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年味蒸出來優美散文

文學2.38W

隆冬時節,年關臘月,還是家庭主婦們最忙碌的時間,為過年準備乾糧。這個風俗其實和東北風俗有一拼。東北人過年,年前包很多很多餃子,夠一家人整個正月吃的那麼多,然後放院子裏凍起來,這樣每天就是串門,玩,餓了回家凍餃子下鍋一煮就吃,吃了繼續玩。我們石家莊地區沒有東北那麼冷,也沒有冰箱冰櫃啥的,更沒有專業的蒸饅頭和各種麪食的專業户,都是一家家自己蒸,因為從大年七年級開始,走親訪友,接人待客,哪有時間再去準備呢?所以就要提前準備。可是一般立春都是在年前,天氣越來越暖和,所以也不能多準備,一般準備到初五初六的乾糧,就行了。

年味蒸出來優美散文

小時候記得家裏親戚特別多,所以需要準備的也不少。一般都是饅頭,肉包子,菜包子,豆包,棗花,豬血糕,豆渣餅子,還有年糕。

這時候,媽媽就是總指揮,或者説是大將軍,是最忙碌的人。那時候媽媽還年輕,早早的就籌劃過年蒸乾糧的一切活動了。記得那時候還有火炕,媽媽用酵子和麪,然後好幾個大盆都用來發面。火炕也燒的格外熱。頭一天晚上放在炕的一邊,還得用棉被蓋上,發一晚上。第二天早晨醒了,發麪的盆子裏,原本只有三分之一體積的麪糰,發滿了盆,有的還高高鼓起來,甚至有發的更厲害的,沿着盆邊往下垂。

不用説,火頭軍肯定是我。老爸是打雜的,負責打理乾柴,搬運面盆,找大甕,剁白菜,等等雜活。我負責刷乾淨鍋,往裏面倒入一大桶清水,然後乾柴點燃,負責灶塘裏大火小火。老媽負責揉麪。發好的面,取適量,放入溶解了鹼面的水,外加一些麪粉,揉成饅頭樣子,放進一個直徑一米左右的大篦子上,蓋上鋁的鍋蓋,為了更好的密封,還要在鍋蓋上壓上兩三塊兒磚頭,鍋蓋和鍋之間,還要用布條塞住。大火燒開鍋,等蒸汽出來了,再蒸半個小時,就可以出鍋了。

出鍋,這是力氣活,也是老爸的必殺技。端着一大篦子饅頭,放到院子裏的一個大盆上,,然後趕緊把饅頭分開,或者掰開,放到一個乾淨的木板上,晾起來。大篦子趕緊放鍋裏,繼續蒸下一鍋。等下一鍋再出來,第一鍋的饅頭在院子裏差不多已經涼透了,就可以入甕保存了。

蒸包子,一般包子餡都是事先調好的,豬肉白菜餡,還有白菜粉條雞蛋餡,以及豆沙包。所有的餡,都是提前預備。肉餡需要用花椒大料熬水,然後跟肉餡在一起,沿着順時針,或者逆時針,只能選擇一個方向,攪拌均勻。白菜剁碎,擠出水分,和肉餡再次攪拌均勻,撒上鹽,葱薑蒜少許剁碎,用來調味。菜包子就是白菜剁碎,粉條用水煮半個小時,熟了之後撈出來,剁碎,雞蛋磕到碗裏,攪碎,過熱油,熟了之後,白菜粉條雞蛋,放一個盆裏,同樣加入適量鹽,葱薑蒜末,攪拌均勻,備用。豆沙餡就是紅小豆和大棗煮熟,去棗核,搗碎,加入白砂糖,攪拌均勻,就成了。然後包成大包子,入鍋裏開始蒸,這是大家都熟知的過程,我就不囉嗦了。

蒸血糕,這個比較稀奇。血,就是以前説的豬血,殺豬時候留下的,裏面用鹽浸了,然後豬血成塊兒的那種。血糕,其實和蒸饅頭流程一樣,只是血糕用的豬血,加入葱花,還有以前熬豬板油的副料——豬油縮,切碎了,然後再跟白麪或者玉米麪,按照一定比例,和好,下鍋蒸半個小時,熟了呈黑紫色,一種鹹香味撲鼻,掰一塊兒放嘴巴嘗一嘗,豬血的味道,豬油縮的香,葱花味,麪粉香,湊在一起,就是一種説不出來的那種味道,簡直好極了,別具一格。

