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不怕被吃掉的“小魚”

文學9.19K

一、背景

不怕被吃掉的“小魚”

我園在剛開始實施生成性教學活動時,教師們雖然已經瞭解有關生成性教學活動的特點和操作方法,但也常常會有意無意地以活動組織者、領導者的身份出現,把自己的想法意願強加於幼兒。本案例中的教師是一位具有大專水平,且又有豐富教學經驗的老教師。她對孩子充滿了愛心,所帶的班級雖然有些頑皮,但孩子們都非常機靈、愛大膽地表現自我。因此,該教師尊重幼兒的各種做法和想法,把指導的重點放在觀察和把握幼兒的發展上,並在此基礎上有依據地進行合作性的指導。同時通過師生間的“對話”,逐步形成兩者之間的理解、溝通、互信、尊重、融洽的良好氛圍,繼而達到師生共同成長的目的。

在案例中,濛濛與靖靖是該班的兩個皮大王,因為他倆上過一年的小小班,所以在能力方面都比其他小朋友要略強些,對任何事情喜歡追根到底,對一些沒有嘗試過的遊戲喜歡推陳出新。老師們也非常喜歡他們的聰明,但也對他們的調皮搗蛋卻有些無可奈何。然而,在生成性的遊戲活動中,卻讓他倆的創造性才能得到進—步的發揮。

二、案例描述

小班幼兒對《捕魚》這一遊戲特別感興趣,他們常常自發地在活動區內扮演“小魚”和“捕魚人”,開展各種有趣的活動,百玩不厭。一天,孩子們又玩起了《捕魚》遊戲,其中最後一個環節是抓小魚,當“捕魚人”飛快地向“小魚”撲過去的時候,“小魚們”尖叫着四散逃竄,只有濛濛和靖靖一動不動地站在原地。他倆笑眯眯地看着“捕魚人”,嘴裏還唸唸有詞“你來吃我呀!你來吃我呀!”他倆的反應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就連“捕魚人”也呆掉了,站在那裏不知該怎麼辦?

“有這麼大的兩條魚,你們怎麼不趕快去抓住它們?”我靈機一動,很有興趣地問道。

“對,快去抓住他們。”“捕魚人”也一下子反應過來了,箭也似地飛奔過去,一把抓住了“小魚”。抓住後,他們幾個又站在那裏笑眯眯地看着我。

“捕住了‘小魚’後,我們該怎麼了呢?”我故意問道

“刮掉魚鱗,然後燒一燒”,“對,可以紅燒,葱油,也可以清蒸。”孩子們一下子來了勁,七嘴八舌地嚷了起來,並一起湧了上來。

“行,不過得分一下工,大家説説好,要不就亂糟糟了。”我建議道。

“我當廚師,我來刮魚鱗,我來洗魚……”沒想到孩子們一下子就分配好了。

“紅燒要放醬油、糖、味精。”文文插嘴道。

“還要先放點油煎一煎,要吃辣的,還可以在油裏放點辣椒。”扮“小魚”的濛濛神祕地眨眨眼睛説。

“哇!你們不怕辣呀?”我故意插嘴道:“醬油、糖、辣椒在哪裏呢?”

“到娃娃家去拿……”

在接下來的活動中,孩子們熱火朝天地忙這忙那,那倆個扮“小魚”的小朋友也樂此不彼,一會兒躺在地上假裝被刮魚鱗,一會兒又假裝在鍋裏翻滾、跳躍……(而我只是在一旁引發孩子們共同參與,喚起他們已有的知識經驗,涉及到如何分工、如何烹飪等等內容時,我建議孩子們可通過討論、交流,互補各自的知識和經驗,使整個遊戲成為孩子自我探索的有效手段。)

哇!哇!遠遠地又傳來了濛濛和靖靖的刺耳尖叫。

“怎麼啦?”我急衝衝地跑過去一看,只見濛濛和靖靖倆的臉上、胳臂上都已被咬出了幾道紅牙印。

“哇——!老師,小朋友們真的來吃我了,把我身上咬了一大口。”(孩子的告狀聲真讓我啼笑皆非,到底是小班的孩子,他們非常容易把想象與現實混淆。他們在手忙腳亂地燒好了紅燒魚後,就把這兩條“小魚”給吃了起來。)

