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精選7篇)

文學2.84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這時最關鍵的讀書心得不能忘了哦。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書心得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精選7篇)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 1

再讀《靜悄悄的革命》已是第三次。

讀佐藤學的書有共鳴也有疑惑更有費解,因此不得不再讀,又讀。

真的讓我説説心得體會,還覺得茫然不知所感,幾點碎碎的感想難成片段。

首先最打動我的是靜悄悄的這幾個字,我喜歡讀書,也是一個喜歡獨處的人,最喜歡靜悄悄的感覺。其次是我經歷的課堂中,用大一點的時間單位來表示有三十年之多,就作為教師後的感受而言也有二十年之久,靜悄悄的感覺着實不多。靜悄悄,它不是死氣沉沉。死氣沉沉讓人壓抑、乏味、倦怠甚至討厭!靜悄悄,怎麼説呢?它像是靜聽春雨沙沙————愜意、滿足、喜悦、驚訝,想象花重錦官城的渴望;又像是獨感冬風怒號————温暖、安全、幸福、踏實,產生能飲一杯無的相邀。課堂要是這樣有靜悄悄在生髮,那是多麼幸福的啊!所以要革命。

他極其深刻的指出:這場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個教室裏萌發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這場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結構的變化。僅此而言,它就絕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因為教育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我由此想到了歷史的變革與革命,轟轟烈烈也許是一個關鍵事件吧,也許是一個導火索吧,也許反正一個良好的長久的生態的呈現都會伴隨着一種曠日持久的革命在悄悄的進行。這或許就是現在最流行的一句在路上吧,我們只要一直虔誠的在追求的路上,就好!

這裏面有些理念和觀點我還很費解,但也有讓我豁然開朗的頓悟,成為一個關鍵的拐點,由此解開了心中多年的困惑,走出一個瓶頸後便有一個迅速豐富的成長。不是聽學生髮言的內容,而是聽其發言的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與他們心心相印。應當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傾聽的教室由此,我的課堂設計理念在拐點處重生,多年的糾結獲釋。我在打造生本課堂時一直矛盾着,因為我發現每屆班級裏總有那麼一兩個小女孩或者小男孩説話聲音不大而且邊説邊思的樣子,每次矯正他們的發言我都很費力氣,他們的聲音真的就不能做到宏亮有力,一直覺得遺憾。讀了佐藤學的這本書,那裏有句話讓我回想到我自己做學生時的發言現場。他這樣説對清楚、明確的要求深信不疑的老師是不可能理解學生那些躊躇不定的,沒有把握的發言的價值的,是不可能理解那些孕育着微妙的、不確定的、模糊曖昧的思考、矛盾、衝突的複雜情感的價值的。在這些老師的教室裏,那些慢慢思考問題的或者用不明確語言描述自己並進行思考的學生,都會被貼上理解遲緩、發言不積極的標籤而被撇到一邊,被老師以達不到要求的明晰的語言和表達力而善意的撇到一邊。這是多麼人性的關注和呵護啊。正真的素質教育就是讓每個孩子全面而主動發展的教育。李鎮西老師的一段話在素質教育的原野上,每一粒種子都能破土發芽,每一株幼苗都能茁壯成長,每一朵鮮花都能自由開放,每一個果實都能散發芬芳!

民間有説法孝,論心不論跡。孝為行,敬為心。我覺得育人亦是如此。教為行,育為心。教育該是樸素而温暖的,不僅有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遠不失腳下的樸素的起點。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 2

大學時初讀《靜悄悄的革命》一書,認為又是一本運用大量事例加上成功經驗總結堆疊起來的所謂暢銷書。確實,在書中佐藤學先生例了很多教育實例,然而在參加工作後,再看這些事例,它們是如此真實的,佐藤學先生提出許多關於課堂教學、關於學校教研、關於學習方式等的闡述和思考,都引人深思,讓我受益匪淺。

