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呼蘭河傳的讀後感

校園1.62W

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呼蘭河傳的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呼蘭河傳的讀後感
呼蘭河傳的讀後感1

在這個寒假中,我有幸閲讀到了蕭紅的《呼蘭河傳》,不愧是名家的大作,這部作品雖然只是追憶家鄉的各種人物和生活畫面,來表達她對舊中國扭曲人性的社會現實的譴責。接下來,讓我們進入到蕭紅童年所生活的小鎮,來一探究竟《呼蘭河傳》與傳統的回憶性質作品有些不同,它雖然寫了人物,但沒有主角;雖也敍述故事,卻沒有主線,全書雖分為各章,但又像描寫一個整體。

本文從一個大泥坑寫起,這坑中常有動物和小孩喪命,但是當時的民眾都在以事不關己的冷漠態度看熱鬧般的圍觀。儘管把這個坑填平並不難,可卻沒有一個人願意出一把力。這正體現出了愚昧舊中國公民的冷漠態度。殊不知只要不小心。下一個喪命的就可能是他自己!

在小城中舉行盛舉的日子同樣熱鬧。有各種各樣的活動,體現出人民的日常休閒活動多種多樣。在本作中描寫了作者的祖父,那是一個慈祥又温暖的老人,在這裏不得不説下作者的童年,母親早逝,父親生性暴躁,只有在祖父那裏作者才能得到温暖和快樂。作者十分喜歡祖父,他交給作者讀詩,還帶她去後花園裏玩,祖孫倆相伴,十分歡樂。

又是一章,這章是描寫幾家鄰居,有餵豬的,有開粉坊的,他們在一起工作,一起唱歌。這裏不得不説粉坊旁的一個小偏房,裏面住着趕大車的胡家,胡家養了一個童養媳,她是一個十二歲的小姑娘,挺樂觀的,可胡家偏偏愛面子,想維持自己的威嚴,總是沒有理由的打她,小姑娘生病了,胡家聽了跳大神的人的話,讓小姑娘用滾燙的開水洗澡,被燙了三次,不幸的小姑娘便徹底了離開了人世。可惡的舊社會!

又有一部分是描寫個人的,一個親戚名叫“有二伯”,性情古怪,喜歡與石頭,動物等物談話,他雖性情古怪,但卻是個漢子,多虧有了他,在日俄戰爭時多虧有二叔在,才守住了這個脆弱的家,他最怕人罵他“絕後”,只要聽到有人這樣罵他,就會傷心的大哭。還有那個拉磨的人叫馮歪嘴子,他會拉磨,還會做年糕。他成家成的極為不易,但是鄰居看到他和王大姐的幸福生活便十分嫉妒,都詆譭王大姐馮歪嘴子受盡了人們的冷嘲熱諷。過了兩三年,王大姐在生下第二個孩子後因難產死去,馮歪嘴子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只有在兒子身上,他不在絕望,看到了希望。

故事講到這裏,我們已經可以看到作者抒情詩的散文風格、渾重而又輕盈的文筆,表達出作者對於舊中國的扭曲人性損害人格的社會現實的否定。借矛盾的話説:它是一篇敍事詩,一片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不少研究者提出的作品所流露的那種“孤寂與苦悶”的情懷,其實也可以從這一角度予以理解。

呼蘭河傳的讀後感2

孔子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我不反對祭拜,相反我還會堅持如孔子他老人家教導的一樣:祭拜就必須真誠,就好像我們祭拜的祖先或神靈就在那裏存在着一樣,而不是作秀,做做樣子。這也是我們表達對祖先的哀思之情,對神靈的敬畏之心的一種方式,是對遺憾的追悔,對精神的寄託。我敬畏神靈,但我反對迷信。我反對一切形式的盲目的、不健康的、違背道德與科學的祭拜、隨從和崇信。我為五奶和弟弟的離去感到痛心,我也能理解二叔的痛苦和無奈。只是我覺得五奶實在是可憐,農村人的愚昧實在是可恨。如果真存在犯衝,真可以讓一個人離去去換得另一個人的生命,那世界該變成什麼樣?生命該以怎樣的狀態存在?科學又有什麼價值?我除了歎息和憤恨真的沒有任何語言了。

