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背詩詞不混淆教學心得體會

文學1.83W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這兩聯詩,皆是千古名句,而且它們被同時收錄在鄂教版九年級同一個單元“詩詞誦讀”板塊裏。儘管是詩的作者不同,詩的標題〈蜀相〉、〈書憤〉也明顯不同,但是,學生在背誦默寫考察的時候,卻很容易混淆。在字面上,有“出師”這相同的字眼,“襟”、“間”這倆字的韻母也相似。出錯似乎很簡單。那麼,到底該怎麼樣對詩歌進行教學才不至於內容相似的詩句發生混淆呢?

背詩詞不混淆教學心得體會

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學習古詩詞是有規律可循的。

  一、 知人而論詩

“詩言志”,這是孔子對〈詩經〉的寫作作用所作的解釋和評價。對初學古詩的初中學生而言,首先了解作者的生活經歷與創作風格,便於準確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內容和思想感情。

〈蜀相〉作者杜甫,一生抑鬱不得志,生活一直很困頓。他的詩作多反映民生疾苦,鮮有豪放大氣的作品。其晚年,在遭遇了安史之亂後,曾被困在長安城達半年之久,好不容易脱困,他攜全家輾轉至成都,修築草堂定居。在其顛沛流離之間,他曾遭遇因貧病而痛喪幼子的慘痛的人生際遇,寫過“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那摧徹心肝的詩句。即使是在成都修築草廬,他也曾不幸地經歷了秋風破屋的過程。可以這麼説,杜甫的詩,因其遭遇的坎坷和窘迫,以及他對生活的原生態的真實的記錄和反映,因而有“詩史”的美譽。他所描摹的往往是底層的知識分子的窘困與無奈。〈蜀相〉這首詩,是其至成都武侯祠拜謁諸葛亮靈位時有感而作。對一生不得志的杜甫而言,他崇尚英雄的“英雄情結”在那時是格外的強烈。而諸葛亮壯志未酬身先死的遺恨與杜甫自己困頓的處境的感慨發生碰撞時,詩人的悲憫、抑鬱的心緒,可見一斑。因此,筆下寫出“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正是杜甫沉鬱頓挫詩風的具體體現。

再看陸游,生逢金國滅了北宋,使北宋臣民飽嘗靖康之恥,徽、欽二帝被鎖在同一石柱上示眾,這亡國之恥,甚於杜甫遭遇過的安史之亂的災禍。陸游本人,曾棄筆從軍,親率飛騎,百里馳奔奮勇殺敵,那是何等的英武。作為一介書生,在國難當頭的關鍵時刻,敢挺身而戰,這本身就需要很大的決心和勇氣支撐。陸游做到了。年青時代的金戈鐵馬的生涯,是陸游晚年詩作裏的主體內容。因而陸游在遭遇到南宋朝廷為偏安一隅而殺害愛國將領岳飛,不思雪恥復國的現實後,隱退山林,但,他至死不忘的,是抗金復國的大計。眾多的詩作,都能體現他回憶年青時英勇殺敵的崢嶸歲月和晚年報國無門的'苦悶而濃厚的愛國情感。儘管詩中有苦惱與無奈,有報國無門的鬱悶,但整體詩風仍然是豪邁雄渾的,能激發國人勇創偉業,告慰先賢。所以,〈書憤〉就體現了他在讀〈三國〉品味諸葛亮寫〈出師表〉自信滿滿的壯志豪情時,聯想到自己青年時代金戈鐵馬的戰鬥生活,萌生出的激發愛國忠君之悲憤以及英雄欲創偉業的豪情。因而,“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的詩情,是無比的真切。陸游,真英雄也!他志在學孔明,立志忠君復國。

