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愛與自由》讀書筆記

文學1.45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書筆記吧。可是讀書筆記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愛與自由》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分享。

《愛與自由》讀書筆記

《愛與自由》讀書筆記1

哺育孩子的精神胚胎:

蒙氏教育觀點認為,兒童從出生即擁有:精神胚胎。孩子看似弱小,但其實他的內在藴藏着一種強大的精神能量和潛能,他的發展不需要承認給他增加什麼新的內容,只需要給他提供環境和條件。武志紅的心理學課曾經在“自我”一章中拿出一節來講“哺育你的精神胚胎”。解讀精神胚胎的這個重要假設:每個生命的精神胚胎充分發育的話,都會成為他自己,這都會很美。

這本書的整體理念是,尊重孩子的感覺,讓孩子活在你自己感覺中。破壞孩子的感覺的例子:你媽覺得你冷;你媽覺得你餓……蒙氏的教育理念,破壞了家長作為孩子“造物主”的地位,破壞了家長們的“自戀“,因為我們家長總認為:我懂得多,你懂什麼,我要指導你,管教你,約束你,你要聽我的。

這也是我們在家庭教育中慣用的模式。

家長把握管教的度:把管教的度限定在最低。(武志紅的建議)家長們如果擔心:如果讓孩子為所欲為,他會不會向壞的方向發展?而人本主義認為:人性本善,孩子如果不加以過多的管束他會向好的方向發展。

機械地灌輸不是真正的學習:

傳統機械地學習方式,P6第二自然段中所表述。智力狀態來自於”外界事物不斷刺激,使這些事物留在孩子的大腦中產生某種印象,這就是智力狀態”。

但蒙特梭利的觀點是,孩子的感覺來自內部。不需要成人年人的灌輸。兩者可能都會達到兒童智力成長水平,但是有本質上的差別。

孩子掌握某種技能,不是智力發展的標準。6歲前的孩子根本不用學習任何一門技能,他所要學習的掌握技能的方法。

想起了前幾天有位家長説,學習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這本書的核心詞彙不是“愛”,也不是“自由“,而是”感覺“。注重孩子的感覺。

P7頁倒數第、二第一自然段的學習方法,讓我想起了海倫凱勒的老師安妮·沙利文在最初引導海倫凱勒認知這個世界的方法:讓沒有光明,聽不見的海倫凱勒感覺娃娃、水、杯子、杯子裏的水等,有了這些感覺,逐漸認知了事物。這種感覺是由內而外的。

引申到繪本育兒中來:任何認知繪本,孩子單純地看圖畫,看卡片,認識各種事物,並不代表他的智力增長了,他認識了更多的東西。然而,繪本認知結合真正的實物,讓孩子觸碰,感受,讓孩子對真實的事物有所感受,才使得他內在的感覺受到了豐富的刺激。“詞語捕捉住了感覺,穩固了感覺,清晰了感覺,加深了感覺,使模糊的、稍縱即逝的柑橘成為明晰的屬他的對象。蒙特梭利説,這個東西叫‘智力’。智力就是從感覺發展到概念。”

口欲期的孩子,把手放進口中認知,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將其稱之為智力的萌芽。

因此不要阻礙口欲期的孩子將書本、玩具放入口中,那是他們對世界的認知。

當嬰兒將書本放入口中吸吮或者撕咬的時候,你不阻礙他的感覺,同時告訴他這是“書本“,理解和保護這種特徵,一直到他長大。

保護個性:

第三章説的是創造力,但實質在説“保護個性”的問題。

現在的教育,最典型的就是上興趣班:你學我也學,有的家長甚至不知道為什麼給孩子學,就是看大家都學,自己孩子也得學。

但孩子真的感興趣嗎?真的需要嗎?從眾心理抹殺了孩子個性,同時我們身處的環境不容許“另類”的出現。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教育出太多複製品的原因。

當然,王者、天才,都是孤獨的。

《愛與自由》讀書筆記2

愛是什麼呢?“愛是忍耐,愛是慈祥,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無禮的事,不求己益,不動怒,不圖謀惡事,不以不義為樂,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自息的等待。”這是看《愛和自由》最初打動我的地方,短短的幾句話卻讓人別有一番感悟和滋味。

從事幼兒教育四年來,自認為是位充滿活力與愛心的老師,但是看完孫瑞雪老師的《愛和自由》,我突然領悟我們的愛對於我們的寶貝來説是一種欺負。我們成人有太多的不可以,總感覺孩子就是孩子,他們的能力達不到我們所需要的成果,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我們總是讓孩子事事聽從我們的安排,孩子總是問為什麼,而我們的理由就是:“因為我愛你們。”可是這樣恰恰違背了孩子發展的成長規律。

幼兒教師最擔心的就是孩子在幼兒園發生事故,哪怕是小擦傷也好也會讓我們覺得無法向家長交代,因此我們處處小心,時時留意,這個不許,那個不讓,始終讓孩子在我們的掌控之中,限制了孩子的自由,我們整天對寶貝們説:“孩子們不能這個樣子,不能碰那個東西會劃傷你的手,你們就聽老師的吧,老師是為你們好,老師愛你們。”我相信,這是大多數老師都在做的事情。看完《愛和自由》,作為80後老師一定要改變自己想要駕馭孩子的想法,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認為是有原因的行為,要做一個有心人,去仔細觀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看到一個在愛和自由裏健康成長的孩子。同時,我們在自我改變的同時,也要把這種思想傳遞給我們身邊的每一位家長,我們的教育需要家長的大力配合,只有家園密切合作,我們才能給予我們的寶貝真正的愛與自由。

看完《愛和自由》還有的一個感觸就是關於知識,我們是引領幼兒前行的教師,我們怎樣去“教授”知識呢。,我認為我們應該改變教的方法,不再是枯燥的教,而是帶着孩子去認識,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大量從生活中學習而不是課堂學習的過程。認識事物的過程好比吃飯,經過消化成為生命的一部分,並自如地運用到現實生活中,這種東西是智力。

孫老師説愛與自由並重,我們要把愛帶給身邊的每個孩子,同時,也適當放手給他們自由,只有愛沒有自由,孩子就會失去自我,只有自由沒有愛,孩子便會冷漠。愛與自由同在,並加以引導和體恤,讓孩子們要學會相信,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必定會快樂、堅強、充滿創造力和勇氣。

我們這一代人大多數是在指責中長大的,現在我們忘記了自己的童年,忘記自己童年的故事,忘記自己童年的願望,忘記自己被束縛後慢慢被磨蝕的沒有個性的痛苦!這是我們的遺憾,因此我們更應該讓我們周圍的環境充滿愛、自由與温情,對寶貝更是應該用心去關愛,彌補我們的遺憾。

人類的創造力是非凡的,尤其是對一個孩子來説。如果他6歲以前能夠成長得非常好,他就越容易進入更高狀態的人類的思想、人類的情感和人類的一切科學理論,如果我們被某一種東西禁錮的話,我們只能被限制在一個狹小的範圍內。