《呼蘭河傳》裏的人物給我的不單隻有這些沉重的思考,也有比較積極的一面。馮歪嘴子展現給我們的就是積極的一面。

他也和團員媳婦一樣是呼蘭河的一員,原本並沒有什麼值得説的地方。可自從他偷偷的跟一個女人同居並生了孩子又被人發現之後,這就成了呼蘭河最大的新聞,他也繼團圓媳婦之後成為了呼蘭河又一個明星人物。人們開始耐不住了寂寞,羣眾總是耐不住寂寞的,他們去馮歪嘴子家守候、打探,一有什麼風吹草動就在小城裏傳播。他們有專門的探訪員,也有專門的宣傳員。探訪員探到信息以後,把信息傳給宣傳員,宣傳員抓住信息以後不管真假大肆宣揚,信息傳遞到最後白的已經成了黑的,黑的成了不知道什麼顏色的了。這些信息無非就是馮歪嘴子跟那個女人關係怎樣,有沒有吵架;女人有沒有因為羞恥而跟男人哭鬧,孩子長成了什麼樣;馮歪嘴子有沒有因為害怕畏懼而想不開。羣眾總是好奇的,總是從眾的。他們把這些信息當成談資,當成趣味。他們希望馮歪嘴子家能出點什麼事然後他們可以去看熱鬧。可他們挺失望的。馮歪嘴子家一直很風平浪靜,一家三口過得其樂融融。老馮很疼老婆,女人勤儉持家,兒子活潑可愛。

可在他們有了第二個孩子之後女人就染病去世了。老馮一個人拖着兩個孩子,小的才幾個月大,生活又一貧如洗。這時周圍的人都以為這回馮歪嘴子肯定會被生活打倒的,他會絕望的,他們想這回肯定能看到他們家的熱鬧了。可事實又讓他們失望了。馮歪嘴子不但沒有絕望,還很有信心的樣子。用他自己的話説,他看着他的兩個孩子,反而鎮定了下來。

呼蘭河傳的讀後感3

談到解放,隨着時代的進步和人類思想水平的提高,人們本該已經摒棄了愚昧,摒棄了毒害國人千年的迷信思想。但事實上並非如此,人性的解放的確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現代社會,尤其是在廣大的農村,人們的愚昧與迷信仍然存在而且同樣讓人思考。發生在我身邊的經歷就足以説明問題。

我所生長的農村,人民無疑都是質樸的善良的,但他們仍然有擺脱不了的愚昧,遇到問題還是會找這種途徑尋得解決。比如哪一家出了事遇到了災難,這家人就會去請所謂的“陰陽仙”來家裏吃飯,然後讓他瞧瞧家裏到底哪裏出了問題。這時這位“仙人”就會在這家宅基地和祖墳地轉上一轉。結果還真發現了問題:無非就是你家宅基地有些窪,需要用土墊一墊;或者你家門前這個樹位置不對,需要挪一挪;再或者你家祖墳地邊上少一根樁子,需要嵌入一根。

再比如哪家遇到了麻煩事總是解決不了,愁眉苦臉的時候,有人就會建議這家主人去哪哪找人看一看。主人心裏一想,興許去瞧瞧高人找找辦法就真的解決了。於是帶上禮物不辭辛苦趕去討問,説明問題之後這位高人就會指點該怎麼怎麼做:無非也是你家誰誰誰什麼時候不要出門要背星;或者你家閨女出嫁不要嫁到哪個方向;再或者你要在哪個方向燒幾天紙等等。求“神”的人都照做了。

這之後,有災難的那家好幾年都沒了災難,有麻煩事的那家麻煩事也解決了,都風調雨順了。這時鄉親之間都會相互傳來傳去,説哪個地方的“仙人”或高人就是厲害,對他讚不絕口,以後誰家要有什麼事還去請。就算問題還是沒有解決,人們就會再建議主人要不換一個“仙人”再去看看,興許你家問題很多,需要不同的人指點。這時主人還是會照辦,繼續“求仙問道”。