  二、 把握詩的藝術表達效果

1、 抓韻腳,體會詩的音韻美

讀詩,抓韻腳,就能更好地整體理解詩歌的音韻美。

〈蜀相〉詩中,“尋”、“森”、“音”、“襟”等韻腳,都是齊齒呼的平聲韻;〈書憤〉中“艱”、“山”、“關”、“斑”、“間”(“間”字古讀“gān”)等韻腳都是開口呼平聲韻。“襟”與“間”的韻部都不一樣。所以,讀這兩首詩,抓住韻腳,體會其中的音韻的整齊美,也就能區分韻腳不同的字所在的不同的詩篇,使得理解、背誦具有整體性,不至於串篇混淆。

2、 品畫意,感受詩的意藴美

〈蜀相〉描述了這樣的情景:

詩人杜甫一路打探,走走尋尋,終於在成都城外找到被一片森森翠柏包圍着的武侯祠。“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尚未進入祠堂,就見到春草碧綠,掩映台階,還聽到黃鸝清脆悦耳的啼鳴聲,那聲音是顯得那麼地空曠。我們可以想象,那草,幾乎遮蔽了石階。武侯祠受到冷落(至少是在安史之亂的戰亂時期)少有人來,詩人油然而生的孤寂感是那麼地強烈,“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在這裏,詩人感慨萬千,諸葛亮尚未出茅廬,便定下了三分天下的大計,那是何等的英姿颯爽;諸葛亮一輩子輔佐劉氏父子,殫精竭慮,鞠躬盡瘁,其忠誠之心,天地可鑑,“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那悲天憫人的同情與景仰,從詩人的心底流溢而出,直衝眼眶。於是,際遇困頓的詩人為諸葛亮,更為自己以及和自己一樣的所有的有“英雄情結”的“出師未捷”的英雄,一灑同情悲憫之淚,就是那麼的自然而然,“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它符合詩人當時特殊的觸景生情,更符合詩人沉鬱無比的詩歌風格。

讀〈書憤〉,我們容易聯想到這樣的情形:

一位曾叱吒風雲的退役將軍,挑燈夜讀史書。讀到諸葛亮的〈出師表〉之後,他縱生萬千感慨,“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當今的北寇金人肆掠,宋人遭殃。北定中原的宏圖大志早已經定下,那種雄心不正和當年寫〈出師表〉的孔明先生相似麼?!那種自信,那種堅韌,都化作了筆底春秋。“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當年的戰鬥的情景,英武的雄姿,都已化作夢裏曇花。當年的金戈鐵馬,也只是那壯志難酬時候的一番回憶。所以,雄關漫道,長城依舊,空留報國餘恨。而今,對鏡顧影自憐,只剩下滿頭華髮斑斑。“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當年“直搗黃龍”的誓言猶在耳畔迴響,空留下自己滿身的霜華。英雄莫問歸途,只憶當年意氣風發時的無尚榮光。今昔對比,卻是何等的蒼涼。於是,身處山林的作者,不由地再次燃起抗金復國的熾願——“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只有再次投入鐵血燦爛的戰鬥,才能與千年前的諸葛一爭伯仲。這,對於一個身居山林、備受冷落的落魄英雄而言,是何其的難能可貴。

  三、 把握詩歌主旨,體悟詩情

杜甫的〈蜀相〉,感時傷懷,寄託作者無限的哀思,因而“淚滿襟”是一種必然的感情的承載的方式。從純文人的思想角度出發,大家不難理解,杜甫對於諸葛亮的遭際,同情多於讚歎,更何談學習諸葛亮的復國創業的豪情。因此,“身先死”之感慨,是複雜無比的。杜甫緬懷先賢,推己及人,傷感的因素自然濃烈些。

而陸游的〈書憤〉,從主要用意來看,作者身雖衰而壯心不已,欲與先賢比伯仲的壯志雄心,躍然於紙上,更顯得直白。這,也只有曾經過千軍萬馬的戰鬥洗禮的英豪才具備。因此,用行動求得“真名世”,是陸游的追求。

總而言之,深入到文字裏面去,讀出與眾不同的情味來,詩才能轉化為自己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