“濛濛、靖靖,知道小朋友為什麼咬你們嗎?”我問道。

“因為,我們是紅燒魚。”説完,他倆也噗哧一聲笑了起來。

吃魚的時候可不能大口大口地咬,魚的身上會有許多魚刺。”濛濛大聲地説。

“對!”我連忙應道:“魚刺卡在喉嚨裏可是一件很危險的事。”

之後,他們又生成了許多關於魚的話題:如“魚身上的剌是怎麼排列的?”“為什麼有的魚身上有許多刺?而有的卻很少?”“為什麼魚會有腥味?有些魚還有長鬍須?”為此,我建議他們可去查找有關魚的各類資料、VCD及圖片。此活動整整持續了一個月之久。

三、分析

新《綱要》在組織與實施中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還指出要“善於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遊戲和偶發事件中所隱含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這就要求教師留心日常生活,抓住時機,使其成為教育教學的契機。

(一)學會理解幼兒,積極支持幼兒的自主活動。

新《綱要》強調以遊戲為基本活動,重視幼兒的興趣、需要,要求讓幼兒擁有現實的快樂生活,也就是説要視幼兒為獨立的人,肯定了現實生活本身對幼兒成長的重要性。在本案例中,教師不光調整了預定的計劃,滿足幼兒當前的需要,而且還積極參與到幼兒的生成活動中,這裏不單體現教師與幼兒的—種平等關係,更突出的意義在於此過程中,教師對幼兒的積極引導。不是為活動而活動,而是為獲得活動,這個獲得就是教育活動的學習價值所在,也是教育的根本價值所在。

幼兒期的最大特點就是好奇、好問、好動。在平時的遊戲中,聽到“捕魚人”來抓“小魚”了,大家就尖叫着一鬨而散,濛濛和靖靖出於好奇,才站在那裏説“你來抓我呀!”想看看抓住後到底會怎麼樣?此時的教師對他們的這種行為,沒有以不遵守遊戲規則的原因而大聲訓斥,而是以一種孩童的心態來啟發、引導他們繼續遊戲。(如:老師靈機一動,很有興趣地問道“有這麼大的兩條魚,你們怎麼不趕快去抓住它們?”“捕住了‘小魚’後,我們該怎麼了呢?”)

(二)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

孩子的發展是有個別差異的,濛濛與靖靖所扮演的角色讓他們獲得了快樂和滿足的情緒體驗。他們感到自己是老師、小朋友們的注意焦點;大家議論的中心,在心理上由內而外地感到自豪與滿足。在這種心理狀態下,使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所積累的感性經驗得以運用,能激發他們的積極心態,調動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去嘗試解決新問題,讓積極的情感與態度成為個性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這樣既能滿足幼兒認知和遊戲的需要,又能保證他們有適當的自主選擇和自由活動的時間。在這一活動中,教師能給兩位調皮幼兒一次機會,鼓勵他們去嘗試“無中生有”的創新;去憧憬“異想天開”的創造。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或幼稚可笑的,只要能使幼兒的.個性得到健康的成長,教師就應該給予鼓勵與賞識。

(三)抓住幼兒“生成活動”,促進幼兒“自我學習”。

生成活動是幼兒和教師之間相互呼應而引發出來的,它既反映了幼兒的生活經驗,也凝聚了教師對幼兒的充分了解、研究的結果。

在案例中,教師讓幼兒通過看看、想想、做做進行生活知識技能的自我學習。如洗魚和燒魚的過程中,使幼兒掌握了一些分工、烹飪等生活技能。一改以往教師一步步示範,幼兒跟着學的方法,讓幼兒邊觀察、邊對比、邊操作,自我思考、自我糾正。在這種自我學習過程中,幼兒既有探索體驗的機會,又不會因嘗試失敗而喪失信心。每個幼兒都會按自己的

興趣和需要去學習烹飪。另外,在讓幼兒使用工具、材料時,教師也能充分讓他們自己去積累經驗,開啟思路。比如:魚可以紅燒、葱油、清蒸;還可以放辣椒、糖醋等。在這些探索過程中,幼兒不僅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同時也學會了如何去獲得知識。