親愛的老師們讓我們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熱愛孩子,讓他們充滿快樂,我們給與孩子愛與自由,孩子就能給我們帶來一個美好的未來。因為“兒童是成人之父,兒童是人類之父,兒童是文明之父”。

《愛與自由》讀書筆記3

看了孫瑞雪的著作《愛與自由》,什麼是愛?什麼是自由?相信我們成年人很清楚,可是又有多少家長認真的想過,考慮過愛的含義,愛的表達方式,應該給孩子什麼樣的自由,家長們一直在給孩子策劃未來,大到前途,小到吃穿,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開始為他設計他的人生,他要走的路.以為那就是對孩子表達愛的最好方式。其實對於孩子來説,我們所理解認為的愛,那不是愛,是殘酷,是毀滅。我們束縛了孩子的心、行動、自由,還有可能親手毀滅了孩子的幸福。

雖然我還沒有做媽媽,可是每每聽到同事説雙休日都沒休息,要送女兒上輔導班、補習班、興趣班,不光孩子累,自己也累的夠嗆。我不禁會想以後我也會加入到這個行列中去嗎?我也會讓我的孩子去上那麼多的“班”嗎?沒有快樂的童年?沒有休息天?可是同事又會説:“人家的孩子會優雅的彈着鋼琴,會一口流利的英文,會跳着優美的舞蹈??你願意自己的孩子落後與人家嗎?你想讓孩子在老師眼裏是個一般般的“差生”嗎?現在的社會競爭壓力越來越大,我們已經飽嘗了競爭之苦。誰還願意讓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轍呢?”可是這樣做孩子真的喜歡嗎?真的開心嗎?真的願意嗎?

現代教育背景下的兒童,往往失去了本身屬於他們的時間與自由,大人們對於孩子的一些“專制”與“越權”,使得孩子不得不“被逼”着去做自己不喜歡甚至討厭做的事情,只是為了達到家長的虛榮心。家長認為,孩子就是孩子,必須要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才能達到自己理想中的效果。然而,他們卻不知道,這樣做恰恰違背了孩子發展的程序和心理,蒙台梭利認為:孩子6歲前,其成長更倚靠自我教育,而不是來自成人。成人更多的,就是給孩子營造一個積極的信息環境,讓孩子接收積極信號。在6歲前,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並不會因為這些自由而變得毫無組織與紀律,相反,自由到極致,他就變得自律與順從。孩子在一個充分自由與愛的環境裏,認知的是真理,而不是畏懼強權,迷失真正的自我。而迷失了真正的自我,人的一生,都不可能幸福。

作為教師的我,往往也會“剝奪”孩子們的“自由”,對孩子有太多過分的“呵護”,例如看到孩子自己吃飯吃的慢又到處都是;穿衣服慢慢吞吞?我就會“一手包辦”,這些好意的“呵護”往往限制了孩子的自由。甚至有的家長怕孩子在做事情時弄髒或遇到危險,也為了自身的方便,甚至不準孩子自己動手吃飯、穿衣,迅速地“幫助”孩子完成任務,而同時口中永遠在喋喋不休“不行”二字,這樣的行為無意間剝奪了孩子成長的經驗,而孩子最終要麼變得不知天高地厚,自己瞎闖,不懂得保護自己,要麼變得懶惰和膽小,喪失了自身獨立的人格。那麼我們該如何正確的愛孩子,理解孩子,給孩子自由呢?

首先,我覺得不論是家長還是老師一定要改變自己想要駕馭孩子的想法,同時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認為是有原因的行為。現在家庭很重視孩子的教育,家長們總在思考應該怎樣教育自己的孩子,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卻忽略了一點,自己的一言一行無時無刻不在影響着孩子,孩子就是一面折射自己的鏡子,你在孩子面前是什麼樣子,孩子將毫無保留的將你的樣子在同伴或他人面前折射出來。老師亦是如此,在幼兒面前的一舉一動也會全部在家長面前折射出來。幼兒很愛模仿,家長、老師正是他們願意模仿的對象。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和老師不僅僅要重視孩子的學習教育,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不要讓自己的言行影響孩子。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看到一個在愛和自由裏健康成長的孩子。

其次,給幼兒犯錯的自由空間,比如:孩子不小心打碎了東西,有的家長見情況便會不問青紅皂白的批評孩子,一味的職責他,會讓他覺得自己要小心翼翼的做事,要提起心來做事,而且不能犯錯,一旦犯錯就會遭到家人的批評。這樣,孩子一直生活在提心吊膽中,他失去了犯錯的自由。孩子難免會犯錯,即使是大人,誰能保證自己不犯錯呢?作為家長和教師,我們應該正確的引導孩子面對自己的錯誤,告訴他,應該怎樣解決自己犯下的錯,在今後怎樣避免再發生類似的錯誤,這樣,孩子的內心得到了很好的教育,孩子不再自卑,也有了自由!

最後,我覺得真正的愛,應該是無私的,包容的,源源不斷的,而愛的發展軌道就是這個孩子必須擁有了自由,這個自由是心靈、行動、空間和時間的自由。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個體,都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孩子雖然小,但他也是以一個獨立的個體存在的,我們應該尊重他,給他自由的權利,讓孩子真正的成為自己的主人。

《愛與自由》讀書筆記4

第四章講述的內容依舊在延續前邊的讓孩子自己感受這個世界。

我們替孩子決定的事,拿選繪本這件小事來講,最初可能是你替孩子選擇。

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她開始有自己的選擇了。那麼儘管這本書對於你來説可能不喜歡,但是她如果喜歡的話,請尊重這個選擇。

不僅如此,穿衣服也是一樣。孩子必須自己感受冷暖,自己體會美醜。

有時候我們灌輸的“美醜”,我們告訴孩子:你這麼搭配不好看,沒有這麼穿的,穿這件衣服會冷(熱),對於孩子來説,她未必會聽你,她會説不。

我有一個很深的體會,就是維尼執意要穿一件衣服,我説這麼搭配不好看的,但是她説不要,就要這麼穿。如果我執意去剝奪她的搭配行為,她會哭,然後執着地將衣服穿在身上。

這讓我想到《薩拉就要這樣穿》這本繪本,所有的孩子都有自己的審美,他們沉浸在那種花裏胡哨的搭配中。

這是要讓孩子自己去感受美醜的一個過程。她自己感受到了,通過其他元素的攝入,比如看美術展、看繪本的薰陶,她會形成自己的審美。

冷熱也是一樣,前三章筆記中已經提到了。

還有就是孩子的世界其實不存在那麼多應該的:

書中有兩個例子,就是成人認為的墨守成規的世界,去幹涉孩子。

這讓我想到了現在小孩學的美術課,其實你看起來他們是在做“創意美術”,但真的都是老師將一個模板框架放在那裏,這個東西應該在哪裏,哪個東西應該塗什麼顏色。

但這相較於我們小時候那種“花應該是紅色葉子應該是綠色”的教法好得多了。

這裏安利另一本書《和孩子一起塗鴉》。我先給自己種草了。

“幼兒期是感覺經驗開創期,創造經驗感覺期,感覺知識敏感期。這時,如果從自己的經驗得出結果,它變成你生命的一部分,那時你自己的,但別人教給你的東西,那時別人教的,那時別人的感覺經驗,感覺經驗是不能代替的!創意是不能教的!”