今天我選擇分享的是第三章那個的第十六節《校本課程建設》作為分享內容。選擇這一部分,也是因為自己在這段時間以來在校本書法課程建設過程中存在許多困惑。首先如書中所説的一些錯誤,我們也犯過。在學校教學開放日時,為了校本書法課程能有更好地展現,花費了很長的時間進行校本書法教材的編制,顯然,教材的編訂並不是必須的。況且,當下我並不具備編訂合格教材的能力。在公開課時常見到一些現象,授課教師精心準備並打印的教學設計,華麗鮮豔的`板書設計,這些都不是必須的,我們做這些事,也只是一些形象工程。

其次,教學研究沒有針對性。認真思考,書中提出的,教學研究重點在於所參觀的課堂中有趣和困難的地方。一堂好課吸引住了我們應該是課堂中發生的實際情況,然而評課時卻常常忽略了這些真實的精彩。甚至將關注重點放在華麗的課件音效上。真誠的交流共享才是促進教研活動的好方法。

最後,佐藤學老師提出的向其他老師開發課堂進行教學研究的建議,我是十分認同的。並且我認為這是促進真誠交流不錯的方法。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 3

《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已讀過數日,我記得在教師會上我也就這本書發了發言,我覺得潤澤的教室是本書裏一個重要的概念。

什麼是潤澤的教室呢?佐藤學先生説:潤澤這個詞表示的是濕潤程度,也可以説它表示了那種安心的、無拘無束的、輕柔滋潤肌膚的感覺。這樣的解釋,就給人一種舒服感,讓人心曠神怡。

潤澤,就是適合種子生長的環境。如果學生是一顆顆小種子,那麼潤澤的教室就是那片適合種子生長的土壤,這片土壤裏所具備的就是人與人之間和諧的`關係,讓大家都感到舒心自然的關係。所以,老師首先就在課堂構建這樣一種和諧的關係,營造一咱輕鬆自如的,能讓每個孩子安心學習的氛圍,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互相信賴,為構建學習共同體打下一個紮實的基礎。

在以後的教育教學中我要努力的用愛心一個屬於我的潤澤的教室,讓我的學生能夠在安心的、互相信賴的環境中成長!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 4

讀着佐藤學二十多年的實地研究匯聚成的這本書《靜悄悄的革命》,裏面的知識我慢慢咀嚼,內化,雖然不能準確地説出我收穫了多少,但是開卷有益是必然的。

不由想起剛剛調到二小工作改行教語文時的經歷,俗話説“隔行如隔山”,一點兒也不誇張,我臨時代理一個班的語文課老師兼班主任,那時我真是兩眼一抹黑,對於教語文我什麼也不懂,怎麼辦呢?每天下了班,我就要趕往以前單位教語文的前輩邵老師家裏,跟她學習怎樣備課,一學就是幾個小時,可是心裏還是空落落的,即使課本上記得滿滿的,第二天該怎麼上課也是茫茫然。當時的我迫切想知道我該怎麼上好語文課,怎樣説好每一句話,怎樣讓學生聽我説話。

印象挺深的是厚着臉皮蹭了兩位大姐的課,看她們在講台上揮灑自如,台下的學生聽得有滋有味,我羨慕得不得了,心想,她們是怎麼練就的這一身的功夫?然後,我就依葫蘆畫瓢,把聽到的學到的搬運到我的課堂上,結果是邯鄲學步,課堂上我依然手忙腳亂。

現在想想,我一味地關注自己要説什麼,要做什麼,不去想學生需要什麼,不傾聽孩子們的聲音,怎麼可能上好課,可見,會傾聽也是種能力啊!佐藤學説,善於學習的學生通常是擅長傾聽的兒童,因為學習是從身心向他人敞開、接納異質的未知的東西開始的,那麼不善於傾聽的老師呢,往往自己很愛講話,但講話時是不會對自己的言辭進行謹慎的選擇的,也對在場的每個學生能否聽到或理解自己的話毫無意識。

每一次讀到這些,課堂上那些我唱獨角戲的場面就會跳出來,好像在嘲笑我的自以為是。老師應該怎樣傾聽呢,書中寫到,老師在課堂上以慎重的.、禮貌的、傾聽的姿態面對每一個學生,傾聽他們有聲和無聲的語言。在學習能夠豐富地展開的教室裏,教師在向學生講話時,不僅能意識到自己的言語,選擇合適的言語,還能有意識地專注地傾聽學生的言語,其“講述”的行為同時也就是“傾聽”的行為。

