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感觸

文學2.45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讀書筆記怎麼能落下!你想知道讀書筆記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感觸,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感觸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感觸1

陸陸續續的最後讀完了《親愛的安德烈》,給我的最大震撼是書中那些關於父母與子女的溝通的描述,那些在我這樣的中國孩子看來新奇無比的教育且見解獨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個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爛漫的安德烈更是給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書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樂趣,他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簡直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再來看看我們學生時代的生活:早早地起牀、匆匆忙忙地上學、沒完沒了地做作業、上不完的各種補習班,即使偶爾也有短暫的放鬆和娛樂,也大多是來去匆匆,蜻蜓點水,從來無法盡興,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愜意差得何止十萬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媽媽龍應台來安慰他,而當我們遇到這種狀況時,卻往往收穫的是家長和老師的聯合斥責;安德烈成功時,媽媽、弟弟和朋友會為他送去衷心的祝賀,但我們取得的成功卻永遠是理所當然,不足為奇,甚至在老師和家長眼睛裏永遠是那樣微不足道,與他們的期望相距甚遠。這難道就是東西方教育理念的不一樣嗎?

菲力浦在第34封信《獨立宣言》中總結歸納出一個十分精闢的結論:歐洲人看人是看年齡的,只要滿十四歲了,連老師也要用“您”來稱呼學生。但是,中國的家長和老師卻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齡,而是刻意的去強調輩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經長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媽媽或是老師身邊,他的身份就永遠只能是“孩子”,永遠不能得到尊重,永遠只能選取服從。難道在中國人眼裏,孩子只能算一個成人們隨身攜帶的物件?

中國人之因此不肯尊稱一個14歲以上的少年為“您”,僅僅是為了保全那點少的可憐的面子嗎?順着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發現了一點,那就是中國的父母在誇讚孩子時總是對他的父母説:“你的兒子真厲害!”,“你的女兒真棒!”諸如此類,真是可笑,這到底在誇誰呢?別以為對方是“小孩”就能夠剝奪他的發奮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資格獲得尊重的人,也需要平等的對待,難道所謂的“人人平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適用了嗎?!由此看來,在東西方在對待孩子的觀念真的有着巨大的反差。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感觸2

這本書是我去表姐家玩,在她家的書櫃裏看到的,姐夫是一個高中的語文老師,極力推薦這本書,説他的學生看了都很有感觸。拿回來看了之後還真有不少收穫。

這本書主要是講安德烈十四歲的時候,龍應台離開歐洲,回到台北,就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長。等她卸任回到兒子身邊,安德烈已是一個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十八歲的小夥子,坐在桌子另一邊,有一點“冷”地看着媽媽。他們是兩代人,年齡相差三十年;他們也是兩國人,中間橫着東西文化。失去小男孩安安沒關聯,但龍應台必須要認識成熟的大學生安德烈。於是,母子倆用了三年時刻互相通信。龍應台“認識了人生裏第一個十八歲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收入此書的的三十多封書信,感動了無數被“親子”之間隔閡與衝突深深困擾着的讀者。本書為讀者弭平代溝、跨越文化阻隔、兩代人溝通交流帶來了全新的思維和方法。

平時生活中也聽到很多位家長在抱怨自己的小孩不懂事,不發奮,而孩子們也抱怨家長不明白他們,甚至覺得自己的父母都落後了,跟不上時代,從而引發了一些不愉快的家庭事件,有的孩子還離家出走。

在我身邊就有一些很真實的例子,因此看到這本書我就特有感觸,好像是把鑰匙打開心中的鎖,正因孩子和父母之間的不合會給家庭帶來很大的傷害,親人變成敵人真的讓人無法想象。從這本書中我看到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尊重,我想這是此刻很多中國家長很難做到的,他們往往以愛的名義去剝奪孩子的自由,覺得自己做什麼都是為了孩子,因此就就應聽他們的,否則就視為不聽話,不懂事。

我個人覺得這反而會讓孩子有叛逆心理或者會覺得壓力很大,好像做的一些發奮都是為別人,很被動,當這種壓力超過必須的限度就會選取逃離,也就引發了一系列的杯具。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很難説誰對誰錯,只是缺少相互明白、相互尊重,其實人與人之間都就應做到這一點。在這本書中還讓我看到了兩個字用心,用心去做一件事情,用心去體會,用心去發現,就會有很多意外的收穫。期望這本書會給你們也帶來一些不一樣的感覺。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感觸3

在《親愛的安德烈》之前,我未曾接觸過龍應台的作品,甚至在第一次聽聞這位作家時就無知地以為這是一名男性。

這份包含着深情與理智的家書令我震撼。更令我們深刻了解人世中親情的牽絆,不僅是當下的感動,亦是漸行漸遠的必經路程。十八歲的我們和安德烈有着相似的.生氣,亦有着相似的叛逆,我們在思想逐漸成熟階段的迷茫,害怕與父母溝通,因而往往造成不必要的誤會。