第五章建議所有家長一定要看一下

這裏有一個被我們深惡痛絕的行為:逗孩子。

還有一個我們總是在做又非常後悔的行為:打罵孩子。

書裏印象最深的話:小孩子的思維表情很明顯,小孩子的思維需要較長時間。但是有的小孩不用思維,被訓斥、被打罵的孩子不用思維的。他們反應較快,好像不經過大腦。

還有逗孩子:每次別人逗維尼我都不會附和,甚至會甩冷臉給對方。

説得好像有點矯情,但是孩子真的不能逗的。

這裏提到了一個二孩家庭的例子,慣用的那句臭名昭著的話就是:你媽媽生了小弟弟小妹妹就不要你了。

而這個例子中的媽媽用一個細心的觀察看到了孩子的內心世界,告訴媽媽非常愛你。

孩提時代的某些烙印打得很深刻,至於之到了成年之後都無法抹去,它們從意識層面進入了潛意識,有些成為了困擾。

所以和小孩子説話,其實應該更加尊重才對。

第六章 説到孩子反覆做一件事

相信很多媽媽在進行親子閲讀的時候都會有這樣的一個疑惑:孩子反覆地閲讀一本書。

反覆進行練習,完善兒童的心理感覺過程。

書中舉出孩子反覆聽一個故事的例子:先是邏輯、然後是情景、最後是準確的概念。

昨天《宛爸育兒》公眾號我寫的文章有位媽媽的留言,是非常精彩的經驗總結:

孩子早期教育,老師的任務之一((其實也包括我們家長),是引導孩子從感覺走向概念表達。

農村野地裏的孩子,充滿感覺但是沒有人引導他們準確地表達,也是不行的。

還有孩子最初的認知,最好是一單一的色塊讓孩子認識顏色,拿一朵紅色的花的卡片,孩子會以為紅色是花,花是紅色。

總結一下前六章,其實還是在説把感覺還給孩子,讓他們自己感受這個世界。

我有一位家庭教育指導老師朋友,也是通過他的成長經歷悟出了這個道理,所以他在指導別的家長教育孩子的時候,首先讓家長把感覺還給孩子,尤其是孩子被打了,在家長看來被欺負的情況下,先讓孩子説出自己的感覺,如果孩子並沒有感覺到是受到了的欺負,那麼家長的大驚小怪就略顯多此一舉了。

《愛與自由》讀書筆記5

《愛與自由》——愛孩子,首先要平等!

生活中,許多人喜歡站在道德的制高點指責他人。通過上帝視角“一覽眾山小”的滿足感很好的填補了生活的不如意。然而可悲的是,對於孩子,一部分父母並不滿足於指責説教這種單一的cospaly上帝形式。不斷的濫用權威,將自己的思想強加於孩子,這已然成為了中國式兒童教育的通病。

嚴父出孝子。中國傳統文化將教育兒童的着眼點放在了嚴厲和溺愛的尺度上,這也導致了大眾很少從其他維度瞭解問題。歐美等發達國家,早在上個世紀就已經開始了對於兒童教育的研究,我們聽説過歐美高收入職業有牙醫、律師,殊不知幼兒教師也赫然在列。作為知名的育兒專家,蒙特梭利就將平等列入了愛的第一梯隊。平等能讓兒童產生自尊(精神奴隸何來尊嚴?),這是兒童將來自我實現的重要基礎。相反那些經常被訓斥的孩子,成年後所作所為將始終停留在“維護自己的自尊,不斷傷害別人”的怪圈裏。

不打罵孩子的不平等表現是什麼呢?是控制。

我們經常遇到這樣的場景:媽媽領着自己的孩子,和他人聊天,驕傲的説,我家的孩子可聽話了!聽話,意味着你控制了孩子的意志,你讓孩子做一切你覺得對的事情,什麼衣服好看,哪些東西不能買,背不會唐詩不準吃飯……也許你從不呵斥孩子,讀書筆記.只是講這樣那樣的大道理説服孩子,動之以情感動孩子。但冷暴力依舊是暴力,軟控制仍然是控制。失去意志的孩子,等於失去了自我,兒童無法成長,只能以另一個形式的“你”活着。

平等,需要父母認清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例如兒童天生便具有自護能力,這種能力必須被使用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視覺懸崖實驗)。但由於父母的過度呵護,一些兒童長大後往往不知天高地厚,一味瞎闖,失敗後又埋怨父母沒有給他創造一個良好的條件。所以作為父母最應該做的是,給予兒童精神上的照顧和理解,使其內在的這種能力,逐步成長並最終完善(又在談論溺愛程度的家長們,你們走錯片場了)。

兒童必須通過生活自理而獲得身體上的獨立;通過自由的選擇而獲得意志上的獨立;通過不受干擾的工作而獲得思想上的獨立。這些,都需要父母在精神上的鼓勵和支持,平等,是兒童成長的保證。至於自由,那就是我們下一章的內容了。

《愛與自由》讀書筆記6

愛,是什麼?無數人試圖尋找這個答案,可每個人是心靈對愛的認識都是不同的,所以答案也都是不同的,無法用語言説清,愛是生命的祕密。父母對於孩子的愛那更是世界上最無私最偉大的愛,這種愛更需要的是一種正確的表達方式,讓埋葬在孩子內心深處的種子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自由,又是什麼?人人都在追求自由,可是對“自由”的定義和“愛”是一樣的,是沒有確切答案的。翻看字典,自由是一種免於恐懼、免於奴役、免於傷害和滿足自身慾望、實現自我價值的一種舒適和諧的心理狀態。簡單地説在心理學上,自由是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就是人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決定自己的行為。在我看來自由是人類智慧的根源,自由可以説是人類生存的一種最高境界了,很嚮往自由!在《愛和自由》這本書中,自由可以説是一種尊重。尊重生命原本的樣子,不給孩子過多的束縛,不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要説實話面對孩子,有時候我卻很難把握“自由”和“原則”的尺度,估計這也是困擾很多家長的問題吧?因為這個尺度説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難上加難。

這本書表達了蒙氏教育的核心理念:對孩子的愛和尊重。中國很多父母都喜歡把自己許多的觀念強加給自己的孩子身上,把自己的遺憾和未能實現的夢想都寄託給孩子,希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成為自己夢想中的那一個。孩子揹負着父母深重的寄託,生活的很累很累。真的理解孫老師曾説過的“同情兒童的苦難!”我們凡是應該從孩子的立場為孩子着想,從容的面對發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一件事情,從而更理解他們的想法,理解是溝通的最直接的橋樑。

書中説到其實教的整個目的就是為了發展人自身的潛力,“我們總是把掌握某種技能作為智力發展的標準,實際上技能不重要,六歲之前兒童不用急着學習任何一門技能,他要學的是掌握技能的智力,有那種感覺就行了。對此觀點我表示贊同。孩子就像是一張白紙,他們的感覺來源於內部,他不需要大人往紙張上去做好規劃,因為你給他什麼他就會接受什麼。不要妄想讓自己的孩子成為“神童”,小小年紀就要求他們會背很多的詩詞歌賦、數學計算等,這樣的孩子雖説知識廣博,但他的心智發展並不好,缺乏洞察力、不會去思考,只會一味的死記硬背,毫無自己的創新性,整個創造思維被你們給抹殺掉了,試問這樣的孩子會有好的發展前景嗎?