四、反思

在傳統的遊戲活動中,教師總是要求幼兒遵守遊戲規則。例如:在“捕魚”的遊戲中,就要求幼兒聽到“捕魚人”來了就必須快速逃跑,誰跑得快誰就是聰明的孩子。本次遊戲《捕魚》屬幼兒的生成活動,其最大的特點是活動的生長點與幼兒的興趣緊密聯繫,活動的開展以幼兒內在的需要做動力,常常表現為“計劃不及變化快”這與教師預先安排好的活動是有根本差別的。在生成活動中,我們一方面要尊重幼兒的興趣需要,另—方面要重視教師的支持、幫助、引導,因此,對教師在知識、能力以及個性品質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這直接關係到幼兒身心的健康成長。

(一)把握介入時機,選用適宜的指導策略。

《綱要》再次強調教育內容的選擇要“貼近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作為教師應做有心人,時時關注幼兒,細心地瞭解每個孩子的興趣、愛好、發展水平及個性特點,以便因材施教。同時,教師不僅要觀察孩子的外部活動和表現,而且要善於瞭解孩子的心理活動。當發現有好的教育契機時,可以直接給幼兒以建議和幫助,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教師的眼中要十分珍視孩子的意外表現,因勢利導地啟發、引導,分析行為發生的動機和願望,在幫助幼兒認知自己行為後果的同時,還要積極將幼兒良好的願望和動機引導到正確的探究活動中去,讓幼兒懂得如何用好的方法去表達心中的願望,去表現自我,從中獲得更大的快樂與滿足。

(二)學會觀察,真誠地和幼兒一起學習。

生成活動具有靈活性,但其目標仍是活動的價值所在。這就要求教師應學會掌握一定的觀察方法與技能,從中判斷教育價值的所在。把孩子各方而的發展目標轉化為他們的興趣與需要,生成有價值的課程。

例如本活動中,當孩子們對烹飪的方法有了各種不同的意見後,教師沒有直接介入,不忙着發表自己的看法,而是建議孩子們應該分分工,讓孩子們在井然有序的活動中,自由自主地解決問題。教師自己只是—名熱心的觀眾,支持幼兒的自主發展,在支持中引導,在引導中求發展,最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

(三)學會傾聽,嘗試走近幼兒的心靈。

“傾聽”的意義代表着對幼兒全心全意地關注,也是嘗試着跟隨幼兒並能促進他們進入主動的學習狀態,對我們而言,教師的角色就是“時機的分配者”,也就是要讓幼兒感到老師不在是指揮者,而是提供資源與信息的人。在他們需要的時候,可以從老師這裏借用一個手勢、一種玩法。在本案例中,正當幼兒為同伴的表現提出新問題時,教師能注意傾聽幼兒間的對話,及時發現幼兒生活中的智慧,支持幼兒間的互動合作,使他們既是受益者、又是貢獻者,並以參與者的身份去引導幼兒發現魚身上的另一種“祕密”,讓幼兒的興奮與好奇又一次被激起,讓他們有種意願想繼續玩下去。在此過程中,教師能讓幼兒的心靈始終處於一種快樂狀態,而教師的心靈也時刻與幼兒心靈充分結合,急幼兒之所急,樂幼兒之所樂,與他們一起研究和探索,師幼雙方融為一體。

(四)需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在任何活動中,難免會發生一些意外事件,會影響幼兒的正常活動,這時就需要教師的介入和指導。例如:孩子們在把濛濛和靖靖當作了“紅燒魚”,真的大咬大啃起來時,立刻就傳來了他倆刺耳的哭聲及告狀聲。此時教師就必須及時地介入,調整幼兒的行為。在本案例中,教師只是對濛濛和靖靖進行了詢問,卻缺少了對咬人的孩子進行指導。因此,如何幫助小班幼兒分清遊戲與現實?如何使幼兒在玩的過程中接受安全啟蒙教育?如何滿足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的發展需要?這些都是值得我們作進一步的討論與研究。

總之,幼兒園活動旨在創設一個寬鬆、愉快的環境,提供幼兒交流各自經驗、展示作品的機會,一起分享同伴的快樂。而作為我們教師也應時時做到心中有目標、眼中有孩子、處處有教育。讓每個孩子均能得到健康的、富有個性的發展。

標籤:小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