如果這些還都是我聽來的,那我親眼所見的就更真實了。我所見的這種我到現在都找不到一個可以打出來的名字來命名它。也是哪家有了麻煩,就會找年長的長輩給看一看,是不是碰到哪個孤魂野鬼了。我所親歷的是奶奶做的,有人找她給瞧一瞧是不是遇到誰誰誰了。奶奶清楚了來由,就開始去廚房忙起來。只見她找來一個碗,倒上半碗涼水,用兩根筷子在碗上擺一個十字,然後再用一根筷子挑着用麻線繫上的小土塊,放在十心正上方。

然後開始用手邊晃土塊邊問話。一問:“他家出現了怎樣的問題是不是碰到了你誰誰誰?是的話土塊轉大圈一直轉,不是的話土塊在碗邊轉幾圈就停下。”如果找到了是哪個小鬼搞的鬼,就會先罵上幾句,然後二問:“你是不是缺錢花了?是的話土塊就轉大圈一直轉,不是的話土塊就在碗邊轉幾圈就停下。”不一會兒就找到了問題所在,然後夜晚幾點在哪個方向給這個小鬼送點紙錢就行了。

呼蘭河傳的讀後感4

其實我早在國中的時候,就在語文課本中讀過有關蕭紅的作品《祖父和我》。當時為了豐富閲讀內容,老師讀了一段的結尾部分,配着音樂,聽着聽着,就使人的心揪在了一塊,鼻子有些酸。就如身臨其境般,感受到了蕭紅當時孤身在香港,心中懷念着她的祖父與後花園,而湧現出寂寞的悲傷。

初入我眼的《呼蘭河傳》是封面中間有幅土黃色的插圖,樹上沒有樹葉做點綴,天空中的鳥兒沒有在樹上棲息,一路飛行,幾座屋頂矗立在樹根上。整幅插圖,也就如蕭紅筆下的呼蘭河那般寂寞、荒涼。

我打開了《呼蘭河傳》,熟悉的筆觸、色彩、用光。蕭紅再一次用她那喃喃自語般平靜的敍述將我帶進了那正處於內憂外患的九十多年前的東北,一個衰弱的村莊整個村子裏到處都是封建禮教,灰色的背景,灰色的人物。除了蕭紅,那個出生在一個大財主家庭的女孩,以及她的祖父整個村莊就像暴風雨前的天空一樣,烏雲蔽日,沒有半點陽光。

而小團圓媳婦之死,就如呼蘭河畔的一曲悲歌,為精神貧窮,人性淡失的呼蘭河人所創作的。我的心很是疼痛。一個單純活潑健康的小團圓媳婦折磨、作弄以至慘死。可愛的小團圓媳婦來了沒過幾天就被婆婆打了,原因是媳婦不受氣,不打得狠些,是不能規矩出一個好人來的。而左鄰右舍也幫襯着落井下石。不久,小團圓媳婦就病了。殊不知,愚昧的胡家人就用跳大神、吃偏方、扎紙人來治病,還用一隻活雞連毛帶血吃下去。最終,跳大神出了個主意,用滾燙的開水連續洗三次澡,村裏無聊的人聽了,也都想去開開眼界。一次、兩次、三次,小團圓媳婦終於受不住了沒過幾天就死去了。然而在那個時代,他們家的媳婦死了,不會傷心。只會讓婆婆們心酸他們使了多少錢,費了多大的力氣就想讓這個媳婦 “ 活 ” 過來。

那小團圓媳婦呢?她本該是一個天真可愛的孩子,享受着家人的關愛。實際才十二歲的小團圓媳婦卻以為人妻,為人媳。她一個孩子要如何去承受夫家人的打罵呢?然而在那個時代一切都是司空見慣的,無人能夠挽救。而有是誰害死了小團圓媳婦呢?是封建禮教,封建迷信思想,舊的傳統意識以及麻木、殘忍、愚昧的看客庸眾們。這個悲劇而又更深層次的揭示了一種強大愚蠻的背景環境,集體無意識下的相互同化,異化和扼殺人性。

