡覺,睡覺。”小説描繪的日子何嘗不是現實生活中的縮影,過去是怎樣來的,未來又會怎樣樣,生或死,都是自然的規律,該發生的事就那麼平靜而自然地發生了,有什麼是不該發生的事呢?人們麻木地生活着,一天又是一天。

我不知道,作者筆下後園的小倭瓜是不是還在年復一年地開着小黃花,但我卻知道,歲月能夠流逝,人會變老,而有些記憶卻永遠都不會走遠。於是我開始嚮往,嚮往着去那片黑土地上走一走,去看一看,去感受一下時空的流轉,也許,在此刻與未來的道路上,我們永遠都知道,風景向遠方。

呼蘭河傳的讀書筆記8

我最近在讀一本書,書的名字叫《呼蘭河傳》,它是一個20世紀80年代的一個叫蕭紅的女作家寫的。

蕭紅用輕盈的筆調寫下了她的童年,其中,蕭紅很多次提到了她的祖父與她嬉戲玩耍的場面,因為在家中,只有祖父最關心她,而其他人卻非常歧視她。

我感覺蕭紅的童年是過得非常無悠無律,童年是上帝送給我們最好的禮物,所以我們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童年。我又為蕭紅感到惋惜,因為她31歲就死了,如果她不這麼早死的話,也許還能給我們留下更多更好的作品。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童年。在每個人的童年裏,童年像一幅畫,像一首詩,像一曲歌……羨慕別人的童年,別人也羨慕着我的童年。

當我讀到小團圓媳婦不幸去世了時,我的心很糾結,跟蕭紅一樣憤憤不平。她才只有12歲本該是一個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年齡,而她卻被過早地賣給了老胡家做媳婦。舊時的童養媳,原本是一個健康、活潑的小姑娘,因為窮,因為生活,被賣做童養媳,沒有媽媽疼,這已經夠可憐了,可她拼命的幹活,還是動不動就會遭受到婆婆的打罵,遭受一個説是為了讓她更聽話、更懂事的婆婆的“教誨”。

讀完《呼蘭河傳》,那些畫面彷彿都在我的眼前,使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那粉房裏的歌聲,就像一朵紅花開在了牆頭上,越鮮明,就越覺得荒涼。”合上《呼蘭河傳》藍黑的封面,蒼涼感在心中鬱結。這部蕭紅在自己的生命盡頭為故土呼蘭河城所作的傳,筆力所觸之處盡見生之掙扎與死之漠然。小城裏的`每一個生命,都像那漏粉草房裏含着眼淚的歌聲,卑微、孤苦、淒涼。

與小城中熙攘悽清的死亡圖景截然不同的是,蕭紅家裏的後花園是蓬勃盎然的生命綠洲。在這裏,“一切都活了”——它們活得有色彩:蝴蝶是白的、黃的、大紅帶金粉的,蜻蜓是金的,螞蚱是綠的;活得有生氣,花像“睡醒了似的”,鳥像“上天了似的”,蟲子就像“在説話似的”;活得有自由,倭瓜願意爬上架就爬上架,黃瓜願意開花就開花,玉米願意長多高就長多高……後花園中的一切,無不展現着原初生命的自然樣態:生動,活潑。

掩卷沉思,這部為呼蘭河城所作的傳,又何嘗不是蕭紅為自己所作的傳呢?蕭紅終其一生尋找的,不過是尋常人家的愛與温暖,平常生命的獨立與自由。不幸的是,“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蕭紅藉助自己手中的筆,描畫了如真如幻的後花園中的生命意象,讓自己回返童年,無法掩抑的是她對愛與生命的憧憬和追求。

呼蘭河傳的讀書筆記9

《呼蘭河傳》是一部回憶錄,關於故鄉,關於童年。如蕭紅所説,它沒有轟轟烈烈的故事,而有娓娓道來的敍述;沒有纏綿悱惻的情節,而有充滿童真的想象;沒有長篇大論的説理,而有細緻入微的描寫;沒有華麗辭藻的修飾,而有樸素情感的流露。讀來感覺像偶爾聽到的老人之間聊起家常,瑣碎而又生動;又像看了一部畫質極好的兒童動畫,每一幀都是那麼鮮活而富有色彩。起初,作者花了不小的篇幅介紹着呼蘭河的街道及街道上的一切,無所謂手法和構思,就那麼一一鋪排開來,好像長鏡頭緩緩地推進。後來,作者介紹着後園及後園的一切、家人及周邊的一切人,也無所謂手法和構思,就只是想到哪裏寫到哪裏,又好像短鏡頭根據需要隨時切換。就在長短鏡頭的交替中,我們得以走進這段回憶。