豆渣餅子,沒聽説過吧?哈哈,其實就是就是請人做豆腐,要送過去豆子,人家做完了,給了加工費,豆腐和豆渣都要拿回來的。本來豆渣是可以餵豬的,可是肥豬殺了,小豬秧要等到來年三月才有,因此,扔了可惜,再説當時的條件,當做粗糧,特色食品,就是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了。其實也簡單,加點鹽,直接做成跟仙人掌一樣的形狀蒸熟,即可食用,吃起來有點粗,拉(讀la二聲,就是割肉的意思)嗓子,但是非常鹹香鹹香的感覺。

蒸棗花,其實跟蒸饅頭差不多,就是在蒸饅頭時候,在生饅頭左右各鑲嵌一粒泡的非常飽滿的大棗,贊皇大棗或者阜平大棗都行。紅彤彤亮閃閃,就像兩顆紅瑪瑙一樣,非常誘人。

蒸年糕,才是最最重要的重頭戲。沒有年糕,過年的酒席上,豈不是缺了一道最有寓意的美味佳餚?所以,蒸年糕,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美味。年糕的用料,是北方常用的黃米,也叫黍子,神州大地上最傳統的農作物之一,具有幾千年的種植歷史。黍子,特性就是黏,記得古代有一種城牆的磚,據説是用米湯跟土製作而成,幾百年風化而保持形狀不變;剛製作的成品,用錘子敲打,也只有一個個白色的痕跡而不會碎掉,可見其黏性。

現在説黍子,得先磨成粉末,然後用温開水和均勻,就是達到略為濕潤的`狀態,手握成團而不散開,然後這樣的黍粉就準備好了。接下來,就是大鍋的篦子,上面鋪一層白洋布,撒上一層用清水洗乾淨泡的非常飽滿的大紅棗,然後鋪上準備好的黍粉,上面再撒上一層大紅棗,為了防止鐵鍋會把最外邊的一圈給燒糊了,用白菜葉子挨着篦子的外圈鋪一層。這樣就不會糊鍋了。同蒸饅頭的過程一樣,蓋鍋,壓好,大火燒,蒸汽上來之後,保持火力,半個小時出鍋。

剛出鍋的年糕,金黃色的一大篦子,就像一張特號的大餅一樣,上面鋪滿了大棗,,黍米香,大棗香,真的是饞涎欲滴啊。尤其是年糕,特別軟,特別黏,用手捏,就能粘住手指頭。使勁拽一塊兒,塞進嘴巴里,咀嚼半天,感覺牙齒和舌頭都被糊住了。如果沒有大棗,根本分不開咽不下去,這就是年糕,也是黏糕。

年糕在院子裏晾不多久,低温的天氣就會讓年糕表面變冷,變硬,這時候,就是要翻過來,倒在大案子上,這時候,底下鋪的白洋布已經跟年糕黏在一起了。這好辦,老媽端出一碗水,均勻的灑在白洋布上,一邊輕輕的拍打,一邊開始從一個邊開始揭,很輕鬆的就把鋪底兒的白洋布取下來了。然後再準備下一鍋。案子上的蒸好的年糕,用菜刀切成二十釐米的方塊,等到另外一鍋蒸熟的時候,切開的年糕,已經硬的跟磚頭一樣,然後同樣裝到大盆裏,或者跟蒸好的饅頭放一起。 蒸年糕,也是我最喜歡參與的。因為平時根本吃不到的大紅棗,那麼一大盆,就在跟前。這時候,也就不客氣了,不時塞一個進嘴巴里。灶台前面,煙熏火燎的,老媽也忙,就是知道了,肯定也顧不上,再説,我這麼幫忙,難道沒有獎勵麼?

再有就是切完年糕,等都裝進容器裏面之後,很多支離破碎的紅棗還遺留再案子上,這時候,也是我當淨壇使者的時候了,這麼好吃的紅棗,怎麼能不顆粒歸肚子呢?丟了豈不是暴殄天物,用奶奶經常講的話,就是浪費糧食,會被天打雷劈的,我當然要做一個不浪費糧食的好的不得了的小孩子了啊!

標籤:年味 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