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尋訪土地嶺的經典散文

文學1.94W

三月春歸,萬木復甦,又是一年草長鶯飛季。

尋訪土地嶺的經典散文

從淅川縣城向西南過丹江約60公里,峯巒綿亙,絕壁峭立,一路泥濘,一路溝壑,忽然間,一個豁然開朗黛青的古村落盡顯眼前:野花初綻,鳥語婉轉,桃紅柳綠,芳草萋萋,油菜金黃,峽谷奇石,裂巖縱橫,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土地平曠,往來耕種,黃髮垂髫,怡然自樂,這不是我心中的桃源嗎?

清清的溪流環繞着古村落,更有看不完的“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蜿蜒起伏的山寨玉帶般縈繞盤旋在山巔,寨內星羅布點綴着石板房,還有美輪美奐的石雕石刻。“土能生萬物,地可載山川”這個以“土地嶺”命名的村莊莫非藴含這樣的寓意?

村中央,有一棵古國槐樹,當地人也説不透它的年齡,村民匯聚在大樹下,男人們抽着旱煙,講着收成,女人們家長裏短,小孩們則端着小板凳,靜靜地聽着老人講着過去的故事:從戰亂紛紛的年代到歡歌盛舞的慶祝;從田裏莊稼的種植到土地嶺的神話故事,國槐就這樣一代代承載和見證着這裏的一切,守望者古村落。

天工不可巧奪,鬼斧自有神功。也許是土質特點,這裏的山並非都是大塊大塊的石頭連片,而是一層一層的,裸露的巖層上下錯落,清晰可見,遠望,彷彿一張巨大的“千層餅”,又如一本本疊加起來的故事寶典,記錄着村莊的風霜雪雨。村中巷弄彎曲幽深,腳步在塊石鋪就的小徑上敲打出聲韻,石徑的邊沿和牆腳交界處,覆蓋一層濕滑的綠苔。往前走,彷彿走進了一座童話般的石頭城堡。數十多公里的村莊,分佈着高高低低的石頭房,有的環環相扣顯得錯落有致,有的若即若離又相互照應,猶如石頭的“眾生相”、石雕藝術的大觀園。從山凹口鳥瞰,整個村莊就像桌面上壘擺的麻將方陣,無不昭示着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勤勞仁厚。陪同的村民馬盛駿介紹,古建築始建於清乾隆24年(1759),距今有250年曆史。有一碑刻記載,一個名叫胡華啟的老人把一家人從武昌省大冶縣換陰橋山下莊遷到河南北邑成南興化寺地方定居(清代時土地嶺屬興化寺管轄),利用已掌握的建房技術開始建造石板房,擋風遮雨。從此,這裏的民居就地取材,一斧一釺叮叮噹噹的耕耘,綿延不絕的敲擊聲延續了200餘年。或許在許多人看來那是噪音和苦痛,但在土地嶺人們的心中,那也許是在叩謝大自然的厚愛,那是靠自己雙手換取生活的殷實和安詳的樂章!這些拙樸、堅韌的石頭既為土地嶺的萬物生靈提供了温暖的避風的港灣,又引來全國各地絡繹不絕的訪客,怎不叫人驚歎?村民依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遵從着祖輩的經驗,勤奮勞作,像石頭一樣堅韌剛毅,代代繁衍生息,守護着日子,抒寫着詩情。勤儉互助、夜不閉户、樸實的操守、路不拾遺的.淳樸民風滋養着每一位村民。

因風霜雨雪長年累月的肆虐侵襲,石板房頂魚鱗獸甲似的石板有處已經坍塌,木格花窗依然鑲嵌在石牆上,屋檐下晾曬着乾菜,有的主人因常年外出,房頂石板歪斜,也有的門口掛着火紅燈籠,院落一塵不染,花草茵茵,石屋石院,石路石橋、石磨石碾,石台階、石院牆,石門樓,原石原色、古拙簡樸。石房雖舊,古貌遺風,歲月在這裏走得很慢,似乎每走一處,都有一個故事,每個老物件,都有神祕的來歷和不凡的身份。在我們眼中,遍佈鄉野的石頭成為土地嶺村一道不容錯過的風景、一個鄉村的地標、一個讓人思古憶今回味無窮的地方、一個天然與神祕並存的世外桃源!

庭院深深幾許,誰人識滄桑?滿臉皺紋的老奶奶圍着牆根曬太陽,一隻公雞威風凜凜吆喝一羣母雞,花貓在屋檐下打着盹,庭前春陽投下一地斑駁的樹影,記錄着鄉愁日記,長鬍子的老爺爺抿了口自釀的谷酒笑意盈盈。小巷裏的石板路蜿蜒迂迴,坡道佈滿青絲苔蘚,古樸寧靜,與石頭壘起的院壩圍牆渾然一體,古井、舊垣殘壁之間述説着光陰的故事,院落裏古樹挺拔,幹虯葉茂,靜默的石頭房交織成土地嶺獨特的氣質。放鬆呼吸,讓目光緩緩摩挲視野中的一切,一如時光亙古以來在此處緩緩流淌……

看着氣勢恢宏,保存完好的古村鑲嵌在山澗溪畔,襯着霧靄,遠處層層梯田,山花翠柳,潺潺溪流,人與自然的和諧,心靈家園的温暖,匯成了流淌在我心中無邊的詩意。恍若走進了穿越時空的旅行:曲巷、石房,小橋流水,古樸安謐。遠離了平日車水馬龍的喧囂世界,享受“空山不見人,只聞鳥語響”的寧靜生活。誰家院牆裏飄來葱花熗鍋的香味,一縷縷飯香裊裊繚繞在天空。村前屋後,那些悠閒的雞兒、狗兒,士大夫似的,踱着方步,來回穿梭覓食,雞鳴狗吠的聲音,清晰可聞,“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鄉村閒適況味,讓人沉醉欲迷。

對於一代代生活在土地嶺的村民們來説,村子就是他們的家園,對於擁擠在鋼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們而言,又何嘗不是精神的歸宿?“鄉愁的味道,年輪的烙印”,成為行人對土地嶺過去時光最直接的閲讀和追思。傳統石頭民居建築是這裏民間文化的承載空間,一草一木,一石一凳,都記載着村裏人的家庭觀念和生活方式,留存着歷史資料、人文遺產、文脈記憶、藝術創造、人情禮數,都凝結着先人的心血和智慧,承載着鄉土文化的根脈和靈魂。和許多古風相傳的古村落一樣,村民們有着屬於自己的歷史故事、人文風情,農耕文化,地域特色,保存了鄉間生活的原味,有着山外難覓的樸實與真誠,他們生命中的時光都與這山這水這石板房一同度過,他們拒絕喧囂和浮躁,走向大地,走向自然,與星星、森林和溪流對話,累了就摸摸那些親手蓋的石板房、那些和他們相伴的貓狗、犁鏵、鋤頭,他們在這片樸素而沉靜的土地上開發出了一座恬靜的心靈家園。我靜靜的沉醉在石頭中央,彷彿觸摸到它的脈動和心跳,聽到它的歌唱,被它的質樸、温暖、剛毅、沉穩所融化……

夕陽壓山柳如煙,我們依依惜別土地嶺……

標籤:尋訪 散文 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