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走過中秋散文

文學6.07K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經常看到散文吧?散文的特點是通過對現實生活中某些片段或事件的描述,表達作者的觀點、感情。你有了解過散文的寫作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中秋的優美散文:走過中秋,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走過中秋散文

中秋夜,我在想:可能一片葉子悄然落了,落在一個不知名的小河邊,墜落的時候,葉子也盤旋過,惆悵過,後來看到水中的一輪月亮,就輕輕的落了下去,落入了有月亮的那條小河,河水格外清澈,裏面有一片蔚藍的天,一個又圓又大的月亮,在水底放着,是不是從前猴子撈過月亮,沒人知道,如今,再未見誰在河邊向月亮訴説,月亮會不會覺得圓的無趣?只是,一葉落而知天下秋,好像無需蟋蟀再唱多少古老的歌,葉落中秋,驚動了一隻正在思考的蟲子,看到落葉的影子,它聽懂了近日秋風的召喚,它回頭望了望身後的世界,縱身一跳,蹦入河裏,向水中的月亮鳧去,翌日,有同伴見到它,躺在一枚葉子上睡覺,葉子如小舟在河上漂浮。中秋,沒人知道,一隻蟲子駕一葉小舟,嚮明月飄來。多夢的童年,走不出的中秋。

如今,我看到天空,仍然有一輪圓圓的月亮。

“月亮光光,把牛娃吆到樑上,樑上沒草,吆到溝腦,溝腦有狼裏,吆到花場裏……”記起從前,每一個八月十五的夜晚,當月亮從窗口爬上來的時候,奶奶半閉着眼睛,身子一晃一晃的搖着,推着我們也晃來晃去,把我們晃入了夢鄉,奶奶的聲音漸漸小了,越晃越慢了,最後晃到不晃了,奶奶竟也睡着了,柔柔的睡入了夢鄉,微笑着,再不醒來。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如草木,中秋了,草木還會不會生長?中秋月,還在窗外圓着,趴在窗口,揉着眼睛,聽蟋蟀叫着,窣---窣窣---窣窣……中秋夜,靜的像村口流淌的小溪。

後來,隨着時光的流逝,童年的八月十五漸漸迷失,不見了蹤跡,我們也走出了童年那片純真的小天地。

又中秋了,看到人們時不時的抬起頭,翹首天空,看月亮在哪裏,究竟圓到了什麼程度。已經很圓了,有人覺得,自己要見的人還會離去,仍然祈求,再圓再圓,於是月亮只好重新變彎,然後再次去圓,以遂離人心願。相思雨有時會悄悄來臨,愛情一時間都在這個夜晚湧起,中秋月,還能否承載起那麼多來自地面的寄託和期盼?當那麼多的目光都投過來的時候,我看到月亮,就那樣的,沒有改變,任人間心情,如波濤洶湧的大海。我想,這個時候,在某個地方,可能正發生着戰亂,那裏有純粹的生離與死別,面對百姓的逃離家園,面對戰爭狂魔的叫囂和吶喊,月亮會笑着,讓大家都稍安勿躁,因為在他看來,人類的這些小打小鬧,很快將會被時光抹平,翻什麼巨浪,點什麼鬼火?傻笑、狂呼、悲慼,憂泣,只不過是掛在腮邊的一些符號,一撥一撥的,最終給月亮補充了一些淺淺的記憶,多少煙雲,都已飄過月亮的眼睛,散去以後,仍然是一個晴天月兒明,悲歡也罷,離合也行,中秋月,一樣祝人間、願大家有一個美麗的笑容。

某個中秋,天陰了,看不到月亮,有些心情就瞬間失落了。於是,詩人只好站起來,告訴他,“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太白就與眾不同,他深夜無眠,舉頭遙望……淚水掛滿中秋,月亮,撩撥了他的鄉愁。丙辰中秋,子瞻不是記起了子由嗎?半夜起來,端一壺美酒,硬要舉身赴明月,去感受人間天上,何熱何冰涼。跳幾個曲子,舞幾回清影,終倒在卧榻上,夢中囈語,別再長向“別時圓”。渺渺蒼穹,偌大太空,星河燦爛,蜿蜒曲折,如彼月亮,也是滄海一粟,哪有太多的光線,來照射人類無盡的呻吟?

