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讓孩子玩起來教育隨筆

文學9.4K

有兩位小班教師都發現幼兒手腕轉動不靈活的問題,於是,她們在各自的活動區裏設計了專門的活動來“發展幼兒手腕轉動的靈活性”。兩位教師仔細研磨活動方案,尋找活動材料,忙得不亦樂乎。

讓孩子玩起來教育隨筆

幾天後,兩種材料出現在各自班級的區角中。但幼兒的活動效果究竟如何呢?

A教師找來了廢舊的報紙,要求小班幼兒將報紙捲成“棍”狀。

B教師先在教室裏攔出兩條長長的跑道,設置好“起點”和“終點”標誌;再找來兩根長長的繩子(比跑道長一點),分別將繩子的一頭系在兩輛玩具小汽車的車頭上,繩子的另一頭則固定在捲筒紙的紙芯上。 B教師讓兩名幼兒先將各自的小汽車放置在跑道的“起點”處,人則站到“終點”處,然後兩人同時開始轉動紙芯,把繩子繞在紙芯上,並牽動着小汽車開向“終點”。誰的小汽車最先到達“終點”誰就獲勝,獲勝者還可得到一面小紅旗。

從上面的描述中可以看到,兩位教師都有目標意識,設計的活動也都有動作練習的內容,但不同的設計創意卻給幼兒帶來了不同的體驗。幼兒更喜歡哪一個遊戲,相信答案是毋庸置疑的。

記得那天,A教師找來了幾名幼兒,大家圍坐在一起。 A教師親力親為,親自示範,不斷地鼓勵幼兒卷報紙,還不時情緒激昂地提醒幼兒:“要卷得緊緊的……要用力卷哦……卷好以後我們拿到操場上去運動……”

五六分鐘後,有的幼兒停下來東張西望,心兒已經悄悄地飛走了;有的幼兒則向教師表示“我不想玩了”:有的幼兒哭喪着臉求救“我不會”;而留下的幾個幼兒則面無表情地重複着“卷”的動作。

儘管,我們可以理解教師設計活動時的良苦用心:儘管,我們能夠大膽預見半小時(或一小時)後,幼兒在操場上揮舞着師幼共同製作的紙棍,樂此不疲地遊戲着……但是,很顯然,教師試圖通過“卷報紙”來促進幼兒手腕轉動能力的提高有“事倍功半”之嫌,因為對小班幼兒而言,要為“未來的快樂”做事先的準備,且不説這個目標和過程“單調又乏味”,顯然他們有限的思維力尚遠不能及。

B教師也在那天把她事先準備好的材料投放到活動區。因為是新投放的材料,B教師便來到幼兒中間和他們一起做遊戲。剛接觸新材料時,B教師沒有過多聲張,而是招呼一名幼兒和她一起來比賽,可沒一會兒工夫,B教師便被幼兒“擠出”了活動區。只見兩名幼兒手裏拽着各自的捲筒紙紙芯拼命地轉動着,心裏只有一個想法“快點!快點!再快點……”一旁觀戰的幼兒不由自主地高聲喊着:“加油!加油!”一輪比賽結束,參賽的兩名幼兒不服輸贏,期望能“再來一次”,而一旁觀戰的幼兒則個個躍躍欲試……直到遊戲時間結束,幼兒的參與熱情始終高漲。他們興奮地對小夥伴宣告自己的戰果:“我贏了兩次!”“我得到了三面小紅旗!”“我們明天還來好嗎?”這天的遊戲活動時間,幼兒不需要教師,他們“想玩”“能玩”“會玩”“玩了還想玩”。

同樣是有目標、有內容的活動設計,為什麼有截然不同的情景和效果呢?我想,其中藴涵着一個很重要的認識,即“提供材料≠遊戲”。唯有“圍繞目標,巧設玩法”,我們才能真正做到“激發玩興”。

當下,幼兒園有很多的教師都在勤勤懇懇、不知辛勞且尤其不敢懈怠地為幼兒製作着一份又一份的教玩具,但是,這樣的付出卻並沒有讓教師從中獲得更多的.“成功感”,相反時不時地能聽到一些諸如“太累了”“真煩啊”的抱怨。尤其當教師看到自己設計的活動內容得不到幼兒的認可,看到自己製作的“作品”被幼兒冷落時,難免心懷沮喪:“現在做幼兒園教師真難啊!”

我想,改變現狀的最好良方還是在幼兒園教師自己手中。

如果教師在設計遊戲時能更多地跳出自己的視角,多去思考一下“幼兒喜歡怎樣的活動(遊戲)過程和結果”這類問題,更多地去觀察和發現能讓幼兒痴迷熱衷的活動(遊戲)形式,採用幼兒喜聞樂見的活動(遊戲)方式,更多地關注所設計的活動(遊戲)過程是否具有童趣、能否給幼兒帶來快樂,那麼,教師就一定能從幼兒的快樂中找到自己的快樂和成功。

“讓孩子玩起來”應該成為教師設計活動(遊戲)的動力,這樣,我們才能最終實現讓幼兒“在遊戲中學習,在遊戲中發展”的教育理想。