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以爸爸去哪兒為題的隨筆散文

文學1.43W

湖南衞視全新父子親情互動秀《爸爸去哪兒》首播收視率不俗。該節目版權和模式購自韓國MBC電視台的《爸爸!我們去哪兒?》,這是湖南衞視繼《變形記》之後又一檔真人秀親子互動節目,並由《變形記》製作人謝滌葵和《我是歌手》製作人洪濤聯合操刀打造。

以爸爸去哪兒為題的隨筆散文

林志穎家的Kimi,就像是從偶像劇裏走出來的;郭濤家的石頭,有着小小男子漢的擔當,如果説Kimi是小正太,他就是小爺們;王嶽倫家的王詩齡,人小嘴甜情商高;張亮家的天天,是個小小的暖心男;田亮家的Cindy,開場還是個嬌氣愛哭的小公主,越往後看越發現,原來人家有着一顆女漢子的心。

在節目中,五位大明星還原到爸爸的角色,每期五位明星爸爸都跟子女一起體驗72小時的鄉村生活,爸爸們單獨肩負起照顧孩子飲食起居的責任。這次節目並沒有刻意的秀苦難、秀悲慘,更沒有事先寫好台詞,讓他們去照本宣科,有的只是平平實實地讓爸爸們帶着自己的孩子體驗一下原生態的農村生活。結果可想而知:在大城市裏待慣了的小夥伴們瞬間就被完全陌生的惡劣的生活環境嚇到了。矛盾也隨之拉開序幕,不肯接受現實的孩子們直接與爸爸發生了衝突。

之後是孩子們不得不接受現實,逐漸學會適應這裏的環境,並在各種實踐活動中表現出自己潛力的過程。從教育的角度來看,這是特別具有啟發性的,以孩子為中心,讓他們通過親身實踐自己學會成長,爸爸們只起到促進作用,而不是由爸爸們來代替他們成長。

影響人得發展的因素很多,主要有遺傳、環境、教育和個體主觀能動性。遺傳、環境和教育對人的發展的影響,必須通過受教育者的主體實踐活動和主觀能動性來實現。

環境是人發展的外部條件,對人的發展起着很大的制約作用;遺傳素質是人的發展的生理前提,但是對人的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田亮家的Cindy,本來是一個嬌氣愛哭的小姑娘,田亮並沒有像林志穎一樣有比較好的辦法,只是一直説“你別哭了好嗎”,完全沒有效果。但是在後面的挑戰任務中,慢慢表現出對冠軍父親運動天賦的繼承,無論是從適應力、體力、耐力等各個方面,都表現出超人的潛質。我想,這個轉變對於田亮來説應該是一份以外的驚喜!

個體主觀能動性是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內在動力,人作為主體是通過自身的實踐活動來參與和接受客觀的影響,從而獲得主體自身發展的;教育則在人的發展中起主導作用。張亮家的天天,因怕爸爸知道“神奇的雞蛋”被叔叔打碎而難過,便撒謊説是自己不小心打碎的,最後在爸爸的逼問下小心翼翼的説出了真相,之後爸爸並沒有因為他撒謊而罵他、打他,而是耐心的教育他。那一幕小小的天天讓人覺得很暖心。其實,在看到這一期的時候,我還在猜天天能夠為自己撒的謊圓謊嗎。只因曾經看到一句話(大概意思)説,看一個孩子認知能力發展的程度,就看他能否為自己圓謊。不過,做個誠實的孩子也是非常值得表揚的!