最有意思的是關於傾聽學生的發言佐藤學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好比是在和學生玩棒球投球練習。把學生投過來的球準確地接住,投球的學生即便不對你説什麼,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學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準確地接住的話,學生後來就會奮起投出更好的球來。

現在我一直提醒自己努力做一個傾聽者。我的課堂語言會有意識的慢一些,開口説話前有個緩衝,思考一下有沒有更好的表達方式,能不能激起學生聽的慾望和説的衝動。

當孩子們小組比賽朗讀課文時,讀罷,我請他們互相評價,以往評價好像是我獨攬的,然後梳理出讀好課文的方法,現在,我會把這樣的機會交給孩子們。男孩旭從作為朗讀者和傾聽者這兩個角色的不同角度來總結,他認為自己可以讀得更好一些,而且,他用詞很講究,説話有條理,我肯定了他的表達,鼓勵他做得更好。自那以後,每節課上都能看到他高舉的小手,期待我做他的傾聽者,我發現,他也在回報給我尊重和信任,我倆的投球配合得不錯。

接到學生的投球給我帶來成就感,讓我想接住更多的球,甚至是投偏的球,作為投球者,孩子比我的渴望更強烈,每想到此,我更堅定地想成為優秀的傾聽者,與自己對話,與學生對話,傾聽孩子有聲的、無聲的語言。

課堂上的質疑、梳理我會有選擇地放手讓孩子們做,而我就是傾聽、判斷、指導。比如,當孩子説出自己的想法後,我發現有待調整的地方,就會請其他的孩子給出建議,再回到原問題上有針對性對話,讓孩子們在傾聽與對話的過程中有效的學習,我嘗試着用有意識的自我提醒和約束來改變我的課堂。

佐藤學説,會傾聽的老師才能實現與學生的對話。這種對話絕不是表面上熱熱鬧鬧的課堂,而是站在欣賞、體味學生髮言的立場,或許,課堂上是靜悄悄的,但是老師的傾聽讓課堂浸潤在一種不一樣的氛圍裏,空氣中流動着孩子和老師的思考、碰撞、融合、完善、超越,那必定是潤澤的課堂,也是我努力想要追求的課堂。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 5

最近,教育局推薦我們全體老師閲讀了佐藤學教授所著的《靜悄悄的革命》這本書。讀着讀着,我慢慢地發現,書中所描寫的學校教育,所呈現出來的課堂,所探討的問題,與我們平時的教育教學有着許多的相似、相通之處,許多案例都在觸動我心絃的同時讓我深深地思考。

在書的前言部分有這樣一個案例:小林先生是有10年教育經驗的骨幹教師,這一年,他擔任一年級的教學。他所任教的班級在5月份裏發生了一個小小的危機。有一天早上,當小林去教室時,在走廊上看見一個名叫徹也的學生由母親帶來學校,徹也在那裏哭鬧,怎麼也不肯進教室。其他的學生不知發生了什麼事情,都在圍觀,場面一時處理。“怎麼啦?”小林走過去問徹也,徹也哭着説:“老師和媽媽都騙人,説學校裏和快樂,都是撒謊!”“還不如在家裏打電子遊戲好玩!”徹也所説的話引起了全班學生的共鳴。經過小林老師的調查發現,大家覺得“學校不快樂”的原因是“老師太嚴厲了”,隨後,被這一問題困擾的小林老師在與校長加納先生商量後,決定把自己的想法用詩的形式告訴學生。在小林老師慢慢地讀着自己寫的詩的時候,學生又認定“小林老師作為老師還是不夠格”的,原因是“小林老師太温和了”。最後,按照學生的理論,得出的結論是——“教師太嚴厲了或者太温和了都是不夠格的。”看到這裏,我不禁為小林老師所遭遇的尷尬境況啞然失笑,但笑過之後轉念想想,小林老師的遭遇不正是我們許多老師都面對着的難題麼?