“人的成長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心理的成長過程,而不是一個智力的成長是附着在心理成長的”。我認為在我們生命的過程中克服一個又一個的困難與挑戰,從而走向成熟和優秀再邁向卓越!尤其是剛入園的新孩子,他們需要學會自我調整心態,讓自己慢慢的去適應幼兒園裏的一切,逐漸心智發展的就會很順暢。所以家長也要配合好我們老師的工作,要保證自己的心態正常,孩子才會不那麼恐惶,俗話説的母子連心,大概也就是這樣的吧。

孩子在幼兒園時,其成長倚靠自我教育,而不是來自成人。成人更多的就是給孩子營造一個積極的充滿愛和自由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讓孩子的潛能得以發揮。在六歲之前,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並不會一味這些自由而變得毫無組織與紀律,相反,在自由中他們就變得自律與順從。而不是我們一味的壓制和束縛孩子,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膽怯,不知道到底什麼是能做的,就不再有自己的思維,一味的聽從大人的指示,完全的迷失了自我,那麼他的人生也不會是快樂幸福的!

只要給孩子充分的愛,充分的自由,這樣才能激發孩子的內在潛能,促進孩子的心智發展,才會成為一個專注、寬容、堅強和完整的人!

《愛與自由》讀書筆記7

《愛和自由》這本書不知不覺中已經翻看到第十二章了,很高興越來越多的網友跟着華衣一起讀好書,謝謝你們的支持!華衣一定繼續努力得為大家推薦好書,認真寫好讀書筆記,我覺得寫的過程也是自己審視自己育兒的一個過程,也是提升自己的的一個過程!

第十二章又有很多地方被華衣圈圈點點,因為有太多的共鳴!

我們應該讓孩子在旁邊觀察,逐漸理解並適應這個環境,這需要耐心和時間。事情總是這樣的,説原則的東西、抽象的東西容易,生活的事情、具體的事情做起來就不容易。這裏孫老師指出了許多家長都容易犯的一點:沒時間!我們經常會抱怨沒有時間跟孩子一起讀書、交流,沒有時間傾聽孩子的心聲和感受。而好不容易和孩子在一起時,我們又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心不在焉,不去理解孩子。

可是正如孫老師所説的“原則的東西、抽象的東西容易,生活的事情、具體的事情做起來就不容易。”,對於一個自由中的孩子我們要付出的是大量的工作和精力和時間,成人大多不願意把時間放在孩子身上,掙錢重要,看電視重要,聊天重要,睡覺重要……這其實是一個價值觀的問題!

華衣很贊同孫老師的説法:在人的一生,拿出6年時間給孩子,並通過孩子發展自己,是最有價值的。

心理學家認為:在兒童期間,一是建立兒童完整的人格和開發兒童的智力,另一點就是培養兒童的審美觀。審美觀建立的好壞,決定孩子從小到大能否遠離醜惡和犯罪,也就是説審美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道德觀。

在這裏孫老師舉了個兒子吃豆沙餅追求完美的實例,華衣驚訝得發現彤彤也有過這樣的“追求完美”的情結,也就是她所説的“追求完美”的敏感期。相信這樣的事情,很多父母都有可能經歷過,這也説明“人之初,性本善”的道理。而成人誤解了孩子的本意,兒童認為掰意味着破壞了一個整體的完整,咬一口卻不算破壞。這便是孩子的內心所認為的。而當時彤彤讓媽媽吃時,華衣也曾經貪圖方便得掰過一點給他吃,結果當然是跟孫老師一樣得到類似的遭遇:彤彤不吃那塊被我掰過的餅,他硬是哭着鬧着要新的餅!華衣當時沒有去細想這個原因,只是心裏雖然生氣還是強壓着,又遞過另一塊豆沙餅,而彤彤也跟孫老師的兒子一樣立即高興了起來,還很大方得讓媽媽在他那個餅子上輕輕得咬一口。然後彤彤就甜甜得衝着我笑着説:“媽媽,我愛你!”

現在回想起來,原來孩子都是如此聰明的,又是如此維護着他們的物權的,當你突然奪過屬於他們的餅時,他們已經覺得物權被侵犯了,接着你的掰,更加破壞了他們追求完美的情結,孩子因此而哭泣。成人們一般都無法接受孩子此時的這種哭泣,認為他們是在胡鬧,無法去理解孩子的這一行為。

有了愛和自由,兒童就具備了基本成長的條件。有一天,自由和愛就會在漫長的兒童時代過去後,在一個人身上形成最美的、最崇高、最具人格魅力的品質。

《愛與自由》讀書筆記8

愛是土壤、是根基。《愛和自由》中,愛的定義為“給予孩子成長的機會,並讓孩子感知到你的愛,為孩子的發展和每一個生活細節提供條件和幫助”。

蒙特梭利博士認為,“兒童的感覺來自於內部,也就是説兒童不是一個空瓶子,不需要我們成人往裏面灌東西。兒童是精神存在物,兒童將按照預定好的內在藴藏着一種強大的精神能量和潛能,他的發展不需要成人給他增加什麼新的內容,只需提供發展的環境和條件。”

是啊,我們成人有太多的“專制”和“越權”,總感覺孩子就是孩子,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我們總是讓孩子事事聽從成人的安排,可不知這樣恰恰違背了孩子發展的程序和心理,因此我很珍賞書名中的“自由”二字,從前我也是片面的認為自由就是讓孩子隨心所欲、任其發展,它怎麼會和紀律、自律相匹配,讓孩子更好的學會控制自己?但通過和孩子們的接觸,我有了新的想法。

首先,我覺得不論是家長還是老師一定要改變自己想要駕馭孩子的想法,同時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認為是有原因的行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看到一個在愛和自由裏健康成長的孩子。其次,要做一個有心人,去仔細觀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傾聽和交流是很好的橋樑,是拉近我們和孩子距離的彈力帶。第三,成人是孩子的榜樣,老生常談到”言傳不如身教”,孩子就是鏡子反照着成人的言行舉止,因此,我深感自己肩上責任的重大。

大部分家長對於沒有給予孩子充分的自由能夠認同,但沒有給予足夠的愛或者沒有正確的去愛,很多家長恐怕無法認同。以下是孩子的一些表現,如果孩子有這些表現,説明有我們值得改進的地方:

特別在意大人的評價。如果大人否定,孩子會傷心,甚至會哭。家長過多評價孩子,並給孩子施加壓力,造成孩子把大人的評價當成自己的做事目標,而不會自己去判斷,也不關注自己內心的感受,最終影響了孩子的獨立。在孩子生活和學習中,家長不要去批評,也不要去評價,讓孩子自己去感受,家長可以提出自己的觀點,但不要流露出高興或者失望的情緒,要把情緒和事情本身分離開來。