教育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必須遵循人的發展規律,適應人的發展的順序性和階段性,循序漸進地促進人的發展。前蘇聯的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提出“最近發展區”理論,以及人們在教育實踐中概括的“跳一跳,摘個桃子”經驗,都值得借鑑。林志穎家的Kimi,剛開始參加活動時候不愛説話,不經常和小夥伴們一起耍,總是很依賴爸爸。在爸爸們去挖蓮藕那一期,小夥伴們都已經自己去執行任務了,而Kimi呢,不管爸爸怎麼耐心説教,他都賴着爸爸不肯自己去執行任務。最後,林志穎帶着他一起執行任務,在半路上林志穎偷偷的走掉了。臨走時他對着鏡頭很擔心的説:“不知道他會怎麼樣?”出人意外的是小Kimi從院子裏出來沒看到爸爸,就急急忙忙的跑到外面找爸爸,東張西望的也沒找到爸爸,然後就自己站在那自言自語,沒有哭鼻子也沒有大吵大鬧,反而是看到小夥伴們後就和小夥伴們一起完成任務了。晚上爸爸回來,大大的表揚了他,並鼓勵他以後自己單獨完成任務。獨自完成任務對於其他小夥伴來説是輕而易舉的事情,而相對於小Kimi卻很難。我想,這一次對於Kimi來説,是一個很大的成長,因為這是他第一次自己單獨完成任務。成長,有時候就是當你下定決心,鼓起勇氣勇敢的向前跨出的那一步,只是這一步對於很多人來説很艱難。當你邁出那一步之後,再回首過往,便覺得也不過如此爾爾。對於父母來説,該放手時就放手,讓孩子們自己去實踐,自身的實踐對他們的影響遠遠大於父母們的説教。

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説:“要儘量多的要求一個人,要儘可能地尊重一個人。”愛是嚴的基礎,嚴是愛的體現。失去嚴格要求的愛,只能是放任自流的溺愛;缺乏尊重信任的嚴格要求,也可能變成刁難、苛求,只要把兩者緊密結合在一起,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西北漢子郭濤和兒子郭子睿的相處,明顯看出對兒子的散養狀態。散養的石頭,完全按照西北純爺們的路數成長,還會和爸爸講平等,“你可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嗎”,而且很有擔當,自己一個人完成取鍋的任務時非常驕傲。但在被教育要重視團隊作用後,石頭也接受了,很懂事。仔細觀看也不難發現五位爸爸中,郭濤是個很嚴厲的爸爸。在交換爸爸那一期,石頭對新爸爸王嶽倫説,希望自己的爸爸對自己不要太嚴厲了。其實,郭濤很愛他家的石頭,只是不知道怎麼表達罷了。他也希望石頭朝更好的方向發展,於是處處嚴格要求他。凡事都應有度,過了這個度,反而會適得其反。

五個小朋友中,我最喜歡的是王嶽倫家的王詩齡。她具有王嶽倫那種呆萌樂天與憨厚隨性,遇到困難能樂呵呵的面對,同時又具有李湘諸多優點:聰明憐俐、具有語言天賦、嘴甜會交際、喜歡小動物,甚至天真的以為與動物可以交流……悉心回顧整個節目發現王詩齡其實是最有笑點的小盆友,而且金句不斷:在換爸爸的那一期,她跟在老爸王嶽倫旁邊哭的張牙舞爪,不住的説:“為什麼要換爸爸啊,我不要村長,把村長撞到籃子裏去。”笑倒眾人,之後我的很多同學都在翻用她這句話。跟着爸爸去菜市場買菜的路上被幾個小朋友認出來,聽到別人喊她“大明星”的時候,她很自信的回覆大家“我不是大明星,我是小公主”。其實,每個女生心裏都有一個小公主夢,才不要當什麼大明星、小童星呢,寧願畫地為牢,去做自己的小公主。在天天鬧情緒後她又小心翼翼走到天天身邊,揚起小臉,很認真地問:“天天,你剛才是瘋了嗎?”更不用説那句拉着爸爸發自肺腑的吶喊“我太瘦了”簡直笑翻了……

