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書書緣-散文隨筆

文學2.39W

與書為緣,實然美事。

書書緣-散文隨筆

童年時光,夢中染盡書香。小窗幽月,一盞孤燈悠悠照。在清風柔面,蟲蚊初鳴的淺秋,翻開書頁,韻味頓生,天光雲影,兀自徘徊。時光滯滯,一時於字句之中,勘破人生。

未入學之前,早已經嚮往書中盛宴,四處尋了書來讀,由於條件的限制,自己得這一股慾望斷然無法輕易滿足。所以就常尋機藉故,暗中拿了二哥一年級的書,藉着他去上學的空隙,偷偷在卧室讀。心裏是既緊張又激動,既高興又害怕。那時候,有許多不認識的字句,就憑着感覺,臆猜也好,矇混也罷,總之是見了像誰就認成誰,想來大概是以“兒子總不會和親爹的相貌有多大的偏差”作為了判讀的依據罷。那時讀書是頗為認真的,因為沒有圖文本身之外的絲毫雜念,所以印象非常深刻。至今我都還能背誦許多啟蒙課文的段落,以及許多那時習得的古詩。

年幼終歸還是年幼,偷書之事總是覺得內心不尚光榮,心裏時常戰戰兢兢,任由我小心翼翼,最後還是被二哥在一個晚上逮個正着。他一陣的吼鬧和嘲笑,最後還是讓我因為不堪自己的行為帶來的巨大負罪感,而默默流下淚來。最後還是憑藉父母的威儀,來為我的行為落一個正名:愛書不是壞事,為讀書偷書是愛知識。後來在中學裏讀了魯迅先生的《孔乙己》,孔乙己説偷書於讀書人來説叫竊,便想到了幼時偷書讀的往事,嘲笑自己那是也是一個竊書賊。

但是,慶幸幼時的些許讀書學識的積極性沒有被迫夭折,才能在後來的這麼多年來,雖性格孤鬱沉默,卻少有無端的寂寞。在書的世界裏,沒有寂寞。寂寞,憂傷,憂愁,全都會消融在文字的細膩或者豪放裏,自然而成就一種壯闊的美。從此讀書的熱情就未曾消減,無論處在什麼情況下,千方百計也要尋了書來讀。除了想盡辦法討好二哥之外,我還發現了一處藏書的寶庫,在那裏我讀過了尤為感激的幾年時光。

2003年,搬了新家,新家離老家較遠,旁邊是村裏一個嫂子開的小麪坊。四里八鄉的人大都有中午吃麪的習慣,加之她家的面潤滑可口,所以面很暢銷,由而包裝所需的紙張用量就大。麪坊的嫂子一邊賣面,一邊收購農家的舊書。有時她下午回來時,用大揹簍裝了一麻袋的書刊報紙從我家壩子裏走過。只聽得揹簍發出咿呀的聲響,然後他進門去,便又會聽見倒書時一聲轟響。

那些書大部分是高年級的課本,也有少量的小説和報紙。我常常馬馬虎虎地做完了家務,就跑到麪坊裏去,隨便和嫂子打了招呼,就蹲書堆旁邊去。蹲累了就坐,前後就是幾個小時。麪坊裏只有一道小窗子,光線不是很好,白天裏全要靠開了燈才能做事。所以天黑下來時,我竟沒有察覺。麪坊嫂子看見我心無旁騖地在那裏讀書,就又會重複那一句話:二天(將來)成才了要感謝我哈。我笑了笑,不知怎麼來回答。現在回想起來,人沒有成才,依然書生一介,也許會潦倒一生。但是,我心裏是滿足的,靈魂是充實的,這我得感謝那位麪坊嫂子。

人就怕尋不到歸宿,但只要是一尋到就會戀戀不捨,這種不捨逼迫着人拋掉一切去貪婪已經獲得的一切。當年那個少年亦是如此,昏暗的麪坊,微弱的燈光,麪粉的灰沫將自己全身染得發白,宛若考古學家在文物古蹟的第一現場。但我的注意力,全然不在身邊的一切,只是感覺自己得靈魂在書頁中,在文字裏,在情節之中移步換影,在心中寬廣的海洋中無限的徜徉,以至於會忘乎所以,以至於不知今夕何夕,今歲何歲。

待到眼睛開始感到略微的疲倦,便才回過神來,該是回家的時候,卻有將走未走,將舍不捨得情結。母親一個下午不見我,在陽台上大聲的喊。我一聽聞,狠下心來,轉身回家了。

其實回了家,心緒是難以平伏的,因為害怕和恐懼。那畢竟不是圖書館,那裏的書,只是麪坊用以掙錢的材料,由此,誰也無法預測它們的命運如何。或許上一次我還傾心的一本書,隔了一兩日再去時,已非斯物模樣。或者被肢解,成為永遠都拼湊不齊的殘缺。或許有的面把已經買了出去,放在農家的灶頭上,等面吃完了,就拋到火中,化作某個清晨劃破寧靜的一縷青煙。這一拆而散,一爐而燃的,不僅僅是紙張,也不僅僅是字句篇章,更是作者的心血情感,還有我綿綿的思緒。

