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捉“地落”品美味隨筆

文學1.34W

和同事閒聊,談到那些舌尖上的昆蟲,勾起了我童年的回憶。咱雖然不是美食家,但吃過的蟲蟲的確還不少呢,知了猴的肥美、蠶蛹的酥脆、“地落”的焦香至今還回味無窮。算起來,要數“地落”更令人情有獨鍾。

捉“地落”品美味隨筆

“地落”是我們紮根陝西的外來人,對它的稱謂,原住民則稱它“水加加”。查閲資料得知它是天牛的一種,學名叫桑天牛。我兒時至今叫“地落”都順口了,就不計較應該叫什麼了,那就繼續叫它“地落”吧。

“地落”同害蟲天牛十分相似,都是六條腿,一對長長的一節一節的觸角,一對大鉗子,鉗到手上讓人感覺很疼!渾身顏色黑的發亮,外面翅膀不像蜻蜓那樣水平,而是有一點弧度、堅硬,裏面有一對柔軟的翅膀。能飛行,頸部有很堅硬的紅褐色的革質保護,壽命很短,也就幾天。據資料記載:桑天年一生經三個時期,成蟲產卵於土壤中蜕化成幼蟲,是一種土名叫“黃蟲”的蟲子,幼蟲在地下靠吃草根為生,歷經三年蜕變為成蟲,在每年入伏下雨,土壤鬆軟後出土,出土後急急忙忙尋偶交配,雌蟲產卵不久就死亡。

不知道是我們的哪一輩老祖宗發現的,“地落”可以吃。這可能和河南人飽經磨難,生性粗糙有關係吧,但凡能入口的.都想方設法吃了。當地的陝西原住民卻從不碰那些醜陋的蟲子,説不乾淨。

平日裏我們都盼着入伏立秋,下透雨。下雨了,就機會去捉“地落”。現在雖都快奔四了,可我年年都還要冒雨辛苦一把。我遠嫁山西的表姐每年都會在這個時節回澄縣,一方面看望家裏人,另外則是去捉“地落”,不辭勞苦的將捉到的“地落”帶回河津,讓我那饞嘴的表姐夫下酒。

雨霧中,荒野上捉“地落”的人們要貓腰低頭,眼睛死死地向草叢裏瞄,一但發現草叢裏有爬行着“地落”,撿起來就放入隨身攜帶的小桶、罐頭瓶等內壁光滑的器皿中。有的時候會在低窪鬆軟的草叢中發現幾十、上百隻“地落”在約會,那可是捉“地落”的人喜出望外、求之不得的事。隨着“地落”的增多,器皿中隨即就會響起“地落”欲行逃遁,但又徒勞的竊竊私語沙沙聲。

回家後,將捉到的“地落”倒在大盆裏,用剪刀剪去那它嘴上的鉗子、頭上的觸角、身上的長腿和翅膀。洗淨後,放到淡鹽水裏浸泡。而後,倒入鐵鍋在微火上翻炒,直至翻炒的焦黃乾透後倒出。再用少許菜油二次煎炒,當香味四溢時立即出鍋即食。香得很!在我們童年的時候,那可是難得的動物高蛋白!

在如今這個談吃色變的時代,能吃到田野裏自然成長的,絕對無公害純綠色的蟲蟲美味,也不失是一種舌尖上的幸福!

標籤:地落 隨筆 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