呼蘭河這座小城是寂寞的,蕭紅的童年生活就像在這樣的寂寞環境中過去,只有祖父在後花園陪她。這在她心靈上留下的烙印有多深,自然不言而喻,老胡家的小團圓媳婦終於死了,有意識的反抗着幾千年傳下來的的習慣而思索而生活的蕭紅則以含淚的微笑回憶這寂寞的小城,懷着寂寞的心情,在悲壯的、鬥爭的大時代走完全程。

呼蘭河傳的讀後感5

童年是一首憂鬱的詩文,赤誠卻不明媚,美麗而不美好,有時甚至是善於見人的,卻讓人流連忘返。

我喜歡圖書館,享受在書海中穿梭的感覺,也喜歡在寧靜的下午獨自一人看書。記得有人説過:能讀書的人是幸福的,因為有《呼蘭河傳》的陪伴,我是幸福而充實的。

書中的小村莊一年似乎都籠罩在蕭條又黯淡的氣氛中。一年四季,春秋往復。時間像一台沒有感情的機器,毫無目的的向前運行着,在灰色的循環中不斷帶走人和事。小村莊裏的人封建,迂腐,這算不算時代遺留的悲哀?面對書中終年碌碌無為的他們,我們是該哭還是該笑。

舊社會的悲劇太多,遠不是我們能想象的。小團圓媳婦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她是一個小童養媳,只有十二歲。十二歲的年紀,本該在家人的呵護下,過着無憂無慮的生活。而她卻以一個童養媳的身份,過早地操持起了家務。就算她任勞任怨的幹活,也會遭到婆婆無情的打罵。終於,她不堪重負,在生命之花還未來得及綻放時,匆匆的離開了人世間。但在她的婆婆和丈夫看來,這是一個賠本的買賣。是那個時代人們的內心最真實的寫照。

日子依然平平淡淡,灰色的小城,灰色的天空。在我眼前,我看到的只是一個灰色的時代。動盪時期的人們再善良,也拋不開封建思想。因為這些百害而無一利的思想,人們讓一起又一起的悲劇發生。可笑的是,他們信天信地,信神信鬼,也不願相信事實。當時中國的舊照,縮影。人們以為人死後,會到陰間裏去。人們就得做這麼一套:陰間裏怕是會餓着,會凍着,會累着。就得為他們燒紙錢,燒紙衣,燒紙車。人們請龍王,供香,燒紙,人們為了活着而活着,為了死去而死去,呼蘭河更像一幅寫真照片,人們也是典型的小市民,刻薄冷漠,迂腐封建,蕭紅用她的筆,描寫出了一個喧鬧而又寂寞的呼蘭城。

蕭紅是一個好作家,她應該快快樂樂的生活着,她用訴説的方式,講述了一件又一件塵封已久的往事。在她的筆下童年是快樂的,是和快樂如影隨形的,但又是寂寞的。童年的天堂是那個大花園,花園裏有她和她的祖父的回憶以及一些花花草草。每個人的童年,其實是一個隔絕了世俗,戰爭,煩惱的純淨花園。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回憶。它是午夜花園——那個易碎的夢。在夜晚的十二點,便消失的無影無蹤,取而代之的是青春的憂傷,成人後的迷惘,撲朔迷離。

《呼蘭河傳》講述了太多太多,我無法一個一個的寫出。與其説是一本書,不如説是一個回憶錄,作者在回憶往事。而在她往事中,我看到的是我的往事。

《呼蘭河傳》是“一片敍事詩,一幅多彩的風景畫,一串悽婉的歌謠。”

呼蘭河傳的讀後感6

“河燈從幾里路長的`上流,流了很久很久才流過來了。再流了很久很久才流過去了。”

放燈是呼蘭河上的一場盛會。哪怕是終年不出門的瘸子瞎的,也會將街道跑得冒了煙,在火燒雲剛剛落幕的白光裏,蹲在呼蘭河邊等着放燈。不知從陽間到陰間的一條路,是否真的黑到看不見,只能通過河燈來給徘徊的野鬼們求得超度,但總之就是放燈了。伴着打鼓唸經,笙管笛簫之聲,一片金光燦燦入河,一隻一隻順水飄去。遠近皆陶醉在這河光燈色裏,滿目只有眼前飄搖的燈了,看着它向極遠的下游流去。