與麪坊裏的書結下的緣,終究要因為自己得漸漸長大,私有面坊的消失而被無情的割捨。於是,長大了,就走了,遠離故鄉,去遠方上國中,高中,然後遙遙千里來這裏上了大學。世界越大,空間就越是狹窄,越是感覺喧囂,想要靜下心來讀一讀書,卻是難事了。

然而高中的時候,忙碌的時候我卻常常給我的讀書開綠色通道。不讀書,不知禮。三日不讀,就感覺自己蕭然的落後。那時,操場外面有一家小文具店,會兼賣着雜誌期刊。諸如《散文》《讀者》《青年文摘》《意林》等,還有頗考耐心的《小説月報》,還來還有《萌芽》《雜文月刊》,唯獨可惜沒有詩刊。但我從不看《最小説》,從不看《男生女生》認為那些東西有藉着青春作論的嫌疑,偏離了文字的價值和靈魂,直指向市場的波流,所以一直不曾看好。我是每期必買期刊的,有時即使生活費非常困厄,也要尋方設法買一本來,藉着夜晚的枱燈讀一讀,好似收穫一種夜裏才能成熟的果實。如此,腹中飢渴,靈魂卻無比充實。有時也在上課時看,因為興趣於斯,他之,就覺得無所謂了,所以荒廢了不少學業,成績也不盡人意。唯有語文一科,還能讓自己保持繼續讀下去的信心和勇氣。但自己卻異常反感大學聯考作文,總以為是八股化寫作方法,讓人放不開來,心裏有許多顧慮,無異於古人所説的帶着鐐銬跳舞了。

但我所讀的期刊雜誌,只不過是滿足了我的短暫的心裏需要,收穫的,也只是小世界的象牙塔裏遙遙發出的`寥寥樂聲罷了。有幾位書友就勸我説,要多接受一些正統的文化,也就是多讀一些名家經典。我欣然接受了,因為我讀雜誌,讀了一本,估計就如同吃了一頓快餐,這是無法走得遠的。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所以讀一些富有時代精神的書是不可少的。於是,我陸續買了川端康成的《雪國》《千紙鶴》,還有《麥田裏的守望者》,《巴黎聖母院》,也買了《紅樓夢》,只是看到第六回時,產生了一個疑問,就是曹雪芹為何要在第六回寫劉姥姥進大觀園,這樣感覺前不沾調,後不引文。疑問一問再問,眾口紛説,各懷其見,所以沒能解惑,導致一拖再拖,至今還沒重翻過。後來買的是《魯迅經典全集》,麥家的《風聲》《風語》,閻連科的《我與父輩》等。這些書都對我的世界觀產生了巨大影響,以至於我看到某些社會現實,會想到魯迅先生的筆鋒,寫散文化之類的文字,會略帶一點朱自清先生的風格,會有閻連科先生一樣對父輩的偏愛情節。只是我手法生疏,作來不像,但我不是刻意的去模仿,因為他們的東西,已經通過閲讀,融入到我的骨子裏去了。或許是由於正值青春的緣故,我還有意看了一類書物,關乎純真的愛情,比如《山楂樹之戀》。其他的書,就大概是古籍一類的了,但卻也是我最喜愛的一類,有《古文觀止》《文心雕龍》。

往後就是高中畢業了,我收拾了一箱書,都是我至愛的,以為自己得精神糧食都帶齊了,就不擔心往後會有飢渴了。然而上天沒能賜福於我之類的誠摯之人,硬是要將美毀滅給人看,讓人覺得這美的虛無。

途中轉車,行李遺失,書盡失,尋未果。

我不知用什麼來描繪那時我的心情,如果世人的觀念裏允許年輕人悲哀的話,我會用“書殤”來表達。書給掉了,我的沉痛,日復一日的像烈火煎熬着我。我的血,淌了一半,另一半卻呆滯了,在我的血管了,僵硬成風雪城牆。我似乎是祥林嫂,丟了孩子了,就恍恍惚惚不知終日。我的生活裏沒了陽光,沒了心靈的歸宿——我是一個流浪的孩子。

但後來,讀了禪宗裏的一句話: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其痛快。就似乎頓悟了。與其終日徘徊在已經過去的定局裏,倒不如大跨步的往前去,或許還有一片更美的天,一路更醉人的芳香,一派生機活力。上天也許是垂憐我這樣的人,不想我侷限在某一本書或者某一個領域,要我走向更好的精神家園裏去,重開一片豐潤的土地,用以滋養心性和靈魂。

於是,我走近大學的圖書館,並用心去愛上了那裏。

寫這篇文字的時間段,正好下了課,我報着筆記本走向圖書館,安靜地坐下。我的身旁時整齊的書架,上邊端正地放着古今中外。前面是塊黃褐木底綠色行楷字匾額: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哦,我一翻書,就聽見文字呼喚我的乳名,像母親一樣柔美的嗓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