對待學生,我們究竟應該採用怎樣的態度呢?“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春風化雨的關愛在教育中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但在該堅守原則的時候,適當的嚴厲也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寬嚴相濟,我們的教育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作為教師,最困難的就是要把握好這兩者之間的度。記得在剛教一年級時,有經驗的老師就向我傳授經驗:發現班裏有難對付的學生,一定要一開始就嚇住他,這樣以後才好管。那時在我的班級裏有一位叫小李的同學,上課注意力不集中,非常好動,是一個總讓我感到頭疼的男生。最讓我生氣的是,他總也沒法管住自己,上課不是轉過頭去與別的同學講話,就是自言自語,如果他嘴巴里沒有聲音了,那準是找到好玩的東西,自個兒在玩着呢。他還是一個麻煩的“惹人精”,時不時有同學

跑來告狀,“小李拿了我的鉛筆。”“小李把廢紙塞進我的衣服裏了。”我這個班主任,只能馬不停蹄的處理着他“源源不斷”的問題。他還常常因為瑣事與同學爭吵,甚至打架,各方面的習慣都非常差。對於這樣的學生,我採取了嚴防死守的辦法,一有不對勁的苗頭就及時打壓,畢竟還只是個一年級的孩子,在我時不時的.聲色俱厲恐嚇威脅之下,他老實了許多,不再時不時的不守紀律了。但是隨着時間一天天過去,我發現他似乎很怕我,只要我一出現,他立馬貓回自己的座位,趴在桌上偷偷瞄我。一開始我還很為我的“戰績”而得意,但時間一長,我發現我和他之間的距離遠了許多,他總是想方設法躲着我,有時我有意和他説説話,他也是躲躲閃閃的。這樣的師生關係讓我感覺很不舒服,也讓我開始反思:對他的教育,我是不是太過嚴厲了呢?再調皮的孩子也有他可愛的一面,我又怎能只盯着他不好的地方呢?後來,我試着慢慢地改變自己的態度,用我的行動去減少他對我的隔閡,嘗彌補我與他之間的那條裂縫,畢竟是一年級的孩子啊,還是很單純很天真的,一段時間之後,他在我的面前慢慢地恢復了活潑可愛的樣子。這件事情雖然過去了,但是每次想起還是讓我後怕:如果我面對的是一個高年級的孩子,這樣的教育恐怕會對孩子造成不可彌補的心靈傷害。這件事情也時時地提醒着我:作為教師,不能無原則的温和寬容,但也不能因自己過分的嚴厲而傷害了孩子幼小的心靈,只有把握好尺度,嚴愛相濟,才能收穫教育的芬芳。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 6

當新課程改革的理念逐漸在自己的腦海中紮下根的時候,我開始試圖將自己的課堂轉變為我理想中的開放的、個性的、多彩的課堂,但在許多次的嘗試中,我發現:相對低、中年級而言,高年級的課堂氣氛顯得很沉悶。教室裏能自主參與小組討論交流的同學不到四分之一,有四分之一的學生有想法,卻不願交流,另一半同學表現出觀望、漠然的態度,那神態讓人看不見他想交流的意願。這樣寂靜、沉悶的課堂,讓我茫然,疑惑。我不知老師們是否也在這樣的茫然、疑惑中努力地探尋着、摸索着——如何去引領學生的個體參與?如何去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如何去構建一個異彩紛呈的課堂?

打開日本教育專家佐藤學《靜悄悄的革命》一書,我看到了,原來諸多的困惑並不是我一人所有。“日本的教師也在邊體驗改革過程中的各種混亂狀況,邊摸索着新的學習方式,這一切與我國教育的現實狀況是何等的相似!”

