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川行漫記的優美散文

文學3.24W

樂山,古稱嘉州,是四川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位於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交匯處。樂山大佛坐落在樂山市峨眉山東麓的棲鸞峯,依凌雲山的山路開山鑿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川行漫記的優美散文

最早知道樂山大佛,還是上國中時,緣於劉曉慶、葛存壯主演的電影《神祕的大佛》。後來,在課本中通過學習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又瞭解到,郭沫若是因為樂山有沫水(青衣江)、若水(大渡河)流經,才更名為沫若的。

從此,樂山及樂山大佛便在我心中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那時,於我來説,大佛就是一個神話,一個遙不可及的夢。

直到30多年後的2016年,這個夢才變為現實。

10月21日中午,隨團乘車至樂山大佛景區停車場,步行十幾分鍾便到達景區北門。大門巍然屹立,為仿漢代石窟式建築。左臨江水,背倚青山,與青藤翠蔓融為一體。上有郭沫若所書樂山大佛四個字。

景區門前有一棵高大的榕樹,為樂山市的市樹——小葉榕。這棵榕樹,樹冠龐大,獨木成景,如一把巨傘,遮天蔽日。

進入凌雲山的山門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蘇東坡書寫的佛字石刻。抬頭仰望時,心中不禁肅然起敬。

我們沿着山路的台階且賞且行。右邊是洶湧澎湃的江水,透過樹叢,可眺望岷江與大渡河兩江匯合處的樂山城區風光。

左邊是陡峭的絳紅色石壁。整座山體均為丹巖地貌,質地疏鬆。石壁上雕刻的很多佛龕、佛像經過歲月的侵蝕,已經被風化得模糊不清。

上行數十步,有一載酒亭。亭斜對面石壁上刻有蘇東坡載酒時遊處八個大字。

據介紹,蘇東坡在杭州時,一位張姓朋友要去嘉州做太守,蘇東坡就寫了一首《送張嘉州》相送。首四句是生不願封萬户侯,亦不願識韓荊州。但願身為漢嘉守,載酒時作凌雲遊。據説,頭兩句有揶揄李白的意思,因為李白年輕時曾寫過一首生不用封萬户侯,但願一識韓荊州獻給一個韓姓荊州官吏,雖貌似真誠,但卻有拍馬屁的嫌疑,表達了求官的意願。而蘇東坡則不但萬户侯的不要,連韓荊州也不願去結識,只想做個嘉州太守,能夠載酒時作凌雲遊便足矣。

後人便根據這首詩,在此處建了這座載酒亭。明代嘉州知事郭衞宸在旁邊手書了上面的八個大字。

前行,見一觀音洞。石窟中的觀音菩薩,是一尊保存較好的石刻像,據説這尊觀音並不是正規佛家單腿盤坐的形像,在佛教塑像中也是僅此一尊。

穿過一個拱洞,便到達龍湫景點。

龍湫,是積山泉滴水而修築的池子,取唐朝詩人岑參《登嘉州凌雲寺作》中夙風吹虎穴,片雨當龍湫之義。清代嘉定知府史致康草書龍字鐫刻於崖壁,字體碩大,一筆而成,俗稱一筆龍。

龍湫右上方有虎穴景觀,洞口塑有一隻下山白虎石雕。洞口上方崖壁上鐫刻有虎穴二字。與龍湫同取義於岑參上面的詩句。據記載,自唐代以來,龍湫虎穴就成為凌雲山上的勝景。

由於導遊説,這兩個地方不宜拍照。原因是龍被困於山中不得自由,拍照不順;白虎下山,自有虎落平陽被犬欺之意。雖然我並不相信,但還是遵從了同行者的建議,沒留下照片。

繼續前行,見一景觀——兜率宮。兜率是梵語音譯,意為知足、喜足。佛教稱彌勒的住所在兜率宮。據《佛祖歷代通載》記載:五代時有一僧人到此,體形肥胖,常掛一口袋行乞。他出語無常,預示兇吉。坐化時念偈語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後人以為他是彌勒轉世,便造像於此,俗稱大肚羅漢。

除此之外,我們還在沿途的石壁上欣賞到很多漂亮的書法字刻。

這些字刻,有的筆法縱肆,欹態橫發;有的筆力遒勁,態致蕭散;有的峭勁秀麗,自然流暢無不體現出書法藝術的韻律之美,

一飽眼福之後,我們開始登上一段陡峭的石階。導遊説:佛家講究不走回頭路,只有了卻塵緣,忘掉過去,才能煩惱頓消、大徹大悟。所以,除在整個景區不走回頭路外,爬台階也不要回頭,等登上了頂端再回過頭來往下看,就能把所有的煩惱拋到九霄雲外。