我不知道在朗朗月輝下陶醉的人是種什麼心情,是否除了超度魂靈,還附了一份自己的心願上去,權當是種寄託。這是呼蘭河一年等一回的盛事,也是城裏人精神上的盛宴。儘管野台子戲熱熱鬧鬧的三天,儘管賣豆腐麻花的每天都從門前叮叮咚咚的走過。儘管呼蘭河的人們已經認為生活就是這樣過去,但還是需要精神上片刻的深思和昇華。“那河燈,到底是要漂到哪裏去呢?”多半的人們,看到了這樣的景況,就抬起身來離開了河沿回家去了。於是不但河裏冷落,岸上也冷落了起來。

我總想從呼蘭河傳裏概括出一種“悲哀”出來。它反映了什麼社會問題?它是為誰發出的不平之音嗎?儘管我能感受到這種字裏行間的情緒,卻無法具體的捕捉和定義。若説批判的是舊社會,未免立場太過高尚和空泛,是以一種俯瞰的視角進行的評價。像歸結紅樓夢“反映封建大家族必然滅亡的趨勢”一樣,倒真是一巴掌拍死,體味不到各中趣味。若説它想反映羣眾的愚昧,吃了瘟豬偏説是泥坑裏淹死的豬,生病了只能請跳大神;但呼蘭河城中的人們又有自己的秩序,過着平靜而安穩的生活。他們被父母生下來,只希望吃飽了,穿暖了;但也吃不飽,也穿不暖。可他們從來不抱怨,逆來的,順受了。他們這種生活,似乎也是很苦的,但是一天一天的,也就稀裏糊塗地過去了,日子再苦,也一樣要過下去。讀後感·總是要導致了什麼問題,才能義正言辭的説出“這是××的悲哀”這種話——它卻是個小城而已,是一個嚴冬可以凍裂大地,有着漫天的火燒雲的小城。

大概只用“鄉愁”這個詞來的比較合適了。這種情緒源於作者對家鄉的誠摯記錄和懷念,沒有憤恨,只是用温和的目光撫摸這片土地,用飽含温度的筆記錄這片土地上的人和事,寫它的灰暗與骯髒,寫它的平靜與麻木,也寫它的艱難與堅韌。這種温度留在文字中間,就像放下的河燈一樣承載着什麼東西,流了很久很久。

呼蘭河傳的讀後感7

作者以回憶的思緒,將自己兒時生長的家鄉,呼蘭河鎮的人、物、事敍述出來。兒時呼蘭河鎮的生活,對於作者來説,是美好的,是温暖的。兒時的她,家境富裕,衣食無憂,有爺爺的疼愛和陪伴,家中後院的菜園,家鄉的藍天,晚霞,星星,還有那些沿街小賣、放河燈、唱大戲、跳大神,對於兒時的作者來説,這些對於她的童年來説,應該是豐富多彩的。呼蘭河鎮的那些人,有二伯、老廚子、團圓媳婦、馮歪嘴子。。。,對於兒時的作者來説,這些人,也只不過是不同模樣,不同性格的左鄰右舍的大人們。

然而,當作者經過成長、經歷、醒悟之後,再次回憶兒時的家鄉呼蘭河鎮時,作者努力以一種平淡的語氣敍述,雖不願擊碎那兒時的美好回憶,但內心卻充滿了,憐憫、憤懣、悲哀,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作者生於1911年,病逝於1942年。所處的時代,正是中國處於混亂的時期,軍閥混戰,列強侵略,時局動盪不安。

通過讀《呼蘭河傳》這本書,我們從書中能獲得些什麼?對我們的人生又有什麼啟迪和意義呢?我們從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通過讀此書,能瞭解中國的歷史,在那個時期,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的呼蘭河鎮的人們是如何生活的。那裏的人們雖沒有遭受戰亂、動盪之苦,人們卻過着在封建制度下的一種落後、貧窮、愚昧,安於現狀的生活。