不願意自己決定。在穿衣、學習等生活各個方面,依賴家長安排,如果家長不安排,會焦慮和無所適從。過多的安排孩子的生活和學習,會造成孩子的依賴,破壞孩子走向獨立的過程。凡是孩子能夠自己安排的事情,儘量讓孩子自己安排,哪怕做的不夠好也沒有關係,孩子會在選擇和決策的過程中學習、成長,他會掌握自己的力量。

不小心把事情搞砸後不好意思。孩子不小心打壞東西、弄髒環境、浪費食物,經常會招致大人的批評,這會讓他覺得自己經常犯了錯誤,其實他是無意的,孩子的每個行為背後都有一個正確的動機,比如孩子不想吃飯,想去看電視,他的動機絕不是不吃飯、損壞自己的健康,只是他覺得看電視更好玩兒,他想去探索他好奇的東西;再比如,孩子打壞了東西,他的動機絕不是破壞這個東西,他只是好奇,他想研究明白這個東西。所以在任何時候都不要責怪孩子、呵斥孩子,要告訴他:沒關係,你只是不小心,我不會和你生氣的。

愛與自由並重,我們要把愛帶給每個孩子,同時,也適當放手給他們自由,只要多加引導和體恤,要學會相信,在此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必定會快樂、堅強,充滿創造力和勇氣。這是我們的心願和目的!

《愛與自由》讀書筆記9

讓我的愛,像陽光一樣包圍着你,而又給你光輝燦爛的自由——泰戈爾

這是《愛與自由》的作者孫瑞雪老師很欣賞的一段詩,同時她也將詩句中的“愛”和“自由”作為她這本幼兒教育演講錄的書名。作為一名教育教領域的工作者以及一位三歲幼兒的媽媽,我非常慶幸在這時讀了這本書,它讓我得到了一次心靈的洗禮,告訴我不僅僅要愛孩子,更要學會如何愛孩子。書中有太多太多讓我感動的語句,也有很多讓我受益匪淺的道理,讓我明白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重要的職責是讓孩子在愛的環境中建立起穩定的安全感和自信,讓孩子形成完整的人格遠遠重要於知識的傳授。

孫瑞雪老師是一位蒙特梭利教育(蒙氏教育)的倡導者,所以書中處處都體現了蒙氏教育理念。許多幼兒教育工作者和家長都會在不經意間將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幼兒,我們會不經意見扮演了“上帝”,孩子的“上帝”。其實看似弱小的幼兒,他們內在藴藏着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和潛能,他的發展不需要成人給他們增加什麼新內容,只需要給他們提供發展的環境和條件,蒙特梭利説過:“我們要做孩子精神上的僕人而不是主人。”如果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都應該瞭解兒童成長的科學規律,在實際的生活和活動過程中讓他們的“精神胚胎”(敏感期)的內在規律自然發展,他們一定會成為人才的。的確,零到6歲甚至到12歲,兒童都處在很弱小的狀態,必須有成人來幫助他成長,但並不是成人自以為是的“灌輸”,而是需要條件準備,兒童自己會吸收。兒童內在有一個自然、有序的發展過程,它只需要我們提供一個適合他們發展的環境。書中還舉了許多生動的例子,讓我們成人會“愛”孩子而不是“教”孩子。在整本書中沒有看到具體的教法和技巧,更多的是用飽含激情的話語讓我們體會到蒙氏教育的核心——對孩子的愛和尊重。

書中提到在《早期教育與天才》的書中提到一個觀念:天才就是強烈的興趣和頑強的入迷。這裏提到的興趣是孩子天生就有的,而且孩子的個別差異決定了他們每個人會對不同的事物感興趣,但是我們現在的一些教育卻與之相違背:畫畫全班都畫,數數字集體來數......人們有很多東西必須是共有的,比如知識、道德,這是有理由的。但共同的東西不能共同的時間來教,即使孩子開始能用,那也是國小以後的事了。幼兒園(3-6歲)的兒童還不能很快的將感覺點轉向成人招引過去的注意點,這個能力是會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強的,我們的《幼兒園教育實施綱要(試行)》上也提出要保護孩子的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每個幼兒生來就是獨特的,有個性的人對周圍世界的感知是獨一無二的,思維狀態也是很獨特的,如果每一個兒童能帶着自己獨特的思維看待周圍的世界將來也一定會是富有創造性的人才,這樣我們的教育的目的也就達到了——發展每個人自身的潛力。

現在的社會出現了這樣一個現象——幼兒、幼兒家長、幼兒教師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這樣的“三獨”現狀也帶來了許多轉變,作為教育者,我們的傳統兒童觀也要向心生代兒童觀轉變,現在的兒童交友面廣,接受新事物的的能力方面都比較強,所以我們這一代的老師應該更加註重孩子的個性培養,不要過多抑制他們的慾望而是要發展它們。這需要我們老師平時的觀察,在細節上鼓勵孩子發展他們的興趣。

在《愛與自由》這本書中我深刻的體會到了什麼叫真正的“愛”!真正愛孩子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在各方面發展都會比較出彩,比如孩子對父母的依戀程度小、獨立性強、思想開闊、自信、記憶力好、解決問題能力強,同時孩子快樂無比!許多家長會有錯覺:父母越愛孩子,孩子就越依戀她(他),但在作者看來是,父母越愛孩子,孩子也就越不過分依戀父母。因為很多經驗告訴孩子,父母只是短暫離開,那種持久的愛的行為使孩子自己知道父母不管在哪裏,愛是穩定不變的!所以父母對於孩子的態度不能起伏太頻繁——愛他們的時候會表現出特別愛,情緒低落時候又會對孩子冷漠態度,這樣在孩子心理上會造成一定的壓力,他們會懷疑父母是否是一直關愛自己的,這樣會不利於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對他的成長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書中第十三章節——自由與紀律給了我深刻的啟示!不僅僅是對未來教學理念的啟示,更是對我自身的發展也有了一個重新的認識。作者贊成給孩子充分的自由,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的摸清事物的規律,才能去認識、認知,這就是充分發展潛能的自由!當然世界上不存在絕對的自由,這種自由是建立在一定的“紀律”的基礎上的。然而,在蒙氏教育理念裏:紀律必須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礎上的。因為人是自己的主人,當你是自己的主人的時候,當你自動遵循某種生活準則的時候,那你就有了自我控制能力了,人的這種自我控制能力稱之為紀律。但在現實生活中,大部分人理解的守紀律,就是聽老師話,很安靜地坐在那裏,其實不然。事實上,兒童是非常願意遵守規則的,他們常常在遊戲中主動的約定一些規則並且很好的遵守它,像是遊戲規則、衞生規則、交通規則等,但這些規則是和兒童發展和諧的,是兒童在生活中、在與同伴遊戲中自己建立的,是和幼兒的內在需求沒有衝突的。這樣的規則基本上都符合量少、嚴謹、科學的要,這樣兒童才樂意去自覺遵守並感到快樂!蒙特梭利説,我們必須避免抑制孩子的自發活動,顯然這是指在行為上給孩子自由。孩子們有了自由就能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因為有了興趣就能反覆的做那件事,因為長久的專注,兒童就會逐漸感知和把握事物的規律並順應這種規律,最早的紀律就形成了。