就我自身而言,我沒有安德烈的擁有偉大成就的父母,但我和他一樣,擁有一對愛我,護我,關心我,視我為掌上明珠的父母。在長輩中,舅媽與我的年紀較近,她曾有幾次對我説,她羨慕我的父母對我的教育方式。之前我還真未認真地想過,我的家庭教育是怎樣的。

我也曾不聽話被父親狠狠揍過,也曾無理地頂過嘴,也曾生氣的與父母冷戰過。記憶裏,母親似乎從未對我發過大火,都是在我犯錯後屢次耐心地與我談話,告訴我道理;自我上國小起,父親也未再打過我,不知是我太乖了還是,他老了。我是一個淚腺很高的人,但不知為何父親只要一講我,我的淚就像潰了堤似的大水。

“所謂父母,就是那不斷對着背影既欣喜又悲傷、想追回擁抱又不敢聲張的人。”龍應台的這句話令我很心酸,我在長大,父母卻在老去,這是自然規律。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感觸4

讀龍應台和兒子的書信集《親愛的安德烈》。書拿到手,由衷地喜歡。慢慢讀下去,突然明白為什麼龍應台的圖片為什麼這麼不加處理和修飾,任由歲月的痕跡坦露無遺,原來在這本書裏,她只是一個和我們所有的中國媽媽一樣,面對孩子的成長和越來越遠的距離而不斷掙扎的本色母親,心裏一下子變得非常温暖。

“我們是兩代人,中間隔個三十年。我們也是兩國人,中間隔個東西文化……”正是這樣的兩代人,所受的教育薰陶迥然不同的兩代人,兩種環境下長大成人的兩代人。卻相互敞開了心扉,毫無保留地將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感進行交流。

在龍應台的筆下,我們總能獲得一些意料之外的欣喜,不管是那篇曾經名噪一時的《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還是那本風靡全球的《野火集》,又或者是現在被稱為育兒典範的《親愛的安德烈》。

讀完全書,我驚奇的發現龍應台竟一改原本犀利的文筆,儼然成為一名苦口婆心的普通母親,以最樸實無華的言語打動安安的內心深處。遇到兩代隔閡造成看法分歧的一些人、事、物,龍應台總能用温柔的口吻。堅定的語氣,訴説中國籍的媽媽為什麼會這麼想,這麼做,不為説服,只是要誠實表達心中感受。

而這本普通的書籍所包含到的內容可謂包羅萬象,大到嚴肅的人生觀、價值觀,小到微不足道的生活細節,在三十多封書信中,説實話,裏面涉及到政治的內容,我讀不太懂,但我感動的是一個母親對於已經成年的孩子漸行漸遠的那份不安,那種迫切想要溝通與瞭解的心情。不管結果如何,這份良苦用心已足以令人感動。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感觸5

一位母親,一位已滿十八歲的兒子,他們是兩代人,中間相隔三十年。他們也是兩國人,中間相隔着文化。這位母親與這個兒子在信中共同交談着他們自己的十八歲,時代不同青春就不同,一個如同黑白的電視機,一個如同彩色的電視機。兩代人,兩代心,通過信來熟悉對方,通過信去熟悉心,也通過這本書去讓更多人瞭解自己的孩子或父母。

這本書中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那‘愚昧無知’的漁村,確實沒有給我知識,但是給了我一種能悲憫同情的能力,使得我在日後面對權力的傲慢、慾望的囂張和種種時代的虛假時,仍舊得以穿透,看見文明的核心關懷所在。”這句對於我來説,有一些不太懂,但她語重心長的話是一位母親給孩子説的話,她們比我們看的世面要多,給我們的都是最温暖、對我們最好的提醒關愛。現在耳邊又回想起了那不知説了多少遍的話:“姑娘,多喝點水。姑娘,今天冷不冷,要冷,多穿些。姑娘,姑娘……”她説是因為愛我;愛我,她才會説。

以前,我總是不理解媽媽,讀了這本書我開始漸漸明白,因為我們是兩代人,我們之間有相隔的代溝,可能只有像這位作者與她兒子一樣,雙方相互瞭解,讓屏障一層一層減少,兩人之間才會慢慢認識對方,母女或母子之間要和朋友一樣,因為他們才是你最忠實的聽者與陪伴者。我變了,媽媽也變了!

《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影響了我,也改變了我,我和媽媽從一開始的“形同陌路”,到現在的嬉戲打鬧,中間變化很大,我與媽媽從“路人”變成了朋友。我們是兩代人,中間相隔二十六年,現在也成為了“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