身邊一些同學説:“不太喜歡王詩齡。她太懂事了,擁有與她年齡不符合的成熟,沒有那份應有的天真。”在我看來,王詩齡的那份“成熟”是因為她相對於其他孩子來説認知能力發展的比較早、比較好,再加上家庭教育,所以表現的很懂事;雖然她偶爾有小孩兒成人化的表現,但是也不缺乏天真可愛的一面。是的,她並不完美,有真實的喜怒哀樂和小脾氣。誤推Cindy,自己發了半晌呆,小心翼翼的主動和好。脱下自己的外套求和,青蘿蔔分一半求和,一直眼巴巴的圍繞在Cindy周圍直到和好。在沙漠裏跟Kimi因為小雞發生口角,主動道歉,還拿出海綿寶寶試圖和好,後面兩個小夥伴又哈哈哈哈的和好了。看到這些,不禁覺得小孩子們的世界就是這麼單純、美好。她對世界充滿好奇,關心小孩、老人和一切動物。在節目中跟一位村民爺爺説的那句“你要好好的呀”讓人温馨到骨頭裏。去村子裏要蔬菜的時候看到一個年輕媽媽抱着孩子就拉着Cindy進去,還奶聲奶氣的説“你家寶寶這麼可愛呀。”在沙漠睡帳篷的晚上,擔心小雞“沒穿衣服”會凍着,堅持要抱着一起睡……

對爸爸和男神也分得很清楚。換爸爸的那期,張亮成了他的新爸爸,王嶽倫老爸就成了她口中的“王叔叔”。沒有人教她這麼喊,但她似乎天生就具有洞察遊戲規則的能力。但她又不世故。自己爸爸不會梳頭髮不會辮花辮子做飯不好吃,但是隻要是爸爸做的飯,每一次都能得到他的誇獎……寫到這,突然間覺得同樣作為女兒,我做的還不如她。每次我老爸做好飯之後問我“怎麼樣,老爸做的好吃吧?我總是很是認真的回答他“好吃是好吃,就是太辣了,還有點麻。”唉,想來我老爸也真夠可憐了。

《爸爸去哪兒》火爆熒屏,萌娃星爸們帶來全民娛樂的同時,也掀起一場反思的浪潮。“爸爸去哪了”這個困擾幾代人的疑問,終於開始被正視。

《中國青年報》的評論指出,該節目此前在韓國已大獲成功,這源於韓國與中國相似的文化土壤,以及共同面臨的家庭責任分工困境。韓國和中國都深受儒家文化影響,其家庭倫理與家庭責任格局,一般都是“男耕女織”、“男主外女主內”。即使進入當代社會,這種家庭關係的路徑依賴依然明顯,導致相當一部分父親在履行家庭責任時,更注重通過工作賺錢等方式;至於直接關注、關心和關愛子女的成長髮展,並不是多數父親能做到的。

有一位心理學家説過一句意味深長的話:“一個人畢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時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這句話就是説:一個人成年以後在性格上的種種不足,大都可以在童年找到原因。他的童年經歷,已經為他長大以後的心理髮展埋下了一顆種子,決定了他的走向。有關調查報告指出:爸爸付出越多,寶寶就越聰明。爸爸陪寶寶時間長短可影響寶寶數學方面能力;爸爸對育兒的參與程度越高,寶寶就越聰明,適應力更強,性格更寬容,更有責任感;父愛使男孩兒更獨立,父愛奠定女兒一生對異性看法;父愛缺乏易致寶寶煩躁不安、睡眠不良、不講道理!此外,還有一項針對0-9歲兒童家庭閲讀情況的調查顯示,70%以上的兒童喜歡爸爸給自己讀書,但調查同時發現,92.84%家庭經常是媽媽陪孩子閲讀,65%以上家庭的父親很少陪孩子閲讀,且很少給孩子買書。父愛在兒童成長過程中至關重要,提醒父親們多抽時間,關注孩子的閲讀和成長。