我們按照導遊的説法,拾級而上。此情此景,不由得讓我想起了曾經看過的一段話:人生就像是拾級而上的台階,攀上不同的高度,留下的也是不同的人生軌跡。伴我們攀上這高度的是我們最初的夢想,深深淺淺的印跡中,都可以看到我們在腳踏實地的呵護心中的那朵花開。所以,我每登上一個台階,就有一種順利越過人生又一道坎的輕鬆和喜悦。

一口氣上到台階的頂部,抬頭便見山門上懸掛着郭沫若書寫的樂山大佛匾額。下面有一副楹聯:大江東去,佛法西來,巧妙將大佛二字嵌入其中。

站在台階頂端,身旁雲霧飛轉,下觀百里千川。遠眺煙波浩渺,不禁感慨萬千。心中抑制不住即將要看到大佛的激動心情。

進入山門,終於看到了樂山大佛的頭部。

隨人潮踉蹌前行到觀佛平台,憑欄看佛,頭與山齊。71米高大佛背靠山崖,面臨三江,慈眉善目,沉靜安詳。大佛雙手撫膝,正襟危坐,與樂山城隔江相望。

佛之大雖在我的意料之中,但乍看到時,還是被它的雄偉氣魄深深地震撼了。難怪,著名詩人戈壁舟,在看到樂山大佛後發出了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感慨。

在大佛的右前方,有一條鑿於懸崖邊上的九曲棧道,從此處下到大佛的腳邊,可以從正面一覽大佛全貌。由於排隊的遊人太多,導遊説下去再上來得三個多小時。考慮到時間關係,我們便沒有下去,只是在大佛的`左右兩側的觀佛平台上觀看。即使是這樣,要想擠到最前面,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觀佛平台上大佛頭部的右側,人流相當擁擠。因為這裏可以通過隔空摸佛頭、佛眉、佛耳等部位與大佛合影。摸摸佛頭步步高昇,摸摸眉毛婚姻美滿,摸摸耳朵福氣多多,摸摸鼻子抓財氣,拜佛得大福。

在距離大佛最近的地方,還有專人收費照相,六張照片75元。儘管價值不菲,但因佔據的位置最佳,又有專人維持秩序、幫助擺姿勢,避免了其他遊人入鏡的後顧之憂。所以,等待照相的遊人排起了長長的隊伍。

大佛開鑿於唐代的開元元年(713年),竣工於貞元十九年(803年),工程浩大,費時90年,迄今已櫛風沐雨1300多年。

唐《嘉州凌雲大像記》載曰:開元初,有沙門海通者,哀此水險作古佛像。海通是貴州人,結茅於凌雲山中。每當夏汛,凌雲山麓三江水氾濫,屢屢上演人間悲劇。海通佛心慈善,遂起意憑崖開鑿一尊彌勒佛大像,以普渡眾生。於是,禪師雲遊天下,募得巨資。

然地方官污吏,見財起意,以海通擅自建佛、破壞風水為由,敲詐勒索錢財。海通面對官,正氣凜然地説:自目可剜,佛財難得。酷吏還不放過,一再相逼,海通為表明自己捨身護法的決心,就自抉其目,捧盤致之。 電影《神祕的大佛》中,那個被大火燒死的老方丈的原形,便是來自於海通法師。

據説大佛落成數千年以來,周邊風調雨順,三江風平浪靜。從未再發生過水災。另據相關記載,樂山大佛曾數次閉眼,而每一次都是和當時的歷史事件有關。1962年自然災害,餓死的人數以萬計,大佛不忍看這人間的悲劇,閉上眼睛並默默的流淚。1963年,災情不見好轉,餓死的人繼續增加,大佛再一次的閉上了眼睛。1976年,毛、朱、週三位領導去逝,唐山大地震死傷數十萬,大佛怨天不公,面露怒色。

後人為紀念樂山大佛的創建人海通法師,把他當年住過的山洞稱為海師洞。我們在大佛的左後方看到了海師洞以及旁邊的海通法師塑像。海師洞三字為清代四川撫察使顧光旭手書,塑像則為近年所建。面對海通法師塑像,我的心中陡然間升起了無限的敬意,深深地被海通法師威武不屈的人格和為信仰而捨身的壯舉所折服。

作為一個觀賞者,我不禁心生感慨。雖然我不信佛,但是看到樂山大佛,瞭解到海通法師的為人為事,拋開宗教信仰,而真正用心去感悟它所包含的歷史和人文時,卻是另一種心靈的震撼。心中不禁充滿了對民族先古的膜拜和敬畏。華夏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和偉大的智慧,如一股潺潺的清泉,浸染着我的心田。樂山大佛,彷彿在無言地訴説着歲月的滄桑和厚重的歷史文化。

佛是一座山,不錯,在大佛面前,我感到了自己的的渺小,感到了歲月的短暫。

標籤:漫記 川行 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