專注是思維活動,專注可以產生智慧。智慧需要有自由的時間和空間的保證,更需要行動的自由。人的行動越多的運用智慧,人的內心就能保持內心的平靜。現在的人越來越表現出浮躁的心態,可能也是因為從小生活在強制的約束之下的結果吧!兒童和成人還不一樣,把自由給成人,成人有可能就睡大覺,什麼都懶得做,或者他願意做什麼就做什麼,放縱了自己,另外,成人可能什麼都不做,“懶散”多舒服!當然以上這些都是兒童時期被扭曲了的成人。但兒童生下後有一種自然的法則,就是不斷地、不停止地發展生命,兒童沒有一秒會放棄這種發展,因為內在的力量在驅動着他感知周圍的一切(學習),所以活動中的幼兒是最正常的幼兒!而回頭看看我們自己,小時候很多的是在成人的強制下長大的,長到成人可能都不曾做過自己願意做的事情,而且更多的情況是這樣,習慣性的接受任務、指令,如果不給分配任務就覺得無所事事。在蒙特梭利看來這是不可想象的,這是兒童期沒有獲得過自由,凡事都不敢去超越某個範圍,無形中的禁忌使人不敢去思考,事實上我們許多人可貴的創造力就是被這些所謂的規矩、規則給抹殺了。

《愛與自由》整本書直觀、感性的體現着蒙特梭利教育觀和理念,但不是人人都贊同這樣一種教育觀念,不過在《愛與自由》這本書中讓我瞭解到了為麼現在社會上會存在一些奇怪的現象,我彷彿能從這本書中找到一些根源。許多人的行為都是在年幼的時候形成的,然後逐漸影響到整個成長過程。零到六歲的兒童對新事物新知識的吸收性是成人無法想象的,他們在這幾年裏學到的東西可能是將來一生都沒辦法趕上的,而我們成人能做的不是一味的灌輸,而是在瞭解這個規律後,為他們提供一個適宜的環境和條件讓他們成長,發揮出他們的潛能!好書總是要不停地、反覆地研讀,這本書我肯定會再次翻開,或許在我工作實踐後會有另一番新的體悟!

《愛與自由》讀書筆記10

愛和幸福這是一則深受小朋友喜愛的童話,這是一則充滿了愛和寬容的童話,這還是一則寓意深刻的童話。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巨人的花園》主要內容是:有一個自私的巨人,他不讓孩子們在他的花園裏玩耍,還砌起圍牆,不讓孩子們進來。因此,巨人的花園裏始終是冬天。後來有一個小男孩提醒巨人,巨人這才知道春天為什麼遲遲不來自己的花園了。巨人讓孩子們進到他的花園來玩耍,春天也來到了花園,巨人這才感到無比的幸福。我明白了助人為樂是快樂之本。巨人後來感到幸福是因為小男孩幫他除去了心魔,趕走了他那任性又冷酷的心和冬天,喚醒了他那善良、熱情的心和春天。我懂得了孩子們是春天裏的那一顆奮發向上的樹,有了這些能把春天帶來的孩子,無論多麼寒冷,你的心仍然是熱熱乎乎的。在充滿孩子歡笑的地方沒有冷酷、自私和寒冷,只有善良、熱情和温暖。愛和自由讀書筆記 當然還需要一顆始終認為幸福和愉快、只需助人和知錯就改的心來畫龍點睛。以前,哥哥向我借東西,我不管什麼東西我都借給他,可是叫他還,他總是一天拖一天,他的藉口不是忘帶了,就是沒看完,這倒沒什麼,可是他有什麼東西都不借給我。有一次,我在二爸的汽車上發現了兩本“哆來A夢”,我把書帶回家後,哥哥看見了大叫起來:“你帶來幹嗎?趕快放回車上去。”我氣極了,心想:我以前借了他很多東西,他非但不還,而我想借他的東西,他就是不願意,我以後要用以牙還牙的方法來報復他,永遠不借他東西。

現在想想,覺得那時我真可笑,不就是一些身外之物嘛。再想想,我那時借他東西他都很開心,我從中知道了自己很有眼光,挑的東西都很好。幸福是幫助別人,愛是別人幫助你。幸福和愛只需要幫助別人、改正自己的過錯就可以得到。

《愛與自由》讀書筆記11

給大家帶來愛和自由讀書筆記範文,供大家參考!

“當給兒童自由時……”這是本書自序的第一句話,通覽全書,回頭再看這句話有很多感想。

本書以愛和自由為全書的立足點,強調給孩子的愛要有科學的方式,即在對兒童成長規律的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利用蒙氏的各種訓練方法,並給孩子充分的自由的選擇。作者相信這樣孩子就可以全面發展,這就是蒙氏思想的本意。作者用各種事例詮釋了“愛和自由”對培養人格健全的孩子的重要性。同時,也簡要地提到了約束孩子不良行為的`方法。總體來講,作者比較審慎地遵照蒙氏的方法在實踐着兒童教育,並總結出一些經驗。

作者所謂的“愛和自由”是成人施捨給孩子的,主角還是成人,孩子是被施捨的對象。作者要求成人儘可能地瞭解自己的孩子,給他們科學的愛,給他們儘可能充分的自由。但無論加上什麼樣的修飾詞,這種施予和授予的關係沒有變,孩子是被動的,是從屬地位的。這意味着,成人有權力決定給什麼樣的愛,給什麼樣的自由。給什麼,怎樣給,取決於成人認為怎樣有利於孩子的“健康發展”。這種施捨的“愛和自由”是功利主義的,並且會因社會的壓力而不斷修正、變化,最終就是妥協和放棄。

而蒙氏原著中,也大量談到了愛,自由,但是,這並不是蒙氏思想的基礎和本質。“尊嚴和獨立”:生命的尊嚴和個體的獨立才是蒙氏思想真正的核心。蒙氏主張這種尊嚴和獨立是天授的,是自然賦予人類的,而不是孩子的父母。蒙氏極力想説明,如果你認識不到,不尊重這種天賦人權,你就會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傷害。而愛、自由不是成人施捨給孩子的,而是孩子生而就有的權利,是從“尊嚴和獨立”生髮出來的。如果不認識到這點,所謂的“愛和自由”就是技巧性的,偽善的,也是善變的。

僅僅“愛和自由”,並不能使生命真正做到有“尊嚴和獨立”地發展,他需要責任,需要平等。不揹負責任,很難談到尊嚴;沒有平等,獨立也是不完全的。而缺少真正的尊嚴和獨立,孩子在被施捨的環境中成長,很難期望他人格的健全。孩子當然需要愛和自由,但不是施捨的,而是彼此尊重,相互平等,擔負各自的責任。這樣,人格才能健康發展,並走向成熟。

“如果我們珍視孩子的尊嚴,那我們就該成為維護尊嚴的榜樣”。

《愛與自由》讀書筆記12

《愛和自由》第二次刷完這本書,真的很好看,去年孩子出生的時候買的這本書,看完就覺得很棒,我想要給孩子全然的愛和自由,但是講到愛和自由,其實是個很抽象的東西!怎樣的愛和自由才是正確又符合孩子呢