這個節目將“爸爸”推到了幼兒教育的中心,這是一個對中國人很有啟發性的設置。雖然我們的古訓説“養不教,父之過”,但在中國孩子的童年中,爸爸的影響遠沒有達到足夠的強勢。父親在一個家庭中的缺位也是有一定原因的,在一個家庭中,男性大多都是家庭的頂樑柱,女性則後勤保障、相夫教子。尤其是在廣大農地區,男人大都外出打工,女人在家相夫教子,這或許是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抑或是家庭謀生的現實需求。男人外出打工,無非是為了讓家庭過上好生活,但對家庭的關注越來越少,跟孩子之間的溝通越來越少,感情也越來越淡。也許等孩子長大以後會理解父親,但是,在童年時代父愛的缺失卻是任何東西都永遠彌補不了的。對於年幼的孩子而言,特別是那些留守兒童,沒有父母在身邊管束,沒有父母對孩子進行親子教育,孩子成長中的情商、心理等等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在家庭日常生活或者集體生活中,父親缺席也不少見。前段時間,英國首相卡梅倫步行送女兒上學的照片曾引起一陣熱議,原來堂堂英國總統私下場合是一位和藹可親的父親,她對女兒的愛感染了很多人,也讓很多中國的父親們感到臉紅。在學校時候,同宿舍的同學往家裏打電話,絕大多數人、絕大多數時間都是跟媽媽聊。偶有那麼幾次,接電話的是父親,也是説不了幾句後就問:“爸,我媽呢?”記得有次開學後一個月,一天老爸突然間打電話給我説“你去學校一個月了也不往家裏打個電話”,我很無辜的説“我打了,每星期都給我媽打得。”老爸就生氣的説“你打給我了嗎……”反思後發現不是心裏沒有父親,是真的不知道能聊啥。我老爸清醒的時候很少給我打電話噓寒問暖的,每次喝高的時候就給我打電話交代這叮囑那的。以前經常在作文中寫到“父愛是一座山,高大威嚴;父愛是一汪水,深藏不露;父愛更是一雙手,撫摸着我們走過春夏秋冬;而父愛更是一滴淚,一滴飽含温度的淚水。”這,就是中國式父愛。

情感專家蘇芩在評某“大型生活服務類節目”時曾提道,人在面對鏡頭的時候,會不由自主地去表演、去隱藏。所以,觀眾在電視上看到的那個人,也許並不真正是想象中的那個樣子。這一觀點,在一定程度上也適用於《爸爸去哪兒》中的爸爸們。不同的是,他們都是經常面對電視鏡頭的人,更瞭解如何在表演的過程中不留痕跡。相對而言,五個小朋友在鏡頭面前的表現要比爸爸們更真實一些。

事實上,沒有完美的父親,也沒有完美的親子教育,我們需要做的,是儘可能地去平衡。某親子教育專家也説,完美的父親形象到哪裏去找?《爸爸去哪兒》不該成為好的親子教材,觀眾欣賞他們的可愛就夠了。小孩子的成長是沒有統一標準的,因為百家米養百樣人。每個家庭有自己不同的環重點。孩子們在這個年齡段,性格塑造好最重要。因為性格決定命運,胸懷決定未來。小孩子身上都會有大大小小的缺點,每個人在自己不同的時期克服。在沉甸甸的家庭責任面前,不是一個萌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的。節目風靡後,很多人呼籲中國的爸爸們迴歸。顯然,讓爸爸們放棄事業回家做“全職主夫”不現實也不應該,但喚起中國爸爸們對親子教育的重視,卻是更重要的意義所在。

父親生下了孩子,成為孩子生理上的父親;父親外出打工、謀生計,為了讓孩子及家庭享受更好的物質生活,成了物質上的父親;父親與孩子進行情感上、精神上的交流與溝通,則成為孩子精神上的父親。只有實現了三位一體,一個父親才能稱得上稱職的父親。

一個父親,不論有多少光環,“爸爸”才是最值得驕傲的稱號。當你帶着“讓孩子過得更好”的信念出發,最終成為某個範圍內的所謂成功人士,也是時候提醒自己:走的太遠,莫忘了為什麼出發!

文:青鳥

原創:1183551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