歲月的風雨中,我們各自走來,在又一箇中秋,當月亮升起的時候,我們一起,回到塵封已久的八月十五。

童年的八月十五,是一碗簡單的羊肉泡饃。在鄉下,那個遙遠了並且還在日益遠去的鄉村,每年都有一個八月十五。那一天,鄉村的天空,會有一片濃濃的羶味飄起,和着一把芫荽的清香,在山間,在小路,在庭院瀰漫。一些收穫的莊稼人,下午從田間地頭回來,在腰間抹兩把泥手,提一個瓦罐,聽梆梆幾聲鑼響,鼻子皺一皺,就聞出羊肉已經熟了。於是在廚房摸出一片幹饃,到廟裏去分羊肉。一撮羊肉,半兩,用報紙包着,剛用中國秤稱過。然後再把罐子遞過去,也給會長髮一鍋煙,讓多舀點飄着的'油花的羊湯,然後在牆腳蹲下,把幹饃泡進去,當油花還在嘴角燦爛的開着的時候,再點上了一鍋煙,讓微醉的臉面,模糊在八月十五的秋色裏。這一天,是鄉村的一次集體盛宴,大家共同享受了一個美麗的中秋。大清早,會長把羊從牧童家裏牽來,掛上紅絲帶,抬到山上,在一個山樑上,把羊宰了,讓羊鮮紅的血液,滲入黝黑的泥土。一直以來,人們就用一隻羊祭告腳下的土地,感謝土地一年來的付出,讓大家有了豐厚的收穫,即使雨水不均,年景欠收,也一樣用羊頭告祭,一年又過,還要指望來年,雖然失望而決不絕望。絕望的只是蒼老了的父親,拄着枴杖,幾經顛簸,分來了應得的羊肉,坐在家門口張望,公交車回村了,捎話説叫去取捎來的月餅,月餅取回來了,和羊肉並排放在桌上,哪裏去找可用的嘴巴?父親只好又去,把羊肉捎到了車上,於是故鄉的羶味,輾轉來到了城裏。殊不知鄉下沒有月餅,可是城裏有羊排,有手抓。其時燈是紅的,酒是綠的,更加上高朋滿座,管絃笙歌,城裏的飯桌雖然很大,可是碗很小,如何能盛得下鄉下這些皺巴巴的羊肉?那點微弱的羶味,早已不能觸發遊子的鄉愁了。而有時候,當喊着思念,叫着難受,回到鄉下時,翻開抽屜,卻翻出幾個月餅,看日期是去年捎來的,深怪父母不會享受。只是現代人工藝好,月餅沒有黴變,可是,味道始終聞着不對,那麼黴變了的究竟是什麼?孩子們一直沒有找到。中秋月依舊,日子像河,一如往日,緩緩地流着。

記起夜深的時候,月亮還在中天,父親會從外面突然進來,從衣兜裏掏出幾個毛茸茸的毛桃,排在桌上,點上一爐香,説是獻給月亮。從前的八月十五,有太爺,祖爺,兒子,孫子,一個蘋果在箱子裏放了幾個月,拿出來,切成八瓣,十六瓣。至於核桃,一直在奶奶肚兜裏存着,個個磨得亮乎乎的,我們把核桃鑽成小孔,把裏邊的核仁一點一點挖出來,留下一個空殼,繫上細線,做成叫嗚玩具,一拉,嗚嗚轉動,天天轉着,把一個個中秋轉出了童年,也把童年轉出了每一個秋天

轉眼,又一箇中秋,很快,又將離去而不見。今夜的月亮,明年還會在那個樓頂出現,誰知道啊!!只是,越是期待中秋,説明我們心裏越有很多願望未曾實現,時間越來越涼,還要把舊時的衣裳翻開,早早地穿在身上。也許,有了那些衣裳,再中秋,一樣能感到温暖在流淌,只有心圓滿了,我們也就不會再年復一年的,每每渴望着中秋節,期待那一輪久違的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