孩子一出生,家裏人就會傾注所有的愛給他,但是在養育過程中,我們也會發生一些問題,比如孩子不會講話的時候,有時候哭鬧我們根本不知道他想要什麼,或者他會講話了,我們也會矛盾,語音吵架,或者孩子吃東西,偏偏要吃糖,他已經蛀牙了,這怎麼處理這些都是家庭生活中常見的事,這本書給我了答案,這本書講了一些關於孩子內心的一些細膩情感,讓我們更深入的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

愛和自由,也是有些規則的,規則不是限制孩子,而是更好的幫助孩子成長。書中講到一個人的完整性,從生理,心理,精神方面,其實大人也是一樣,慢慢發展出來。我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孩子的一些可愛行為,為什麼餅乾掰開就不吃了,為什麼孩子喜歡重複做一件事,看着書本,看看身邊的可愛的娃,好多事好像就有解釋了。當孩子出現情緒的時候,我們應該允許出現情緒,告訴我們怎麼處理方法

這本書的好多文字也很優美,看到有些地方,我就忍不住閲讀起來,育兒育己,其實我們每個人成長也是離不開愛和自由,願我們都擁有愛和自由,成為自己。這本書是一扇窗,推開它,發現兒童,亦發現自己。

《愛與自由》讀書筆記13

上個月通過和老師的推薦讀了《愛和自由》從中感處很深!

不由的感歎!中國人傳統的家庭教育是家長制,大人和老師的威嚴不可動搖;這樣的教育方法我認為有兩點“好處”:一是讓大人覺得有面子,二是便於操作、省事。但是這樣的方式會給我們的孩子帶來多大的傷害;”以前,我錯誤的認為一個家庭裏孩子至少要有一個怕人,要有個人“鎮”得住他;認為孩子小的時候講不通道理長大了就會懂了;認為一個嚴厲的眼神使過去,孩子就得乖乖聽話“我們更是從小按着“乖孩子”的模式教育孩子去聽話、不惹事、好好學習、不貪玩,給孩子安排好以後的路考好學校進好單位。

在一個<家長制>作風嚴重的家庭,孩子的一舉一動都受到管制和壓抑,“愛和自由”的觀點能實現麼?所以説,平等對待孩子是我們做父母教育觀念的一種挑戰,如果你不試着平等的對待孩子,把孩子當做朋友對待的話,我們就會很難理解孩子、發現孩子,更別提讚美孩子,我們會忽視孩子敏感期、無法滿足孩子不同時期的需要,這些都會在孩子日後的行為中出現負面作用。

可以説這本書就是讓我們接受並改變一種教育理念,給孩子平等的愛。蒙特梭利説:“兒童只有依靠愛和自由,才能獲得成長的全部能量,以便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這讓我想起孫老師的一句話:“以愛的情感激發兒童成長的積極性;以自由的空間確立兒童自我意識的主動性……”

孩子到了某一個階段,不管是身體上還是思維上,都在一個趨向於獨立的過程,他會沿着這條路不停地走,他會為着自己的獨立冒很多險,會進行各種探索。而此時,我們成人就會,“強行”讓孩子聽話不能這樣,也不能那樣的。【危險了,會弄髒衣服】。而忽略了孩子的自由。

確實是這樣。孩子6歲前成長更應依靠自我教育,而不是來自成人的教育。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並不會因為這些自由而變得毫無組織與紀律,相反,在自由中,他就變得自律與順從。

孩子在一個充分自由與愛的環境裏,發展的是心智,認知的是真理,而不是在控制和壓抑下迷失了真正的自我。愛他,就給他自由!或許,我們真的應該給我們的孩子們更多一些的自由,不能再這樣打着“愛”的旗號過分約束。作為老師、家長的應好好保護孩子們的天性,讓孩子們在自己的天空下更加自由地探索這個他們未知的世界。

《愛與自由》讀書筆記14

每年夏天,總有很多小孩子溺水的新聞,令人心痛。前段時間看到北京一位媽媽帶着雙胞胎女兒去青島海邊,一低頭刷手機的功夫,孩子就不見了。再見到孩子就已經是天人永隔,何其悲愴。

每當這個時候,輿論的發酵點之一,就是父母這一項重要工作竟然不需要進行崗前培訓。父母這一項工作,從天而降。你甚至不用做任何事,就獲得了爸爸媽媽這個角色。

我的閨蜜孕中期,有一天説她自己前晚看懷孕生娃的帖子,突然意識到自己還沒有學會餵奶,嚇得睡不着覺。後來看到別人帖子裏説,小娃娃一生下來自己就會吸奶,才終於不緊張了。

我這個比她老資格的媽媽,第一反應是,恥笑她,“哈哈笑死我了,是啊,娃自己會吃奶的。”

後來仔細想想,雖然我自詡要學習做一個好媽媽,但是看來“不用學習,養娃就是船到橋頭自然直”的觀念在我心裏也還是非常頑固的。

這幾天看了《愛和自由》這本書,深以為然,發現自己要學的東西還有很多。

首先簡單概括一下這本書:

愛是獨立的前提,自由是成為自己的前提,有了愛和自由,才能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作者的核心理念來自蒙特梭利教育觀,0-6歲是孩子“吸收性心智”發展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知識點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能否以其自我發展的方式探索世界,慢慢從感覺走向概念。父母,能做的是以穩定的精神狀態,為孩子提供一個穩定的體驗平台,給予愛,給予自由,幫助他,滿足他成長的需要。並且,不錯誤邀功。這樣,孩子才能創造一個完整的自己。

《愛與自由》讀書筆記15

近段時間仔細品讀了園裏推薦的書目------孫瑞雪老師的《愛與自由》一書,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的心情複雜萬分。就像書中所説:孩子給我們帶來希望和快樂,也給我們帶來困惑和焦慮,孩子的成長是每個家庭大事中的大事。

曾幾何時,當我成為一名幸福的母親時,同所有母親一樣,我希望我的寶貝能夠聰慧過人,帥氣十足,甚至奢望他能夠成為一名神童。由於工作關係,我沒能在孩子的幼兒時期陪他度過精彩的每時每秒,當他升國小了,我認真的告訴他:一節課40分鐘,課間10分鐘,你要……"蠻以為幼小銜接的注意事項都給他説清楚了,但是沒想到我和孩子從此過上了水深火熱的生活,這是怎麼了?