關於平靜

這回憶,關於平靜。小城並不大,只有兩條街、一個十字街口,街上的金銀首飾店、布莊、油鹽店、茶莊、藥店、扎彩鋪就可以滿足日常所需。人們“天黑了,就睡覺,天亮了就起來工作。一年四季,春暖花開,秋雨,冬雪,也不過是隨着季節穿起棉衣來,脱下單衣去的過着。生老病死也都是一生不響的默默的辦理。”他們的物質生活並不富足,豆腐和麻花不是天天都能吃得起,要是偶爾遇到掉進泥坑淹死的豬,就能吃到便宜豬肉,就會讓他們感到無比快樂和滿足。他們的精神生活也並不貧瘠,每年的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燈、野台子戲、娘娘廟大會等,就是精神的盛舉。“他們生、老、病、死,都沒有什麼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長去;長大就長大,長不大也就算了。 老,老了也沒有什麼關係,眼花了,就不看;耳聾了,就不聽;牙掉了,就整吞;走不動了,就癱着。這有什麼辦法,誰老誰活該。 病,人吃五穀雜糧,誰不生病呢? 死,這回可是悲哀的事情了,父親死了兒子哭;兒子死了,母親哭;哥哥死了一家全哭;嫂子死了,她的孃家人來哭。 哭了一朝或者三日,就總得到城外去,挖一個坑就把這人埋起來。埋了之後,那活着的仍舊回家照舊地過日子。該吃飯,吃飯。該睡覺,睡覺。”“他們過的是既不向前,也不回頭的生活,是凡過去的,都算是忘記了,未來的他們也不怎樣積極的希望着,只是一天一天的平板的,無怨無尤的在他們祖先給他們準備好的口糧之中生活着。”這座城幾乎沒有時間和悲喜的痕跡,夜以繼日地重複平靜的往昔。

關於温暖

這回憶,關於温暖。這裏有給了作者最多愛的人——祖父,這裏有留下作者最多歡樂的地方——後園。在孩童口吻的生動敍述下,我們彷彿能看到後園的一草一木和四季氣象,彷彿能聽到歡聲笑語和祖孫倆有愛的日常對答,也彷彿能嗅得到滿園的花香、草香和泥土香。在一個小女孩一天都跟着祖父在後園裏邊,依樣學樣,裁花、拔草、種菜、鏟地、澆菜,但是搗亂比幫忙多的時候;在她給祖父插了一草帽的玫瑰花,澆水往天上潑,大叫下雨了、下雨了的時候;在她踢飛了祖父剛播下的種子,除掉了韭菜留下了雜草的時候.....很多個這樣的時候,都會令我感到無比動容,越是瞭解蕭紅後來的顛沛流離,越是感動她曾經擁有的短暫温存。同時,我也總是會對號入座,換了時空與對象,看到自己童年的影子,然後又開始瘋狂地想起我和我的祖父、外祖父發生了怎樣温暖的故事,然後不自覺的紅了眼眶。蕭紅後來説起,“祖父時時把多紋的兩手放在我的肩上,而後又放在我的頭上,我的耳邊便響着這樣的聲音:快快長大吧,長大就好了。二十歲那年,我就逃出了父親的家庭,到現在還過着流浪的生活。’長大’是’長大’了,而沒有’好’。可是從祖父那裏,我知道了人生除了冰冷和憎惡外,還有温暖和愛。所以,我就向着這’温暖’和’愛’的方面,懷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關於悲涼

這回憶,也關於悲涼。“滿天星光,滿屋月亮,人生何如,為什麼這麼悲涼。”家裏寬房大屋,童年仍算圓滿,作者卻不止一次地説到“我家是荒涼的”,是因為周圍的人吧?租户們的心很小,因為採到雨天屋頂長出的蘑菇就高興的不得了,他們的心又很大,眼看着房子逐漸傾倒,也能安然的在屋子裏睡覺。漏粉的'喜歡唱歌,拉磨的夜裏通夜的打着梆子,養豬的常常聚在一起唱着秦腔、拉着胡琴,只是“那唱不是從工作所得到的的愉悦,好像含着眼淚在笑似的。”“雖然是拉胡琴,打梆子,歎五更,但是並不是繁華的,並不是一往直前的,並不是他們看見了光明,或是希望這光明,這些都不是的。他們看不見什麼是光明的。”小團圓媳婦被跳大神的活活送了命,馮歪嘴子的女人在詆譭和飢寒中死去,有二伯脾氣怪,對人説怪話卻對地上的磚頭和天上的鳥説正經話......透過作者兒童的視角、懵懂的語言,就算寫的是有趣的事和熱鬧的場面,也讓我們感覺到一個個真實的人物,他們活的艱難,艱難的讓人心疼,似乎就是我們身邊的某某。“他們不知道光明在哪裏,可是他們實實在在的感到寒涼就在他們的身上,他們想擊退了寒涼,因此而來了悲哀。”“他們被父母生下來,沒有什麼希望,只希望吃飽了,穿暖了。但也吃不飽,也穿不暖。逆來的,順受了。順來的事情,卻一輩子也沒有。”“你説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卻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險,我卻自己以為得意。不得意怎麼樣?人生是苦多樂少。