讀着此書,文中的許多話語引發了我的共鳴,現擇取部分話語,與大家共賞之,共析之:他流連於無數個學校的'校園、站在一個個教室前的窗口邊,坐在一間間教室裏,將一切收納於胸,以他敏鋭的目光,洞察着發生在教室中的靜悄悄的革命,並精闢地論述:“靜悄悄的革命,即使通過和事物對話、和他人對話、和自身對話的活動過程,創造一種活動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學習。這場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結構性的變化。僅此而言,它就絕非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因為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效果。”讀着這些充滿睿智與思考、信心與執着的文字,就像喝一杯極品凍頂烏龍茶,甘甜雋永、回味無窮。

從《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我發現佐藤學先生在追求一種理想的教育:就是通過在學校實施“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創造以“學”為中心的教學,創造以“學”為中心的課程,進而將學校發展成為一個學習的共同體。如,本書中對“學”的描述特別的意味猶長。“學”的簡體字上的“三點”互不相連,道出現在教育的癥結所在,以前的“學”的繁體字的上邊,道出了學習應該是生與生、師與生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學習過程,這正好話中的新課改下學習方式的偉大轉變。他還在書中談到:要實施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應當以在教室裏構築一種新型關係為出發點,即讓每個兒童持有自己的課題,互相探究、互相交流、互相啟發,即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具體地説:就是組織和指導有任務的學習、有小組活動的學習、有學生將自己的東西用作品表現出來與同伴共享、互相欣賞的活動的學習。也就是説,就是從個體出發,經過與同伴的合作,又再返回到個體的學習。令我吃驚的是,他居然通過自己的實踐,將這種理想在學校的實施變成了現實,並取得豐富的經驗。可以説,這是我讀到的最有可操作性的教育專著。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 7

最近有幸選讀了《靜悄悄的革命》的這本書。該書作者是日本東京大學教授佐藤學先生。這是一本沒有大理論大敍事的小書。作者與別的教授不同,他用最平實的語言講述着教育的真理。佐藤學每週去各地的學校訪問,看過數不清的教室,在各個教室裏觀摩,近20年來一直如此,他與校長、老師們一起研討改革中的問題,丟開一切抽象的語言,把自己融入到學校的教師和學生中,因為長期融入其中,才能用平實的語言講述真理。他認為,教育改革應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這種“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個教室裏萌生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持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

雖然寫的是日本的教育,但卻和我們中國的教育現狀有着驚人的相似之處。如果把我們的新課程改革看作是一場革命,它就絕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因為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和我國的教育改革相似,日本教育也在一個深刻的“轉型期”,“在教育方式和教育觀、歷史觀上,日本的教師正在體驗改革過程中的各種混亂狀況,邊摸索着新的學習方式”,但樂觀的伊藤學稱“這種混亂局面決不是壞的徵兆”。

真正從事教育改革的人士,也許就要有這種耐心和達觀的。在耐心與達觀時,伊藤學融入了學校和教師中。他説:“教學是充滿活力的,如果我沒能與教室中的一個個學生和老師共鳴的話,那麼,真實而生動的觀察是不可能的。”他發現每個教室都有一個個固定的風景,可以説沒有哪一個教室和其他教室飄溢着完全相同的氣息,有着完全相同的問題。進而提出忽略教室的多樣性和在其中發生的事情的固有性,僅一般性地議論教學是非常空洞而沒有什麼意義的。通過解讀一些小故事裏所包含的深刻內涵,來重新審視每天的教學活動,並以此為切入點,向改革教室邁出新的一步。真誠傾聽,不僅聽學生好的思路、好的想法,更重要的是及時緩解學生心中的不滿、困惑、焦慮。

佐藤學在《在靜悄悄的革命》中寫道:“這種傾聽不是聽學生髮言的內容,而是聽其發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與他們心心相印,從而產生‘啊,真不簡單’、‘原來如此’、‘真有趣呀’等共鳴共感。喚起這些情感體驗可以説是傾聽學生髮言的.‘理解方式’應具有的最重要的意義。”我們一天8個小時都在圍着學生轉,然而交流的機會卻很少。

儘管新的教學理念要求教師注重挖掘學生的內在潛力,然而受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師生之間仍以單向交流為主。學會傾聽要求教師面對學生時,從眼神、語言、表情和身體姿態各方面,充滿關注和期待,這對學生是無比重要的精神力量。心靈交融的課堂意義就在於,它能點燃學生和教師智慧的火把。在很多情況下,師生之間的誤會都是因為沒有機會申述或彼此沒有認真聽而造成的。如果老師在工作中經常聽取學生的談話,可以獲得更多的信息,知道自己的不足,更好地瞭解學生,減少不必要的麻煩、誤解和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