通過對團圓媳婦遭遇,悲慘命運的敍説,充分表達了封建社會之下,人們的愚昧,無知,固執,狠毒,激發了讀者對團圓媳婦的婆婆的憤恨,以及對周遭人的麻不不仁的悲哀。通過對有二伯人物性格及行為的敍説,有二伯對東家,應該是付出畢生的辛勞和忠心,但始終仍是一個下等人的待遇,得不到尊重和善待,孤獨一生。從另一側反應出,地主階級對人的剝削,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社會階層觀念。通過對這些典型人物命運的敍説,能夠喚起讀者的良知,讓我們決心要徹底根除掉愚昧無知的封建思想,摒棄陋習,要積極上進,滿懷善良,不斷進取和進步,用自己的正能量去感染身邊更多的人。

在那樣的歷史環境的背景下,作者充滿了悲哀、無奈、悽苦,她想喚起人們的良知,她想改變當時的現狀,作者仍以平淡的語調,敍説了馮歪嘴子的生活,馮歪嘴子雖然也貧窮、卑微,但他是用自己的辛苦勞作而自食其力,不畏世俗偏見而謀取自己的幸福,敢於擔當。在妻子死去,留下兩個嗷嗷待哺的孩子後,當人們都認為他會垮掉,都等着看他的慘狀的時候,而馮歪嘴子卻樂觀的,堅強的支撐下來,作者正是希望,以馮歪嘴子的行動和行為,給那些甘願落後、貧窮、愚昧,安於現狀的人們,一記重重的耳光,讓人們覺醒。

作者對幼年的記憶,忘卻不了,難以忘卻,當她把它記在那裏時,也便抹去了最後的悲傷。

呼蘭河傳的讀後感8

《呼蘭河傳》是著名作家蕭紅創作的一部自傳體小説,在這部小説中作者以一個孩子單純天真的視角,描繪了一個東北邊陲小鎮呼蘭河的世態人情以及自己童年生活。隨着作者內心深處的記憶,我彷彿身臨呼蘭河之中,共同感受着作者對扭曲人性,損害人格的社會現實的否定以及對“孤寂與苦悶”情懷的反思。

那時的呼蘭河是歡樂的,“我”的眼裏處處新奇,摘一個黃瓜,拔一棵白菜,用顏料往指甲上染,用觀音粉往門上劃,就算是“火燒雲”出來也可以盯上它一兩小時。但“我”那童年的樂趣掰盡手指也只有這麼多了。只有那一個慈祥而有童心的祖父為“我”的童年增光添彩。

祖父的眼睛總是笑盈盈的,並非是呆呆傻傻的憨笑,也並非是興高采烈的大笑,他笑得像個孩子。“我”總是跟着祖父,似乎有他的地方就有無盡的歡樂,祖父還沒起牀,“我”的耳旁總會響起“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的誦讀聲。到了傍晚睡覺時,祖父也總會給“我”講故事,但那點小小的樂趣,怎能耐得住寂寞?

寫到這兒,“我”的筆鋒陡然一轉,寫家中的荒涼之景,“颳風和下雨,這院子是很荒涼的”“多大的太陽照在上空,這院子也是荒涼的”,原本的青草綠樹,花朵昆蟲,都被破舊殘物取而代之,沒有什麼樂趣。鄰居們的生活幾十年如一日,

刻板單調,而那路過的黃鸝留下的歌聲,也許是那冬天裏的一絲温暖,黑暗中的一抹陽光。

那時的呼蘭河是無知的。東二道街上的大泥坑,六七尺深,人們和家畜,無論是在晴天還是下雨天,都會遭受深陷其中的危險,淹雞淹鴨,悶豬悶狗,遭遇許多次的危害,卻無一人想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然而,這一泥坑子也誤導了人們許多事,人們吃豬肉,卻被商家哄騙説豬肉不是瘟豬肉而是淹死豬。這些事可笑而又令人深思。