回憶越是鮮活,越是反襯現實涼薄。蕭紅形容“那粉房裏的歌聲,就像一朵紅花開在了牆頭上。越鮮明,就越覺得荒涼。”恰如她的文字,越是生動,就越讓人感到她深入骨髓的寂寞。寂寞的人總是會用心的記住他生命中出現過的每一個人,於是蕭紅才會意猶未盡地想起呼蘭河的每一條街道,每一個節日,每一個與自己有過關聯的人,甚至蝴蝶、螞蚱、蜻蜓,甚至黃瓜、倭瓜、櫻桃。人們懷念過去的原因無非兩種,一是時間不夠久,二是現在不夠好。《呼蘭河傳》是蕭紅1940年於香港創作的,此時已接近她生命的最後時光,距離她的童年,説長不長,説短也不短。但是祖父死了,蕭紅的童年也隨之結束了,此後,她經歷了出逃、飢寒、戰爭、背叛,一直到孤單地在異鄉等死。她終其一生都在渴望温暖和愛,可惜求而不得。在生命的最後,她心有不甘,卻只能憑着這回憶,在每個星光隕落的晚上,一遍一遍數着自己的寂寞,一遍一遍與曾經美好的時光道別。

呼蘭河傳的讀書筆記10

“東家西舍的也都説馮歪嘴子這回可非完不可了。那些好看熱鬧的人,都在準備着看馮歪嘴子的熱鬧。

可是馮歪嘴子自己,並不像旁觀者眼中的那樣絕望,好像他活着還很有把握的樣子似的',他不但沒有感到絕望已經洞穿了他。因為他看見了他的兩個孩子,他反而鎮定下來。

他覺得在這世界上,他一定要生根的,要長的牢牢的。他不管他自己有這份能力沒有,他看看別人也都是這樣做的,他覺得也應該這樣做。

於是他照常地活在世界上,他照常地負着他那份責任。”

呼蘭河傳的讀書筆記11

在這個暑假,我讀了一本蕭紅著的《呼蘭河傳》。它,就像一部黑白電影,把我帶進了二十年代的中國;它,就像回憶童年的散文,既有寂寞,也有憂傷。

灰色的世界,簡單的描述,卻生動的把我帶入了二十年代的呼蘭河鎮。文章中的團圓媳婦是一個美麗可愛的小姑娘,她才十二歲,本應該是一個無憂無慮的小女孩。可是卻被賣到了別人家裏,一個人孤獨的生活在衣櫃陌生的.環境裏,盡心盡力地做事,可是卻動不動就受到婆婆打罵。那可憐的小團圓媳婦匆匆地離開了人世,讓她的家人心酸的不是她那年輕的生命,而是自己為了她用了那麼多的錢·····在那個年代,她們的遭遇在人們嚴重時自作自受的,是上天給你安排好的,只能聽天由命是沒有人可以挽救的。

我們的童年是自由的,就像一幅畫,就像一首詩,就像一首歡快的歌,沒有煩惱,沒有紛爭。相比較,我們的童年是幸福的,是無憂無慮的。

每個人的童年是如此的不同,作者的童年是無知的,是苦難的,是悲涼的。讓我們珍惜我們那美好的童年,將來再次回味這份屬於自己的美好童年吧!