自從我進入幼兒園成為一名幼兒教師,逐漸意識到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錯估了許多,也失去了許多,不是孩子變得可怕、陌生了,而是我從來就沒有走近她、瞭解她,我們口頭上經常説要愛孩子,什麼是愛?愛的方式、愛的方法、愛的含義、愛的方向、愛的…太多的愛讓我迷惘了。

作為母親,我錯過了孩子許多寶貴的東西,作為幼兒教師,我不想再錯過學生們寶貴的成長足跡了。我希望《愛與自由》能夠給我更多的幫助。

一直聽説:"孩子就像是一張白紙,你在上面畫了什麼,他就會顯現什麼。"但當我打開書的第一章節時,卻看到:"胎兒在母體中形成的那一瞬間,他內在就有一樣東西,那東西將在兒童一出生就指導兒童如何發展,指導兒童去抓什麼、摸什麼……"這兩種觀念是相沖突還是相依存?帶着許多的疑問我開始了這次閲讀。

當今的許多家長,對孩子關愛倍至,願意為照顧好孩子而放棄一切,但是她們只注重的是幫助孩子做什麼?指導孩子該怎樣做?有時外出看到許多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帶着寶貝在户外玩,你往往聽的最多的是:寶寶,不能碰着個,這個危險;寶寶,不能去那邊,那邊危險;寶寶,不要摸這個,這個太髒了……孩子就像是個小木偶,被指揮的暈頭轉向,當他稍有不從,就有會聽到大人説:"這孩子,越來越不聽話了。"有的就像書中所説,大人們甚至因為孩子某些事情做不好,就認為孩子很笨。

在這本書中,孫瑞雪老師通過大量的實例來論述自己的觀點:只要給孩子充分的愛、充分的自由,才能促成兒童按照自己的內心發展成專注、寬容、堅強的、完整的人。

非常喜歡書中的這一段:愛是什麼呢?"愛是忍耐,愛是慈祥,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無禮的事,不求己益,不動怒,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自息的等待。"我常想,一個成人如果用有賓行為和態度來對待和理解孩子,這個孩子定會快樂、自信、勇敢和充滿愛意。更重要的是兒童能依據這種愛在未來去創造一人新的世界和生活——人相互平等,人與人相互理解;聽不到吐痰聲,看不到蒼蠅和垃圾,人們帶着孩子在門前的草坪上玩耍,老人在樹蔭下乘涼,哲人們在窗前的沙發上低聲交談,花叢裏少女們靜坐在木椅上手捧詩集,少年們奔跑在網球場上,詩人們在附近的茶館裏高談闊論……這一切並不遙遠。如果你愛孩子,讓他的精神愉快,你給了他們美好,兒童就能給我們帶來一個金色的未來。這個希望寄託在兒童身上要比寄託在任何成人身上更為可靠。因為"兒童是成人之父,兒童是人類之父,兒童是文明之父".

説到快樂,當今社會,大人們在終日為生機忙碌着的時候,經常聽到他們説:"真羨慕那些天真的孩子啊,整天樂呵呵的,無憂無慮的,他們才是快樂的。"是啊,表面看起來孩子們每天就像沒愁事似的,殊不知我們大人已經在無形中給他們灌輸了許多他們不願意接受或無法接受的知識、技能,同時還自以為是的認為是為她好的原則指導孩子這樣做、應該那樣做而壓抑了孩子的許多天性。也就是剝奪了他們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應該自己找到和享受的快樂。説到這,您還覺得孩子們是快樂的嗎?我們大人有太多的"專制"和"專權",總感覺孩子就是孩子,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我們總是讓孩子事事聽從我們的安排,卻不知這樣恰恰違背了孩子發展的程序和心理,從前我也是片面的認為自由就是讓孩子隨心所欲,任其發展,它怎麼會和紀律並起,讓孩子更好的學會控制自己呢?但是通過親身和孩子們生活在一起的經歷,我很有感觸。

現實生活中的許多家長被孩子的教育問題困擾着,孩子的學習壓力增大,各種興趣愛好班層出不窮,許多家長都推崇智力,他們把智力和兒童的自我割裂開來,他們積極地給孩子報各種班,讓孩子提前學習各種知識,他們認為成績的學生成績的好壞是劃分好學生、壞學生的標準。但是他們沒有從孩子的角度思考一下:當知識填滿一個孩子的腦袋時,他的心靈肯定失去了成長的空間和時間。一個沒有玩過水玩過沙,沒有領略過大自然的美,沒有和同伴追逐嬉戲過,沒有發自內心大笑過的孩子,雖然渾身披掛着知識,卻可能離幸福很遠。到底是應該讓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長呢?還是應該讓他們提前接受良好的教育?本書中孫瑞雪老師的一席話讓我受益匪淺,她説:兒童的智力來自於感覺,他們的感覺經驗成人無法替代;個性跟創造力之間是畫等號的,創意不能教;打罵中長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觀現實,苦難使他失去把握事物本質的能力,他一生都可能和苦難的童年經歷作鬥爭,都在尋找自尊和證明自己……當讓我們用書中的一首詩來形容所有家長們的心聲:"讓我的愛,像陽光一樣包圍着你而又給你光輝燦爛的自由。"

本書中孫瑞雪老師運用了大量的事例:從幼兒園方面、家庭方面、著名藝術作品中的人物等方面,老師與學生、家長與孩子、人物自身等角度出發進行分析和講解,紅薯的故事、大餅的故事、積木的故事、地平線的故事……許多許多類似的故事發生經常發生在我們身邊一樣,但是我們沒有用心去看、用心去分析、用心去改變。作為母親、作為老師,我們應該關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敏感期,尊重孩子,積極、正面地進行耐心引導,給予孩子足夠的自由和無私的愛,讓孩子在充滿自由和充滿愛的空間中健康成長,使他們睿智、自信、快樂……愛與自由並重,我們要把愛帶給每個孩子。

首先,我覺得不論是家長還是老師一定要改變自己想要駕馭孩子的想法,同時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認為是有原因的行為。現在家庭很重視孩子的教育,家長們總在思考應該怎樣教育自己的孩子,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卻忽略了一點,自己的一言一行無時無刻不在影響着孩子,孩子就是一面折射自己的鏡子,你在孩子面前是什麼樣子,孩子將毫無保留的將你的樣子在同伴或他人面前折射出來。老師亦是如此,在幼兒面前的一舉一動也會全部在家長面前折射出來。幼兒很愛模仿,家長、老師正是他們願意模仿的對象。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和老師不僅僅要重視孩子的學習教育,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不要讓自己的言行影響孩子。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看到一個在愛和自由裏健康成長的孩子。

其次,給幼兒犯錯的自由空間,比如:孩子不小心犯了錯誤,有的家長便會不問青紅皂白的批評孩子,一味的職責他,會讓他覺得要提起心來做事,而且不能犯錯,一旦犯錯就會遭到批評。這樣,孩子一直生活在提心吊膽中,他失去了犯錯的自由。孩子難免會犯錯,即使是大人,誰能保證自己不犯錯呢?作為家長和教師,我們應該正確的引導孩子面對自己的錯誤,告訴他,應該怎樣解決自己犯下的錯,在今後怎樣避免再發生類似的錯誤,這樣,孩子的內心得到了很好的教育,孩子不再自卑,也有了自由!

最後,我覺得真正的愛,應該是無私的,包容的,而愛的前提就是這個孩子必須擁有了自由,這個自由是心靈、行動、空間和時間各個方面的自由。我們應該尊重他,給他自由的權利,讓孩子真正的成為自己的主人。

讓我們適當放手給他們自由吧,我相信只要多加引導和體恤,學會信任,在此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必定會快樂、堅強、充滿創造力和勇氣。

標籤:讀書筆記 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