兩位主人公的故事最令人唏噓。

小團圓媳婦深受封建思想迫害。“很快,小團圓媳婦被抬進大缸中,滿是熱水,滾燙的熱水。”“她在缸中,叫着,喊着,跳着,好像她要逃命似的狂喊。”“她臉澆的通紅,她不能在掙扎了”,小團圓媳婦的死迎來的不是哀傷和歎息,而是一片掌聲雷動和哈哈大笑。“我”用悲憤的筆調狠狠地鞭撻了這一踐踏生命的行為,這種封建思想,迫使着後代一步步走入死亡的邊沿。

馮嘴歪子和鄰家王大姐不聲不響的來了個“隱婚”,生了小孩,但後來王大姐承受不住病痛的折磨死去了,馮嘴歪子毅然拉磨,買年糕,承擔下了撫養兒子的義務,並堅強的活下去,即使生活似一個人遍體鱗傷,到後來那每處傷口都會成為身上最強壯的地方。

《呼蘭河傳》的動人故事,淚中帶笑,笑中有淚,可是仍有美,即使有些病態,卻不能不使人炫惑。

呼蘭河傳的讀後感9

我喜歡圖書館,享受在書海中穿梭的感覺,也喜歡在寧靜的下午獨自一人看書。記得有人説過:能讀書的人是幸福的。這個暑假,因為《呼蘭河傳》的陪伴,我是幸福而充實的。

書中的小村莊一年似乎都籠罩在蕭條又黯淡的氣氛中。一年四季,春秋往復。時間像一台沒有感情的機器,毫無目的的向前運行着,在灰色的循環中不斷帶走人和事。小村莊裏的人封建,迂腐,這算不算時代遺留的悲哀?面對書中終年碌碌無為的他們,我不知是該哭還是該笑。

舊社會的悲劇太多,遠不是我們能想象的。團圓媳婦就是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她是一個童養媳,但卻只有十二歲。十二歲的年紀,本該在家人的呵護下,過着無憂無慮的生活。而她卻以一個童養媳的身份,過早地操持起了家務。就算她任勞任怨的幹活,也要遭到婆婆無情的打罵。終於,她不堪重負,在生命之花還未來得及綻放時,匆匆的離開了人世間。但在她的婆婆和丈夫看來,這是一個買賣,賠本的買賣而已——只有而已。悲劇看多了,心也就麻木了。——這也許是那個時代人們的內心最真實的寫照。

日子依然平平淡淡,灰色的小城,灰色的天空。在我面前,我看到的只是一個灰色的年代。動盪時期人們再善良,也總拋不開老封建的思想。因為這些百害而無一利的思想,人們讓一起又一起的悲劇發生。可笑的是,他們寧可信天信地,信神信鬼,也不願相信事實。

呼可以當時中國的舊照,縮影。人們以為人死後,會到陰間裏去。親人們就得做這麼一套:陰間裏怕是會餓着,會凍着,會累着。就得為他們燒紙錢,燒紙衣,燒紙車。人們請龍王,人們供香,人們燒紙,人們為了活着而活着,為了死去而死去······呼蘭河更像一幅寫真照,人們也是是典型的小市民,刻薄冷漠,迂腐封建,蕭紅用她的筆,劃出了一個喧鬧而寂寞的世界。

不得不説,蕭紅是一個好作家,她用訴説的方式,講述了一件又一件塵封已久的老事。但在她的筆下,她的童年是快樂的,和快樂如影隨形的,卻是寂寞。童年的天堂是那個大花園,花園裏有她和她的祖父以及一些花花草草。每個人的童年,其實都是一個隔絕了世俗,戰爭,煩惱的純淨花園。每個人的花園都有屬於自己的回憶。它是午夜花園——那個易碎的夢。在夜晚十二點,準時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青春的憂傷,成人後的迷惘。

······

《呼蘭河傳》講述了太多太多,我無法一一寫出。與其説是一本書,不如説是一個回憶錄。作者在回憶往事。而在她往事中,我看到的是我的往事。

不由得想到茅盾先生對它的評論“一片敍事詩,一幅多彩的風景畫,一串悽婉的歌謠。”

標籤:讀後感 呼蘭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