呼蘭河傳的讀書筆記12

《呼蘭河傳》講述了一個生命本身的故事,它構成了人類生存方式以及人類集體性的大記憶的歷史的一個縮影。作者現實生活的孤寂悽苦再度給《呼蘭河傳》中的人物以詩化的美,平靜的描述了呼蘭河小城的成人童話世界。我從這本《呼蘭河傳》中,可以體會到:兒童的視野是單純與天真的',《呼蘭河傳》中的那個單純的作者,在經歷了許多變故後,漂泊動盪的生活讓她拾起記憶的碎片,並利用碎片編織成她記憶空間裏的夢幻,在那遠離塵囂的夢境裏,她守望着現實生活的孤獨寂寞與悽清。作者把無意識記憶中的串串童年生活符號像串紅辣椒一樣地把它掛在我們的眼前,書寫着她温暖的回憶,慰藉着自己孤獨的心靈。作者把胡家媳婦:聰明能幹、温和,有二伯:忠實勤懇,馮歪嘴子:能幹聰明、愛妻小的特點表現的淋漓盡致。所以我喜歡這本《呼蘭河傳》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呼蘭河傳的讀書筆記13

讀了《呼蘭河傳》這本書,我百感交集,心裏久久不能平靜,真為被殘忍的宗法社會折磨死的人們而感到憤憤不平!

20世紀20年代,中國東北呼蘭河畔一個小縣城裏的故事。生活猶如河水一樣平靜地流淌,但是宗法社會本質是殘忍的。這不,書中的老胡家小團圓媳婦被愚昧的`人們折磨死了。當然不止小團圓媳婦,還有王大姐,也在愚昧的冷眼中難免一死。這大約又是宗法社會的波瀾吧。書中還記敍了馮歪嘴子的一些生活經歷,使我悟出了平靜是堅韌的生活。作者的童年是寂寞的,並沒有什麼幽美的故事,但卻讓作者難以忘懷。是呀,童年的美好時光誰能忘卻得了呢?它是我們成長的背影,我們應該牢記這些童年的美好時光。不知不覺,我陷入了沉思……

在記憶的心扉中,童年時代的生活好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畫頁。在我很小的時候,十分地快樂。在春天,我可以無憂無慮地在公園裏玩耍;在夏天,我可以在樹下快樂地乘涼;在秋天,我可以在田地裏自由自在地嬉戲;在冬天,我可以盡情地打雪仗、堆雪人。確實,童年生活十分的無拘無束、快樂。但是,作者的童年是寂寞的,而且那時的宗法社會是殘酷的,為此許多人被折磨死了,這是多麼不公平!

現在,我們的童年時代是幸福的。童年是一本好書,你要去閲讀,去發現,這樣,你就會發現童年的無窮樂趣。

呼蘭河傳的讀書筆記14

逛書店,在書架推薦的書目中,看見了一本我熟悉的書,那是蕭紅的《呼蘭河傳》,書的封面是土黃色的,加了很多精美的畫片。而我家中藏有的這本書的封面是黑色的,只有一張作者的小照,憂鬱的眼晴看着前方。

初次看這本書的時候,年齡還小,對於書中表達的深層次的悲哀無所體會,只覺得作者描繪的童年生涯是格外的生動有趣。慢慢長大,再次閲讀蕭紅的時候,卻從她那字裏行間讀出了淡然的憂傷。《呼河蘭傳》由幾節故事組成,看似這些故事是零落的,形不成完整的線索,但文章始終帶着細膩的抒情。她用一種很散淡的語言來描寫荒涼,“我家是荒涼的。我家的院子是很荒涼的”,這種筆調就像有人給她寫的傳記中説到的那樣:這個人的手臂裏有內傷,傷到了骨骼,那骨骼就是給扁鵲看,也已經變色。但是她倒揹着雙手。她到門外面去,她説天涼,説風大,説橡樹的紅色葉子落了滿地。

蕭紅的一生是很不幸的,雖然她被魯迅認為是“當今中國最有前途的女作家”,但她柔弱多病的身軀幾乎承受了那個動盪時代的全部屈辱和苦難:社會的、民族的和性別的;精神的和肉體的。她在臨終時的留言:“我一生最大的痛苦與不幸,都因為我是個女人。”令人心酸。印像中蕭紅總是在路上漂泊,在戰火紛飛中從中國最北方的城市到中國最南方的城市,她總是在行走,而在行走的路上,過往的.、留下的,皆又是最寂寞的風景。

但是,作者小時候對於荒涼的記憶像是深深的烙印,存於她的思想中。所以整部小説的基調是深沉的、哀婉的。印像最深的那一段是她寫的跳大神:“跳到了夜靜時分,又是送神回山。送神回山的鼓,個個都打得漂亮。若趕上一個下雨的夜,就特別淒涼,寡婦可以落淚,鰥夫就起來彷徨。那鼓聲就好像故意招惹那般不幸的人,打得有急有慢,好像一個迷途的人在夜裏拆説着他的迷惘,又好像不幸的老人在回想着他幸福的短短的幼年。又好像慈愛的母親送着她的兒子遠行。又好像是在生離死別,萬分地難捨。人生為了什麼,才有這樣淒涼的夜。”人世間,再多的繁花勝景,終了也難以逃脱最後的淒涼。很平淡的一些句子,卻有一種難以形容的悲哀。那裏的人們似乎都過着卑瑣平凡的生活:“天黑了就睡覺,天亮了就起來工作。一年四季,春雨冬雪,也不過是隨着季節,穿起棉衣來,脱下單衣地過着。”“老,老了也沒有什麼關係。眼花了,就不看;耳聾了,就不聽;牙掉了,就吞;走不動了,就癱着。”“病,人吃五糧,誰不生病呢?”死了,哭一場,埋了之後,活着的仍舊過日子。該吃飯,吃飯;該睡覺,睡覺。”小説描繪的日子何嘗不是現實生活中的縮影,過去是怎麼來的,未來又會怎麼樣,生或死,都是自然的規律,該發生的事就那麼平靜而自然地發生了,有什麼是不該發生的事呢?人們麻木地生活着,一天又是一天。

我不知道,作者筆下後園的小倭瓜是不是還在年復一年地開着小黃花,但我卻知道,歲月可以流逝,人會變老,而有些記憶卻永遠都不會走遠。於是我開始嚮往,嚮往着去那片黑土地上走一走,去看一看,去感受一下時空的流轉,也許,在現在與未來的道路上,我們永遠都知道,風景向遠方。

呼蘭河傳的讀書筆記15

蕭紅是一個命運悲苦的女性,然而她卻以柔弱多病的身軀面對世俗,經歷了叛逆,覺醒和抗爭一次又一次生命的搏擊,《呼蘭河傳》讀書筆記1000字。祖國的災難,故鄉的淪亡,個人遭遇的坎坷,使她的作品中帶着一絲絲悽苦和憤世,甚至還有那麼一點點的鄉愁。

國小期間,我們上了蕭紅的《火燒雲》和《祖父的園子》,真真切切地體會到,蕭紅小時候居住的呼蘭河城是如此的奇妙與可愛,使人不禁嚮往它……可今天,我讀了這本書,卻明顯地體會到了這個年代到百姓們的無奈與痛苦,也讀懂了一個懵懂小女孩的心。

《呼蘭河傳》這本書一共分為六大章,它以作者的童年回憶為主線,描繪了當時呼蘭河城的難忘人和事:不斷給人帶來災難的大泥坑;小城的“精神盛舉”——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燈,野台子戲,四月十八娘報廟會;令人心碎的小團圓媳婦的慘死;有二伯的不幸遭遇;馮歪嘴子一家的艱辛生活……作者通過追憶家鄉的各種人物和生活畫面,以入木三分的筆觸,刻畫了中國的愚昧靈魂,控訴了根深蒂固的傳統封建思想,封建習俗對人們的危害,表達了作者對舊社會中國的扭曲人性,損害人格的否定。

在這六篇中,我最喜歡的.就是第三章——《我的祖父》。這篇文章的文字向我們敍述了當時在幼兒時代蕭紅生活的喜,怒,哀,樂,讓人無比地嚮往和羨慕。

蕭紅家有一個大花園。這花園裏可謂是生機勃勃,豐富多彩,語香爛姿,鳥花絢多。花園裏的一花一草,一景一物都讓我感到神奇,新鮮。特別是那會呼叫,會冒煙,葉子會發光的大榆樹,讓我感到十分羨慕和驚訝。

蕭紅説,花園中的植物,動物簡直是應有盡有。“蜜蜂則嗡嗡飛着,滿身絨毛,落到一朵小花上,胖乎乎,圓滾滾,就像一個小毛球,落到上面一動不動了。”這句話讓我彷彿看到了一隻毛茸茸的小蜜蜂嗡嗡飛着,落到一朵芳香四溢的花兒上,一動不動,似乎在回味着這無限樂趣。看,多有詩意呀!這,就是語言的魅力。

更讓人啼笑皆非的是,天真淘氣的蕭紅竟趁外祖父拔草時,將一朵朵紅彤彤的玫瑰插在祖父的草帽上,一邊插還一邊笑。祖父更是可愛,不知真相,説了句:“今年雨水大,咱們這棵玫瑰開得真香,二里路哪怕聞得到的。”我當時在喝茶,看了這句話,突然笑得哆嗦起來,實在憋不住,一口水從我嘴裏噴了出來,地上頓時濕了一大片。

這,就是童心。

這,就是童趣。

同學們,好好讀讀這本《呼蘭河傳》吧,此時此刻,你馬上就會領略到蕭紅那純潔的,又痛苦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